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遵循原则;促进举措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它需要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可谓可持续发展呢?它并不是可持续性与发展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内涵。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经济方面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要素和谐统一性,社会方面的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相互协调与统一。

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地理范畴,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与其他区域外的系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那么,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现有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出各个区域的优势,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这里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专业集约型经济增长,要让废物产生的力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的吸纳能力。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了:区域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功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与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大,从而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与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应该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出发,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自生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情况。此外,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持续性的动态收益与竞争优势。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遵循原则以及促进举措

鉴于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我国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促进举措来充分发挥出市场与政府两个部门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化为导向的原则。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应该根据现成的自然条件资源等,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消费的多样化。这些应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我们必须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引导与发展区域经济,让各类市场整合与一体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让市场环境与制度机制对市场分工中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并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自我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坚持地区优势与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本身就是依赖于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优势,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来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尽可能的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产品、产业结构体系与企业组织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协作效率与规模化水平。当然,我们在让区域经济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通过不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地理的发展来让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地区产业升级与空间转移的新载体,最终成为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与获利者。

最后,我们还应该坚持动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各种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各种竞争优势与发展特色都会随着各种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与完善,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与过渡当中,政府就必须采取以自身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让政府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市场服务等公共产品,逐步打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发挥出市场在资源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调整中的向导作用,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市场制度保障与作用机制。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该逐渐理顺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价格体系,尤其是要改革资源和土地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区域经济形成特色优势。此外,我们还应该逐步调整和改革限制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快速且稳定的发展。

总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不同的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坚持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基础上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并坚持动态化的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让我国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区域经济圈能够向国际市场开放,尽可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实现顺利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2-0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的内涵

1.1 反馈机制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是指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启动正反馈机制来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换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改进政府的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新建系统逐渐偏离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发展轨道,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内的要素众多,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复杂系统的反馈中才能通过影响主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复杂系统的规划目标。

1.2 反馈机制的对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信息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企业企业、企业公众、企业政府、公众政府、政府政府、公众公众六种方式。

企业企业 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情况是以信息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多向传递,包括产品能耗、废弃物的组成和流向、资源的兼容性和再生性等能源环境信息,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经济和政策信息。

企业公众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众会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体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公开能源利用和环境信息,改进环境行为。

企业政府 政府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各部门,作为政府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要保证上报给政府的信息及时、真实、可靠,有利于政府发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指令。

公众政府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座谈会、信件、上访、诉讼等渠道,信息被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就能使政府全面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减少低碳经济中的决策失误。

政府政府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改委、财政、环保、科技、气象、外事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和高效,是提高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公众公众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社会行为在公众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社会意识整体的提升。

2 反馈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反馈,这属于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主体间的行为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导致子系统产生变化。由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子系统的变化不断作用于其他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信息在系统之间的多向反馈,这属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同时,系统间的运转状况传递到行为主体并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信息反馈至各子系统,这属于利益主体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期末,通过评价体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质量评判。将评判结果反馈至战略规划制定部门,并与战略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若质量评判没有完成目标,则产生“负偏差”;若评判结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则产生“正偏差”;若评判结果正好实现规划目标,则产生“零偏差”,这些偏差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除了运行质量信息反馈到规划环节外,这些信息还直接反馈至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直接用于影响系统内的各因素。

3 反馈机制的信息平台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信息指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复杂系统内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从反馈机制模型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外圈大的循环还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间、子系统间的各层循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的流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公用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是复杂系统内行为主体都能利用的平台,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并为其他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平台包括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企业、公众交流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提供便利,也能保证职能部门及时对公众、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政府信息平台包括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三大系统组成。企业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公开或获取生产经营、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反馈结果传递给其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包括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能形成公众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则要求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介构建起的平台应能实现公众与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信息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补充的,其他平台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而建,同时为公用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的信息平台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4 有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构建

4.1 强化反馈控制的意识

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决策主体必须培养和强化反馈意识,对反馈的理论和方法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只有在头脑中拥有反馈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主动地对区域经济进行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反馈意识,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反馈控制的应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意识是信息搜集、筛选和处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反馈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4.2 严格实施控制机制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中,反馈的后续环节就是控制。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行为主体通过检查和监督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实际成效是否与目标计划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保证目标、计划的实施。

确定控制标准(目标)是控制的起点。控制标准是复杂系统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衡量成效(评价)是控制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偏差,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纠正偏差的前提是要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查明偏差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控制过程,才会使偏差不断减少,使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反馈机制的顺利运转和升级。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信息,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这四个主要的步骤。

4.3.2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管理方面的软件,将数据进行加工,查找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行决策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响应,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3 信息统计系统

区域经济信息统计系统则要求对数据进行搜集、加工,建立一定的数据体系,这是进行后续评价的基础。构建统计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区域的有关环境质量数据、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有关该地区人口的相关指标等。统计系统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5 结 论

本文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并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模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转,促进整个社会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3):63-68.

