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

篇1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2020实施“六大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淄博市委书记 江敦涛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淄博市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实施“六大赋能”为动力,深入落实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实施产业赋能抓攻坚。聚焦产业结构偏重、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全力抓好265个市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培育20个左右优势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旗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推行“六个一”平台招引新机制,以产业组织理念精准突破“双招双引”。

实施科教创新赋能抓攻坚。聚焦创业创新不活跃问题,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大学城、科学城、创业创新谷“两城一谷”建设为抓手,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新材料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平台建设,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次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力争年内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600家。

实施金融赋能抓攻坚。聚焦金融产业规模小、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下决心打造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培育引进一批关联性中介机构和优秀团队,加强与知名基金公司合作,加快做大金融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金融的产业生态价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实施改革开放赋能抓攻坚。聚焦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流程再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改革举措,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城市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不高问题,突出强化开放意识,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淄博综合保税区申建和淄博内陆港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实施文化赋能抓攻坚。聚焦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问题,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突出做好文旅、工旅、农旅、学旅等融合发展文章,以市场化方式强力推进38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篇2

尊敬的*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千帆竞发东风劲,百舸争流勇争先”。在这秋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0年第三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是我区落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奋力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打赢“十三五”规划收官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区各级干部铆足干劲向前冲、咬紧牙关打硬仗的强力担当。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介绍一下本次集中开工项目的总体情况。本次集中开工项目**个,概算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其中,以***为代表的工业项目*个,概算投资**亿元;以***为代表的城建环保项目**个,概算投资**亿元;以***为代表的的社会事业项目**个,概算投资**亿元;以***为代表的服务业项目**个,概算投资**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促进我区更好的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培育内引外联大产业,构筑互联互通大门户,搭建先行先试大平台,也为全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志们,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载体,项目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发展增长点,一批好项目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引爆点。希望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一流的效率抓进度,以一流的服务抓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希望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要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以一流的标准抓质量,以一流的管理抓安全,确保高质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篇3

一、善于找角度

角度不同,看到事物的面貌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编写信息首先要考虑信息能不能服务领导决策,能不能帮助领导解决具体的问题,有没有达到便于领导掌握情况的目的。这是“大角度”的范畴。

其次要考虑此条信息是否能引起领导的关注,从领导关注的角度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事件因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如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三农问题,也涉及到乡村旅游问题、农业产业化建设问题、农村耕地保护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区域经济建设问题等,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得出不同的信息。

其三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定位。要考虑此条信息是要上报,还是要呈送本单位领导,或是对下级单位刊发。

具体而言,同一社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会得到不同的信息。比如:动态信息能让领导随时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措施反馈能让领导掌握对事件的处置效果并随时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微调;群众的关注度和思想、情绪反映能影响领导对事件的处置态度和力度;相关理论和成熟的处置经验可以为领导提供支持和借鉴,让领导有章可循;上级领导对相关事件处理的指示和言论可以为本级领导处置事件提供依据;专题研究成果可以让领导对事件的处置更具专业水准。

而在同一事件中,随时间的推移,领导所需要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信息工作应该随时调整工作重点,把领导最需要的信息报送上去。任何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信息都不是单一的,都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仅就某一社会现实反映单一的信息是对信息多重性特征没有充分认识所致,所以编写信息时,更是要全面掌握信息的多重性,从而更进一步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信息报送。

二、学会找线索

要善于挖掘信息的线索和亮点。那么,从哪儿才能捕捉到可用于编写信息的线索呢?其主要途径有以下4种:

1.新闻追踪法:从各类新闻报道中捕捉信息亮点。

2.政策导向法:从中央、省的工作部署中捕获信息亮点。

3.比较捕捉法:从其他单位的信息里挖掘信息线索。

4.材料筛选法:从各类文字材料中捕捉信息线索。注意收集和利用各类文件材料、典型交流材料,按照信息写作的要求,从中选取信息线索或内容,打造出有价值、有特色的信息。

三、能够找特色

目前,信息总量日益增加,基层单位报送的信息由于缺乏新意不能引起采编人员的注意就不能被采用。不会找特色不仅使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也使很多本应纳入信息视野的工作成为了信息盲区,制约了信息的发展。

找特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辖区首位性。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总量、规模、增幅等居全国、全省或全市首位,在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中占有绝对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比唯一性。在某方面工作中卓有成效,为区域中的唯一,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

