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篇1

关键词:林州 旅游 营销 管理

近年来,林州市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引领点,以建设世界闻名、全国一流的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和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围绕旅游抓交通,围绕旅游抓城建,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旅游抓工业,围绕旅游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一、林州市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一)林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林州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相对集中、结构完整。境内旅游资源单体1090个,数量占安阳市的53%,占河南省的3%。林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了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两个4A级景区为龙头,以黄华山、天平山、太行屋脊、万泉湖、洪谷山、五龙洞为侧翼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的绿色生态游和林虑山的蓝天滑翔游形成了林州市“一红一绿一蓝”三色旅游品牌。在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两个国家4A级景区的发展带动下,2006年至2014年间,林州市先后有黄华山、天平山、太行屋脊、万泉湖、洪谷山五个景区被评定为3A级景区。除已经定级的景区外,林州市还在规划发展着部分小规模景区和旅游资源,如冰冰背、猪叫石、仙台山、柏尖山、五龙洞等景区。

(二)林州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林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初始于90年代初,1998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开放的景区8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达到23个。全市现有旅行社14家,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宾馆14家,其他各类宾馆饭店近70家,农家乐291家,全市总接待床位近1.8万张,较大规模旅游购物娱乐场所近30家,直接从业人员4200余人,带动相关就业近2万人。201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27.4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分别增长8.2%和10.4%。韩国游客由2013年的6万人次增加到10.3万人次,被韩国观光协会评为“韩国游客最喜欢的中国名山”,成为继张家界、黄山之后接待韩国游客最多的山岳型景区。

二、林州市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规划不到位

目前,林州市大小景区(点)主要采用项目规划、单体设计,景区(点)之间各自为政,没有把景区开发纳入省、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旅游大格局中来考虑。按照景区规划要求,每一个景区必须具备总规、修规和详规,但我市一个景区完全具备这三类规划的少之又少。规划建设的不到位导致了景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既浪费资金又破坏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

(二)发展定位不明确,开发建设无特色

作为林州市的国家4A级景区,红旗渠的红色教育游与太行大峡谷的绿色生态游“红”“绿”交辉,形成定位明确、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但在全市旅游规划中,3A及3A级以下景区的发展定位及规划没有统筹考虑小规模景区发展定位和与大景区的互补协作关系,轻视了小规模景区是主体景区的有益补充的作用,导致我市小规模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无法形成自己的主打品牌和特色产品,故而缺少能有效、集中、生动地展示本景区旅游形象的载体,导致各种营销活动缺乏鲜明的主题而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三)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从林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来看,资金的投入仍然不足,目前,林州市3A及3A以下景区小规模景区中,除了实行经营权出让的太行屋脊、万泉湖和股份制的天平山投资力度较大外,其它大部分是依靠政府投入,并且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投资力度很小。由于缺乏强大资金的支持,景区开发建设步伐缓慢,导致形成大部分小规模景区“网上查阅有听头,走到景区无看头”的尴尬境地。

三、林州市旅游景区的营销和管理策略

(一)明确景区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首先,明确景区发展方向。要树立主体景区观念,结合不同地理位置和与主体景区的关联度、贴近度,进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要素的整合,对景区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景区发展方向。其次,要明确空间布局,搞好景区线路的整合。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各景区要从自己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区域,实现小景区和大景区的线路整合。同时要根据休闲度假游的客观要求,向南延伸拓宽红旗渠观光大道,将黄华山、天平山、洪谷山等景区与主景区连接一起,形成“6”字型旅游线路,构建全市旅游景区发展的新框架。

(二)景区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政府要重管理,要管方向、管规划、管产权,管就要管住管牢管好;市场要发挥好作用,搞好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商,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只有大投入,才能实现大发展。目前,林州市大部分景区已经将经营权转让给公司或个人,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总体上限制,并对已出让经营权的,在总体上维护现状的情况下,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提升景区品牌战略

要树立精品意识,以创A升A为抓手,加快景区的品牌战略建设与申报[2]。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提升景区品牌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服务思想和品牌建设思想。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尽快完成小规模景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大小配合,有条不紊的发展方针。

(四)加强宣传,拓展市场

借助宣传促销活动打响景区知名度。各景区制定详细的宣传促销方案,明确自己的客源市场,利用多种营销渠道,把现有的景区整合在一起,做互补型宣传、协作型营销。一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在重点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和商,积极邀请旅行社和媒体来林采风踩线,进行旅游推介。二是采取常年促销和重点轰动相结合。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合理策划一些旅游项目,如旅游节庆、参加旅游联票等,开展经常性与重点时间段相结合的促销活动。三是开展区域合作,本市主体景区及周边地市景区战略合作,打造旅游联盟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共荣共赢。四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营销手段,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利用携程旅游网、驴妈妈旅游网、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开展集旅游景区形象与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模式。

四、结束语

林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蒸蒸日上,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景区规划不到位;发展定位不明确,开发建设无特色;旅游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故在将来,为更好实现林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向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大景区学习,明确景区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实现景区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努力提升景区品牌战略优势,积极宣传开拓林州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邹统钎.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20(3): 63-68

[2]张启珍, 张吉献. 申报建立林州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环境综述[J].中国煤田地质, 2005, 16(5): 39-42

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旅游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将旅游业定位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面确定了旅游业发展定位和方向。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景区的贡献功不可没。事实上,无论国内外,旅游景区发展均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景区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国各地纷纷探索与创新旅游景区发展、经营模式,其中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举措之一。由于我国特有的产权制度,旅游景区产权归属国家与集体,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便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之一。自从1997年湖南省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出让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经营权,开启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先河以来,各地掀起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 全国至少有20 多个省(市、区、县)的400 多家旅游景区采取了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总体而言,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促进了我国旅游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如火如荼的同时,学者们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1-11]。这些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景区的经营管理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它们的研究结论明显缺乏一致性,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赞成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相反,有些学者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实现企业化经营,由于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会出现杀鸡取卵行为,从而可能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反对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此外还有些学者只是从相关理论对旅游景区权转让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其有利有弊,从而对是否可实现经营权转让持中立态度。我们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转让、怎么转让、转让后怎么办等,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系统、有机整体,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考察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前后全过程,有几个核心问题值得特别关注,概括起来为“二价值二机制”。将这“二价值二机制”认识清楚后,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经营权转让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大有裨益。

