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转型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低碳转型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规划(目前英国已减少21%,超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以此来实现2050年前减排至少80%的目标。这项计划的核心是要让英国成为一个更清洁、更环保、更繁荣的国家,确保英国为未来的诸多机遇作好准备。计划阐述了具体将要采取的措施,到2020年前:英国将有超过120万人从事绿色职业;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预计将有700万栋房屋进行能源革新,超过150万户家庭将得到资助以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洁净煤;英国使用的天然气中,一半将从国外进口;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这份文件还首次提出,所有英国政府机构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如果达不到标准则会受到相应处罚。计划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并阐述了具体将要采取的措施,各个主要领域的预计减排量。
1.电力行业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完善更加环保的电力结构,实现每年减排约50%。预计到2020年,有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即30%来自可再生能源、10%来自核能(包括新建的核电站)以及洁净煤。英国要在2050年前基本消除电力生产中的碳排放,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投资600万英镑启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包括到2010年春天制定一份政策路线图;(2)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直接负责在2010年7月前制定一份新的电网准入管理制度;(3)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内设立一个新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办公室,以加速英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4)为地方政府提供1120万英镑,以助其准备并加速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规划决策,同时还要维护合理的环境和地方关系;(5)开展一个对现行可再生能源义务法令(RenewablesObligation)进行修订的公众讨论,如将义务法令的年限至少延长到2037年、并引入20年的支持限制,使得该法令能够有能力推动实现约有3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目标。(6)批准位于Teesside的英国最大的生物质发电站。
2.家庭与社区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提高家庭房屋能效和支持小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每年减排约15%。这能够大大降低家庭开销,因为在一个隔热效果非常差的房子里,用在供热上的3英镑开销中就有约1英镑完全被浪费。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加强天然气与电力监管部门Ofgem的权力,以保护消费者;(2)“按节约多少付费”试点计划,通过使用能源账单节省下来的开支来偿还预付成本,帮助居民对房屋进行绿色改造,将有400万英镑低碳投资资金来支持该计划;(3)对新的“清洁能源现金回馈”机制(FeedinTariff)的形式和费率进行公众讨论,以在2010年开始实施;个人和企业利用低碳来源满足自身电力需求,将会因此得到回馈,类似的可再生能源供热机制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4)将现行的政府碳减排目标方案(CERT)能效计划实施期从2010年延长到2012年。随着资助额提高20%,到2012年底,能源企业在提高能效方面的投资总额估计会达到32亿英镑;(5)在政府气候变化法案中,新的个人碳激励方案将要求人们基于自愿原则节约能源;(6)要求15个乡村、小镇或城市作为未来绿色倡议试点的试验田。
3.工作场所与就业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提高工作场所的能效,实现每年减排约10%。2050年前,办公室、工厂、学校和医院的碳排放需要降至接近于零。除了能源部门之外,许多其他的新领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商机,以支持所有企业提高能效。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投资1.2亿英镑,以大幅推动英国离岸风能行业的发展;(2)投资6000万英镑,以巩固英国作为波浪能和潮汐能全球领导者的地位;(3)投资600万英镑,探索潜在的热岩区域,用以提供地热能,英国西南部的深层地热资源可满足英国年均电力需求量的2%;(4)投资400万英镑,扩大制造业咨询机构,为制造商提供更多的专业建议以开展低碳商机竞争,包括为民用核工业的供应商提供支持;(5)建立一个核能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以综合利用约30家制造企业的知识、实践和专业技能以及高校在制造、过程工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6)2009年晚些时候将发起活动,以帮助中小企业的低碳转型;(7)公共部门必须率先垂范,1990-2007年间,公共部门的排放已减少约1/3,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将要求自己的建筑物在2009-2010年度减排10%,之后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
4.交通系统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使英国人的出行方式更环保,实现每年减排约20%。2050年前,道路和铁路交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去碳化,航空和海运将大大提高能效。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提供电动车和plug-in混合动力车这些类型车辆的提议细节,能够使得为消费者提供2~5000英镑的激励措施有望从2011年开始施行,细节包括车辆要达到尾气限定最大排放量(75gCO2/km)所应满足的要求,支持这一方案的基础设施框架升级文件也已;(2)建立一个新的货运与物流行业指导小组,为测量、报告和减少物流部门的排放寻找有效途径;(3)承诺与欧洲合作伙伴相配合,为管理新货车的CO2排放制定健全的机制。
5.可持续的农场与土地及废物管理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减少农业排放、管理土地使用和废物,实现每年减排约5%。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改变农业耕作的方式,可为农民节省开支,并且预计到2020年将会比现在减排6%;(2)支持使用厌氧消化技术,该技术可将废物和肥料转化为可再生能源;(3)支持节能和低碳耕作;(4)同意农业部门减排的一份行动计划,并设立一个咨询机构以帮助农民;(5)鼓励私人资金来创建林地;(6)减少掩埋垃圾的数量,并更有效地捕获掩埋产生的排放。作为配套方案,英国的能源、商业和交通等政府部门同时还公布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和《低碳交通:更环保的未来》等文件。《英国低碳工业战略》提出一系列积极的政府干预措施,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行业,为英国拥有竞争力或商业优势的行业带来大量的全球机遇,如离岸风能、海洋能发电和碳捕获与封存等,这也包括了预算中对绿色行业和技术首次资助的405亿英镑。《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介绍了英国如何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达到31%(图2),在所有能源(电、热、燃料)中的比例达到15%。《低碳交通:更环保的未来》描述了在未来10年内如何使国内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4%。《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公布后,有人质疑该计划过于庞大,难以持续。要在2020年建成使用新核电站和运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火电站,对于英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到2020年英国能源供应的15%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欧盟其他国家如法国的20%、瑞典的49%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现在看来,英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国家战略并不容易。但勿庸置疑,英国在碳减排方面的努力对全世界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二、背景资料
在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英国的许多做法均具有开创性:英国从2001年即开始征收气候税,成为全球率先推出这一税种的国家。根据这一政策,除居民用电外,所有用电都需上缴气候税,依据其煤炭、油气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量来计征,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则可获得税收减免。与之配套的是美国财政部出台的气候税减征措施,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签订协议核定每年的减排污染物目标,企业如按时完成减排目标,可减免80%的气候税。气候税及其相关配套措施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英国多家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与财政部签订了协议,许多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2003年,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以能源白皮书的形式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明确提出2008-2022年期间,每5年为1个周期,设立3个减排时间段。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减少34%,到2050年减少80%。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获与封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15年内储存2000万t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此外,还要求新煤电厂及时更新相关设备,将碳捕获与封存能力保持在最高水平;如果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将采取限制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运行时间等措施,以确保达到减排目的。