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意义;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3] 李丽平,周国梅. 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J]. 环境保护,2009,( 24) .

篇2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 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障碍;新能源;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30-03

气候的急剧变化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而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年12月19日,万众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未能通过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文件的情况下闭幕。此后,中国面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应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影响和碳减排的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并不能只顾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应把低碳经济定义为低能耗和低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关注节能减排和减少空气污染,要全面地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全球很多企业都尝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据统计,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发展节能减排等,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可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4%,而且在人类各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高达83%。因此,能源问题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减少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全球CO2年产生量巨大,仅我国每年就排放70亿吨以上,且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短期难以逆转,从而导致碳排放不断持续增长。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这种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约高30%左右。中国目前CO2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低碳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障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因缺少先进的减排技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是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每年要为软件技术标准向外企支付高额的费用。

2.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普遍存在着技术剽窃、模仿现象,致使创新者缺乏足够的市场激励动力。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到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障碍。

3.技术引进障碍。技术引进包括为了使用而引进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的两种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大量花钱,因为它的效益迅速可见,而对消化、吸收却吝于投入。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弊病。多家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引进技术,最终产生了对外国技术依赖。结果导致花费大量的技术费用,而没有完成技术更新和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

4.技术投资障碍。新技术应用的预期尚不明确,技术政策还不健全,导致投资者担心未来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而不敢大胆投资进行技术研发。

(二)低碳新能源有待大力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由表1可知,1978年中国总体上还是能源净出口国。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远超过能源生产量,缺口高达32 028万吨标准煤,成为不折不扣的能源进口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态势不错,如风能发展迅速,2008年连续第四年风电装机翻番。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0.1%,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2008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23.3%,仅次于美国。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能源成本普遍较高。我国风能发电的成本要比火力发电高一倍,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的四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自主创新太少。要发展新能源,引进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在新能源方面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世界各国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做实验的情况。三是我国目前对于整个新能源的发展还缺乏一个详细周密的规划。对于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争论也比较多。

(三)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企业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多是高能耗工业部门,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还要依靠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迸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仍然相当困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的关停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仍然我行我素,争先恐后上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对国家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长效政策机制对节能的设备投资、技术进步、减排成本以及管理机制改进等方面进行鼓励和现实补助,企业在大规模应用减排手段上将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缺乏长期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尚需时日。

当前经济困难使政府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政策的制定上容易顾此失彼。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如一些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而且目前的油电价格管制和补贴存在问题。生产侧补贴鼓励和放大石油电力消费,导致无效消费,加大能源稀缺和价格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此外目前的能源生产侧补贴方式鼓励消费,意味着大多数的能源补贴将进入富人的口袋。另一方面,低能源价格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能源补贴。

另外,虽然国家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在高位,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一些投资不能立刻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总而言之,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国家尚未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明确政策和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远不止这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据悉,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纷纷投入巨资开始涉足低碳技术研发,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谋求在低碳经济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占领科技制高点。据了解,我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进行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当下,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快速提高,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电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我国应鼓励煤炭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园,鼓励研发对煤炭热能效率利用高的技术发展,实现煤炭的多层次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碳捕捉和碳储存技术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支柱技术,掌握了这个技术,不但可以发挥我国相对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还可以使我国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扶植低碳科技的发展,实行多联产技术来降低经济成本,对实行清洁生产的环保煤炭企业给予补助。

(二)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是重要途径

建立能源回收生产体系,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是一种能源双向流动的生产模式,使得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实现碳排放的降低。研究显示,废弃物再生回收的碳减排量十分可观。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能源1.4万吨标准煤;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废金属的回收率(指年总回收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为40%―50%,废钢铁的回收率为60%―70%,废纸为70%。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原料总量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同时提供3.5亿个的就业岗位。

在能源政策方面,2009年起,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了《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推广实施细则》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等多部实施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效果显著,对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2010年4月正式实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法律依据。今后,建议各相关部门制定更多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增强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通过新能源的产业革命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三)培育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

在全球都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我国须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建立进口制成品替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进口这些商品作替代,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保护环境。还应建立低碳贸易和投资制度来避免污染和碳排放,提高外商投资门槛,并鼓励外商投资在生产中采取清洁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在此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利用低碳商机,提高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尽可能以低成本的清洁增长方式和低碳技术进行经济发展。

2009年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使其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从2011年开始,拟对未采取减排措施的盟外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碳关税。因此,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双重打击;另外,如果美国将其税收用来补贴国内企业的减排,我国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该征收国内碳税,使美国的碳关税失去合理性。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做法,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支付劳保的费率。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综合性成本并没有提高。另外,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收重点引导重工业降碳,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生产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使其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四)普及低碳理念,共建“低碳生活”

目前,人们低碳消费意识薄弱,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应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低碳消费、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生活习惯,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China’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2009.

