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及对策

曾有著名学者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前提,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小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小学开始学好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乐观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发掘自身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这些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性。近年来,教学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也发生着大幅的变化,英语课程逐渐被引进小学课堂,以从小强化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语文课程的数量正日渐减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小学生往往以课程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课程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数量的减少使得学生自然而然的忽视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体制的改革。伴随着新课标课程体制的改革,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也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在职教师而言,虽然他们非常明确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通过课前备课、课后辅导学生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

最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就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其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语文知识的能力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基础,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写作却成为制约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完成每次的写作;阅读能力较弱是写作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的讲解来贯穿整个课堂,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是决定交际能力的直接因素,只有广泛阅读、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思维能力,增强交际能力。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高效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三方面阐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学校需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尽管教学体制在不断改革,各科的课程数量都有所增减,但是需要着重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始终把语文教学摆在首要位置,合理分配各科的课程数量,做到主次分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需要好好学习语文这样的意识观念。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必须时刻掌握教学体制改革的动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适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做到从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逐渐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平等的教学主体转变,以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从写作、阅读以及交际三方面来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学生需要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写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创新,由开始的模仿逐渐向创新型转变;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靠简单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不断积累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说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说,打破学生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

结束语:综合上文,小学语文教学在所有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下学好语文,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素质。

参考文献:

1.戚进海.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8)

篇2

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年上册《观潮》一课时,问钱塘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说远处传来的雷声好像闷雷滚动;有的说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有的说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有的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有的说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兴致很高,我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后面的描述几乎与前面雷同),让学生尽情发挥,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没完成,留下了遗憾。

可见,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我在教学二年上册《我是什么》一文,引导学生抓住水遇冷遇热发生变化的特点,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结果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了浴室天花板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变的;妈妈做美容的蒸汽仪放出的气是里面的水变的;冬天窗玻璃上的“窗花”也是水变的,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我尝试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我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三、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的教学中,我用“小男孩捡鱼归海的做法你赞同吗·”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展开思维空间,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同意,男孩是个有爱心的人;有的说那么多鱼,他怎么捡的过来,这人有点傻;有的说这是自然归律,大海里还有数不清的鱼,又何必在乎这些小鱼呢;还有的说这一定是个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海边捡鱼逃避学习呢,等等。这些回答显然有的不太全面、准确,有的甚至很偏激,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生命是没有大小贵贱之分的,看看课文最后一段,小男孩的动作和他的话,你们再谈谈自己的想法好么·”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四、探究与实效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秦始皇兵马俑》时,师问:读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生一说:秦始皇兵马俑是如何被发现的·生二说: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在地底下埋藏了2000多年也没有被破坏·生三说:当时这么多兵马俑如何制造出来的·……师说: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研究。

篇3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根据我的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聚焦时间短

孩子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动。由此,他们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我们时常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不少学生却左顾右盼,挤眉弄眼。从家长反馈的信息看,他们在家里的情况与此类似。

2.不会倾听

老师要提问,就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有的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嘴里还哇哇叫着,愿意在同学面前抢脸。随后,争到机会的学生满脸兴奋,急于发表见解;漏选的就一脸懊丧,努着嘴,恼于同伴抢了他的机会,却不仔细听同伴的发言。等老师问他:“这位同学的发言,你能补充一下吗?”他两眼茫然,因为他根本没听同伴的发言。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老师把题目解释了好几遍,却仍有个别学生没弄清题意,令人苦笑不得。

3.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往往问:“今天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孩子却想了半天,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家长很纳闷,“怎么会不知道呢?难道老师没讲课?”

