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应当看到,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波又一波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面貌一新、功能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面积更不用说,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即便如此,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
究其原因,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已然缩小,但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实施课程的能力不强,很多学校连国家课程都无法开足开齐。
因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呢?在笔者看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恰恰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省的一些地方,如平凉市早在积极行动,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学校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率先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培养出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其次,借鉴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改变当前师范院校过于偏重专业、过于注重学术研究的倾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必然合格。
篇2
论文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在内的、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优先路径选择。公共财政应重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解决农业问题为中心,首先投资于农业,如补贴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目标是让农民增收,目的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形成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解决农村问题为中心,首先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文化建设等,改善人居环境,把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目标是让农民安居,目的是打造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基础。笔者则认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首先投资到关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只有这样,农业、农村问题才能根本解决,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才有可能。
一、农民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WWw.133229.coM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应加以区别。1980年代以前,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而丰年有余。中国农业不仅供养了世界上多于21%的人口,并且自1997年以后,每年农产品净出口50亿美元左右。总体看来,当前农业问题已基本上解决。但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远没有解决,表现在农民数量庞大、收入低、就业难、地位低,不能同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同步融入现代化进程,甚至存在日益边缘化的情况。应当说,中国“三农”问题的主导方面和相互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之首。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是收入问题。然而我们看到,困扰8亿农民的不仅仅是收入低,更根本的是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所能享受的公共产品不足乃至严重匮乏,在就业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遭受歧视、排斥等。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不仅表现在收入和财产差距上,还表现在就学、就医和就业的机会不同,以及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差异方面。2000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城市15-64岁人口中从未接受任何教育的人口比例为2.5%,而农村为8.7%;城市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为14%,而农村为38%;城市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10.2年,农村为7.3年。此外,农村人均期望寿命比城市低6岁,农村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比城市高一倍。2001年,城市新生儿死亡率为10.6‰,农村为23.9‰;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每10万人33.1,农村为61.9;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3‰,农村为40.4‰。2005年,中国城市人类发展指数为0.81,农村为0.68,后者只有前者的83%,差距明显。①
收入的不平等多源于机会的不均等,“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行为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②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③义务教育人口的60%在农村,却只有不到25%的资源用在农村。1999年,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例,城市为55.4%,县镇和农村为18.6%,相差38.6个百分点,2002年两者差距拉大到46个百分点。④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匮乏,就学、就医、就业的不可及性,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农民的发展成本,降低了农民及后代改变生活现状的可能。
可见,农民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收入问题,而是以收入、就业、教育、健康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问题,实质是农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阿马蒂亚·森认为,追求发展的目标应该是能力而不是收入的提高。虽然能力和收入会随着个人年龄、性别、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但能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失去获取收入的可能性,进而失去将收入转换为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和现实行动。为了13亿中国人的福祉,新一届政府勾画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之路。在此背景下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拉动内需的权宜之计,也不是保持农村稳定的无奈之举,而是推动农民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旨在改善亿万农民生存和发展状况、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发展农业生产、进行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但如果农民得不到发展,即使修了路、建了房,新农村迟早还会变为旧农村;即使脱了贫,还会返贫。近现代长达百年的乡村建设经验与教训说明,如果没有对农民发展权利的尊重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仅靠直接的物质投入,并不能使贫穷消亡、落后根除,难以使农民走上自信、自立和自我组织的发展道路。只有农民自身发展了,他们才会有信心去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才有可持续性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没有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而对农民的人力资源投资,新农村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很可能遭遇严重挫折。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以人为本,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促进农民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创造农民发展条件、完善农民发展保障为中心。
二、投资于农民的教育与健康:新农村建设的优先路径选择
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能力提升,包括了多方面的含义:一是健康长寿的能力;二是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三是摆脱贫困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⑤人的发展能力主要是由教育、健康、技能培训等决定。教育赋予人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健康的心灵和人格,是人得以发展的动力。健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内容,是人得以发展的源泉。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标志着良好的生活质量,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把促进农民的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首要任务。
