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这也是许多校内“优秀”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需求,既是旅游教育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旅游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构成
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以及方磊和高永丰等学者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结合十多年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认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见图1):
(一)沟通表达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面对的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互动能力,否则将变成哑巴服务。沟通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专门设置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前厅服务、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英语视听说等课程,如导游人才培养,要求对掌握的各类旅游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用简要明快的语言传达给旅游者真善美的能力。
(二)持续学习能力。个体为适应外部急剧变化的环境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有多强,职业生涯就能走多远。旅游工作者持续学习能力决定其竞争力,要养成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人员自身、政府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旅游从业者持续学习的管理体系,提供学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信息、资料整合以及的知识输出等基本能力,旅游服务技能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应变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公关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核心能力。人际公关能力指在旅游服务中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其核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社会对既能用多种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交流又能提供良好旅游服务工作的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在提供旅游服务中,针对旅游者可能提出的特殊要求及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坚持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合理地解决,以求达到圆满结果所具有的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旅游从业者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包括对威胁性环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从业者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信息的爆炸、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既要适应当代人对旅游服务的高要求,还要面对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评判。许多旅游工作者尤其是新人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了心理焦虑、情绪紊乱、身心疲惫、行为懒散、工作疲劳等问题。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尤为重要。
(五)创新策划能力。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样没有创新就没有旅游经济的产生,也就无法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业是文化属性鲜明的经济产业,属于创意经济的范畴。旅游创意人才一直是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创新策划能力是旅游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专业培养都进行了差异性定位,并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策划”、“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对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相辅相成,呈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五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表达沟通能力是旅游从业者基本的能力素质体现,应变协调能力能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旅游服务,心理承受能力能培养学生持续并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职业道德,持续学习能力则是旅游从业者突破职业生涯瓶颈的关键,创新策划能力以“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学生能力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最终目的。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竞争力不强
就业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显著标志和集中反映,而综合素质则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独领,在人才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内在竞争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专业素质的展示,更是内在竞争力的较量。高校不断扩招,入学门槛逐级降低,大班上课,鱼龙混杂;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缺乏深入地了解,并且自己就读的专业不够熟悉,学习热情不足,对于本专业没有进行深造,造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多数学生的内在竞争力不强。目前微商的出现,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个别学生存在送外卖或其他兼职现象。内在竞争力不强表现为部分学生重专业轻基础、重考试轻技能、重实用轻人文、重共性轻特长、重功利轻素质,以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依托旅游相关的院系开办起来,如地理、历史、管理、经济、中文、外语、地质、园林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很多高校旅游师资都是从这些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有的教师以前接触了一些旅游知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在实践经验上相当多数的教师都是一片空白。如韶关学院旅游系11位专任教师中,历史类2位,经济类1位,地理类2位,生态学2位,外语类1位,旅游酒店类3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都基本达到研究生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更多的是“书”云亦云,多为纸上谈兵,教学效果相对不高。能把理论知识真正讲透讲懂已经不容易,更难以要求非本专业教师联系实际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发挥。师资水平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和水平需要针对市场调整。
(三)专业能力不突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能会遇到高学历不一定高技能的尴尬场面。本科生与中职生、高职生同在一家酒店实习,虽然文凭比别人高,实习却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专业技能上还不如中职生和高职生。如在对韶关华美达酒店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中,酒店部门经理反映服务心理方面,认为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和一般的占55%,部分学生刚开始服务有些怯场紧张;服务口才方面,不太令人满意的超过一半,外语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应变能力方面,75%的学生表现一般和较差,需要锻炼和提升;沟通协作能力方面,超过1/3的学生表现不满意;服务技能方面,中餐部经理对学生的中式摆台技能较为满意,反映个别学生服务主动性不强,举止不够大方。专业能力不突出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
(四)人才供需错位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5-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3% 左右,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量约为59万人,明确指出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六千万增加到1亿。可见,旅游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空间。从表面上看旅游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今旅游界人才存在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技能型、行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由于旅游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实践条件的限制,“通识型”人才为大多数旅游院校培养的目标,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60%,而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旅游经理人等却无处寻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无形培养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偏差。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综合素质提升的特色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终生学习做准备,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三增三减三结合四统一”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创新。其中,“三增”指的是增加选修课、增加实践课、增加校外课程,“三减”是指相应地减少必修课、理论课和校内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三结合”,实现“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手段、课程教材相统一”、“理论、实践、市场、就业相统一”、“课堂、实验、课外、假期教学时间相统一”、“学校、企业、教学、科研目标相统一”的“四统一”。通过“整合型”、“地方型”、“技能型”、“职业核心能力型”等课程设置,坚持“双证”制度,积极引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优化方案。
(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建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将科研教改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具体可通过以下五方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水平:
1、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数量。
2、开展职业讲坛,聘请高级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与专业相关的业界人士,每学期与师生开展1-2次职业讲坛。
3、引导教师参加旅游行业相关竞赛活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