3.区域突破性。即经济和社会事业中某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质的飞跃,而此一飞跃会对某些工作或在某些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4.成就破关性。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迈上一个阶段性的台阶,而这一台阶(或关口)具有特殊的实际或象征意义,这一突破能在心理上引起震撼,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5.举措首创性。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采取的举措是前所未有的,在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中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与过去的比较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与其他行业比较中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

6.工作创优性。即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不断推动工作发展的做法和成效。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工作所采取的超常工作举措应该注意收集和反馈,这样的信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措施,而是我们全局在某方面开展工作的情况。如果说特色比较抽象的话,如果具备以上六点之一的信息,就能说它是一则有特色的信息了。

篇4

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有一个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将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使纵向与横向协调起来。制定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应当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实情出发,即要有高瞻远瞩、气势磅礴的进取精神,又要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制定的战略决策,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以免战略失误,减少挫折,使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一、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一)外向型经济对科技质量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拳头产品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产品远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和创汇效益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我国“入关”之后,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后能否站得住脚,其关键取决于产品质量。尽管二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实行质量监督等活动,大大地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勿庸讳言,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不仅阻碍打入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难保住。所以,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就成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只有以质量求繁荣、靠科技求发展,才能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对科技的挑战

贯彻GB/TI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和ISO14000及QS9000系列标准,尤其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和高新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已成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起步稍慢,进展迟缓。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要发展、振兴,严峻的管理现状困扰着企业。同时,由于科技质量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严重阻碍质量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行。加之,欠缺科技质量激励机制,致使科技质量创新工作缺乏生命力。再则,科技质量管理人员亟待培养提高,加强科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对现实,别无选择,只有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教兴国的企业发展之路。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工作的进展

(一)成效与评价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二十多年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诚然,我们企业的科技质量工作还有不完善之处,仍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改进。

就科技管理而言,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我们认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推行科技攻关历尽艰辛,尽管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的转变:

1.科技管理意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科技管理观念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科技管理方式由引进型向独创型转变;

4.科技管理方法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5.科技管理人数由专业型向全员型转变;

6.科技管理范围由单一型向全方位型转变;

7.科技管理对象由硬件型向软件型转变;

8.科技管理特点由把关型向预防型转变。

此外,全员性管理和方针目标管理已被全行业广泛接纳采用,不少单位运用这种方法,加强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这转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但潜在的力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科技工作蓬勃发展。

(二)问题与结论

当前,某些企业已进入“科技管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现在,企业科技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以下几个误区:

管理误区

1.误认为科技管理仅限于成立攻关小组。其实科技管理要包括范畴和内容很广、很深的科学管理方法。国外不少跨国公司及卓越企业已设置了总工程师、科技总经理、质量总经理等头衔以及科技管理、科技控制、科技咨询等中高级系列职位,以推进管理,提高质量。质量管理包括新产品开发设计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准备质量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管理、使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计划、质量方针、质量改进、质量审核、质量成本、质量可靠性管理及质量体系等等。我们还有很多科技质量工作有待开展和深化,可惜不少单位误认为科技管理就只是攻关组,故设立一个人或半个人(兼职)在那里“对付”,象这样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吗?

2.误认为科技管理是在阻碍生产。好象加强管理就是在限制生产。其实,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将关系理顺了,就能促进生产,这与抓生产并不矛盾,同时,也只有将“事后把关型”的管理转变为“预防进攻型”的管理,才能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

3.误认为科技管理就要立竿见影。君不知要搞科技攻关提高质量是个慢攻夫,需要从设计、生产试制、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质量、振兴企业。

操作误区

1.一些基层操作人员(及管理者)自己不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操作,反过来又说科研成果是“水的”,甚至说科技攻关是“假的”。

2.个别单位为了达标、升级、获奖等目标,不是为振兴企业而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而是为获奖而创奖。有的单位一旦获奖之后,便不再向这方面投入,甚至削弱科技质量部门。

3.个别厂级领导对科技质量工作认识片面,不重视。

政策误区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从国家、行业、部门直至企业难免存在一些不配套的政策,致使基础工业投入多、产品低,抑或某些产品对企业而言,质量好坏并无大碍。然而,产品要参与“世界级”的国际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靠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靠名牌拓市场。

三、当前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仍然在东部沿海。虽然,当前国家正在加紧西部大开发,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外在条件的许多差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西部企业争取国家支持,并对大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把全部或主要希望寄托于国家的支援上,便会在等待中贻误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战机。企业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横向联系的趋势不断扩大,原有的质量竞争格局开始打破,新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市场正在竞争中形成。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取得长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后劲,是今后竞争的主要特点和中心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将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运影响。谁能适应新形势并能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谁就有主动权。