1.教育与卫生医疗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始终把投入重点放在了城市,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品供给短缺。自1980年代以来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和卫生医疗市场化改革导致教育、医疗费用飞涨,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支付能力。湖南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1980年代共需数百元,1990年代需8000元,到2004年则需3万元。据安徽省城调队调查,按某县2004年2668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该家庭一个劳力18年的纯收入。⑥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⑦财政部农业司课题组对农户的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是农户高度关注的问题,——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关注。对于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⑧“上学难,看病贵”是农民生存、发展面临的基本难题和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公共财政应首先满足农民最基本和最迫切的公共需求。
2.教育与健康投资回报率最高。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指出,包括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在内的、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投资应该看成是生产性投资。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重要。⑨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于农民的健康和教育是回报率最高的公共投资:其一,能够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是当前农民最大的两项货币支出。2005年农村家庭的教育开支平均值为5975元,占到总收入的30%。⑩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公共卫生服务,相当于是通过减少支出而增加农民收入。若每年减少100亿—400亿农民的教育负担,等同于增加农民平均收入0.5到2个百分点,其效果不亚于减免农业税。(11)其二,经济效益最高。钱克明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8.43元,而每增加1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仅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6.75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牧户物质费用6.64元。(12)教育投资还能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进城打工的机会,提高工资水平,“每增加1年的教育,农户平均工资性收入水平至少可以增加1000元。”(13)樊胜根的研究也表明,农村“公共投资领域,教育投资效果最显著,同时对农业、非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的回报率也很高;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使农业生产大大改善;对农村通讯、电力和道路的投资同样对农村有较大影响;灌溉投资对农业生产增长的影响不明显”。(14)其三、惠及全社会、社会效益好。教育和公共卫生是正外溢性很强的公共产品,投资于农民的教育和健康,实际上是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受益的是13亿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农民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吸引物资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能够增强国家的市场竞争力,使工业、第三产业和城市从农民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受益。(15)另外,投资于农民的教育和健康还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全民福祉的增益,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3.我国已具备投资于农民的健康与教育的财政实力。周洪宇的研究表明,以现阶段实行的义务教育减免标准计算,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共需经费合计约634.3亿元。中国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大约在6770亿元左右,用于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只占9.37%。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减少,中国gdp持续快速增长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逐年增加,到2007年左右完全有条件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6)按照亚行的最近估计,我国每年只需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就能保证中国2500万最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为1.2亿农村学生支付9年的学费,为7.7亿农村人口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17)经过20多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已具备为农民提供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实力。
4.国际经验的启示:教育和医疗应当优先。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最先关注的是农村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其次是创造农户成为市场主体的各种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最后才是如何确保农民收入(曾祥炎,2005)。教育和医疗是这些国家共同的优先选择(见下表)。这说明农民的人力资源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提要求和战略性因素。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无独有偶,韩国人认为,“新村运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新村教育作为“新村运动”的核心。韩国在1972年成立研修院,负责培训“新村运动”的骨干,培训内容涉及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市民教养等内容。韩国还在村村都建立起“村民会馆”。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农民培养起了“自立、自助、勤勉、协力”的思想观念。
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源的社会利益远高于对非农民投资的社会收益,而对非农民人力资源投资的私人收益高于对农民投资的私人利益。中国农民多年来用自己的创造的农业剩余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国家繁荣、稳定做出巨大牺牲。现在已经到了回报农民,以人力资源投资“反哺”农村和农民的时候了。国家应创造条件并鼓励非农民特别是城市高收入居民自我人力资源投资,将公共服务投资重点转向农民。
三、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
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卫生服务分别表现为不同属性的产品,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应当有所限制和有所选择。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各类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层次越低,其公共性越强,收益的外部性越强。农村义务教育由于其基础性和外溢性,一般被视为公共品。公共卫生服务所具备的以预防为主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的功能,无可争议地赋予其纯公共品的特色。考量社会的需要、支付的成本、个人负担的能力和政府的财政状况,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应该是财政投入的重点。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这一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表现在总体投入水平偏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1.93亿人,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78%,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义务教育学生的61.8%在农村,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比重还不足30%。这样的经费投入比例显然是不合理的。2003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1365亿元,比实际基本需求相差476亿元。其中公用经费缺口310亿元,校舍维修经费缺口95亿元,特困地区专项补助经费缺口44亿元,其他则为人员经费缺口。