[2]李秋玲.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J].现代营销,2013(1):66-67.

[3]张晓军.区域REE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83-85.

[4]王炳,李睿.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之辩[J].生态经济,2012(18):87-90.

篇3

一、优化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金融环境的诸因素中既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的内容,归根到底都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联。所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解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持。金融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从金融生态中所包涵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社会参与主体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行为、诚信的社会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仅就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改善金融生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二是有利于优化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二、金融生态的现实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无论是自身改革还是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显著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但同时也须清醒地看到,金融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金融业无论是在竞争水平和服务效率上都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少都与金融生态环境相关,当前的金融生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缺陷。

(一)法律环境不完善,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从现实看,这一法律的有关规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债权的保护。又如现行的刑法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而对于在我国企业的信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以据为己有为目的、但却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贷款的行为,并未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以上法律漏洞的存在是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直接融资发展不快使得社会储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投资,久而久之,公众投资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公众投资都要由国家像支付存款那样保证兑付,公众可以不承担风险。

(四)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分析,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加大金融生态宣传力度,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善金融生态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已从简单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好坏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要加大对金融生态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在充分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业更好地发挥这种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金融业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形成,或者该地区被认为是金融高风险地区,将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从推动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顾长远,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行政干预、做强区域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指出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货币政策在合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功能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创造条件。

(三)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在继续发展好货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扩大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同时,要改造市场微观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与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综合地、渐进地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金融市场在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加快征信立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征信市场,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在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格局,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适应不同层次的征信需求;建立分业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运用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篇4

关键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人们对生态环境所树立的正确思想观念和对生态环境全面科学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而顺利的实现。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两轮恶劣的雾霾天气过后,京津冀地区遭受到10月第三次重雾霾侵袭。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雾霾天气,2014年的雾霾天气成为近60年来同期最多。由此看出,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在危害着人民身体健康的同时,已明显成为影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把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进行治理和改善,这对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达到了经济与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阶段中对其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解决生活环境同经济生产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出现,到与“生态环境”一词的必然相遇,可以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相遇之后迸溅的可爱的火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并将其称之为生态持续。通过对以往学者观点的总结,我们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开发,使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同发展共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三、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北部的太行山的正东面和燕山山地附近,严重的洪涝和凶猛的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水库淤积,以致于水库本身的调控功能失调,调节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受其影响最深的便是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山地的水土流失给这两大水库的行洪和供水问题造成了重大实际性影响。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的30年内,如果未能对两大山地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及时合理的科学治理,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调控功能仍会继续失调,后期只会更加增大洪涝灾害的隐患,增强供水的难度。

(二)土地沙化问题极易造成沙尘暴

冀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对京津风沙天气影响比较大,从而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对城市的交通安全和众多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现象增多

首先是水的供求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阻碍了本地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即使我国在2010年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但实际上人们对本土水库供水的需要并没有太多改变。另一方面则是供水质量下降,水质愈加恶化,各个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甚至有些水库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使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成为问题。

(四)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以河北北部地区内的许多县区为例,这些县城不但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影响日常生活,而且多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农民基本都为贫困人口,主要的生产因素便是劳动力,再加上落后的文化观念,人们不得不采取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来养家糊口。对土地过度的开垦给当地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使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只会更加降低土地的生产力,这无形之中又迫使当地人们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开垦,使得上游地区更加处于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逃脱。

四、京津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我们作为消费环境的主体,应该努力把消费的正常发展建立在可持续消费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之上。首先京津冀各地政府应进行有力的引导和宣传,使人们转变之前错误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其次人们自身应树立生态可持续的观念意识,注重环境消费的科学性、合理性、节约性,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农村中的农业用地,严厉抵制以牺牲农业用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鼓励保持合理科学的农业用地占地面积。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科学生态的提高土地基本的生产能力,并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总体来说,北京地区这一负有国之重任的地区最好应侧重于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加强对已有产业集群的生态工业园区改造,起到作为首都城市的榜样效应。天津市作为北京市的好伙伴好搭档应从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入手,以滨海新区的新兴发展为改造基础,建立具有本市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而河北地区应大力提高工业园区生产设备的质量效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合理控制和规划。