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常规和传统的办法,寻找适合世界趋势和本国企业特色的新路子,进行新的战略选择,探索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途径,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在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高速度发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取主动,增强后劲。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冲击大变化,企业界都在积极地研究对策,做好“入关”准备。

(一)“入关”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入关后,将使我国在现有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更多机会。

1.有利于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看,“入关”是一个促进。面对国外产品的挑战,我们企业要生存下去,除要增加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外,还必须“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行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加速中国大型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程。

近年来,我国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为适应市场营销新需求,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说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还很薄弱,产品结构调整还不适应快节奏的需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因此,入关后将迫使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核心,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3.有利于促进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当今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企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提高质量,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4.有利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入关”后,许多企业不管其愿意不愿意,都将被卷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去,促使我们企业致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都要把质量体系作为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依据。因此,必须贯彻ISO14000—ISO9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随时提供充分的证据,使需方相信所提供的产品,能稳定地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使需方对所购产品的质量放心,才能顺利地进行贸易往来,赢得国际市场,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二)“入关”后给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带来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面上看是一个进口体制问题,实际上对整个经济领域以及体制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但“入关”要承诺调整关税、取消进口审批等多种行政性手段。届时,我国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幼稚工业,再则就是钢铁产品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质量生产规模上在一定时期内都无法与国外抗衡。“入关”后所形成的质量冲击波将可能冲击到为数不少的企业产品,甚至危及一些支柱产品和企业的生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产品合格率和优质产品率分别达到98%和74%,而我国目前仅为71.3%和24%。据国务院权威人士披露,企业中不良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朱róng@①基总理针对当前质量问题尖锐地指出:质量问题令人担忧,质量管理松驰,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有效手段不足。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出口产品中掺杂、假冒名牌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国家的信誉。

四、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靠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技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用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建成一流的现代化跨国公司。

我们高科技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要振兴和繁荣,必须确立科技质量战略指导思想:把高质量作为我们一切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把从严求实作为我们推进科技工作的立足点;把统筹兼顾和重点推进作为深化科技工作的落脚点。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本部精品名牌产品为依托,以主体成材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为主导的多种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适应国际标准化管理并促进企业振兴的新型科技质量体系和技术管理创新体制。

五、战略重点

1.加快发展科技质量步伐,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作用,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振兴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战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步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行质量体系,形成一个机制灵活、高效精干的科技管理新格局,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市场经济,努力推进科技管理现代化。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转换机制,怎样站稳脚跟,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求卓越,优化管理,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步伐,是我们振兴企业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3.加紧培养人才,加强智力开发。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在整个物质生产正在进行着一场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济能否较快地发展,质量能否提高,都受到什么样人才、有多少人才的制约。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质量的竞争。实质上都是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我们必须切实把加强智力开发,培养科技与质量管理复合型人才作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战略重点抓起来。

六、战略方针

按照上述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拟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外引内拓、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

七、战略模式

我们推行科技工作所采取的战略模式:理顺一个关系,明确二个坚持,贯彻三个依靠,实际四个强化,注重五个做法。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只有真正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这种模式去实施,才有利于推进企业振兴。(即①摆正全面科学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关系。②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和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③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质量控制手段;依靠技术创新创出质量新水平;依靠加大考核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内在动力。④强化科技管理机构,保证专职队伍;强化科技教育培养骨干队伍;强化科技战略,深入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科技体系,增强质量保证能力。⑤注重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证;求实是方针;培训是基础;技术是动力)。

八、战略举措

深入进行科技质量攻关,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搞好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创优质名牌产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主要战略举措是:

1.加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

2.加强科研组织,增大科技投入;“”版权所有

3.加强科技培训,培养科研人才;

4.加强科技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注重质量改进;

5.加强科技研究,增强企业活力;