如今,英国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及一系列配套方案,率先迈出低碳经济实质性的一步。正如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EdMiliband所说的,“我们正在推出一张路线图,旨在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及以后该怎么做”。英国商务大臣LordMandelson也揭示了低碳计划的最终目的:“全球低碳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同时受益”。英国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大力促进低碳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2001年,英国成立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Trust),主要资金来源于气候变化税、收益循环投入,目前已累计投入3.8亿英镑,主要用于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3个方面。该公司成立以来,已帮助众多英国公司累计减排1700万t,节省能源支出超过10亿英镑。另外,英国还致力于开辟新的清洁能源。英国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在技术研发和运用上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其海上风能、海洋能源等开发利用居全球领先水平。苏格兰地区拥有世界上第一个海洋能源中心和第一个并入电网的商业波浪能发电站,同时拥有欧洲最大的陆地风电厂,提供苏格兰总电量的2%。
三、深入分析
英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进入新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从政策法规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到国民认知等诸多方面,英国都处于领先位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更是加快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那么,在当前世界各国因注入巨额资金救市,导致国家财政普遍“差钱”的背景下,英国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屡屡推出重大政策方针,究竟是出于哪些考量?综合多方资料,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在短期内低碳化带来的经济
刺激将有助于英国走出当前经济危机,而从长远看来,英国着手推进“低碳经济”符合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不仅有望缓解气候问题,还能够帮助英国企业在未来的低碳大产业中占据先机,进而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受金融危机冲击,英国经济于2008下半年正式陷入衰退。2009年以来,英国经济依然步履维艰,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一季度GDP环比下滑了2.4%,是自195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跌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6月份公布的最新预测指出,2009年英国经济将出现4.3%的负增长,大于美国2.8%的降幅。另外,英国的就业形势也急剧恶化,在截至2009年5月的3个月里,英国失业人数上升到238万,失业率为7.6%,达1997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摆脱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已成为英国当前的第一要务,英国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油价高企、气候变暖等问题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迫切要求,还将产生一轮强大的生产需求,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有望成为未来英国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当前英国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根本原因。从短期来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可从3个方面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进而助力英国经济复苏。第一,可有效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政府的政策刺激下,英国国内和外国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对英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投资增加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英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另外,布朗表示,英国政府将在未来几年内使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收益增加50%,达到15亿英镑。第二,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可促进生产和消费。英国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清洁煤炭”计划便是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获与封存CO2的能力。评估认为,这一计划将在工程、制造等领域提供3万~6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它对英国经济的价值将达到每年40亿英镑。另外,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燃料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第三,可通过碳排放交易获利。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等规定,没有减排指标的发展中国家或减排工作做得较好的机构,可以将碳排放配额拿到市场上交易。英国可以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出售来获利。从长远来看,一旦新能源技术获得突破,英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会下降,其二氧化碳排放也将随之趋稳甚至下降,气候变暖问题将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英国的现实基础也为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之前的政策法规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到国民认知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发展,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这种体系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当前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2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推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在工业方面消耗的能源占到全国总消耗能源的7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国总排放量中占86%,其中中小企业排放的数量就占到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的99%,并且多数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两高一资”型的企业。因此,我国政府为了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必然要面临转型与升级,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条件下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小型企业 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为了避免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把人们的生活也转变成为低碳生活。
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但是至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却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通常来说,对低碳经济的解释可分为三种情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进行技术、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企业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就是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碳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的激励制度、低碳经济具体的发展路径以及低碳经济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等。近年来,中国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国的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碳市场、实现路径、碳税、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庄贵阳发表的《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2009年,潘家华发表的《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以及2010年樊纲等人发表的《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等。这几篇文章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与资金缺乏,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对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以及力量相对薄弱等特点,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缩短企业生产的周期,以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收益,才能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由于长期受到管中运营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目光不够长远,难以为企业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为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型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项资本性的支出,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属于一个高投入、长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一特点让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低碳转型升级投入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接受。
