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健康教育的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健康教育的教案

篇1

(一)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评估鉴定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过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以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更多地着眼于在中长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导向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通过评估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一方面将通过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评估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引导中小学校创造积极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构想: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专业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组织推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分对政府的评估及对学校的评估两方面进行研究,两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对政府的评估侧重于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以及工作举措等;对学校的评估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与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在指标确定方面将参考我国现有各地区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总体上分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成效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在研制评估指标时将根据区域特征对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分别提出层级指标,分别为A 、B、C级。A级指标将作为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B级指标将作为中等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C级指标将作为欠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督导评估专题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政府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政府的督导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组织机构配有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联合度(妇联、团委、文明办等);

B级指标:组织机构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

C级指标:建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人员配备

A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并有多名兼职人员;

B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

C级指标:配备一名兼职人员。

(3)经费保障

A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4)队伍建设

A级指标:在中小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4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在中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6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在高中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10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发展规划

A级指标:有近期及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区域发展特征;

B级指标:有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五年或十年);

C级指标:有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年度)。

(2)工作举措

A级指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为本区域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B级指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推动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C级指标:每年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如培训、宣传、专题研讨活动等)。

(3)工作成效

A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区域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1)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机构中,基础教育一司职责包括“指导中小学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属德育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可以作为组织督导评估的承担主体。

在教育部对省的评估人员构成中,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督导团相关督学及督导员、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

鉴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一司在组织对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与现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保持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既要独立组织督导,又要保证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相关成员参与其中,以使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成为国家教育督导的常规部分。

(2)省对市、县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有“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章程,并进行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在省对市、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理应成为组织督导的主体机构。

督导人员构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处)领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督导员、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省级督导主体与现行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个地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具体工作中采用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坚持以全面评估省域内的学校为前提。

3.动态管理的原则。实时对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经复查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实施方式。

1.省级自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自评领导小组,并组织评估小组,对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导评估内容要点和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2.教育部复查。教育部每年汇总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复查工作至少每两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评估。教育部根据省级自评和国家级复查结果,视工作需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期分批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督导评估,系统地分析其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整改建议。

■省对市县的评估实施方式。

1.申报评估。由省制定并下发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评估标准与进度。各地(市)根据督导评估标准制定本地市建设进度,并根据该规划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厅提交各县(市)建设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育厅组成督导评估小组对各地申报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对申报验收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实地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地市组成实地督导评估小组,对申报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各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各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活动情况、抽样测试、分析地区和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省域内中小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省对市县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将基础建设指标作为评估必备条件,在“申报评估”阶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门以自查的形式检查验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队伍配置等。

实地评估重点考察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与评估标准,结合通过政策验收的评估申报情况,组成省教育厅挂帅、各地市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各地市进行交叉验收。评估前制定量化(数字化)评估标准,进行逐项验收。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结果运用。

1.建立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应当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国家督导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建设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4.教育部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省(区市)给予表彰;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及时促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

■省对市县的评估结果运用。

省教育厅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报告,并对验收合格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联合各省文明办联合出台奖励办法)。除精神奖励外,物质奖励与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实际建设情况挂钩。对完成整体工作先进的地市奖励与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评选挂钩,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或实施人、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该项奖励与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有条件的可以以政府名义给予记功表彰。对完不成进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奖励比例和名额,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报评比资格,取消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系统省级文明单位的评比资格,减少该地市其他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的参评数量,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负责人二年内不得评先、晋级,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其负责人,建议也采取同样措施。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与稳定情况纳入考核评估范围。

(二)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学校的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健全、运作良好,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网络;

B级指标: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与学校其他部门有配合度;

C级指标: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师资力量

A级指标:学校按照1:4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学校按照1:6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学校按照1:1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辅导室建设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功能室齐全(至少建有团体辅导室与个体辅导室),开通心理热线、应急电话(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网络辅导,如QQ心理辅导、电子信箱心理辅导等);

B级指标:学校建有个别辅导室,配置空调、电话、桌椅等基础设施;

