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语文单元教育;信息化教学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3]朱洁如,高鸣鸿.建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运行系统.新语文学习,2008(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实施;特点

引言

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老师们应该将科目的实践性及综合性充分表现出来,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纳入他们思考的范围之内,重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四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素质。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一)单元语文教学的概念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备课方式以及教学观念,也就是说,单元整体教学主要是依赖于语文书本,老师们从中择取教学内容、习题内容,并依靠丰富的外界资源,做综合考虑的教学。

(二)单元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

1.整体性,该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全局把握教学内容,而不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搭配,换而言之,在把控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文中表达的主题及情感,结合每个单元的特点,研究课文的内容及表述方式等,最终展现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

2.连贯性,这里指的连贯性是每个单元中的内容和内容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每个单元的连接具有连贯性,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考虑一个单元,而忽略它们之间的连贯性,及单元之间的联系。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学生,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团结、研究的学习习惯视为最大目标,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怎样查阅、选择、处理资料。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流程

预先环节:这一环节能够使得学生们对课文及该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熟悉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划分易懂的地方及难懂的地方。

内容理解环节:本文认为这一环节应该要完成两项事情,第一尝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理解,第二是深情体会课文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文中不懂的地方读懂,并做到独立描述、解答课文,并有自己的心得。

领悟表达环节:本文认为这一环节中应该要完成两项事情,第一是读懂整篇课文后在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讨论,第二是读懂整篇课文后客观对课文的体裁、描述方式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探究课文的表达方式,知道课文的体裁及描述方式,这一环节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言交流和习作环节:老师们在对人教版中描述的口语交际、习作等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后,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书本阅读探讨环节:书本的择取不能脱离教课书中的单元,要么与教课书中单元的主题类似,要么与教科书中单元的体裁类似,要么与教科书中单元的内容类似,在择取书本的时候,应该从相似点入手。

实践活动环节:“实践活动”和“实践”两者是存在的差异的,前者是以后者为主而开展的活动,活动中如果学生们的参与人数多,活动因素多,那么学生们便能够在这次活动有所收获。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

(一)单元整体教学要建立单元整体备课基础上

整体备课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整体备课是否充分,直接会影响到整体教学的效果,目前整体备课的一般模式是先自己备课再集体备课最后复备,整体教学对上述模式中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自备阶段,寿险读懂教材,其次,该环节的内容应包含有陌生词汇的解释,文中主题、描述方式、课后习题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框架做到心里有数。

集体备课的引导方针应是“因学定教”,单元的划分多少则应根据教学的实施方案而定,不同的老师的备课主题是不一样的,集体备课的时候,应该由每个老师在上面讲,其他老师则依据课文描述的内容、主题、习题、表达方式等进行补充,集体备课完成后,老师们则应根据其他老师的补充内容,针对自己班上学生的情况,重新备课。

(二)单元整体预习决定单元导读课的内容侧重点

在单元整体预习中,预习内容的多少与学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低学段的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较高学段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就要少,质量低,老师们应该综合考虑学段及预习进度,来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也就是说,学段不同,那么要求第一节课的任务量也就不同。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问题应顺应学情利于自主学习

整体教学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有收获,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核心问题,要求课堂环节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在这里强调的核心问题应具备2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激发性,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求知欲望,教书教的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方法来增强这节课产生的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综合性,核心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们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四、结语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不再是单篇教学而是单元教学,强调的不再是以往的内容解析,而是能力锻炼,强调的不再是书本而是实践,强调的不再是老师的作用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总之,教学改革不断在进行,从目前来看,改革的方向没错,改革的想法具有创新性,因此我认为整体教学是能够使得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丛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小学;朗读;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1.“一举两得”,朗读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酸的和甜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读文中小动物间的对话,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读出文章设计的效果。“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句话的朗读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体会读出狐狸摘不到葡萄只能说葡萄酸的心理,这样的教学,将使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更有兴趣,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2.“层层递进”,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听课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含义,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通过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抒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课文《一分钟》时,教师有必要对文中两次出现的“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句话,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朗读,体会元元在当时情境中的心情。第一次元元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是在元元过马路刚好遇到红灯的情况下说的,当时他心里已经有点着急;第二次元元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是在元元赶不上公交车时的叹息,这时的元元不仅是着急,“后悔”的心理活动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学生通过朗读中体会到这点,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3.“举一反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其实,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自己的想象,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争分夺秒”,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大部分读书的时间。有时候一节课40分钟,但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上课伊始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有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这样对学生阅读的发展不是很理想。对于大部分语文课堂来说,朗读有时只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课堂中“教师主体”,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指名读和男女生分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种学生朗读的方法。其实,这样的朗读方法看似课堂气氛较好,但常常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了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课堂中“讲究效率”,朗读的范围较小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语文课堂中不管是何种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无法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无法将朗读落实到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安排朗读的策略