(19)《中国教育报》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20)其次,在这种体制下,乡镇负担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78%,县财政负担9%,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1)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62%的财政收入,但基本摆脱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占全国财政总收入22%),却负担着87%的义务教育投入。(22)相当多地区的乡镇财政不堪重负,农民负担过重。“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不可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无法使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首先要加大投入,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其次要构建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作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以中央和省级政府提供为主,地市级政府适当配套。中央财政应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发达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和经常性运转经费应由中央负担;欠发达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应由中央政府负担,经常性运转经费应由省级负担,学校基本建设则由基层政府负担。
中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基本上是“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疗、轻预防”。2004年国家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开支380多亿元,用在城里的是84.5%,用在乡镇卫生院的不到60亿元,只占15.5%。(23)政府拨款的68%用于医疗,22.7%用于公共卫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县级预防保健机构,对村级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极少。多数村级卫生机构基本不存在,大部分村级卫生室私有化。2000年政府财政用于农村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总额还不到20亿元,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只有2.5元。(24)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普遍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导致本应无偿提供的一些公共卫生项目变成了有偿服务,影响了预防保健措施的落实。公共卫生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即使是能力较差的政府,也必须承担起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的使命。公共卫生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整个人群和国家的医药费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高效率。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可实施的效益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公共干预领域包括:幼儿疾病免疫、学生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在县、乡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央和省级财政应担负起维护农村公共健康安全的职责,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援助基层政府行使这一基本的政府职能,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大体平衡。当前农民的医疗服务消费行为基本表现为“小病不出村,大病到县及县以上医院”,近60%的门诊服务是由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提供的,仅1/4左右是由乡卫生院提供的。(25)重建村级公立卫生室并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改善乡村人口的健康指标,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投资(朱玲,2000)。与私立医疗点相比,村民共有的卫生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群体预防、保健知识传播和组织改善环境卫生活动等多种社会功能。村级公立卫生室如同村庄小学一样,是农村人口获得基本社会服务的一个组织保证,各级政府应该保证村级公立卫生室像村庄小学一样有稳定的财政支持。(26)
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第6页、46页、55页、6页。
②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迟福林:《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④同②,第46页。
⑤同上书,第3页。
⑥迟福林:“强化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n],《经济参考报》2006年6月24日。
⑦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第3-8页
⑧财政部农业司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⑨[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⑩韩俊:“建设新农村中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5年第10期
(11)“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中国有财力承担”,《南方周末》2005年3月10日。
(12)汤灿晴等:“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第86-88页。
(13)李国祥:“我国农户要素资源收入贡献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1期。
(14)樊胜根等:“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13页。
(15)dreezeandsen,1989,hungerandpublicaction,pp.206-210,clarendonpress,oxford.
(16)艾启平:“中国有财力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中新社北京2006年3月4日电。
(17)征庚圣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治理”,《经济参考报》2006年4月22日。
(18)曾祥炎:“工业反哺农业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次序”[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4期第15-18页。
(19)程刚:“义务教育法有望做修改将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n],《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9日。
(20)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年第12期第22-24页。
(21)张德元:“农村‘知识贫困’与教育资源配置”[j],《调研世界》2003年第7期。
(22)吴明熹:“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8日。
(23)陈锡文、韩俊等:“我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4)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 产权制度 管理体制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现状
2003 年6 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1)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产权改革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2)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确规定由地方政府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由银监会依法实施监管,但在微观经营决策上由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这几年,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比较明显,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05 年6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0299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4720亿元,增长了84.60%,占贷款总额的46.9%。其中,农户贷款8239 亿元,占农业贷款的80%,比2002年末增加4002亿元,增长94.5%。农户贷款中,小额农户信用贷款1767亿元,比2002 年末增加1034 亿元,增长140%;联保贷款968 亿元,比2002 年末增加715亿元,增长336%。改革后各个试点省(市)存贷款余额以及农业贷款都较改革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并且资本充足率增加。