4、重视教师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成立科研小组,每学期召开1-2次“旅游论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科研和教改研究。
5、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如导游业务、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服务口才、旅游营销策划、会展组织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专业课程,应该积极探索和导入“体验教学”、“观摩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如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其中导游业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已作为校级网络课程建设,突破传授式教学理念,引入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倡导以小组形式沟通共同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针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素质:能力=1∶1∶1”的评估体系,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学科特色。
(四)确立协同培养机制
作为实践性突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突发事件解决的能力,需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序渐进模式。确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提高基地的实用效能和辅助效能,加大合作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搭建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协同培养中的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渠道。以“职业岗位情境认知――现场‘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全真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的协同培养路径,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实现“三个面向”和“三个加强”的培养思想,即“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和“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
(五)拓展课堂内外训练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无疑促使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及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并经之路。
1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
1.1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
工作中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人际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1.2 旅游业是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融合运用的行业
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3 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1.4 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与理念
1)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岗―课―证)、内部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与管理)的充分融合。
2)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双融合,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把握课程体系整体递进化的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
2.2 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即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
2.2.1 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专业核心课程。
④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课程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核心课程共性知识点,整合优化,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积淀文化底蕴、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五大课程平台。
⑤设计实践课程
构建多维多效的支撑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实现“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突出“一个重点”即顶岗实习,服务社会。
⑥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借助公共基础课、公选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2.2 课程编排
梳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运行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工底,为走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游管理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完整的工作流程,融入各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二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职业实践。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下转第230页)
(上接第217页)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32-02
一、概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了检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特色,先后成立了许多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此外还有综合性的大学生竞赛等。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表现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上述的各项大赛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对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
湖南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竞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等技能竞赛为主的第一阶段,以旅游规划或旅游产品设计等策划设计竞赛为主的第二阶段。最初的旅游管理类的学科竞赛主要集中在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体现服务水平的操作技能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人才层级的分化趋势,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逐步转化为以旅游规划或旅游产品设计等策划设计竞赛为主的智能比拼。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竞赛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都有;而且比赛内容涉及导游实务、导游理论、饭店服务技能、旅游产品设计,甚至个别的旅游规划比赛;形式多样有如导游现场讲解结合知识笔试,旅游调查论文,旅游产品策划书等。个别地区还有旅游形象口号,旅游会徽等设计大赛。
2.基础相对较差,信心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相对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对参赛的意愿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储备欠缺,因面参赛的信心不足,较多的学生会选择规避。因而在一些大赛中表现出参赛选手的差距明显。
3.参赛水平未能最大程度展现。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只能抽出少量的课余时间来指导培训学生,时间非常紧张。另外,学生在比赛时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比赛,专业教师通常只在个别方面能够指导学生,因而需要有各类有专长的教师进行集体全面指导,自然就缺乏人手,参赛选手的表现通常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比赛的精彩程度。
4.师生缺乏参赛积极性。参加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校通常依据以获奖级别的进行奖励,如果没能在比赛中获奖,那意味着参赛师生努力付出没有任何形式的回报;即使能获奖,也许可能得到的奖励与付出的努力不对等,这自然会在师生心里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科竞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1.提升导游词创作水平。在旅游类综合技能大赛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学生的导游词创作,学生通过平常时经验积累和现在的知识水平,把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撰写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比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提升导游服务技能水平。在导游服务技能比赛中其中重要一个内容就是现场模拟导游,要求学生规范化导游语言进行导游讲解,为了能在比赛中有突出自己的特长,学生在讲解方式、语言组织、结合景点文化特色等各方面精心策划,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独特个性表现出来,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无不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展现。这样以来就便于学生创新思维。
3.促进全面素质提升。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导游人员见多识广知识渊博,还要求导游人员才艺出色能言善语。为了让旅游者开心愉悦,便于导游工作的开展,导游人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旅游者的交流,获得旅游者的认可,其中必备的才艺以及沟通技能是导游人员不可缺少。而在展现这些才艺与技能的过程中也是体现出一种创新能力。
