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颁布法律,规定排放标准
日本“二战”之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四大矿山的“烟害”和煤尘、煤烟问题,战后髙度经济成长期的日本大气污染则主要是关于石油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SOx)问题。日本1968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1970年对该法进行大规模修订,以后又多次修订,1990年的修订中扩充了环境影响评价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内容,目前施行的是1996年修订的32号法。为控制机动车污染,1992年制定《指定区域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特别措施法》。此外,在《电气事业法》、《煤气事业法》、《道路交通法》和《道路运输车辆法》等法律中亦有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内容。上述法律逐步落实之后,“四日市哮喘事件”的类似事件出现频率逐步减少。
1.2建立监测网,公布监测信息
日本实施两级大气质量监测体制。国家级大气监测网由9个国家大气环境测定所和10个国家汽车交通环境测定所组成,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开发。地方大气污染监测网目前由1549个一般环境大气测定局和438个汽车尾气排放测定局组成。为使公众及时了解大气污染情况,实现共同监管,日本环境省在2003年设立了“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网站,由全国47个都道府县每小时提供一次二氧化氮、浮游粒子、二氧化硫、光化学氧化物、一氧化碳、非甲烷碳氢化物的监测数据,实时在网站公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还开发了“大气污染预测系统”,提供当曰和次日的光化学氧化物、二氧化氮、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浓度的预测图,供各方参考。
1.3研发先进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针对固定污染源开发了多种质量可靠、具有竞争力的脱硫、脱硝以及低排放发动机等实用减排设备和技术;同时开发了很多有关大气污染监测、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分析等技术,对科学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和迅速、有效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对于大型火力发电厂等排污大户,日本集中安装集尘、排烟脱硫、脱硝装置;对于小型生产企业,采取规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促使其安装使用排污净化装置。集尘装置主要作用是分离、去除排放气体中的微小粒子。火力发电厂等大型设施多使用电子集尘装置;小型设施设备排放多使用过滤集尘装置。
1.4全社会共同参与
日本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公民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参与、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自1966年起,日本民间企业减排投资逐年增长,到1975年达到9600亿日元,占年度民间设备投资的m日本企业通过大量投资,开发出各种公害防治技术,培养了相关技术人员,奠定了防治污染的人员和技术基础。日本政府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产品,对低能耗的产品实施经济优惠措施。日本国民环保意识强,垃圾分类搞得井井有条,没有人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对各种污染现象的监督也很积极。
2.探索有衡水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之道
2.1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广泛宣传,强化全社会的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衡水市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PM10、PM2.5为特征的污染物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通过不断深人开展宣传教育,让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让全社会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是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公民的神圣使命,激发每个公民的热情,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
2.2大气污染治理通过有效措施逐步解决。政府在对于企业不能一味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达到什么标准,直接下达治理指标,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废汽、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措施解决,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人,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并且由企业自己组织科研人员,包括院校、社会科研单位的人员研究解决。
3.结合本市实际
出台相关政策,从拆除淘汰燃煤锅炉、升级改造电厂除尘设施、实施立体绿化工程、加强油气回收治理、防治机动车辆污染、开展露天烧烤专项整治行动、建立环保警察队伍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对大气污染进行整治。制定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及时对相关排污单位实施限产限排,把工作重点转到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查处与责任追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生产者或使用者在获利享用的同时,切实承担起制造或使用过程中的“排放代价”,保持社会公平。此外,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发展,通过对环境指标的严格管理,可以倒逼企业更加积极地研发和采用新技术,调整和转变产业发展结构,提升竞争力。
篇2
摘要 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广泛,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镳性因素。并且大气污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往往同时影响多个行政区城,因此有必要通过联防联控机制进行治理。我国在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方面已有相关立法,但是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环保部门责重权轻、科学基础理论不成熟等缺点。结合美国和欧盟的成功经验,建议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全国联防联控委员会、进行联防联控区域划分、构勰联防联控各项制度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关键词 区域性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总量控制;立法
我国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仍以化石燃料的燃烧作为工业化发展的支撑,这样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工业的发展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代价。大气污染已经日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单纯的经济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日益憧憬美好环境带来的愉悦感觉。因此治理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手段。
大气污染和其他污染不同,呈现出跨区域的特征,要有效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必须先准确把握区域性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
首先,大气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这导致了大气污染具有快速蔓延性、污染综合性和影响区域性等特点。因此,时刻处于流动中的大气使得污染物不可能只徘徊停留在污染排放源周围。随着空气流动速度的加快,大气污染会以极快的速度遍及周边各地区,因此大气污染会造成巨大的负外部性。其次,由于大气污染在某一区域内会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同时又难以确定污染来源,区域内的各个主体很可能既是污染排放者又是污染受害者,此时很可能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导致各主体只污染不治理。从而产生大气污染领域内的“公地悲剧”。因此,大气污染的治理需要打破局部治理的牢笼,建立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机制。美国、欧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的经验
美国大气污染区域管理机制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美国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治理。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专门环保机构。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为了协调“联邦统一领导”和“地方自主性”之间的关系。1970年,美国国会建立了美国环保署,同时为促进联邦环保署各项职能得到有效实施,又按照地理与社会经济区域为标准,划分设立了10个区域办公室。由于这些区域办公室对本区域问题有更充分的了解,因此他们在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这些区域办公室还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积极与各州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还能培养出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
第二,设立大气质量控制区域。1970年《清洁大气法》规定:如果环保署署长认为某州际地区有必要或适合达到并保持环境大气质量标准,在与相关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协商后,应把该地区制定为大气质量控制区域。由于缺乏大气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且相关的科学技术尚不成熟,1990年之前环保署从来没有使用过该条款。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大气污染的治理有赖于各项区域机制的设立。以臭氧为例,1990年,美国国会修改了《清洁大气法》,新法不仅加强了环保署建立控制区域的权力,还通过立法建立了一个臭氧传输区域(Ozone Transport Region,OTR),该区域由12个州、环保署和哥伦比亚特区组成,1995年至1997年,另外有38个州和相关利益方自愿加入。该区域机制促使环保署制定并实施了氮氧化物州实施计划呼吁的区域监管措施。截至1990年,该监管措施效果显著,美国东部发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了近70%。
第三,州际合作,成立区域防控协会。在美国环保署利用区域办公室发挥区域制度的同时,州政府也主动加入到了区域治理的行列之中。各州出于提高大气质量的目的,按照环保署划分的10个区域,组成了区域计划组织,并成立了区域协会。这些区域计划组织在加强各州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气质量管理、评估污染、开展培训、提出政策建议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美国东南部八州成立了一个区域计划组织,该组织重点关注大烟山国家公园的大气能见度问题,并就该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另外,东北8州组成了东北部各州协调大气利用管理组织,该组织在大气质量相关的政策研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第四,制定州际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与配额交易制度。在治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中,有些州成功控制了州内的污染排放,但是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来自外州的污染依然影响本州的达标情况。为解决该问题,环保署实施了《清洁大气州际规则》(2005),该规则规定了以州为单位的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与交易措施。在该项制度之下,环保署对排放源做出总量控制的规定,而保留了各州自行制定具体减排措施的权力。