C级指标: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配置图书资料、心理检测软件等基础用具。

(4)辅导课开设

A级指标:学校每班隔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B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5节或5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C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3节或3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5)经费保障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

A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B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C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2)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课内容贴近学校学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学效果明显;

B 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公开研讨活动,评价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C 级指标:学校有心理辅导课课程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有开课记录。

(3)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工作

A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评价辅导效果;

B 级指标:学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辅导台帐;

C 级指标: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辅导记录。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

A级指标:学校利用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B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C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社团,依托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同伴辅导。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校园生活满意度高;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强烈;

C级指标: 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应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由学校所属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组人员构成应包括所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学及督导员、教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其它相关人员。学校的教育督导主体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A.学校自评。

学校结合年度工作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自评;学校自评应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学校应形成自评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B.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按照三年一轮的原则要求,统筹规划辖区内中小学督导评估的周期与数量。主要任务是:开展过程性的随机督查,指导(参与)学校自评,了解学校自评过程和结论的依据,并判断其可信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反映评估过程、描述评估结果、说明评估结论的事实依据,指明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建议、重大问题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评估报(下接第17页)(上接第9页)告主送被评学校,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抄送有关部门。

C.省市督导评估审查。

采取随机抽查形式,对县(市、区)及其下属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复查;误差在5%以内的予以确认,误差超过5%的不予认可。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督导评估方法:采用分级周期式的抽样督导评估方法。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辖学校在三年内应受到县区级督导评估一次。省市级评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县区级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在五年内对各类学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区级督导评估中对已被省市级督导评估的学校在三年内可以不再重复进行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手段:采用“听、看、访、评”四步法的程式。

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和效果。看:看现场、看材料、看设施、看环境、看师生的精神状态。

访:访问师生了解情况。通过座谈、填写问卷收集相关信息。

评:在听、看、访的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督导评估的发展和导向作用。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A.经过督导评估后,认定一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

B.申报程序。

县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中学由学校申报,小学由中心小学(学区)申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市(地)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省(市)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C.确认与颁牌。

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并给经审批认定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正式颁牌。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物教学;渗透;分析

对学生渗透心理性教育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中自动运行的心理基本素质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并且有针对性的帮助每名学生处理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的发挥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的职责就是教学育人,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而生物教学的渗透教育是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过程,本文依据几个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探讨。相关的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相应知识的培养上,并且还要深入到对学生的健康进行关注,同时也要积极的处理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渗透才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进行全面的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给予了一定的思考。下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提供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实际的生物课的教学中相关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努力变成和学生们变成十分平等的关系,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在实际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等进行互动。相关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合作、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相关的生物教师应该做到平易近人的好态度,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爱护和关爱。

比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人格上让学生感觉到平等。可以经常性的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进行探讨”“该问题你是可以回答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可以的”等激励性的语句,而千万不要使用具有批评性的语句。

二、进行集体备课的教学策略

相关生物教师可以采用四步法的方式进行轮流备课,进行个人钻研集体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个人的钻研就是为集体备课而准备的,尤其是相关教案的主备人,要将教案的全部内容进行完整的分析,并充分阅读并思考教学参考。将教学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将教学的环节和方法进行从新的安排,在进行集体的探讨时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安排进去,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个人的复备工作。

依据个人来说,基本性的策略有很多方面主要有:标、改、选、增和删等。所谓的标就是指:在共同形成的草案上来形成标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选,就是主要选择认为自己适合的情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而其中的增,就是要不断增加重要的案例和方法。所以的改,就是将原来教案中不适合的地方进行删减。调,就是要依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相关的教学特点,将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环节进行顺序的调整等。