4.设计开发新颖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设计或策划比赛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需要学生结合当地景区的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文化底蕴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行整理,重新组合,参加借鉴其他的一些成功典范,设计新的旅游产品,这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5.学会一些辅助技能。通常为了完成创新型旅游产品的设计,他们往往需要学会一些必要技能。如掌握一些必要的电脑软件的运用及一些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等。如绘制相关的旅游图表时,制作相关的旅游动画效果图等。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课程改革,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校内外的实训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已有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学生要通过实践训练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实训实践教学平台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部分知识漏洞;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发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创新活动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建设比较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创新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适应超前,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及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发现一些新的观点或新内容。为了适应创新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充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组织开展参加各类型的旅游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参加各类型的旅游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参加各类旅游竞赛活动都是通过逐层筛选方式进行的,而且通常都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比拼,为了能在激烈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闪亮点、创新点。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使他们在不断的竞赛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同时,通过旅游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进,做到以赛促教,以教促赛的良性循环模式。
4.开设易于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专业训练,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开设部分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些经典案例,分析创新成功与失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良好的学习创新机制,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学生的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要注意创新人才的梯队培养。三是定期举行有关的专业竞赛活动。四是对带领学生创新的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创新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教学互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严薇,杨天怡,等.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2):107-108.
[2]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1):2-3.
[3]陈伟强.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技信息,2011,06(6):45.
[4]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62-64.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Based on Subject Contest
LI Rong-gui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8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尽管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界和旅游行业内皆倡导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要注重语言和技能双重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分离,使旅游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要。旅游人才,尤其是占到35%的旅游各专业本科层次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落差,导致旅游人才流失,进而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
一、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
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对能力的认识,应是做事的能力、行为的能力;是完成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而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桥梁。当旅游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时候,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和依赖,的确超过了对交通工具的要求和依赖。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来看,旅游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不仅极为充分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熟悉世贸规则、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人才[1]。从旅游产业的经济特征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条件下的创新经济,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创造和创新,需要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旅游业的工作性质来看,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掌握旅游服务的技能、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实务性人才。总之,旅游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跨部门的行业,旅游业人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将是人才的多样化。为配合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国家教育部也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如果相应的专业没有开设5%-10%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那么在教学评估中就会受到影响。当然,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突出“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二、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双语教育专家Blair教授提出:“培养大量有能力的双语人才(bilinguals)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2]。中国学者也提出,“中国入世,教育开放,入世后要做个‘国际人’,已成为当今中国双语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3]因此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战略是:将国际化管理研究与本土化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人才资源集聚和理论方法创新,形成面向创新创业管理的研究导向型发展特色,建设若干个全球管理研究中心,形成校、企、政府紧密结合的管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平台。
1.落实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旅游企业的组织和功能、管理理念、营销哲学、经营手段、服务措施等已经并受到全面挑战,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挑战,集中反映在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外语能力等基本素质上。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2.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旅游业也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全面提升中国的旅游内涵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掘旅游文化与资源,提高导译水平,以应付来自世界旅游市场的挑战。即在语言上,使学生从最初掌握旅游学科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以及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过渡到能够听懂旅游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授课,能够读懂该学科专业的相关英语原文资料,最终能够就旅游学科专业问题用英语较为流利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目标,达到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人才,使学生具备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有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投资、经商,从事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国人走出过门,去留学、考察,去世界各地寻找资源,开拓市场。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要正确处理双语教学中的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的前期阶段,应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并插以一些难度较低的课堂问答,这应是一个熟悉旅游专业术语和主要的旅游专业外语表达规范的阶段。中后期,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外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好是达到用英语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弄清旅游专业目标与英语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并建立旅游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用英语思维。
2.坚持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吉首大学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关于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45%的学生要求老师上课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90%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根据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地理优势、科研优势、实践优势和师资优势,并形成了“学院+企业”的办学特色。即把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放在学院的课堂讲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放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学院教师与旅游企业业务骨干协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通过动手操作、顶岗实践来检验、提高,使学生学而能用、用而能熟,专业实践上升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为就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为综合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3.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旅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最先出现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双语教材较为紧缺。合适的双语教材作为师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尤为关键。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又要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接受。