以上说的是常见的问题,分别是注意力聚焦时间短、不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下面介绍我们我们常用的办法。

二、我们常用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存在“万金油”式的办法。借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一个办法也不能长久使用。我们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孩子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养成这个习惯,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训导,需要老师授课时高超的聚焦能力,需要老师在与学生们的日常互动中形成对他们的心灵“磁场”效应。做好这一切,需要老师丰富的学识,需要老师不倦的耐心,更需要老师必须具有的爱心。

2.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语言表达能力是低年级学生的短板。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能娴熟地运用,与人互动就面临困难。在培养孩子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强调的是清晰、准确、逻辑。这是运用语言的要决,再简单的话,也包括这三个要素。

3.引导孩子认真书写

坦率得说,我本人苦恼于书法不佳。也正因如此,我本人特别注重学生们的书写。课堂上的举止规范,读、写、握、坐、站,其中间的三项都与书写有关。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书写,他们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①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②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③教师鼓励或纠正。④音乐调节气氛。

要说明的是,我本人还比较重视学生课本和作业本页面的整洁。有时,我还搞一些作业展览和书法比赛,让学生们自己评比谁写的好,给写得好的发个小奖品。

三、注意事项

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好动、好问、好模仿,针对这个特点,在培养方法上,应以激发兴趣、反复训导为主。主要做到:①耐心、及时的提醒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好树立榜样互相激励的作用③积极、恰当的评价。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听力环境;听力兴趣;听力技巧

一、农村小学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阻力

1.很多农村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往往是借助录音机播放英语录音的形式实施,时间一长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英语听力乏味无趣,消磨了学生听英语的积极性,使小学英语听力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2.农村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英语听力环境

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中虽然开设了英语教学,但是他们起步晚(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底子薄,加之课时少,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充分涉及听力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去参加辅导班、英语角之类。进行英语学习、锻炼英语听力的时间太少,听力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3.教师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些听力的技巧,让学生自己学会捕鱼,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的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努力改变我们的教学现状,从而提高我们农村小学的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听力兴趣

1.教师应选择难度适宜的听力教材

英语教材不可太难,也不可太容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太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和进步。另外,听力材料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好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2.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听力训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英语更是如此,单一的训练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丰富多彩的听力练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绘画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英语故事或者对话放给他们听,然后鼓励他们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听力练习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通过听音标号、听音画画、听音连线、听音翻译、听音填空、听音理解短文等,由易到难,逐步地训练学生的听力,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听力环境

1.教师平时要尽可能地采用英语授课

教师不能怕学生听不懂英语而用汉语边翻译边讲,或故意将英语读音放慢速度,将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这样做对听力的培养很不利。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不过前提是教师自身的听力和口语一定要过关,此外,我们农村教师还应注意尽量杜绝“方言英语”或“中国式英语”的教学。

2.创设尽可能多的听力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国外专家提出,6~12岁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教师要把握好这段时间,努力创造英语学习环境,为小学生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除了利用收音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场景图像视频,使学生能结合生动的场景理解语言,增强趣味性;有时候还可以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学生掌握连读、弱读、同化、失爆、重音转移等音变现象,可使其在“听”时更易理解录音。

四、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认为,听力技能是最难学习和掌握的,因为听的内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并且瞬间即逝。要克服这些困难,关键要看自己在听力训练时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方法:

1.认真预览,适度预测

研究表明,当人能够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范围时,头脑中该范围之内的知识就无意识地被激活,这样有备而“听”,会有助于辨清。准备得越充分,听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放音之前,应要求学生迅速阅读听力材料,对所有题型、选项有初步了解。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养成预览的习惯。由于提前阅读使听者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就会感到容易得多,从而能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

另外,听前可以适度预测,打准备之仗,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对于像听写这样的题型,提前猜测所要填写的内容能大大降低听写的难度,学生对许多内容做到未听先知,也可降低学生的听前焦虑感。

2.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

听力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在听的过程中激活这些知识。比如,当学生听到“on the right”,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判断这里的“right”是“右边”,而不是“正确”。在听到“I often write e-mails.”时能判断出这里的“write”是“写”的意思而不是同音词“right”,靠的都是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夯实英语基础知识也是提高听力能力的前提。