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对企业内部所有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企业内部的员工或进行再次培训。尤其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企业设备上进行置换或更新时,置位的设备必须能满足高水平生产的要求,也要达到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做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员工方面首先要让转型后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新设备和新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环保、低碳意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行业起步太晚。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这一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中小型企业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如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资金在该企业的总销售额中占到了1%,那么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非常困难,如果占了销售额的2%,只能维持正常发展,只有点到了5%以上,企业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开发经费,就算有,也占不到整个企业总销售额中的1%,专门的研发部门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国内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转型,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新自己的发展理念,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了解低碳转型投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坚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企业低碳转型升组,努力朝企业低碳经济目标发展。
2.抓住低碳经济关键点,占领市场,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在这个低碳经济时代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先抢点低碳经济商品市场。如面对当前制造行业相对饱和的状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现存生产水平条件下,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发展。另外,为了促进行中小型企业顺利的低碳经济转型升级,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就必须不断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企业的融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业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抓住低碳经济的增长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借债的能力等[2]。
3.确保转型步伐的稳定,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转型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对力量薄弱且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转型的步伐至关重要,转型升级应该有计划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要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收入来源,对企业进行分层转型,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对一些陈旧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例如,企业可采用融资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设备,对财务分配情况进行正确的把握,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4.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在企业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员工能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技术方而来说,中小型企业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倡低碳技术的研发,了解人们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观念,促进我国的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崔乃文 单位:赤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江苏 转型
一、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多资源少污染重
江苏作为能源小省,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煤炭在江苏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统治地位,比例高达70%,火电占比80%以上。经济增长体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高碳经济特征。根据2009年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显示,江苏人均碳排放2.95顿,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高,经济发展已超越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
江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次产业比重偏大,并且体现工业重型化的特点。江苏电力、建材、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物耗行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70%以上,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08年江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达17506顿标准煤,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重的80.9%。江苏单位GDP能耗高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
(三)加工贸易产生转移性碳排放
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苏南地区存在大量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全国第一,2008年出口占全国总额的16.7%, 江苏制造因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碳排放。近年来,江苏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降低了污染。但江苏招商引资数额位居全国前列,加工贸易产生了转移性碳排放。
二、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梯度推进优势互补
江苏整体经济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从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递减。苏北尚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潜力巨大;苏中主要分布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苏南在发展低碳无碳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望通过梯度转移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二)新能源储备较为丰富
调查显示,江苏城市日产生活垃圾折合约5000吨标准煤;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三大风场资源之一,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上风力资源,潜在风力发电量约2200万千瓦,约占全国陆地风资源储量的10%;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年均太阳日照系数为1800―2600小时,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苏具有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目前光伏产业占全国的70%份额,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在新能源领域呈现专业化、高端化的布局。