二、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却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1)农村信用社改革动机有偏差。国务院制定的改革目标是“花钱买机制”,而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政策支持,即获得人民银行的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农信社从高管人员到一般员工把国家的资金扶持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核销,认为只要达到专项票据发行兑付的两项硬指标,就大功告成。(2)所有权仍然缺位。虽然农村信用社通过大规模的增资扩股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募集了大量的股金外部股东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但外部股东关心和推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工作的能动性却很低,原因是,单个外部股东持股比例十分有限,股东权力的分散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外部股东入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得到农村信用社更多、更好的信贷支持,而不关心法人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他们参与农村信用社决策、管理的积极性十分有限。
其次,目前的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造成股金性质异化。出现脱离“三农”的倾向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可实行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是获得社员资格必须交纳的基础股金。是社员获得信用社优先、优惠服务的前提,投资股是由社员中有实力的各类经济组织,个人投资大户形成的股份,很多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就采取对资格股实行固定利率分红,即实行了股金存款化。在入股三年后可自由退股,从而导致股金异化,由于这一方式的出台。本应向“三农”募股的方案,却成为向信用社职工和一些关联企业、个体户招股。形成信用社股本金中职工、企业、大户入股的股本金迅速增加并已成为主导股金。这样不仅造成了农户入股额和比例下降及农民股金的弱势地位,而且使利益分配向经营者倾斜。出现了农村信用社脱离“三农”的倾向。背离了国家进行改革的初衷,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经营上的多元化目标发生冲突。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目标有多个,即合作制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原则;政策性目标,支持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农”目标;赢利性目标,以及作为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品种范围而追求的规模经济目标。多元目标冲突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绩效低下,并直接造成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在出现亏损时,农村信用社不是主要从自身管理寻找原因,而是倾向于强调自己所承担的政策性义务和非赢利性。
此外,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也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者、经营者小农意识比较浓厚,缺乏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应对措施;官办作风仍然存在,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在金融机构中较低,员工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
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次农信社改革的重点在贫困落后地区而不是发达地区,然而这轮农信社改革在经济发达地区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成立了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就比较困难。这说明了金融环境很重要。现代金融企业的建立和生存需要一定的金融环境。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好,农信社就比较容易生存,改革的难度小,也比较容易取得成绩。在经济落后地区,金融生态恶劣,农信社难以生存,改革的难度也大,当然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其他金融组织也很困难。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经济落后地区,这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农村信用社仍应定位在为“ 三农”服务上;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第三,改革应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允许跨年度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
(三)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资料:
[1] 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
[2] 高伟.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攀登,2006(5).
篇4
走在宽阔整洁的乡村水泥路上,看到的是道路两侧一排排高低错落、绿树成阴的绿化带,一趟趟整齐划一的标准化边沟大墙,统一的房屋外墙粉刷,干净整洁的家庭院落,一处处绿化景观带尽收眼帘,休闲健身广场上老人锻炼身体,孩童嬉戏玩耍,一片祥和景象。集安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不松劲,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从2006年开始,集安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确立了重点抓好试点镇、村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全市省、市、县、乡四级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和样板村总数达到70个,其中省级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达到19个,市级样板村4个。
集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各机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7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项目1500多个。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农村清洁文明工程”和“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所有村屯均达到达标村标准,其中有50个村达到先进村标准、28个村达到标兵村标准,建设了50个省级绿化美化示范村和1000户省级绿化美化示范户。青石镇秋皮村、榆林镇地沟村、凉水乡石村被确定为省级生态示范村,青石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通化市开展的“十佳乡镇”、“十佳魅力村庄”评选活动中,清河镇、太王镇、麻线乡江口村、太王镇果树村成功入选。该市连续三年荣获通化市农村危房改造优胜奖,连续四年荣获省和通化市新农村建设一等奖。
在重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扩大整治成果、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同时,从增强“造血”功能和新农村建设后劲出发,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镇财政实力增强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人参、山葡萄、五味子、食用菌、蔬菜、水果、以及渔业、林蛙、蜂、鸭绿江鸭等十大特色种植和养殖基地,重点抓好人参、山葡萄、五味子、食用菌、蔬菜、鸭绿江鸭等六个基地建设,同时做好其他四个基地建设的基础工作,划分阶段,区分重点,梯次推进,最终实现十大产业基地全面发展。重点实施了榆林镇复兴村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该基地占地260亩,设计蔬菜标准化日光温室100栋,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主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并结合治安溶洞和新农村建设,将该基地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各乡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积极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农特产品加工业,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培育,加快产品研发,增加产品种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对选项准、前景好、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和优先扶持,大力培育人参、山葡萄、五味子等资源转化型企业。
集安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重点改造。126个村基本实现水泥路“村村通”,部分乡镇实现“屯屯通”,部分村达到“巷巷通”;沿主要公路两侧、旅游景点周边、乡镇政府所在地及重点村屯实现了边沟大墙标准化,庭院硬化率达到98%以上;绿化美化覆盖率达到99%以上;房屋累计改造10263户,基本消灭泥草房;改造建设农村卫生厕所31700座,其中生态卫生厕所12700座;村屯卫生由专职人员负责,配备专用清理车辆,实现了日产垃圾日清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推进,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农村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电网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85%。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优化整合教育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救治体系,在乡农民实际参合率达到99。2%。扩大对农作物、养老、财产、人身伤害、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民的参保率。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有4个村建设了秸秆燃气站,实现了生活用火燃气化。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灾害性天气预警和监测水平不断提高。146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98%以上的村都建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健身休闲广场。