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由环保署在考虑各控制技术减排能力和成本的基础上做出。此后,环保署将配额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州,根据《清洁大气州际规则>的要求,从2010年起,每排放1吨二氧化硫需要支付两个配额;从2015年起,每排放1吨二氧化硫需要支付2. 68个配额,同时未使用的配额可以储存起来或者进行自由交易。
欧盟大气污染区域防控机制
欧盟通过区域机制治理环境问题的历史不如美国长,同时由于欧盟缺乏强大的主权对区域进行管理,因此欧盟的区域机制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区域办公室体系。但是欧盟的大气污染区域机制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1979年,欧盟数个成员国签订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该公约于1987年生效,旨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的排放,为成员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正式的框架。根据该公约,各成员国负责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和战略,例如建立大气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各成员国之间还应该在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研发,污染物排放速率、浓度的检测与测量,关键信息的分享,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开展积极的交流合作。事实证明,该公约成为了欧盟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制定各项欧盟指令。欧盟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制定包括条例、指令、决定在内的各项法规。这些立法主要包括: 《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和管理指令》、 《欧洲环境空气质量和更加清洁空气指令》、 《环境行动总体规划》等。其中,2008年欧盟通过了《欧洲委员会关于大气环境质量与欧洲清洁大气的指令》,旨在采用分区域的方式管理大气质量。该指令第25条规定了成员国应当通过制定联合或者协调性的大气质量计划开展合作。同时该指令还授权欧洲委员会在区域一级采取更多行动。
从事实看来,欧盟通过众多法律规范,搭建起了一个结构合理、统筹协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推动了大气污染的区域机制建设。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现状及不足
关于联防联控机制,我国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规定,在国家层面上,有《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2)、《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3)等文件。
在地方性法规、规章层面上,北京、天津、河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中均有关于联防联控的规定,但总体来说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尚不健全。
联防联控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虽然规定了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等制度,但是缺乏联防联控的具体规定,这使得地方行政主体缺少上位法的立法依据。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2010)出台后,尽管各地方均大力推进联防联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作为配套支撑,缺乏强制性的“指导意见”在应对复杂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时,显得非常乏力。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在缺乏上位法支持的情况也同样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 2014)在专章中对联防联控机制进行了规定,其最终效果如何,有待时间的检验。
管理模式不健全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管理体制表现为纵向结构。首先,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而地方政府之间互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在联防联控机制上有可能产生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的情况;其次,地方环保部门要接受环保部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地方环保部门要接受环保部的领导,但是地方环保部门在人事权、财政权等其他方面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这使得地方环保部门在开展环保工作的时候有陷入尴尬处境的可能。
仅依靠环保部门治理污染,难以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在我国,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大气问题已经与全社会各行各业紧密联系。然而环保部门职权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应对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在缺乏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和广泛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环保部门单独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效。
基础研究不足,联防联控机制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
美国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中,总量控制目标的提出以相关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该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之出台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然而我国区域污染检测、传输和影响评估综合平台尚未建立完善,对区域性污染机理的研究尚不成熟,这使得我国联防联控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完善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参考国外的做法,对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完善联防联控法律体系
首先,应当在各个层级的法律中加入有关联防联控的内容。在法律层面上,宜用专章规定联防联控的各项原则;在部门规章层面上,应当详细制定联防联控的各种制度、计划;在地方性法规层面上,应当详细规定地方政府在联防联控中需要履行的职责。其次,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地区大气污染的特殊性、地区地理区位的独特性,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从而避免法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成立大气污染全国联防联控委员会,下设联防联控区域办公室
要打破联防联控中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就需成立统筹联防联控的专门机构。建议由国务院牵头,加上环保部、其他相关部委和污染防治区域内各省级政府组成全国联防联控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范围内各项联防联控的政策。在联防联控委员会之下,设立联防联控区域办公室,负责本区域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区域办公室需要拥有直接调动相关各部门的权力,以确保联防联控工作的统一有序进行。
建立层级分明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
建议构建“国家级一区域级一地方级”三级联防联控区域等级,并单独设立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第一层级国家级以解决涉及全国性的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第二层级区域级以解决涉及地区性的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第三层级地方级作为最基层的等级以落实、强化前两级区域的工作为目标。单独设立的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如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应强化这些区域内联防联控职能部门的职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联防联控工作。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制度
北京奥运会期间,雾霾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该成功经验宜向全国推广。在结合各区域污染的实际情况基础上,由全国联防联控委员会制定各区域内各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其次,建立完善区域补偿制度。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如果因为环境保护而否定经济发展,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并且为了公共环境利益而牺牲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也有损社会公平。因此需要通过区域补偿制度平衡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立科学研究中心
篇3
关键词:PM2.5;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67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PM2.5浓度频频超标,引发了公众对“生态危机”史无前例的担忧和对“大气污染防治”空前热切的关注,加强资源环境管理,齐心协力治理PM2.5已成为了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的重大现实问题。
1 PM2.5划区域联合治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已由燃煤型污染转变为燃煤一机动车一工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大气污染逐渐转化为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波及范围扩大,频率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由此,对PM2.5问题的研究与治理刻不容缓,PM2.5资源环境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1.1 PM2.5治理具有紧迫性
PM2.5影响范围广,情况较严重,具有紧迫性。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雾霾天气频发,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愈演愈烈。整个2015年,北京有179个污染天,而全年的最后46天,北京的PM2.5浓度比起去年同期要高出75.9%以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已成为PM2.5重灾区,每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国内其他地区的3倍之多。