1.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敢读”创设氛围基础。敢读是学生爱读、会读的前提,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

2.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品出深层意境

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以达到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模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4.运用比较方式进行朗读

老师和学生的比较。学生通过对比,特别是和老师进行对比,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样的朗读效果是不可言喻的。“你读得比老师还好,真是个认真的好学生”“你真是个小小朗读家”“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呢”等赞赏,有时甚至只是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进步的阶梯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继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的质量。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了朗读的能力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环环相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的个人素养、语文学习能力等“能力”方面的教育放在基础课程教育之前,着重强化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对此,在学生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等方面,阅读便显得格外重要。环环相扣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递进性的教学方式中逐渐培养阅读技巧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阅读教学。对此,研究设计环环相扣的小W语文阅读教学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一、课前阅读教学策略

课前阅读教学主要是以预习为主,预习也是整个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掌握本堂课所要教学的基本内容,并且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课文进行基本的理解,对于无法理解或理解存在疑惑的内容,在课堂当中会特别注意听,这也就间接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1]。教师可以从读、写、记、思和找等多个方面着手预习教学。首先是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不仅需要通顺阅读,还需要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大体意思;其次是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当中无法理解或生字词进行记录,并在课文中在生字词上进行标注,例如标注生子的拼音;再次是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出不无法理解的词句或单元;最后是思和找[2]。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当中的核心内容,并对不懂的问题和地方进行基本思考,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相关资源和课后问题当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课中阅读教学策略

1.重视课堂导入

首先需要对课堂导入给予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学习方向。一般较为常用的都是情境导入、问话导入以及直接性导入等。例如,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故事的方式导入,如“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的故事”。

2.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以初读课文为首要教学,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再以问题为导向,再次阅读课文。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课文,其教学方式也并不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针对性教学方式。例如,在《松鼠》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每一个段落分开阅读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阅读第一段落“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松鼠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动物,人类非常喜欢松鼠。然后通过每阅读一个段落讲解一个段落的方式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学内容,并且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整体性较强的课文,就无法采用这样分段式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采用整体性的阅读与讲解教学方案。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课后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对于课后阅读教学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按照课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或相关资料中寻找相应的内容或知识,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或相关资料中寻找关于保护地球的内容;其次,可以在课后可以进行练笔[3]。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该课文的写作方式,描写同学或家长,从而实现读与写相结合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之后,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阅读该文学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摘抄好词好句,从而在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设计环环相扣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个人修养、掌握各类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同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多思考并多做记录,才能够争取在一定时间内有质量、有目的性、有思维的阅读方式,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巧,学习能力。环环相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以“随机应变”的原则促使课堂教育更具魅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志娟.基于陶行知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3(11):00076-00076.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阅读,是学习与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其进行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用眼睛去“经历”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并在最后转变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建构对学习与生活的认知。阅读教学的拓展可向三个方面进行,一个是阅读内容的拓展,一个是阅读空间的拓展,另一个是阅读方式的拓展。阅读内容的拓展并不是指课外阅读,其拓展的内容应该源于文本,又超出文本,是课堂阅读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阅读内容的拓展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内容及情感价值观的理解。阅读空间的拓展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开发及利用多种多样的拓展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系生活,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1.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及热情,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在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拓展性教学方面,仍存在普遍性问题:

1.1阅读内容不精

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各自阅读的出发点不同,拓展阅读是以文本为出发点,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课外阅读则可以随机选择阅读内容。要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就必须摸清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喜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的阅读读物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一些配备漫画、笑话、童话故事等通俗读物进行阅读,部分学生选择学习辅导类读物,但一般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进行的。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自然科普、人物传记等。这些名著大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而遗留下来的,其中蕴含了人类文学思想之精华,里面塑造的各种正面之形象,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里面的保尔柯察金、《西游记》中的美猴王等,其顽强不屈、伸张正义的精神正是当代学生品质培养中所必须的,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对于学生的发展及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裨益。

1.2阅读兴趣不高

目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般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之下进行的,很少自主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表现出我国当代小学生存在阅读态度不端正、阅读意志力薄弱,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怕吃苦受累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过分重视学生分数,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杆,忽视对其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二是科学技术值发展,很多学生宁可选择把课外时间花费在电视、电影上面,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主要与他们对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原因有关。

1.3阅读习惯不好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对于自己不敢兴趣的部分直接选择跳过。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是走马观花,不动笔记录,也不进行思考探究,更无与旁人进行交流,阅读效果不佳。