(四)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利益协调体系

一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大气联防联治机制,来治理类似于雾霆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二是应构建可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此来促进各个流域的跨界水质监测体系的完善;三是应强化要素生态补偿机制,因环境治理而蒙受巨大亏损的企业和农户,京津冀地区都应给他们予以及时的补偿和合理的政府帮助。四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跨界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纠纷仲裁机制,可依据现有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条款,利用我国法律的威严和力量来完成对生态的补偿,处理解决因跨界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需要及时仲裁的纠纷。五是建立区域性质的生态网络共享机制,此机制由管理平台和科研及数据两个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的基本设定是可超越各区域行政界线的,而科研及数据的平台,则是以高端的科学技术联合监测和统计污染物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分布。

五、结论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京津冀区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将成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必须要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并且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企业尤其要对其给予重视,同行业之间应彼此监督,互相学习,定期开展行业沟通会议,以科学的技术来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白丽,王健,刘晓东.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刘晓春,白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

[4]Ehrenfeld,J.Industrial ecology:a new field or only a metapho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25-831.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P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可持续发展定义所说: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要不损害支持地球的生命系统:空气、水、土壤,不超出其源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里的环境,我们可以引申为地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而又不仅仅局限在这个范围,故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限制于地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这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条件。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类开发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且投资密集、起步快,对环境必然产生冲击和影响,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评价体系构建

区域地质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因素的平衡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又是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资源问题,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资源其中包涵有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涵义,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维系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为限度,故可以建立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区域资源的消耗为主要断定对象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定指标体系是较为正确也是可行的。

生态足迹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关键是生态足迹的计算。在下文中,以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来定量化分析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表1 山西省大同市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由表1可以看到,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人均生态足迹比例中,耕地生态足迹占据最大,为41%;其次为煤矿能源等用地生态足迹占用了39%;两项合计占用的生态足迹中的比例约为80%以上,成为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生态需求的主要部分,这说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衍生产品和能源需求较大。

从表1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来看,它反映的是生态供给的构成,其中耕地、林地以及建筑用地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讲,耕地生态供给占用为56%、建筑用地占38%;林地占4%;而水域、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供给仅分别占1%、1%和0,这部分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要靠贸易调整来弥补。

表2 大同市2003—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从整体上分析,由表2可知,2003—20O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变化不明显;2004年后,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大同市2004—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l01—1.9506 hm2, 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约10%,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在不断增长,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直接导致生态需求的增加。2003—2011年大同市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最高是2011年,达到1.4698 hm2;最低是2004年,为1.0756hm2。由此可见,大同市9年来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可能是由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

三、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由以上对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地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分析中,我们可知,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优化对策。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改善土地生态效率的高新技术,使农业逐步转变为运用高科技的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低耗,着重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继续推进目前已经开展了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积极开垦荒地,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其次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应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以消除人口不合理过快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引导河南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适度的人文和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区域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中,要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去界定区域社会各个方面、资源储备量和区域地质环境承受能力,把握住生态系统维持和调节自身系统能力的阈值,即生态供给和生态需求的阈值,如果超过了它们的阈值,生态地质系统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遭到摧残;反之,生态地质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2):122-126.

[2]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AH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77-04 一、引言

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过度追求物质目标,以及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锐减,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长期以来重新思考人类发展经济与社会、资源和环境间关系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其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2]。

从系统学的角度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子系统共同构筑的复合生态巨系统。在此巨系统中,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3,4]。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做动态的调整,但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即不同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既要体现当代人的利益又要考虑下一代人的利益,既要考虑区域所处的空间地理特点也要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定和赋权[5,6]。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在充分考虑沧州市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沧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平滑滤波和神经网络寻优方法智能寻找系统内部相互关联程度,实现实时调整、滚动优化,并且结合专家经验确定了适合沧州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子系统的科学权重。

二、沧州市概况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华北平原东部黑龙港河流域,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距首都北京240公里,全市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187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10万人。现辖2个区(新华区、运河区)、4个县级市(黄骅、任丘、河间、泊头)、10个县(吴桥、东光、南皮、献县、肃宁、盐山、海兴、沧县、青县、孟村回族自治县)、2个管理区(中捷、南大港)。新建沧州渤海新区(包括黄骅市、海兴县、中捷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和南大港产业园区)面积2 375平方公里、海岸线130公里、总人口54.6万。

沧州市为河北省农业大市,是全国主要的粮棉和水果产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以“四大产业、一大工程”为重点,强龙头,扩基地,调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投入产出效益稳步提高,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83亿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工业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3.9%。特别是“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通过“化工城”建设和临港工业开发,重点培育以石化、盐化为基础的化学工业,逐步构筑起以化学工业为主导,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为骨干的产业结构格局。区内自然资源主要是石油、海盐、地热、水产等,区内有华北、大港两大石油生产基地,地热面积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59.3公里,沿海滩涂307.7平方公里,但矿产资源和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