1.2 PM2.5治理具有长期性
PM2.5治理是一项任重道远、需大量投入的项目,具有长期性。我国雾霾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成因复杂、排放源分散、区域互相输送等特点。这意味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各主体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共同参与各区域的联动治理。
1.3国际经验:国际间跨区域合作见效快速并且成果明确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各类国际合作日益增多。其中,由政府主导的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缩写:CCAC)通过搭建开放式国际自愿合作伙伴平台,倡导并支持见效快速且成果明确的区域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借鉴CCAC的先行实践,结合我国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跨区域合作的PM2.5联防联控,是一条治理PM2.5高效可行的道路。
2 PM2.5联防联控对经济社会影响效应分析
2.1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加强联防联控,快速启动防治行动
PM2.5治理刻不容缓,开展区域合作,有利于每个区域立足本地防治大气污染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联合兄弟省市,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尽快开展能快速见效的节能减排行动。
2.2有利于理顺合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有利于各个区域在兄弟省市加快建立健全贯穿区域合作各环节的长效机制,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而确保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的有序、持续、高效开展。
2.3有利于明确防治重点,理清任务优先级,规模化开展联合行动
开展联合行动,有利于各个区域在加强本地治理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地与兄弟省市开展紧密型合作,抓紧明确亟待治理的重点污染物、重点领域以及防治工作的优先级,协力推动量大面广的减排控污项目。
2.4有利于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区域行动计划,配套监管评估
国家首次明确地方政府责任,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出台配套细则,提出目标以及具体行动计划。有利于各个区域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并加大工业企业、移动源的污染防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升节能环保准入门槛,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制,建立健全区域、省、市级联动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
然而,一系列复杂性公共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方案是多元的,需要不同组织协力应对。所以,发展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已经成为横向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趋势。对于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只有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大量削减各种类型污染物排放量,加强PM2.5区域治理。
3国外先进的治理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国外一些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时期,其资源环境管理经验对区域联防联控的PM2.5治理值得借鉴。
3.1完善立法,转型能源
各国政府颁布相关法律,依法治理污染。如,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首部《清洁空气法》,其立足点在于减少煤炭用量。美国在1955年通过了《空气污染控制法》,环保机构有权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开展工作。
3.2区域联动,双管齐下
美国政府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全国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将国家划分为十个地理区域,并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应急处理和长期双管齐下。
3.3监控严密,信息公开
英国政府官方网络及时伦敦地区每天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和一周趋势图。美国环保署从2006年开始就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的监测,并及时在公布当天PM2.5监控数据和次日的预报数据。
3.4依靠“从量”,控制污染物
在美国,企业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都有与之对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如果违背标准,将接受环境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者从其他企业购买污染物的排放指标予以抵消。另外,在限制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可开展排污权交易。
4总结
加大PM2.5的联防联控,首先应继续加大行政力量震慑空气污染行为,并建立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搭建协作的团队共享信息平台;采取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现“委托治理”与“托管运营”,并依合同约定支付污染治理或托管运营的费用。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预防
一、大气污染的原因
所谓的大气污染就是指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气体和气温,以致环境不能承受,大气质量变差,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的现象。
我们常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包括了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其实自然污染发生的频率远没有人为污染发生的频率高。这是因为,自然污染主要是来源于自然的一些灾害,这些灾害使得自然界产生一些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进入到大气之中,从而对大气产生污染。就像火山爆发、地震灾害,它们都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这些自然污染我们是几乎不能防范的。而人为污染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人们开车产生的汽车尾气、工厂施工产生的废气等,这些都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而要对这些污染进行治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国目前对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二、如何治理大气污染
1、主要途径
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有很多中,其最常使用的就是措施就是对能源进行清洁和对生产工艺进行清洁,当然,有时还要对煤矿资源进行一定的管理,要合理使用。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对大气环境进行一定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环境的质量。
(1) 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仅开发5%,还有95%待开发,大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改变能源结构的首要任务。
(2)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是实现清洁生产、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3) 采用高新技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推广型煤,改进燃烧方式。
(4) 依法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理,进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2、对大气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测
上文曾经说到,大气污染物成分复杂,有害物质非常多,因此,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是一项必要的工作,而如何进行监测就成为了重心。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方进行设点监测,以便发现污染物成分的变化,从而及时有效地处理污染问题。
颗粒物质的测定:颗粒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中数量最大、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危害较大的一种,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还可以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反应床。在某些情况下,颗粒物质与所吸附的气态或蒸汽态物质结合,会产生比单个组分更大的协同毒性作用。
所以,对颗粒物质的研究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气中颗粒物质的检测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降尘量的测定、颗粒中化学组分的测定。其中。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重量法。二氧化硫的测定: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主要有H2S、SO2、SO3、CS2、H2SO4和各种硫酸盐。它们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气。
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在各种大气污染物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因此,在硫氧化物的检测中常常以二氧化硫为代表。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可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
化学法中最常用的是Saltzman法15435-95、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其中Saltzman法仅适于测二氧化氮的含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可以检测大气中氮氧化物总量。
3、综合整治
综合整治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大气质量情况和未来大气质量的发展进行规划治理。这类整治要求考虑到城市的一些能源结构、交通状况等因素,并根据当地状况采取最合适的治理措施,也就是说,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时候,一定全局考虑,并且做到因地制宜。