2.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2.1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一个文本就是一个视野,而仅靠一个视野往往会限制孩子对文本做出多元化、独特性的见解,倘若教师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拓展,增加一些新的课程资源,那么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也会显得更为灵活与创新。因此,对于文本上内容的拓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个是在障碍点上进行拓展,即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把专家或者其他深奥的讲解硬塞给学生,而应该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从文本出发拓展阅读,让孩子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入理解、自我领悟。比如在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很难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这句话的意思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些书籍进行阅读,或者教师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社会背景进行一个理解的文章,让他们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分析。

第二个是在发展点上进行拓展。比如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鲸》之后,很多学生会对鲸鱼这种生物产生很大兴趣,那么教师便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引导,比如:鲸鱼具有什么特点?鲸的种类有哪些?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当今人类对鲸鱼进行掠杀的图片或视频,通过多形式的拓展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并懂得尊重生物,保护生物。这比单纯的呼吁要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一些,事半功倍。

第三,在兴趣点上进行拓展。比如在教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小摄影师》最后一段的时候:“请告诉他,我很忙,但是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的时候,请一定让他进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结尾提出问题,比如:小男孩还会回来么?如果他回来了,那他们会说一些什么话呢?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感悟文章内涵与思想感情。

2.2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并定期对馆内的图书进行更新。在班级上,教师可以创设阅读角,让学生将家中看过的书带到学校来,与同学进行交换讨论,充分营造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增设课外阅读课,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3组织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学校是一个成果共享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通过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写下读后感,并对读后感进行相关的评比,每月举办一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此外,组织亲子互动读书活动或者举行阅读成果类型比赛等,在凝聚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享受学习乐趣。

3.结语

时代的发展及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革新,为阅读方式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仅可以拓展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还可以拓展音像资料。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拓展,它们共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学习,经验总结,反思改进,努力让拓展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学常规力求规范到位

1、强化单元备课,规范学习目标

在经历了去年一年建立单元导学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单元备课的要求,从整体着手,结合导语、泡泡语、连结语、课后题、我的发现等教材内容,明确每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提炼、归总出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正确、全面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分析时,各年段教研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性的要求,强调从三个维度去思考——

1)、与字词句有关的基础知识目标

2)、朗读、默读、背诵等基本技能目标

3)、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4)、领会表达特点和效果等写作方法上的目标

5)、落实本组训练目标(重点训练项目)

6)、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情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重视作业书写,评改习作有效

根据学段的不同,我们对作业的指导、批改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低年级注重书写规范率的保证和提高,重视教师的课上书写指导;中高年级强化习作批改要有眉批和总批,批语凸显针对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二次修改。各校均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学生作业质量。民生大街小学的多元化作文评改、舜耕小学的个性化作文集的使用,南上山街小学的撰写习作提纲,从整体上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质量。

3、完善资料建设,用足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学科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使网络教研落到实处。语文学科就单元导学体系、精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上传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语文主任把关审核,根据教材进度提前一周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共享的空间,择优而学。

二、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1、新苗教师培训,多渠道高起点

开学初,教研室明确提出培训计划,给新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以期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省评优选拔课、区首席教师风格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新教师学会评课、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研员下校广泛听取新教师的随堂课、研究课、同课异构课等,指导新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规范上课。通过新苗赛和赛后总结会,从备课、上课、听评课、随笔札记总结等角度,全方位进行指导,并且提出具体要求。使新教师学有方向,做有方法。

2、乡镇教师培训,理论实践结合

本学期的乡镇培训工作重点是扶持七贤学区。借助首席教师风格展、支校交流课、新教师研究课、送课下乡、送教研下乡等活动,扎实落实乡镇教师的培训。因为培训活动落实有效,新苗赛中三位七贤学区的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文庄小学的董蕾老师在区新苗赛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被评为了语文学科“教学新苗”,并且在区业务校长支校总结会上上了展示课;后魏小学的张琳琳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在新苗总结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龙小学的吕洋洋参加了区首届讲述大赛。

3、骨干教师培训,关注教材研读

加大对教材研读的重视,请江老师为全区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研读培训,辐射到全区。将课标要求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进行学习和培训,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关注学情分析,梳理教材重点训练项目,进行现场教材解读、课标学习论文大赛。一系列的培训使骨干教师提高了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完善深化了对课标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三、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1、国家级课题引领,研究走向深入

我区三所实验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单元整合  比较阅读  拓展训练”的研究。老师们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且以理论指导具体课堂教学,深入研读教材,精心选取一组教材进行解读和设计。在几次三番的商讨中确定设计方案,并且进行试教。通过近一学期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实验学校在阶段性展示中均有质量较高的成果展示。课题总负责人江老师针对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具体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相信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各校思路更清晰,研究更有效。

