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19: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篇1

由于国家政策需要,医院的规培工作日益扩大。新进规培护士越来越多,部分规培护士还未能充分职业化,她们的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还有待提高。为实现新护士岗前培训目标,打造一支优异的护理队伍,经过充分的研讨,认为有必要在规培护理人员岗前培训中中增加团队拓展训练

二、训练目标

1、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学习有效团队沟通技巧。

2、打破成规,重新审视自我,增强创意思维能力。

3、增进学员相互认知和理解,提高团队的信任和宽容。

4、熔炼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凝聚力,树立合力制胜的信念。

三、拓展训练后规培人员的如下素质和意识将得到提高

1、积极主动的沟通精神。

2、双赢思维、补位意识。

3、面对变化的正确管理方法。

4、对团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5、富于创新精神、主动求变。

6、欣赏他人、鼓励他人、赞美他人。

7、服从命令、团结协作精神。

8、竞争意识。

四、拓展训练纪律要求

1、培训时必须严格遵守培训规则和有关纪律,严禁脱离团队擅自行动。

2、参加培训时尽量穿运动鞋,着装简洁适合运动,女士请不要穿裙子。

3、如患有不适于参加激烈运动疾病人员应事先通知培训组织者,以作统一安排。

4、请保持训练区域的整洁,产生的垃圾或废物请随身带走,自觉保护环境卫生。

五、课程设计方案

1、参训人员:2019年规培护士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全程导师制 个性化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报考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定位,立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初中级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会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具体过程的个性化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

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

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

(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

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

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

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四、实施保证

要实现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和导师学生实施层面分别落实。

(一)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二)在导师学生实施层面。会计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有导师指导,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同的阶段又有阶段性目标。为此,本文拟采用三种措施,以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现。

1.导师为主,全员配合。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原则上学院机关各行政部门、教学各系部的教师都可以依照导师标准应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会计专业导师可在学生大一阶段不定期的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教学内容及业务专长,而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宣传这种导师制度,培养学生对导师科研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动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2.接力指导,无缝对接。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最初导师不是专业教师,他对学生专业不能实施具体指导,当该学生需要接受会计专业和实践能力指导时,最初导师就将此时的指导接力棒传给专业教师去指导,由专业教师做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导师,具体指导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水平和能力。虽然导师换了,但是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中断。

3.合力指导,全程互动。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多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部分会计学生中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S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裴清华.高职会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5.张学林,陈凤琴,林树青.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篇3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可行性研究

以往的体育教学对学习竞技运动的方法和技能比较注重,更加关注学科间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但是却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拓展训练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使学生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心灵受到启发。因此,把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当中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学生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拓展训练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的好处

《义务教育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给予了明确的说明,即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尽可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行为、情感。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使其树立起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所以,初中体育教育中实施拓展训练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与改革教育体制的需求相符,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课程中的现状与不足

1.体育拓展训练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安全

在体育拓展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这也是目前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课程中进度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在拓展训练中不乏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这样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由于体育老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在拓展训练中实施指导方面缺少科学性,所以,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对体育拓展训练不够重视

如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素质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符。然而,从中国学校目前的教学形势看,素质教育在实际中执行得并不是很好。不管是社会方面还是家长方面都给予其很大的压力,这样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对学生素质不够重视,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就比较困难。

三、促进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更好开展的方案

1.强化拓展训练中所需的体育设备与资源

学校方面要关注体育设备项目的投资,在校园中多建造一些体育设备,合理使用体育资源。在完善体育设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活动的具体需要,适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长期训练,这样可有效地提升体育的实战训练性。经过对有关体育设施的介绍与练习,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促进其主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2.要做好安全问题的专业培训工作

学校对学生安全防护知识方面的培训一般都比较缺乏,所以学校要进行一系列安全培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拓展运动方面的培训。同时,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也要提高,责任感要强。要想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老师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把拓展内容的相关技能掌握好,学校可开展一些实际训练,这样可使老师的整体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3.对拓展训练科目进行科学的设置与优化

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学校一定要把握好,要使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的比例达到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很多体育科目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存在单一的问题,老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实施综合性探究,丰富体育科目内容和开展形式。我们要把握好在体育拓展项目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参与到拓展训练的积极性。学校在制订拓展训练实施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个性及特点为基础,制订的方案要多元化,把这些方案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选出最优决策方案,最后选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案,如此才会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体育拓展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体育老师培训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更好地实施,以实现素质教育的

