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学研究

篇1

1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概念

辩论式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法”,苏格拉底从现实中的案例开始,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与学生展开辩论,将真理蕴含在辩论中,通过在辩论中取胜让学生信服,将所辩论的问题及其真理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及辩论能力,也使得自己成为赫赫有名的雄辩家。本文所研究的辩论式案例教学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辩论教学,更具有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当人们使用一个含义过于宽泛、内容没有精确界定的术语却未对其中包含的不同意思加以区分时,混淆就产生了,大多数争论皆源于此。”[4]需要界定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概念,同时将其与传统教学和一般案例教学区分开来。笔者认为,辩论式案例教学是在一般性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辩析案例中的问题,通过教师、正方学生与反方学生的互动来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辩论式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围绕着案例展开活动,教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三个主体以案例为基础形成互动关系。辩论式案例教学活动中三者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辩论的互动关系使其独特于一般案例教学,通过教师主持与总结、学生展开辩论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和辩论能力,其效果超越传统教学与一般案例教学。现将传统教学、一般案例教学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根据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辩论式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和一般案例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增大,参与主体增多;课堂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更加具有灵活性;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辩论,提高了思辩能力。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辩论与案例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其二者相结合,很好地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达到了“1+1>2”的效果。“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研究,不断补充完善,可以说在大多数经管类专业课程中能够正常应用,而且反应效果非常好。”[5]贵州大学伍国勇将辩论式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经管类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相信辩论式案例教学应用到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辩论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与一般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师能力、学科特性和课程教学4个维度探讨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在辩论开始前告知赛后评出优胜队一个和最佳辩手一名,以此调动辩论队和选手的积极性,并对辩论赛全程多角度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参与精神。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之间的论辩唇枪舌剑、针锋相对,锻炼了学生的睿智、思辩能力,能在紧张的环境中快速应变是公共管理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2)教师能力: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种角色。教师策划整个教学活动的能力,主持整个辩论、控制辩论进程与场面的能力,驾驭辩论、应对学生提问的能力都能够在案例教学中得到提升。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多维度传输,辩论中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是知识、观点的多元化融合。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扩展了教师的思想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辩论式案例教学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张“王牌”。

3)学科特性: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强调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它相关理论来源的外来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满足这些特点。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公共管理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概括出公共管理理论,同时也要用公共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罗伯特•达尔说过:“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6]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也要本土化,辩论式案例教学要着眼于我国实际本土案例,通过案例辩论概括、总结出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4)课程教学: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文化。辩论式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对教育模式的改变,更是对大学校园中教与学文化的优化。”[7]“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8]辩论式案例教学改善了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教学文化。从师生地位角度看,将师生对立文化变为参与伙伴文化;从师生互动角度看,将师生孤立文化变为师生合作文化;从学习方式上看,将应试教育文化变为学生思辩文化;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扮演着主持人与仲裁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辩论中,形成伙伴交流关系。

3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辩论式案例教学将辩论法引入到了案例教学中,结合了辩论与案例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成为正反两方,基于案例展开辩论。近3年笔者在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和行政管理本科生的课堂中进行了试点教学,选择的题目有“高薪是否养廉”、“小岗村土地的分与合”(本案例为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入库案例,案例编号201512520050)、“‘周口平坟’奈若何?”(本案例为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首批直接入库案例,案例编号201412520226)、“与华西村的发展之路”等,根据笔者个人的辩论式案例教学经验,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横向维度,从准备、总结、反馈三个纵向阶段论述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3.1准备阶段

首先是做好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就是教与学的准备,教师与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并结合所讲课程为学生确定一个辩题。“哈佛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五大因素:在教学上的用处;引发冲突;强制性的决定;案例的综合性;教学案例要简洁。”[9]教师在选择案例之前还必须对学生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教师应该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确定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次数以及重点。教师应该在学生感兴趣和知识掌握较差的范围实施辩论式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次做好配套措施。不应当把辩论式案例教学当做一个小的教学活动,而应当做一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要有一定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提供条件与环境,包括学校政策、教师评分以及教学环境。在学校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务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当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参加辩论式案例教学积极性。辩论式案例教学除了在相关政策,即“软”的条件上准备外,还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辅助。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需要以下几个辅助设施:(1)宽敞的教室及可移动的桌椅,学生在进行辩论时可以挪动桌椅分成正反两方;(2)一个清楚的投影仪。播放案例,进行电子记录,学生也可播放文件、视频、图片帮助其展开论证;(3)小卡片,方便学生记录语言、陈述观点。