2、中心组活动有专题,提高教师思考力

在阅读了关于读写的相关理论之后,中段中心组确立“读写结合”活动专题,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系统梳理出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明确设计意图,进行读写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3、联校教研组有主题,解决问题求实效

各联校教研组详细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根据学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结合具体课例和专业理论学习研讨,从教材解读和各年级教学策略研究入手,让联校教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四、活动比赛深化教学研究

好课需要打磨。这个打磨的过程就是深入解析教材,发掘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内涵和表达的过程。借助“省评优”“市乡镇研讨”“区新苗赛”等活动平台,各参赛老师在比赛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的同时,也在磨砺自己的课堂。经五路小学李雅老师获得省评优一等奖的好成绩;罗而小学的陈萍老师获市乡镇研讨优质课奖;有七名老师喜获市中区语文学科“教学新苗”。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育局和教科院教育管理与质量评价标准为指导,以打造魅力新市直学校为目标,坚持服务学校、科研强校、教研兴校,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强化教育科研,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努力开创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新局面。

二、教研工作目标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

2、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研骨干;

3、依托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研成效。

三、重点工作

1、紧扣“质量”,开展各项专题研究活动。

2、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抓教师“基本功”训练。

3、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抓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4、在“十月教科月”活动中抓好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1)充分落实层层负责,校长中层干部管学科,蹲班级,分工负责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仙桃市中小学教研工作常规》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务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切实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活动。做到计划落实,记载真实,活动务实、求新,有特色,见效益,出成绩。

3、积极开展十月教科月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1)在“十月教科月活动”中抓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记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健康课堂课题实验”等工作。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促发展,出成果。

4、组织师生开展多项活动,积极创建书香魅力校园。

(1)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2)以学生“读书节”活动为契机,开展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比赛,口算与思维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数水平。

(3)重视丰富学生素养,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课间操等。大力开展学生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读书节、数学口算与思维训练、英语单词听写、语文百字听写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五、具体活动安排。

xx小学2016年秋季学期教研活动主要安排 :

月份

内   容

九月

1

制订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含集体备课安排);

2

组织各科教师参加教科院组织的培训活动。

3

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本学期教材和教师用书,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4

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对上学期期末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全体教师要写出本班上学期质量分析的书面分析报告;

5

“学记语文”的专题研讨会。

6

参加“品德”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培训。

7

小学语文S版教材培训

8

小学英语三年级单元整体研讨会

十月

1

教科研活动月。

2

语文:学记语文研讨会

3

参加省组织的说课竞赛、优质案例(论文)评比活动。

4

参加省组织的语文、数学听课活动。

5

参加教科院的教学调研与视导。

十一月

1

期中教学质量测试;

2

参加教科院的教学调研与视导。

3

参加音乐、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和专题研讨会。

4

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

十二月

1

语文:“学记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2

数学:组织教师参加解题竞赛。

3

学科竞赛活动

4

参加小学科学课“创新课堂”竞赛

17年

元月

1

教研工作总结,迎接全市教学质量评估。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分为三阶段: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进行不同手段的教学,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同,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知识会逐渐升级。就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就已比较扎实,且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就要改变原本以教为主的模式,多从指导的方向入手,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从中得到提升。

一、营造阅读氛围,建立阅读资源库

开展教育要从环境做起,因为人都极易受氛围影响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并督促学生更自觉参与阅读活动,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班级营造阅读氛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班级内学生的资源进行拓展,许多小学生家中都有一些书籍,阅读过后就闲置着或者丢弃一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图书资源库。让同学们将自己家中闲置的或者认为可以拿出来分享的书籍登记后统一放在班级书柜中。第一次收集书籍时,可以是每人两本,后可每个月进行一次书籍更新,让想要更新书籍的同学重新登记即可。这些书籍日常由一位学生进行钥匙管理,在阅读课上或是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书籍阅读,并统一回收。有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同学们能够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将阅读精神带到学习中。这种方式较适用于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具有一定自控能力,并能够较好保护书籍。当然,我们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检查,这样他们不但从优秀作品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更能获得美的熏陶、善与爱的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方法指导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班级的整体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方式设置。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推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课文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十分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并能够从课文拓展思维、创新能力。

如在《圆梦飞天》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事先进行课文预习,并在课前再次阅读,在课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课文结构分析,并让学生尝试阐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投入个人感情,将自己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是飞天的一员。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标注方式进行一旁注释,可以对好词好句进行标注,还可以对要点和难句进行标识,并在课文空白处加注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过程,并且还要对课文中自己认为能够受感动的语句进行个人联想及情感分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阅读能力各异。因此,他们对课文阅读深浅不一,我们对此可以展开分层教学,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重视阅读分析,提高自我认识