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我校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通过教材研究、高效课堂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

教材梳理研究。学校组织教师研读教材,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编辑完成了语文、数学知识梳理校本培训教材。教材梳理研究,为教师开通了读懂教材的渠道,实现了理解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统一,为教与学的和谐引航。

高效课堂研究。我校为了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了高效课堂的研究。为了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语文、数学针对学科特点确定了五环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模式为:设计预习前测导学解疑交流检测反馈课外延伸;数学教学模式为:前测访谈导学质疑合作交流解疑分层训练课后访谈。高效课堂研究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为教与学的和谐护航。

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为了拓宽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途径,学校结合区域的资源优势自主创建13个课程基地,并编制了《大峪一小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活动手册》,包含基地简介、课程实施方案、学生评价三部分。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每学年选择两个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把教材中相同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实施方案,使活动有主题、成系列、见成果。

创造性实施地方课程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学校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努力打造书法特色课程,安排专职教师成立了小书画家协会,并邀请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为协会的顾问,学校也因此成为门头沟区书协的团体会员校。协会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书法作品展览、写春联等活动,给学生、教师、家长中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门头沟区地方课程中有环保生态教育、素质教育拓展、劳动艺术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依托灵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琉璃渠劳动艺术教育基地、雁翅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基地、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四个地方课程教育基地完成。学校还确定了 “亲近自然,绿色环保;感受、传承琉璃文化;锻炼意志,体验合作;尊重历史,培养责任”四个活动主题,进行拓展学习。

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使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效衔接,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 满足师生个性化发展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书香校园建设,开设了“人文素养、健体益智、艺术素养、巧手实践、学科拓展”5大类33门校本课程,实现 “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康聪慧、多才多艺温文尔雅、实践体验丰富生活、品诗读书滋养心灵”5个目标。

课程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必修课程有古诗文诵读、班本诵读等。选修课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低、中、高年级段设置。校本课程开课前,学校举行“我逛校本课程超市”活动,组织教师们现场进行课程内容的介绍和演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

篇5

关键词: 校企 团队导师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一、“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培养高技能、高素养人才。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随着招生途径的多元化,学生个体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学校不是工厂,不能将学生变成流水作业的批量产品,应在关注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需求,拓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使之具备本专业的某种技术特长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方式姑且称之为“小批量订单”培养模式。可以说,由“大批量定制”培养向“小批量订单”培养转变,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建立符合高职特色且能因材施教的“小批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引企入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开始尝试引入“团队导师制”作为重要途径,这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二、团队导师制的基本架构

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与学分制、班级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注重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导师制具有四大特点,即重思想见解、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和重因材施教。

“团队导师制”在校企双专业导师基础上,增加职业导师为辅助,构建“企业专业导师+校内专业导师+职业导师”综合导师团队,在基本架构上呈现“2+1”的形态。它是以高职学生个性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为宗旨,实施以项目训练为主要途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实行双专业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校内导师组,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建立若干个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的导师组,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配备职业导师,主要在学生职业准备及决策等不同阶段,职业导师提供学生就业前的知识、技能、心理、信息整合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深入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倾向,指导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师团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及综合素质选择导师团队,填报志愿,导师团队再从学生志愿中选择指导对象,最终一个导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形成“多对多”的指导模式。

“团队导师制”与传统的“辅导员制”不是重叠,也不是替代,而是构建专业导师与政工辅导员“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新机制,变辅导员的“一对多”为导师团队的“多对多”,形成工作合力,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人生规划、专业发展、技能训练及就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构建

(一)“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构建。

项目组成员就制度的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走访了国内外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在目标定位、实施路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

通过系统的设计,重点确定导师的选聘条件和方式,明确学校专业导师、企业专业导师的职责,与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导师的激励措施、考核方案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和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在遵循共性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潜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以生为本,针对学生入学后的不同学习阶段,拟订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校内、外专业导师与职业导师本着职责上相互补充、互动交流的原则,共同实施指导。

(二)“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构建。

1.实施原则。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每个学生通过参与导师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参加每学期由导师团队制定的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技能水平。学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每一学年完成一定的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

2.实施方案。在“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遵循“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将三个学年划分为六个阶段,紧密相连。在运行体系上,“团队导师制”的实施期为学生在校全过程,在各学习阶段,校内与校外专业导师及职业导师的作用与分工侧重点不同。在第一学年入学到第一学年结束时,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第二、三学年增加配备校外专业导师。每个导师团队所带学生不超过20人,每个教学周指导获听取学生汇报1次,由导师团队和学生共同约定指导时间和方式。

