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都是十四、五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学知识和养成优良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加强德育教育,将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下的初中生对问题的判断上不仅仅是对错的问题,他们会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他们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犯错,像说脏话、叛逆、沉迷网络、不尊重他人等等,而且遇事很容易走极端。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优良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所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约束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渗透意识

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特殊的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利。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就得对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德育的内容进行精心组织整合,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及道德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使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学习当中,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养成积极健康的品格。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首先应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学生一般模仿性很强,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些言行,所以,教师得注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端正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真正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树立良好的作风。

2.利用所学课文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在以往的语文学习当中,只注重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以及写作方法等进行分析,而忽视了课文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这样必会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文章的中心,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揭示,启发引导学生的深思。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在父亲面对自己失业、祖母去世时,还坚持送儿子到浦口车站,而且在自己年老体弱的情况下迈过铁道,爬过月台买橘子给儿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位关心、疼爱儿子的好父亲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照想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和文中的父亲一样,在奔波忙碌的生活当中又不失给予自己温暖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自己却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不曾意识到如何感恩。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彻底的感悟,发自内心地懂得感恩。

3.利用作文训练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性训练,它能培养学生正确地描述客观事物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具体的描述来反映客观事物,抒发自己内心真实健康的思想,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所以说,写作训练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指导培养学生写作立意,选材,构思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写真实的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

例如,要写《我的母亲》这篇作文,学生肯定要联系到母亲日常的所作所为,看自己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写,是母亲为了这个家操劳,不注意养护自己的身体;还是因为自己的不懂事或是任性,使母亲感到忧愁;还是母亲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而忙碌等。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写,通过这篇习作,都能反映出学生发自内心对妈妈付出的感动。通过作文训练,更能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家长,更能懂得去如何报答。

4.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例如,教师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真诚、勇敢、正直、纯洁等优秀品质,让学生通过阅读之后的交流,感受到文章主人公“汤姆”在历险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以及对朋友那高尚纯洁的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遇到困难如何克服,激励学生内心的向善向美。

篇2

如今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失衡的环境中,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各种信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他们的脑海,撞击他们幼稚的心灵,这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农村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其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语文课本隐含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有着丰富的爱憎感情。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其人文思想,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其丰富的道德情操、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等都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教材。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这些无不撼动我们的魂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既“授业”又“传道”,依靠文学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做文章,就可以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措施

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制定语文思想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首先了解初中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小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能分辨一般的是非美丑,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他们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差一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只有重视这些特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次,了解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摸清所任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作好情况分析,制定教育计划,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2.深钻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富有质朴的美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新教材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集体主义和爱国思想,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有为人处事、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有理想信念的指导等。我们只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这些思想内涵就不难被发掘出来。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应了无痕迹。

语文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了解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思想观点、道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中播撒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讲课要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要善引入,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要用祖国壮美的山河陶冶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用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渗透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导语、朗读、字词教学、讲授课文、人物分析、主题归纳、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收获。

语文活动是思想升华的殿堂。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领悟活动的主题,体验思想的精华,从而得到情操、道德的升华。几年来,我们在实验班级开展许多活动,如,故事会、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编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课外阅读比赛、办手抄报、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

5.做好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并做好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

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其本身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高尚的人格是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开出绚烂的情感之花。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 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3.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1. 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心理学调查证明,学生一般在小学阶段已较为充分地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而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不过还很粗浅幼稚。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格心理是由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稳固而一贯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内容所组成。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人格心理的形成是靠长期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学习而来。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 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总是和系统而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深刻的联系。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反复熏陶、实践、最后作出理性抉择的结果。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按照国家教委《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 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初中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教育方式,切忌长篇大论,枯燥说教。

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1.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利用语文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德育渗透 渗透途径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远胜于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应如何在初中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在诠释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是道德教育的良好材料,挖掘其中心思想,深究其内涵,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心思想既是文章的主旨大意,又是作者写作意图的表现。所以,解释文章的中心思想,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这一过程,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很多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他们常常把语文参考书对文章中心的解释作为唯一答案。还有一些老师,在分析文章中心时,虽然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最终仍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的预设答案中。从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个体差别,忽略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在解释中心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总结和解释,让他们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师不能仅简单地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要教给他们挖掘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的方法。

