空气污染的论点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气污染的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空气污染;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布设
空气污染监测点的选择是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布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制定空气污染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探讨和总结。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
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
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3.1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3.2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3.3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篇2
1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规律。美国学者Grossman和Krue-ger[1]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质量随人均收入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情况,其变动趋势呈现倒“U”型关系,这个假说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假说,诠释了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路径形成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早期阶段,自由贸易将会导致一国经济结构向着污染加重的方向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经济结构作用的效果是使得污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境质量也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情况。自由贸易很可能会改变生产技术,从而改变单位产出的环境损害。
Copeland、Taylor[2]利用南北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虽然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但是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随后又对南北贸易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扩展,研究结果是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环境得以改善的程度远远小于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加剧的程度,国际贸易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污染避难所效应”和“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商品价格和产地是独立的,虽然存在着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但是贸易自由化仍会使产品价格趋于一致,当产品价格一致时,工业区选址的决定因素是成本。如果各国除环境标准外,其他的条件都一样,那么那些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为了污染避难所。
EstyandGeradin等人研究认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竞相降低各自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维持或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出现底线赛跑或环境标准竞次下降的现象。[3]“环境标准竞次”假说也称为“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假说,该假说是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原理,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他们认为因为自由贸易使得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损失产生,各国竞相采取比他国次优的环境政策,从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标准下降,出现环境标准“竞次”现象。
Barrett研究认为,当环境政策规定的环境边际损害很低时,生态倾销可能会产生。Ropker提出,贸易自由化所引致的“环境标准竞次假说”会令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准崩溃,因为污染者有可能会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天堂”,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益是值得怀疑的。
ElisteandFredriksson等学者研究认为,“环境标准竞次”的论点缺乏足够证据的。ElisteandFredriks-son研究了出口竞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环境管制标准的影响。在对农业部门的分析中,没有发现充分证据可以支持“环境标准竞次”的结论。Wheeler研究中那几个吸收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的城市空气污染水平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并没有准确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污染控制的状况。
关于环境“向底线赛跑”假说,前提假设是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并且较低的环境标准是资金流出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假定却不一定成立。另外,关于“向底线赛跑”假说的经验研究大部分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完成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环境规制都在加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该假说确定的证据。因此,“向底线赛跑”假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在国际上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
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木屋 建筑 可持续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木结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过分依赖钢筋水泥混凝土,近年来,生活在混凝土丛林中的公众和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随着对新型居住环境的渴望,现代木屋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首选,正在走进公众的视野。
1.1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建筑,这是一个风行当今世界的概念,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栽花种草、屋顶绿化、园林景观,而是一种概念或技术手段的组合,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与自然环境亲和,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绿色建筑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木屋建筑
木屋建筑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绿色建筑。首先木屋建筑全部采用实木木材建造,木材是一种天然、健康的材料,因此木屋也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木屋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芬多精和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能有效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遏止疾病、增强免疫力,对保持大脑清醒、提高注意力、降低血压、安定神经等有明显功效。木材本身的隔音、保温效果明显,对能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的相对影响极小。
现代木屋建筑设计理念先进,结构稳固。在北欧和北美,多数房屋使用寿命80年以上。木屋建筑还有结构轻,抗沉降、抗老化,又完全接受地球磁场等优点。在使用和维护得当的前提下,木结构中的木材是稳定、耐久性强的主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在绿色环保、保温节能、安全、抗震、耐久、舒适、节约成本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不但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且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优点,像大家熟知的北京故宫等传统皇家木结构建筑,经历数百年之久,可以说木屋建筑是最可持续建筑之一。
1.3木屋建筑的绿色回归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能耗大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有专家指出,将木材与钢材、铝材等建筑材料相比,虽然这些材料都可循环使用,但是钢材、铝材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要远远高于木材。在建筑中使用木材,不但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可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真正实现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绿色节能。此外,木材隔热性能十分好,其热阻值是钢材的400倍、混凝土或砖的10倍,这意味着钢材、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建筑如要达到与木结构相同水平的节能性能,必须使用更多的保温材料或加厚墙体,意味着木结构建筑比其它结构建筑可多出2%――5%的使用面积。