考试的阅读题目往往会是语文教师头疼的讲评板块,我却认为抓住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是必要的。考试形式的阅读能够督促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果以达到既要完成文章阅读,还要理解文章大意和主旨,并顺利完成题目解答。

因此,在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针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做登记,在课堂上做整体评价和题目评讲;每次还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具体题目得分分析,这项看来数量庞大的工作可以由教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单元成绩细项登记表,在每次考试后都进行细项分数登记。首先,对于阅读分数整体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抓紧对学生进行考试后的个人谈话,了解学生对考试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是阅读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引导。其次,对于某次阅读成绩突然下滑的,教师也要进行该学生的试卷分析,查看学生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近况,也能让学生感到存在感,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是否在阅读上出现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成绩。

四、深挖教材阅读,有效对比阅读

由于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教学板块是相连的,教师可以进行结合性教学。例如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每一单元的“习作”练习教学后,让学生进行单元文章写作,并在班级内开展习作交换交流阅读的活动,让学生在练习写作后,可以广泛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内容,并由同学们推荐觉得优秀的作品投稿到学校的广播站或者报刊社,争取为班级赢得荣誉。另外可以有效开展对比阅读,学生在不同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常规思维,获得阅读的常规方法和思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武艺高强、谦虚的林冲与骄傲自大的洪教头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不仅认识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能够提高阅读中人物描写的能力。当然,将课文与同质阅读材料对比阅读,也能多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同、求异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形式的改变,让他们在发挥主动性、自主性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丰厚。

参考文献

[1]燕志伟.小学四――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毕业复习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和努力的一个方向,可以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坚持追求的目标。而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所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在此,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想法。

一、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做好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详细和透彻的研究。这是每一个教师所需要确切和认真准备的工作。

研究教材的大纲,从整体把握住教材的内容,把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好知识的结构、框架,确定知识的体系。然后掌握好每一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充分理解教材的主旨大意,与自身融会贯通。

研究各自学生的背景,学习态度,学习近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加强反复训练和针对性的强化

作为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侧重于对知识的归类整理。而且要巩固识字写字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针对一些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高阅读的教学质量。

在进行这些巩固和训练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字义、词义、句义、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其中注意要以兴趣为导向,增强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不能过度地施加压力,而是要缓和性地针对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巩固好基础。

三、指导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独立地进行自主的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运用、组合和创新。所以教师要给与学生指导,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教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去读或者随着预读而发现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有了主动积极地思考。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使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用笔写下日记、周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也避免在写作的时候无料可写。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进行大量长时间的鼓励和督促,但不能太过于苛求,宽容学生在一时之间未能改正不良习惯的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评价体系及其反馈

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教学质量不理想的时候,这就需要评价和反馈。做好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找出针对的原因,改正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环境。

教学的质量不应该只关注于学习成绩方面,当然这也是重要的反应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而更应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学生的评价体系就得包括在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格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评价,这些方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所以当这些方面有所缺陷时,就需要进行改造、改正。

建立这样完善的评价体系,就能快速而准确地了解教学的情况和质量问题,增进双方的了解,知晓双方的思想感情,为学校、家长、学生、教师之间构建了和谐交流的平台。可以为共同的目标为之努力,可以为现今的不足而努力完善和改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的有效分配

近年来,随着各部门的关注,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逐渐地平衡,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学生的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及教师的发展水平、学生学业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所以多进行一些各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展示学校,就可以逐步缩小各小学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而其他一些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也更能促进教学的质量。

六、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操作和地理的限制,很多知识点、难点往往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则可以突破这样的时间、空间的距离,化抽象为具体,把书本上静态的图片变为动态的动画,使学习的枯燥变成了学习的生动和乐趣。一些抽象的、语言难以表达的情况和障碍被化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教学更加有益的进行,学生也更加地热衷于学习。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和课本间架起了一座方便的桥梁。

值得注意的事,在依靠多媒体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师自身的发挥、与同学的交流和对同学的引导,不然只能变成过眼云烟,毫无教学效果可言。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启迪、引导、事先做足准备的工作,以教师为主,多媒体手段为辅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质量。

七、总结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样都适合的,所以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合理地教学,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才能进,搞好毕业班的工作,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国建,储开芬.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浅探[J].小学教学研究. 1993(06)

[2]胡海瑛.浅谈如何搞好小学毕业班英语总复习[J].西江教育论丛. 2005(04)