三、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

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冲动性、脆弱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性甚至会对外界环境产生的过激反应等。当那些不良的情绪累计过多之后,最后会直接导致一些生理疾病的发生。学生们在初中教学中曾经学过生理卫生课。其对自身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应试性教育,很多学校也基本是不上,换句话说会让非本专业的老师照本宣科。当遇到有关青春期的问题时还是难以启口。让学生对自身出现的变化和一些性知识严重缺乏认知,所以就造成了不能自己调节、疏导,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性问题。当学生面对来自生理上的不同变化时,比如:遗精、月经等多种现象又渴望了解时,往往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进行咨询,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很多学生并不能得到正面的接触和回答,这就严重的造成了部分学生直接从网络上进行了解从而进入到了一些不良的网站,同时加上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差,最后学到不该学到的“知识”。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讲解发育和生殖时,经过和卵巢所产生的过程,同时并结合受精卵的过程形成,甚至相关胎儿的产生,并向学生解释遗精和月经的生理现象,实际消除学生心中的自卑感和神秘感,进一步用好的态度去面对。

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内容

心理教学的设计主要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并注重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适应心理,在相应教师引导之下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学生们的自觉主动性,积极开发学生的好奇性心理和主动学习的品质,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合作的精神。与此同时,这就强烈的要求了教师提供自主性学习,促使了学生的目标明确,不断的激发了学习的学习经验等。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思考能力和自,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来了学生的好学心理。

比如:

相关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时,要不断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要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不断提出假设之后进行相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也要注意在课内外活动的结合,不断重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

五、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

在生物课的实际教学中,相关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性心理,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要依据相关的特点来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愉快的学习。失败和成功不仅可以积极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还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的教师要不断的运用样板练习和进行课堂上提问的方法,进行评价性鼓励,同时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积极的引导学生面对学生的失败和挫折,要不断鼓励学习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

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相关的教师要不断的了解并观察学生的情感。对那些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紧张、烦躁、疲劳和厌倦等情绪等,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调节,要让学生保持愉快而平静的心态。对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的帮助,教导其改进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技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它完全处在青春期。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很多,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在比较正规的途径对知识进行获取,而形成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就不能正确的抑制自己的冲动性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就阻碍的学生的健康发展。

七、高度重视相关教师的人格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还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不稳定时期,相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相关教师的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性作用。所以,相关教师不应该只是片面的注重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注重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将自己的诚实善良以及积极上进和认真负责等良好人格直接传给学生,积极的促进学生在个人格上的发展。

生物教师运用心理教学以及其相应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能力和理论的素养。让生物教师积极的渗透自己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教育知识,但同时育人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而在整个生物学中积极的渗透健康教育一直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并且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科学处理水平进行较好的处理,同时要进行适时的渗透,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相应的行为素质等进行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结语: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生物教学中主要渗透心理健康是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和积极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如今的管理教育中也是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总而言之,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科学,由于生物科学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管理,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将直接的进入生物科学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承担着诸多的压力以及严峻的考验。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让生物教师积极的渗透自己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教育知识,但同时育人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所以,在生物教学中积极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现代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生物科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主要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十分有效的发挥学科健康教育的作用。所以,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燕,陈志伟.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透视出的性教育问题――道德教育缺失与教育模式匮乏[J].中学生物学,2008,10(05).

[2]范荣.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性健康教育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0(02).

[3]郝秀尧.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8(03).

[4]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课程政策设计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4(07).

[5]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2(06).

[6]李艳辉.高中生物学科渗透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4(06).

[7]武德甲.新手与专家型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方法型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14(09).

篇3

一、指导思想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较高的起点和超前的意识,构建群防群控的有效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拒艾滋病毒于校门之外,守校园一片净土,保学生健康平安。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构建不同层面、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艾滋病防治宣传网络和管理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全区师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分目标:小学和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歧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建立运转有效的防治工作体制。区内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形成全社会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一是积极协助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发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宣传纸、宣传册、宣传标语等宣传阵地,保证每周一次相关内容的宣传,且做到内容定期更新;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问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宣传活动;四是普遍开展“参与换水游戏,认识艾滋病危害”健康教育课活动;五是学校图书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治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六是沿滩中学、自贡14中等城区中学要组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开展“心系红丝带”宣传活动;七是请相关专家进行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八是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要将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做到教师有教案,课时有保障。