清华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曾共同对同一栋建筑分别使用木材、钢材和混凝土在50年使用寿命内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木结构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比钢或混凝土结构建筑节能约25%。
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很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中水利用及雨水回收”、“室内空气质量”、“通风、空调、蓄能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建筑采光与节能”、“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众和政府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的持续关注,木结构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而木屋建筑是以天然木材为结构材料的建筑,亲和自然,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辅以上述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必将成为最佳的绿色建筑。
2.1西柏坡木屋群
西柏坡木屋群由3栋单体建筑面积为1156.70平方米木屋公寓、1栋单体建筑面积为2179.60平方米合院木屋公寓组成,每个单体都设起居室、接待室、会客厅、餐厅、健身房等配套用房;木屋的一层前部是大堂空间,在一层设有大会议厅、小会议厅、办公室、展示厅、会客室等。主要用于展示、会议、办公。二层主要为健身、休息用房,在木屋毗邻湖岸地带建设修养主体休闲园,弥漫生态和书香气氛。木屋建造经过原木(进口樟子松)采集,锯材加工、干燥,根据不同建筑造型生产加工成不同的墙体型材,最后到施工现场组装,再经过防火、防腐处理等工序,全部部件均在车间内加工完成。除主体建筑外,电气装配、给排水、通风、采暖空调、卫生洗浴、装饰装修也随之配套完成。
2.2木屋建造过程中采用的绿色技术
项目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处处贯穿“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从最初方案构思到最终建筑落成,设计不断优化,着重深入表现内部木结构之美。利用木材这种可持续的建材,极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成本,中央智能供热系统,实现了点对点的供热;变频空调系统,节省了电力能源;除尘、排风系统降低了室内粉尘净化了空气;同时通过太阳能、地热能的使用,降低了建筑的总能耗;中水处理系统、雨水回收系统,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理念。
3.1国内外对于木屋的研究
3.1.1耗能分析
木结构住宅在生产和使用中的能耗表现优于轻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据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研究得出:
在建造阶段,
1、比轻钢结构可少消耗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
2、比混凝土结构少消耗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
3、比轻钢结构耗电量节能9.43%;
4、比混凝土结构耗电量节能10.92%;
5、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任何化学污染。
在使用阶段
1、木结构建筑比轻钢结构建筑节能5.3%;
2、比混凝土结构建筑节能8.1%;
3、在建筑寿命周期内,较普通混凝土屋顶可节约运行费用约6%;
4、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住宅单元的使用寿命内具有大大降低采暖和制冷费用的潜力。
3.1.2木屋建筑的特质
1、木屋建筑具有绝对的强度,具有耐久性,抗震性强;
2、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具有高能源效率,节能、环保性能好;
3、建造具高适应性,建造周期短,便于改造和扩建,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4,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具有阻燃、防虫蛀等特性,结实耐久、耐用。
3.1.3健康因素
我国95国家级重点教材《木材保护学》一书也明确阐述了居住木屋能多活9-11年的论点(见《木材保护学》第16页第12行)。今天的人们不但要求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求健康的生活空间。木屋将满足追逐高质量生活、追逐健康长寿的人群。
由于木质材料形成的环境可以调节动物的生存状态,国外一家专门从事人体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对些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被调查的30例长期居住在木造住宅与30例长期居住在钢筋混凝土造住宅的人群中,前者平场寿命要比后者高出9-11岁!究其原因如下:
1、木质房屋内存在的芬多精与负离子(空气维他命)较钢筋混凝土房屋高出几十倍至几百倍。芬多清与负离子是现代森林浴者倍加推宠的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遏制人类疾病,增强免疫力。对人体恢复清醒,提高注意力、降低血压、安定人体自神经从而使人心情付舒爽等有明显功效。新建的木结构住宅可以闻到木材的香气,其挥发成分是精油。精油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精油具有除臭、防螨和杀虫、杀菌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清馨,使人感到舒服,还可以抑制由于精神压力造成的紧张,并使人的脉数稳定和减轻疲劳等。
2、纯木制环境与混凝土下环境下的同一生物相比,二者在免疫、、生殖等方面相差约42%。前者是现代人类的最佳生存空间。
3、木材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又能反射红外线。木材是多孔性材料,表面会形成小的凹凸,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漫反身现象或吸收部分光线。所以会使令人眩晕的光线变得柔和。因此,木制房屋对人的视觉神经刺激最小。
4、木材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是热的不良导体。对居室的温室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寒冷的冬秀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暧的感觉,这是其它建筑材料所无法相比的。木材的调湿特性是木材所具备的独特性能之一,木材自身的吸湿和解吸作用直接缓和室内湿度变化。通过混凝土造房与木屋的对比研究表明,木屋的年平均湿度比混凝土造房屋低8-10%,变化范围保持在60-80%左右,这与最佳居住环境相对湿度60%左右的指标最为接近。
4.1木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
为了推动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但制定和完善了相关规范和标准,而且与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紧密合作。
从2003年制定的《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到《建设设计防火规范》、《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2011年)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修编,使中国木结构建筑、绿色建筑规范和标准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木结构建筑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木结构典型构件耐火验证试验研究、木屋建筑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目测分级规格材强度测试研究、中国木结构建筑耐久性研究等课题中,我国与加拿大、欧洲和其他多个国家的有关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了多项联合研究,不但为中国木结构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加快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成本的下降将起到推动作用。
在汶川地震后,木结构建筑显示出的抗震性能,使中国政府与支持重建的加拿大和欧洲专家紧密合作,在部分房屋、学校等的重建中采用木结构。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签署了为期5年的《关于生态城市建设技术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据了解,本谅解备忘录的合作领域包括在中国北方城市开展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如木结构技术和体系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节能建筑系统和材料的应用等
加拿大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河北省也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河北省政府与加拿大卑诗省林业厅合作的项目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已建成使用。这些交流和活动将有力地推动木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2、木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有人说,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木材不够用,就是要抑制木材消费。这一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它只看到了我国森林少,没有看到我国的林地多和森林差。要刺激森林质量的提升和鼓励造林,木材消费是最基本的拉动力。我国目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主要是靠严格的采伐控制和大量的投资造林,而没有用刺激木材消费的办法来解决资源建设,是一种“堵”而不是“疏”。国内人工速生林的广泛种植,北美的云杉、松木、冷杉(SPF)和俄罗斯的落叶松、樟子松等丰富的资源作补充,为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木材的来源保证。积极建立起“育林―木材―建筑”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来保证木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还有丰富竹材资源,农作物桔杆制板技术资源,为木结构建筑用材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对人工林的高效加工利用,大量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与研制,为木结构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育林―木材―建筑”一体化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建筑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篇4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绝非老师讲,学生听过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还是情感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学生道德主体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将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追求,让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地效应,其创造个性才得以充分展示。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游戏、目标达成式、角色扮演式等。
