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格局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格局

篇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9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5年之后,发表的第5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角,分章概述了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清晰描绘出2006至2010年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全景图画。

这份报告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全球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其一,全球研发版图加速向多极化转变,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的严峻挑战。这一趋势在企业研发开支中表现更为显著。其二,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中加快科技创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纷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使是贫穷国家或地区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速度和广度呈几何增长态势,为逐步缩小世界各国民众科学素养差距提供了可能。总之,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日益形成更趋多极化、更具创造活力、更有竞争性的良好环境。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对中国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所反映的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研发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全球科研支出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研产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科学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名列第三。报告确认了这一发展趋势,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稳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吸收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就是要为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真诚地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辛格先生、贾古玛先生,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促成本次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读者对本报告的翻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一书序言)

篇2

关键词:沿海城市 相对发展率 空间自相关分析 热点分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成为了研究地区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旅游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托城市群来建立旅游经济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有着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拉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2年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收入达到333773.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4.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51561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78.9%。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沿海地区旅游收入主要来自沿海城市的收入,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它内陆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旅游也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地区的资源优化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有效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适宜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对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做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开始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如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通过将空间影响因子数学化引入理论模型,从微观的产业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布局、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国内近期对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主要是:吴玉鸣(2007)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县域增长集聚、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麦土荣(2010)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推进其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的差距。王洋、修春亮(2011)分析了我国1990-2008年的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模式与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发展、政策、资源对经济格局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方面,陆林(2005)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陈刚强(2012)利用Theil指数分解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地市的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马耀峰(2013)运用GIS技术手段,采用TOP1、TOP5、TOP10网络方法对城市的入境旅游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较为普遍,对于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是以省为研究单元,对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大多以省和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研究单元。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NICH(相对发展率)指数。相对发展率指数能较好的测算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旅游收入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旅游收入变化的比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公式:

(1)

其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城市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Y2、Y1分别表示整个区域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当NICH得数值大于1时,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大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主要采用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 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分析。Moran`s I,主要是用于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检验整研究目标区域内的相邻近地区之间的相似、相异还是相互独立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n是指所研究区域内的区域总数,是空间权重,分别是地区i和j的属性, 是属性的平均值, 是属性的方差。

Moran`s I是观测值与其空间滞后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1,1),(-1,0)表示负相关关系,(0,1)表示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0,则表示其为随机分布。数值接近于1或-1是表示具有相似、相异属性的地区集聚在一起。

对Moran`s I统计的显著性检验一般是用正态统计量的Z值,其标准化形式为: 其中,E(I)是期望值,SD(I)是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适用的临界值为-1.96

Local Moran`s I是Anselin(1995)提出的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观察值的集聚现象,一般是用Moran散点图和LISA来测度。地区i的Local Moran`s I 指数用来度量地区i和其临近区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公式为:

(3)

局部Moran`s I值为正,代表一个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低值被低值包围。在LISA图中,HH(高高集聚),表示该区域自身和周围地区的观测值都相对较高;LH(低高集聚),表示该地区观测值较低但是其相邻地区的观测值较高;LL(低低集聚)表示该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观察值均是相对比较低,为低值集聚;HL(高低集聚)表示该地区的观测值较高而周围地区的值较低。LH和HL为空间离群,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Local Moran`s 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检验其正态统计量的Z值来判断。

热点分析。Getis-Ord Gi*指数用于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识别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关伟、朱海飞,2011),其公式为:

(4)

为了便于解释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其中,E(Gi*)、Var(Gi*)分别表示的是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Yj为区域j上的观测值。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或者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间集聚即热点区;若其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或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得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3年)。由于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代替。

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分析

本文通过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07年、2007-2012年两个阶段的相对发展率的计算,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在2002-2007年这一阶段中,湛江、茂名两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达到了12,说明两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数量的增加速度低于其旅游总收入,使得其平均旅游收入比2002年的平均值的增加幅度较高。在2002 -2007年这一阶段中,相对发展率指数大于1的城市主要有:秦皇岛、锦州、营口、上海、南通、威海、广州、深圳、汕头、江门、阳江、东莞等。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在2002-2007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带动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大幅度增加。其余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低于1,说明其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些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低,如北海、东营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旅游总人次的增长速度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相近,导致其增长率较低,但不能完全说明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如天津等。2007-2012年的相对发展旅游指数没有极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各地区的旅游经济急剧增长的现象较为少见。