沧州市林木分布少,全市有林地面积370万亩,其中经济林280万亩,用材林、灌木林71.5万亩,森林覆盖率19%。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7个;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88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 7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21人。医疗卫生总体水平较低。沧州市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地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量,而目前引入的客水主要为黄河水及王快水库水源,只能缓解局部供水困难。

三、沧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区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不可能只用一个指标。事实上,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要么单一地注重经济快速增长而忽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造成经济增长、环境恶化的局面;要么是当出现环境污染程度严重的时候,又单一强调对环境的治理,“一刀切”关掉污染源,这样往往会造成部分产业大起大落,区域总体发展反而得不偿失。因此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我们倾向于使用基于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综合性协调性评价,便于及时发现发展中的失衡问题。一旦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问题,或是经济增长低效率问题时,就及时预警、适时干预,避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幅振荡,保证经济的可持续长期发展[6]。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内,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科技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如图1所示。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为立足本地实际,力求全面反映和度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内涵。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是关键;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保证和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力工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地区特点,制定沧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判定矩阵确定及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在多级目标系统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方法采用的多层次分别赋权可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时造成混乱和失误,从而提高预测或评价的准确性和简便性。但目标的权重确定问题始终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评价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指标的权重应能反映其对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传统AHP法的难点在于权重的确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性。利用神经网络自寻优特性,且充分考虑系统自发展动态过程(各项指标的历史数据)的惯性影响,确定同一级指标下各组成权重。人,特别是管理者,既是这一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系统的调控者,其专家经验同样不容忽视。结合专家对沧州特点(优缺点)的已有经验,确定最终权重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AHP法,对沧州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一)数据预处理

1. 归一化

yi,j=■

为更好捕捉系统内部各部分动态关系,输入量xi,j采用增量形式。■i,j,?滓j分别为统计指标的均值与方差,如下式所示。

■i,j=■■xi,j,?滓j=■

2. 平滑滤波

为去除统计误差及上一统计期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采用滤波形式滤除干扰成分。滤波形式可采用一次滤波、二次滤波甚至高次滤波,其形式如下所示。

一次滤波

y*(n)=?琢y(n)+?茁y*(n-1) (?琢+?茁=1)

二次滤波

y*(n)=?琢0y(n)+?茁0[?琢1y*(n-1)+?茁1y*(n-2)] (?琢i+?茁i=1)

3. 神经网络关联权值优化

假设某一统计指标的变化与同一层其他指标之间隐含关系为确定但未知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我们利用神经网络(BP网络)来逼近这个关系,即利用神经网络求取某一指标与其他同级指标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假设某一层指标共ABC 3个,现求取ABC变化量对上层指标D变化量的贡献程度,即关联程度wAD,wBD,wCD,wDD,显然wDD=1。

4. 归一化

■AD=■

5. 综合判定权重

■AD=?酌■AD+(1-?酌)■AD

其中,■AD为专家经验值,?酌为权重,表示对运算值和专家建议值的信任程度。依此类推,可确定出判定矩阵W的各个元素值。

(二)层次分析法

在判定矩阵确定后,应用AHP法的主要任务为确定层次权重值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层次组合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的相对权重就是判定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WX=?姿X,其中W是判定矩阵,?姿是特征根,X是特征向量,解出max{?姿}及对应的Xmax,将Xmax归一化就得到各指标项的权重值。

应用AHP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一个具有完全一致性的互反判定矩阵而言,其最大特征根max{?姿}=n,■?姿i=0(?姿i≠?姿max),n为分量个数,其余特征根均为零。若不具有完全一致性,则其最大特征根max{?姿}>n,■?姿i<0(?姿i≠?姿max),此时需根据偏离程度及置信区间调整判定矩阵。

(三)本方法的特点

1. 动态性。利用动态数据进行优化,既包含着当前状态信息,又体现了历史动态信息。系统的输入采用增量的形式,更便于分析动态发展趋势。且随着不同时期统计数据的不同,可以实现滚动优化,在线调整。

2. 综合性。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数据滤波过程可以削弱不确定统计误差及其他干扰的影响,且可得到指标数据的历史综合信息;利用神经网络自寻优的方法确定系统各个同级指标的关联程度,同时发挥专家对系统的认知优势,折中考虑权重。

3. 针对性。针对沧州市本身特点指定的指标体系及专家对本地区系统的深刻理解,对于考察沧州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本方法的不足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利用误差反传方法得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优化权值,但其精确度依赖于统计数据的精确程度和样本数据的数量。

(五)沧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

1993年,沧州地市合并后,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沧州地区整体实力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在表1的指标体系下,运用上述评价方法,既可实现子系统的评价,也可实现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图3、图4分别为沧州市1993—2008年归一化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和综合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结果。在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经济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综合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因此其权重较大,直接影响整体系统。预测结果也印证了这种关系。但近年来,对于环境和科教发展的政策倾斜也较好地弥补了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水平带来的负面冲击。当然,经济体制自身的适时调整和改革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2-01-0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仲君,赵玉川.基于秩和比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4):69-74.