在教学第二册《说话有礼貌》一课时,可采用活动游戏式。我把课堂分为四步:
1、故事引题:将课文内容改编成故事《小冬从小有礼貌》,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听,将他们引入情景。
2、游戏活动:我上《小冬从小有礼貌》这课时,为使学生通过本课教学,懂得日常地礼貌用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一是表演“有礼貌的小冬”,进行榜样示范;二是做“小明、小红问路”的游戏,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说话有礼貌”很重要。
3、讨论点题: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你喜欢小冬吗?为什么?(2)小明、小红同样是“问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产生了积极的思想性行为倾向。
4、儿歌记忆:在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编写儿歌(小朋友,有礼貌,与人见面先问好:分手时,说“再见”亲亲热热把手招;求帮助,先说“请”,事后说声“谢谢您”;“对不起”,表歉意,热情回答“没关系”),并要求学生熟记儿歌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认识,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我教第二册《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我采用的是目标达成式。我是这样展开目标的(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开展一个达标夺旗活动,看看那些同学能第一个夺下红旗。你们有信心吗?)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所以他们对本节课很感兴趣。接着我出示小黑板向学生交待学习的目的。在目标导学中,每完成一个目标,我便在这一目标后贴一面小红旗,再告诉学生我们应向哪一级目标进军。在检测评价时,我采用分小组讨论辨析,题目是: “我有一口痰,同学们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办?”每小组要说出三种方法。由于有计划地组织讨论,为他们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过去“喂养”式教学格局。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同学们感兴趣,因而提高了思品课的实效性,上课后的一个星期内,班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无纸张、痰渍等杂物。
二、给学生群体表现的机会
所谓给学生群体表现的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使之得以充分表现,尤其要重视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必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产生表现的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引起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并引发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第十册《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获得伟大成就的 “秘诀”是什么?一个“秘诀”使学生引起了悬念。为了寻求答案,学生们仔细阅读,积极的思考,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心理情境
良好的氛围也是一种学习情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会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进行学习,这样他们就愿意表现自己。因而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景,充分利用自身、教材以及环境所蕴藏的快乐情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我创设情景,带同学们到公园观光,当同学们看到美丽的环境,漂亮的花灯,别致的椅子后,同学们扮演成 “小记者”,采访到此游览的“乘客”。让学生们采访完后,分小组讨论爱护公共设施的“警示语”,然后派代表上黑板来写爱护公共设施的“警示语”。在此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许多令大人刮目相看的词句。如把“垃圾带走,把美好留下”。“小草也有生命,请脚下留情”等等,看一个个文学家将在此诞生。
3、创设解疑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人人参与学习,并有表现的机会,分组解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就是按座次分成若干小组,把主要问题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有获得表现的机会。通过信息交流,中差生在好生的带动下,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没有心理负担,而且发言的机会多,人人动脑、动口,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如教《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分别折一根小棒和一捆小棒,看结果怎样,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由于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习中学生既动了口、又动了手。正如陶行之说过: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问题,明白道理。
三、给学生个体充分表现的机会
所谓充分表现就是自始至终创造让学生表现,而且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
1、自查资料
这是上思想品德课前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教师应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走访调查,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例如《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本节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调查、访问。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收获真不少,会摄影的同学还拍下了照片,课堂上他们涌跃地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生 1:我们柳州市有一条河叫柳江河,听爷爷奶奶说,原来这条河清澈见底,许多人以捕鱼为生。可现在河里几乎没有鱼,渔民迫不得已只能告别江河,到岸上另谋生路。其原因是这儿的一些工厂往水里排工业废水,我们小组建议工厂里的废水都应经过处理,确实无毒才能流到江中。
生 2:我们一组观察了一星期的天空,一星期里,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只有偶尔一次在雨后看到了蓝天白云,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污染太严重了。请看,这是我们在柳州化肥厂和柳州电厂附近拍到的照片。我们在拍照片时,身上的白衬衣变成了“花衬衣”。(电厂的煤灰飘到空中所造成的)。我们小组建议化肥厂和电厂进行整顿。
生 3:我们小组发现摩托车排气管的尾气污染空气,建议爸爸、妈妈改骑自行车上班。
生 4:我们发现菜场、商场用的都是一次性的塑料袋,它是白色污染,我们小组建议人们仍然用菜篮子买菜,布袋子购物。
多好的发言,多妙的建议。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篇5
关键词:产权革命;放松管制革命;货币主义革命;理性预期革命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示码:A
芝加哥学派是指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为主体并因此而得名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罗纳德・科斯、罗伯特・卢卡斯和加里・贝克尔等。
自从马歇尔时代以来,经济思想的许多重要发展刺激了经济中更多的政府干预,或者至少将更多的政府干预合理化。庇古税思想、张伯伦-罗宾逊的垄断竞争模型和梅森-贝恩的SCP分析范式,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张迅速被主流吸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但20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事实使人们对新经济学正统的几个方面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在此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实质上是通过重建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来反击政府的“有形之手”,即通过市场方法在微观领域解决由外部性、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宏观领域解决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从根本上反对上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推理思路。
一、微观领域的经济学革命
1、科斯的产权革命。庇古提出了解决由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传统观点:建立强制约束的排污标准(即庇古税制度)。庇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是:在受害者有权力不受污染、制度安排上存在良好的法律制度使受害者有权向污染者索赔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向污染者征收一笔税让他承担(至少部分承担)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费用,从而使污染者的私人成本接近社会成本,重新恢复个人效用最大化决策的社会最优性质。概括来说,庇古税的思想基础就是“谁污染,谁付费”。