(二)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四个时间截面上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 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0.2752、0.3044、0.3433、0.3966。Moran’s I指数在使用999次重复排列方法的假设检验下的正态统计量Z(I)值分别为2.3、2.715、2.979、5.351,大于其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均通过正态统计量z检验(p≤0.05)。Moran`s I值为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呈不断发展的趋势。2002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差,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2005年到2012年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首先是Moran 散点图分析。本文选取了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截面对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其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的Moran`I指数全部为证,检验结果比较显著,且数值在逐年增加,说明其总体趋势在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而且这种集聚分布的态势在不断的增加。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城市大部分位于散点图的第一和第三象限内,为正的空间联系,属于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的类型。位于第三象限的点多于位于第一象限的点,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要低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但第一象限的点也在逐年增加,说明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与2002年、2005年、2008年相比,各象限的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第二象限的点有所减少,第四象限的点有所增加,说明高低集聚比低高集聚的地区要多。

其次是LISA分析。由图2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一是HH区域即高高集聚区域。2002-2012年高高集聚的区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正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高高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由于广东省沿海城市的开放时间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逐步加强。二是LL区域即低低集聚区域。选取的四个时间截面数据中,2002年广西的钦州、防城港处在低低集聚的区域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水平较低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2012年钦州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秦皇岛在2002年和2005年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但随着其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不断重视,使得其在2008年和2012年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沿海城市,在2008年奥帆赛的影响下,其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沿海重要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山东省的滨州、东营、潍坊由于其旅游资源较少、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8年和2012年都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三是HL区域即高低集聚区域和LH区域即低高集聚区域所在的城市较少。高低和低高集聚的区域主要是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天津市一直处于高低集聚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东部滨海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高,但其西部来说相对较弱,近年来天津市提出“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使得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逐步趋向合理化,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8.马耀峰,林志慧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格局 驱动力 区域差异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

(一)过去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大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同质县域单元从1982年的19.56%增加到2010年的27.68%;而异质县域单元的比重由1982年的3.06%减少到2010年的2.55%,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中极化作用增强。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集中于东部和东南沿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冷点区位于中部、中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的形成可能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

(三)过去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增强,而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降低。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化变得更加明显;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较小。

二、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一)经济区位是影响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区位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导致改革开放次序及要素收益的差异。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由于交通便捷,对外交往频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县域凭借其地理区位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观念比较保守等原因,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

(二)历史基础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前,由于地理因素,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发展就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各县市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基础,最先对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沿海沿江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三)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域具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县域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会对其经济的短期增长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各种矿产资源产生较大的需求。在国内能源需求的拉动下,少数中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域因矿产资源的开发,经济得以迅速的崛起,从而使得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成分。

(四)区域发展政策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助推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导向的作用。1992年,国家通过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促进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的热点开始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延伸。自2006年以来,在四大区域的地域框架之下,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特殊区域政策,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等政策和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些区域规划增添了县域经济增长的随机性。

三、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就全国范围来说,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经济收入为该地区经济收入的主体;但是,对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言,县域人口与县域经济规模水平都极低。其次,发达县域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拉大之势。这些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排头兵。再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其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与中心城区相距依然甚远,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落后于中心城区人民生活水平。最后,由于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县域经济实体发展道路存在差异,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各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区位因素,我国疆域广袤,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人民生活、生产习惯与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历史因素,由于我国长期重视东南、中南以及中原地区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利于县域经济迅速发展;政策因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梯度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中、西三个梯度,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

四、县域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借助国家发展决策,激活中西部县域经济。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不同角度,把特色产业做强傲大。

(二)构建高效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构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规范。建立组织支持体系。全面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规划、咨询、协调等工作。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三)县域应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在县域这个基层的经济单元上,完全可以摆脱“高大全”的发展路线,而走“强、精、偏”路线,在某个领域发力,打造成周边地区的NO.1,每个县都有自身特色,由县域组成的地区经济才会更有竞争力,更加科学。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专项补助)。加快县域农业现代化步伐,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许吉黎,.韩玉刚,张化文.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2).

[2]罗庆,李小建,杨慧敏.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经济经纬,2014(1).

[3]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篇4

(一)重点工作

1、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坚持把项目提出、研究、包装、对接、落地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一是确立项目生成机制。县长定期召集分管领导及部门人员研究提出一个时期要初步论证的、要深入研究的各类项目,特别是对产业、对区域有较强带动和影响的重大项目,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保证了我县今年推出的涉及能源、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开发、旅游开发等31个重点招商项目的可行性。二是确立项目落地机制。首先明确规划落实载体。编制形成了煤资源综合利用、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示范四个工业小区规划和项目规划。其次注重项目对接。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妙康达(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开源空分有限公司、威远建业集团、厦门润佳源商贸有限公司、海口绿源岛食品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对接,已实现甲醇、饰面石材、石墨及炭质页岩提钒等项目签约。第三执行签约项目前期工作协调会制度。三是完善项目实施机制。坚持和完善项目专办、重点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专门服务、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定期通报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顺利快速实施。