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生产特点,在销售和维修的淡季,聘请企业导师进行教学,在企业经营旺季,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充分利用汽车维修企业人力和设备资源,使人才培养得到企业的全力配合,双方共赢,实现工学交替。

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驱动学习和职业素质熏陶,通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培养,通过基本技能(一级)、专业技能(二级)、综合技能(三级)的递进式在学校和企业的交替学习和工作,完成9项主要学习或工作任务,形成“三级六段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三级六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四、“团队导师制”实施途径的建立

在如何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难题上,通过以下途径有效解决。

(一)与合作企业共建“订单班”。

与订单培养企业共建“技能实践中心”,与企业联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在三学年不同的阶段有对应的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订单企业实际,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订单班”搭建了“团队导师制”深度实施的平台,全过程实现了“三级六段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平台为载体,以项目引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校企双导师制”成功实施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近年来,在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础上,成立了学院、系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建立了专业创新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省教育厅、学院和合作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实施效果显著,并近十次获得省教育厅立项,其中申请国家专利二项,还获得市首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产品“一等奖”,有关作品多次参加省与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产品展,获得广泛好评。

(三)创建大学生创业训练平台,提高自主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是“团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学院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规划平台,主办创业规划大赛,提供适当的创业基金,引入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汽车专业利用汽车实训中心平台成立了“汽车专业学生实习创业中心”,面向学校及教职工的车辆提供汽车常规检测与保养、汽车美容、洗车服务等。为了提高该中心的实际运营水平,引进有汽车维修资质的企业支撑中心的发展,支撑企业派出工程师和汽车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习创业学生,这些举措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以技能大赛训练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搭建技能训练平台,是“团队导师制”实施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以汽车拆装、检测与故障排除、汽车营销等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在培训、选拔、集训的系列过程中,通过校内外专业导师的直接指导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并多次在全省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参加集训和竞赛的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体现出突出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通过订单班培养和实践平台的建立,将“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特色人才方面落到实处,加强导师团队的自身建设。

五、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团队导师实施保障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具有完善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应该包括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和对导师团队的绩效考核两个方面。

(一)导师团队绩效考核。

围绕导师团队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导师岗位职责,充分考虑团队内各导师的特长、优势和学术背景,综合多重因素,按学期或年度分别对导师团队及个人进行绩效评估。首先,制定科学统一的考评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考核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系部考评、导师互评、学生评价、自我评估等方式,对导师团队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另外,对导师工作的考评,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最终考核结果,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校内导师工作折算工作量,作为纳入年终考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反映工作能力弱,又特别不负责任的导师,给予一定的惩处。奖惩并重,以期达到更好的人才培育效果。

(二)培养质量评估。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从评价“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团队导师评价机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及职业导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避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三)跟踪反馈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以学生为对象,以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参考,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知识、能力、素质)的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实践考核、大赛训练及成绩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及时收集信息,获取学生在不同阶段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状况,并与设定的培养目标适时比较,分析、明确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措施,形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六、结语

“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2+1”的内在架构形式构建全程化、系统化和开放化的学生培养体系,着重打造团队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实践素质等的培养与训练,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不同的成长诉求,特别是有效解决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化,如何因材施教的难题。这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研究,2007(2).

[3]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和运行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4]潘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5).

[5]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

[6]张伟萍.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

[7]郭嘉,张嵩,罗玲玲.基于团队的新型导师制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

篇6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酒店专业;餐巾花设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23-03

一、引言

餐巾折花是餐饮六大基本技能之一,是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宴会摆台项目考核的关键技能点。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主题宴会越来越受到客人的青睐,餐巾花设计也就成为衡量酒店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翻转课堂的思想引入到酒店专业餐饮服务实训教学中。如在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将低层次的记忆、理解放在课前,在课堂上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创设服务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出符合宴会主题且让顾客满意的餐巾花造型,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将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深层归纳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肯定、点拨的作用,师生一起做中学、学中研、研中用,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教学即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知识传递、课后通过练习进行知识内化的“先教后学”,转变为课前自学,课中进行内化训练的“先学后教”。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更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技术运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达成某项任务的目标,而且是聚集了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因素形成了课题的独特解决模式,这就是翻转教学的独特魅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无论在互动主体,教学过程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均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具体对比如表1。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中职酒店专业餐饮服务实训课程教学的特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适用于中职酒店专业实训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见图1)。