篇5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1.1 宣传不到位
目前,庄浪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引导和宣传工作,但部分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很了解,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是由于认识不够,导致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成员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所以对合作社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导致一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社可以依靠国家贷款,还有一些合作社法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实体,设置一些入社的壁垒,从而阻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也误导了人们的认识。
1.2 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存在着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对市场发展前景了解不足的现象,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制定了章程,但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运作和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财务没有做到透明公开,使得农民对生产经营成本没有很好地把握。合作社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社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生产、销售咨询等职责不明确,并且对社员的约束不及时,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利益机制不健全,农民虽然身处一个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合同关系,社员仅仅供应合作社的生产,因此无法有效地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很多社员的个人利益主义比较严重,只愿意共享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一起承担风险。
1.3 资金不足
庄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财政穷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因素,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加之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规范,合作社的真实发展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融资的时候难以评定其信用,所以导致其融资比较困难;不仅如此,合作社在融资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主体,运作不规范,所以在承担经济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融资机构对其分散管理的形式的信心不足,从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人才匮乏
庄浪县虽然在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务工人员外出,常年留守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比较少,在特色产业经营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没有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2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通过媒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使农民真正了解合作社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农牧、财政以及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长期的专业技术的培训。
2.2 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运行职责、出资管理、产权归属、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利益关系的内部制度,扩大合作社各方面的透明度,使社员充分了解合作社的发展与收益状况,保证其知情权、决策权以及参与权。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合作社规范运作。
2.3 提供保障措施
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双联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倾斜。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奖补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转移。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平稳运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篇6
在21世纪中期的时候,国内应该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明主、文明的国家。这样的状况就说明,国内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一直在加快。农业创新化,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新面貌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需要重点突破,也需要大力推进。
【关键词】
县域经济;农业创新化;互动
农业金融创新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农业增长发展过程中与经济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制约性。目前,农业经济经营规模比较小,农业生产方式还不够先进。根据目前大部分经营规模的大小方式,即便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提升很多,也很难使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收益。因此,如果想要使农民更加富裕、农产品生产更有后劲,就需要积极地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1 农业金融到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国内经济所需受到农民收入水平最为直接地影响,同时农民收入水平对于非农业是不是能够继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区域城市内工商是不是可以持续发展也有着关键的作用。现阶段内国内工业体过程汇总,要是农业产业不能很好地支持下去,那么发展起来是很困难的。
2 农业金融创新发展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很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业经营方式已经实现了创新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企业化运作形式,规模化运作也已经实现了家庭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已经完成了商业化。农业已经不单单是工业化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不断推进,可是实现了农业工程化的发展。农业运行方式和工商业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甚至这两者之间已经没有具体的界定了。农民已经不再是原本表面上的意思,而是转变为了能够适应农业市场的企业家。现阶段内国内农业家庭经营方式还是将小农经营作为主要的体系。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内农户投资意识没有很大的认知度,所使用的经营方式也是比较落后的,与原本传统模式下经济方式能够很好结合在一起。但是就大多农户来说,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种植完成的,市场农业也只是处在边缘地带。经济逐渐发展,使得农业小规模经营出现一系列的挑战,对于农业规模经济所具有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充分使用,进而达到农产品降低的目的,说的农业创新化以及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问题加大,这样农户之间很难有有效地合作。同时农业竞争能力也会因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地增加、农场品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农产品价格也在不断地提升等相关问题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国际竞争能力演技国内竞争能力发展,怎么在国际竞争力上将农业所具备的优势提升上去是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