三、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江苏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此外,江苏的建筑业、工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也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与煤为主要能源,这些产业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首先要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降低有色、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大量使用新能源、新工艺和新材料。能源消耗将以风电、光能、氢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的无碳、低碳能源为主。第三,江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主导下,通过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捕捉和埋藏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排放下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宜居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一是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运输效率,创建多种方式联运的低碳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四是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增加碳汇总量,建设宜居城市生态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
江苏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具有富煤,少气,缺油的高碳经济特征。江苏除了节能减排、发展环保产业外,应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回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行农业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减少排放。
(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
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等都属于清洁能源,江苏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量及增长速度均居国内前列。有了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江苏完全能达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即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江苏有着雄厚的风力发电以及制造业的基础,盐城已成江苏主要的风力装备产业基地。此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江苏发展迅猛,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江苏的光伏企业集群已成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江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有助于降低江苏单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
(五)倡导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
江苏社会经济发达,2010年人均GDP已达77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省已进入以汽车、住房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这需要倡导适度的消费方式,引导、规范和制约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倡导人们公交和地铁出行、住房使用节能灯、调高空调温度等,减轻环境的负荷。通过低碳消费,可使得江苏由工业文明向低碳的生态文明过度,减缓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
江苏应依据产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产业调整规划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通过碳排放交易,节能企业可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他人,高耗能企业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碳排放交易,未来将催生“碳货币”。通过碳交易,将进一步促使江苏区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四、江苏无锡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的能源品种以煤电为主,富煤、少气、缺油,高碳能源比重偏大,低碳能源选择范围有限。无锡经济外向度较高,“无锡制造”的出口产品隐含了大量国际转移的碳排放。为创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无锡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无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至200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降为0.21吨标准煤/万元。同时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锡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无锡近年重点发展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全市在建筑节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城市照明、清洁生产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通过以上举措,无锡成为2011年唯一通过环保部评审的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
其次是创建低碳宜居城市,鼓励低碳消费。201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锡签署协议,共建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其中,无锡与瑞典合作的2.5平方公里的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将于2012年基本建成。低碳消费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低碳出行。无锡已入选交通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100%行政村开通公交,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限塑、节水等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无锡市“计划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无锡十一五期间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上已取得实际的进展。
第四是建设碳排放交易试点。在2011年召开的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无锡市提出计划在2013年筹建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节能企业买卖碳排放权获得收益。
2010年无锡市以GDP 5896.25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的第八位。无锡对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对江苏其他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①江苏省统计局. 金融危机背景下建构江苏发展新引擎探析[J/OL]. (2009―06―11).stats.省略
篇4
面对全球变暖等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新式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少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换得大量经济产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影响着全球各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式经济转型中,更面临着异常艰巨的挑战,不仅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合理推动经济转型,而且要在新的经济发展中协调好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关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旨在通过最小的自然资源损耗,造成最少的环境问题,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顿时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轩然大波。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迎合了现阶段世界普遍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同时更创造了新的生活标准,为人们日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同时也引起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技术的创新和经济制度的革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手段即通过科技提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来追求最大经济生产,实施一场资源能耗革命,创建一个更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式经济模式,把目光从只着眼于经济发展,投向了气候变暖问题。
二、目前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一项长久的挑战。