6.实施科技战略,推进国企发展。

“入关”后,不会再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商品。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管理、科学控制、技术创新,尤其是健全科学质量体系作为常抓不懈的战略。加快“贯标”和学习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国际市场中的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生产,我国“入关”后,对此没有选择余地。我国生产企业贯标有一定基础,但难度很大,必须加快科技管理同国际标准接轨进程,以取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推行ISO9000系列和ISO14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实施计算机资源集成制造工程和工业管理工程,需要制定科技质量体系推进计划,即在组织上分配落实,在生产各环节中展开,在目标上保证标准的实施,在措施上确保体系的运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贯彻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为契机,打破传统的科技质量方式,开创中国大型企业科技质量管理新局面。在宏观上指导企业现代化生产,提高企业素质;在微观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尽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篇5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和产业门类也已跃居世界首位,但是在我国制造业规模和门类不断扩大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始终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所导致的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制造业是组成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何摆脱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乎着企业的命运。现代物流业更是一个复合型产业,融合了运输、仓储、信息、货代等多种产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企业减少对劳动与固定资产等的额外投资,降低不必要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有更大的可能利用资源拓展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制造企业利用外部的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溢出效应,实现准时制生产和提高生产柔性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而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此外,伴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趋势逐步加强,着力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隐形交易成本,增强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协同关系,从而使制造业生产效率越来越受到政府及企业的关注。

2文献综述

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息息相关,学者们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若以研究对象涵盖的地域范围作为划分依据大概可分为如下两类。从整个国家层次研究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相关文献,王健和梁红艳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1998-2007年以及省际2000-2008年面板数据,实证发现物流业发展能够显著地增进制造业生产效率[1],且在考虑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依旧显著[2]。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梁红艳运用1997-2007年间的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面板数据和中国20个制造业2001-2010年的行业细分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视角下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在具体实现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产业联动视角下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而在产业分工视角下,促进制造业垂直分工、贸易发展及产业集聚成为物流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渠道[3]。在最新量化研究中,上官绪明以物流集聚的视角切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借助门槛模型利用1998-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实证检验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TFP)的促进作用中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当物流集聚度低于特定门槛值时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TFP)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当集聚度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TFP)的促进作用才显现[4]。若是从特定区域层次研究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系的文献来看,张予川和张金鑫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十四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性正向积极影响[5]。蔡志强和蔺继娟则是利用我国东部地区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展开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物流业的发展会显著地促进东部省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6]。诚然,无论从何种研究层次来看,物流业的发展均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从目前所使用的数据集来讲,学者们主要集中在省际面板与行业面板相结合,而把研究数据细化到城市与上市企业相结合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那么在最新的时间跨度期内,在更细一步的宏观与微观数据量化分析基础上,上述结论是否依旧稳健,仍需要作出进一步验证。因此本文拟将城市物流业发展数据与微观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相匹配,进一步检验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3数据与变量

3.1模型设计

随着微观数据可得性的提高以及计量技术的发展,面板数据模型在计量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参考以往研究本文将数据模型设定为TFPit=β0+β1logisticsit+βjXijt+λi+ηt+δk+εit(1)其中被解释变量TFPit表示企业i在t年的生产效率,核心解释变量logisticsit表征企业i所在城市在t年物流业发展水平,Xijt是一组控制变量集,λi、ηt、δk分别表示所控制的企业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行业固定效应,εit则是随机误差项。

3.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8-2018年上市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有关上市制造企业的经营财务相关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WIND金融数据库。在实证过程中为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本研究从样本中剔除了在样本期间内被ST等特殊处理的上市制造企业。在研究中用来表征物流业发展的是城市水平物流经济指标,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是以上市制造企业办公地所在城市为基准将两者进行匹配。

3.3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被解释变量为上市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表征,考虑到OP方法处理过程中会损失部分样本数据,为尽可能地保证样本数据量使得回归结果更有说服力,本研究采用LP方法进行测算,并分别利用OLS与固定效应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核心解释变量是用上市制造企业办公地所在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公路货运量进行表征[7]。选取这个指标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囿于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获得性;其次是物流运输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公路运输在物流运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民航、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各具特点,但是基于运输方式的运输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基础支撑与中转衔接功能。控制变量则主要依据以往文献进行选取,主要包括影响上市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企业年龄、规模、财务状况等。其中企业年龄是用企业成立当年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再加一后的对数值来表示,企业的规模是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形式进行表征,而企业的财务状况则是分别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资产报酬率进行表征。以基准回归为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4实证结果

4.1基准回归结果

为了探究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依据设定基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模型(1)、(2)所示,其中模型(1)为未添加任何控制变量的单变量回归结果。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物流业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效率,且回归结果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被解释变量分别替换为通过OLS法和固定效应法测算的上市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lntfp_ols、lntfp_fe),从回归结果的系数方向及显著性易得,物流业的发展确实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