3.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

首先,找准重点,分清主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和问题有关的内容上。教会学生如何捕捉关键词、信号词是提高听力技能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即实词,如“There is a slide on the playground.”中, “slide”和 “playground”即是实词。在听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词,往往能给你提供必要的信息。其次,抓住大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可能听一遍就把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懂,但只要领会大意,抓住材料内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主要信息就可得出大部分的答案。最后,巧做记号。听的过程中要记录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可采用一些常用的缩略语、符号甚至文字来提高记录的速度。

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在多听、勤练,不断增强语感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听力水平。广大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创设学生“听”的环境,训练学生“听”的技巧,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琳.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包天仁,崔刚.英语教师知识与技能手册.沈阳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师话语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常见问题

我们通过专项话语实录观察与分析以及完整课堂实录观察与分析,在不事先通知被调查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下,对一些英语课堂进行完整录音或录像,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话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1.语言缺乏真实性。案例:在free talk环节,T:How are you? Ss: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What day is it today? Do you like English? 这些都是常见的课前师生问答内容,教师不能把交际的语言作为操练知识点的工具。

2.语言缺乏交际性。教师习惯重复学生的答案,或简单评价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问一答,不习惯或不能够进一步追问,形成新的对话。学生也不能积极地处理信息,缺乏处理意外交际问题的能力。

3.语言缺乏针对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评价话语,机械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话语形式单一,千人一词,且过于笼统、抽象,因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不在意。

4.语言缺乏准确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用语不简洁明了,用词语法方面不规范,如“Can you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like summer? Do you know what’s this?”还有半英半中的表达以及语音、语调不准确的现象。

5.教师提问质量低,存在多种问题。(1)重复性的问题,常常重复提题,占用学生话语输出时间。(2)程序型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Yes” or “No”,不能调动思维的问题。(3)提议性的问题,教师指令不清,学生不能准确、及时进入语言操练活动。(4)展示性的问题,控制性的问题太多,学生的答案都在教师预设之中。(5)负重性的问题,教师一次性问题太多,学生不能有效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

二、优化英语教师话语策略

我们对同一教师和同一课题的课重建课堂话语,考虑每一个环节设计怎样的问题更好,如何有效衔接各个板块,学生可能生成什么,教师如何回应并再推进等等,更换班级重新执教。我们发现,重建后的课堂,教师话语开放、真实、留白、灵动,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更具挑战;学生爱思考、善提问、能表达、会交际,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更安全。在对比中,我总结了部分话语策略。

(一)教师导入话语策略

1.导入语要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促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

2.导入语要能营造学习气氛,引起学生认知需要。教师可用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开放式导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参与到导入过程中去,通过愉快的体验,产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二)教师提问话语策略

教师提问一般包括:程序型问题、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

1.丰富程序型问题。程序型问题以教师控制课堂为主,学生往往只能回答“Yes”。因此,教师需要丰富此类问题,加大语言输入,如“Understand?”还可以说“Are you clear? Have you got it? May I continue?”……尤其要多问“Any questions?”鼓励学生提问,准确找出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通过学生解疑或教师解疑,从而进一步夯实新的语言点。

2.巧用展示型问题。展示型问题在课堂提问中仍占重要地位。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必要的,但这类问题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但是,若教师在学习课文时,能够巧用展示型问题,如先展示这类问题:“Who are they in the stor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造成悬念,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其内容,寻求答案,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多设参阅型问题。参阅型问题是教师并不知道学生会如何回答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回答的问题,目的是获得信息,如“What do you think of...? Why...?”应答此类问题需要回答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发展处理交际外事件的能力,更接近自然环境下的话语。另外,此类问题能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给予学生思考与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使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际活动。

(三)教师指令话语策略

1.对常用课堂指令性话语进行示范,让学生逐渐熟悉它们,旨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口说英语,锻炼口语能力。

2.用明确的指令话语布置课堂活动,在概念不清楚时给予一些必要的界定,教师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易适中。