(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很多,如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科技实力赶不上发达国家等。因此,在面对经济转型的问题时,众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突显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本身很严重,想要转型为低碳节能的经济模式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储备方面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一直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在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和耗费上有极大的依赖性,如果急剧地转型为节约能耗的低碳型经济模式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再加上我国的能源储备和资源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在我国目前的能源存储中,煤炭能源占94%,石油能源占5.4%,天然气能源仅仅占0.6%,严重存在煤炭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贫弱的现象。这一现象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而煤炭的消耗上,相同单位的燃煤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约是天然气的
两倍。因此,我国的经济生产模式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
三、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途径
低碳经济俨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世界各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汲取经验和教学,借鉴各国发展经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真正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道路。
(一)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政策上和相关法律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度。随着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相关政策的提出,气候变暖和生态保护正式成为我国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相关经济政策提出的前提条件。
(二)优化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同样要在低碳和无碳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以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根本前提,在新能源的开发上,也要加大力度,以低碳和无碳为基本理念,把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节能生产模式,如日本、德国。此外,还要积极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低碳无碳基础进行有效控制,提倡环保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政府方面,可以多出台一些鼓励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政策和依据低碳指标做好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和惩治。
(三)借鉴国际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气候变暖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而鉴于我国现阶段的低碳发展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加强国家之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做到自主研发与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展模式,更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我国实际问题,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参考文献
[1]储雪松.城建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产业路径探讨[J].浙江建筑,2010 (08).
[2]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 (z1).
篇5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低碳转型 困境举措
一、前言
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紧张,催生了“低碳经济”概念的生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发展型经济体制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无疑为全球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处在环境保护的风口浪尖,高速的工业化进步也带来一定的能源与环境弊端,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倡导,向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型,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点。
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其它相关问题的滋生,国际环境保护机构与各国联合发出声明,要求遏制过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国,不得不面临做出经济发展重大调整的局面。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一记“刹车剂”,成功转型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压力巨大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在国际法律的约束下,每个国家都有义务调整自身的发展结构,促进“低碳经济”的开展。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为以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不但要控制能耗,还要收到减排制度的严格约束。尽管如此,我国依然积极响应国际发展号召,提倡“低碳经济”,履行承诺加快实施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工业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因此,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亟待实施。然而,我国的碳排放70%来自于工业产业部门,给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多重工业已经先后进军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发达国家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低碳经济”的转变则更为艰巨。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出口大国,也不断受到“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压力,一些国家拟定的“碳关税”的征收势必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
2.中国低碳技术滞后,推动低碳转型被动
低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方式,我国长期处于高增长、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程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期,低碳技术的相对滞后,为我国地毯经济转型提出了新的难题。一直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依赖技术引进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缺乏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是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缺乏自,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极力主张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鼓励和倡导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将美国的低碳技术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欧洲与日本也在太阳能的开发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碳排量逐年递减,并掌握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与以上优势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目前也在积极的进行新能源建设,但基础技术与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国内自主研发能力水平滞后。以太阳能产品为例,尽管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太阳能产品出口国,但却并不拥有先进的技术,只具备自造能力,国内应用也不乐观,产品95%依赖外销。因此,解决我国低碳技术问题才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保证。
三、推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应对举措
面对国际上各方面的压力,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是肯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依靠低碳经济的转型来完成,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果断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并在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经济的平稳过渡。