2、始终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大抓整合、抓大整合。

长期以来我县一直坚持实施强化招商、培育产业的“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我县建材、能源、冶炼、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仅已快速发展到一定规模,而且随着技术演进步伐加快,基本淘汰落后工艺,极大改变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为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建材、能源等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针对资源分布散、单矿小、品质差等劣势坚持整合发展的思想编制特色工业小区发展规划。从产业中梳理项目,提出龙头、配套和关联项目加以研究。在避免相互恶性竞争,促进聚集效应彰显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节约利用。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对茶叶、林果、茧丝绸、建材等产业延伸项目强化引进的同时充分发挥县主要领导带队小分队招商的作用,着力开展三个“引进”,一是着力引进聚集、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龙头项目。结合重点产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成龙配套、优势互补的项目引进格局,如引进达钢集团以钒钛铁资源整合为前提,开发为基础,建设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小区,培育形成冶炼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园;引进攀成钢公司以2×60万吨焦化为龙头,整合煤炭、碳质页岩等资源延伸开发煤焦油、粗苯、甲醇、石墨、钒等产品,建设煤资源综合利用小区,培育形成能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园。二是着力引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优势企业,如已经签约的石墨和碳质页岩提钒等项目。三是着力引进占用资源少、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现代加工业项目,如正在洽谈的米糠油项目等。另绕提升我县载体服务功能,加强了旅游、金融、物流、中介、咨询等服务业项目招商。

随着产业招商的推进,企业以商招商主体作用突显。如球团、甲醇、织绸、水泥、企业产权交易等一大批以商招商项目在年内陆续签约和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产业链的延伸、扩展和产业培育步伐。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和参加了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效最明显的招商引资活动。成功组织召开了“2009年中国·广元红色旅游发展大会”。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渝洽会”、“广元女儿节”、“西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投资额总计近40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始终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永恒主题,大抓环境、抓大环境。

在环境建设上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开创了项目实施的“*速度”。一是强化效能问责,落实首问责任制的同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杜绝了办事拖拉、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发生。二是完善目标考核,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体系进行考核,定期检查分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三是强化跟踪服务。严格坚持项目建设倒排工期制度,在执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现场办公和调研,解决难题,研究发展。到目前年内实施项目已有27个完工或一期工程竣工,其完工率达73%。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完工14个。特别是焦化、球墨铸管等重大项目在雨水天气偏多、场平工作量巨大等情况下,能基本完成计划进度,来之不易,成效显著。同时硬环境建设突飞猛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一大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成为全县经济一路上扬的助推器,极大地推动了我县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县在经历严重地震灾害和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内需不足等严峻形势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产业招商的正确举措和持续不懈坚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主要成绩

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个,实现到位资金24.5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69.5%,同比增长129.6%。其中工业项目到位21.54亿元,省外项目到位18.88亿元,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79.5%、209.8%,同比增长230%、271.4%;新开项目26个,其中投资额1千万—5千万项目14个,5千万—1亿元项目4个,1亿元以上项目8个,分别超目标任务数2个、1个和6个;新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达46.6亿元,占目标任务155%,其中投资额1千万—5千万元、5千万—1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20个7个和11个,分别占目标任务100%、100%和367%;2008年重大招商活动(西博会)签约项目实现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0%、90%和30.4%,分别占目标任务100%、128.6%和86.9%。各项指标继续延续几年来高速增长态势,再创历史新高。从全市统计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县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一直领先,绝大多数指标完成进度排名全市第一。

据调查今年实施的37个项目已完工20个,3个项目年内一期完工,4个项目正在加快扫尾工程,力争年内完工。加上结转下年实施10个项目及球团、石墨和碳质页岩提钒即将开工,年内合计可望再投入2亿元。因此在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到位资金等主要指标均能实现超目标10%以上的要求。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全县招商引资氛围还不够浓厚,绝大部分目标责任单位任务完成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客观上认为自己的职能工作也是做的发展的事,招商引资条件差,是全县的事情能做点就做点。其次不熟悉项目工作,没有具体研究能推出什么,去对接洽谈什么。因此主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全员招商引资的局面。

二是项目研究工作滞后。一方面全县项目研究人才缺乏,工作靠领导推动。如今年几个小区规划编制、项目研究都是县主要领导多次安排,亲自召集会议完成的。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各部门项目专才的力量,从全局出发进行逐个产业的梳理,提出项目、研究项目。同时项目工作人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是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在建材、能源、冶炼等产业领域再招大商的条件有限,化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明显,食品行业找大商更难。因此明年及“十二五”的招商引资工作如不认真谋划,将面临严峻形势。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内需不振等因素对业主投资积极性的影响还将持续一定时期,这必将制约特别是我们这样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二、开拓创新,突出重点,认真谋划明年及“十二五”期间的招商工作