[2] 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3]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 王宇寰.节能减排――低碳的必由之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5] 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Main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WU Zhe

(Wuhan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affairs Career Academy,Wuhan 430074,China)

篇4

>>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应注意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时代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后的中国低碳经济革命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旅游的探索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的若干难点与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IPCC.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

[6]江上舟.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增效[J].上海节能,2000,(9).

[7]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

[8]魏蔚,乔为国.国外促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05.

[9]上海市经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6.

篇5

一、在政策文件出台方面

我区出台了《市区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对消费扶贫工作进行了目标设定,通过组织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关协作方面和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力争销售贫困村农副产品10万元以上。我区结合市发改委出台的《市2020年消费扶贫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我区工作方案,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工作。

二、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区积极响应发展“市集经济”号召,举办了“促脱贫攻坚、建美丽庭院”和“城乡接力,助农地摊大集”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活动,拉动了区疫情后的经济发展。

我们分别在两个贫困村开展的“促脱贫攻坚、建美丽庭院”活动,通过区委书记带头扫货、网红直播秒杀等方式,线上线下累计销售农副产品12万余元。在区政府门前开展了两期“城乡接力,助农地摊大集”活动,销售额达到35万元以上。

9月份我区在朝鲜族民俗村开展了“消费扶贫月”暨“丰收大集”活动,主要售卖贫困户种植的蔬菜水果,低保户养殖的土鸡蛋等农副产品,边缘户上山采集的蘑菇、野生猕猴桃,更有涉贫合作社及企业所生产的蜂蜜、沙棘饮品、月饼、酱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市民选择。各路网红主播也来到现场开启直播,通过线上优势,集中展示区产品特色,带动优质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拓宽销路,销售额达10万元。

从六月份中旬开始至九月份,全区共有十二个镇街参与主场销售,共有商户400余户携带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销售商品,销售总额达140万余元。

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贫困村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村生产好产品、打造硬品牌、对接大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活动中我们发现,我区贫困人口相对年龄较大,生产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其他农副产品产量较少。在贫困村开展的活动消费主体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两个贫困村离市区较远。产品种类多以鸡鸭鱼为主,品种单一。同时因位置偏远,致使部分扶贫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成本过高,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通过当前工作来看,我区已初步完成年初设定的工作目标。下一步,我区将结合“扶贫日”“第一书记代言”等相关活动,不断宣传推广贫困地区农产品。继续组织开展“城乡接力,助农地摊大集”活动,扩大消费主体,提高全区人民消费扶贫意识。

篇6

一、当前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调查了解,在夜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能够吸引大众夜间消费的场所和消费项目少。一是休闲娱乐场所存在“贵族化”倾向,消费价格高,只适宜少数消费群体,缺乏大众喜好且适合其消费承受能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服务。二是在购物方面,大型商店夜间一般都不营业,夜市中存在的主要是档次较低的购物场所,如地摊,商品价格虽便宜,但大多数人觉得商品质量不高。由于主要的商品供应商缺位,极大限制了夜市的购物消费功能。

2. 消费项目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夜间是人们休闲的时段,夜间消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发展城市夜经济应注重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当前存在的一些消费项目还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3. 缺少特色。一是各城市夜经济的消费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二是同一城市中各夜间消费市场也缺乏自己的特色。

另外,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市民滞后的夜消费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夜经济发展。许多人还不能把夜消费特别是休闲娱乐消费看作是正常的消费行为。

二、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培养正确的夜消费意识和夜消费观念,消除社会偏见。

2. 商家应认真研究人们的夜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消费服务项目。

3. 科学合理地制定夜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同步发展低、中、高档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大众夜消费项目,如在高校集中区规划大学夜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夜间露天KTV、图书展、文艺表演、趣味演讲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鼓励学生参与。其次,可以修改工作作息制度。向北京学习,引入“错时”上下班制度,不但可以去除市民因休息不好而影响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享受夜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不但可以调动城市夜经济,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 打造夜生活特色街区。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打造文化娱乐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饮食消费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等。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市民需求,建设一些临时性夜生活服务街区。