1.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和磋商,“低碳经济”成为继WTO之后,有一个全球性共识问题。为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各自的低碳发展战略,力求在新时期的国际变革中占得先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当针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切合实际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特色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调整来实现新的经济突破,在低碳经济下谋求新的增长点。“十一五”与“十二五”国家发展战略,都将新能源列为了重点发展的行列,特别是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更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低碳发展的框架已经构建。此外,通过对能源相关的立法,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制度扶持发展的力度,《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从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低碳发展的雏形,为今后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和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及推广运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始终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成功转型并始终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关键。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先由借鉴开始,向发达国家或技术领先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从中不仅要实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更多的是要了解技术研发的能力与要求。“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年,然而却收获平平,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低碳技术转移工作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型经济发展体制,从而实现工业化的绿色发展。
四、结语
由此看来,尽管低碳经济转型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攻坚性问题,但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会因此而减缓,新的中国低碳经济体制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引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 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 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篇7
关键词:高碳产业;低碳经济;转型;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3358)、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研究基地资助课题“河北城乡产业低碳转型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低碳经济视域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唐山模式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9日
唐山市是河北省5个资源型城市之一,依煤而建,以钢兴市,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唐山市的产业也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唐山市产业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产业低碳转型的唐山模式作初步探讨。
一、唐山市产业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转型发展具有一定优势
1、已建立了曹妃甸低碳产业综合实验区。曹妃甸工业园区在进行园区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和采用清洁节能新技术,降低和控制园区运行过程中碳的排放,同时以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绿色产业进入园区,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园区的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氛围,力争进入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行列,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唐山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2、已建立了循环经济与低碳能源产业园。该园建于芦台经济开发区,项目占地1,500亩,项目主要包括建设大型管道天然气门站、储配、利用基地,于2010年建成;建设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基地,建设秸秆焚烧发电厂和非粮作物制取燃料乙醇项目;远期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研发基地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循环经济与低碳能源产业园项目的实施,对于加速唐山产业转型,增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唐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9.8万人,占全市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3%;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4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目前,唐山市已建成和在建文化产业项目132项,总投资达402亿元。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4、唐山市的资源结构比较好、品位较高。唐山市拥有的资源中有铁矿、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和非金属等。这样就可以结合起来去开采加工,对于产业来讲,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即使一种矿藏枯竭了,后续产业仍然可以发展。同时,唐山市的资源品位较高,质量也比较好。拿焦煤来说,焦煤也称冶金煤,是中等及低挥发的中等粘结性及强粘结性的一种烟煤。在我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是煤化度较高,结焦性好的烟煤。如唐山开滦是我国主要的焦煤产区。
(二)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降碳难度大。唐山市是一个以重化工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的城市,钢铁、煤炭、电力、陶瓷、水泥等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偏重的产业结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废气排放量都相对较高,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出几十个百分点。
2、对煤依赖性强。唐山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煤炭消费比重大,C02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如果不在能源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变对煤炭依赖过大的能源消费特点,将很难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
3、能源消耗量大。当前唐山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如唐山市实现的GDP约占河北省的1/5,然而消耗的能源却占了全省的1/3;按照现有速度和模式,唐山煤炭资源的保有量和铁矿石的可开采量仅能维持50年左右。
4、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唐山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的最大制约。从根本上说,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弱,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这样就需要大量资金,这将对唐山市财政产生巨大压力。
5、激励机制不健全。唐山市对如何向低碳转型做了初步探索,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多是点和块的试验,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低碳项目的示范主要依靠政策投资和国际机构贷款,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由于低碳技术研发风险系数大,金融机构大多不愿或很少对低碳技术项目进行支持,使低碳技术项目融资规模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国内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经验借鉴
(一)借鉴上海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市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战略重点,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上海制定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方针。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商品流通、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和交通通信六大行业;第二产业坚持“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产业更大,传统产业更精”的原则。将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工业迁到郊区,大力调整纺织、传统制造业等行业,为中心城区发展高层次服务业腾出空间,形成了经济增长依靠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发展格局。
(二)借鉴深圳模式。深圳市立足自身基础和潜能,围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突出产业高端化发展,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抓好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以此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发展高端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双轮驱动的格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行适度重型化战略;高端突破,进行产业内部升级;不断完善生产业,大力发展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海关监管仓等为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把高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进行通盘谋划,加快发展。