从今年实施未完工项目的情况看,明年续建投入可达3亿元,今年签约的大多数项目已经实施,目前正加快前期工作和对接洽谈的大项目不多。鉴于此,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明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目标建议为:15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引进资金8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煤资源综合利用、钒钛铁资源综合利用两个工业小区,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经济示范两个工业小区的建设有较大进展;龙头带基地的畜牧、茶叶、林果、茧丝、中药等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

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加大服务力度,推进产业招商,拓展招商渠道,坚持质与量并举,不断提高我县利用外来投资的整体水平。

(一)明确工作重点,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

坚持整合理念,以大项目为推手,以大集团、大企业为主攻目标招大商,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项目,推动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产业和已引进企业,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充分利用差异化发展思想,引企业、育品牌,建立优势特色产业。

(二)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招商引资方式

坚持科学规划,招商选资,确保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大型节会招商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实际效果;积极依托市驻外招商分局、浙江对口帮扶等载体,加强区域协作,深化政府层面合作招商;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在外*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探索建立行业或产业专业招商组织,利用专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行业管理优势以及相关信息资源优势,承担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不断扩大我县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夯实各项基础,利用平台宣传推介

强化招商引资保障,充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队伍,确保该项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项目研究力量,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及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研究项目,充实项目库,科学编制、储备、包装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并从中择优进行深度研究。结合我县实际,及时更新我县招商引资宣传资料和编制产业招商手册。充分利用节会丰富的客商资源、广泛的宣传效应和良好的潜在成果,积极参加西博会、西洽会、西交会、渝洽会、广元女儿节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

篇5

论文摘要: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突出战略重点、改境方面去探索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有效途径。

各类新型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内在动因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构建必将成为引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乃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审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成渝经济区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效途径,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学定位看,最基本的是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座城市能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终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要考虑它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在建设区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中,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首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为城市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的内在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力为基础,而且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中间包含着对文化发展滞后性的清醒认识,对激烈国际文化竞争的强烈感知,对人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深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在推进区域,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强市。一是要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地方法规硬性约束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建设相互仂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从面上确保“文化强市”的整体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的文化态。要适应国情、市隋、市场和时展的要求,牢固确立文化战略思维,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切实把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突出战略重点,提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城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涵若干战略支撑点,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的重点。一是培育和发展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力和带动力,必然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支撑点。二是建设区域性现代交通体系,切实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联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既是建设区域性中,已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作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区域性中,市的综合承载功能。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加快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促进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区域性中,市提供基础性保障。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吉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1040-08

一、引言

中国地区差距在改革以后日益明显(林毅夫,1998),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同时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分化。目前区域农村差距已是构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将为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差距做了深入研究。较早的研究有魏后凯(1997),Tsui(1991、1993),杨开忠(1994)等,其中万广华(1998)利用吉尼系数测度了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长主要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的;林毅夫等(1998)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度量并分别进行了产业分解,指出第三产业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最近的研究如范剑勇等(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吉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是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杨明洪等(2006)以七大经济地带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多层次分解的泰尔指数测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指出地带间差距是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概括来说,研究者利用不同的衡量差距的指标,采用不同的地域单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进行了衡量,并进一步进行产业和地区的分解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现行研究中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目前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中国整体差距或者城乡差距上,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较少,对农村差距产业层次的研究尚是空白;(2)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省份或者东中西三大地带为测度单元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缺乏对地区内部差异的研究。已有这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固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地域内的差距往往被平均化了,以此作为分析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就显得过于粗糙,甚至得出了与实际状况相反的结论(杨明洪、孙继琼,2006)。因此,研究地区内部的差距对于指导地方政府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具有更为明确和实际的政策意义。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出微薄尝试。我们采用单位乡村劳动力所占有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下文中将简称为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作为指标来衡量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并按照农村的五大产业部门――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进行产业分解以得到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结构原因;由于西部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共性,我们采用陕西省的数据来估计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内部差距;为使结论更具有可靠性,我们选取行政单位中的地区为基本测度单位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化及其成因。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描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历程及各个时点的产业构成;第四部分通过对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分解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变化的内源性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分析方法

研究差异的统计方法很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勾勒出的变化趋势总是相同的(林毅夫,1998)。由于吉尼系数具有可以按照产业分解的优良性质,本文采用吉尼系数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进行测度。

吉尼系数是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B),并将这两块面积相除得到的。但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采用如下公式:

(二)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历史统计资料1949―1990》、《陕西省统计年鉴》(1978―2005年)、《陕西年鉴》(1999―2005年)和部分年份的地区统计年鉴。1997年咸阳市杨凌区成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并实现国民经济数据的独立核算,为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把1998―2004年的杨凌示范区的数据资料依旧归入咸阳地区。

三、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及其产业构成

(一)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

根据公式(1)计算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吉尼系数,如图1所示。图1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87年的稳步上升期,尽管吉尼系数有所变动但是幅度较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2年的吉尼系数徘徊变化期;第三个阶段是吉尼系数快速增长期,这意味着在这一段时间内陕西农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扩大;2000―2004年吉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尽管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叫做静态差距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个阶段更多地表现出地区差距的总体较大和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与吉尼系数变化相对应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实施促使农业在1978―1984年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繁荣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食品价格的稳定,还解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图2所示,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幅最明显的是农村工业。

(二)陕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产业构成

根据(1)(2)式计算的吉尼系数、产业集中指数及农村各个产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的结果可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除去1978年的农村服务业的集中指数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和产业的集中指数均为正值万广华(1998)曾指出:集中指数的计算与吉尼系数相似,但在计算集中指数时产值与人口份额是依据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而非单项产值由低到高排列的。尽管吉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为(0,1),但集中指数可能为负,它的取值区间为(-G,G),G代指吉尼系数。。农业的集中指数较小且波动不大;农村非农产业的集中指数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逐步扩大趋势,由于集中指数反映的是各个产业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得出1978―2000年农村非农产业在地域上呈现集中化趋势的结论,并且农村工业比其它非农产业表现出更明显的集中程度。如西安的农村工业产值在陕西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2.1%激增到2000年45.2%,几乎占据了陕西十大地区的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宝鸡也由1978年的8.3%增加到2000年的17.6%,尽管2000年以后两地的农村工业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在农业产值地区变动较小的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集中的直接结果就是地区差距的增加,这和吉尼系数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把各项集中指数与吉尼系数进行比较后发现多数年份的农业集中指数都小于吉尼系数,即相对集中指数小于1。这说明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同样我们发现多数年份的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集中指数都大于吉尼系数,这说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促进了地区差距的扩大。结合上节的集中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在1978―2000年间,农村工业不但起到地区差距促增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大。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多数年份里也起到促增的作用。上述分析充分说明1978―2000年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尽管相对集中指数能表明产业对吉尼系数是促增或促减,但从相对集中指数中我们无法判断同样方向的指标对吉尼系数影响程度的大小,因此我们引入产业贡献率这一指标。从表1可知,改革初期的农业贡献率在农村五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集中指数相对于其他产业并不高,而由于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所以改革初期农业对吉尼系数的高贡献率是由农业产值比重的高份额引致的。随着农业产值的稳定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份额由1978年的78.4%下降到2004年的24.3%,农业的贡献率也从1978年的64.6%下降到2004年的3.1%;与农业贡献率的下降相反的是农村工业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农村工业对吉尼系数的贡献由1978年的31.6%上升到1997年的66.8%,逐渐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主导因素。尽管1997―2004年间农村工业的贡献率轻微下降,但2004年仍有60.1%的贡献率;农村建筑业贡献率在1978―2004年间经历一定的波动后稳步增长,逐渐成长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第二大因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农村服务业,在1995―2004年,农村服务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显著上升,从1995年的6.3%增加到2004年的12%,成为仅次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的吉尼系数构成的第三大因素。由于农村服务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并不高,说明农村服务业的极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地区差距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农村服务业中西安、咸阳、渭南的产值占据陕西十个地区农村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6%上升到2000年的69.1%。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的主导产业――农业在改革初期由于其本身的高份额在吉尼系数构成中占主导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逐渐上升,其中前三位分别为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和农村服务业。这种贡献率的变动是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产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上升和各个非农产业集中率上升共同引致的结果。

四、 地区差距变化的产业变动分解

前面我们论述了各个产业集中程度及其对地区差距构成的贡献,但是吉尼系数的变动究竟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各产业的集中指数变化起主导作用呢?前面的分析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正是本部分所要回答和探讨的问题。本部分将结合各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分布变化来论述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因素。

我们对吉尼系数变动的结构性分解的结果可见表2。由表2 可知,在多数年份,综合效应绝对值都很小,对吉尼系数变化的贡献较少,只是在1978―1979、1979―1980、1983―1984的年份内发挥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做政策理论参考时,这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记。从表2还可以看出,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相对于结构性效应,绝大多数年份的集中性效应的绝对值较大,只有1979―1980、1986―1987、1992―1993、1995―1996年间的结构性效应大于集中性效应,在其余的年份里集中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有15个年份,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起到主导作用且大致相当的有7个年份。这说明在多数年份,吉尼系数的变动中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0―2003年间的地区差距减少便可以从产业的空间聚集得到解释。