二、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核心问题

1.价值取向

由于旅游景区的性质、区位、功能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同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现有观旅游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出让问题的争议很多程度上即源于此。认为不可出让的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不能被市场化,而认为可以出让的学者认为资源具有价值,出让后可实现市场化,更能体现资源的价值。我们认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应从旅游景区本身的价值取向出发。根据旅游发展的效应,大致可将旅游景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划分为以社会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生态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经济功能为主的旅游景区等三种基本类型。确定了旅游景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后,该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出让就显得十分清晰了。毫无疑问,以社会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城市公园、公共游憩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宜进行经营权转,还是应由政府出资维护经营,将其作为社会福利性质的场所供居民进行参观、休闲、娱乐、教育等活动;以生态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自然保护区等,也不宜出让,应由政府部门经营管理,严格控制容量,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以经济功能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景区,如民俗村、主题公园、乡村旅游旅游景区等,我们认为完全可以进行经营权转让,实现企业化经营管理,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功能,提高旅游景区发展的经济效益。

2.价值评估

在明晰了旅游景区价值取向、明确了旅游景区是否适合经营权转让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与难点就是对旅游景区的价值进行评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方法,但目前还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既然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以经济功能为价值取向,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其价值评估应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通过市场方法来评估旅游景区价值不失为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察,旅游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评估旅游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这种获利能力应通过市场供需来确定。市场评估旅游景区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构建指标体系(稀缺性、奇特性、美学性、可进入性等等)、专家打分、市场供需分析、建立基本基准并比照等等具体内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研究成果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他们的论据是旅游景区的价值可能被低估或被暗箱操作。我们认为这并不正确,因为以上现象并不是旅游景区经营区转让直接导致或特有的现象,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甚至更为严重。旅游景区只是经营权转让,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转移,合约到期后,旅游景区产权最终归属国家,即国有资产,通过经营权转让实现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往往会提高旅游景区经营性资产获利能力,从而致使旅游景区价值增值。

3.监督机制

对旅游景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后,政府与受让企业签订合约,实现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实现转让后,经营企业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旅游景区破坏性开发。我们认为,旅游景区遭受破坏根本原因不在于经营权转让,而是监督机制的缺乏。如果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没有实现经营权转让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存在破坏现象,如当地居民的破坏活动等等。相反,我们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如有一套良好、健全的监督机制,能有效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杀鸡取卵”行为与其他破坏行为发生。受让企业对旅游景区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反而有利于旅游景区资源保护,开发与保护同时得以实现。实质上,湖南凤凰古城景区经营权转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10月15日,凤凰县人民政府将凤凰古城景点受让给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签署了《湖南省凤凰旅游风景区经营权转让合同》。合同规定,凤凰古城旅游公司每年拿出经营收入的2%用于文物古迹的维修费,政府派10名专业人员参与公司管理,监督《文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在2001-2006年,凤凰古城旅游公司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达3957万元,用于环境保护的经费达50万元。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文物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一是对南方长城的城墙进行了修复;二是对黄丝桥古城墙进行了加固,新宾实施古唐城恢复工程的前期居民搬迁、拆迁、安置工作;三是加强古城内的消防保护、防雷防护等工作。通过经营权转让,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修复和保护。考虑到旅游业的综合性,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形成多层次监督体系。该体系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的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行政主管各部门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社区公众与媒体监督、旅游者意见反馈与投诉监督、经济手段监督与制约。由此形成法律法规制约政府和企业、政府制约企业、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制约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政府和企业、旅游者制约企业的全方位的监督保护体系,实现旅游景区良好、有序发展。

4.协调机制

旅游景区是一个多利益主体的共同体,在经营过程中,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时有发生。我们经常会听闻到旅游景区经营过程中受让企业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与冲突、地方居民破坏道路等公共设施,使旅游景区旅游活动无法开展等事件,也有政府与受让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愉快,相互埋怨、指责等等。如果出现矛盾与冲突不能通过协调机制来快速、有效解决,一方面矛盾与冲突可能加剧与恶化,另一方面对旅游景区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显然对旅游景区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加上旅游业本身关联性、综合性极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对旅游景区经营与发展均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旅游景区经营协调机制的高效率,应成立专门协调实体机构承担协调任务。该机构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组成,具体成员包括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居民、协会、游客等),通过他们的声音反映旅游景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谋求旅游景区发展共同利益最大化,构建和谐旅游景区与旅游社区。

三、结论与展望

从国内外情况看,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中国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是中国旅游研究特有课题,既具理论价值,更有实践意义。它的成功与否,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对我国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该课题的研究,既要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旅游发展一般特征、趋势等,更应扎根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旅游发展阶段、特征、现实情况等特殊情境,做到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中国旅游研究特色。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转让、怎么转让、转让后怎么办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进行多学科整合(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等)、多视角着眼(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特有国情、旅游景区功能与发展价值取向等),不断丰富、完善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理论研究,指导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以上论述的四个方面是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核心问题,拿出来分析,望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希望能引起广大学者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经营权转让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现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有序、和谐发展,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高满意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泓.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21-24.

[2] 霍孟杰.对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25-127.

[3] 王凯,谭华云.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对边远旅游地影响的实证研究――湖南凤凰旅游景区(点)的案例分析[J].旅游科学,2005,19(4):38-43.

[4] 郑向敏.旅游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亟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J].旅游学刊,2005,20(3):11-12.

[5] 阎友兵,成红波.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131-135.

[6] 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92-96.

[7] 阎友兵,王琳.旅游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6):100-102.

[8] 谢茹.试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35(4):50-55.

[9] 范.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中的制度安排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9-43.

[10] 李爽,袁书琪.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探讨[J].福建地理,2005,20(3):24-27.

[11] 黄安民,赵黎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利益权衡与协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8-63.