篇10

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少、慢、差、费”――“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应该说,30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吕先生的“少、慢、差、费”这一质问,从未停止过求解的脚步。其间,亦有不少真知灼见,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只是在“技”的层面进行改良,而在“道”的层面进行改革的却为数不多。因而直至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深陷于“少、慢、差、费”的困顿之中,且出现了三大明显的缺失。

1.语文课程地位性的缺失。

尽管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显得有些尴尬,屈居于英语、数学之后,甚至被人奚落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愈来愈淡。就拿完成作业来说吧,排在第一方阵的是英语、数学,至于语文,常常是最后迫不得已的一项。语文学科地位的失落,除了受别的学科的冲击之外,关键还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学习方式的单调性、评价结果的受挫性等,致使语文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课程地位的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问题。

2.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的、社会万象的、人文科技的、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拟的、古今中外的……语文教材呈现出来的虽是线性排列的有页码的白纸黑字,但教学内容所包蕴的却是无限定的五彩缤纷、立体具象。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本语文书似乎就是课程的全部,语文教学在黑白两色间穿梭,内容变得干瘪,色彩变得单调,形象变得空洞,语言变得乏味,学习变得无趣。正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现象,学生的语言之树长期得不到“活水”的滋润,也就难于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了。

3.语言习得规律性的缺失。

语文学习重感悟,但感悟绝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感悟是有方法的;语文学习重积累,但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食古不化,积累是有门道的;语文学习重表达,但表达绝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表达是有序列的。语文教学有规律可循。鉴于此,我们研究团队于2008年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教育主张,尝试进行了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和教学实践。顾名思义,“12岁以前的语文”是指0~12岁儿童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 0~3岁婴幼儿阶段,这是基于倾听的“家庭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储备时期; 3~6岁幼儿阶段,这是基于游戏的“伙伴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 6~12岁童年阶段,这是基于语言交往的“学校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以儿童认知心理为依据,以回溯母语习得规律为旨归,以超越语文教材,涵盖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及广泛社会生活为内容,倡导开掘资源重构内容、广博阅读不求甚解、注重积累关注表达,以期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播种下经典语言的种子,留存好童年语言的基因,释放出生命语言的活力。现阶段,我们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正着力于6~12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

方法

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12岁以前的语文”这条路上,边探索实践,边反思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

1.酝酿准备阶段。

2008年,面对日益严重的语文课程地位性缺失、教学内容丰富性缺失、语言习得规律性缺失的现状,我们开始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对1500份学生问卷、1500份家长问卷、100份教师问卷的统计梳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是源于教学内容的干瘪、教学形式的单调。一本本薄薄的语文书,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消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耗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该做怎样的变革呢?我们组织语文老师扎进书海,去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慢慢地,我们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想法:构建一个“12岁以前的语文”全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回溯习得规律,或许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教学现状,把学生心底的语文兴趣给重新唤醒。

2.顶层设计阶段。

2009年,我们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宣言,提出了基于“三大石块”的课程体系,即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强调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语文教育应给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奠基,给儿童一生幸福奠基,以经典的熏陶来发展、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同时,初步设想了重新建构后的课程内容该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压缩教材教学时间。)现有教材怎么教?(摒弃分析,直奔重点。)国学经典怎么教?(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儿童文学怎么教?(自主阅读,交流心得。)课内课外怎么处理?(得法课内,迁移课外。)语文作业做什么?(删繁就简,积累表达。)

3.资源开发阶段。

2010年,在聚合了全校语文教师的共识与智慧之后,我们启动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资源的重构工作。全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在现有的国家教材基础之上,按照12岁以前的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历时两年时间,编写了一套《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6本),适用于小学六个年级。每本教材的基本体例为“国学篇”“诗歌篇”“儿童文学篇”。其中,“国学篇”以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章为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篇”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中外诗歌为辅,作品文质兼美、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篇”则精选了中外名家名篇。希望儿童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传承民族文化;以诗歌涵养儿童的民族气质,培养拥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经典,顺应儿童天性。各板块篇目的选择采纳了多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力求选文经典,体例设计科学,符合儿童心理及母语学习规律。这套补充教材,还特别注意与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的有机整合,虽独立成篇,但彼此关联,便于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实验探索阶段。

从2011年起,在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之后,我们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的整合与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寻求“1+X”的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教科书、《12岁以前的语文》以及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并行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删繁就简,摒弃分析,注重积累,关注表达,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积累、有效表达中,内化语言习得规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在评价模式上,寻求在积累的厚度、阅读的广度、表达的深度上作“3D”立体评价。