2000―2003年间吉尼系数变动值为负值且集中性效应和吉尼系数变动方向一致,但结构性效应依然表现为正值。这说明在由集中性效应引致地区差距减少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加大了地区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势。

为了能对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在此引入两个效应的产业分解,结果可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吉尼系数变动结构性效应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工业,我们可以推断农村工业份额变动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地区差距变动的主要结构性原因。结合上节的产业贡献率变动,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的结论。相对应的是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在研究期间的大多数年份里起到了减缓地区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平滑作用不是很显著,且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它非农产业在多数年份都起到加大地区差距的作用。

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农村地区目前尚处于农村工业化的初期,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环境的调整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将会出现加速的趋势。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不但会带来农村工业的产值及份额增加,而且会迅速带动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效应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起到扩大农村地区差距的作用。农村工业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地区差距不可避免,但是一旦农村地区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结构性效应将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万广华,1998)。因此我们看到的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不应当引起我们过分的忧虑。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农业和农村工业在集中性效应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更大。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在更多的年份里表现为负值,农村工业本身的集中性效应在2000年以前多数为正值,而在2000―2003年中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同时为负。结合上部分结构性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但2004年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又为正值,又出现了地区集中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其中结构性效应起到了更为显著的作用。而结构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则是农村工业,集中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是农业和农村工业。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结构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相对应的是2000年以前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减少了地区差距而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加大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演变过程、产业构成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阐述了以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与农村工业化、产业的地区聚集等存在着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3年则轻微下降,2004年又呈现上升趋势。吉尼系数变动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和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的结果,其中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集中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支配了吉尼系数的变动,而且二者的主导因素都是农村工业。这表明陕西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的不平衡性是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集中性效应在1999年以后削减了地区差距变动值。而结构性效应一直起到正向作用,这种结构性效应带来的差距增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结构性效应会加速推动农村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这种结构性效应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积极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以减少非农产业在部分地区的过度集中是我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防止农村地区差距过大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范剑勇,朱国林. 2002.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 管理世界(7).

林毅夫,蔡,李周. 1998.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6).

万广华. 1998.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5).

万广华,周章跃,陆迁. 2005.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 中国农村经济(5).

魏后凯. 1992.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 经济研究(4).

魏后凯. 1997. 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5-51.

杨开忠. 199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研究[J]. 经济研究 (12).

杨明洪,孙继琼.2006. 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

TSUI KAI-YUEN. 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21.

TSUI . KAI-YUEN. 1993.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7:600-627.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ness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nxi Province

ZHU Yuchun HUANG Zengji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78, and makes the industrial and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Shaanxi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enlarged;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mensional conglomera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temporal and dimensional im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It forecasts that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increased in the near future. The metho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ed enlargement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dustry in the backward areas.

篇7

今年__月份, 续建及新上超千元项目1__6个,总投资__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4%,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8__.__亿元,其中新上千万元项目27个,总投资18.6亿元。其中:五千万在建项目1/:请记住我站域名/12个,总投资__08.5亿元,自年初累计投资9.__亿元,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9.4亿元;在建亿元项目54个,总投资270.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7亿元。自年初新上亿元项目4个,总投资7.48亿元。投资5亿元续建及新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192.__亿元,分别为:沧州晟实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铁钒锂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河北冀春化工有限公司甲醇气相催化脱水制二甲醚扩能项目、沧州恒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液压油缸生产项目、渤海重工管道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合金钢高压钢管项目、河北海浩高压法兰管件集团翼世源管道设备有限公司精工管道及压力容器生产项目、沧州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宏宇亚龙湾建设项目、德奥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津之门”建设项目、广州台商协会台湾精品城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沧州岳钢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五金制品生产项目;沧州贝尔投资有限公司木材深加工基地和建材机械生产项目。

一是按照省、市节能考核工作要求,经过我们积极认真的工作,编制了《__2015年节能工作要点》、《__2015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和《__煤炭消减工作实施方案》,到__月底,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下降2%。

二是继续加大节能项目实施力度。坚持把实施节能项目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指导和帮助重点耗能企业抓好节能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同时,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调优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对纳入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项目,做到“四讲”、“四到位”,即讲政策、讲法律、讲道理、讲市场、全面排查到位、教育引导到位、政策支持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对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坚持重拳出击,实行联合执法,彻底将其取缔。今年我县共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__个,年可减少能源消耗8000吨标准煤。