[4]罗志辉.区域经济调控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7):31-35.

篇7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地处青岛、日照、潍坊三市交界,南北通达,陆海兼济,已经成为我市承接半岛工业转移及产业辐射的黄金地带、鲁南临港产业的发展平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重要载体之一。

(二)生态环境优美

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各项污染因子年均值均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在全市“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的要求,水质天然、无污染;噪声、土壤和底泥均能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壤是这里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生态建设起点高

制定并实施了可续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加强绿化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沿路、沿河绿化体系,投资4.4亿元进行了潮白河生态整治,建设了橡胶坝、珠链式水上景观、石砌河道护岸、滨河大道、配套开放式绿地公园等,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生态产业链初具雏形

坚持科学招商,绿色招商。项目引进注重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初步建成了汽车制造、出口加工、高新技术、塑胶化工等四大加工基地,形成了汽车产业、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出口贸易加工、塑胶化工、基础材料等六大产业链集群。园区工业体系的稳定性和柔度进一步增强。

(五)生态环保意识强

五莲是我省最早的农业生态示范区,是我市的生态屏障,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市北经济开发区是园区中的生态高地,早在2008年山东省环保厅就批复了该区域的规划环评。园区制定了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构建了以开发区环保分局为核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园区生态建设有着丰厚的人文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市北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的环境准入瓶颈

(一)位于两城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

潮白河进入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界后又叫做两城河,两城河部分河段为日照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整个流域为地表水准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市北经济开发区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目前全部汇入潮白河,其地下水也向两城河流域汇流,对两城河水质形成潜在的威胁。

(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

开发区规划发展配套的热源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管网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集中供热设施正在建设,导致目前进区及将来一段时间内进区企业生产用汽及供热将继续依赖小锅炉,大气污染源分散且污染物排放量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而且根据《重点区域“十二五”环境空气质量规划》要求,开发区内不允许新上20t/h以下的锅炉(燃气锅炉除外),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建设的“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迟迟没有建成。根据市北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要求,区域污水必须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允许直排。区域内污水管网和供热管网等建设滞后,部分建成的排水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不符合建设和环保要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区域建设项目的建设和投产。

三、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合理布局,完善开发区规划

控制开发区工业用地开发规模,对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商业、居住混杂现象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规划调整后形成的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设置足够宽度的绿化防护隔离带。加快实施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及不适宜居住地块内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处于已建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或位于生态隔离带内的居民应立即搬迁、妥善安置,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扰民事件。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开发区的建设

一是结合开发区规划的调整和产业定位的变化,尽快开展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价。二是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指导开发区的开发与建设,延伸现有产业链,构建完善开发区主导产业链,合理筛选入区项目,实行绿色招商,提高企业入区门槛。促使产业结构向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排放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方向发展。三是要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开发区环境管理水平。

(三)尽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一是完善区内雨污分流、中水回用管网,加快建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一期工程及配套管网。二是实施中水暂存设施的仲金河拦河坝工程,确保尾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限值要求。三是确保污水处理厂中水部分回用,剩余部分排至后仲金河配套蓄水池储存用于农灌,不排入潮白河。四是加强对开发区内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处理设施的监管,产生的工业废水经企业内部处理后,立足于企业或区域内部综合利用,不外排。五是加快开发区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完善供热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区域集中供热体系,拆除开发区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燃煤锅炉。

(四)强化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开发区位于日照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上游,地表水环境敏感。在后续的开发建设中,按规划环评批复要求实施开发。开发区内不得建设产生重金属废水、剧毒废水、放射性废水、难降解废水的项目。二是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入区项目严格落实环评批复和环评文件的要求,做好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三是严格环境监管,杜绝环境污染及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制冷剂替代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目前制冷空调行业中使用的制冷剂多为CFC(氯氟烃的统称)和HCFC(含氢氯氟烃)。这些物质由于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并产生温室效应,因此其替代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1]。本文在回顾制冷剂发展的历史中,发现制冷剂的替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提高系统的能效比,另一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制冷剂替代研究中,应首先考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的制冷剂与制冷剂的替代

