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based on the tourism environment.It is a great issue for the people to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 good tourism environmen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es integrations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luster already become the urban competition to the region strategy reforming point of application.This paper travels the question which in view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raveling integration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travel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take the world advanced region and the present a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dvanced ideas as the instruction,through to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special traveling environments thorough analysis,constructs suits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he travel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and proposed that applies this systems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then to realize the peninsula urban cluster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ave certain guiding sense.
Keywords: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ClusterTourism environmentTourism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篇2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产生。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只注重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对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祈求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将学生带入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专业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作,解决目前部分旅游公司员工紧缺的情况,获取更多专业性强和素质高的旅游管理人才,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北京某大学,通过与当地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签署协议,保证学生必要的实践水平,并且确保毕业生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既有利于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
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优秀的学生派遣到公司企业进行实习,其他的学生没有这个机会,也就导致这类的学生没有相关的实习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只是走形式,没有真正的将其安排到旅游实践中,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长此以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能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安排不合理
首先就是学校的安排问题。大多数的学校对于学生的限制较多,至允许大三下学期或者是大四上学期进行实习,而此时的学生要么是准备考研公务员,要么就是已经找到工作,对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显然与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冲突,造成实践活动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就是旅游公司的安排不合理,只是将学生安排在前台接待等简单工作中,学生不能进行旅游带团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从中不能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形成大多是多学科混合的产物,对于老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旅游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不够全面,同时,老师尽管理论知识和经验方面较强,但是在实践方面比较缺乏,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正常发展。例如,有的学校的老师,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熟练的记忆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而忽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终学生毕业之后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的前景堪忧。
三、探寻校企合作新的突破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改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学校老师和学生要重视校企合作这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公司企业也应通过这个平台注重对人才的选拔,校企双方通过建立这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保证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企业人才的流动,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以瑞士的旅游管理学院来说,通过与当地的旅游公司签署协议,进行合作,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公开透明严格的合作关系,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的进行实践活动
首先,对于学校的实践安排来说,将实践活动的主体扩大到全校学生,保障每个学生大学期间都能进行至少一次的旅游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并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对于公司企业来说,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跟在有经验的导游身边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旅游带团工作,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的经验教训。
(三)加强师资力量
旅游管理类的老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补充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定期的去旅游公司进行实践培训或者是经常参加相类似的宣传讲座,了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加以运用。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来学校进行教学,将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校的老师,实现老师专业知识的普遍提高,从而开辟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篇3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陈启强,2008)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本文由收集整理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篇4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策略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不断稳步发展,但是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一直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尤其是一线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断改进教学,为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还熟练掌握旅游业的服务技巧,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与外国游客可以互相沟通,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多自我锻炼和提升,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因为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所以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拥有比较广的知识面。
(二)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需要改革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十分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自创办开始就在实践环节加大教学力度,但是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实践的水平就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校给学生建立十分健全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积极创新尝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停留在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方面的重视程度很低。
(一)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被安排在毕业之前,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严重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堂上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到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运用,这样的问题大大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和学生以后的就业缺少一定的关系,再加上很多高校对教师的培训不够重视,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讲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教学理论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操作有效结合。
(三)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往往知识依据理论考试的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估方式过于单一,让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能力是单纯的考试不能评定的。
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新颖化。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要在教学方法上为学生带去新颖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实训教育体系化。