3 农业创新化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业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创新化的认识也在加大,在一些条件很好地区域内已经开始实施农业创新化产业。但是所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较低的生产力,二元经济结构是比较特别的,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农业创新化发展比较漫长。所以说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以往所存在的问题要避免,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群众的支持,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是要每一环节逐步开展。首先农业创新化实施点可以设定为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上。农户土地经营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城镇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的扩大。所以说,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生物技术以及集约经营的方式代替土地替代。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集约化的养殖,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逐步完成农业创新化。再有就是现阶段内市场不健全的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得传统体制过程中一些部门还是有着很严重的垄断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创新化在实施的最开始阶段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展了很久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个的合作社活动农民都积极的参与进去,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发达的。
4 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农业创新化的推进
相比较分析,国内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是很短暂的,整体的市场体系还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受到原本传统经济体制以及小农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人们公社解体之后,集体经营所具备的功能也在逐渐的降低,开始发展成为了合作组织化,使得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很大程度的降低。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农村创新化发展所具备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马上实现。农村制度受到农业创新性技术很大的冲击,再次基础上有着很大程度的改变,已经逐渐的逼近城镇化发展空间。通过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农业技术的共同使用使得农业技术改革有了更为突破性的发展,已经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农业长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展基础是需要在农业创新化以及农业技术共同支持下完成的,同时需要遵照相关微观制度为载体实施方针,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实施创新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创新性发展速度有所增加。同时现阶段内国内农户的储存能力较低,使得农业现展速度有所降低。政府只会出资投资一些公益性的服务或者是基础建设,农业化的发展还是需要农民自己去推动,但是现阶段国内农民所具备的固定资产较低,虽然说最近几年内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整体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差异一直在扩大。就农业创新化所涉及到的资金费用农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在农业创新化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业创新化发展过热的态度或者是农业创新化过冷的态度都是需要避免发生的。在农业创新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实际承受能力,选择使用不同的方式,对于农业创新化建设逐渐的推动,这样既能积极的保证推动性,又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5 农业创新化发展增加的方式
在遵守国内农业发展方针的基础之上,政府以及县区内政府对于农业创新化需要进行一定性的分布调整,在一定的时间内,国内的农业创新化已经成为了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使用综合性的方式结合科学技术,对于地方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开发改造使用,使得本地区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的分配。
5.1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工业的,在一点上来说,工业化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持,在另一点上来说,农业的发展也很好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就现阶段内对于农业所进行的调整来说,农业创新化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了。可以对于具有特色经济板块的商业积极的发展,带动一系统的优势产业带,促进企业的整体的开发,对于社会资产进行组织,将招商引资以及生产发展、流通等环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得农业特色化越做越大,使得农业创新化发展不断地加速。
5.2改变文件教育方式,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
农村劳动力素质可以说是农村创新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农业劳动力素质要是较高的情况下,对于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农业劳动力收入也会增加。所以说需要将九年义务教育程度有所增加,使得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对于中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也要加大,这样才能为农业创新化发展提供专门的人员。在农村中提供奖学金或者是长期无息贷款的方式,降低孩子们因为经济情况所发生的辍学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将农业劳动技术培养作为重要问题,根据市场所需,成立不同的技术培训班,通过这样的途径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了很好地竞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力的就业率。
5.3发展实施集约化方针,开阔农业创新化发展
农业创新化建设可以说是农村城镇化转变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也是可以说是农业整体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支持来源,同时也是解决三步走问题的主要方式。
对于规模化效益要坚持发展,能够将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升,原本传统农业中所出现的低效益或者是盲目性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没有很好地结合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都是分离的。农业创新化发展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和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在这两者之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样对于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的效益增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原本的农业生产格局也被打破了,对于农产品的精加工以及深加工都有着提升,使得农业的整体水准都有所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过程度度也会有所提升,农民在经营组织过程中通过使用利益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够享有加工以及销售过程中所出现的利润。在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以及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应用过程中,农业化可以说对于农业规模化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农村城镇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农业创新化的支持,同时这一点也是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
6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创新化是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样的新形势下,农业创新化的发展已经成了的为了农村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本论文作者以此作为研究背景,通过阐述和分析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视角的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然后提出我国可持续良好发展应该采取的积极策略建议。旨在通过这些机制阐述原理,可以通过加快年代化的进程来大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业金融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健.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 2006(08).