庇古的外部性思想暗含着政府能够通过选择性税收改善资源的配置。科斯对庇古关于外部性在本质上是单向性的假定提出了挑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认为庇古税没有考虑到外部性的相互性质,并且庇古税又蕴含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而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的私下协商来解决,并能实现最优的结果,从而不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排污标准。因此,“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率的,它只会使社会污染越来越严重。通过分析一个空气污染的例子,科斯提供了解决外部性的一般思路,斯蒂格勒称其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核心见解是在一个谈判成本为零的世界中,法律上的权力无论指定给哪一方都是无所谓的,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所有空气都将存在一个确定的均衡产量水平和与之相应的污染水平。科斯论证,如果司法体系做出适当的权利分配(即分配给相对于外部性的低成本的一方),市场力量和刺激也许足够产生对于外部性问题的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如果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交易成本或定义与实施一种所有权体系的成本巨大,结果将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可以并且已经在尝试。这些办法包括对外部性实行税收或补贴(如庇古税或庇古补贴),政府向污染企业出售“污染权”(这在理论上能使污染者将污染减少到最优水平),或通过要求厂商安装某种类型的控制污染设备和其他设施对厂商简单地实行直接管制。由于这些解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政治过程,故而它们没有一个可能是最优的。有时,简单地撇开不完全的市场解决办法可以取得由各种不完全的解决办法相结合形成的最好解。在所有各种情况下,科斯定理都为分析外部性问题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2、斯蒂格勒的放松管制革命。哈佛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产业组织理论派别,其代表人物贝恩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截面的分析方法推导出了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分析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为此,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趋于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将导致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批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认为垄断竞争理论中关于下降的需求曲线的分析在理论上不准确,因为如果说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相近的替代品”或“有差别的产品”的话,就意味着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不一致的,它们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也必将因替代程度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张伯伦却假设竞争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2)认为张伯伦引入“有差别的产品”这一概念,混淆了“产业”和“市场”的划分界限,使“产业”的范围变得无法定义;(3)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4)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SCP范式过于简单武断,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5)认为哈佛学派只是对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提出建议,而并未对政府管制的实际效果、政府管制的动机和成本等问题作系统研究。这种将政府政策看成是影响经济活动外生变量的方法会忽视“政府失灵”的现象,因为政府管制政策是受行业集团的利益影响而形成的,而这些管制政策又反过来影响着行业的经济活动。因此,政府管制应当是影响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这意味着政府也会失败。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以斯蒂格勒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该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以说明:一方面对于企业规模而言,他们用“规模经济”理论来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行解释,认为由于企业的规模经济范围是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扩大的,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下降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相一致,就是自然的和合理的,政府不应该加以干预和管制;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集中度而言,他们则用“可竞争市场理论”来加以说明,认为只要潜在竞争者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方面是完全无障碍的,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家企业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就总面临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而为了避免引来更多的竞争者,原有企业的定价和产量选择将总是被迫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均衡约束下”。由此,并不像哈佛学派所言的那样,大厂商可以任意确定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模经济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在上述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芝加哥学派提出不能以规模的大小和集中度的高低来判断企业的垄断性,不应该毫无区别地对大企业实行强硬管制,主张应将企业绩效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管制。芝加哥学派放松管制的政策主张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
二、宏观领域的经济学革命
1、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革命。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被西方各国政府奉为是摆脱经济萧条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凯恩斯学派的最显著特征是:坚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居首位的,甚至说“货币无关紧要”;进而指出,如果政府当局以相机抉择的方式而不是按照某些简单规则的约束来运用政策工具的话,就可能得到更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然而,凯恩斯主义不能解释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在此背景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应运而生。
弗里德曼能够成功地瓦解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他为自己的理论发掘了缜密的经验证据。弗里德曼在他早期的学术研究中致力于技术性的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他用数学分析方法支持他的理论,对凯恩斯主义模型和货币数量论进行经验检验。奥地利学派的经历已经证明,纯理论,无论多么睿智与复杂的逻辑,也不足以撼动凯恩斯的一统天下的局势。因此,需要可靠的数据、数量分析和复杂的数学技术检验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才能区分经济学的良莠。弗里德曼从西蒙・库兹涅茨、卫斯理・米切尔以及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其他名人们那里学到了这个道理。
弗里德曼通过四部策略机智地废黜了凯恩斯主义:(1)提出永久收入假说来否定绝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阐明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历史事实不吻合。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够带来充分就业,是凯恩斯消费函数的重要内涵。凯恩斯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居民的现期收入之间存在着短期稳定的关系。按照凯恩斯的模型,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但是,弗里德曼基于美国家庭的消费数据,看到家庭是根据长期的、永久性收入的变化来调节消费支出的,而丝毫不去关注转移支付的特征。因此,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的影响比预期要小得多。(2)复活费雪方程来重新阐述货币数量论。由于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有效破坏,货币数量论在当时已被抛弃。他们的中心论点是:货币需求和名义收入之间不是一种比例关系(在方程式Md=kPY中,“剑桥学派的k值”不是不变量,而是受利率水平影响的可变量)。弗里德曼在重新论述货币数量论时,把凯恩斯的批评列举出来,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恢复了货币数量论的可接受性。弗里德曼从根本上把货币数量论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换言之,作为一种k的决定因素的理论重新定义。弗里德曼进而再次借助费雪的资本理论导出一种(假定为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分析,这种分析把货币需求决定置于一系列更广阔的选择关系中,它不仅包括债券收益(如在原来的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中),也包括股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因而比凯恩斯原来的假设更为成熟。