3.分析使用指令性话语时的语气,注意多用启发性的话语,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多说英语。

4.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明白,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并根据学生反馈对方案作进一步改进。

(四)教师反馈话语策略

1.以内容反馈为主,适当兼顾形式反馈。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给出应答后,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而不是过多地纠缠于学生回答中有多少发音、语法或用词的错误。也就是说,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内容反馈(content feedback),而不是形式反馈(language form feedback)。当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巧妙地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2.善于引发进一步输出的反馈代替简单反馈。简单反馈说明教师关心的重点在学生回答的内容正确与否,即语言本身,如“Your answer is different/special/...”“Yes, you did very well.”然而,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内容上的评价和引发进一步的交流,从而诱发更多学生话语参与,增加课堂互动,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评价反馈真实,切忌随意评价。首先,评价语应当是学生能听懂的话语,否则教师费心评价,学生却不知所云,这样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其次,评价语应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状况是好还是差。再次,评价语应当多使用鼓励的话语,即使学生的回答不甚完美,也要先表扬其正确之处,然后再指出其值得纠正或改进的地方。最后,评价语不能仅限于使用“Good/Okay/Excellent/Well-done”等几个词语,而应当用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

总之,教师话语得当,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输入;教师话语真实,可满足学生真实交际的需求;教师话语留白,可为学生创设更多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师提问话语,可激活学生语言思维空间。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话语,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品质,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英语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梅,王庆.提高英语教师话语质量的策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4).

[2]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1).

[3]冯安华,张华莉.浅论教师话语与学生语言习得的关系.考试周刊,2008(5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

语文课程在中国而言是较早出现的科目,通过经历多次教育部门有关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亦然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众多教育界学者专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语文教学,笔者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以及实际的调查信息做出本次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作用包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积累相关语文常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可见其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三个普遍性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单一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具往往就只是一支白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低,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脱离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如果脱离实际生活,那么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教学内容不能短时间内让小学生去除知识点陌生感,从而让学习进度追赶不上其他小学生,也会限制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将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巧进行融合,以便于学生理解。

3.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相脱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参与的比例也较高,不过就现今的情况而言,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师偏重于给学生灌输各种阅读的练习,比如,阅读练习题库,有目的地进行课内阅读等,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要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增加多种教学手段,灵活使用现代多媒体带来的便捷工具。让课堂不仅只是教科书,还可以增加诸如视频图片等其他教学手段,还学生一个高度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这边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新的教学手段的突破;二是将所拥有、所学到的教学手段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灵活使用,因地制宜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元素。

2.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在教学中,通过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W生对于知识点的熟悉感,一是易于学生理解,二是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对知识点有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一是做好课程内容的准备工作,将知识点提前与生活联系,并在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讲解;二是在课堂中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度,便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3.加强课外阅读衔接

教师除了对课内进行引导,对于课外的衔接也就是课外阅读也需要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必须做到课外阅读具有目的性,择优进行课外阅读,有顺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且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课外阅读需要满足学生的阅读欲,也就是需要进行快乐阅读,而不是仅仅建立在教师面前的阅读。因此,在课外阅读的引导上,教师需要做的是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制订相应的计划。具体地讲,即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预先对学生进行了解,进行有关情况的分析和掌握,从而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整个学生时代学生所要接受语文教育的根基阶段,因此,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提升,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并对其灵活使用,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到这个话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深化,中国原本的陈旧的教育风格和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比如新课改要求展开研究性教学,探索性教学等。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常见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常见问题分析

从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新课标已经开始实施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依旧是主体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亦步亦趋现象依旧存在而且还比较普遍。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领会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没有完全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课堂上依然以自我为主,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和兴趣。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成熟和性格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渴望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气氛和效果不佳

教学手段单一指的是在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采用比较线性的平面的教学模式,而政治学科相对来说又是比较抽象比较理论化的学科,学生单一的听老师讲述书本知识还是很难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骤减,导致课堂气氛僵硬,常常出现老师讲的卖力课堂效果却不佳的现象。