Some Core Issue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at a Scenic Spot

Su Lu-jun1, Huang Fu-cai2, Li Jian-zhong2

(1.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2.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s one of important way to attraction,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market-oriented management of tourism attrac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some controversy of literatures, thinks should be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assessment,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ur core aspects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to regulat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 ensure the rapi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ttraction,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for majo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Attractions;Transferring of Managerial Authority;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粟路军,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

篇3

关键词:景区开发;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对外开放,我们迫切的需要增加一些自然景区作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所以旅游景区的开发就提上了日程,问题也随之产生。接下来,就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更好地做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予以阐述。

一、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问题

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即体制问题,它已经成为阻挡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问题。由于体制问题,很多地方旅游景区的发展受到限制,导致许多对旅游景区开发有兴趣的投资商驻足叹息。例如,许多地方采取了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的经营模式,有些地方的景区因此得到发展。但是现如今我国的旅游景区还属于国土资源、文物、林业等部门管理,采取外包这一举措,有关部门不支持,因而造成了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的争议。所以亟待建立一种机制解决这类问题,以便于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

(二)资金问题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面临着资金问题。在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进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富裕起来,资金持有者正找准投资方向,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多了一条可靠选择,因而国家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但是由于制度的制约,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困难。所以从根本上说,资金虽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瓶颈,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体制。

(三)保护问题

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如果开发不当,景区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对于人文类的旅游景区而言,很可能对具有考古和科研价值的资源造成破坏。在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目的性、苛求速度、建设不合理建筑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白色污染、游客量过大、文物古迹频遭破坏等问题。通过正确引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生态环境或文物遭到破坏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要两者并重。旅游景区这一资源非常宝贵,只有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系,合理开发,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一资源的价值。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开发建设景区,是解决争议的良好方法。

二、开发旅游景区新模式

(一)突破传统景区开发思维

传统的旅游景区开发受保护观念约束,旅游景区的开发无法很好地进行下去,无法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增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旅游景区很好地开发下去,所以如果我们要实现旅游景区最大的开发效益,必须要在合理保护的条件下才能行,这样推进旅游景区的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旅游景区效益最大化,例如整合资源、整合战略、整合观念等。一个旅游景区是否有深厚文化、新颖的品牌和自己的特色决定着经营效益状况。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为深入我国经济改革和转型以及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竞争的需要,旅游景区的产权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旅游景区亟待实行企业化管理。这就谈到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如何转让的问题。当前,有多种方式转让经营权,比如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拍卖、买断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具体规范,一般由各地灵活把控,所以一些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例如,因景区资源价值缺乏客观判断而导致在出让过程中被低估,以及由此伴生的寻租行为等不法现象;因监督机制不健全而出现的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不进行合理开发,以及圈地现象等。在我国“入世”的承诺中,到2003年,外商可以在我国投资景区,旅游景区(景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所以无论是从我国大环境考虑还是基于旅游景区发展考虑,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协调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政府对旅游景区规划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使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确实能够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旅游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

(三)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也对旅游景区的开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四川省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碧峰峡模式、国有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海螺沟模式和沿海股份制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熊猫基地三种模式,以及被业界誉为中国旅游管理最现代化的旅游企业华侨城的“曲阜模式”等等,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但不管怎样,我国景区和旅游企业在旅游景区新模式的开发中做出了一定贡献,无论合资、独资、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还是出让开发权等旅游景区开发的新方式,都是一种积极的、值得鼓励的尝试。

三、结语

总之,旅游商业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旅游活动的主要场地,做好旅游景区开发,要多方面积极努力,抓住景区开发的关键性因素,重视体制、资金、保护等问题,为了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开启旅游景区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振宾.景区开发值得注意的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4-05-10(T00).

篇4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指的是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将旅游景区简单地看做一种经济产品,为了追求旅游景区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景区进行过度开发的一种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分析并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景区开发商业化的原因

(一)商业景区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化活动

一个城市旅游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客源,但是旅游景区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吸引游客。所以,旅游景区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与包装才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而景区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化活动,可以说,旅游景区开发就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

(二)适度的商业化是景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景区资源开发过程中,适度的商业化是必要的,其能够将景区资源与现代化的服务、商品等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拓展旅游景区文化内涵,从而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二、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一)景区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来源于旅游景区经营者“金钱至上”的观点,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景区内作假现象时有发生。经营者在金钱至上等商业化理念的指导下,将旅游景区看做商业区,为了吸引大量游客,满足游客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在景区内开展一系列的“造景运动”。如,在旅游景区内建设假的环境,人工造湖;建设假的景观区,人造景观;伪造假的景区文化,编造假故事,打造假民俗、伪生态等。这种造假行为不仅破坏了原有旅游景区真实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内涵,还动摇了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景区发展严重依赖门票经济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就是景区发展严重依赖门票经济,门票成为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一些旅游景区每逢节假日必然会涨价,给人一种“抢钱”的印象;一些旅游景区管理者还有借此机会谋求个人利益。例如2004年、2005年、2007年以及2008年等,国内各著名景点纷纷涨价,2010年五一期间,黄山景区门票价格上涨15%。在这种“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旅游景区资源不仅得不到保护,甚至还会丧失已有的旅游市场。

(三)景区变为“集贸市场”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人数越来越多,各个旅游景区也逐渐变成了商业区,由原本的娱乐休闲场所变为了集贸市场。例如道家圣地、天下闻名的青城山,在这个著名的道家清修之所,小商小贩随处可见,道士做买卖,与游客讨价还价,各种质量的、低档的旅游纪念品遍布青城山,宗教圣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幽静。这种旅游景区变为集贸市场的现象几乎在所有的著名景区内都能看见,假冒文化的名义,商贩云集,商业金钱的味道越来越浓。

(四)为求创收而超负荷接待

旅游景区为了创收而忽视景区承受能力,超负荷接待游客。一方面,景区声称涨价是为了控制游客人数,使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效果;另一方面不顾景区承受力,对游客来者不拒,超负荷运营。这种矛盾的做法暴露了旅游景区唯利是图的管理方式,导致每逢节假日,各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旅游效果得不到保证,安全隐患也比比皆是。

三、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危害

(一)违背旅游产品的公共性质

旅游景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化产品,其具有公共性质,可以说,旅游景区是一种国家资源,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旅游景区的公共性质要求旅游景区经营者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不能仅仅考虑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明确其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要大于经济效益。而现实中,旅游景区开发过度商业化即显然违背了这一公共性质,滥用了旅游景区的社会价值,给人们一种利用国家资源为景区经营者谋求利益的嫌疑。