3.2实施阶段

辩论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案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角色,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展开辩论的主席,学生不仅听教师讲授理论,还担任正反方辩论的角色。因此,在辩论活动实施时必须研究参与人员的角色扮演问题。

1)人员角色。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10]。因此,任课教师充当着活动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种角色。(1)活动设计者是任课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课程教学,并对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整体流程进行设计;(2)主持人主要体现在控制和引导两个方面。任课教师主持辩论的整体活动,控制时间;从内容上掌握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所讨论问题的方向辩论;(3)仲裁者是任课教师在辩论结束时对辩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在方向上有一个引导,得出一个结论。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着这三种角色,学生也相对应地充当着活动主要参与者、辩论的正反方辩手、活动效果的反馈者。(1)活动主要参与者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活动设计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来,选择辩题,展开辩论;(2)正反方辩手是指学生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充当对阵双方辩手的角色,在实施中为自己所赞同的观点积极辩论,试图说服对方;(3)活动效果的反馈者。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效果如何都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在活动的实施中,只有明确了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根据参与者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辩论。(1)辩论首先选定正反辩手各4名,采取报名方式,由于思想工作准备到位,学生积极性很高;正反辩手入座后,其他同学自由选择支持的辩论队,并坐在自己支持辩论队的后方,以示支持。主持人(任课教师)介绍辩题相关背景资料,简单介绍比赛流程和规则;(2)开篇陈词,正反方代表先后发言,并在3分钟之内做完本方的立论陈词;(3)双方展开攻辩:正方二辩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正方三辩针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二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三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每一阶段时间为2分钟,提问时间不超过30秒;(4)双方进入攻辩小结环节,限时2分钟。小结结束后进入小组讨论或休息环节,小组在此时可以商量剩余环节的对策,教师分别对正反双方进行指导,对前几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提出自己对两方辩论策略的建议,指导学生用专业理论知识去辩论说服对方;(5)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轮流站起来自主发言,既可以陈述本方观点,也可以指出对方辩手观点上的错误,或者提出问题让对方辩手回答。每一方限时5分钟,时间用完则不能辩论,双方共计10分钟。自由辩论环节是最能锻炼和体现学生反应能力、辩论能力的,教师也可以在此环节向学生抛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回答,此环节教师的参与有利于引导双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自由辩环节学生辩论很容易偏题;(6)总结环节,双方代表综合各自意见做此次案例辩论的最终结论陈述,时间限制为5分钟。这一环节是学生总结能力、概括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双方的总结,对学生能力的改进进行指导。

3)总结反馈。在总结陈词结束之后,辩论式案例教学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总结反馈阶段,包括三个方面:(1)活动总结。在辩论结束后学生应当做总结,一是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二是对本团队以及个人在辩论中的表现做总结,为自己的表现打分。教师也应当进行案例本身总结和学生表现情况总结;(2)效果反馈。教师应当听取学生关于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意见,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通过学生的话语来判定其效果如何;(3)成果体现。每一次的辩论式案例教学都应有一定的成果体现,教师应将辩论的整个过程及学生陈述的总结记录在案,形成一份案例教学报告,并将学生的感悟也纳入其中,形成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为之后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辩论式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配合,教师需要调查需求、选择案例、确定辩题、主持辩论、总结评价,学生需要熟悉案例、选择辩题、确定团队、展开辩论、感受反馈,最终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配合,二者都能从中有所得,如图1。综上所述,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实践性、案例性的特点,针对其关注社会管理、公共问题的特征,将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案例结合辩论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改善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4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策略优化

成功的辩论式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好的、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围绕公共管理案例展开的辩论,同时还要规避辩论式案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使得辩论式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选择案例、辩论环节以及规避问题三个方面实现最优。