要治理大气污染,首先就需要了解清楚该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其次就是根据该城市的交通状况以及城市能源结构进行合理选择治理措施。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能更快更有效的治理该城市的空气状况。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汽车尾气排放和燃烧可燃物造成的,于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就是总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找到了大气污染的根据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要有效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就需要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和污染物的燃烧。其具体表现有: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三、结语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理就成为了保护环境的关键。本文对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做了一个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了一些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这些治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工艺,这两个因素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可能,也能够节约能源,起到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效果。因而,我国目前正着手于此。
其实要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相关部门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长期地监测,从而方便技术部门进行综合整治。不管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降低污染物产生的可能性。这样就能够逐步地治理大气污染,从而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宾.几种常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0)
[2]高鹏,张秀荣,李涛.浅析大气环境与健康、疾病的关系[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01)
[3]刘文仲.环境与健康系列谈(之五)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05)
[4]胡晓东.内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孙锦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与案例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
[6]武欣鹏.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篇5
1、地形和气候因素
兰州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黄河河谷盆地内,它的南北都被两山脉夹住,整体呈椭圆形,深居西北内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造成自然生态脆弱,整个城市是狭长的地形,全年静风天气居多,使得污染物长时间在低空聚集无法扩散,有着特殊的地形和气候这样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兰州市大气质量。
2、工业和能源结构
兰州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整体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已经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就是这样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型污染问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兰州黄河水域分布着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兰州钢铁厂、油漆厂等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又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为主,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近八成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工艺不环保。加之八成以煤为主的单一能源结构,以至于兰州市约有五分之一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来自燃煤,整个城区大气污染受到影响,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3、餐饮、取暖的燃煤
兰州深居中国西北部,冬天寒冷人们必须供暖,城市还没有普及天然气,这样部分困难居民采用小火炉取暖来节约燃气采暖费,煤自然的成为人们的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煤炭品质缺乏监管,又考虑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人们不得不放弃环保的低硫煤而选择廉价的高硫煤,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然而市场上销售有烟煤、劣质煤和煤炭掺杂的假现象又比较突出,造成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使兰州大气污染。在城区及周边郊区有超过10万户城乡居民燃煤和焚烧植物的小火炉,周边郊区农村人口焚烧秸杆取暖和工业生产产生的烟尘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兰州市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沿街烧烤点,它们一点点的污染者兰州市的空气。
4、机动车辆增加,汽车尾气问题
兰州地区有超过50万辆机动车,而且以每天百多辆的速度增加。由交通运输机动车带来的大气污染占全部大气污染物的近三成。机动车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氧化氮、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气体。
跟中国绝大部分有雾霾的城市相似,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就工业废气这一项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近一半,扬尘约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有所不同的是兰州的低空生活污染约占到污染物的13%。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地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地大幅增长,区域空气污染现象频发,让原本“难堪重负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兰州如何摘掉重度污染的黑帽子
在地理、气候、经济等条件都没有明显优势的背景下,兰州通过运用行政、科学、经济、法律等手段综合治理,得出了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
国家在2003年正式公布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兰州就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前十。环保部和甘肃省对于兰州的心肺之患高度重视,并达成了合作协议来治理这一危害民众的大事。把兰州市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治城市。并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兰州市政工作的首位,在这样的观念转变,政府的监管和群众的参与下不断改善。
跟中国绝大部分有雾霾的城市相似,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就工业废气这一项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近一半,扬尘约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有所不同的是兰州的低空生活污染约占到污染物的13%面对这样的污染结构,兰州市通过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等治污工程。
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重点实施出城入园这一政策,先后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四百多个;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改造燃煤锅炉项目四百多个;扬尘污染治理及空气清新方面,重点实施机械化清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机动车尾气治理及监管能力建设方面,重点实施淘汰黄标车、建设空气监测子站等。针对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兰州市通过关、停、搬、改的办法来减少工业污染,先后关闭淘汰13家产能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冬季采暖期间对城市周边200多家铸造、砖瓦等重度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停产减污,还实施了火电行业脱硫烟气旁路封堵、除尘、脱硫、脱硝以及水泥行业脱硝等深度治理改造项目,对工业大污染项目进行了整治。
兰州市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严格按照凡煤必改、应改尽改的原则,完成了市区原有燃煤锅炉总量的百分之六十的蒸吨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改造,使原煤散烧锅炉退出了兰州主城区供热。对城区煤炭供销体系进行了监管,减少或杜绝了劣质煤的销售,由劣质煤带来的污染减少了。
在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定格执法模式,组织环保、工信、质监等部门对市内大型热电厂及主要用煤企业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等措施全天二十四小时驻厂监察。从而进一步控制燃煤带来的污染。
网格管理,通过全民参与来治理污染。兰州市区被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的分级制度,把区域内所有企业、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大气污染治理网格管理,实行逐级负责、分级办理,使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一一落地。
无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兰州都不比其他重点城市占优,但兰州通过努力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有效改善。兰州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认真去做,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但不对立,而且还是相互促进的;兰州取得的治污成绩靠落实、靠监督、靠严格执法,兰州能做到的,别的城市也应该能够做到。
篇6
(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191;于甘肃省办公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院气候要素和大气污染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雾霾治理成功经验及启示,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依法治霾、数据共享、综合控制、联防联控和绿色出行等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院雾霾;生态环境;绿色出行;低碳发展;治理
中图分类号院X5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43-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等30 多个省(区、市)发生持续性雾霾天气。2014年10 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多地现浓雾或重度霾,且污染程度严重。雾霾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公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借鉴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我国雾霾的发生已刻不容缓。
1 雾霾的形成