(3)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来反对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者利用稳定地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来为灵活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对他们来说,如果通货膨胀意味着低失业率,那么它是可以容忍的。一种“轻微的通货膨胀”不会有害,相反还会大有益处。弗里德曼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间只有短期的替代关系,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因此,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努力都必将导致加速通货膨胀。而且,“降低失业率的惟一方式是通过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这很难实现。弗里德曼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的加速最终将带来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失业率。因此,通过扩张的政府政策来减少失业的努力在长期中被公众预期到后,只会事与愿违。到20世纪七十年代晚期,通货膨胀与失业共同上升,使菲利普斯曲线无法识别,这一事实证明弗里德曼是正确的。(4)使用单一规则取代相机抉择。凯恩斯主义者指出,相机性的货币政策用以阻止货币流通速度的非稳定变化是重要的。弗里德曼反对这种提法,他和安娜・J・施瓦茨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证实了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中是稳定的。因此,弗里德曼建议联邦储备局应遵循按照每年3%~5%的比率逐月地增加货币存量的规则。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个幅度的增长率是与美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与此相连的物价稳定相一致的。弗里德曼在倡导用“规则取代权威”时,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联邦储备局过去的表现不能说不像是一个正在学习驾驶汽车的紧张不安的十几岁少年。当踩到加速器上时(即增加货币存量),我们这位初学者经常给油门加得过大;而当踩刹车时(减少货币存量),他又常常刹得过急。与沿着一条经济增长路线平稳地行进相反,经济面临着间歇式的运动――通货膨胀或者萧条,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人受到伤害。
弗里德曼在他的畅销书《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写道:“那只看不见的手对进步的有效作用大于那只看得见的手对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他是亚当・斯密“无形之手”信仰的捍卫者。弗里德曼通过恢复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成功地发起了一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
2、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如果说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革命瓦解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信条,那么真正动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大厦根基的则是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理性预期革命形成的理论派别被萨金特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论到政策全面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它几乎对凯恩斯主义这一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理性预期革命就其本质而言,是用现代数学工具“复活”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从两方面可以体现:(1)全盘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定,例如:理性人假定、市场出清假定。其“新”的特色是理性预期假定。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前提假定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应该彻底抛弃。其原因如下:一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最大化原则相矛盾;二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同一经济人在不同函数和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为,这就失去了一致性;三是凯恩斯模型的关键取决于名义工资刚性的假设,而这种假设是武断的;四是凯恩斯虽然也反复讲到预期,但是他的预期只是适应性预期,并且是随机的,难以用理性加以解释。适应性预期的缺点在于:只是汇集了被预期变量的过去值,忽略了与所测变量高度相关的同时期的各种信息,存在着信息的浪费。这种预期同微观经济学是矛盾的。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假设,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人是理性人,会以最经济的方式来获得关于经济变量未来变动的所有信息来预测未来,而不是朴素地根据过去推测未来;(2)始终如一的政策无效观。在政策分析中,试图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证明政策的无效性。卢卡斯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萨金特、华莱士的货币中性定理都试图证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而巴罗通过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复活证明了财政政策也无效,政府于事无补而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过多地卷入经济是最好不过的了。
理性预期革命(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破除了凯恩斯主义处方可以祛除西方经济百病的神化。
三、结束语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革命为芝加哥学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芝加哥学派成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典型代表。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革命的理论成果绝大部分被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吸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已包括对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的讨论;关于外部性的科斯定理是公共财政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予以论述的内容;而放松管制政策是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的重点章节。
芝加哥学派通过立足学术界,积极发展市场理论,用强大的经验事实支持模型,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相信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正确性。目前,从著名期刊的引用情况和最高级学术奖项的获得情况来看,芝加哥学派对经济思想和原理占据了统治地位。正如乔治・斯蒂格勒所说:“芝加哥学派是导致美国经济学研究繁盛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K・卡什伯特逊.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2]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2006.
篇6
加利福利亚的消费者在寻求个人贷款时可借助的银行比美国其他州少,银行间竞争的缺乏解释了为什么加利福利亚的个人贷款利率高于美国其他地区。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显著地削弱了以上的结论?
(A)因为要支付相对高的工资来吸引胜任的员工,加利福利亚的银行为它们提供许多服务,因而向储户收取的费用比其他地方银行高。
(B)个人贷款比银行做的其他种类贷款如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大。
(C)因为加利福利亚的银行存款和美国其他地区银行存款都受相同的保险保障,它们的安全性并不比其他地区的银行存款差。
(D)加利福利亚的消费者不能归还私人贷款的比率比美国其他地区低。
(E)加利福利亚的银行向储户支付的利率比美国其他地区的银行低,因此在加利福利亚,吸收储户的竞争较少。
02.
产自蒙古的纯种奶牛每年平均出产400升牛奶;如果蒙古种的牛与欧洲种的牛进行杂交,杂交生出的牛每年平均可出产2700升牛奶。一家国际机构计划通过鼓励推广把蒙古的牛与欧洲种的牛进行杂交来提高蒙古奶牛行业的利润。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对该机构的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并非所有的欧洲种的牛都可以成功地与蒙古本地牛配育。
(B)许多年轻的蒙古人现在认为饲养牛是低等的工作,因为养牛的利润比其他可选择的工作低。
(C)蒙古的地形适宜放牧本地的牛群,但不适宜种植保持杂交动物健康所需的饲料。
(D)牛皮和皮革制品——而非牛奶——是蒙古向欧洲出口的动物产品。
(E)许多欧洲种的牛可以取得超过2700升的平均牛奶产量。
03.
一项新的法律把专利的所有权——提供制造和出售一项发明的专有权利的文件——给予了大学,而不是政府,当这些专利是从政府资助的大学研究中产生时。L大学的行政人员计划把他们取得的所有专利出售给公司以资助改善本科生教学的计划。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会对上述的大学行政人员的计划的可行性提出最多的质疑?
(A)对开发以大学特有的专利为基础的产品感兴趣的盈利性公性公司可能企图成为正在进行的大学研究计划的惟一赞助人。
(B)大学研究设备的赞助人在新的联邦税则指标下可以获得税收优惠。
(C)L大学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有很少的或没有教学任务,并且如果有也很少参与他们领域中的本科生计划。
(D)在L大学进行的政府资助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已经被一些盈利性公司完成的研究。
(E)L大学不可能吸引资助它的科学研究的公司。
04.