4.1案例选择:坚持争辩性、针对性、全面性、本土性

从教学应用性上来看,小劳伦斯认为教学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从中有所收获”[11]。教师在做案例选择的时候必须明白什么是一个好的、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案例中问题的争辩性。从两个方面辩论都各有道理,这样才易于引发学生的争辩,要让学生像在进行军事战争的敌我双方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去“战斗”;(2)案例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应针对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3)案例论述的全面性。这样学生在展开辩论的时候就能有所依据,利用案例提供的线索展开辩论;(4)案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案例反映的情况要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易于理解和分析。”[12]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培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4.2案例辩论:坚持专业化、理论化、开放性、效果性

学生在课堂辩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离主题、生活化语言辩论、混合辩论甚至争论的情况。因此,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向学生们明确案例辩论专业化、理论化、开放性、效果性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更强调的是公共性和管理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更多地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去理解案例、参与辩论,辩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在课堂辩论中不仅要保证专业化,还要使得辩论观点上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既要用理论去分析案例,又要将案例中总结的观点上升到理论高度。

4.3规避问题:坚持效率性、控制性、协调性、重点评价性

在笔者实施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率低、时间耗费较长,课堂辩论秩序混乱、过于开放,辩论双方僵持不下、无法得出案例问题解决结论。因此辩论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挥下坚持效率最大化原则,学生尽可能地简化语言。教师需要按照辩论规则在时间节点上有效地去控制辩论秩序,指挥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对于辩论混乱的情况要及时制止,让辩论有序进行。对于正反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教师要发挥仲裁者的角色,协调好双方。教师在评价时由于所评学生较多、标准也是多样的,很难给出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坚持重点评价原则,对于所考核项目中重点的项目给予评分,突出学生优势和长处。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理念 实施途径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加强创新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笔者对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同志也提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施有利于走出单一化、分裂式的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化误区,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公共管理类学科已演变成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无疑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应当前形势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种。[1]它的实施有利于创新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

1.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索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刻板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一切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服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全球化市场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各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观念传入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较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设置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大大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大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分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站三个层次。

立体化教学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教材为主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

篇3

公共管理研究生读3年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09年7月成立,其前身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目前学院涵盖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生命伦理学博士点、组织管理与政策创新、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等二级交叉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三个、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三个行政管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同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湖南省重点一级学科和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创新训练项目;公共管理;培养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管理人才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现有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客观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改革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必然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一方面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已有关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讨论多是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等,对于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增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则少有论述。本文以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例,对其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创新训练项目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运作过程一般包括团队组建与导师选择、项目选题与申请、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以及答辩与结题等五个阶段。

(一)团队组建与导师选择

创新训练项目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有3-5名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对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组建团队,推选项目负责人,选择合适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考虑到新疆的地域特点,团队成员在基于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吸收少数民族同学加入。

(二)项目选题与申请

创新训练项目分为研究项目和调查项目两类,一般是指导教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与指导教师商讨。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创新训练项目,选题须新颖,要紧贴政策热点问题。如近几年就业是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我院学生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就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确定选题后,学生要完成课题的论证,然后向学校提交申请书。

(三)方案设计与组织

实施当项目获得立项后,项目组就开始着手开始实施方案了。国家级创新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两年。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已有的方案开始实施。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案例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类,导师要注意控制实施进度。针对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努力寻求其他方案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

当完成数据收集后,项目就开始进入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阶段。项目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已经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制作分析图表,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内容除了试验执行情况和研究结论外,还要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和体会等进行总结。可能的情况下,学生还应当对已获得数据和结论,按学术论文的要求和规范撰写论文,并及时发表。

(五)答辩与结题

项目进行到终期阶段,项目组不但需要提交总结报告,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结题答辩。学生需要提前将项目的背景、完成的主要工作、获得的结果、发现的新问题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制作成幻灯片,现场向专家汇报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答辩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结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完成项目结题。

二、完善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训练项目的制度建设

要完善学校有关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制度。例如可以建立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实践中心、二级学院等。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监控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项目结题可采取灵活的评判机制。

(二)完善相关激励措施

要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激励教师投入到辅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例如可以将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之中,项目的成果可作为教师的教学成果。适当增加奖励机制,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要充分发挥项目过程管理,注重训练过程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大胆创新。对待项目运作的结果,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现失败,但要帮助团队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科研实践,解决了学生只知理论知识而无动手能力的问题,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加了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资本。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许多不足和改进的空间。需要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深入地交流总结,使创新训练项目在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创新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基金项目:新疆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二孩政策下乌鲁木齐市已婚适孕女性生育意愿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OL].