(二)破坏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景区旅游超过景区负载,破坏旅游景区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大量的游客和车辆进入到旅游景区内,产生噪声勿扰、大气污染等;商业活动、店铺以及商品等大量涌入景区内,破坏了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生态环境。旅游景区过度开发会使得景区内的基础设备紧缺,加快设备的老化,破坏本就珍贵的旅游资源,甚至还会威胁到旅游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降低旅游资源的质量。

(三)丧失景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旅游景区的商业化使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但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对旅游景区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不够。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游客需要的商业化活动在各个旅游景区内泛滥成灾,其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内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进程中,民间艺术形式、民族特色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断章取义地包装成各种旅游产品,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例如,在泰山景区的旅游开发中,开发商建设了索道等商业化的活动,破坏了泰山封禅的氛围,使传统文化离游客越来越远,此类过度商业化项目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甚至受到了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警告。

四、旅游景区开发的优化对策

(一)重新定位景区功能

优化旅游景区开发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旅游景区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旅游景区经营者要明确,旅游资源是一种国家资源,其是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的高质量的娱乐、休闲场所。经营者要从旅游景区公益化发展的角度等方面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营者还要注意旅游景区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其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当地衣食住行等行业的发展。另外,旅游经济还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整顿“门票经济”乱象

优化旅游景区开发工作,必须要整顿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乱象。“门票经济”是旅游景区经济收入严重依赖门票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结果。但实际上,旅游景区门票支出在游客旅游消费中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在国外,很多著名景点门票价格都很低,法国的罗浮宫门票8.5欧元,美国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超过20美元,印度、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景点价格也较低。我国西湖实行免门票后,其经济效益反而升高,这就说明了门票低价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就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不走老路,摆脱门票经济,下大力气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与旅游质量,真正为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旅游机会,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独立的旅游商业区

旅游景区过度地商业化实际上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而打造独立的旅游商业区则可以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与旅游业的共存。旅游景区经营者可以在景区建设独立的旅游商业区,营造一种具有娱乐休闲氛围以及生活气息的购物场所,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旅游景区经营者还可以充分利用游客休息区,在休息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商业功能,从而使游客在休息中购物,为游客创造一种良好的购物环境。打造独立的旅游商业区。要注意的是,商业区要尽量远离核心景区,核心景区内禁止开设店铺,宗教人员也不得从事商业活动,以避免购物等商业活动对核心景区旅游氛围造成污染。

(四)严格控制商业化比例

通常来讲,旅游景区是人们放松、休闲的场所,其环境氛围要以自然、轻松为主,任何破坏这种休闲娱乐氛围的行为都要禁止。但旅游景区开发也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在景区内设置一些购物点能够方便游客购物,因此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就要严格控制景区商业化的比例,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景区资源性质来确定商业化的比例,严格控制景区内购物点的数量。在旅游景区的核心范围内、文化景区内、生态旅游景区内以及红色旅游景区内要尽量减少购物店数量。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景区内的商业店铺要与当地文化、旅游景区风格等相匹配,不可喧宾夺主,将旅游景区变为集贸市场。

(五)政府给予科学指导和规划

优化旅游景区开发工作还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规划。旅游文化资源是一种共同拥有但却分别使用的公共资源,要想科学地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发展的情况,对旅游景区发展进行科学指导,刨除“金钱至上”的发展理念,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要将旅游景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协调统一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六)完善景区开发的相关法律规范

立法部门要完善旅游景区开发的相关法律规范,从法律角度保护旅游景区。目前,我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较少,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对过度开发的旅游景区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景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导致了很多的旅游景区虽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但却不按照规划进行开发的现象。因此,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完善景区文化遗产开发方面的法律体系,对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进行限制,推进法律对景区开发与服务质量的管理,加强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旅游景区破坏行为从严惩处,进一步推动景区文化遗产开发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

1智慧旅游时代到来

自1969年互联网始创至今,互联网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高达30亿,中国网民规模约占总人口数的50%,其中使用手机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9.1%,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行,人类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有序进行,旅游市场散客化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线旅游交易规模以超过年均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2智慧旅游时代的市场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旅游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于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旅游景区吸引游客、优化游客体验和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时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散客、自助游客比例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团队游模式不再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团队游比例已降至20%左右,自助游客和散客比例约占80%以上,散客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制式的旅游产品依据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拆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再由游客自行在网上选购重组,自主安排出游路线、内容和时间,以更精确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

2.2旅游方式向个性化、自由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休闲化,在旅游方式上游客更加倾向于通过网上咨询、私人订制等智慧化手段出行,目前中国有超过80%的游客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以提升与旅游景区沟通的顺畅度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优化旅游体验。

2.3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

随着智慧旅游方式的普及,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对景区游客数量的管理不当使得客流量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造成景区的植被退化和环境破坏。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分配的作用,可以帮助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感知景区状况,引导游客行为,降低负面影响。

3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

对于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多位学者做出过相应的阐述,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4];刘军林、范云峰认为,智慧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加强景区的监督安保工作、增加景区的互动体验质量、推动景区引领趋势与潮流、改变旅游产业格局”[5]。刘利宁将智慧旅游的综合应用指标归纳为“公共安全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票务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平台、智慧酒店、旅游购物、虚拟旅游”等方面[6]。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旅游在综合应用及外部表现层面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将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归纳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方面。

4智慧旅游视角下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结合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4.1外部经营

4.1.1宣传方式僵化传统的旅游景区宣传模式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节会活动、旅行社营销等传统媒体和宣传方式,宣传方式渐趋僵化,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严重限制了景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潜力。4.1.2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过度依靠旅行社客源渠道和“门票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产品信息,传统的客源渠道和盈利模式已无法支撑旅游景区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4.2内部治理

4.2.1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领域,配套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涉及层面多、技术领域较广,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不完善,遗留下安全隐患。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7]。4.2.2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破坏性建设现象。例如景区建设城市化等现象易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退化;对于客流疏导的不力和对顾客行为的规范缺失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5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途径

基于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分析智慧旅游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5.1外部经营

5.1.1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大型旅游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依托大数据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5.1.2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实现网络选购。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行程和完成旅游消费的首选工具,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迎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5.2内部治理