5. 打造夜经济特色品牌。(1)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如,有的美食街区可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吃、名菜,有的可专门经营本地的特色菜肴。我们可以借鉴天津发展夜经济的方法,在就餐期间推出特色文艺演出,形成特色餐饮文艺品牌。(2)建设特色文化夜市。可以挖掘利用本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能够天天演出的实景剧目,打造特色演艺品牌。如在保定市可将保定老调、徐水舞狮、涿州皮影等打造成自己的特色演艺品牌。(3) 积极引进外地的艺术形式并经常邀请外地艺术团体到本市演出,使人们足不出市即能现场欣赏各地的优秀文艺节目。

6. 设计适合夜间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应充分挖掘本市的旅游资源,完善夜间旅游的基础设施,设计一些弘扬本市文化、突出本市特色的夜间旅游项目。

7. 加大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为发展夜经济创造良好环境。(1)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夜间营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其有利润可赚。并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适宜夜间消费的服务项目。(2)工商、城管、卫生、公安、文化、环保等政府部门要适应发展夜经济的需要,并加强市场监管,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3)增设金融服务设施。各大银行可以在繁华地段的相关夜生活场所开设自助银行、ATM机,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4)加强对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大众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市民参与夜经济创造基础条件。(5)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艳青,宗成华,赵佳娜. 石家庄“夜经济”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杨冰. “夜经济”升温有待特色助推[N]. 河北经济日报,2010-02-02.

[3]于萍. 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 改革与战略,2010(10).

[4]刘毅. “夜经济”让城市更绚丽[N]. 石家庄日报,2011-07-22.

[5]张素薇. 衡水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实现途径[J]. 中国商贸,2010(20).

[6]对河北省发展“夜经济”的几点思考[EB/OL]. http:// chinadaily. com. cn/hqgj/jryw/2011-03-30/content_2170659. html.

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3-13

篇7

关键词:商誉;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合并商誉

二、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

1.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

目前对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它们与合并商誉的性质是相对应的。第一种,是资产观,即认为合并商誉是一项资产。并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采纳了这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符合资产定义的,应将其确认为资产项目,按取得的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列示。第二种是费用观,即主张在收购期内将合并商誉一次性记作费用。这种观点认为,如不对合并商誉进行摊销,则其就不具备资产的实际意义,而且假设合并商誉没有充分理由永久存在。第三种是权益抵消项目观。这种观点要求在合并日将合并商誉直接冲销留存收益。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必须依附于企业才能存在,合并商誉不能独立于被合并企业而单独存在。

2.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

与初始计量不同,会计界对于如何对合并商誉进行后续计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三种方法。

(1)在一定期限内摊销。合并商誉同其他资产一样,作为企业的一项能获取未来超额收益的资源,其能力不可能保持不变,会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更新而日益减少,应该合理摊销;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它应通过系统摊销方法与未来实现的收入实现配比,以正确计算未来收益。

(2)不摊销但进行减值测试。2001年6月FASB公布了第142号公告,该公告规定,合并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委员会在公告时解释停止使用系统摊销法的原因:“相信不是所有的商誉的价值都下降,并且即使下降也很少会是直线基础下降,因为诸多被调查者认为商誉在一个人为的主观期限内以直线法摊销不能反映经济实质,也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3)既摊销又进行减值测试。1998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准则提出了这种模式。其理由是,并非所有商誉都是消耗性的资产,需要按年限摊销,会计上可能只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由于无法真正区分商誉的类别及其价值,故当存在这种情况时,单纯的摊销和减值测试可能都不合理。

三、我国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有关企业合并商誉的会计准则。关于商誉会计问题曾在199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对商誉的计价、摊销及核算范围进行了确定。2006年颁布的有关合并商誉的具体会计准则,也只是在无形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分部报告准则中做出规范性要求。在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方面,我国目前采用超额成本法。它的缺点在于购买企业的价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会取决于买卖双方的谈判能力及其投资动机的不同。

四、对我国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独立的合并商誉会计准则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合并商誉准则,这显然不利于这一复杂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因此,制订我国合并商誉会计具体准则已势在必行。这一方面要参照国际惯例,另一方面应考虑到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企业结构形式、国内国际企业并购方式、相关法律法规及不同利益导向等多因素的影响。