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在实训方面是固定的模式,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毕业年外出实习,这样的传统做法比较方便,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学生之前几年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最后的实践中根本无法运用,所以学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一常规,把实习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进行阶段性的岗位实习,到旅游旺季开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等,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三)学生评估多样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应该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采用多种评定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对学生的考查、课堂印象及最终的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全方位地综合点评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四)教师培训岗位化。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学校要积极安排相关方向的任课教师进行实践基地的学习,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水平也会自然提高,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培训岗位化,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在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上,认真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深造,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为学生聘请一些在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领导开讲座,传授经验,鼓励教师进行兼职锻炼,提高素质。
(五)学生就业目标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认真对待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这样可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淑琴,桂全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2]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刘文涛.基于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篇5
【关键词】 旅游管理情景训练;互动式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有些学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5.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篇6
关键词:职业生命周期;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7-02
0 引言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业作为一项以服务为主要特点的综合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正是因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的特殊要求,所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们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教育领域,称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从时间层面看,应是教师入职以后至退职以前的一段时间。如果说产品生命周期表述了产品在市场中的未来预测,界定价值对于企业销售的实现的周期性规律,那教师生命周期则试图总结出“教师生命”教师状态的功用与价值与学校组织、教育事业特定管理目标的周期性规律。
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探讨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其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和司德菲(steffy)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费斯勒将教师职业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司德菲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Baldwin&B1ackburn以文学院为样本列举了教授生涯的5个基本阶段: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头3年,大学专任助理教授3年以上,副教授,正教授,离退休至少还有5年以上,正教授,距正式退休不超过5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i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Teacher Career CycleM0del)。在该模型中,教师职业周期被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岗期八个阶段.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Baldwin&Blaekbum用职称来划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观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l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动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以及生命周期理论给笔者以启发。本文中,笔者结合职称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6个阶段研究。
2.1职前期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所以旅游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应对旅游教师的实践经验背景有要求。旅游行业涉及部门广泛,想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教师职前教育尤为重要。在本科和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习期间,教师争取到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实习;如旅游地理、旅游规划等方向,教师要积极参与导师项目,以增长实践经验。这样能够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
2.2职业生涯初期这个阶段教师一般为助教到讲师的发展阶段。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师在从教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学校要帮助引导教师作出个人职业规划。
2.2.1上岗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教学技能、教法等师范类专业必修项目还不熟悉。为此,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是新教师在步入教学岗位前所应掌握的第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通过一两周的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效果,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为专家说课以及专家的听评课给予现场指导等方式,促进新教师更好地融入旅游专业教学当中。
2.2.2协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一时期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物质报酬最低的时候,这个时期对教师引导不好,很有可能使新教师退出教职,寻找物质报酬更高的职业。高校组织可以通过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奖金,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成就的教师、或是自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学费。
2.3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讲师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教师具备两至三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发展到讲师阶段。此阶段教师一般都已成为学校各岗位上的主要力量,学校要特别关注。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教师,学校的管理重心在帮助他们突破现状。
2.3.1校内学习交流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知识信息管理水平,应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把校内外的先进信息及各种形式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全校教师共享,同时鼓励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3.2校外专业实践培训我国可效仿康奈尔大学酒店教育模式和瑞士“洛桑模式”,教师需要走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循环培训路线。建立高校教师定期深入旅游企业服务挂职锻炼的机制。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派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考察旅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熟悉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服务与管理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的旅游经济发展资讯、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在企业还可以承担理论培训或者英语培训的角色,这种资源交换的方式使双方取得了双赢。
2.4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副教授此阶段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对所从事的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旅游学科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管理、美学、建筑、艺术等多令学科领域,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精修深造机会,使教师知识更加渊博。
教师在这个阶段积极参与校内的活动,有可能开始担任校内、外的学术组织职务及行政职务,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应该减少教学任务,提供教师做科研机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为评教授做准备,又可以引导年轻教师做科研。教师行走于企业,要协调旅游企业和院校的资源,搭建企业与院校密切结合的平台,使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教师推广引导企业成为院校教学计划、课程开发、兼职授课与校内实习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2.5职业生涯成熟稳定期――教授此阶段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旅游专业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寻求往校外发展,做讲座、出席各类会议,或者在其他单位兼职或做顾问等。业内教授可以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国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加强各个区域各个层次旅游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此阶段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可以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旅游企业谋福利。
2.6职业生涯后期――退休或返聘此时教师进入老年期,其角色与任务出现分化,如果身体状况良好,一部分教师返聘或从事社会兼职,在退休后的一段时期内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
3 结论
本文对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规划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校教师的成长规律,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以支持,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把旅游管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有效避免旅游管理教育中教师照本宣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5
篇7
1.1实践能力的缺乏