三、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唐山模式
(一)产业多元化模式。产业多元化模式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1、发展接续产业。接续产业主要指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对原有资源型产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制造。但这种方式对资源的依赖性仍很强,只适用于部分鼎盛时期的产业,如精品钢制造业、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业、纺织、皮毛等。
2、发展现代物流业,减少高碳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应立足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的特点,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业,抓好唐山钢铁物流等原材料和工业品专业物流项目,培育综合物流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3、发展旅游产业。依托良好自然资源生态优势,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活业,坚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替代产业,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真正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二)产业替代模式。产业替代模式是指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可以脱离原有的依赖资源发展的产业,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这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
1、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低碳建筑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低碳能源、设备制造业等低碳型产业,以及新材料等降碳产业。
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刻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以工业文化、地震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生态海洋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扶持示范性、原创性、开创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利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品牌效应,延伸独特的地震文化产业链。
3、发展 “静脉”产业,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唐山在工业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工业废物多达几百万吨,其中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磷渣等都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要把这些“废物”重复利用,每年的工业总产值将提高1~2个百分点,资源消耗率将降低1~2个百分点。
(三)产业高端模式。产业高端模式就是通过研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支持发展三个新兴产业。
1、发展风能产业。曹妃甸地区冬季盛行偏西北风;春、夏季盛行偏南和东南风;秋季多偏西南风,这就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基础。并且唐山市地域十分开阔,距离北京较近,且处于相对坚强的华北电网腹地,上网条件便利,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
2、发展太阳能产业。唐山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日照充足,开发条件优良,是建设光伏发电站的理想场址。资料显示,曹妃甸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649.3小时,最多年可超过2,950小时,最少年不足2,300小时;最近5年平均为2,456.5小时,年日照时数相对变率为6%,35年的太阳辐射总体平均值为5,272MJ/m2,而且比较稳定,太阳能资源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3、发展潮汐能产业。环渤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风能与潮流能等,其中尤以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价值最大,最可靠,技术上也较成熟。如曹妃甸海域的潮汐性质系数为0.77,属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最低潮面在当地平均海平面下1.77m,在黄海平均海平面下1.71m,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学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探讨[N].光明日报,2010.3.10.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三次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如何减少碳排放展开了研究。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低碳化的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能源创新等各个途径减少能耗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我国能源消耗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78-1991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工业、制造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骤增。第二阶段是1992-2002年的经济平稳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开始复苏和发展,因此这一阶段能源消耗量较为平稳,增幅较小。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经济效率不高等。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且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
我国三次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如下: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图2所示的是2002-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比例,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其中的采掘业、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均为高能耗产业;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足10%。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影响最小,第三产业次之,接下来本文将对三次产业产值和碳排放量进行定量分析。
实证研究
(一)指标和数据选取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CO2排放总量作为定量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用三次产业产值数据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数据样本范围为1991-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CO2排放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运用Eview5.0作为分析工具。
(二)模型构建
为了解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试建立模型如下:
C=α0+α1D1+α2D2+α3D3+ε
其中,C代表CO2排放量,D1、D2、D3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α1、α2、α3为特定参数,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ε为随机项。
(三)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本文对因变量与自变量序列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10%和5%的置信水平下,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是CO2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一产业产值则不是CO2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可见,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大小对碳排放量的大小有着较显著的影响,而第一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大。
(四)ADF检验
在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之前,应该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单位根,否则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的问题。本文选用ADF方法对我国的碳排放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验证。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先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进而进行ADF检验。在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条件下,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的二次差分项平稳,即lnCO2~I(2),lnD1~I(2),lnD2~I(2),lnD3~I(2),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四个序列的单整阶数相等,且存在着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五)模型的拟合