政府的功能是满足群众的真正需要,除非政府知道那些需要是什么,否则政府就无法满足那些需要。言论自由能确保政府官员听到这样的需求信息。因此,对一个健康的国家来说,言论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哪一条,如果正确,不能削弱上述论述的结论?
(A)人民在多数情况下并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B)言论自由最终倾向于破坏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满足群众需要的先决条件。
(C)政府的正当功能不是去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给人民提供平等的机会。
(D)言论自由对满足群众的需要是不充分的,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E)统治者已经知道人民需要什么。
05.
如今,每个人都说自己太忙了,但是,这些繁忙好像并不能促使事情的完成。现在,没有完成的工作,没有回的电话以及错过的约会的数量与这些繁忙发生之前一样的多。因此,人们一定没有他们声称的那样忙。
下面哪一条,如果正确,最能严重地削弱上述短文中的结论?
(A)如今,看起来忙忙碌碌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B)如今,人们不得不比所谓的繁忙发生之前做多得多的工作。
(C)人们浪费如此多的时间来谈论繁忙以致于他们不能完成工作。
(D)如今,人们做的事情与所谓的繁忙发生之前做的事情一样的多。
(E)如今,人们比所谓的繁忙发生之前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06.
G市政府管理的公共汽车的车由本市的税收补贴,但是那些低车费的受益者中的许多人都是来自G市之外的到市区去上班的人。有些本市的议员争论说市政府的税收应该主要用来让那些交税的人受益。因此公共汽车的票价应该上升,直至足够支付这项服务的成本为止。
下面每一项,如果正确,除了哪一项之外都能削弱本市议员提出的论述?
(A)如果本市的公共交通费用比较昂贵,那么许多位于本市的对该市的纳税人有益的商业就会迁到这个城市的外面。
(B)较高的交通费用给上下班者提供了经济上的刺激,促使他们开车去上班,这将会加速G市的空气污染,并且还会增加本市街道的维护费用。
(C)增加的交通费用对本市的那些因收入较低而被免税的居民不利,并且本市所有的议员都认为这些居民应该能利用市政府管理的服务项目。
(D)许多本市的选民都是低交通费用的受益者,他们强烈地反对增加本地的税收。
(E)所有在G市工作,并且工资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以上的人都给市政府上缴5%的工资税。
07.
一个医生在进行健康检查时,如果检查进行得太彻底就会使病人感到不适,并且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如果检查进行得不够彻底又有可能错过一些严重的问题,因而给病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对医生来说要确切地判定检查应该进行的彻底程度是困难的。因此,一般对病人来说,当他们没有感觉到生病时去接受医疗检查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能最严重地削弱上述段落中的论述?
(A)有些严重的疾病在它们的早期阶段就具有很容易被医生察觉的症状,尽管病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任何问题。
(B)在减少费用的压力之下,医生们减少了他们在每项医疗检查上所花的时间。
(C)没有在医疗上受过培训的病人在接受医生对他们进行的医疗检查时不能判断什么样的彻底程度对他伙来说是合适的。
(D)许多人在财政上付不起经常的医疗检查费用。
(E)有些医生有时在进行医疗检查时,检查的彻底程度是恰如其分的。
08.
通常人们不认为美国是一个有很多长尾鹦鹉爱好者的国家,然而在对一批挑选出来进行比较的国家中养长尾鹦鹉的人做的一项人口调查中,美国以每百人中11人养长尾鹦鹉而排名第二。由此可得出结论,美国人比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更喜欢养长尾鹦鹉。
知道下列哪一项将最有助于判断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A)美国拥有的长尾鹦鹉的数量。
(B)美国养长尾鹦鹉的人的数量。
(C)在普查中排名第一的国家里每100个人中养长尾鹦鹉的人的数量。
(D)美国养长尾鹦鹉的人数和美国养有其他鸟类凭借为宠物的人数的比较。
(E)该普查中未包括的国家每百人中养有长尾鹦鹉的人的数量。
09.
一高中英语教师在最后的一次试验中,把一些真正的,通常使用的格言散置于几个他自己编造的、无意义的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之中。接着他让学生们对所有列出的句子进行评价。学生们普遍都认为伪造的格言与真正的格言一样地具有哲理和含意。这个老师于是就推论出格言之所以得到了格言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被使用,而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哲理。
下面哪一点,如果正确的话,最能质疑那个老师的结论?
(A)有些格言使用的频率比其他格言的高。
(B)在所列出的句子中,真正的格言的数量比伪造的格言的多。
(C)格言型的句子与听起来像格言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风格。
(D)一些学生以一种方式来考虑一句子,另一些学生会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考虑它。
(E)那些被选择作为评价者的学生,缺乏判断句子哲理性的经验。
10.
众所周知,我们应当关心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然而,对我们身体状况各方面都负责的欲望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仅仅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会疏忽我们的精神健康。因此,尽管我们可以从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过分关注中获得身体上的益处,但是我们这样做通常是以牺牲我们的精神健康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下面哪一项来证实她在上述段落中的立场?
(A)她先为自己的立场辩护,接着把它扩展到第二个领域。
(B)她揭示了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的立场的自相矛盾性。
(C)通过提供新的论据,她证实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D)她先提出自己的立场,接着用几个让步对自己的立场进行修正。
(E)她证明了一流行的观点,若走向极端会出现问题。
11.
最后,通勤客机坠落的事故急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飞行员缺乏经验所致。作为一个主要增长的工业部门,通勤客机最近对有经验的飞机驾驶员的需求量剧增。然而对飞机驾驶员的经验进行确定及评估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在气候良好的亚利桑那州飞行1000小时的教官,是不能和一个在充满暴风雨的东北部飞行1000小时的夜班货机飞行员相比的。
作者关于通勤客机坠毁事故的增加是由飞行员缺乏经验所致的结论最能被作者的(哪项)事实所削弱?