(四)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艾滋病骨干教师培训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同伴教育方法训练,启动中学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活动,在中学生中尝试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对部分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培训后,组织与班级同学一起以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学会坦然面对来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让他们学会在性和生殖健康、防治艾滋病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并向其他同龄人传播艾滋病防治信息。

(五)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学生掌握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孩子向家长、社会进行宣传、推广艾滋病防治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的通知》(〔20*〕]13号)、《艾滋病防治工作条例》,同时利用骨干教师对本区的教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中学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100%,并将培训的签到表、图片、培训信息及总结报区教育局政教体卫股。

(七)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明白艾滋病防治的目的意义;知晓艾滋病的主要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国家的艾滋病防治政策。

四、工作要求:

1、区内各学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本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师和课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课时标准为初中6课时/学期,高中4课时/学期。

篇4

[关键词] 师源性心理问题 家源性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九、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改革对策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健康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现代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还指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方面所达到的完满状态。那么,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贯彻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造成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大多数人认为身体没有疾病、没有残疾就是健康,更多的人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量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由于中专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还不太明显,因而对中专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提法,那么盲目和随意必然导致中专体育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模糊。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与否”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中专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中专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健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专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角色,以及地位大致确定。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文化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必须在学校得到充分锻炼,以准备适应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所以要培养中专生终身健康体育的意识。

(二)旧的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体制的弊端对健康教育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改革,使学校体育教学摆脱旧有模式的禁锢,才能使健康教育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三)知识的传授者不能与时俱进。

实施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是关键。我国的体育教师多为“技术型”的,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一些体育教师忽视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健康知识的有关教材内容缺乏钻研,在向学生讲授健康知识时,只是依赖和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授,不能跟学生的生活、运动实践相结合,造成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被动局面。

(四)形式化倾向严重影响健康教育。

我国大部分中专学校,尽管不断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还是老样子,还在原版套用。中专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专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中作为评价的依据,真正没有深入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专体育健康观念也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学生体育健康的教学思想。

二、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和疾病很多,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教师应结合体育教材内容和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所教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对健康的作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体育与保健知识,等等。如到冬季学生练习中长距离跑时,往往会产生胸部发闷、呼吸困难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点”,它是中长距离跑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教师在学生练习中长距离跑步前,应向学生讲明产生“极点”的生理知识,同时也教育学生在“极点”出现时,要注意加深呼吸、调整呼吸的节奏,克服“极点”,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跑到终点。这样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改变过去只教技术而不教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其次,利用体育课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教师应注意体育卫生知识的讲授。如课前的准备活动、运动中的饮水卫生,运动后的进餐时间、运动中的损伤自救与护理等,这些体育卫生知识与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息息相关,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养成不良的体育卫生习惯,影响身体健康。因为学生在运动中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防止感染,减轻痛苦,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为治愈创造条件。以上的体育卫生知识,教师可利用体育课的开始和课后小结时间,或利用练习中结合实际,向学生及时讲授,使学生重视体育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要敢于打破旧观念和旧思想,敢于打破“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教育模式,调整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的比例,彻底抛弃技能教学即为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教师应把技能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要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不能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被动接受健康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启发式,倡导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各类中专学校的体育教材在选用上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近来兴起的选项教材;二是自编教材;三是选用普通中学的高中教材。为了更好地完成中专体育的教学任务,鉴于中专这个特定的教学层次,中专学生又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少年后期或青年前期,与高校学生相比,接受专业教育是相同的,但在接受体育教育上又与高校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学生虽已具备职业教育的心理特征,但与同龄的高中生又有较大差别;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因而大学体育教学应区别于高中体育教学。在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时的比重,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社会学基础、自然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懂得健身原理,即使学生离开校园也不终止锻炼,且能正确评价健身的效果,从而培养中专生终身健康体育的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中专体育的教学水平,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教师从技术实践型改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素质型,以适应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充当体育教学改革的先锋。

总之,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体育教师应该敢于直面问题并积极去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对于健康教育的狭隘认识及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体育教学的改革者,就应该认识既成错误,认真地研究新课标和一些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资料,纠正错误,科学施教。同时加强现代健康学的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并指导体育改革中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4):59-60.