2.改进合并的计量方法,适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商誉同一般的资产要素不同,它不像传统事项或交易那样,不是在一个时点可完成的,其历史成本不能有明确的归属,其产生也不是由被合并企业过去若干事项或交易集合形成的,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积累,没有与之相配比的成本支出,并且,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商誉价值是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及获利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核算体系下无法反映。因此,商誉会计对计量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并用是财务会计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

3.商誉的后续计量采用以摊销为主、结合减值测试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资产应该按照其未来经济利益来计量。如果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金流量)增加或减少,就应当增加或减少资产的价值。就商誉而言,其价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但也可能因为合并后企业的协同效应和后续努力而得以提高或维持。因此,单纯地摊销并不符合商誉的本质。但是在我国完全放弃摊销而采用减值测试也存在问题。因为采用上述方法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能够可靠地确定商誉的公允价值。而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短,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如果完全采用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确定商誉账面价值的增加,可能会给企业提供操纵的空间,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从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稳健性考虑,采用以摊销为主、结合减值测试的方法比较现实和科学。

参考文献:

[1]纪双陆.我国合并会计商誉问题的探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郭广斌.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研究.2007,12.

[3]李翌.合并商誉问题研究,2005,12.

[4]史丛莉.合并商誉问题探讨.沈阳大学学报,2006,6.

篇8

一、大学生群体消费性状独特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特点。大学生虽未直接赚钱,却在天天花钱。校舍的地理位置、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家里资金的供给规模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性状比较独特。

1.局域性

高校扩招后,一些大学迁到了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形成了不少新的“大学城”。学生在“大学城”里学习、生活比较习惯,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一般很少去市内。这样一来,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求近、求快、求方便,不会花很多时间去考察市场进行性价对比后再消费。这种就地、就近的局域性消费特点,势必在高校周边衍生出许多经济实体,以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2.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基本是稳定的。就是说,一批毕业生离校了,又会有一批新生补充进来,进出的学生人数大体相当。从这一点分析,一所大学学生的总体消费规模是相对稳定的。另外,就单个学生而言,每个月家里根据其消费水平所提供的生活费数目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规模波动范围是有限的,不会大起大落。

3.适用性

大学生购物的特点还体现在选择物品的适用性上。与社会上有固定收入的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的经济支付能力比较有限。大学生的日常开销主要是伙食费、购买日用消费品和必需的学习用品。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可能还要添置一点应季衣物。这时,他们考虑最多的是适用、能用、可用,并不太追求品牌、档次和高价位,适用且物美价廉的商品是他们的首选。

4.随意性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自己很少有随意支配金钱的空间。上大学后,尽管父母给的钱是有数的,但毕竟是自己掌管,可以独立花钱了。自由裁量的欣喜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常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寅吃卯粮的尴尬境地。由于开支缺乏计划,花销随意、零散,透支后只好东拆西借或再张口向父母要“救济”。

5.附和性

大学生购物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跟风附和。你有我也想有,你买我也要买。一些大学生甚至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看什么电影、听什么歌、用什么电脑、使什么手机都要仿效其他同学。这种跟风式的附和性消费带来的盲目,既可能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容易使校园周边经济出现短期潮汐式涌涨,给商家造成市场信号的误判。

6.被动性

在校内商家满足不了消费需求时,大学生就要到校园周边去消费。即使这些就地、就近的商家商品不够好、店堂门面不够靓、服务不够规范,大学生们还是在将就中实现了消费。很明显,这种消费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有的不良商家抓住大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愿意招惹是非的心理及社会阅历浅的弱点,以次充好,随意叫价,致使大学生们只有被动“挨宰”的份儿。

二、高校周边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高校周边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局面,值得关注,值得总结。

1.业态多元

市场的发育和产业的形成是与需求紧密相关的。由于大学生需求多样,因此高校周边经济也形成了百业俱兴、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其中尤以服务业较为突出。从临时地摊到挑杆叫卖,从批发零售到小百超市,从餐饮服务到旅店经营,从干洗店到成衣铺,从美发店到美容院,从能力拓展培训到毕业就业指导,从雅思英语提升到考研出国攻略等,不一而足,应有尽有。令人可喜的是,在有的高校周边出现了以智力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高度依赖智力成果,大量聚集智力型员工,主要提供以智力、知识、技术等为核心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这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所涉及的岗位大多适合大学生,是符合其预期的“好工作”。