篇8

抓项目促产业,打造潜力道外。坚持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并重原则,充分发挥道外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着眼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服装纺织、精细化工、休闲旅游和养老地产等行业,积极引进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力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全年预计引进2 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招商引资到位额预计达110亿元。大力推动落地项目开工续建,全年预计新开复工2 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70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36个,总投资317.8亿元,年度投资50.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个。重点推进哈尔滨华南城、浙江传化集团智能公路港、新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哈东企业总部基地、旭航伟业汽车集群园区、红旗家具城三期、十里河家居家饰博览中心、中蓝航空产业园和天通农业玉米秸秆综合加工等项目建设,使项目早日见形象、见效益,为道外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园区促发展,打造活力道外。经过近三年的规划建设,哈东现代物流产业带道外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规划编修、融资平台搭建、土地房屋征收、产业项目引进、周边路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均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道外区将全力推进物流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为道外区全面崛起奠定坚实基础。突出抓好园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先锋路、长江路两侧区位优势资源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继续推进华南城会议展览中心、购物中心、服装市场、数码广场、哈东华府二期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格林威治文化小镇等项目,争取恒泰汽车城、信基酒店用品城等新招商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哈东第一、第二大道建设,启动实施团结五路、六路和开发四路3条道路的规划设计、土地预审、净地清表等相关工作。加大筹资融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放大资金规模,提高资产质量,提升信用评级,为物流园区建设提供强大资金保障。

抓棚改优环境,打造魅力道外。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开埠之区,在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同时,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等原因,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棚户区数量众多、改造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2014年8月国务院的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要用2―3年的时间率先在全国全部完成棚户区改造,道外区上下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敢于担当,把棚户区改造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改观。2015年道外区将启动中华巴洛克三期、四期和新一地区二期棚改项目,全力做好哈佳、哈牡铁路、松花江跨江公铁两用桥枢纽等多个省市重点工程的征收工作,力争完成征收面积213万平方米,征收户数11 364户,为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保障,任务量将占到全市总量的95%以上,创历年棚改任务量新高。此外,将积极推进武源街、北岗小区等4个棚改项目回迁安置房建设,开工建设回迁安置房3 624套24.9万平方米,力争厨房设备厂、江堤小区项目竣工验收,确保1 531户居民顺利回迁入户。

篇9

近来,欧洲移动运营商3公司(3公司是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在英国的子公司),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自娱自乐电视”。面世不久,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追捧。

这一服务之所以非常成功,主要是满足了用户的猎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参与精神。通过3公司,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欣赏搞笑的自创视频,比如猫跟老鼠打成一片,各动物之间的搞笑对白,一年轻男子滑稽古怪的动作,抑或是一个温柔的金发女郎正撕心裂肺地唱着摇滚歌曲,等等。

当然,这类服务的意义绝不局限于“自娱自乐”本身,它还包含更深层次的含义,标志着一个项目对另一个项目的冲击和挑战。视频和图片等用户自创的内容,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也可能改变移动通信行业的格局。受此影响,一些互联网公司将可能为此付出代价,其中不乏包括一些大公司。

但迄今为止,类似服务的商业模式还不太清楚,自身缺陷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简单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需要,MySpace与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及AT&T合作,YouTube牵手Verizon,都表明它们开始为共同利益走到了一起。

总的来说,类似“自娱自乐电视”的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克服自身缺陷,尽早探索出合理的商业模式,才是未来的发展之道。

我创作我快乐

“自娱自乐电视”允许用户用手机拍摄视频,并绕过网络巨头雅虎和Google的YouTube,将其在一个平台上,供其他用户通过手机观看。在3公司于2005年推出“自娱自乐电视”服务后的12个月内,用户以每段20美分至1.35美元不等的价格,下载了多达1,200万段视频。

为刺激用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公司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对那些提供视频短片的用户给以一定的报酬。据3公司表示,它们已经向用户支付了几十万美元。公司一项新举措更吸引了用户的创作激情,视频内容提供者可以得到下载收入的10%,公司将现金支付到其PayPal账户中。

“自娱自乐电视”以及其他类似的服务问世不久,便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它们是向手机用户提供与互联网类似的互动式、自创型内容的先行者。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一个规模浩大的新广告市场呼之欲出。

手机内容和服务收入(比如手机上网)占移动运营商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该部分市场的全球收入,将从2006年的893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502亿美元。在欧洲,该部分收入已占运营商总收入的17.7%,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希望随着手机网络市场的迅猛发展,提供更易使用的用户自创内容,将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大力发展此类业务,不仅能增加网络流量,同时也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传统电信业务已无多少挖掘潜力,移动运营商对这块新的广告市场很是看重。不过,雅虎和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也对此垂涎欲滴,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地,将其在互联网广告上占统治地位的触角延伸到手机领域。因此,不可避免,这些服务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之间激烈角逐的新战场。