三、“翻转课堂”在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一)课前学知领任务

根据翻转教学理论,学生依托微学习平台课前完成自学。教师课前上传《主题宴会餐巾花秀》微课,微课中播放各种主题的餐巾花图片,分析获奖作品,剖析典型实例,总结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原则及注意点,让知识点以更富趣味、更精悍的形式呈现。学生课前点拨观看微课,对微课内容有疑问的可在线问答,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学习任务书,让自学有了方法和目标。在学习任务书中,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各小组到酒店宴会部调研或通过网络调研,收集不同主题宴会的餐巾花图片或视频,并采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等方式制作调研成果。

(二)课中展示研中做

课堂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任务来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的转换,其过程概括为:确定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评价反馈――课后拓展。以酒店专业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1.展示调研成果,确定任务

课前激发学生兴趣,各小组采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等方式展示调研成果。教师播放在我校实训基地录制的4个不同主题宴会预订情境,布置任务。

2.分析服务情境,制定方案

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展开讨论,结合服务情境中顾客的需求,分析主题宴会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线查看微学习平台,使用百度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方案,突破教学重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酒店专业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3.小组分工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各组分工合作,实施方案,完成餐巾花的折叠和摆放。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效果对方案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的餐巾花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宴会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折叠过程,为评价反馈做好准备。

4.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反馈

各组展示成果,推选一名学生陈述餐巾花设计意图,其他组对其进行评分。同时请实训基地餐饮部经理将学生设计成果的图片与顾客交流,顾客和经理通过微学习平台在线评价小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通过顾客和经理的在线评价,用行业标准鉴定教学成效,达成了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行业的接轨。

学生展示交流后,教师指出各组餐巾花设计的创新性与合理性,结合小组评分、顾客评价、经理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5.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拓展

教师通过提问 “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总结主题宴会餐巾花设计的方法和程序,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各组课后根据顾客和经理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餐巾花的设计,同时使用PPT、Word文稿、微视频、印象笔记等方式,制作本组各种餐巾花造型的设计过程,并共享到学校信息资源平台,供全校同学学习交流。这样既能教会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后学习氛围,同时也为下次课到实训基地真正地为客人设计餐巾花打下了基础。

篇8

关键词:六步法;工作过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六步法”的六步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六个工作步骤,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工作能力。

本文介绍了“六步法”的构成,并以“构建小型局域网络”为例,说明了采用“六步法”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和时间安排,总结了“六步法”的教学优势和存在问题。

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组织中,最常用的是“六步法”,在赴德学习期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一想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表面看起来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没有什么明显的相同点,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解决问题一般都要经过获取信息、制订方案、方案评审选优、实施方案、实施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正是通过不断地重复这些环节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我们才得已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以此习得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进而可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即提升了“行动能力”。

“六步法”教学就是借鉴以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一种方法。我们将这六个环节抽象为: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六个工作步骤,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职业能力。

一、“六步法”构成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六步法”经常应用于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下面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构建小型局域网络”项目(如图1所示)为例,解读“六步法”的具体内容。

图1“构建小型局域网络”项目的“六步法”示意图

(一)信息

信息是指学生获得与项目(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的阶段。信息内容要根据教学环境、专业教学大纲、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情境设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如,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讨论、案例示范、小组协作/竞赛下的学生演讲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教材、文字/音/视频资料、因特网等途径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归纳,去伪存真,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信息。

信息在以后的各阶段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获取。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对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信息阶段宜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教师主导形式完成,具体可根据教学条件、学情等统筹安排。

(二)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分析项目目标及需求,设计与规划完成项目的步骤与方法,形成一个初步可行的方案。

计划阶段通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协作形式开展,采用计划书、进度表、流程图、标签等形式记录和展示成果。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协助者。

(三)决策

决策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确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有多个方案时要评选出最优方案。

决策分为组内决策和组间决策两种形式。组内决策可以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由小组表决或由组长作出决定。组间决策即在各小组的方案之中评优,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方法,但注意不要因为小组间方案评优,影响到后续方案实施阶段的积极性。

决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对方案的决策可以提出建议但无须过多干预。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可能会有错误的决策,但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甚至通过修正错误的方案达成既定目标,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实施