(A)认为不可能衡量飞行员的经验。
(B)使用了一个与所阐明的观点在逻辑上不相关的例子。
(C)对往返航空公司飞机坠毁事件的增加,只给出了片面的解释。
(D)对飞行教官的经验与夜班货机的经验做了一个不公平的比较。
(E)没有指明最近有多少往返航空公司的飞机的坠毁是由飞行员缺乏经验所致。
12.
当牧师向奥德塞斯展示一幅关于那些尊敬上帝并都从沉船中逃生的人的图画时,问他现在是否仍不承认上帝的力量,他回答得很好,“是的”,他说,“但是画中那些祈祷后又被淹死的人在哪呢?”这就是所有迷信的方式,在迷信上,人们都喜欢这样的虚荣心,把他们成功的事情都记下来,而忽视并且忘记那些他们失败的,即使那些更经常发生的事情。
下面哪一点含有作者文中所叙述的推理错误?
(A)我发现5月13号确实是不吉利的一天,就是在上个星期五,13号,我被锁在了门外。
(B)尽管伟人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个子矮,但是亚伯拉罕·林肯和查利斯·得高利个子高。因此,个子矮的人追求当领导是为了克服他们的低人一等的感觉。
(C)在过去15年的每个学期中,平均都有10名学生在考前放弃了爱丽特的历史课。因此,我们可以期望今年也有10%的学生会放弃她的历史课。
(D)没有可依赖的观察者曾经真地看到过雪人,最有力的证据好像是一些可疑的踪迹。因此,我认为这次搜寻雪人是毫无希望的愚蠢之举。
(E)我不能再相信我的幸运衬衫了,我今天穿上它去看比赛,结果我们的队输了。
13.
自1978年的航空公司管制法通过以来,美国主要的航空公司已经裁减了3000多人。因此尽管放松管制带来的竞争帮消费者大大减低了票价,但美国的经济也受到对航空公司放松管制的破坏。
以上的论述会被最严重地削弱,如果
(A)美国很多人表达了对解除航空公司管制的强烈支持。
(B)现在乘坐商业航班的人数要比1978年的人数减少了,结果是运行航班所需的雇员也比1978年少了。
(C)现在的航班定期飞行的路线比1978年更加少了。因此航空业比1978年以前更加集中了,竞争也更激烈了。
(D)几家主要的航空公司现在的利润和雇佣水平都比较放松管制法通过以前要高了。
(E)小型的旅客承运商因为该放松管制法案的实施而繁荣起来,现在他们提供的新工作比1978年以来主要航空公司取消的岗位要多。
14.
有些土壤学家声称森林地面的腐烂物比降在湖中的酸雨更会增加高山湖水酸性。因此,他们认为减少酸雨并不一定能明显地降低高山湖泊的酸性水平。
下面哪个论述,如果正确,最严重地削弱了上面的论点?
(A)高山湖泊的酸性比其他湖泊高是很正常的事。
(B)从前严重低估了湖水酸性升高的危害。
(C)能在城市和重工业地区发现酸雨。
(D)土壤学家对酸雨的成因意见分歧很大。
(E)如果有植物生命存在,酸雨会显著增加自然环境中腐烂的有机物的数量。
15.
张先生认识赵、钱、孙、李、周五位女士。
(1)五位女士分为两个年龄档:三位女士小于30岁,两位女士大于30岁。
(2)两位女士是教师,其他三位女士是秘书。
(3)赵和孙属于相同年龄档
(4)李和周不属于相同年龄档
(5)钱和周的职业相同
(6)孙和李的职业不同
(7)弗里曼先生将同其中一位年龄大于30岁的教师结婚。
请问谁是张先生的未婚妻?
A.赵
B.钱
C.孙
D.李
E.周
16.
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大学的附属医院比社区医院或私人医院要好。实际上,大学的附属医院救活率比其他医院都小。从这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附属医院的治疗水平比其他医院都低。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强有力地削弱了上文的论证?
(A)很多医生既在大学工作,又在私人医院工作。
(B)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医生赚的钱比私人医院的医生少。
(C)大学附属医院和社区医院买不起私人医院里的精密设备。
(D)大学附属医院的重点是纯科学研究而不是治疗和照顾病人。
(E)寻求大学附属医院帮助的病人病情通常比在私人或社区医院的病人重。
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37.5万名平民在美国本土死亡而有大约40.8万名美国军人在海外死亡。基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军人派驻海外并不比作为平民留在本土危险很多。
以下哪一项最能清楚地揭示出以上得出的结论的荒谬?
(A)除了派驻海外的军人死亡数外,将在美国本土死亡的军人数量计算出来。
(B)把平民的死亡人数和军人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别用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比表达出来。
(C)把在军队中股役期内由事故引起的死亡从由战斗中受伤而导致的死亡中区分出来。
(D)比较一下每一种类中每千人的死亡率而不是比较总的死亡人数。
(E)把在美国由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同军队里在战斗中的死亡人数进行比较。
18.
我们的词汇是无意义的并且无法与其反义词区分开来,举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人们认为他们知道“秃头”与“有头发”之间的区别。假设一个21岁的普通人头上有N根头发。我们说这个人不是秃头而是有头发的。但是少一根头发当然不会有什么分别,有N-1根头发的人会被说成有头发。假设我们继续,每次减少一根头发,结果将是相同的。但是有一根头发的人和没有头发的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把他们都称之为秃头。我们没有能区分“秃头”和“有头发”的地方。
下面的哪个陈述最能反驳上面结论?