(1)尝试“1+1”模式。

实验初期,部分语文教师组建了实验团队,在完成国家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各年级对《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教学尝试:确保每周一节补充教材的教学时间,辅以每天晨读、午间默读活动,力图在各个年段渗透国学、诗歌和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实践证明,进行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教师与儿童,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教师开始自发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内容,自觉地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方式;儿童的母语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视野更为开阔……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教师并不满足于这样补充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坚持地不断反思与实践。

(2)建构“1+X”模式。

现阶段,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团队正在进行力度更大的尝试与改革。基于“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结构整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国家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与重组:“单元内的主题整合”“跨单元的体裁重组”“主题式的文本拓展”“作家连串式深度阅读”“作品比较式阅读”“自主阅读后的交流会”……同时,我们对《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图文交融的绘本阅读”“剧本表演式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的阅读”……同时,我们还对国家语文教材和《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以及教师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独有的尝试:“主题关联式的读写实践”“家校互动式的阅读实践”“多媒体式的语文学习”……

我们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建构了以“大量阅读”为基石、以“前置研读”为起点、以“深度批注”为抓手、以“主题学习”为策略、以“多元对话”为核心、以“析少积多”为旨归的语文学习新思路。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思维开阔了,对话丰富了,思想深邃了,底蕴深厚了,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的积淀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3)实施“3D”评价模式。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实验,离不开评价模式的改革。我们大胆尝试建构了“3D”立体的评价模式。一是多元考察学生积累的“厚度”,在全校各个班级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龙大赛”“诗词背诵大赛”等活动,给予获奖者“汉字大王”“成语大王”“诗词大王”等称号。二是全面考察学生阅读的“广度”,在全校各个班级开展“美文串串烧”“小说大家读”“读书报告会”“阅读大比拼”等活动,给予优秀者“读书大王”等称号。三是专题考察学生表达的“深度”,在全校各班级开展“我是小作家”“我是小编辑”“我是小评论”“我是小记者”“我是小演员”等专题活动,对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成绩优异者,给予“北小小作家”等称号。这样的“3D”评价模式,让北京东路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悄然地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

5.推广普及阶段。

“12岁以前的语文”从我们北京东路小学一所学校开始实验,到区域内十余所学校参与同行,再到省内研究共同体创立,直至全国百余所学校热情加盟。2011年5月,全国首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论坛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成功举办;2012年4月,全国第二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论坛在河南洛阳实验小学成功举办。如今,这一教学主张在全国小学语文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已经超越一所学校,成为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性

符号。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扩大实验的过程中反思总结,逐步形成了“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结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形成一个新理念:“12岁以前的语文”。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12岁以前的语文”就是在儿童的心田里播下生命的种子。在诵读中,在积累中,在表达中,一粒粒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种子,自然会生机勃勃地发芽、成长。“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着眼于为儿童的一生奠基;“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着力于为了勃勃生长而聚集能量。

“12岁以前的语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远离枯燥,厌恶单调,它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拒绝烦琐,摒弃分析,它是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12岁以前的语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学”的无限张力,古今中外、宇宙万象、唐诗宋词、名家名篇,无所不有,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12岁以前的语文”也最大限度地给予教师“教”的无限张力,无需循规蹈矩,不必按部就班,一切以生为本,在儿童语言的最近发展区里播种再播种,积累再积累,习得再习得,这里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语言世界。“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2.构建一种新体系:多向融合的课程体系。

“12岁以前的语文”在实践层面最大的变革就是“多向融合”。在我们惯常的语文教学中,一本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翻来覆去地教,久而久之,语文课就变得单调乏味、干瘪生涩、食之无味。语文课程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本语文教材,它需要作多维度的拓展、延伸、链接,因而课程体系的多向融合,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我们研究共同体的师生共同努力,用五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编出了以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为三大基石的《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建构出以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多向融合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旨在让每一个儿童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丰富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体系,将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学校的《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内容重组、结构重建、线索重排、体例重构,让语文课程内容既彰显鲜明的儿童立场,又重续传统的经典文脉,在儿童与经典之间寻找到一种丰富的平衡、无痕的交融、相互的照亮。

3.探索一种新范式:“五点

合一”与“六位一体”。

实验之初,有教师担心,原来一本语文教材,我们一个学期教得还急急忙忙,这又加上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这么多内容该怎么教呢?我们的回答是,教学课时不增加,学生学业不加重,在教学方式上做文章。

(1)教学策略上,彰显“五点合一”的新线索。

①起点高一点。正视并尊重当下儿童语文学习的真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炒夹生饭,不做无用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具有挑战性。

②容量大一点。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适度加快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饱满。

③结构整一点。避免烦琐的咀嚼式的语文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板块化。

④视野宽一点。不局限于国家语文教材,也不局限于校本教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⑤积累厚一点。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期,给予儿童珍贵的、经典的积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更为丰厚。