这一步由前三步的务虚转为务实,即实施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前一般应由教师或担任“项目主审”角色的学生进行方案审查签字,然后根据方案在小组内部分配角色,做方案实施说明。

实施阶段除了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学习与项目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过程”学习“过程性”知识,同时检验决策的正确性。学生的角色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设置有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报告员、协调员、计时员等,可以每人承担一个或多个角色。学生在实施方案时要记录所遇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最终的结果等。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时,还可以经向教师或“项目主审”申请,

根据实施过程对方案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订、补充(可以使用记号法、标注法,并鼓励使用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和强调),最终达成项目目标。

实施阶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陪伴者,不建议直接参与解决问题。

(五)控制

控制的目标是保障教学目标明确、组织有序,通过督促、引导促使学生实施“有效地学习”。

教师和学生均是控制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布置作业、监督检查、计时、评价、奖励等形式,引导、控制,督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轮流作业、竞赛、组内/组间互评等形式达到控制目的。组长、计时员、监督员等成员也负有监督、控制职责,以规范小组成员的行动方向。其中,计时员、监督员、协调员也可以进行组间计时、监督和协调工作。

控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阶段的控制尤为重要。控制的重点是检查进度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各阶段教师要随时巡视、观察、监控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错误,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或提供适当的帮助、指导和示范,规范学生行为,协调、引导、督促学生完成工作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评价

评价阶段的目的侧重在复习、总结教学内容,检查、拓展教学成果,同时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活动可以通过课业收集、成果展示、汇报演讲、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形式开展,其中学生反馈主要是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实施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肯定,更是为“六步法”的下一个教学循环做好准备。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活动,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瑕疵,从而可以在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时,通过调整与改善,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学生参与下一步学习的激情加油站。

二、“六步法”的实施

“六步法”的各个环节之间相辅相承,信息、计划、决策三个阶段是基础,实施、控制阶段是重点,评价阶段是项目的总结和提升。各阶段的教学时间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

下面,以教学中“构建小型局域网络”项目为例,说明借助“六步法”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和时间安排。在此项目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基础知识,并具备网卡安装、网线制作等技能。项目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安排见表1,完成项目约需要16课时。

图2“构建小型局域网络”项目网络结构示意图

“六步法”教学的班级以20人左右为宜,每小组3~5人,应有组长1名。对于大班教学,每组人数可适当增加,或增加指导教师,以保证有效的教学控制和指导力度。为了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既开展竞争又养成协作习惯,分组可采用报数法、抽签法、拼图法、自愿结合法、指定法等。

“六步法”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也可以通过搭配基础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一个教学项目。

“六步法”的教学设计应因学情制宜,如:

项目目标明确还是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给定具体的表格/文档让学生填空或参考,还是给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或部分自主地设计文档;

实施文档中是否要求编写工艺规程(如模块端接、电源的使用、布线规范等事项);

评价形式和标准是由教师给定还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等等。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学情,考虑教学环境、教学目标、信息的提供方式、计划与决策的引导方法、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干预控制、评价形式设计与评价结果利用等内容,并作出统筹安排。项目的设计在兼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具有多层次和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设计分层次的规定任务和拓展任务,既保证执行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完成规定任务,维护学习的自信心,又促使所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得到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差异性,呵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支持者和帮助者,陪伴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随时可以得到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帮助。

三、“六步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六步法”组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全面的职业训练,促使学生获得过程性知识和技能;

2.有利于借助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竞争、协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习兴趣,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

3.有利于养成协作、沟通习惯,养成从全局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实现有效地学习。

“六步法

”非常适合于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通过“说出你的意见,帮助小组做决定”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既竞争又协作的实践过程,促使学生提升“方法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并最终转化学生以“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为表征的“行动”。

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对通过“六步法”开展教学,从陌生到接受,思考问题的方式更贴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查找信息阶段,学生自觉自律性、主动性较差,特别是上网查找资料时,学生的行动需要加强巡视和规范;

2.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诸如: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取舍,面对问题,不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协作探究解决问题,表现为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和对能力强的学生依赖性强;

3.参与与协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篇9

培训是HR永远的心结,老板问你花这么多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部门说我正事都还忙不过来你又来添什么乱,员工问在哪儿吃怎么样住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于是培训很容易就成了HR们幕后前台自弹自唱一个人的舞蹈。你急了,问:培训重要吗?所有的人都点头,然后所有的眼睛都盯着你,在说,这是你的事啊!