面对新形势,互联网公司和移动运营商该如何应对?是孤立地单打独斗,还是找出共同的利益点并肩作战?这是目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目前,新闻集团的MySpace与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及AT&T签署协议,用户只需付低廉的费用,就能通过手机登录MySpace网站张贴照片、视频等。YouTube和Verizon也进行了合作,为用户提供视频短片。

迄今为止,在这一新服务上,英国走在了美国的前面。因为英国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具互动性、更快速便捷的手机上传视频服务。而美国却存在很多限制,例如,通过Verizon使用YouTube服务的用户,首先必须得将视频在YouTube网站上,然后还要看是否被选中,成为每周50条推荐视频中的一个。较小的命中率,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3公司有375万用户,并在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瑞典和爱尔兰有电信网络。“这类服务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我们的忠诚度。”负责英国业务的市场总监格莱姆・奥格西拜说,“如果用户对这种服务很感兴趣并参与进来,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长期用户,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挖走,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尽管手机内容和服务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手机使用博客和上传文件刚处于起步阶段,普通用户对此了解得不够。此外,手机自身的客观局限性,也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手机浏览网页存在诸如页面格式不匹配,手机屏幕太小等缺陷。

客户需求是移动运营商推出这类服务的真正原因,尽管目前该业务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朗。“客户需要,那么我们必须为他们服务。”法国电信旗下Orange子公司CEO桑吉夫・奥乌加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适宜的商业模式以及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Orange并未与大型的互联网合作,目前正在开发自己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其最近推出的照片共享网站Pikeo,用户可以直接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接下来,Orange还计划推出上传手机视频服务。

“自娱自乐电视”的早期经验告诉我们,要将用户自制的手机内容转化为移动运营商的收费服务,存在不少困难。3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如何确保所有用户都能使用这一服务,即使他们的机型已经过时。奥格西拜表示,这就需要为兼容性工作做大量的前期准备,这是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其次,3公司也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平衡用户使用“自娱自乐电视”服务,而又不需为下载大容量文件而支付额外的费用。这也是所有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不想被每月末的手机话费账单吓一跳。”YoSpace公司技术总监戴维・斯伯林奥说,“这都是可以看过就删的东西,移动运营商不能指望靠价格赚钱,只能以量取胜。”

篇10

1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

1.1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的时期,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稳定的保持在50%左右,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由一个毫无分量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1.2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各个国家或集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大小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决定的。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变动的,所以世界经济格局也将会是复杂多变的。现在中国经济已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格局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互缠绕、相互促进和掣肘的关系使得中国和别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2世界经济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和危机

2.1经济危机传导的压力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中国的GDP位居全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要想成为发达国家单单靠GDP远远不够。不过,在经济发展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中,中国是不输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但因为全球经济捆绑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中国必将受到牵连。正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袭卷了整个美国,导致美国经济迅速衰退15%,而身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演变格局也将给中国带来货币危机。最近,中国人民币遭遇贬值,同时国内出现通货膨胀。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国内价值的持续下降。

2.2资源性商品交易的危机

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易,而国家之间的交易更多的却是能源、矿石等不可再生的资源交易。交易过程中损失不可避免,比如给本国环境造成污染。面对这样的问题,谁去承担后果呢?答案当然是开采者自己。于是国际贸易当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用资金去购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或稀有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开采资源后卖给发达国家以换取资金。长此以往,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再生资源匮乏而不得不以高价在发展中国家买回并且承担着环境污染的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局固然会变,但目前来说发展中国家还是面临许多不公平待遇。为了保证中国能在这个危机时代中发展并壮大起来,国家必须制定一些长远的发展政策,这是保证中国适应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根本保证。

3中国的发展路径战略规划

3.1整合国内宏观、微观政策

一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改革开放的原则,努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建设方针并应用于我国的建设中。后危机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后危机时代,是因为现在经济格局在遭受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危机已过,但根本原因依旧存在。面对如此情况,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就显得极为重要。郎咸平在《整合》一书中曾提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更离不开企业的微观调控。国家与企业之间的配合,合作,共进退是关键之一。在经济这片巨大海洋中,中国就像一艘承载着巨大财富的商船,国家承担着船长一职,在客观的高度进行着宏观调控,制定战略方针,在收放自如中适度掌握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避免一些危机,并针对某些不可抗拒力而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缩减到最低。企业则承担着副手的职责,在船长的大方针下针对一些突发小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及时应对及时调控,和船长相互配合。

3.2充分利用经济一体化中外资对中国发展的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取得了万众瞩目的辉煌成绩。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世界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自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反之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着外资源源不断的投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不但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基数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在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外资引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随之一同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可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