“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霾”是大量极细微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能见度小于10 千米,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2]。雾霾的成因很复杂,主要由气候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相对湿度高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基本气候条件,而大气污染则是雾霾形成的主要诱因。一方面,雾霾形成有赖于特定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风力风向、降水降雪等,雾霾形成与静风天气、低气压、高湿度等气候要素联系密切。另一方面,雾霾形成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交通排放的废气、燃油产生污染物、道路粉尘等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据北京PM2.5 来源的一项研究分析报告,北京市PM2.5排放源细气溶胶污染来源包括,机动车燃油排放约23%,工业燃煤和工业燃油排放约18%和5%,生活燃煤排放约14%,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排放约19%,农业活动和秸秆燃烧贡献约为7%和4%,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约7%等[3,4]。根据2013年1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京津冀、太原、西安、郑州、济南、武汉8 个雾霾期间污染严重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M2.5 和PM10的浓度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复合污染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5]。我国化石能源中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90%左右,全国有31 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 万辆,燃煤和燃油产生大量污染物,建筑工地扬尘、道路粉尘以及露天燃烧等这些都与雾霾形成有直接原因。
2 雾霾治理的启示
雾霾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雾霾”天气。但经过长期治理,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雾霾防治体系,在根治雾霾方面积累了丰富值得借鉴的经验。见表1 所示。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他山之石”,对我国雾霾治理具有重要启示。[6,7]
2.1 伦敦烟雾治理的启示。1952 年12 月,伦敦发生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短短几天时间死亡人数达上万人。英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1954 年的《比佛报告》,指出家庭供暖煤炭燃烧是烟尘最大制造者。自查明成因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雾霾。主要启示是:一是制订法律法规控制污染。如《清洁空气法》、《环境法》等。二是确立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报。三是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及其人口密度。通过建成33 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四是实施产业转型。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五是出台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六是扩大城市绿化带。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 的面积被花园、森林和公共绿地覆盖,还在伦敦城市外围建成大型环形绿地。通过环境立法、部门协作、监测体系和控污治污等措施,如今的伦敦已摆脱了“雾都”之称,大雾天气已经减少为每年不到10 天,成为了人类宜居的国际都市。
2.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治理的启示。1943 年7月,洛杉矶遭受雾霾攻击,政府成立专门烟雾委员会调查证实,烟雾为光化学烟雾,主要来源于汽车不完全燃烧尾气排放、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以及油田、炼油厂油气排放物。科学家哈根斯米特进一步证实,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汽车尾气。自此,洛杉矶采用综合治理、制定标准,立法保障、数据共享等多管齐下的治理模式展开雾霾治理。主要启示是:一是加强综合治理。1945 年洛杉矶当局成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办公室,1947 年划定了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模式。二是设定科学标准,加强立法保障。先后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等。三是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1975 年规定所有汽车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此举被认为是治理雾霾之关键。四是全民数据共享。1997 年7 月美国环保署在率先提出将PM2.5 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政府官网上实时公布全民共享,2006 年美国环保局针对PM2.5 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24 小时周期内PM2.5 最高浓度、年平均浓度标准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今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天数从1977 年的121 天下降到0 天,已摆脱“烟雾城”,找回昔日蓝天。
2.3 东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京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受害人数骤然激增,日本通过出台法律条例、建立环境标准、实时数据共享、整治汽车尾气、加大城市绿化等策略展开长期治理。[8]主要启示是:一是出台法律条例。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噪声规制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排烟规制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环境标准。2009 年9 月9 日,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 环境标准。三是加强环保检测,实时数据共享。日本环境省设有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对包括PM2.5 在内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并通过网站实时。四是整治汽车尾气。1992 年日本环境厅制定《汽车氧化氮·碳氢颗粒法》,鼓励发展小型车及低排放车种,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废气的最高量,并设置废气浓度测试点,严禁超标车辆投入运行。五是加大城市绿化。东京市政府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楼顶必须绿化,在注重绿化面积同时重视绿化体积,绿化措施以种植树木为主。
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中期,德国鲁尔工业区曾出现过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后来通过100 多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使莱茵河流域焕然一新。主要启示是:一是立法制定排放标准。1974 年德国出台《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通过立法制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项法律后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典范。二是限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方面是车辆限行、限速,对污染严重地区车辆禁行、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同时在超过40 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允许驶入环保区;另一方面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开发清洁能源、安装颗粒过滤装置。三是提倡绿色出行,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德国十分注重加强民众环保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力提倡市民选择绿色出行,许多公司80%的员工每天都乘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绿色出行已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
3 我国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依法驱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各国在雾霾污染后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立法先行,立法已经成为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雾霾治理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治理雾霾污染提供可靠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但还需一系列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出台《清洁空气法》,从国家法律层面设定空气质量具体排放标准,出台《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工业企业排污控制法》、《排烟规制法》等,构建环保领域全覆盖、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执行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使大气污染防控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制定。各地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防保结合、细化标准、综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禁止在政府规定范围场地设置露天烧烤,机动车停车三分钟以上应熄火等等,《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无证排污罚金到50 万元,实行对单位和责任人双罚制等新举措。第三,制定明确的环保评估和奖励惩罚体系、责任落实制度、举报监督机制等。成立以环保部门为主的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推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综合执法、区域执法。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执法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超标企业处罚标准使企业违法必究。此外,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效弥补了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效增强了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力量。