4.2内生性检验

内生性问题一直是经济实证分析讨论中不可绕开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虽然在设定模型时采取了多重固定效应模型以及运用微观层面的数据来缓解内生性,但是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趋势逐步加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逐渐形成,被解释变量制造业生产效率与核心解释变量物流业的发展之间的双向因果的关系存在显然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本研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阶作为工具变量(l.logistics)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5)-(7)。从内生性检验的回归结果看,回归系数方向符合预期,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弱工具变量检验通过,所以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5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2009-2019年与城市宏观经济数据相匹配的上市制造企业微观数据集,通过构建的多重固定效应模型验证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积极的影响效应,这一结果在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内生性检验后依旧稳健,说明了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以满足上下游制造企业的多样化物流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水平。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论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将这种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提高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伴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制造业不仅仅需要将部分物流服务外包,还需要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全流程、兼具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服务,需要物流业的上下游制造业企业的运输需求深度融合,利用物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生产投入调整及战略布局。第二,鼓励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变革。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制造业更是实体经济之本,二者都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及战略性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之下,物流产业以创新驱动的高效率发展将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的始终,鼓励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王健,梁红艳.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02):27-32.

[2]梁红艳,王健.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04):38-46.

[3]梁红艳.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5,245(01):88-97.

[4]上官绪明.物流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09):11-21.

[5]张予川,张金鑫.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02):114-118.

[6]蔡志强,蔺继娟.我国东部省份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财经理论研究,2019,189(04):61-71.

篇6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

篇7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是中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新准则体系的公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9年9月10日财政部公告:拟于2012年全面实施企业新会计准则,将“实质性趋同”推进到“全面趋同”。在我国会计国际交往中,由被动的“会计准则国际接轨”发展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终阐述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发展。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会计界学者对准则国际化的研究从1992年才逐步开始,财政部也不断加快会计准则的改革步伐,致力于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全面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2010年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正逐步恢复元气,中国客观上因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要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必要在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同时,加强自身会计准则制定的发言权,实现“”。

二、“”的规范性理解

把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趋势定义为“”四个字,是因为“求同”体现在财政部一直倡导的实现与IAS的实质性趋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包括形式性趋同和实务性趋同;“存异”表现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会计准则差异。

(一)“求同”的规范性理解

我认为国际化趋同包括形式性趋同、实质性趋同、实务性趋同三个方面。

其中形式性趋同最容易达到,主要表现在准则的框架结构上。我国会计准则依据IAS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其次是实质性趋同,在包含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体系方面以及在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基本实现了与IAS的趋同。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采用,我国出于审慎性的考虑主要把公允价值引入非货币易、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响应 G20峰会和 FSB倡议,中国将走向持续全面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是实务性趋同,个人认为该层次的趋同最难实现,因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会计准则本身的国际化固然重要,但实务中确保有效执行同样关键,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即使在制度纸质化上实现了实质和形式的趋同,但是因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会计实务环境的大相径庭,所以如果在实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条件下真正达到会计界普遍认为的高质量实务水准则是长期探索改进的过程。

(二)“存异”的规范性理解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所以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发展是因为这一趋同是双方的,也要听听我国的意见和想法。建立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基础之上的国际会计准则,部分原则和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会计准则的趋同同样需要科学发展和战略规划。

因中国的国有企业性质和规模异于西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则不能按照IAS进行会计处理,否则会徒增信息记录和披露成本,为企业借机掩盖真正其存在的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事实提供了温床。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界争论不休,但我国并未像西方国家一样对所有会计项目实行公允价值,可见引入公允价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软着陆过程。基于我国一些企业借助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来操作利润,财政部并未按照IAS允许转回的要求进行而是由“不可以转回”修改为“不得转回”科学地约束监督我国企业。另外IAS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合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CAS对于研发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除此之外均做收益处理。

从以上“求同”和“存异”的规范性理解可以得出结论: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良好时机,中国未来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必定是与IAS,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三、“”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综观各国,会计准则的进步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同样要顺应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改革会计准则以使其适应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向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从而降低参与国际经济和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保证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CAS和IAS存在的诸多差异均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利用各项特殊政策约束我国企业可自主调节的利润区间,规范和监督企业减少甚至杜绝利润操纵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运营效率,关注企业潜在的成长性,注重公司长远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拐点,“存异”使我国积极与经济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开展对话和交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施加有效影响,使IASB关注诸如中小企业、新兴经济会计等属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力求寻找利于我国的解决方法。

(二)消极影响

一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同时我国部分会计人员素质欠佳,会计思维定势,新会计准则实行时间不长,会计工作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和完善期,所以“求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从而增加了宏观监管的难度。

二是从微观经济体执行角度看,我对于拟在2012年实现我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全面趋同有几分担忧。虽然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各项举措得到诸如IASB等国际机构的大力称赞,但是如此迫切地全面趋同步伐不免对各个微观经济体带来执行压力,如果盲目追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