4.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实施双语教学。所选的课程应该是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一些院校选择《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以及《餐厅服务》、《酒吧服务》、《模拟导游》、《客房服务》、《旅游礼仪》、《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实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5.加强双语教学管理。为充分调动与发挥全院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学院制定和创新了一系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如吉首大学就规定:承担双语课程任务的老师,其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双语课程建设,学校还分期设立双语示范课程,对于立项的双语示范课程,学校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还应该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具体事宜,比如组织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掌握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等。还应拿出更多的经费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改经验,同时请一些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专家来我院讲学,不断吸收和创新教改理念,为能力本位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6.开展合作。旅游管理是我国高校中新兴专业,涉外性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总之,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的教学规律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问题,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有所能,能有所用,用之有地。
参考文献:
[1]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篇5
学旅游管理可以考导游证、调酒师证、教师资格证这些专业证书。其中导游证是旅游管理的对口证件,导游中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比如汉语导游证、小语种导游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考取一些其他领域的证书。
学旅游管理考什么证一、导游证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考的证件。导游证是国家准许从事导游工作的证件,能够表明导游人员的身份,证明导游人员的能力。如果学生毕业后想要从事导游这个行业,必须要考导游证。
二、调酒师证调酒师证书考试是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部分。鸡尾酒在中国有许多年的历史,当今社会许多地方都有酒吧,学旅游管理的学生可以考调酒师证,在酒店和酒吧中都可以用到。
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也是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学旅游管理的学生毕业后如果想做教师,也可以考教师资格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年来,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国内旅游业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强力支撑。然而,当前旅游人才资源市场却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缺口较大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市场大量需求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等矛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是其主要症结所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行业指向性较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的目标来看,它强调学生从业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养成、理论水平向工作能力的转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等内容;从教学活动的运作场域来看,总体上包括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等方面;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实践教学是学生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成为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管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与理论教学体系互为补充、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应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包括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在内的基本技能,包括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在内的认知技能和包括服务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在内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满足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对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它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合理配置,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照基本技能、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掌握所应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其分解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等多个模块分步实施,每个模块又可根据学生认知、接受能力增强的不同程度细化为多个层次。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等硬件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手段、评价指标体系等软件管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环节多、层次复杂,管理工作任务量较大,人力、财力投入也较多。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优化实践教学管理的关键。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既熟悉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先进的实验设备设施;模拟仿真的校内实训中心;高水平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保障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已成为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不够科学系统
由于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专业与行业契合不协调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往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实践课程设置不科学,主体课程不突出,课程计划和课时设计不合理,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设置缺失,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大都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的内容。比如,旅游饭店实习对掌握操作技能要求较多,对学生在饭店经营管理方面的训练严重不足;旅行社实习则完全成了导游实习,学生只了解旅行社接待服务这一局部工作,对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开发、企业运作管理等内容却不了解。
2.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现象比较严重
一个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职业品德,这一点已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得到了充分印证。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多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足。同时,过多地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也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
3.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专业发展初期从其他相近专业转到旅游教学工作中来的,他们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又缺少实践经验;二是近些年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从校园走进校园,同样缺少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水平,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少数来自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这样的师资结构显然与实践教学要求是不相符的。另外,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局限于校园,对旅游业的新发展、新变化了解甚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
4.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各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训室由于建设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实验设施设备往往比较陈旧,配套设施不健全,模拟实训的仿真程度低,部分实训项目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实习基地不固定、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等问题非常突出,再加上实习学生较多,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很难保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锻炼机会。