5.2.1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是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包括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全覆盖、景区智能终端配置、门户网站建设、移动软件推广等内容,以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服务。5.2.2智慧化办公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运用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等智慧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条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5.2.3景区电子导览服务借助自助导览移动终端、固定导览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设备及设施,以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影像、图片、音频等媒介,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服务。通过自助导览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航和地图定位服务,为游客规划旅游路线,合理配置出行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为游客提供周边购物信息,介绍特色产品、传播风俗文化,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支持游客进行在线选购、在线支付。5.2.4景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景区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客流的实时管理。运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车辆追踪、停车场管理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游客信息采集、客流统计分析,以及时导览信息、公告交通状况、引导客流走向,保证景区客流量在各个区域的合理配置及旅游线路畅通。5.2.5景区运营电子监控系统对旅游景区内进行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景区内部环境质量、能源管理和娱乐、游览、交通、机电、消防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及时感知景区运行状况,建立信息化保障和应对机制,确保景区的安全运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5.2.6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红外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自动报警、食品安全检测等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对景区公共安全进行实时保障,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电子紧急援助、卫生服务、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移动医疗等服务。

6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互相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智慧型景区,达到整合需求、优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革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等作用,进一步紧密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程度,面向市场需求,从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05-25(11).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3]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4]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通过将旅游电子政务、数字化景区和旅游电子商务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对智慧旅游在旅游景区经营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部门和相关技术部门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特点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散客和自助游客的比例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以团队为主的旅游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而自助游和散客在游客总量中的比例呈现出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而这一情况的产生正是由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旅游产品更能够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所导致的;(2)旅游方式的自由化、休闲化发展。当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趋向于自由化和休闲化,而在旅游方式上,游客则更倾向于通过上网咨询和下载旅游软件等智慧化的手段出行,以便提高自身获取旅游景区信息的准确性和便捷度。

2.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弊端

2.1外部经营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外部经营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宣传方式过于僵化。对传统旅游景区宣传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其大都以海报宣传、电视广告以及旅行社营销和节会活动为主,在宣传方式上过度机械化,且在付出较高宣传成本后,无法获得预期效果,从而形成了对景区经济效益增长的严重制约。二是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的客源渠道大都来源于旅行社以及旅游市场自发的门票经济,然而,在当前旅游市场由团队逐渐向散客转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游客则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获取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相应地,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传统客源渠道已难以满足景区自身发展的需求。

2.2内部治理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内部治理弊端主要表现在:(1)景区服务水平较低。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较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强,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方面,相关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仅涉及建筑、电气、水利等诸多层面,而且还需配以相应的技术进行建设,已出现安全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增加安全隐患。还需说明的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其无法像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文化规范人员行为和提高服务质量。(2)旅游资源的保护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个别景区仍然存在破坏性建设的情况,而客流疏导和对游客行为规范工作力度的缺失也进一步加剧了旅游景区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文物的破坏。

3.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1外部经营手段的优化

首先,旅游景区应进一步强化旅游产品的新媒体营销,通过借助新媒体营销手段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同旅游专业网站、旅游论坛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使游客能够对其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予以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扩大推广范围,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智慧旅游理念强调以网络平台作为旅游景区客源的核心平台,通过搭建旅游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需求,以网络选购的方式强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拓宽客源渠道,为旅游景区提供可靠的客源保障。

3.2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

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另一体现即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首先,智慧化旅游理念要求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构建并完善景区网络通信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从而为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奠定通信和安全基础,通过优化地区无线网络、配置智能终端和构建门户网站,为游客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等诸多服务,满足游客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引入景区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并辅之以向英国的考勤办公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进而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效率,为其各项决策、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智慧旅游理念下,旅游景区应与相关技术部门展开高效合作,积极构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和景区电子监控系统,利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和车辆追踪等系统功能引导游客流向并规范游客行为,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提高景区服务水平。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化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说明,并针对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弊端,对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智慧旅游理念更加侧重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通过完善通信、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构建客流管理与电子监控系统来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和保护景区资源,对于促进旅游景区及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5):220-221.

篇7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是对门票这一凭证进行可行性的管理,只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遵循价格规律,科学定价,才能保证旅游景区市场的扩大,才能为景区吸引游客和合理化的管理做好调控。

一、我国目前景区门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定价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普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量资源变化量和旅客实际需求来进行定价。而是在市场经济价格利益的推动下盲目一味的最求高价来提高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通过恶意竞争的手段来提高旅游景区的收入。忽视了对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对于旅游景区来说,他们出售核心产品应是集景区观赏娱乐及相关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品,不宜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而应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采取需求导向定价的方法来制定。陈芸、黄远水(2011)认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总体而言是不够灵活的,许多景区在季节段、游览时间段上没有价格变化;门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更为少见。同样曹三强、潘秋玲(2011)也指出许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不是整个旅游景区的超载,而是景区内部某些旅游点超载,或是一天之中某一时间段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价格杠杆有效调控旅游客流。例如在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期间实行差别定价,以灵活的定价来吸引不同群体的游客。可以实行淡旺季门票价格调整,推出学生票,团体票,老人票等多种形式的门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销售门票,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这样既给旅游景区带来了收益,也发挥了旅游景区门票的灵活性起到调节客流的作用。

(二)国家对景点涨价从制度上缺陷,听证会制度有待完善

向荣(2011)认为部分景区调高门票价格的程序和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出公平性。表现在:地方政府既是门票涨价的受益者,又是门票涨价的裁判;参加各景区价格听证会的代表主要是本地人,外地消费者几乎没有或者比例很低,但门票价格上涨主要与外地人利益相关。国内多数景区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景区市场竞争相对并不激烈,很多景区仍然依靠原有的知名度,景区经营主体在经营思想上存在靠资源的理念,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存在短期行为,景区长期的发展考虑不多,生产效率低下,在管理方式、产品项目的更新、形象营销等方面努力不够,却积极找各种理由向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提高门票价格。