篇6

富锦三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谐建校、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文化名校”的办学方略,弘扬“做幸福教师、育阳光学生”的理念,真抓实干,提升内涵;以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方向,学校按照“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体验成功、顺利成才”具有三色的“三成教育”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办学条件达标、内部管理科学、队伍素质过硬、校园文化高雅、教学质量优良、社会效益显著、办学特色明显的优质高中。

一、抓校风 重培养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该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中教学名师评选方案》、《优秀班主任评选方案》、《优秀党员评选方案》等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每年拿出7万元作为教师专项奖励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有省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10名,佳木斯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名,富锦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8名,富锦市级骨干教师23名,有13名教师先后获得“富锦市十大名师” 称号,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选派160多名教师参加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还选派2名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修学习。邀请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向教师们传授新课程理念,成为黑龙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基地,邀请北京、上海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学,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为激励每一位教师发挥潜能,学校报销读研究生的全部学费并奖励5000元,现有研究生学历及在职研究生教师47人,占一线教师的25%,目前还有3名教师离职在读研究生。

富锦三中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特色高中专项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下的特色学校实践与研究》正在有效地研究之中,是黑龙江省8所获准立项的学校之一,是佳木斯地区唯一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学校,填补了佳木斯市教育科研史上没有国家级独立课题的空白。学校先后立项《在高中阶段实施“三成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等3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三成教育”课题研究成效显著,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5千元课题资金;2011年5月,全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特殊群体子女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及学校的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总结表彰大会在绥芬河举行,学校进行了典型发言并荣获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2011年8月,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该校荣获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试验基地学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

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加强教师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论坛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师德师风研讨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向家长、社会发放公开信并作出承诺,让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让教师自觉接受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来约束教师,严禁教师有偿补课,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全校营造了讲道德、树形象、做表率的氛围,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师德师风水平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抓教风 重特色 创造最佳教学业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富锦三中坚持每年都进行教师业务考试;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并自主研发编写校本系列教材11种。加强常态课管理,要求教师用心经营好每一节课;学校采取中层以上领导推门观课制度,检查教案、学案、作业及辅导情况,最后对每一位被观课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并纳入教学考核,这些举措推动了教师主动钻研业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融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采取“师徒结对子”措施,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老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对子,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为鼓励教师积极上进,自觉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学校专设20万元的教学质量奖,按学期召开各学年的质量分析会,年终召开一次全校教学质量分析大会,教学质量奖当场发放,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富锦三中的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高,在全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008年高考升学率 88.5% ,2009年高考升学率 92.4%,2010年升学率 92.8%,2011年升学率95.3%,2012年高考升学率 94%,市委市政府奖励学校高考贡献奖18万元。

学校坚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践行“三成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艺体特长人才,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发挥文科高考优势,争创龙江特色名校。学校根据校情、学情,成立了三个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双语教学实验中心、艺体活动指导中心。

建成了省内设施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现有3名专职教师,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纳入德育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团中央主办的《青年心理》杂志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荣获黑龙江省心理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成功启动双语教学实验项目,成立双语教学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双语工作。有心理健康、体育8个学科在上双语课;组建双语礼仪队,双语校园广播,双语电视直播室,办双语报《SUNNY BILINGUAL》,双语标识,组织双语课本剧大赛、每年双语节、每周双语角。学校先后聘请了四名外籍教师:教授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启动语音室,加强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2011年8月,富锦三中23学生同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市、阿穆尔共青城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8天的中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与俄罗斯互派教师,全力打造东北亚地区对外交流名校。