篇8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2005年,中国财政部在全面总结多年来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此期间,IASB多次派专家与财政部会计司团队一起工作。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IASB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为IASB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2009年11月4日,IASB了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基本消除了与中国关联方准则的差异。

2010年,IASB通过年度改进项目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改,允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并进行追溯调整。此举有效解决了中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目前已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三年实践证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平稳有效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完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5月,IASB派专家对中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改进会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并可供其他国家仿效”。

中国香港从2005年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中国内地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并有效实施后,2007年12月6日,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两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欧盟从2005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评估后,于2008年12月12日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规则,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资本市场时直接采用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

以上表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了趋同,并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范围内平稳有效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G20华盛顿峰会深刻分析和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以及改进IASB治理结构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2009年6月,金融稳定论坛(FSF)改组形成的FSB在瑞士巴塞尔举行成立大会,决定设立标准执行委员会以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再次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倍努力,通过独立的准则制定程序,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根据G20和FSB的要求,IASB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相关会计问题,在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包括:(1)成立金融危机咨询组,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应对金融危机的系统化建议;(2)制定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套统一的指南;(3)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简化金融工具分类、计量、减值和套期等会计准则;(4)全面修订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明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特殊目的主体会计处理问题;(5)加快保险合同等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步伐。上述趋同项目将于2011年6月底前完成。

中国高度赞赏和支持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SB要求所做的不懈努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已实现国际趋同的基础上,密切跟踪IASB相关会计准则的重大修改和制定工作,组织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专家等组成若干项目组,结合中国的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同时与亚洲、大洋洲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反映本地区的情况和建议。中国始终坚持会计准则趋同互动原则,主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其会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

篇9

一、坚持政府统筹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职业教育将从计划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职业教育放松调控而单由市场调节。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将政府统筹与市场驱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有效调控。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重点,应当是大力扩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职业培训。首先,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仍应稳步扩展,同时在发达地区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新的通道。第三,积极扩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职业培训的规模,在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及其功能作用。

二、明确就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我国职业教育要在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施就业教育,在扩大“进口”的同时抓好“出口”。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就业能力本位的转变,明确推行适应就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其次,在运行机制上,更加注重用户需求与市场驱动,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导向作用。第三,在投资体制上,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三、加快推行弹性学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采用三年至四年全日制的固定学制。这种学制适应了以学历为特征的职业学校教育需要,也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学历教育要求。但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加快,职业的稳定性减弱,更多的劳动者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短期职业培训,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学制模式,加快推行以学分制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

四、坚持规模、质量、效益与结构的协同发展

篇10

2004年根据市工商局及市个私协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层次,做好履行组织、服务、自律、协调职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在负责市个协、私协文印打字方面:能做到准确、及时、规范、整洁、美观、认真细致、保质保量按要求完成任务。确保文件印制规范、科学、严密、高效、快捷。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政令畅通,认真按时完成领导交办任务,高质量、高标准、高时效完成文印工作。充分利用先进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准确、及时、经济、保密的基本要求,增强工作责任感,自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文印成本,保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文印工作任务。对各种打印设备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注重机体保养,规范爱惜使用,及时对需维修的机器进行修理。

在负责万秀分会辖区管理方面:能在坚持参加各种政治及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同时,组织举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防安全知识法》讲座授课,参加会员50余人,按照上级年度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具体部署,在本辖区发放“四五”普法第四单元答卷300份,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会员法律观念。完成了本年度会员普法教育工作。增强了会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会员能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和市个协领导及分会领导一起调解了囯泰广场因空调问题、恒业国泰广场1085号铺收押金不退问题及孔庙市场生果经营户唐镀莲与市场服务中心纠纷等问题。通过咨询个协请的常年法律顾问解决了成衣个体户进货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并对她们进行了慰问。组织会员开展“为民服务”、“三.八”妇女节活动、“六.一”慰问福利院、“八.一”拥军、中秋、“九九”敬老节、国庆及梧州市第九届运动会等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丰富了会员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联系了协会与个体、企业之间的感情,树立了协会的形象,增强了协会的号召力。引导经营户健康向上,树立文明意识。同年在本辖区发展了二名新党员。对生病住院会员、特困会员、孤寡老人、残疾会员进行了慰问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做好生产经营。深入会员当中关心他们的疾苦,真正成为协会联系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桥梁纽带。全年内能尽职尽责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今后要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更多地深入经营户当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不断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开创个协、私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