2.1 当前的制冷剂及其存在的问题

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从1830年到1930年,主要采用NH3、CO2、H2O等作为制冷剂,它们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低,用了约100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采用CFCs和HCFCs制冷剂,使用了约60年。

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进入了以HFCs(含氟烃)为主的时期。

由于行业发展的惯性,目前使用较多的制冷剂是CFCs和HCFCs,其次是HFCs。(对于CFCs发达国家已于1996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使用,但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使用。)

CFCs的禁用是因为CFCs会在大气中分裂并释放出破坏臭氧层的氯原子[2]。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如果平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有害紫外线的增加,会产生以下一些危害[3]:

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破坏生态系统。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辐射也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因此保护臭氧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紧迫任务[4]。

而HCFCs与CFCs同样能够破坏臭氧,两者只不过是所含的氯原子多少不同而已。同时CFCs、HCFCs和新一代HFCs制冷剂都被认为是温室气体[5],它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吸收红外能量的能力和它们在大气中延续的时间,可用GWP(全球变暖潜值)来度量它们对全球变暖作用的大小,其大小是相对于CO2的温室效应而言的,规定CO2的GWP值为1。物质对于臭氧层破坏能力的大小是以ODP(大气臭氧层损耗潜能值)来衡量的,以CFC11为基准,规定CFC11的ODP值为1。部分制冷剂的ODP和GWP值见表1[4]。

由于温室效应将引起气候变化,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2]: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沿海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入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并影响沿海养殖业。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

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正因为现行的制冷剂对环境的巨大的破坏作用,促使着人们积极的寻求能够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替代制冷剂。

2.2 制冷剂的替代

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来,各国纷纷展开了对CFCs和HCFCs物质的替代物的研究,在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以前,CFCs和HCFCs类的制冷剂替代研究主要以保护臭氧为目的,主要研制HCFs类制冷剂。但《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人们转而同时注重臭氧保护和减小温室效应,要求制冷剂不但要OPD值较小,GWP值也要较小。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CFCs在发达国家已经被禁用,HCFCs因为对臭氧仍具有破坏作用也即将被淘汰。由于GWP较高,《京都议定书》将替代CFCs和HCFCs的HFCs物质列入限控物质清单中,要求发达国家控制HFCs的排放。所有这些都对制冷剂的替代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理想的替代制冷剂除应有较低的ODP值和GWP值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优良的热物性等优点,争取做到既环保又节能。

新型的替代制冷剂主要包括人工合成型和天然型两大类,有单一工质和混合工质两个方面,混合工质又可分为共沸混和物、近共沸混和物和非共沸混和物三种。

目前合成制冷剂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

1)R134a

R134a的ODP=0,GWP=420,不可燃,无毒,无味,使用安全,其热物性质与R12十分接近,可用来替代R12,用于汽车空调和家用冰箱等领域。但使用R134a,会使能耗增大,且与CFC—12用的油不相溶,与材料的兼容性方面也不同CFC-12。另外它还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所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2)R152a

从物化性方面看HFC-152a也与CFC-12接近,用R152a替代R12后能耗可降低3%~7%,但其在空气中含量达4.8%-16.8%时具有可燃性,因此推广使用收到一定的限制。而它可与其它物质混合,组成非共沸混合物来替代CFC-12。

3)R410A

R410A是近共沸混合制冷剂,是由质量分数为50%R32和50%R125组成。ODP=0,主要用来替代R22,单位容积制冷量较大,传热性能及流动性能较好,但同温度下压力值比R22高约60%。

4)R407C

R407C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由质量分数为23%的R32、25%的R125和51%的R134a组成,ODP=0,单位容积制冷量大,但传热性能较差。

天然制冷剂方面主要有:

5)碳氢化合物[6]

目前作为制冷剂应用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丙烷(R290)、丁烷(R600)和异丁烷(R600a)等,其中R600a已在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用于冰箱中,并且它符合《京都议定书》的要求,ODP=0,GWP=15,环保性能好,成本低,运行压力低,噪声小,但其易燃,易爆。此外R290和R600a组成的混合制冷剂也有一定的发展使用。

6)氨(R717)

氨已被使用达120年之久而至今仍在使用。其ODP=0、GWP=0,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质,价格廉且容易检漏。不过氨有毒性而且可燃,应当引起注意,不过一百多年的使用记录表明,氨的事故率是很低的,今后必须找到更好的安全办法,如减少充灌量,采用螺杆式压缩机,引入板式换热器等等。然而,其油溶性、与某些材料不容性、高的排气温度等问题也需合理解决。看来,NH3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7)二氧化碳(R744)