(三)景区收入来源过于单一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尚未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模式和景区多样化经营体系。在地方财力匮乏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未能主动寻求和获得企业的赞助;我国尚未形成以社会捐助、社会基金等方式支持率由景区维持低廉门票价格的氛围;旅游景区投资经营的单一性明显,未能调整经营理念,想方设法从游客的购物、食宿、娱乐等方面获得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链尚未建立,景区门票之外的旅游综合收入少。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层次上,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例如,在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且把城市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桂林市,传统观光产品占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养生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其产品结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失衡的严重状况。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创收性项目,因此使得景区经营者选择上涨门票价格的方式来增加效益。

二、关于旅游景区门票调控的若干建议

(一)国家对景点涨价从制度上制约,听证会制度有待完善

着重完善旅游景区门票听证会制度,将民主制原则切实运用到实际的定价机制中。建立定期价格审核和申报制度。景区门票改革和价格调整不得少于两年,限制重大接待和必要的公务以外的免票。坚决禁止景区自身进行的违规实行价格折扣,压价竞争等不正当行为。那些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稀缺的景区资源,应该将其定价权收归中央,是否涨价,应该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来组织听证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听证代表,管理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只能派代表参加听证会陈述涨价理由,最终是否涨价,应由全体代表作出决定。

(二)旅游景区应该形成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从初级阶段上升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产业融合的三大发展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旅游景区应该放弃门票涨价获得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应该把眼光放远,关注旅游景区的发展。将关注点转移到旅游景区的资源保护,放弃原有的门票经济策略。走产业化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完善设施和服务,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产品,努力优化旅游景区产品结构才能满足旅客的不同需要,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争强旅游景区的供给能力

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反映出我国旅游景区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从支撑我国旅游景区的产品体系来看,我国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仍然是传统的风景名胜,长期缺乏投入。长期接待旅游比较频繁,使得我国旅游景区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旅游市场需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旅游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并要规划建设新的旅游景区,加快各类旅游景区休闲产品的规划和建设。旅游经济要打破门票经济的误区,开发相关产业,增加旅游收入。不要只看景点门票收入,要看综合效益,综合开发,科学规划。增加旅游收入除着眼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外,还应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供给,继续加强那些吸引力大的旅游产品,开发有潜力的新产品,转换一些缺乏活力的产品。要以旅游景点的开发为中心,向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风土文化开发等多项目开发转变,由单一景点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做到有看的、有买的、有玩的,突出地方特色。国内旅游黄金周“旺季、旺丁、不旺财”,也就是说除基本旅游消费外,游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不多。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如新加坡,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0%以上。我国的旅游购物创汇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可见开发新的旅游商品,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很大。

(四)鼓励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体制的改革创新

实行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并将其量化,统一全国景点门票定价评估体系;以景区价值等级、知名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管理水平、游乐设施等为项,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层上,从下而上实行“打分评估定价”制度,每年重新评估一次,不合格的降级或取消营业资格证。同时,建立起定期价格审核和逐级呈报制度,明确门票价格合理调整幅度和调价间隔时间。实行“打分评估定价”制度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首先,必须将“打分评估定价”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并将反馈上来的意见逐条归纳,及时对“打分评估定价”制度内容予以调整。其次,实行景区门票定价的维权监督员制度,即消费者代表合法介入门票价格决策听证过程。维权监督员的选定必须要走规范、严谨的程序,并向社会公布,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得当选,确保维权监督员纯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维权监督员不得与地方政府和相关经营方、管理方沾亲带故,以杜绝表决会上“装聋作哑”或“同流合污”现象出现,致使维权监督员制度失去存在意义。在举行门票价格听证会前,应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或其他公开方式向社会公布。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联合组成“景点门票价格管理排查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严明制度,站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深入地方景点,每年定期两次排查、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问题景点予以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对各景点不定期实行“回头看”,并实行暗访制度,确保排查工作质量。地方政府应予以配合建立旅游市场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以规则的完善和配套来约束和引导景区门票价格的合理形成。

三、结论

篇8

1.1对象

2012年4-6月份和9-12月份分两个时段,以秦皇岛市旅游景区(旅游景区级别是以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目录作为参考)周边零售摊点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其中抽样选取周边100m内流动摊点62户,食品经营店铺83户。抽样对象为小型餐饮摊点,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m2以下(含150m2),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人(含75座)以下的餐饮摊点。

1.2调查方法

现场检查从业单位基础卫生设施情况、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索证情况及一般卫生状况,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及卫生监督意见书,询问食品安全管理,现场对所经营的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抽样监测。

1.3检测项目与方法

检测项目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测方法按照GB4789-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检测。

2结果

2.1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经营类型

调查秦皇岛市旅游景区周边100m内的食品单位145户,其中餐饮小吃店56户,食杂店12户,面食糕点店15户(5A级景区2户、4A级景区3户、3A及以下级景区10户),流动摊点62户(5A级景区21户、级景区19户、3A及以下级景区22户)。5A级景区3处、4A及以下级景区8处,其周边开设的餐饮摊点分别为72户、73户,平均每校开设24户、9.1户(P<0.01);不同级别旅游景区周边开设的种类,表明3A级以下景区周边开设的餐饮摊点较多,种类餐饮小吃店最多,其次为流动摊点、面食糕点店、食杂店。

2.2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基本食品安全状况

在145户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中,86户单位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占59.3%。其中,餐饮小吃店持餐饮服务许可证率为78.6%(44/56);面食糕点店持证率80.0%(12/15);食杂店持证率66.7%(8/12);流动摊点持证率35.5%)(22/62)。食品从业人员持证率平均为69.8%,由于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其中餐饮小吃店中学生钟点工较为普遍,无证上岗现象较为普遍,流动摊点商贩无证情况较为严重。持有健康证的从业人员从业素质较高,食品安全常识掌握程度较高,但是流动摊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专业素养较差。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采购食品抽查中,面食糕点店采购食品完全符合索证要求,合格率100%,其次是餐饮小吃店、食杂店,流动摊点采购食品索证率较低,索证制度形同虚设,存在严重的食品中毒隐患。

2.3旅游景区周边不同餐饮摊点的加工环境卫生状况

旅游景区周边不同餐饮摊点的防蝇防尘设施、消毒设施不完善,尤其是食杂店(25.0%、-)、流动摊点(16.1%、21.0%)存在较大问题,这就使食品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滋生了大量潜在食品危害因素。餐饮小吃店、食杂店和面食糕点店等不同餐饮摊点的冷藏设备不足,无专用的熟食冰箱,生熟食品在同一冰箱冰柜中存放,且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识。旅游景区周边不同餐饮摊点的垃圾处理合理有效方法均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餐饮小吃店(10.7%)、流动摊点(9.7%)问题最多,垃圾杂物且堆放混乱,不能及时有效清理,潜伏巨大食品安全风险。