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要求为双师型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校认为教师需要教师序列和其他序列的双职称,如经济师、工程师;有的学校则认为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历,也就是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有的学校则是需要教师每年要有一定的顶岗实践学时。以上三种判定的依据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教师掌握一线工作情景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学可以理论和实践结合,并且能够从事实训环节的教学指导工作。目前很多高职学院主要是各大重点高校招聘毕业生来补充专业师资,没有从社会引进专业人才的意识。这些毕业生直接从校园到校园,他们具备比较深厚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种理论基础应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是足够的,但是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技能,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显得不足。
1.2科研能力的薄弱
学校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大量的精力花在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方面。很多教师的课时量较饱满,周学时平均在16学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30学时,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科研工作,加之高职学院的科研氛围不是特别浓厚,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习惯,往往把科研仅作为职称晋升的被迫工作。
1.3专业建设能力的不足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广义的专业建设不仅仅是专业本身,还包括了专业的产学研、社会美誉度和专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为了建设好专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撰写教学改革创新论文、建设精品共享课程、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以上提及的能力方面处于较弱水平,主要原因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专业建设,自身学历学位、职称的不足影响了各类课题的申报效果和命中率,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一个核心的专业带头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专业的快速发展。
1.4社会服务能力的欠缺
高职教师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授课,高职教育是开放教育,高职教师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旅游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服务。很多本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早就开始与政府部门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有的已经成为区域旅游行业发展的参事和智囊团成员,有的教师成为旅游企业的高级顾问,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但是很少有高职旅游管理教师能够在区域经济的旅游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高职教育就是在分析当前区域旅游市场的情况下,为区域旅游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高职教师应该与区域经济有着更紧密的服务与交流合作。
2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提升的路径
2.1聘用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教师能力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一是在新教师的招聘中,优先选择那些学历较高并有5年左右实践经历的社会人员,最好拥有经济师等以上中级职称。二是提升在校教师实践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暑假培训、顶岗实训实现,注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向经验薄弱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传帮带。三是为了缓解专业教师的紧缺,可以积极联系地区旅游管理行政单位、企业的管理部门,组建专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好地弥补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吸纳他们专业进入指导委员会成员,为专业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意见。
2.2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是要有科研意识,重视科研,把科研作为教学以外的重要的工作任务。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平时备课搜集专业素材时培养质疑精神,发现科研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实际生活中的难点,然后整理成,使论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高职学院都要把科研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好服务。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交流活动和讲座,尤其支持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为科研寻找丰富、详实的素材。
2.3通过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水平,首先可以引进或者任命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一般学历职称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通过其能力的发挥,调研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和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和区域市场对接。专业带头人不仅拥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带头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且完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专业课程的改革,根据课程的性质,结合学院实际,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案。通过专业带头人还可以申报各类课题,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打下基础。
2.4建立专业教师协会,主动服务社会
为了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目前社会服务能力较差的窘境,发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群体优势,减少单打独斗,可以在区域内组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协会,通过建立协会,积极地进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地解决旅游行业的问题,如制订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节的活动实施方案,担任各种旅游相关活动的评委等。通过协会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对策研究,如针对酒店的星级评定、酒店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景区导游的素质提高、区域内的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生存状况等实际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保障因素
3.1政策保障
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院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是提升师资的基础。一般说来这种保障制度有: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科研工作支持制度、课程改革支持制度、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双师型师资认定制度、师徒制度等等。
3.2经费保障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体验视角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并推动了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中旅游最是显著。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的相关行业,于是也就有了专门的旅游教育。其中有了专业的系统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不小,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因为起步晚,缺乏经验的它同样存在不足。伴随着对旅游的不断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旅游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体验感,而并非局限于走走停停,拍拍美景,所以旅游专业的教育应该从体验出发,从而对课程设计内容不断创新。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科学合理性,我国现在的旅游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课程体系的设计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面“大而全、小而全”。这样的设计表现为内容大量重复出现在许多课程上,这也是众多师生无法迅速适应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基本理论管理的重复,因为它在最初的理论课上设计了经济、管理以及旅游的相关课程,但又在讲授旅游学类的时候涵盖相当多的法学、文化、经济、地理等平行级的基本知识,造成了课程“大而全”的局面。另外,在大的旅游管理专业下分三个方向,即旅游景点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这三个小的方面又表现出相互交叉的小而全的特点。因为某一类有相应的管理、营销,而这三类的管理与营销必然有很多重复性。综合来看,这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课程设计十分不科学,也浪费了师生不少时间与精力。
(二)设置的课程与旅游管理教育所期望培养的人才目标并不和拍,所需与所应联系不够紧密。因为许多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兼顾经济利益、教师、和学校教学设备,根本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去设计课程,更多的考虑利益,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值一提。还有些院校为了丰富学校的专业面,跟风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大多设置一些理论课,或者设置一些与旅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不相关的地理、文学、历史课程。这种设计导致了课程散乱,没有整体与系统可言的严重后果,更别提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了。
(三)课程教学顺序与正常学习巩固顺序相违背。一般一个专业的课程都遵循“先修学,后继学”的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断温习旧知识,从而学习顺畅。但如果违反了这种顺序,不仅会使教学体系不合理不完整,还会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根本无法迅速理解吸收,也不能更好的回顾之前所学。
二、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