3.2 数据共享,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标准统一、多区域全覆盖、全网络多共享、现代化信息化的雾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大气污染成分监测体系,细化雾霾预报预警核心需求,提高雾霾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雾霾监测预报精准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控和预报预警能力。第一,环保部门可以联合气象、海洋、国土、林业等多部门构建覆盖城乡立体式、全方位、高密度、全天候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雾霾天气的系统检测,可包括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大气颗粒物、大气组分等全面监测。第二,通过政府网站或移动通讯网络及时公布当日、次日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等级,建立24小时对各地区监测数据的预警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及时向公众通报有效信息,并就如何做好防护提出建议,同时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度。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保障,通过激光遥感技术、透雾监测技术、机动车云检测等高新技术,提高雾霾预报预警的监测水平和准确性。加强雾霾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加快工业防污、脱硫、脱硝、防尘、除尘等技术研发,科学有效地提高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3.3 多管齐下,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控制。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采用限制生产、限期整顿、关闭停产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钢铁、煤电、石化、有色、焦化、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燃煤硫份和氮氧化等污染物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污染新增量。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的环保道路。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第三,推行科技环保。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低硫煤、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沼气、海潮和风力发电等等。第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型节能技术,推动发展节能工程。在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倡节能减排措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能环保,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用纸、用油、一次性资源等。第五,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新建和改善,辅以机动车税费调整,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让市民自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私家车发展、重新规划机动车车牌号、采用限号出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出行数量,大力推行纯电动汽车使用,发展高能效低排放新兴节能汽车,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和超标旧汽车。第六,发展绿化。大力发展城郊森林和社区森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的同时增大绿化体积空间。
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绿化造林
1大气污染的影响
1.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对人类身体产生损害的大气污染物有4大类:(1)氮氧化物。此物质会严重损伤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眼睛。如近年来患上支气管炎疾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而氮氧化物气体是导致该疾病的根源,煤炭的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汽车尾气中也含有。(2)空气中的颗粒物。漂浮在大气中的颗粒,其直径<100μm。直径越小的悬浮颗粒物对人体产生的损伤就越大。当漂浮的颗粒物直径<5μm时,很容易伴随着呼吸进入肺部,诱发一系列的肺部疾病。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危害了人体的健康。(3)一氧化碳。人类很容易触碰到一氧化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很严重,一氧化碳没有颜色和气味,可长时停留在空气中,会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快速结合,造成血液无法正常输送人体器官所必须的氧气,较为严重时,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现象,甚至导致窒息死亡。(4)二氧化硫。此物质极易与水相容,人体将这类气体吸入后会与呼吸道粘膜产生反应,形成有害物质,进而损伤人体。二氧化硫还会阻碍人体生长发育,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
1.2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气体可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致使地球无法散发热气,温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会引发很多异常天气,例如霜冻日数及寒冷日数减少,以及热浪和酷热日数增多等。(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主要任务是吸收一些阳光中的紫外线,避免因紫外线过量而损害地球生物。人类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破坏了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这样的气象会让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大量紫外线对生物造成损害。(3)酸雨。近年来多地出现酸雨现象,这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过多所导致的,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分反应,从而形成酸雨,酸雨的pH值一般为4,严重时会对生物造成直接的伤害,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2.1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建设在快速推行,使得空气污染也变得十分严重。一方面,城市的扩张使得人口大规模聚集,人口流动量过大导致汽车尾气增多;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速度过快,造成城市的规划布局不能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如一般城市的边缘都会布置工厂,这就致使大量的废气和烟尘进入大气中。
2.2工业活动
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业活动较为频繁和多样,从一些调查中可看出,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燃烧煤炭,燃煤消耗量最大的是工业用煤,特别是钢铁和化工2大类燃煤量占据全国的52.82%,而大气污染中最为严重的雾霾含括了大量的污染物,如SO2、颗粒物等。
2.3人类活动
(1)人类的餐饮等生活活动同样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若这些毒气排入大气中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2)人类的烧荒开垦、鞭炮爆竹的燃放、路边烧烤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活动会造成大量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对人体产生很大的损害。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绿化造林工程
为降低风沙的袭扰,进而减少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应大力植树形成防沙林。植树造林工程最终可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所以植树造林工程对防治大气污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植树造林工作也需不断加强,在以往的植树造林成果上继续深化造林工作,对以往成功的经验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归纳成功经验,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不断渗透绿化造林意识,树立起绿色空间规划理念,努力构建绿色生态网,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规划工业区地域时,特别要注意和城市的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考虑当地常年最长见的风向,避免污染的空气常年吹向居民区,在设置工业区时要依据当地风向来确定最终的下风带的工业区位置。工业区的周边和居民区与工业区的过渡地带要栽培大量的绿色植物,以防风林和绿化带为最佳,借此来净化受到污染的空气,消除粉尘,对人体损害较大的大气污染进行严格管控,规范好工业生产活动。
3.2优化燃料的结构,高效利用新能源
近年来,我国正大力推广使用新的清洁能源,但是原来的传统能源依然在大量地使用着,传统能源会产生很多有毒气体,造成大气污染,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今后要更深入地加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研究开发其他实用性强的新的清洁能源,尽量减少使用传统能源,在改进优化燃料结构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这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3.3排污管理工作
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排污管理,大气污染工作质量的好坏是由排污管理工作直接决定的,排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强,治理环境污染的质量就高,若排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弱,那么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也会降低。所以,最首要的任务是加强排查区域内的企业的力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污染严重的企业,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整改。在整改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严格核查和监督企业的整顿情况。其次,要不断深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生产模式,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或者迁移处理,尽一切努力落实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尽量避免再次出现大气污染问题。通过政策鼓励、发放补助金等方法来促进各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替换传统的和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等。最后,城市相关部门要治理好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作,可与交管、环保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检测市内汽车尾气排放,严禁超标车上路情况的发生,如图3所示。相关部门要根据大气指数管理好交通工作,用限速、限号等方法来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4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我国正大力进行棚户区整改工作,城镇范围内基本完成了集中供热工作,这也可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实现。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想要完成集中供暖工作还不现实,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农村进行供暖需根据农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性等进行合理配置。比如,根据农村各户的经济情况、是否长期处出打工等采取相应的供暖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人工进行时时控温。对于农村条件比较好的新建建筑或学校等公用建筑则采取集中式的供暖模式,这样的供暖方式不仅节约高效,同时更安全和环保。