二、在解读文章人物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文章描写了无数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物大多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思想进步,心灵美好。深刻地挖掘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剖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可培养学生对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不慕名利、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没有民族偏见;还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坚强不屈的江姐形象,等等。分析这些文章时,要擅长从赏析的角度,使学生受到人物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能促使他们以文章中的美好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高尚。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但这些反面人物同样也可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对他们加以讽刺、嘲笑,在人们的嬉笑怒骂声中激起了读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憎恨。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轻视反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疾恶如仇,从而弃恶扬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四、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纯文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正确运用祖国文字。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他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渗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呢?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列举一些审美教育渗透的最佳事例。

一、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提升审美素质

诗歌教学的过程是诗化心灵的过程,可以带领学生感悟诗歌真情,进入诗歌意境。诗化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的至美境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多数是为人称道名篇佳作,既适合中学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讲究形式之美。这一特点在古诗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每首诗歌像一个严整的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上下句之间,对应的字词之间,都有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每一首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形式之美。在教学中,这种美会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八年级上册所选白居易诗歌《钱塘湖春行》中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划分节奏,把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

(二)体悟诗中有画。八年级上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里“黑”、“金”、“紫”三个字描述颜色,“压”、“凝”、“卷”三个字表示动作,作者巧妙运用这些表示色彩和动态的词,使得诗具有了一种色彩鲜明充满悲壮气氛的美感。

(三)创设意境之美。一首好诗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享受。如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诗运用形象描绘和丰富想象,把读者带进一个游子月夜思念亲人的优美意境。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美好的祝愿,奠定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初中语文中纯文学作品彰显审美品质

很多学者看来,“纯文学”概念模糊不清和不统一,导致讨论的对话性缺失和无法深入进行。实际上纯文学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它会在特定的话语实践中被重新定义,赋予新的内涵,容纳新的东西。纯文学作品体现真正的文学性,在内容上展示精神世界里的丰富画面,在这样的唯美世界中畅游,给人以美的享受并感悟人生哲理。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纯文学因素。

(一)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为依托,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字、词、句、段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轻易放过。例如: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在这蓝色,光明,青春和幸福的王国中我们看到“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一群半透明的仙岛”、“许多彩虹色的长翼鸟”,我们听到“爽朗、快乐的笑声”、“美妙悦耳的声音”、“女人的声音”。文中这些描写王国精彩迷人的字、词、句、段,向人们描绘一幅美好而又令人向往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王国中没有烦恼、痛苦,只有快乐与温馨,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二)触摸文本来品读童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善、美、丑的审美评价。例如托尔斯泰写的《七颗钻石》就是幻想与现实的典范。读了《七颗钻石》,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的画面。而文中水罐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中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成为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作家借助想象虚构,表现小姑娘纯真而又善良的内心,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放光芒,普照人间。

(三)在文本世界中体悟人生真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力抓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问题。例如:季羡林《幽径悲剧》一文中幽径从“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到幽径里的紫藤萝被无情的砍伐,“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苦也没有地方了”。古藤的哭诉只有他了解,这出自愚氓之手的杰作,让人痛恶。看着幽径里的这株古藤成了吊死鬼,“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季先生对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一种呼唤,他希望人们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关怀。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1.引言

语文课不是美术鉴赏课,现代编写的语文教材内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含蓄、潜移默化而又意义深远。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疏于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的认同。为应付考试,疲于读课文、背课文、写生词、总结中心思想等,使得语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现代教学中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极丰富的审美教育,这一点往往都被忽视。即使社会呼吁“渗透审美教育到语文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也仍没有体现。但一些教师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上实施了创新,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听课实践,谈谈在审美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