所有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是对这项目标有一个全面理解。高等院校的任务是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和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应该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教育的培养专业必定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学和科研部门工作,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单位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课程设置,,而且优秀的课程体系是该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从教学计划的角度来看,某一专业或学科发展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与办学效益、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设置课程时既要注意到岗位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科的要求,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兼具。某一类的体系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如果以大学通用的必修选修来分类的话,前面的为旅游管理基础必修,后面的则是针对不同的方向的不同选择。
(二)强化旅游管理教学师资力量。教学的主题是老师,所以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相关。所以设计优秀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则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建设,有效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教师。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的旅游专业老师要兼备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专业老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之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老师,另一类是前者的学生。虽然后者较前者接受了更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共同特点就是实践经验的缺乏。
其次,旅游院校应该创造机会使青年旅游老师到旅游企业单位实习、兼职、交流学习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让他们定期不定期的接触旅游实践事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任聘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到学校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摒弃原来传统的填鸭说教式教育方式。
三、总结:
由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但目标和其主体方向明确,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只要应用科学,不断完善,设置优秀的课程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必然会使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2010(05)
[2]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2011(10)
篇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也面临了如何持续优质发展的问题,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需求。旅游产业转型是指改变旅游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态,顺应时代的进步,实现旅游产业朝着集约型、系统型、高效型、多功能型方向发展。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具有良好体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旅游,这就要求我国旅游行业产业转型和升级,更加注重以游客为中心的经验理念。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理念和素质的转变,高职院校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在旅游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更需要与旅游产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双主体”实践体系,以加强学生旅游行业实践能力,为旅游产业转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校企“双主体”实践体系的概念
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国民职业技能的提升,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在国家立法支持下,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日本的“产学结合”制度很好地帮助从业者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需求。我国的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也形成了校企“双主体”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中校企“双主体”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教学,同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的可以是学校老师,也可以是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员工,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生产技术、企业管理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也为学生和企业间择业和人才招聘提供了充分的接触和考察的机会。
二、校企“双主体”实践体系构建
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成功需建立在完整的实践体系上,这一体系需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实践内容、硬件条件和合作管理机制,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建立在以上四个方面上,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一)“双主体”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且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在理论知识上都比较扎实,他们往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所以,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老师到企业轮岗或实践。另外,还可以在合作企业中实践经验的员工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对于有医院需要加深理论学习的指导老师,可以给他们到学校学习进修的机会,这样就能建成具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二)“双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服务于学生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旅游业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客户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等素质的学生,所以“双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以上素质的培养方面,课程应该体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理论和实践课程要有机结合,在内容和时间上能够搭配和衔接。课程的设置不是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而是要具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时由校方来主导设立什么样的课程,但是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征求企业管理者意见,这样才能使课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能够在校企间顺利实施。
(三)加强“双主体”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有了教师队伍和教学课程,还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场所,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场所也应该是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的。理论教学大部分可以安排在学校,方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理论知识。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这样学生学习更直观,但是毕竟企业的营运目的是盈利,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所以部分实践教学可能可以安排在学校,有学校按照企业实际场所模拟建设相同或相似的场所或设施。
(四)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构建
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合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并分享价值,所以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学校进行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而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学业有成毕业后为企业带来价值。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业的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负责好学生的管理,为学生安全和学习质量负责,企业要为学生实践提供充足的条件和机会,学生毕业后学校可以给合作企业有优先向学生宣传招聘信息的便利。校企可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队伍和企业员工,实现资源互补,各取所需的多赢模式。
三、小结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高校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旅游产业也逐渐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员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作用,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储备,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中包含管理学概论、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等内容。此外,应用型管理人才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细分,例如设置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内容,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业方向。
(二)校企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调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学校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对于旅游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对岗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对于旅游管理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文化素养、应变能力、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时,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
(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随着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旅游实践经验,学校在加强对教师要求的同时,可以邀请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或者讲座等,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其次,加强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孔德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3]舒何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5(02).
[4]杨莎莎,邱雪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4(12).
[5]李韵.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