成立了艺体活动指导中心,负责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速滑队、管乐队等的活动与管理。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2010年5月,该校第三次获得佳木斯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学校成功举办了八届校园艺术节和两届双语节、五届校园科技节和五届校园合唱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校园书画大赛。连续三年获得黑龙江省中小学艺术展评一等奖, 2010年成为佳木斯市艺术教育基点学校,2012年成为黑龙江省艺术体育国防基点校。

三、抓管理 重过程 创优质教育环境

学校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深厚的文化教育人,用丰富的活动感染人,用健全的制度规范人,用典型的作用带动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用表彰奖励激励人。组织全体党员在全校教师面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成立了“富锦三中公益志愿者联盟”,进行“一帮一对接”,由党员与贫困生结成助学对子51对,对品学兼优特困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进行帮扶,捐衣物千余件,每年为贫困家庭的特困学生减免学费4万余元,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贫苦而辍学。筹集14万元设立神农助学金,资助13名贫困学生走入了大学校门,并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联系社会各界为考入大学及在校贫困学生捐助资金24万元,学校团委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重视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把学校工作融入建设和谐社会大格局,对社区的各项活动都提供热心的支持帮助。为社区建了一个运动场地,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到社区宣传、助学、环境美化、慰问演出等;组织校外参观、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学校志愿者小分队,立足学校,走进社会,在学雷锋日、植树节、环境保护日等节日开展活动,走进社区、福利院、沿江公园进行爱心奉献和大型环保活动。在这些教育工作中,学校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注重指导、监督和检查作用,注重反思和总结,有效保证创建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工作机制,做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全校师生严格要求自己,塑造文明形象,推进了文明单位工作蓬勃开展,学校工会被评为佳木斯市“先进职工之家标兵”。学校为向阳川小学捐赠56台电脑,为砚山中学、头林中学、第六中学、向阳川中学、上街基小学捐赠讲桌、讲台、实验台、黑板、桌椅等206台件;与武警富锦中队警校共建,为部队提供电脑、空调、健身器材等设备,请部队的官兵为高一新生军训,使警校共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抓内涵 重文化 铸就师生高尚品格

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从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展开,包括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多方面的立体文化建设,提炼富锦三中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志向高远,品质、品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真正成为一座富有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文化圣园和心灵乐园。

创办了两刊三报:《教科研之路》、《红枫》、《双语报》、《三中校园报》、《富锦三中心理健康报》,2010年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校园刊物评选活动中,由教科研室主办的教师校本研修刊物《教育科研之路》荣获“最佳教科研刊特等奖”,由团委主办的学生校刊《红枫》荣获“最佳校刊一等奖”,由双语中心主办的《双语报》荣获“最佳校报一等奖”,学校荣获特别贡献奖。办起两台:“校园广播台”、“阳光电视直播台”,学校的双语广播成为学生喜爱的栏目,组建两团:“教师合唱团”、“学生合唱团”,建立两社:“文学社”、“书画社”, 开展了富锦歌曲进校园、诗词进校园活动,开展两坛:“教师发展论坛”、“学生发展论坛”。出版了佳木斯市《基础教育论坛》富锦三中专刊;由校长主撰、百余名教师参与编写的51万字的教学专著《教学研究的新范式――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一书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新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被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四部门评为黑龙江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创新成果。由学校69位教师参与的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在高中阶段实施三成教育的实验研究”成果《践行三成理念 实现育人理想》34万字,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11年8月,在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荣获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称号,教科研室被省总工会评为“黑龙江省班组建设竞赛标兵班组”,并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因素等原因,许多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开设是要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第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合当前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的。在当今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比较复杂,学生当中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离异子女,有的是留守儿童等。独生子女的父母给予他们是更多的疼爱和溺爱。而这些“小公主”,“小皇帝”只知道索取爱,不懂得奉献爱,性格刁蛮,任性。父母离异的子女大多数都以为自己失去了亲人的疼爱,整天忧心忡忡,在其他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和动力。因而这些孩子会产生不安,忧伤,胆怯等心理状况。有的学生在对待教师善意的批评时,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说东,他偏要向西。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意识,排除心理障碍,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努力做到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第一: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以感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标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我们细心对思想品德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标中以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为主。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调控情绪》一课,笔者先引用教材中罗曼、罗兰(法)的名言―“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先让学生理解一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培养正确学习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素质,善于调控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增强心法律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与中学生心理相关的内容,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农村学生特点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反应较慢,思维不够活跃,性格不够开朗,在课堂上参与的意识较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以及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这一课时,笔者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以采用演讲会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份“我是这样与人交往”的材料,上课时让学生讲述,通过不同学生的真实演讲,使同学们认识到: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我们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三.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针本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针在现实教学过程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理论,空洞泛味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的目的是用,学而无用,不想学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必须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人们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资本国策等基本知识结合社会中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意识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并且使自己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国情的问题,知识得以应用,收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市局提出的“规范管理拓展内涵提升品位”的发展目标,我校教学工作将以创建二级达标校为契机,在完善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常规管理,重点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深化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