[2]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56.

[3]林闽钢,高传胜.“三三制”教改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1-44.

篇5

【关键词】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二、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2]杨艳.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篇6

“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除了是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之外,还是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鉴于本课程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社会学概论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这要求既要传授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又要为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是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很难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在总的学时减少的前提下,例如,出于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虑,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学概论》由原来的72学时减为54学时,这需要我们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和取舍。

1、明确课程性质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世界,我国社会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恢复重建,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活动与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其研究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现在社会学概论不仅是社会保障、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必修课,也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社会学课程,不仅可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又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学与常识的的关系。因为社会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熟悉。所以在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认为社会讲授的是众所周知的事物、是一些常识的集合。但实际上社会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并得出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关于理论与常识的区别吉登斯曾说,社会学的理论比之一般人由日常生活提出的看法更有组织也更自觉,社会学者的研究依赖相当的资料,社会学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作总括性的思考。

2、合理布局课程内容

课程在简要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对个人社会化、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分析来认识和学习社会学。关于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材比较丰富,以彭华民、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为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个人与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等;(3)社会结构,主要包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与流动等;(4)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宗教制度等;(5)社会变迁与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等。这本教材的设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思维编排从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化入手,逐步过渡到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笔者认为,这种内容安排既保证了学生对学科有一定的整体认识,又能由浅入深增加学习兴趣。

3、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较多,每个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讲授时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在讲授理论与学者时,可以从学者的生活背景、生平和学术生涯入手,这种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在这方面《发现社会之旅》是一本十分不错的参考书籍。再者,在讲授理论可以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我在讲解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时,吴飞的《浮生取义》作为对中国自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种内容安排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和学生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都已经持否定的态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思维启迪法

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一起运转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个人社会化”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发现媒体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笔者展示了四张不同影星抽样的剧照:一位中国男性、一名中国女性,一名外国男性、一名外国女性。让他们观察这四张照片的共同之处,共同之处一:抽烟,这一点很快被他们发现,当然这不是重点。共同之处二在我的提示下大家发现:四张照片都很酷、很有吸引力。继而提出问题:影视作品中的这些镜头为什么这样设置?这样设置对于青少年吸烟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我又展示了一张现实生活中几个中学生抽烟的照片,这引来了一阵笑声,因为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思考。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提

高了观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赖特·米尔斯提出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对于以后可能从事社会管理的公共管理类学生来说,主动思考,看到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十分重要的心智品质。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社会学理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又是一次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尝试。社会学的理论比较抽象,仅靠概念的诠释是不够的。如在讲授“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时,仅仅指出这是“一种认识到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很难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喝咖啡”、“离婚”、“失业”等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事件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明白社会学想象力的意义,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理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3、体验教学法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体验理解、掌握社会学知识。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得体验,如在讲授社会化这一章节时,我首先跳出自身回顾了自己二三十年来的经历,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回忆,发现在各人的成长中家长与社会通过服装、玩具在塑造着自己的性别角色,通过不断的奖励与惩罚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调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社会调查是社会学获得研究资料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社会观察的一条重要途径。实地调查的感性体验使学生走出了象牙塔接触了社会,这有助于克服知识理想化、真空化的缺陷。

三、考核方法

成绩考核是整个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对教师来说是总结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更好的认识社会与融入社会提供帮助。故在教授本课程时我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有出勤、课堂发言、撰写小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过开卷和闭卷的形式。即使是闭卷考试,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检测。将纯粹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描述这样的一句话,“,近年来,30岁左右的单身男女获得了一个充满尴尬和自嘲意味的称谓——‘剩男剩女’”,让学生利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策略