CO2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 ODP=0, GWP=1。来源广泛、成本低廉,CO2安全无毒,不可燃,适应各种油常用机械零部件材料,即便在高温下也不分解产生有害气体。CO2的蒸发潜热较大,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故压缩机及部件尺寸较小;绝热指数较高K=1.30,压缩机压比约为2.5~3.0,比其它制冷系统低,容积效率相对较大,接近于最佳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制冷剂外还有很多新型的替代产品,如清华大学研制的清华三号,清华四号等混合制冷剂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制冷剂的替代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7]。”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8]。

3.2制冷剂的替代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当前环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等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制冷剂的替代研究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通过近年来制冷剂替代工作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再只注重制冷剂的热物性,而更加注重其环保性。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前制冷剂的研究一般以良好的热力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等为主,如CFC系列的R11,R12等都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且无毒,不燃,不爆等,但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且能够引起温室效应。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后,在制冷剂的研究替代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减小制冷剂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如HCFC系列的R22虽然仍对臭氧有破坏作用但比R11和R12小的多。而HFC制冷剂如R134a已对臭氧没有任何破坏作用。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对于制冷剂的替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更加顺应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不但要求替代制冷剂要有较低的ODP,而且具有较低的GWP,这样HFCs也面临淘汰的危险。从上面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在制冷剂的替代中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只无形的大手在起着作用,它不但推动这制冷剂的替代研究工作的发展,而且也为制冷剂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总得来说制冷剂的发展趋势应该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的核心要求,制冷剂的发展方向有两个:

一个是环保,使用绿色环保的制冷剂已经是大势所趋,绿色环保制冷剂可以是合成的,也可以是天然的,虽然合成的环保制冷剂也对臭氧不会造成破坏,但从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天然制冷剂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天然制冷剂本来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无论是使用还是排放到环境中,取之于自然回之于自然,对环境的影响比合成制冷剂都小的多,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天然制冷剂必将大有发展。

一直以来制冷剂的替代研究工作也是沿着环保的方向发展的,并且已经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3年9月为纪念“国际臭氧层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气象组织在巴黎发表了由37个国家250名专家联合作出的关于大气臭氧层状况的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自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协议得到183个国家签署之后,各国做了很多努力,大气臭氧层已出现了恢复的迹象,但在今后几十年中依然很脆弱。

1998年以来的研究表明,破坏同温层臭氧层的气体水平几乎已经达到顶点,但是破坏对流层内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总量正在以缓慢的速度下降。其表现形式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扩大,但近年来速度已经放慢低于上世纪80年代水平;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缩小,表明臭氧层正在恢复。

第二个是节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等设备越来越普及,同时其消耗的大量的能源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夏我国18个省市出现电力紧缺问题,中国电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供需矛盾加剧造成今夏电力吃紧,其中空调制冷负荷快速增长是不可忽视因素。今夏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持续高温,空调制冷负荷猛增。华东电网、南方电网、华中电网空调制冷负荷比重已超过30%,个别省电网甚至接近40%。而电能的产生又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不但造成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燃烧产物如CO2等还可引起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因此除了改进制冷技术外还可从制冷剂上下手,通过研制新型节能制冷剂降低制冷空调设备的能耗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制冷剂的发展是与环境保护和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冷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结论

从制冷剂的替代过程以及其替代研究与环境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制冷剂的替代研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制冷剂替代研究的发展,并且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制冷剂的替代又进一步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明善.21世纪制冷空调行业绿色环保制冷剂的趋势与展望[J].暖通空调,2000,30(2):22-26

厦门市环境检测中心站.xmems.org.cn

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epman.cn/

韩宝琦,李树林.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国家环保总局.zhb.gov.cn

马一太,魏东,王景刚.国际自然工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暖通空调,2003,33(1):41-46

张凯.对环境保护几个问题的认识[J].山东环境,2003(2):1-4

篇9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G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75-03

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avy Industry Zone

PAN Shub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sports is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rrangement task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s of human resource shortage are the statu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level,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sports institutions, whil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制高点,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坚实基础。

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引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人力资源及其素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本文从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调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取自大连市、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等4市,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91%。这些对象分别属于425个非体育家庭和303个体育家庭;所有对象中具大专以上文化者486人。把所选4个市分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连、沈阳)和相对不发达地区(朝阳、铁岭)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00计算机软件处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问卷包括3类共计可回答70个问题。问卷的第一类为答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类为我省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调控的评价,第三类为评价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

第一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各组别、各问题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0.00程序下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所属家庭(表1)

表1文化程度和家庭情况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25.59%,非体育家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1%,所以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的思维观念和重视文化程度修养比例高。

2.2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态度(表2)