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国际业务 经济一体化
浙江农村信用社自引进国际业务以来,历经四年的业务改革和开发,在国际业务方面已初见成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以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特点为基础,已经初步建成了国际业务系统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其中主要有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和结售汇等。并且该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不断在加强与烟草、通讯、教育、政府及事业单位等客户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办理代收代付等各项业务,但是也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国际业务的发展现状
浙江农村信用社将自身传统业务进行了一系列延伸,创设了一些中间业务,并根据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情况和优势,已经逐步统一了相关流程,业务、办公、管理合一的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形成,同事,实现了全省管理数据的集成和发展。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和一些相关部门进行的密切合作,开展的中间业务,已经逐步实现了电子汇兑、业务等,满足了基本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对农村信用优化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国际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国际业务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中间业务及经济效益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大部分信用社仍在执行旧的收费标准,导致成本与收益出现了“倒挂”现象。有些农信社刚刚开展国际业务,前期必然会投入很大,而回报却很小,这种经营状况很有可能打击农信社在国际业务方面的投资信心,打消其积极性。与此同时,以招行、中国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银行的国际业务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信用社国际业务收入持续低迷,信用社开展国际业务的经济效益暂不明显,如图表1。
表1 银行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一览表
[\&10年度\&11年度\&12年度\&招商银行\&10%\&15.72%\&18.21%\&工商银行\&9.14%\&13.53%\&15.93%\&中国银行\&10.4%\&15.04%\&17.17%\&建设银行\&9.05%\&14.27%\&16.52%\&中信银行\&4.26%\&7.47%\&10.32%\&浙江省农村信用社\&0.2%\&1.2%\&3.8%\&]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信息网
从表1的数据得知,目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国际业务收入比例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比例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的经济效益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管理不够规范
浙江农信社在国际业务的运作及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措施。受体制、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农信社普遍未开设针对中间业务的操作部门,也没有制定针对国际业务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手册,相对其他银行金融机构而言,比较缺乏远见。在实际运营中,大多数农信社将国际业务作为边缘业务处理,没有积极制定完善的管理章程和运作程序,在投资力度方面较其他银行也存在很大差距。
三、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开展国际业务的对策
(一)对自身市场定位和服务宗旨进行适应性调整
随着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农信社的三农服务宗旨应该向多元化、深层次拓展,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急需的国际业务服务,从而为农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因此,农信社要及时革新思想,切实重视农信社的国际业务;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创造出国际业务推进的内生动力,以及内部机制;在操作手段上,要指导和推进国际业务的有序发展。如此才能挽留老客户,尽快获得国际业务的一席之地,将农信社业务范围多元化,保证多方面的利润,进而在残酷的农村金融环境中扎根立足。
(二)结合自身实情,建立健全国际清算系统
开发高效通畅的国际清算系统,是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开展国际业务的基础。农信社在拓展国际业务方面,应该探索多边合作机制,寻找合租伙伴,将其业务做大做强。现阶段银行机构能够经营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业务,如国际贸易融资、国际支付、国际结算等,一般而言,营销路径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单独成立国外银行,专门承担国外账目的结算;二是寻求适合的国外银行,为其国际业务,透过这个完成外资的结算;三是签署协议,满足的对象是国内外优质的银行。
(三)注重国际业务人才的管理和培养
人才是拓展国际业务的基础力量。农村信用社虽然具有网点多、人手足的优势,但国际业务往往涉及的范围广、门类多、服务全,以现阶段农信社员工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还达不到开展国际业务的标准。所以,浙江省的农信社要拓展国际业务,首先要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知国际业务。
一直以来,农信社没有经历国际业务,必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因此农信社十分渴求这样的人才:具备国际金融理念;拥有国际业务实践经历;熟悉金融管理知识;具备国际业务方面的创造力;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给农信社国际业务的开展成功的曙光,为其长久的发展积累人才资本。
参考文献:
[1]叶文戈.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12
[2]褚景元.建设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2
篇8
1 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实现农民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有之路,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政府引导并资助,实现农民看病“风险共担,互助共济”让农民群众看起病看好病,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让广大人民真正得到实惠,切实是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利益,这既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
1.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卫生资源配置即以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广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的健康,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名群众的关怀,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并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思和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促进社会大局发展。
1.4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行合作医疗,拉动农民健康投资,提高农民医疗消费水平,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推动农村保健网络的建设。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并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助机制,实现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着重做好的事情。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坚持让农民享有实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农民参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发展与壮大。