2.赏词析句,从词句中感受美

很多教师侧重于句子成分的研究,见到句子后,习惯找出主语、谓语等,而往往忽略词句中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在这一小段描写中,使用了“解散”、“盘”、“油光可鉴”、“标致”等多个词,从人的动作到形态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体现了文字表达的艺术美感,尤其“标致”一词,一般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鲁迅先生挪来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装扮的内心情感。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道:“令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关女,久女为嫁监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改为做走狗,拟宣占;或为与讣闻,做贺联;成为当义膜,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势;或为做型师,骗小孩……随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这样以一种有序罗列的方式,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结构美感。

3.学会诵读,感知文章的喜怒哀乐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感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不要为了读而读,更不能强烈要求学生背诵。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写法手法也都堪称典范,那么,就可要求学生背诵。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这样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这段文字(这篇课文)背诵下来,明天抽查(或考试要考到)。这显然起不到审美教育渗透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一个任务,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强调以诵读感受美,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做到身临其境。如读到韩静霆的《冰灯》一文中“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的冰灯不是热得像要化掉么?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会直接诱发想象,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冰天雪地却又暖意融融的世界中,像是学生本人在参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那份萌动、新奇和爱心。

4.善于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大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有的学生善于写文章,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续写课文、评价课文、抒感;有的学生喜欢绘画,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文章的描绘画出人物形象或地理景象或想象画面等;有的学生喜欢唱歌,那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比对歌词,等等。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5.加强古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十分精炼,用字用词十分讲究。所以,当代中学生加强对古文(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底蕴,对于在物欲横流、多种文化冲击的今天站稳脚跟十分有益。

“正因为艺术反映的形象――综合本质使它完整地、在文化各个方面、因素、成分的相互联系中刻画文化的存在,所以它能够‘代表’它所归属的文化,并向其他文化的代表‘揭示’这种文化。没有一种别的活动范围,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能够这样直接进入民族文化……的核心”。(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7页)古文是现代文化的源泉,所以,审美教育的渗透就必须涉及古文的学习。

6.结语

中学,是一个教学实践极为密集,而理论研究相对稀缺的教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此情势下,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既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学语文教师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中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将美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学会审美。

参考文献:

[1]武彬.浅谈《史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园地,2009,(2).

[2]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教育;教学策略

文化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丰富英语内涵。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交流、运用英语能力的必经途径。

首先,在教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My name is Gina.”时,会涉及英语名字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会表达自己的名字,然后分别给学生起英语名字。这时候有的学生会对中西方名字的表达存在一些疑惑,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中西姓名的不同之处。我们中国人是把姓放在最前面的,然后才是名(有单名,也有双名);而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我们一般只给学生取一个名,所以学生在看外国人的姓名时,不要把第一个词作为姓,不然是要闹笑话的。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上这一堂课时很感兴趣,他们对新鲜的东西总是怀有好奇心,而这些新知识也会留给他们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进行教授Greeting时,除了让学生掌握问候以及相关的交际句型外,还要给学生教授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禁忌的东西和话语,英语国家当然也不例外。可能我国认为很普遍的东西在英、美国家看来是倒霉的东西或是别人不愿意谈的事情。在我们学习到“How old are you?”这句话时,就很能体现。我们认为是在问对方的年龄,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外国人把年龄视作隐私的东西,你问了,别人会认为你是很不礼貌的。因此我在上课时,学生问我的年龄,我就说:“Ah,it’s a secret.”,让学生知道西方人有这样的习惯,又多学了一句新句子。还有,大多数国外的中年女性不喜欢别人称呼她们Mrs.而愿意别人称她们Miss。这些事情虽是小事,但也是些不容小看的问题。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再次,好的地方对我们都有吸引力,对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在目前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学生如无暇去旅游,我们可以找一些国外名胜古迹的图片、录像给学生看看。在视觉上,让学生有一种享受,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最后,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国人所接受。在教授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时,除了讨论有关生日的话题外,我们还可以由日期的表达进行知识扩展。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然后我就给学生讲了有关Christmas和它的来历以及目前英语国家在这方面的习俗,同时还不可以忽视一个文化问题,那就是对于所收到的礼物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育;渗透