5.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化管理欠缺。一些高校在教学要求、考核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单一,多为实践任务完成后的终结性评价,缺少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客观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效能。二是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文件执行不力。特别是校外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需要协调多方关系,管理工作因难度大而显得非常薄弱。由于实习时间较长,带队教师经常会出现指导与监管上的缺位现象;实习单位由于缺乏参与育人的责任意识,校企合作协议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加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从事服务工作有消极抵触情绪,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任务难以有效落实。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1.完善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对专业理论课有很强的依附性,因此实践教学计划必须与专业整体教学计划相协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措施,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低年级应结合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专业技能培养打基础;高年级应结合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实践课程安排要紧跟时代步伐,以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打造应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及时掌握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二是定期安排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进行岗位轮换,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三是从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科学的教学软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现有的实验室,既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又要注意对设备设施的及时更新,保持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开放性教学,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强化薄弱环节,提高创新能力。
4.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习渠道
校外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化,高校必须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校企共赢。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配合企业做一些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战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授课等措施密切校企关系,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5.强化组织管理,改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完善各类教学文件,在实践过程监控的可操作性方面不断探索,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实习学生的规范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其次,要严格实践活动的纪律要求,更新管理方式,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细化并严格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调动企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最后,要改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突出专业内涵和职业特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改善评价方法,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甚至还有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评价;改变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评价考核的传统做法,引入动态评价机制,让评价工作覆盖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杨尚英,郭力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
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旅游管理教学;应用探究
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人们经常旅游,对旅游管理越来重视,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旅游管理是按照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使学生了解旅游管理的内涵,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对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1 体验与体验式教学的区别
1.1 体验的阐述
体验主要是指要设身处地,亲自进行查看,这样的方式就是体验,通过汉语词典的描述,可以知道体验就是指利用实践进行事物的基本认识,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知觉来理解事物,这就是体验,体验在生活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体验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自身有着一定的能力。
1.2 体验式教学的阐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是现在对于体验式教学还没有具体的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就受到了局限,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体验、形成表象、回忆、概念的形成、能力培养和进行实践等过程得到的,在这样的循环下,就可以深刻的理解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进行创造、还原整个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将就是是学生亲自的深入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还原整个学习的内容,包括:情感、发展、知识构件和生产意识,在旅游管理中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使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更加的丰富,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旅游管理的含义,这样有助于旅游管理的教学。
2 旅游管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旅游管理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法,需要结合实际,将旅游管理与体验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旅游管理教学中与体验式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进行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
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就是以某一个教学的内容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理解的过程,在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对整个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全面的梳理,但是现在的旅游管理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记忆,没有从本质上与旅游这个行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对于整个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2 案例式教学
利用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旅游管理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要将整个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典型的案例案例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到具体的旅游场景中,加强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理解,整个教学的过程都要有旅游管理教师指导,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旅游管理的讲解,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旅游管理的氛围,在环境的熏陶下进行旅游管理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发生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旅游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讨论式体验教学
讨论式体验教学在体验式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管理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结合管理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旅游管理就是在管理性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管理的理念,因此,要利用讨论式体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预习与讨论相关内容的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一点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讨论式体验教学的采纳虽然使课堂气氛有所活跃,但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预先自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也使得有些时候讨论式体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能力较弱。
2.4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在涉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等问题时,可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式不仅缩短教学、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主体角色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体验教学的效果。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课外体验
3.1 项目式体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可以通过社会专题的调研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餐饮管理》课程为例,纯粹在课堂上讲解管理理论是很枯燥的,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本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以“开设一家赚钱的餐厅”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从餐厅的选址、客源市场的调查,到餐厅的功能区设计、菜单的设计,再到财务预算、营销决策、CIS设计等,完全让学生提出方案,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门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类似《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
3.2 专业技能活动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此,需要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要积极联系旅游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观摩,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复合型的教学活动体验。例如可以由系里出面倡导,面向全校组织各种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策划、设计、布置,然后由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服务,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可以检验学生组织能力、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4 结论