对1991-2007年的CO2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回归模拟,计量经济模拟结果为:
C=2463.385-0.097D1+0.112D2-0.063D3
(-2.37) (4.42) (-2.69)
R2=0.976,调整后R2=0.970,F=173.0742,Prob(F-statistic)=0.000。
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参数的估计值均显著。由模拟方程可以看出,仅第二产业产值对CO2的排放量有着正向的影响,第一、第三产业对CO2的排放量有负向影响。说明第二产业是造成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不会加大碳排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经济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转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能耗结构,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9
现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煤炭型城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就是煤炭产业,只有对煤炭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走向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完善,才能为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在煤炭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变化的今天,煤炭型城市大部分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必然过程,不可再生煤炭资源的耗竭性使得煤炭型城市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只有通过探索与实践,走科学合理的转型发展道路,才能在增强煤炭型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炭型城市走转型发展道路的良好途径
2.1采取合理的措施延缓煤炭型城市资源性产业的萎缩势头
煤炭型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现有的资源性产业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调整,以便为煤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逐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利用、消费与采集的方式和理念,合理地控制重点型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对诸如焦煤等具有优势的矿产实行必要的限产保值;其次,要结合实际拓展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相关领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利用与开发境外、区外的资源,建设适应煤炭型城市发展的域外的资源后备基地。与此同时,要加快矿山企业的改造改组,实行合理的矿山最低度开采规模制度,引导和扶持小型的矿山可以进行联合改造,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道路;再者,要打好品牌发展这张好牌,加强对本城市各项资源的综合评估,做好矿产资源和一些伴生性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并且注重提升精细产品的比例,对无烟煤以及洗煤副产品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更大的程度上发展民用型煤和工业用型煤等清洁型的能源产品,在逐步地提高煤炭型城市的品牌效应的同时,为煤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2强化人力资源工程建设的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优秀人力资源的竞争,注重对人力资源工程的强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一,要重点抓好对民生资本的建设,根据招商引资上项目,以国家的政策为重要导向,发展服务业和非煤接续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逐步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提升产业的就业吸纳水平。还有,要加强对城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将各级职业介绍机构作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的重要载体,构建用工信息和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并且派遣专业人士对该平台进行管理与维护,定期地将一些重要信息曝晒于网络平台中,以方便各部门、各人员的及时查阅和利用。再有,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一些新生劳动力进行自主创业,积极地构建以创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服务、政策咨询等为一体的创业化的培训体系,并且落实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促进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还有,政府要借助杂志、电视、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煤炭资源保护、煤炭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必要性政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城市居民主动配合、积极贡献自身实力的主动性与热情,不断地壮大人力资源队伍。总而言之,人力资源工程的建设与完善,可以为煤炭型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3实行生态重建与绿色开发的有效机制
篇10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要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格局,就要发展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方向。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把低碳发展做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拉动发展,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化道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粗放高碳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促进集约经营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煤炭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转变。适应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作为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式,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迅速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产业结构重型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都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煤炭企业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看,产业层次低,以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碳化问题依旧突出。还有一部分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2.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一方面由于长期资源禀赋影响形成的“锁定效应”———技术性锁定导致低碳技术起点过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还未实现常规化向低碳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煤炭企业低碳发展所需要的低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煤炭企业“高碳”向“低碳”迈进的步伐。
3.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低碳”的相关概念在煤炭行业仍较为陌生,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煤炭行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对于实现行业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低碳”理念的缺失,依然是制约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却迟迟难有进展,缺乏低碳发展理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员工具备一致的低碳理念,才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细微处入手,时时、处处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培养等多角度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低碳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煤炭企业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要用信息化、自动化、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即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2.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构建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加大低碳科技投入。煤炭企业应不断提高相关科技资金投入,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攻关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积极加强低碳技术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转型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