引言

小学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以人为本”理念下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其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等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这就导致小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往往是班主任怎么安排,学生就怎么做,这种模式好似一潭死水,看似平静有序,实则几乎收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其二,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代,很多家长一味觉得,孩子能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就算是达成了上学的目标,对于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等事务,往往采取不重视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机会。其三,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老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这就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导致老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别说师生之间达成良好的互动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对学生实行平等以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有力促进小学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制定班级机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就是核心,班级的一切事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打造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班级机制。首先,班主任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喜好,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共同商讨下达成一致,共同制定班级环境机制。比如,班级的桌椅怎么摆放,学生座位怎么安排,教室的墙壁怎么设计,教室的区域怎么划分,清扫工具怎么摆放,板报怎么设计等等,都应该以小学生的审美与心理需求为标准,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集体参与其中,各显神通,共同协作,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保障环境设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广泛听取全班学生的心声,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切记不得超过学生的心负荷。班级的管理机制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而且在与学生沟通或是在管理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其跳跃的思维方式,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管理方法,实现高效管理。[1]

(二)以人为本,构建融洽关系

首先,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大家长,与学生的接触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小学班主任首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示范作用,进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其次,班主任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主任作为大家长,需要用关爱和鼓励构建一架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身体素质、性格特征、兴趣专长等,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以朋友的姿态与其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对于不同背景、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平等以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最后,班主任要组织团体活动,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比赛或是团体活动,比如运动会、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有力促进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风班貌。总之,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2]

(三)以人为本,做好评估工作

在小学班级开展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因此,班主任在进行课堂管理评估时,应该做到全面、客观。但是在现实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这种片面性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班主任应该综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客观的成长监测和评价,再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使自己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这也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篇8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高我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我区委托扬州大学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研究生班,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的高层次人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办班方式

由**区教育局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并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等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具体承办单位,负责办班日常管理工作。

二、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有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三、入学考试、录取与学位授予

1、入学考试时间:**年10月底(全国联考)。

2、入学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其中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为全国联考,政治理论考试由扬州大学命题。

3、录取:由扬州大学根据国家规定,结合联考成绩以及面试成绩,自主择优录取。如今年未能通过入学考试可先跟班就读,于明年再考以取得正式学籍。取得正式学籍即可与今年录取者同步完成学业,但学位授予推后一年。

4、学位授予:对于参加全国联考并正式取得学籍的学员,在完成全部课程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国务院学位办MPA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四、学制、学习方式及费用

学制三年;以不脱产学习为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上课;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1—1.5年;培养费用共28000元/人。

五、组织实施

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班,是加强我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机关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报考人员的组织推荐工作。

1、报名时间:**年6月10日—7月5日;报名地点:区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处;报名时,携带报名登记表,交纳考前辅导和资料费800元;联系人:董建文,电话:865*****,135*****。

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在创新创业时代的浪潮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还是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协同运行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质量,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相关研究还不多,存在一定不足。本文试从公共管理视角入手,从学校、社会、家庭的多维向度开展论述,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展开探索与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

当前,“双创”时代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的就业模式深入人心,构建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管理体系已然成为政府、社会、高校的首要任务。[1]几年来,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摸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概念界定不一;创业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欠缺;创业实践管理及应用实效性不强等。公共管理视域下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涵盖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基础保障、实施措施、管理机制、人员调配、目标管理及监督反馈等方面。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大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结合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强化了对理论和目标管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及目标管理层面还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很多研究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微观层面,宏观研究和系统研究成果匮乏。在社会管理和监督层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尚未形成科学、连续、系统的督导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实质性评价,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此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岗位还不稳定,指导经验缺乏,其管理有效功能被弱化。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是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其管理体系是否稳定及高效是检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指标。要全面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需要整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各类资源、完备管理和监督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促使人员分工明确、组织运转顺畅、监督反馈密切,才能彰显协同实效。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形式化严重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自身机制尚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随着时展而逐渐兴起的,一段时间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师资,甚至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只是单方的个体行为,无从谈起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2]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整体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没有通过政策体系、系统扶持、反馈融合等措施去开展创业教育,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开展调查和信息反馈,致使大学生创业管理机构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指导力度不足,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效性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和实践效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缺乏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队伍主要是高校的创业课教师,教务处及就业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样的队伍具有人员单一化、岗位不稳定、创业教育指导能力不强、创业经验欠缺、队伍成员相对数量较少等特点,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师资和大学生比例的1:38而言,我国只有1:350,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比例失调且严重缺乏,加之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一般还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岗位稳定性差,无法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创业教师职业认同度还不高,这就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和创业指导不及时,势必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人员队伍还存在管理层面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例如,比较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方面要优于理论讲授教师,但他们和大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指导的环节很少,还有大学生创业政策调研、论证和制定部门的管理人员与一线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工作在同一维度,致使部分管理和治理政策出现了稍许的偏颇,致使部分大学生创业过程异常艰难。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与社会环境无法有效衔接