将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到旅游管理中,它实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创新,除此之外,还需要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本科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前言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据美国学者Lyle M Spencer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二者之比为1∶7。其中,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外显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超越学历之外的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关注,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短板”。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化素养训练,这也是许多“优秀”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
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日益扩招,大大增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内相关研究基本可分四方面:第一,关于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模式研究,如石秀珠(2010)关于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邬婷婷等关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教学模式探索;黄正轴(2011)对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第二,关于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如张萍(2011)对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和张秀杰等认为提高职业素养是IT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第三,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和培养的研究,如刘新庚等(2010)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必要性、内容和拓展对策进行研究,以及杨婉基于企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第四,关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机制改革探讨,如王石(2010)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李永红(2011)对课程考核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提升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泛,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管理者,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特点,但对就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
(二)提升职业素养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2006年一项关于《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5%的企业提出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明确要求,34.9%的企业提出了该方面的潜在要求。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应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重视职业素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的通融,真正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创新素质教育。
(三)提升职业素养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身心素养的需要。身心素养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身体是开创事业的“本钱”,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中百折不挠、事业兴旺的有力保障。未来职场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旅游行业高强度、快节奏,对择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素养,就要从乐观的个人品格、协作的团队精神、双赢的高尚情操等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学生,然后成为一名拥有开阔心胸、积极心态、坚韧意志、强凝聚力的旅游管理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
(一)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旅游行业,基本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基本服务口才。旅游服务的核心是 “令客人满意”,学生要学会通过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通过准确表达、良好沟通、积极协调等方式理顺旅游服务工作关系。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是跟职业取向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旅游职业经理人,旅游职业经理人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而每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基层(即主管、领班、服务员、导游等)、中层(如部门经理)、高层(如总经理)。不管哪个方向哪个层级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除了专业技能外都需要的一种基本职业素养就是管理能力。对其他一些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型职业经理人而言,可以通过技术弥补管理能力的不足,但旅游是几乎没有太多技术壁垒的服务行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培养起良好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跨团队管理等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比较容易地适应服务行业,从而脱颖而出,更快更好地到达管理岗,出色完成管理任务。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复合能力。复合能力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技能,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要求越来越高,横向上要求知识面要广,最好实现多种学科知识复合、多种专业技能复合、多种能力素质复合,总之学习能力要强;纵向上要求旅游管理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适应能力等都要强。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养,就要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创造多种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其复合能力。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当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创新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和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提高,需要创新能力;隐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态度、服务意识及职业作风等的培养,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强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做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首先,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想品德提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人才观,自觉地在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加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坚持“双师双证”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有4名专任教师分别取得了国家中高级导游员、酒店部门经理、海外领队、国家会展员培训师、国家注册礼仪培训师等职业资格,今后应培养更多“双师双证”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功底;第三,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参与旅游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的机会,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
(二)建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大管理”理念,通过融合和创新训练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软件环境的构建要求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加大实操教学投入,通过引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新训练、企业考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激发联想,引发灵感,在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硬件环境的构建体现为注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则。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考核机制改革。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目前基本是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每门课程必须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3∶7或4∶6比例等,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太适合。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考试方法与考核指标。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考核内容应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充分考虑,可以相应设立个人学习项目成绩、小组学习项目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考勤纪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五个方面,根据课程不同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强化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的自我养成,有助于优秀职业习惯和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通过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提升学生“企业文化”意识。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渠道。学生活动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年都有各种技能比赛和学生会活动,注重“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也应注重“校企文化共建”,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引入旅游企业赞助或者企业冠名,融入企业的理念,融合企业的设计、管理和文化宣传,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企业文化。此外,通过邀请杰出校友、业内知名企业家到学院开展讲座、座谈会,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向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展现真实、感性、鲜活的成才事迹和企业故事,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成长成才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相关的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