结果表明:体育家庭有61.9%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和非体育家庭有60.6%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非体育家庭比体育家庭不愿意比例稍低。

表2家庭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表3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 10岁以下孩子72.9%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1~15岁51.6%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体育训练;15~18岁51%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18岁以上69.4%家庭不愿意子女从事运动训练。x2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家庭愿意和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

表4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家长对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的两个市(大连和沈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所占比例大连占63.6%、沈阳占62%,不发达地区的两个市(铁岭和朝阳)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比例朝阳占60%,铁岭占60.8%。不发达和发达两地比较是发达地区占的比重大。说明人们还有旧的思想观念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从侧面给竞技体育界提出了对我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合理、竞技体育队伍风气不正。

3分析与讨论

3.1竞技体育对人力资源调控态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两类家庭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远低于不愿意从事训练的比例,其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首先是体育工作者普遍待遇低,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教练员和运动员之外,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而且我国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过宽,成才率过低,家庭和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回报较少的竞技体育。其次是国家对教练员的投资少,缺乏规范的教练员培养制度和方法,以致出现短期行为,用急功近利的“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教练员。昨日还是驰骋在运动场的运动员,今天却成了教练员。这些人执教的方法还是“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非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对他们教育和继续教育又长期无法保证,使不少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影响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迅速掌握。我国体校文化学习氛围差、学生素质低,也是另一个影响社会和个人投资竞技体育以及人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人们对体育不正确看法(特别是非体育家庭)。即搞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且成才率低还影响文化学习,一旦成不了才,便影响了一生,因而人们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

3.2家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态度

由表3看出,孩子在初中阶段,家长开始考虑中考和将来的高考,试图把竞技体育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不愿意者逐渐减少,不愿意的比例出现下降;但一旦发现孩子无法借用竞技体育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就再次反对孩子进行运动训练,比例再度上升。研究发现,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可加分”、“中考体育必须及格”、“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大学”等。这反映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为数仍然不少,问题是如何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样既能增加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投入,又是改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素质的重大举措。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素质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资源应该是不会枯竭的,但任重而道远。

3.3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对竞技体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沈阳、大连两市与相对不发达地区铁岭、朝阳两市家庭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表4)可见,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家庭多于愿意的家庭,不愿意的程度x2检验分别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原因有经济收入可满足子女读书的需要,也有传统思想的问题。至于不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原因则可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又苦又累,家庭补偿多,家庭承担比较困难。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成才率低、得到回报慢等原因,也是导致不愿意子女从事职业体育训练的原因。

3.4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

《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素质越高,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水平也会越高,从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将会越少,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是:

第一要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第二要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第四要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是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作用,而要发挥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具体原因如下:

1)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专业队、依托市场发展的职业队、依附于各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实体,而不管是对于哪一类型的运动队,都必须遵照我国整体发展竞技体育的需要谋求发展,国家必然要对这些不同人力资源实施调控。

2) 我国实行的是积极政府的模式,政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必须为国家调控,并要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3) 当前各国更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实施了调控。

4)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国家和人民对竞技体育要求和期望却很高的情况下,政府控制竞技体育的职能不能削弱,只有当市场机制逐渐完备、社会逐步成熟之时,政府才有可能将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

5) 另外,市场经济虽然具有计划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6)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赛事及谋求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考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均必须有赖于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调控。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确存在不容置疑的紧密联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体育资源调控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均衡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调控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资源产业,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健全竞技体育资源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主要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人们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3) 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更不愿意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更不愿意投资于竞技体育。但是适当的政策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助于储存和开发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竞技体育的经济回报率,对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存和开发具有调节作用,竞技体育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4.2建议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调控体系。从前面表中可知,愿意子女从事职业运动训练的家庭数的比例低,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训练,所以若想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就要礼贤纳才,积极发现人才、广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要建立由决策系统、协调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行政监督、组织协调的水平,要在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

2) 营造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及合理流动。要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体育人才的进修、升学、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积压、不浪费、不屈才、不抑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保险机制点。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投资运营机制,加强保险供给方的责任监督机制,强化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运作监管,注重竞技体育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普通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加强对体育干部、教师、教练员、科技人员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和刚,龚德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探索[J].体育学刊,2005,(4).

[2] 李富荣.继续积极推进教练员培训工作深入发展[J].2000.2-4.

[3] 司虎克,蔡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9,19(4):37-40.

[4] 肖林鹏,赵云宏,赖其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2003,(5):13-14.

[5] 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6] 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1).

[7]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李佑发,魏高峡,陈谷.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 蔡文利.关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投稿日期:2005-10-14

篇10

[关键词]创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