围绕市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项改革”“三个目标”“四项研究”,我校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重点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教研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科研的质量等方面上。真正做到“以质强校、以研兴校”,使办学行为更规范,常规管理更扎实,课堂教学更高效,评价机制更科学,教学质量更稳固,学校特色更显现。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争一流,教育科研出成果,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召开教务处、教研室会议,做好工作的具体分工。召开年段长、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学校工作。全面贯彻课程方案,组织课题研究,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校办学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教书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课堂我负责。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要求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初一高一新生。树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脑、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开展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注重备课组的作用,要求做到: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个案组织实施反馈与反思的基本流程。认真备好每节课,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无准备上课的不负责行为。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注重课堂设计,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4、端正考风考纪,重视考试的作用,达到考试的目的,认真组织好学生阶段性练习。对于学生基础差、功底薄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辅导,降低重心、耐心讲解、科学引导。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音体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生作业研究,切实减轻负担。各备课组布置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应该先做一遍。对作业的内容、数量、质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统一的意见,加强协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经过精选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避免照搬现成的练习册及习题集,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

二、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质量。

1、进一步聚焦课堂、研究课堂。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抓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备课组要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广大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设计到实施都要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推进素质教育,抓好课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推动教研教改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还要继续探索,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要带领本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形式。尤其关注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备课组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努力实践“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活动,对课堂进行研究,对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这基础上抓好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

4、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高中课程,注意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开设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等。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形体训练》、《潭城记忆》、《建阳历史文化名人》、《建阳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再增加政治、英语、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

5、高三年段要在学科组的指导下,加强教研工作,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

教学的基本方向。初三高三要研究中高考动向,加强试题和考纲、复习方法的研究。初三高三教师要切实加强试题、《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对近三年全国及各地试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复习课的课型及其教学模式,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会考复习和考试工作,使会考能顺利完成。

6、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和教学汇报会,找出制约会考、中考和高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采取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重点分析教学、教研现状,摆问题,找原因,谈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叙事等,利用学校刊物《求真苑》,刊登推荐文章,刊登教师的文章。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教育理论书籍、专业书籍,还多读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切实提高教师的素养。拟本期召开一次教师读书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抓好教师专业化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习以及专业函授学习,积极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开发新课程学习资源,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观摩推动教研交流和探讨,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新课程稳步推进,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有新突破。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引路子。建立“导师制”,两两结合,导师要对被导的教师在教案的编写、课堂的设计、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学校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4、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检查、培养与提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教学技能技巧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加强“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的工作,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参与教学研究和各类竞赛,多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叙事。

5、定期开研讨会,举办各种课型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并进行分析。除学校安排公开课外,另外教研组内还要进行开课、说课片段教学等活动。以

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观看名师讲座一次、教学视频一次,教学专题研讨两次。

6、营造教师读书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研组长要引领教师读书,建立教师专业文库,并注意读写结合,让教育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购买了《不做教书匠》、《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跪着教书》等书籍。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读并讨论,用理论知识等来引领自己的教学。