3.5全面调整工业生产结构
治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首先要转变生产模式,调整工业生产结构,努力把粗放型生产模式过渡转化成集约化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以煤炭企业生产为例,要以减少粉尘污染为工作重心,进行具体生产时,严格确保矿井保持良好的通风性能,对井下的煤尘浓度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及时将煤尘排出矿井。在进行通风除尘时,除尘效果会被煤尘形状、密度、风流及空气湿度等很多因素制约,如果风速过低,一些粗粒矿尘就很难排出,若风速过大,采掘空间的煤尘浓度就会增加。这些问题要求企业在进行除尘通风时,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合理选择风速,使得除尘效果达到最佳。
3.6采用高效除尘设备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特别是颗粒污染物的危害,有2个方法有助于解决此问题。①在污染的源头入手,煤炭等传统能源燃烧导致大量颗粒污染物的产生,所以从根源着手,就要用清洁能源来取代传统能源。②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解决此问题。针对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以采用先进除尘设备。其一,利用多元化的除尘器对大气污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其二,通风泡沫除尘设备或喷雾塔进行污染物的去除;其三,通过静电除尘器进行大气污染物的处理;其四,通过过滤的方法对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进行去除。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篇8
两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为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政策保障,是支持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水泥错峰生产向前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对减轻大气污染,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促进水泥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还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指导本地行业协会和水泥企业开展好错峰生产工作,督促不达标企业加大整改力度,引导本地区水泥错峰生产平稳有序开展。
一、试行错峰生产的范围
在北方采暖地区的水泥熟料生产线试行错峰生产,但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等特殊任务的熟料生产线除外。
二、错峰生产的时间安排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2015年11月15日至2016年3月15日;
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自2015年11月15日至2016年3月31日;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自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
山东自2016年1月1日至2月29日;
河南自2016年1月15日至3月15日。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错峰生产时间是否提前或延迟。
三、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新标准
新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已于2015年7月1日实施,水泥企业应做到达标排放;环保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对不能全面达标排放的企业,督促其利用冬季采暖错峰生产期间加快技术改造,改造完成前不得恢复生产。
四、安排好错峰期间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
错峰生产期间,企业要做好水泥窑检修、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工作,并保障职工工资待遇;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的企业也应积极配合本地区水泥行业协会做好行业自律工作,合理安排生产,压减熟料产量和库存量。
五、加强水泥熟料储存管理
北方采暖地区水泥熟料企业供应能力强,在冬季需求较少时,应严格控制冬储熟料量,以减少资金占用、节约成本费用。要加强对冬季熟料储存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水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规程》和《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有关熟料储存要求,防止熟料露天存储造成质量损失和二次污染。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支持由中国水泥协会牵头制定必要的行规行约,组织各地方协会协调相关企业加强自律,签订《水泥企业错峰生产自律公约》,自觉执行错峰生产有关约定,以实际行动支持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危害;预防;治理
中图分类号:R12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快速增长、煤炭使用量大幅攀升、汽车迅猛普及,这些现象都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日益危害到人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大众对于PM2.5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使得业界重新刮起了一股关注大气污染的风气。据目前所知,大气污染物种类多样,它的预防与治理也显得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大气污染物毫无办法,对于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治理还是有律可循的。
一、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一般说来,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自然的污染和人为的污染两大类。自然而成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有沙、土,因自然火灾而产生的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因火山喷发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火山灰,还有诸如油气、部分动植物自然散发的气体等等。当然,这些自然的污染物,一般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我们所说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指可控的人为排放物。正如前文所说,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差别大,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据考究,目前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多种,以下主要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产生的危害。
1、二氧化硫及其危害
二氧化硫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非常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当大气中含量低于1ppm的时候,人类的嗅觉便能够觉察到。当二氧化硫和飘层同时存在时,两者发生化学作用,危害将会增加好几倍。一般来说,二氧化硫会刺伤人类的眼睛、损伤呼吸器官,甚至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不仅对脆弱的人类有较大的伤害,对大自然也有很大的损害,比如会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更加严重的是,二氧化硫在氧化过程中容易生成危害更大的三氧化硫、四氧化硫。它们很容易被大气中的细小颗粒物吸附,导致二次污染。
2、氮氧化物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汽油、柴油等经过燃烧后容易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随着汽车的普及,汽油、柴油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便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毒性更加强。氮氧化物对呼吸器官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够使得肺气泡受到损耗,从而引起肺气肿和肺癌等疾病。另外,氮氧化物能够吸收紫外线,分解成一氧化氮和氧,和其他的大气污染物产生一系列的化学作用,引起光化学污染。
3、光化学氧化剂
本文所说的主要是指过氧乙酰硝酸酯、二氧化氮,它们主要是因大气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作用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比如O3。O3作为天然大气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有效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面上的生物。但是在对流层中的臭氧,是一种有害的氧化剂,它的产生和汽车排放的尾气密切相关。它的存在会极大地刺激眼睛,使人头痛,造成呼吸困难。
二、大气污染物的预防
1、有效改善现阶段能源使用结构
当前,我国的能源使用依然以煤炭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储量大、油气资源储量不够等。这样的能源使用结构导致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为煤炭的使用具有很多的弊端,比如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就需要从根源上入手,逐渐减少煤炭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善并逐渐完善能源的使用结构。
2、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是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燃烧煤炭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大气污染。然而改变能源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我国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因此应该加大煤炭科技的研发力度,优先推广使用低硫煤的使用。另外应该注意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完善布局,进行长远规划
大气污染物的预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必须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污染物的种类、分布等要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工商业布局。例如:工业区和城市应该符合工业区在城市的下风向,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应有间隔。另外,严格控制对大气污染排放大的企业的审批,对现存的“两高一资”企业进行责令停工整改,甚至关停。总而言之,在布局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具备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生态发展的眼光。