(A)“秃头”一词可以翻译为其他语言。
(B)一个词可以有不止一个意思。
(C)像“猫”这样的词可以被用于在某些方面不同的几种动物上面。
(D)词汇可以缺乏准确却不至于无意义。
(E)人们不用词汇就无法清楚地进行思考。
19.
S城比T城售出的报纸多,因此S城的市民比T城的市民更好地掌握关于世界大事的信息。
以下每一项,如果是正确的,都将削弱以上结论,除了
(A)S城比T城人口多。
(B)T城大多数市民在S城工作,并在那里买他们需要的报纸。
(C)S城平均每个市民在读报上花费的时间比T城少。
(D)S城出版发行一种只涉及本地事务的周报。
(E)S城售报亭出售的报纸平均价格低于T城出售的报纸平均价格。
020.
在上年打猎季节,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被汽车撞伤的人数是在树林中的打猎事故中受伤的人数的2倍。因此,在上个打猎季节,人们在树林里比在人行道上行走时安全。
为了评价上段陈述,最重要的是要知道:
(A)下个打猎季节,在树林中打猎受伤的人数较上个季节减少的可能性。
(B)上个打猎季节,马路上的行人和树林中人数的比例。
(C)在上个打猎季节中,打猎事故中受伤的人中有多少在过去类似的事故中也受过伤。
(D)如果汽车司机和开枪的猎手都小心点儿,有多少事故可以免于发生。
(E)平均来讲,在非狩猎季节,有多少人在打猎事故中受伤。
21.
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平衡贸易,仅凭它们自身,都不能形成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需要二者同时具备才行。因为生活水平可以通过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来提高,贸易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降低来平衡。
如果上述短文中陈述的事实是正确的,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一种适当的测试应是它的哪一方面的能力?
(A)当它的生活水平提高时平衡它的贸易
(B)当它的生活水平下降时平衡它的贸易
(C)当它的生活水平提高时增加贸易赤字
(D)当它的生活水平下降时减少贸易赤字
(E)当贸易赤字上升时保持生活水平不变
22.
每年S公司的每一个雇员都必须参加由S公司提供的两个健康保险计划中的一个。一个计划要求雇员自己支付一部分钱,另外一个计划则完全由S公司支付。许多S公司的雇员都参加要求自己支付一部分钱的计划。这个事实并不能表明他们觉得这个计划的好处比另一个不需要雇员付款的计划好处多,因为
下列哪一项能最合逻辑地完成以上论述?
(A)要求雇员自己支付一部分钱的计划比S公司以外的公司所提供的一般健康保险计划使加入的雇员的花费显著地少。
(B)只有那些已为S公司工作了至少15年的雇员才有资格参加完全由S公司付款的计划。
(C)目前由S公司提供的两个健康保险计划实际是过去10年中S公司所提供的相同计划。
(D)大多数参加完全由S公司付款的健康保险计划的雇员是小于50岁的。
(E)由S公司所提供的两个计划不仅服务于S公司的雇员,还服务于参加计划的雇员的配偶和孩子。
23.
实际上,最后一次选民调查的所有应答者都表示效忠两个主要政党中的一个政党。但来自两个政党的选民中都有超过1/3的人表示不满意两党的统治哲学,如果有第三个主要政党存在,他们可能会加入。即使该民意测验反映了一般选民的情绪,然而成立一个新党,它也没有机会赢得1/3的投票者,因为:
以下哪项能最合逻辑地完成以上论述?
(A)目前对两个主要党派统治哲学的不满情绪的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B)对两个主要政党不满的成员被完全不同的统治哲学所吸引。
(C)大多数响应者除了那个比例高于50%以外,高估了对两党不满的投票者的比例。
(D)将近一半的响应者报道他们更可能放弃投票而不是改变他们所效忠的党派。
(E)任何新党派可能激励以前没有投票的公民参加并成为通常投票者。
24.
石器时代的陶工制作了复杂并且常常是精致的陶瓷水罐、工具和珠宝。他们也制作了精致的陶人。有许多这种精致的陶瓷水罐、工具和珠宝被发现时是完整的或几乎完整,然而大致与这些陶器在同时期制作的陶人却大多以小碎片的形式被发现。
如果正确,以下哪一项最佳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少有陶人被发现是完整的而许多精致的陶器却如此?
(A)最后修整期间,如果一组陶器中有一个碎了,石器时代的人有时会故意打碎整组东西,也许是为了避邪。
(B)世界各地陶土的成分差别很大,而这种成分又相应地会影响陶器的持久性。
(C)陶艺是石器时明的。人们早在掌握制作精致陶器技术以前就已经精通了制陶技术。
(D)石器时代的陶工制作陶人和制作陶瓷制品的时候一样多。
(E)许多石器时代的仪式需要打碎陶人,可能是作为对神的祭祀。
25.
一个一年前由G市市议会通过的新法令禁止了在G市销售的食品使用所有不可回收的塑料包装。然而,仍有相当大比例G市的塑料垃圾来自不可回收的塑料食品包装。
如果正确,下项哪项最有助于调和以上明显的分歧?
(A)和一年前相比,现在使用这种无法回收的塑料包装的食品减少了。
(B)这一新法令只涉及食品的塑料包装,而没有考虑到在G市大量出售的其他产品的塑料包装。
(C)新法令并没有影响到郊区附近的杂货店和其他商店,G市的许多居民都经常光顾那里。
(D)许多以前由无法回收的塑料包装的食品在发运到G市之前,现在都改用能回收的特殊塑料包装,这样才能在G市出售。
(E)今年G市的废物和塑料垃圾总量比去年明显增加。
参考答案
01.(A)02.(C)03.(D)04.(D)05.(B)
06.(D)07.(A)08.(E)09.(E)10.(E)
11.(A)12.(A)13.(E)14.(E)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