(三)课程内容局限书本学生思维无法拓展

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基本还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老师也基本按照教材来教授内容,而教材的条条框框恰好束缚了初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加上书本的知识相对比较笼统化和教条化,学生兴趣会比较少,思维无法得到拓展。

(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很多还是在按老的套路走,缺乏一种创新的意识,并且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很大程度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现在的许多学生缺乏对时事的关注,缺乏对社会的关注,缺乏对生活的关注,这也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利。

二、对策与方法

面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常见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良和完善:

(一)积极改变观念明确师生定位

面对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教师需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改变成为现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无法代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意愿,不能一味的灌输,需要和学生多做交流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这样学习的过程就不是传统的被动式了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也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治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开展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由于初中的政治知识比较抽象化和理论化,许多学生光看书光听老师讲述还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图像,影音比文字来的更加直观易懂而且更加印象深刻,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也自然而然浓厚的起来。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师生课堂提问等环节,既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又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更让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和自行开展一些社区和学校的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个关于时政方面的辩论会或者座谈会,这样学生也不会在拘泥于书本,他们就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实事会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这样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同学们增加了学好政治的信心和兴趣。以后遇到课本上或者考试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们就更容易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了。

(四)积极创新注重联系实际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展开情感的交流,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有时可以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实例,也可以让同学讲述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谈一谈对当下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一些看法,这样比较新颖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结束语

借着国家改革的东风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也要抓好这个时机,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认识自己的不足,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甘殿红.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探讨.新课程(教研版), 2009.

篇8

关键词: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问;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29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势必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一、审视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笔者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及他人的课堂行为中发现,还存在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提问低效,使教学效果因此打了折扣。以下是笔者基于对常见教学行为的四点思考:

1. 课堂提问过于简单、缺少思考性

学生的思考源于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搭建桥梁。但实际教学仍旧存在课堂提问过于肤浅,缺乏深刻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求知欲。

例如:“我们今天来学习《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好不好?”、“电阻的大小是不是和导体粗细有关呢?”、“是不是还和导体长短也有关系呢?”等一系列“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禅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过于简单肤浅,都是一些封闭式的无效提问,只要教师一提问,学生马上就可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而且声音洪亮。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效果良好,实际上这种课堂提问,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长期下来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课堂提问过多、缺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故很多教师就误认为没有提问或很少提问的教学就是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只有提问越多,学生参与度才越高,课堂气氛才活跃,这便是启发式教学,因此,在某些公开课中便可见了满堂问的情形:例如一位新教师在《神奇的激素》教学中,就曾提出多大三十几个问题,如,达尔文有怎样的观点?从他的观点中你可以看出什么重要信息?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呀?……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忽视了问题难度和深度的价值,多是识记型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寻找基本事实,在短暂的的一堂课中,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实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机械地忙于回答或是应付,这是一种变相的知识灌输,长此以往,学生会不喜欢多思考、厌倦思考,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

3. 课堂提问过难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在某些课堂中,教师的提问难度过高,让学生无从下手,一片茫然,最终冷场,教师也只好自问自答,因为教师高估了学生的水平,难易度把握不恰当,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探究电阻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中,教师在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情况下直接提问:“请大家设计一个能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电路,学生不是设计不出来,就是设计的电路如下图所示确少电路研究的功能性。

在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学生会觉得很茫然,无从下手。这样,不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而且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能力培养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失去学习兴趣。

4. 提问流于形式,重结论轻过程

我们发现,在有些公开课上教师在抛出启发诱导性问题之后,都有些过急的现象。表面上问题是开放的,而事实上教师所需要的答案确实比较单一。

例如:本校公开课《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课中,教师启发式提问片段:

教师:这是一杯清水,我在里面放一勺咖啡,然后搅拌一下,你观察到什么?(重复问题一次)

学生1:清水变了颜色。

学生2:咖啡被溶解了。

教师:你为什么说它溶解了?