2.4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食品抽样检测结果

针对11所旅游景区周边145户餐饮摊点现售的食品及餐具进行抽样检查,餐具卫生质量合格率仅为39.6%(168/424),主要问题是菌落总数超标,其中流动摊点餐具合格率仅为35.7%(45/126)。现售各类食品合格率仅为63.1%(600/951),主要问题是大肠菌群超标,其中流动摊点55.6%(234/421),凉食(菜)由于加工和存放条件导致合格率只有41.3%(78/189)。

3讨论

3.1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各旅游景区周边零售摊点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3.1.1无证经营现象难以保证食品安全

调查中发现面食糕点店、餐饮小吃店的持证率较高,而流动摊点持证率最低。既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到期却没有及时更换新证、加工经营条件达不到办证标准致使无证经营,又有部分店面短期租赁及新开办的餐饮服务单位试营业现象较为普遍。这就造成旅游景区周边餐饮单位环境脏乱,经营加工面积小,功能分区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保证食品安全的设备设施,存在交叉污染、生熟不分、餐具不消毒、未经许可制售冷荤凉菜等食品安全隐患。

3.1.2食品采购进货存漏洞,即不符合食品安全索证要求

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多为季节性、临时性的小作坊式经营模式,经营的食品种类价格低廉。经营者进货渠道较为复杂,相当一部分原料的卫生条件、质量无保障。如:流动摊点经营人员在购进原料过程中,往往购进价低质次的不新鲜原料,更有甚者在烹制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反复使用炸制后的油;还有经营者购进变质和掺假原料。

3.1.3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差

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的从业人员流动频繁,临时性观念强,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有的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差,并受到文化基础水平较低的限制,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各项基础要求、预防食物中毒等知识一无所知。

3.2整改建议

3.2.1外因:强化监管,舆论监督

首先,加强部门协调,确保监管到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需要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配合,卫生监督机构采取有效措施,边整治,遗巩固,减少反弹。其次,突出监管重点,全面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以旅游景区食堂、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单位、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无证照餐饮为重点监管场所,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及时处理新闻媒体曝光问题。最后,拓宽宣传培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力度。针对旅游旺季的游客等重点人群及旅游景区周边餐饮摊点等重点行业人员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免费发放餐饮服务单位,提高餐饮服务单位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建立良好、安全的行为规范。

3.2.2内因:企业自律,以点带面

第一,创新监管机制,指导企业自律。从部门协作、严格监管、依法许可、案件移送和推进公共卫生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监管的工作模式,逐步形成更加科学规范、更具可操作性的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同时不断创新型监管模式。例如开展“入行教育”,积极探索建立行政许可-培训“双同时”监管机制,将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工作前移到申报许可阶段,强化管理相对人自身管理意识,为其合法经营奠定了基础。第二,创建餐饮示范,促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推进提升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等级和创建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店等工作,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改善餐饮摊点食品安全条件,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4结语

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一、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旅游景区和较多的企业一样都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企业的自主性比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不但有利于将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有效监督,找到成本偏高的原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从而合理有效控制费用和成本支出,还可以确保企业收入核算的及时完整,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样就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对旅游景区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

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将旅游景区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汇总,并对相应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反映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良好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分析旅游景区的财务状况,并对经营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

(三)保障旅游景区的财产安全

旅游景区完善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对业内部的各项财产更高效的管理,可以在旅游景区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监控各项物资的领用和结存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旅游景区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全程监督,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整体性。

(四)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为财务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对游客信息、消费趋向等大数据的汇总和进一步分析,可以为企业的中远期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各个层面及各个时点的数据汇总也为前期经营目标的考核总结及经营效果分析提供了数据分析基础。

二、旅游景区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

旅游景区的性质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决定着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重点,不同的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依据,会计核算理论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核算理论体系作保障,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需求。

(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支付结算方式越来越复杂,线上线下交易及移动客户端交易等各类结算方式的丰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较传统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工作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专业素质。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核算人员的有效施行,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目前,一部分旅游景区内部较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会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培训教育,对信息化系统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面狭窄,会计工作的积极性不强,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约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旅游景区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之一就是旅游景区的现金收付款项较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收付现金数量较大,现金来往的业务较多,资金现收现付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会计核对入账和岗位牵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的旅游景区通常只是在报销成本或者费用的报销单据上注明现收现付款项,并没有对游客缴纳的现金收入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这样就是账面上的收入减少。有的旅游景区的会计工作人员对旅客的退款缺乏必要的监管或不能及时入账,或者由于现金交易频繁,涉及人员复杂,一旦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极容易发生跑单现象,这些都导致收入流失及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经济活动指标失真,使得账实收支不符的情况实有发生,这就会为后期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埋下隐患,账外经济业务的增多将导致监督难以控制,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三、改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明确主要的会计科目,适应行业特点。一般情况下,主要的会计科目包括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等,以下就是对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简要阐述。

预收账款要求对本期收到的门票款等业务收入进行核算。按照会计入账原则,收到的门票款通常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月末转入未结收入则借记“预收账款”中,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之中。旅游景区在开展日常的经济业务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预收账款进行明细科目处理,要分项分明细,做到细致真实可靠。同时,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预收账款时要谨慎稽核缴款单据和旅游合同,同时要对银行收款单据及时核查,要做到账实相符,单单相符。

应收账款通常是针对较大的客户,它一般是由于与旅行社协议先签单后结算而延期收款形成的没有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在进行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应收账款的明细科目要根据旅游团的不同来设立明细科目,以便能够清晰明确的管理应收款项。管理应收账款凭证时要注意保存发票记账联和旅游合同等重要文件,仔细核查合同与发票记账联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跟各旅行社的对账及结算工作需及时,减少错账和呆坏账的发生。