“五点合一”是基于“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结构整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的教学新线索,让儿童在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语文学习时空中,获得言语、思维乃至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学习方式上,探索“六位一体”的新思路。

①大量阅读。通过“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图文交融的绘本阅读”“剧本表演式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的阅读”等各种方式,极大地扩大、丰富儿童的阅读量。

②前置研读。通过家长学校、班级网络平台等方式,提供前置研读单,进行阅读的链接、规划与指导,引领儿童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前置研读,进行阅读思考与质疑,让儿童自己学会学语文。

③深度批注。主张泛读与精读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在精读过程中的“批注式”阅读,指导儿童突破文本关键词、制作阅读地图、绘制人物图谱等,让儿童的阅读向纵深前进。

④主题学习。根据儿童语文学习的需要,师生共同规划各种语文学习主题:儿童幻想小说的阅读、绘本读写实践、儿童诗仿创、儿童论语课堂、走近作家等,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富有情趣与魅力。

⑤多元对话。避免单向的、线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组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组内对话、小组间的对话等,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加平等、自由、愉快。

⑥感悟积累。引导儿童自己学会学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中感悟、积累,在体验中运用、提升,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儿童真正成为会学语文的主人。

“六位一体”是集“大量阅读”“前置研读”“深度批注”“主题学习”“多元对话”“感悟积累”为一体的语文学习新思路,与“五点合一”的教学新线索共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相应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语文学习不再只是烦琐的分析和字、词、句、篇的机械训练,经典阅读、广泛积累、个性解读、多元感悟、差异对话、创新思考、深度阐释、开放表达才是语文学习的新生态,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已经成为“12岁以前的语文”全新的标识,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可与接纳,并内化为一般的教学与学习生态。

四、效果与反思

1.实践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实践与研究,“12岁以前的语文”逐渐成长,并对儿童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文化的整体构建产生了较为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提升了儿童的语文素养。

随着“12岁以前的语文”在全校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兴趣、儿童文学阅读量、国学经典与古诗词的积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口语交际与创作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提升。据统计,系统参与“12岁以前的语文”实验的六年级学生,目前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越《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6年145万字的要求,基本达到人均600万字的阅读量,超过1000万字阅读量的学生比比皆是。学生的创作兴趣与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仅六年级学生中,拥有个人作品集的学生就有92人。与此同时,随着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与作家面对面、家庭亲子阅读、阅读进社区等活动的全面开展,阅读已经从原先的个体活动不断拓展为班级团队活动乃至家庭与社区活动,阅读已成为实验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学生参加“全球华文经典诵读大赛”和“七彩语文经典诵读大赛”,都以选文的独特、诵读的传情、表现的完美,获得特等奖。

(2)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

了卓越发展。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对于我校教师语文视野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语文教育理念更新、自身语文素养提升等方面产生了质的影响。实验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活力与研究动力。5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中有12人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全国、省级小学语文研讨活动中有20人(次)作学术交流,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观摩课、作学术报告有200人(次),先后有3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6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还有12位教师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

(3)系统建构语文教育品牌。

随着“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体系的不断建构与实践深化,加之拥有近百家同盟学校的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创立,“12岁以前的语文”不再只是一种学科教学理念或主张,她已经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独特教育思想、鲜明价值追求、完整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模型的学科教育品牌,在南京乃至全国语文教育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与口碑。现在,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已经拥有160所联盟学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过南京、洛阳两届系列论坛,出版了《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6本)和《“12岁以前的语文”实践与研究》,还创建了一个“12岁以前的语文”专题网站。

2012年12月,《12岁以前的语文: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未来,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相信这一基于儿童立场、立足文化传统、彰显实践创新的教育品牌会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

2.实践反思。

应该说,“12岁以前的语文”研究是一个未完成的图式框架,我们正行走其间。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留白点,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提升。

(1)在资源开发多向融合

上需作进一步深化。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还应该与时俱进,寻求其他资源的融入。例如,科普类的经典阅读,当下名家的精彩篇章,这些资源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当我们拥有大量教学资源时,我们需要合理取舍、安排序列、有机整合,这项探索性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

进一步提升。

再好的教学理念,再丰富的教学资源,都离不开教师的高效教学。当我们把语文的课堂打开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国学经典这一类内容的时候,我们不少教师感觉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文本的理解都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3)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需作进一步完善。

“12岁以前的语文”是指0~12岁孩子的语文学习,我们现在仅着力于6~12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还要对“0~3岁的婴幼儿”和“3~6岁的幼儿”的语文学习进行研究,以使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