2.规模偏小

目前,各高校周边开办的各类服务业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由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所决定的。高校周边经济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尚没有经济收入,所以商家们也在“量体裁衣”,搞小本经营。他们甘做产业的中低端,维持中小规模,实行低成本战略,不敢扩大、做大。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高校周边的房租昂贵,不少租房经营的商家不肯投入更多的资金搞装修,只能是凑合经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周边的店铺有“五个月之痒”之说。据调查,高校附近店铺经营到五个月左右是关键点,如能坚持住、挺过去,赚钱的几率就很高,否则就要出兑。

3.利润丰厚

高校的寄宿制教育模式导致了学校周边的人口密度很高,使这个地区蕴藏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一些高校又远离闹市区,大学生对市场行情不够了解;集中而居的大学生手里掌握着一笔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因此,这里就出现了有悖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现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不合理价格的调节作用十分微弱。换句话说,这叫做“学生的钱好赚”。有时候出去吃饭,学生想得更多的可能是是否吃饱了、花了多少钱,而不是在想吃这顿饭是否值得花这些钱。这无疑是大学生的消费对周边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一点。在这样一个商品价值规律有些失衡的市场中,商家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4.拉动力大

高校人才济济,有许多科研成果通过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创出了经济效益,可以推动高校周边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就是,最近几年选择在高校周边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为高校周边经济发展带来了理念上的更新和观念上的变革,有的成功者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另外,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据抽样统计,一名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大约在800~1000元,多的可达2000~3000元,甚至更多。在中等消费水平的城市,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费也就一千多元,不难想象一所有几万名学生的高校其消费潜能是何等巨大。因此,一座高校可以养活一个镇甚至一个县的说法绝不为过。

三、加强规范引导势在必行

发展高校周边经济,不能搞无为而治,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1.政府要多规范

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发挥作用,既要搞好宏观调控,又要加强微观管理。从市政规划、建筑布局上着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高校周边的产业门类,创造条件激活各种市场要素;在资质审查、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督,完善监管机制,为高校周边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大学周边创办企业,应当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内保留学籍。对于拟在高校周边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带薪一年安排其到相关企业实训,带薪工资由政府承担,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高校要有所为

高校不能对校园周边经济发展袖手旁观、置身事外,而应积极作为。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当思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要花销有计划、支出有记载;要明确校园内店铺的经营范围和具体要求,约束商家开展经营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把利润放在合理区间;要鼓励大学生或大学生社团创办消费合作社,以学校出资、学生入股或者学生和商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买卖”中体会到挣钱的不易,还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还要配合政府,监督校园周边商家依法合规经营,对有问题的商家提出意见建议,促其整改,促进校园周边经济的规范发展。

3.经营者要上水平

篇9

关键词:商誉;国际会计准则(IAS);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一、商誉的概念

there has also been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standards asso-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由英国会计学家最早提出“商誉”一词;为了更好的审理案件,法官首先对商誉进行的定义是:“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1999 年9月7,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日公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

从16世纪出现“商誉”一词至今,经过近400年的探索、研究。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又产生了不同的确认与计量的标准。

二、商誉会计确认与IAS的比较与趋势

(一)国际会计准则(IAS)中关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1.购买产生的商誉确认和计量

(1)交易发生时,可以作为一项确认的资产,并被认为是商誉的是: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的部分。

2.内部产生的商誉:

在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商誉是不是企业的资产。在有些情况下,为创造未来经济利益需发生支出,但这类支出不会产生满足准则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

3.摊销

商誉应在它的使用年限内进行合理地摊销。确定摊销的期限应该是反映对未来经济利益和预计要流入企业期间的最好估计。按一般的规定商誉的使用年限从其初始确认起不应超过20年。在极少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商誉的有用年限将超过20年而达到某个年限。

(二)国际比较

1.商誉的核算的比较

通过新颁布的准则对国际准则IAS38的规定的参考,得出一个结论商誉是不作为无形资产作为记录,而同时把无形资产和商誉一起列出来,同时不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品牌、报刊等作为无形资产来对待,这是一种周全而可以理解的做法,是和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我国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在商誉的核算上作出相符合的规定。

2.关于自创商誉的比较

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国际准则上的做法是相同的。在企业收购或并购被购买或被并购企业时的商誉,即调整当期的股东权益(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不能单单的把商誉用来变现,它是无法确定是否能使用的,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会被认为有过于主观的嫌疑,与自创商誉应该采用一致的做法,就是发生购买企业的时候所产生的商誉也不应该被确认。