4、提高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随着工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成为最首要的排放源。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技术的落后,上至国家下至民众都急切希望工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许多工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便采用粗放型的工业生产发展方式,完全对可持续发展没有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开始注重协调工业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和地区存在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方式。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应该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摒弃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加大这种理念的宣传力度,严肃、严厉、严格打击违反的企业。
三、大气污染物的治理
1、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可以说,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是治理大气污染物的一项最基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植物通过自身的一系列作用,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各种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象: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有着吸附、净化作用,因此在植树造林时不能盲目、不能跟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当地的空气条件,进行选植,来使植物发生最大的最有效的作用。比如大部分植物对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都非常强,但对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效果则不明显,因此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所占污染物比例较大的地区,应适当选种吸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力较强的植物。
2、采用科学技术,进行专项治理
正如前文所说,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丰富、形态各异,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有着不同的化学性质,因此在治理中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大气污染物进行专项治理。在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状污染物、气态污染物都有着不同的危害和治理措施。根据二者的性质,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侧重点在于沉降,而气态污染物的治理侧重点在于吸收。因此,对于二者应有不同的治理方案。
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在充分运用上述治理措施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一些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不顾大气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保护环境的企业进行嘉奖,对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整顿,逐渐使企业自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鼓励民众参与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结语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巨大,因此我们需要在事前做好防护工作,事后做好治理工作,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只有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有效配合,大气污染物的防治工作才能有长足的进步。虽然说,当前想要彻底根治大气污染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上下一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民众一个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 王一涵.大气污染物的预防和治理.现代农业科技[J].2010
篇10
监测显示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曰前,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了名为《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报告,该报告对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盘点。
该报告指出,2013至2014年间,74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5项指标均实现了平均浓度下降,6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标的城市数量也有所上升。其中三个重点区域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以京津冀区域PM25为例,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至9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2.3%。但在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中,2014年仍然有近九成城市(66个)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主要污染问题是颗粒物污染。
报告显示,臭氧(o3)浓度整体有所上升,作为首要超标污染物的天数增加,与其它5项污染物相反,臭氧成为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物。2014年74个城市臭氧平均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达标城市比例为67.6%,同比下降9.4%。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其整体空气质量较好,被认为最有望首先达到新标准,但是臭氧污染已经成为困扰该区域的主要问题。
从空气质量指数(AQI)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2014年优良天数最少的10个城市几乎全部集中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有8个城市位于河北省。除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东北、中部与西南城市群中的部分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合肥、成都等城市2014年9(\^25年均浓度均为国家二级标准2倍以上。城市距离达到新标准的要求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董事贺克斌教授在报告会上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突出了以PM25下降为目标,减排的一次污染物包括了形成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下一阶段实施中应更加注重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底数不清”一直是治理的最大难题伴随着新标准的及其在重点城市与区域的提前实施,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实现了蛙跳式的跃进。到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监测点位已全部具备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监测能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也已基本建成。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指出,“底数不清”一直是困扰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大难题之一。进入大气治理攻坚阶段的“国十条”时代,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不断被提出与强调,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与源清单的编制目的就是摸清污染来源,依据可靠的研究成果与源排放信息有的放矢制定减排策略,向科学决策迈出第一步。
环境保护部在2013年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到2014年底,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基于长期的科研工作积累,率先完成和了PM25源解析结果。北京与上海的源解析结果都揭示了城市机动车污染、区域传输、燃煤是空气质量问题的三大症结,为淘汰黄标车与老旧车辆、车辆排放标准与油品升级、控制燃煤消费总量、划定禁燃区、区域联防联控等关键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基础,也可用于评估控制效果。
但同时绝大部分省市受制于技术能力不足、人力与资金资源短缺、数据可得性较差等因素,尚未建立起服务于空气质量管理的本地源清单。本报告的城市案例显示,上海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首版排放清单,十年间基于科研项目的支撑持续做了4次系统性更新;而北京是首个将源清单编制纳入环保常规工作的城市,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规范化工作方案与技术规定。2014年环保部了4项清单技术指南,其后,还将通过城市试点的方式逐步推动源清单编制在城市层面的落实。
上海实施源排放清单试点工作
在空气质量监测与源排放清单工作方面,上海起步较早。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段玉森介绍了上海市大气污染监测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他说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全覆盖、多因子、立体化多手段的监测平台,上海近十几年来在监测领域一直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开展。
段玉森表示,要想在整个环保领域与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体制改革,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做好监测工作,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还需要有着强大的人才队伍,但人才队伍建设是监测部一直面临的难题。人才队伍主要包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业务监测人才,以保证数据质量,保证网络正常运行高效运行;二是需要懂得大气化学等方面能够开展源解析的高层次人次,以保证能够从各方面开解源解析工作;三是预测和预报方面的人才,需要结合气象、数字模拟等方面来共同开展工作。由于环境监测涉及到政策、源解析、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多方面,因此,环境监测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非常关键。另外,对于监测部门来讲,需要重点保证数据的质量。对数据质量的保证不仅仅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而是同时需要对监测方法与技术不断进行更新与发展,为数据质量保证提供支撑。
其次是需要开展专项工作,专项工作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单的编制。据段玉森介绍,目前我们的源解析只能够让我们知道如pm25此类污染物大概源自哪个行业,但是并不能知道它具体是从哪个污染源而来。因此要真正落到实处去防控,还需要依靠排放清单的编制。编制排放清单是大气污染防治最基础而又最关键的工作,只有编好了排放清单,管理决策的落实才有落脚之处。
- 上一篇:绿色经济前景
- 下一篇: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