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和外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社会环境又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地理风俗等多重动态元素,这些都对从高校毕业步入社会创业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结合个人创业意愿开展创业行动,这一过渡需要高校和社会进行无缝整合与对接,顺利让大学生度过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转化的瓶颈期,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创造社会价值。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由学生人转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获得来自社会资源的支撑、宏观微观政策的支持、社会民众的认可、家庭成员的鼓励等等,这一过程是复杂的融合阶段,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和治理层面因素的平衡,涉及到大学生意愿心态的调整,理论的掌握,实践的开展。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与社会环境尚缺乏有效、良好的衔接与过渡,这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统一治理的协调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找准切入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施路径,才能真正解决政府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家庭和大学生关切的大学生创业热点、难点问题。

(一)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保障创业教育质量

高校承担着大学生全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1.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的基础,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获取的重要途径,这离不开各类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3]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专业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专业融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中,通过创业与专业的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对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增开创业教育相关选修课,如“财务预算”、“营销管理”等课程。此外,在完备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课堂教学力求灵活多样,将创业流程、基本理论、相关知识、实践过程通过生动的真实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体验式创业教学方法等予以展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构建创业实践体系

高校应以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实践演练、创业体验有机融合,依托企业提供的实习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了解创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从企业的创立、产品生产、营销、管理、后期服务等环节整体把握企业的运营过程,让间接的枯燥的理论变为直观生动的创业体验感受,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体验创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的多方面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在创业实践环节多投入,引导创业成功的校友及成功人士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来,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和技术扶持,引导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

3.构建科研项目体系

依托国家、省市、校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引导学生参与导师各类科研项目、各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高校还要整合校本资源,开发基于大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配备校内外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给予大学生相应的资金、场地、技术支持,让大学生创业教育始终在学校的关注和关怀下得到充分的展现,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成功率

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社会形势的飞速变化、不良的社会风气、多元价值取向等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因此,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类社会问题,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意义重大。

1.政府各级部门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实现高校与社会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政府及社会各级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撑,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大数据分析、创业评估、指标评价、创业培训、政策宣讲、资金技术支持等,但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毕业离开高校后创业的各类行政及创业政策支持,包括来自就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银行信贷、卫生监督等多个方面。此外,社会支持体系还涵盖了家庭成员、创业导师、同学朋友等的精神鼓励与帮助,良好的创业氛围能够使创业意愿成为创业现实。

2.依托各类媒体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创业

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已然成为物质环境资源之外最重要的时空资源,对社会人的影响深远巨大。在公共管理走向公共治理模式之后,政府及社会各部门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创新创业舆情的治理水平,通过各大宣传媒介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广泛传播,利用公共资源优势,打造创新创业信息公开平台,做到资源共享。[4]例如政府部门开通的创客空间、社会组织的创业项目公众平台、高校的创业教育网站等,让创新创业理念根植于大学生成长生活的始终,通过网络舆论的强化效应,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获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

3.加大对创业者、奋进者的社会认可度,树立进取信心

社会对一种行为的认可是行为人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广泛宣传和报道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通过榜样示范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在社会各层面形成鼓励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宽容失败的认可氛围,使大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战胜各类困难,胸怀远大理想,以积极的创业者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发挥家庭单元创业引导作用,加强创业基础保障

家庭单元在大学生教育方式、性格养成、成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认同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

1.家庭联动,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强后盾。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给予精神上和财力上的支持,协助大学生选择项目、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各类家庭资源有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无论创业成功与否,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他们结合个人实际重新尝试创业。此外,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一起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2.大学生要做好自身定位,以积极心态应对创业挑战。

作为创业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要协调利用好各类资源和关系,做好自身定位,不过高评价自我,也不轻易否定自己,对创业行为进行预评估,以客观平和的心态整合各类创业可用资源,开展创业实践。要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同家庭成员、学校创业教师、社会创业导师等一起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各项任务,开启创业之旅。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建设过程,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协同联动,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合力,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创业环境,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徐以标.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策略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5):9-11.