(五)通过课堂内外训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和团队管理等。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可以通过新生教育、职业规划、课程设计、技能比赛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认识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如何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通过模拟训练,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这对今后能否很好地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最后,要学会团队管理,主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为团队制定阶段性目标、搭配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通过制度的制定及人文关怀等方式培养团队成员执行力等。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社团和宿舍、兴趣小组等小团队里来开展,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比赛或完成旅游课程设计任务,还可以通过旅游营销策划、导游模拟操作、创新拓展训练等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高“职商”,为成为真正的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潜力和就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邬婷婷,沈逸君,王芳.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的学生职业发展互助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4]黄正坤.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1.8.
[5]张萍.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8.
[6]张秀杰,张兴华.提高职业素养是走向IT行业的一把“利剑”[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10.1.
[7]刘新庚,刘邦捷,李超民.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代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
[8]杨婉,邬瑞斌,邓志锋.基于企业文化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2010.22.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视角
Discussion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e Case of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LIU Chun, SHAO Xiao-hui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Wuhan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survey 271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Wuhan Yangtze River Busines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cognitive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ognitive level to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evalua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gnitive to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ttain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view of students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国内有5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3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也符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旅游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内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作了大量的探讨,在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3],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4],专业主干课程群建设[5],培养方式[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通过深度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还较少。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设置认知程度、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就业认知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交叉分析,试图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等方面的教育提供有益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形成一手数据材料,从学生视角,科学化地分析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本调查于2012年4月进行,对象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纸质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集中回收的方式,以保证思考的独立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共投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间卷271份,有效率为96.8%。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课程设置、实践及就业的各个环节。
个别访谈在调查问卷后进行,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且目标群体定位准确,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32人和39人。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91人,占33.6 %;大二学生71人,占26.2%;大三学生61人,占22.5%;大四学生48人,占17.7%(如表1)。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较高。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有81.2%的学生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15.5%的学生以第二、三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3.3%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途径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如表2)。
专业在招生时尽可能满足了考生的专业意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36.2%的学生表示愿意,17.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6.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其中在调查第一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只有40.9%的学生表示愿意,16.4%的学生明确地表示不愿意,42.7%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如表3)。
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多样,大都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被问及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时,有60.9%的学生认为就读旅游专业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旅游的乐趣,18.8%的学生选择就读旅游专业出于对自己的职业考虑,认为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好,12.9%的学生是听从父母、师长、同学的,7.4%的学生有凭感觉随意乱选的(如表4)。总之,学生选读旅游专业大多没有将旅游专业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很好地结合起来,混淆了旅游者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概念。
在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调查中,56.9%的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只有43.1%的学生认为优势明显(如表5)。对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你的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59.6%的认为作用是肯定的,40.4%的学生则持否定意见(如表6)。这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烈,也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凝练专业特色。
2.学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分析
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选项中,呈正态分布,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的,占学生总数的63.8%,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向(如图1),说明专业课程开设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66.1%的学生认为“不完全一致”(如图2),这表明学生均对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方面存有顾虑,对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疑虑心理;认为“非常一致”与“一致”的占到调查学生的27.3%,这说明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持乐观态度,相信课程设置能够向强化市场适应性方向改进。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着强烈的渴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体现专业技能方面课程的频数达79.7%,这说明学生希望课程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其技能;加强外语与计算机知识课程的达66.4%,这说明学生认识到旅游业的涉外性,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对于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要求占到52.8%,专业知识方面的达到了50.2%(如表7),这说明学生希望在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就整体状况而言,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说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是也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开展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明显不足。(如表8)