(二)完善财务处理程序及内控制度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的经营业务主要有团队业务、散客业务和游览车、导游服务及场地租赁业务,这几类业务是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经济业务活动,它们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来源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票务人员在处理售票结算业务产生的经济流时要十分谨慎。不但要区分各团队与散客,大门票、套票与单项票等的不同协议价格,还要仔细确认线上线下不同支付方式对应的不同价格,各种免费优惠价格及招待票必须与业务部门按流程签字核对办理。各收银点必须每日营业后与领班等主管人员清点核对备用金,上交现金款项并报送日结算报表。财务人员每日将报表按明细汇总后及时归类入账。

旅游景区的业务复杂且发生频繁,涉及的部门、客户、供应商很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单要入账及时,还需积极主动的不定期到各收银点抽查监盘以发现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失。

(三)会计信息核算及时,加强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旅游景区的会计核算,不但要达到传统行业要求的信息及时准确,更需要对核算工作中取得的大数据加以汇总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导向依据。通过对游客各类信息,如地域、旅游方式、消费能力等的汇总分析,可以为营销部门提供市场开发参考;通过对结算方式的汇总分析,可以为线上线下支付方式的营销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根据当期的会计信息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和调整,以便于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建设,在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完善适合自身的理论体系。旅游企业不但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行业整体会计环境的发展,满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晶.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北方经贸,2015(02).

[2]申瑞芳.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时代金融,2014(36).

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问题对策

根据萨缪尔森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物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1]。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景区资源对于任何景区都是有一定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生态容量的,当游客数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每增加一个游客将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区旅游资源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私有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的这种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论依据。

旅游研究学者一般将景区经营权理解为“旅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杨广虎,2003)。其他学者都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对经营权的理解也无甚异议。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现状

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和马来西亚一家公司全国首次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投资经营权。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开发方式获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区50年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并创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区经营权出让在全国迅速扩展。先后有国家级景区井冈山的龙潭景区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以拍卖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让经营权;宋城集团和万象集团以协议方式分别开发浙江龙泉山国家公园、千岛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将33个旅游区经营权出让给国内外大企业,出让资金达30亿元。

由于这些景区资源品味较高,经营利润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企业都积极支持。但建设部指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没有转让景区给企业经营的权利。然而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法规政策,景区经营权出让事件愈来愈多了。最终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团欲买断桂林遇龙河景区因国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未果一事,使景区经营权出让有所趋缓。但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20多个,已有超过300多个景区(点)以不同的形式出让了经营权。下表是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情况粗略统计:

部分出让经营权的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本资料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并归纳而得)

由上表可知: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大多使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区出让经营权,景区经营权出让成为一种景区发展趋势。以上所列的景区不包括决定出让经营权的景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要出让经营权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二、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问题

景区经营权出让无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现差错,面临阻力。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法律,经营者资质也良莠不齐,新旧经营管理体制交错混乱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

有些景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急于出让景区以改善接待条件、扩大游客量,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一,在招商引资中对资源价值过于低估导致廉价出让经营权;其二,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付款方式,考虑到经营权转让初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不少景区采取了初期付款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张家界某景区,当时以6000万标的出让40年经营权,而受让企业当年的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长达30多年的收入为企业纯收益。其三,出让方式大都未公开招标,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出让的透明度令人置疑,容易出现“寻租”行为[3]。但其并不真正投资开发,而是将其转手,不断地从倒卖资源中获益。还有一部分受让者获得景区经营权后,借旅游开发之名在景区开发房地产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些都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惟利是图,破坏资源环境

投资主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仅做小额投资,简单作些建设,忽视景区环境承受能力,在景区内增设过多的接待设施,超负荷接待游客而不对资源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开发中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如旅游公司用水冲洗孔庙建筑,给古建筑的油漆彩绘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家界因建设滑索破坏了风景而遭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亮黄牌。有些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过度开发,若完成不了经营指标就扣工资奖金,影响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围。

3.出让者管理过死或过松

景区经营权出让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有先例可循。在转让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情况是出让者虽与受让企业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合同,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出让者仍不断插手景区经营,使景区经营权转让名不副实。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与受让者签订了转让合同后,产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为经营权和盘托出,可以不再过问了。事实上,经营权出让后,其责任更大了,政府要将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督经营行为,确保景区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三、解决景区经营权出让问题的措施

第一,科学评估资源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防治治国资流失。确定景区资源的价值,客观上要综合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级别、资源的市场需求、景区现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资产价值及经营权出让年限等;主观上要组织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其成员须包括与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等共同来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出让的额度。不能认为无形资产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估计,就任意作价出让。防治国资流失,方法如下:在转让合同的撰写上要做到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尽量避免错误、笼统和粗糙;受让方要交纳保证金,对无形资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有抵押或担保,责令受让者对景区重要资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确其一旦违约的高额赔偿经费。

第二,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4],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区经营权出让处于无法可依、监管混乱的状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对于规范经营权出让的程序及方式: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机构,负责收集和消息、组织景区资源评估、组织拍卖会、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要认真评定受让企业的资质。在确定经营者的资格时,要通过旅游有关的各界专业人士、银行、当地居民等综合评审,确认其经济实力、资信情况、管理水平、建设和维护景区原有生态和文化环境的能力,进行慎重而有条件的转让。再次,考虑景区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续性的前提下,适度延长出让年限。签约期较长无形中促使企业考虑短期收益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坏景区环境的潜在后果也将由其承担,因此民营企业必然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及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长期影响。另外,要尽快统一出让的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出让,严禁暗箱操作,坚决杜绝“寻租行为”。

第三,强化规划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将有资格的规划单位存档,审核部门须严把审批关,经审批的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若确须变动,须将改动后的规划申报审批后实施。对出让经营权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景区环境进行评价,强化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开发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保护资源的资金投入,对不合格的受让者采取警告、罚款、收回经营权等各种方式严肃处理。

第四,强化行政部门监管职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扩大利益范围或规避责任。其次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1)完善规章制度。景区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具体规定景区经营各事宜,这就需要政府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任何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2)负责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的发展规划一致,政府要出面协调与规划。(3)旅游市场信息[5]。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经营者损害旅游者利益和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协调社会各界创造有利于景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151-156).

[2]姜红莹.关于旅游景区(点)经营权出让问题的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5):57-59.

[3]依绍华.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