学生1:因为调羹来搅拌了,所以溶解了。

学生2:因为咖啡和水融合在一起。

教师:也就是说看不到咖啡的颗粒了,水被它染成了咖啡色,所以我们说它:

学生:溶解了。

教师:也就是说物体在水中变成的颗粒肉眼看不见了,颜色分布均匀且没有沉淀物,那么我们说它在水中溶解了。

分析:教师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你观察到什么?”,问题抛给学生后,我们先看学生的反馈:学生1:清水变了颜色。学生2:咖啡被溶解了。教师在学生2说出“咖啡被溶解了”之后,马上追问:“你为什么说它溶解了?”。在这启发诱导性的问题背后似乎隐藏着教师对学生回答单一性的渴望――教师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你观察到了什么?”,教师需要的是引起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找回溶解的基本标准!“清水变了颜色”这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你观察到什么?”的客观真实的反馈,相反“咖啡被溶解了”并不是学生观察的客观事实,这是学生综合自己观察结果的一种判断。而教师的倾向在于第二种回答,这是教师为了自己课堂的预设所需,但却隐埋了启发诱导性问题的真实价值。所以从教师的本意出发来看这个提问,它本身的指向性不明确,启发诱导的含义不能得到体现。

这背后所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是否把学生摆在了教学的主题位置?既然是启发诱导性的开放式问题,假如你的问题真正发挥了启发诱导的功效,那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必定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这其中似乎都不愿学生说得过多、过杂;只要学生说到教师所需要的点,马上就把学生的思维卡断。这似乎可以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于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有流于形式之嫌。

以上这些问题皆表明了目前初中科学课堂的这样一个现状:提问不少,但缺少有效提问。这就要求新课改过程中的初中科学教师加强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通过有效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探究

1. 通过问题情景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活思维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例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生活实际,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湿的衣服经过一晚会变‘硬’呢”?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会说:“是由于水的凝固。”进一步提问:“当白天阳光强烈时‘硬’的衣服为什么不会变湿,而直接变干了?”“冬天寒冷而又下雨,凉在室内的衣服会不会干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原因。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但大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时,会引起了一翻争论:如教师提问:“炎热的夏天,汽车内开空调时,玻璃窗上的水雾是在窗内还是窗外的?”、“寒冷的冬天,开空调时,水雾又是在哪的?”在争论中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寻找答案显然比直接给出优越很多。

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把能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的好处是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在生活问题中用科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生活问题中思考科学问题。

2. 提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思考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指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来积极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一节县送教《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重垂线的原理设计水平仪,作如下提问:

教师:根据实验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竖直向下。

教师:怎样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学生:垂直与水平面。

教师:建筑工人造的房子是怎样做到与水平地面垂直的?展示重垂线。

学生: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他学生补充:只要墙壁的方向与重垂线方向一致就可以判断墙是否与地面垂直了,如图1所示)

教师:为什么与重垂线方向一致就能确定强是垂直的?

学生:一口同声回答:因为重力方向就是垂直与水平面。

教师:那么我们能用生活、学习用品(三角尺、线、书等)设计一个水平仪呢?

学生此时都比较兴奋,有的很快动手开始设计,有的互相讨论,很快学生设计了如图2的水平仪。

教师: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

学生:因为重力方向是不变的,如果中间那条重线与下表面不垂直了,那肯定表面是不水平的,此时听课教师和同学一起为这为同学鼓掌。此时有的同学用书和线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水平仪。