3.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调查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是如此。
在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职业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查中,由于大一的专业实践教学很少,本项调查不涉及大一学生。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实践教学只有41.1%的学生认为基本吻合,58.9%的学生却表达出有较大的差距(如表9)。在实践教学与所学习的课程之间关系调查中55.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是学以致用(如表10)。这表明现行的教学方案中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旅游从业资格证调查时,71.6%的学生是积极鼓励的态度,27.7%的学生是中立态度,反对的学生只有0.7%(如表11)。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对于旅游从业资格证有着强烈需求。
4.就业环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环节是旅游教育产品的输出过程,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对学生就业的行业内意愿、就业意向以及对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等方面的调查。
关于就业观念的调查。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从专业工作最基层做起?”时,从调查情况来看,68.6%的学生表示愿意,23.3%的学生表示不一定,8.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如表12)。此项调查表明学生已基本接受从旅游行业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的就业观念。
在表示愿意和不一定从基层做起的学生群体中,能够接受的在基层工作的年限,37.8%的学生是三个月,34.9%的学生是六个月,23.7%的学生是一年,而能够坚持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仅有3.6%左右(如表13)。这说明学生能够接受基层工作是以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升迁机会或工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为前提的。而这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来说,通过三个月至六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实习活动,为大学本科生提供大量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教育中接受了从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但这种观念的时效性与现实差距太大。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开始选择了旅游企业,也会频频跳槽,甚至转行的现象仍很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学生就业意向选项中酒店占45.1%、旅行社占36.6%、旅游景区景点占30.4%、旅游院校占10.9%、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占到31.1%和17.9%,选择继续深造有22.2%(如表14)。旅游行业是学生就业意向主要目标,远高于行业外企事业单位和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一是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向往程度普遍较高二是总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各分支方向上,酒店和旅行社倾向明显存在。
在对学校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还需做的工作调查中,63.9%的学生需要实践教学比例,57.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最后46.8的学生希望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表15)。这表明专业要建立以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
5.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何建议时,85.6%的学生建议多参加旅游行业的比赛、交流合作,开拓视野。78.2%的学生建议建设现代化实习基地,尤其是大型旅游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与就业单位。75.3%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旅游教学资源,加强互动培养模式(如表16)。
四、结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本次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断完善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证”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凝练专业方向,加强特色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李炳义.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4-77.
[3]王兆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旅游研究,2009,1(1):100-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1):82-86.
[5]吴慧,刁宗广,刘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群探析——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2010,(24):217-218.
[6]朱玉珍.旅游管理专业“T+C+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34-135.
篇10
1、转变观念,确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到底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旅游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全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旅游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的教学计划中,亦如是定位。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在70年代就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的趋势,高校的培养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还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文由收集整理”作为目标,就会把学生局限在一个很窄的专业范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专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日益专业化,专业口径也日益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一方面眼高手低,不屑于做基层工作,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又缺乏后劲,发展潜力不足。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面向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确立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新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过去旅游管理专业过细、过窄、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按照整合、优化的思路,打通各专业的基础课,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我国旅游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看,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旅游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企业管理。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着力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内部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各类“组合课程”应以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等重点课程为基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
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构建能体现“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渗透,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侧重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运用方法、运用技巧介绍和启发,突出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使学生通过所设置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在旅游管理专业任何一个领域中进行深层次开拓的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调整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基础类课程的改革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原则,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的和有效的更新、掌握所需的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专业课的改革要以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为重点,注意内容的取舍、要求深度、各课程的分工和衔接,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任何教学过程的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根据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学科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以下几点:
(1)必须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从培养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学习,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2)技能性课程多偏重于操作,因而教学方法可以操作示范法为主。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既可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校内实习,也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还可与校外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到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
- 上一篇: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计划
- 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