有没有办法将“这是你的事”转变成“这是我们的事”?答案是有的——“拓展训练”。拓展,意在自内而外的发展,“内”由何而来:由体验而来,learning by doing,在一个个将工作生活情境抽象而成的项目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很快都能联想到实际生活发生的一幕幕场景,从而迅速地找到印证,产生感悟,引发思考,转变态度,外化为行动。最美妙的是,在拓展训练这个舞台上,没有导演,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只有场景和全身的投入其间的演员,以及他们的本色表演。

仍旧说“自内向外”。“内”人各不同,“外”自然迥异,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因岗位而异。那么在同样的情境设计下,每个人得到的“外”能有多少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穿越电网。一个团队需将每个成员逐一从大小形状不一的绳网结成的洞中搬运过去。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任务。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能从当中找到各自独特的感受。比如HR很容易联想到不同的职位(“网洞”)对人的要求不同,应匹配不同素质的员工,销售人员立刻意识到,很多时候是需要用执著的精神来感动顾客(培训师),从而弥补产品和服务的缺陷,项目经理感受最强烈的则莫过于资源分配、制订计划、实施方案的这一系列过程。当这些不同的思想火花争相闪烁的时候,每个参与者都被激发和触动,同时激发和触动别人,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给予和吸纳,学习真正成立自主自发、相互分享的快乐体验。

如果说,传统的讲授式培训好比外家功夫,像武侠小说里那样,醍醐灌顶,打通任督二脉;那么拓展培训则像内家门道,气运丹田,行走百脉,衍生绵长力道。当一个人历经职场的百态之后,很可能他的心已经包上了一层坚韧的外壳,他的眼睛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他的耳朵只听得到自己想听的,外家功夫或许对他功效甚微,那么不如试试内家门道,或许那层外壳会自动消解,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心灵。

正像一把钥匙打不开世界上所有的锁一样,拓展培训也不是打开HR们心结的唯一解决方案,它只是我们在职业之旅中随身携带的武器之一,祝愿所有的HR都能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林高手,让我们的职业之旅更加精彩。

篇10

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完善创业工作机制。河南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方针政策。学校成立河南大学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调研督导制度,强化创业课程培训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创业平台,及时深入做好创业项目的孵化工作。

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全面搞好创业保障。为确保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河南大学本科生创新与科研基金实施办法》《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就业创业类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创业教育日常投入、创业项目专项投入数十万元,全面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学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一流教育师资,已先后投入资金近60万元,举办2期GCDF培训班、1期TTT培训班,并选派30多名教师参加KAB、SYB、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培训班,目前已建成100多人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了师资队伍力量强、学科覆盖面广、指导手段多元、指导内容丰富的良好局面。

丰富创业工作内涵,激发科技创业热情

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创业教育内涵。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专业课教学课堂、综合素质提升课堂加入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专题讲座及创业之星巡回报告中融入创业教育;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加大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创业典型榜样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引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成才观;拓展品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氛围,通过“职业训练营”“素质拓展”“创业论坛”“青年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积极宣传创业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参与孵化,努力促成项目实现产业化。

实施创新实验计划,激发科技创业热情。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申报,要求思想新颖、创新性强、目标明确、技术先进。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项目择优予以立项。学校每年评选40~50个项目立项,予以经费资助,年投入20多万元;设立“河南大学实践教学创新奖”,以表彰广大教职工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学校从立项项目中择优推荐参加“挑战杯”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业热情,鼓励其实现科技创业目标。

形成长效机制,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近年,学校秉承“就业扶持,创业引领”的大就业工作理念,坚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标准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明显提升,社会反响良好。

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学校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铜奖。2010年,由河南大学组建的“河南洁源创业团队”,在首届“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决赛中,作为唯一的地方高校团队闯入六强,最终与清华大学Hi―light团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朗博创业团队一起获得二等奖。2012年,在首届中国黄河滨海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评选活动中,河南大学组建的大河旭日有限责任公司荣获二等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下,一批创业典型涌现出来。1997级广告学专业学生张云、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宋玮、201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周光普、2011级在校生胡睿文都是其中优秀的创业典型。目前,张云已是里斯伙伴中国区的总经理、品牌战略专家,宋玮注册成立的公司获1000万元风投,周光普正和他的团队在微电影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胡睿文作为一名在校生已是BOBI Water护肤品五个城市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