三、我国商誉计量的问题

(一)存在于我国会计准则中的问题。

1.商誉测试时所间隔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而言商誉是包括了企业基本身所有的优质的资源,它也是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而慢慢累积起来的,因为在商誉是一种长期的资产,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所以并不是每年都会减值测试。

2.计量基础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1)商誉的价值并不是一方面的所以通过计量基础来表明的商誉所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全部的只是一部分。把公允价值引进到商誉的计量里,并不完全都是有利的一面,还存在着弊端。从有利的一面来说,在这样做可以,让无形资产的价值更能符合其真实的市场价值;从有弊的一面来说,是否真正“公允”在现实层面上的操作也存在着困难,作为第三方不太容易可以判断出企业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是不是符合市场价值的。但现在也是有许多的计量属性是同时存在的,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计价非常的不固定,这样就容易产生更多的盈余管理。

四、商誉的改革方向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对变更怎么样处理商誉的方法,结合现在我们国家对商誉的以及其它与之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处理商誉的方法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猜测的,并且在2006年的时候还颁布了新的规定,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非常相像。这样的规定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实现经济国际化是非常有作用的,可以加快我们国家实现国际化的步伐,并且对我国的会计发展而且有利于与国际上发展很好的国家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看。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意识到,趋同不等于盲目的相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毕竟和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会计届的相互交流,使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互适应,而不是我国会计准则一味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针对改革措施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计量基础应当完善公允价值的引进。

1.发展信息和价格的市场。首先要完善信息和价格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等于经济息息相关的市场,而且还要提供有效地,合理的资产与价格信息。

2.要对会计准则计量基础进行一定的规范。在对商誉计量基础中规定是否要减去评估费用,准确的界定之后就能避免一些麻烦的产生。就可以在不同的企业间使用统一的商誉减值的计量,解决了可比性这一会计要求。(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4-88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32

[3]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M].1998

[4]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M].1998

[5]徐勇.自创商誉会计确认与计量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06期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 ;人和荸荠;对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人和荸荠协会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例。2006年,由县政府牵头,以发展当地荸荠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陈和镇组建了应城市陈河镇人和荸荠合作社,并得到市民政局的批准,制定了合作社的章程,确定了职责和业务范围,确定了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和领导核心,吸收陈河一带26个组的97家农户为首批会员。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二、人和荸荠品牌建设的状况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孝感市人和一带产出的荸荠个大、皮薄、肉甜,一直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小有名气,是一个小的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之一。从人和荸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至今,人和荸荠品牌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荸荠的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6000多亩增加到2010年的1.7万亩,其中张咀村从84.5亩增加到200多亩,先屋村从113.5亩增加到230多亩,种植面积翻了两番左右,总产量也相应翻了两番左右,荸荠种植的规模增加,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一品牌带动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地区品牌

前几年,由于人和荸荠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对地区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人和地区除荸荠种植这一特色品牌外,还有水产养殖(毛蟹、鱼),这些主要采取承包和外包的方式,而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仍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荸荠种植时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烂根、死苗问题,成熟时的开裂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产量受到影响;人工挖掘、清洗效率底低下;荸荠上市时保鲜困难,容易腐烂,严重影响远销和长期储存。

(四)品牌定位不准确,农户品牌意识不强烈

在人和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坚持区域性品牌的战略,还不断在尝试建设企业品牌的路线,但因为资金、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成功。同时,由于当地荸荠滞销情况不严重,整个人和荸荠产区品牌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不谋求整个产区的联合发展和更多的利润,使人和荸荠的发展受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薄弱

协会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协会,使得协会的发展受限。

(二)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荸荠协会在推进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协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人和荸荠协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人和荸荠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和“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协会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人和荸荠协会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人和荸荠协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

起初,当地政府坚持荸荠“由地摊走向柜台”的思想,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进行深加工,这一点福建曾今做过,即将荸荠制成饮料,添加相关辅料后,即可保鲜;二是要办厂,但由于量小、无人投资而无法进行办厂。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人和荸荠协会发展的脚步。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协会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协会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协会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协会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二,保持信息的流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协会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第四,加强人才储备,根据协会的机制明确分工。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协会对农民进行培训,结合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协会也可以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转贴于

第五,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外招商投资,或者采用银行贷款等手段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针对技术匮乏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与当地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洽谈,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解决荸荠深加工和保鲜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输入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桂良,全洪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经营困惑与对策——来自湖南省50家良好合作社的数据分析[J].湖湘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