分析:水平仪制作是本堂课的难点,涉及知识的迁移、应用,笔者抓住了教学“最近”的知识“固着点”,即重力的具体方向与水平面垂直这个知识点,并通过一个一个提问的方式推进,非常关注知识的“增长点”。教学活动不是停留在现有水平,而是建立在学生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让学生站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草坪上,去跳起来摘树上的桃子――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而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 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从初中生学习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初中生真正学有所得的关键因素。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形象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上,而同样大小的铁块却总是下沉呢?”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铁重”,笔者将铁块与远洋货轮进行比较:“铁块和货轮同样都是铁,为什么货轮不会下沉?”这时学生就因对“铁重而下沉”产生了疑问:“是啊,为什么那么大的货轮不下沉呢?”学生的认知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积极的内心冲突体验,以高涨的情绪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气氛。

在教学探索中,联系实际,增加教材的生活化,重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的结论,而且学习科学的过程,并注意培养他们全面地、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创设具体的、有趣的问题情景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4. 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在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分析静摩擦的存在》。

教师:老师用力推桌子,桌子没有推动,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没有摩擦力?

学生(举手):没有。

教师:谁能对这张桌子进行一下受力分析?

学生(一位想站起来回答学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人的推力的作用。

教师:这张桌子在推力的作用下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学生(不举手):静止。

教师: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那么那些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有点不专注):互相平衡。

教师: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这里哪两个力之间是互相平衡的?

学生(开小差):没回答对,经过提示回答重力和支持力互相平衡。

教师:推力和哪个力互相平衡?

学生(继续这为学生回答):只能和摩擦力。

教师:摩擦力和推力的大小关系是?

学生(全体学生):相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把静摩擦的存在分析的十分透彻。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巩固了原有的知识,还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提高了课堂听讲的专注度。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思维过程,有展现成果的机会。

5. 要优化提问后的评价,提供反馈引导

篇9

>>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例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也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教育也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养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创造能力的表现

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呢?

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以称创新的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既是证明。绝大多数幼儿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是佐证。儿童入学后,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语文教学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于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学龄前儿童是智力一切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工作要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抓起。

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同局限在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不应该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新旧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与思维的定势,善于交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

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相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脚踏烽火轮穿行等等,几乎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是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现,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的巨大动力,它不仅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信心和动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1、更新观念,创造条件。首先要从思想上确认,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导师要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可以帮一帮、扶一扶,甚至进行示范,但决不可以越俎代庖,用过多的讲和问代替学生的学和思。在课堂中要多为他们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其次,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与存在的困难,做好提供有效指导和具体帮助和准备;课堂上要多组织学生自行学习,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为他们提供切实具体的辅导,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多做,引导他们在主动学习和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语文离不开引导学生多读书,包括读好课文。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学自悟,独立求索。语文教学改革重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要做到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地读;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思考;不待老师布置和检查便能主动学习。学生如果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钻研的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就有了基础和可能。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写作能力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只用专业的知识教育学生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准则。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进行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这些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关键的,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潜能,那么如何创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要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对写作都会产生积极性,让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比如,可以利用文字游戏,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之前用文字游戏做开场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句子游戏,例如,开头是“彩”,接下来是精彩,精彩的,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世界杯,精彩的世界杯开幕。就这样,开头随便说一个字,然后一个字到多个字链接,一直到学生能够说出一句话。这样有趣的游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学习当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探究

构建新型的写作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老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阐述者和领导者。老师要尊重学习反应慢的学生,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改变教学方案,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老师要发挥民主意识,重新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以朋友相处,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以及感情上的沟通。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就是有创造性的一种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将写作问题看得更简约化、更透彻化,写出的作品更具多样性。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任何事物的形成过程都是从外在到内在,再从内在到外在,两者相互交替、相互影响,只有真正的再吸收、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人文素养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对其有所感受和感悟,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然后拥有了这样的内在因素,才能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动力和信心,努力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创造自己和提升自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让学生从字开始,让学生练习书法,带领他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引入历史文化知识,或者带学生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习和参观。不断地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文化知识底蕴的解读,使学生的素养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老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精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督促,使语文教学向前迈进,要为学生的教育负责,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负责。要使学生快乐简单自由地学习,为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让语文课堂绽放出五彩斑斓,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