一、导言

1.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2.目前我国心育开展的情况

来自《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我国中小学心育师资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标准,学校从事心育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500,这样算来,全国53万所中小学,两亿多学生总共需要心理教师41万余名。而目前中小学在这方面的师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心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说明。

(1)学校心育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学校心育的目的,有关学者是这样表述的:学校心育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语文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方面有何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形成学生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渗透心育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使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3.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进行心育渗透,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多地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可行性

1.语文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与心育在目标上是相同的,都注重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教育,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心育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两者完全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达到共同的目的。

2.语文智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智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智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语文智力,具体包括下列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

心育中,有关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培养注意力、训练观察力、强化记忆力、提高思维力、发觉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智力的内容正好是心育的辅导对象。这实际上意味着,心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智力水平,进而有利于语文智育目标的实现。

3.语文美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3)语文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育中,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自我发展辅导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对比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语文美育与心育的具体目标上存在着互通性和共同性。这两性的存在,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实施

1.进行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心理特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

(3)丰富的想象力

2.实施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持有的观念及态度

实施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要尊重学生。语文老师在实施心育渗透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位置,关心理解学生。

3.语文心育渗透的教学模式

(1)课前设计环节

语文老师首先应把握心育与语文的结合点,在课前进行认真设计,整合好心育的目标和语文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2)课堂组织环节

这一环节是心育渗透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里语文老师该注重创设参与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3)课后反馈环节

为了检验心育的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从交流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利于发扬成绩,找出不足,为下一步心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五、综述

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学会心育的本领,努力学习心育的有关知识,为心育走进语文创造条件,让心育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逐年增加。初中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场所,其中的各个学科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健全法制理念、宣扬法治精神,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所以,初中语文这一主要科目,有必要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1.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

1.1保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风趣。法制教育想要与初中语文相融合,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授课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并运用诙谐风趣的话语讲授。这样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在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语气过于僵硬、严肃、死板,使得学生们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导致法制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应该结合周围有趣事物或者自身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增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风趣性,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法制观念的教育。

1.2保证法制教育内容深入课堂。部分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为追求学生综合成绩的高排名,将平时课堂上的法制教育时间割舍掉用来让学生们做练习题。这样做其实是并不可取的,虽然说教师将平时的教学重点放到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学之中,但是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多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应当是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灌输到脑海中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教育中。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使学生们接受法制教育。尽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十分必要,但是教学大纲上所布置的教学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应分清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使学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

1.3保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不能脱离根本宗旨,因为语文这一主要学习科目是归属于人文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们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懂法、知法、守法,这是优秀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稳定长远地发展。

2.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1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探求法制教育关键点。在初中语文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确保法治教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在初中语文的相关教材中,一定程度上会与法制教育相联系,这时教师可以深入语文教材中,找出其中的法制教育理念关键的地方,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分类整合到一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在回家后观看或者收听一些著名的法制栏目,并对发生的事件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做既可以普及学生的法律常识,又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下受到感触,使自身更加深刻地了解法制教育观念。

2.2开设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法制教育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内容中融入一定的法制教育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制观念的灌输,并促进自身健康长远发展。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竞赛,由教师列举一道关于法制教育内容的题目,并设计多个讨论出发点,由学生们按照自身想法自由组织结合到小组之中,在小组之中每个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各个小组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小组点名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按照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述说,最后每个小组发言完毕,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法制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切合实际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由于自身的发言讨论,使学生们更加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3加强初中语文写作锻炼,提高法制教育关注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写作之中。在写作中由教师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布置成作文,使得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深刻地了解法律常识,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学生们完成作文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选出写得文章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朗读之后由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归纳划分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发言,各自表达出想法。最后由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纠正学生的法律常识,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并且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法守法。

3.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学识渊博、知法守法的高质量学生。

作者:王倩倩 单位: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46-148.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学前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2.教学中把德育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教师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4.在课外社会实践中延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