四、继续重视艺术教育,重视美育的融入。

1、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寓教于乐,艺术类课程全面开设,建立和健全艺术教育组织体系,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对传统条件下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同时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划一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建立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配齐配足音美专任教师,将艺术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艺术组的教师们每年的期初都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且做到集体认真备课、相互学习,期末总结。

3、学校严格按照颁布的新课程进行教学,开足、开齐初、高中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必修《美术》、《音乐》(初中),《高中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有《歌唱》、《基础形体训练》等,进一步加强“舞精灵”舞蹈队、健美操队等文艺团体的管理,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

4、艺术组要通过艺术欣赏课、形体课的开设,使学生们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使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更加积极向上。要配合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追求有内涵的学校名片,形成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效应,挖掘文化的巨大潜能。

五、推进达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建阳市教育局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思路》中有“建阳二中在加快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力度的同时,要认真对照验收标准与条件,做好软硬件的整改工作”之语段。因此,推进我校的达标建设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验收标准与条件,对照标准与条件进行整改。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标准与条件,明确任务。注意教师配备、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管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教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用技术、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好具体的分工。

2、对照标准和条件,要进行自查和整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理、化、生实验室分组实验仪器的配置数量;通用技术选修课,应配有、配好相应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以适应优质普通高中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科优势,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3、召开行政班子会议,召开创二级达标校相关人员会议。认真分析我校在创建二级达标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反思、自我补充、自我整改。岗位职责明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整改,为争创二级达标校而努力。

总之,我们要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强化质量意识,突出内涵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为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不懈努力

篇9

二、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根据全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7月27日在我县拉开帷幕。同时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的教师(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共30名,也在山东省师范大学开始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学员论坛、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等模块。英语培训课程要适当开设英语口语课,培养英语教师的发音和听说能力。实施沾化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县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题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县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共15个学科。这次培训全县共有407名专任教师参加。

10年新课程骨干培训省级培训的工作6月份开设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4个学科。省级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第二期培训班报名我选拔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参加了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广大农村教师心里健康教育水平,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和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县选派了中小学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并于12月份进行了二级培训,共培训县级骨干教师小学76人,中学38人。

为全面提高全县语文、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经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洽商,沾化县教育局聘请华东师大知名教授、专家对我县初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师进行暑期培训。8月11日—13日,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分别在县实验中学、沾化一中老校区顺利举办。8月11日上午,平金明局长、杨金明委员及华东师大汪晓勤教授、李俊副教授出席数学班开班典礼,王立村副局长、杨福泉主任、郑桂华副教授、沈龙明副教授出席语文班开班典礼。培训班每天授课6小时。全县初中语文、数学各14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班,各初中语文班、数学班各派一名教育干部带队参加培训。

五位华东师大教育专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授各具风格,见解深刻,且紧扣教育实际,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崇高的学术风范,有力地诠释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中国教师精神。参训教师听专家报告,恪守时间,状态投入,如沐春风,一致表示不能再只靠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必须凭借教育科研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三、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师范类待就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近几年来共招聘师范类毕业生385人到学校任教)研究制定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手段,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

四、教育创新人物。为激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牢固树立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滨州市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滨教[XX]46号)精神,对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在自下而上,层层推选的基础上,对乡镇、县属中小学推荐的26名校长、教师进行了认真评审,共选出6名县级教育创新人物参加市级以上教育创新人物评选。

五、中小学校长培训。2010年新年伊始,按照县制定的“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落实了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县中小学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展开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尚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以及虽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但时间以满5年的中小学校长(含高中校长)进行提高培训,年内培训中小学校长116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带头人和专家型校长。

六、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进全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县语委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普通话示范学校”、“校本示范学校”和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2010年9月14--9月20日开展“全国第十一个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同时对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的教师进行了普通话测试,合格率达100%。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办法》,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培养广大公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操,纠正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上的混乱和不规范现象,进一步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如期实现全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目标,推动全县语言文字工作。

篇10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