[2]雷振香,杨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1):44-48.

篇10

[关键词]历史纪念馆 研究工作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23-01

众所周知,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的有效运作和科学管理,是当今历史纪念馆各项事业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历史纪念馆的研究工作包罗万象,重点就如何搞好历史纪念馆研究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研究工作在推进历史纪念馆事业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一支的多功能复合研究队伍

就目前我国历史纪念馆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历史纪念馆虽然设有研究部门,但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只是从事一般的浅显的日常工作,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所涉重大课题的学术研究、策划展览、对外宣传、文物研究等专题工作,大多靠外聘专家来实施完成,严重制约着历史纪念馆整体水平的提高。所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便成为提高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

1、加强对现有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

目前各地历史纪念馆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大都呈现中老年居多、年轻人偏少的现象,而且整体专业文化素质和研究水平偏低,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研究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综合培训,其具体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请进来教”。就是专门邀请一些国内顶尖的历史纪念馆研究专家来馆,分门别类地举办有关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因材施教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从而拓宽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二是“派出去学”。就是不定期地委派研究人员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历史纪念馆研究方面的培训会议和研讨班学习;或者是到学术研究工作搞得好的兄弟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2、面向全国招聘与引进学有所长的专业研究人才

不断充实与加强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队伍力量。这方面主要可以考虑两种渠道。一是外聘已有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还可以与全国历史纪念馆联手,进行学术研究人员的馆际交流。二是派人参加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挑选专学历史纪念馆、历史类等相关对口专业的优秀大学生、研究生,通过严格的程序聘用到历史纪念馆研究部门工作。实践证明,用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研究人才,是历史纪念馆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相反用一个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的人,那将是历史纪念馆一场灾难的开始。

3、大力培养和造就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纵观历史纪念馆的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是手段,搞好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才是最终目的。据了解,大多数历史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只是从事单纯的编研工作,一遇到设计展览、对外宣传、文物研究等工作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所以,今后历史纪念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是,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锻炼与造就一批既精通学术研究,又胜任策划展览;既熟悉对外宣传,又擅长文物研究的多功能复合型学术研究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推动历史纪念馆繁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二、健全机构科学管理,提高学术研究成果

为了确保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科学管理,首先应考虑的是成立历史纪念馆学术委员会领导机构。领导成员主要由馆领导和馆内具备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等文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组成,具体从业人员可以放宽到馆内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重大决策、确立科学管理制度、保障学术研究经费、策划研究课题,并对全体研究人员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还要不定期地召开专门会议,依据新形势和新情况,布置和落实新的学术研究任务。在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科学规划和确立学术研究课题。根据历史纪念馆的双重性质和各自所反映的主题历史文化内涵不同。遇上重大课题,就要设立专门课题组,并指定优秀学术带头人挂帅,具体负责重要研究项目的完成。对于一般研究课题的任务分配,则可按馆内具备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不同,具体承担完成不同层次的学术研究课题。这样通过专门课题的学术研究,从而带动历史纪念馆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并取得编研出版学术著作馆刊、策划主题展览、编写宣传教育文稿、专题文物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学术研究方面,陕西秦俑历史纪念馆做得比较出色,不仅有雄厚的专业研究力量,而且近年来还推出了一批响誉国内外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三、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研究队伍是决定历史纪念馆盛衰荣辱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历史纪念馆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奉献。所以对学术研究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健全历史纪念馆科研奖励制度,对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优秀论文、策划大型展览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研究人员,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表彰和重奖,比方说提拔重用、发放奖金、提供外出考察学习和休闲渡假的机会,以及提高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其它优厚待遇等。只有建立健全历史纪念馆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术研究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为祖国的文博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郗宝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