2.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首先是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及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健康投资的价值,真正体会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增强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2.2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要根据各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筹资运行机制,合理的确定起伏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限额,切实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3规范资金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合作医疗资金管理,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到专户储存,转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公平有效的用在农民身上。
3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坚持与卫生配套工作相结合,多措并举,多方促进。
3.1.1坚持与改革卫生院管理体制相结合。根据农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需要,着力建立有利于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竞争机制,避免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定点导致垄断现象,加大农村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化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3.1.2 坚持与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加强乡村两级卫生组织的功能。坚持以公共卫生为主,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常规性体检等基本医疗服务。
3.1.3 坚持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结合。要继续深化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在抓紧健全城镇各级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农村特困家庭,重点优抚对象能够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待遇。
3.2 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稳定长效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为保证合作医疗正常有序的运转,我们要科学规范的筹集合作基金。首先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对合作医疗的需求量,建立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
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因素
1.传统观念对农信机构的冲击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起步较早,但波折较多,产权一直不够明晰,金融产品相对落后。人们对农村信用社信赖程度不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中有52%的人对于农业银行比较信赖,有36%的人对于工商银行比较信赖,还有5%的人信赖与其他的金融机构,只有7%的人觉得农村信用社的可信度高一些。
2.业务拓展一定程度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从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开始的,金融业中各种各样的业务开始在各大银行的发展中出现,对于客户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满足强化,在面对像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等一系列金融新业务的发展时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就会显得特别的单一,在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中已经渐渐的将这些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企业开始向自己的企业中渗透,但是由于起步晚,对于新业务的开发上存在的限制是制约其存款资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民对于金融理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农民对于金融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农民对于金融的认识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不再将钱存在银行中,而是逐渐的钟睐于各种金融理财产品中,而农村信用社理财产品市场却迟迟未打开。
4.制度管理与人员素质缺陷
农村信用社内部的金融管理在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中相对没有特色,同时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素质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相对偏低,但是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金融监管、市场的主体要求是越来越严格,金融行业的内部环境以及金融行业的人资发展是影响金融行业的重点问题,因此在面对传统优秀的金融行业的内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上农村信用社就显得特别的单薄。
5.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
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是一个比较活跃其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存款业务的发展中受到区域经济、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直接融资等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率化缩小了信用社盈利空间,银行同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考虑到经营成本,存款利率浮动空间受限,对储户的吸引力相应减少,影响存款业务;影子银行的冲击使得“金融脱媒化”加剧,也制约了信用社的存款业务发展;直接融资使得客户融资有单一性转化为多元性,这样就降低了融资的成本与收益,因此影响存款业务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受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
二、解决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对策
1.市场环境吸引国有金融机构的指导
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环境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特别重要,在面对客户环境狭小的情况下利用市场环境来吸引国有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可以利用自己在三农中的形象意识相对的利用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一些贴息政策来吸引国有金融机构的目光来有效的实施三农金融活动,这种方式就从根本上将自己的金融企业形象与农民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有效的吸引存款业务的发展。
2.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联社体制机构目标
在目前的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发展中只有一些大城市向北京、上海等实现了省级联社的机制,省级联社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大规模运行与发展的前提动力,因此从机制上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新型模式的体现,这也是向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体制靠拢的表现。
3.拓展新兴业务、强化内部机构管理与人资素质
在面对传统金融业的业务发展下,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实现去其发展的竞争目标,不断的开发新型的业务形式,农村信用社口号实现立中“三农”,服务小微企业。同样在这一期间要加强对于内部的管理,与人资的综合素质,要求企业在聘人用人的过程中都要加强,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礼仪、沟通、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求企业人员用自己的专业与态度最大化的吸引存款业务的发展。当然企业也需要利用人力资源的福利政策来不断的鞭策员工的上进心。
4.从金融发展角度拓宽存款业务发挥
银行可以通过在国债期货的价格趋势下比较基准利率收益的变化,其中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价格的功能同国债在金融市场的地位,同时将两者的利用价值合二为一,这将有力的促进利率市场化。在实现银行利率市场化,有效的促进基准利率的收益走向,保证汇率出现市场化,这也是信用社在实现市场途径推广的目的体现。同时可以通过完善国债的发行制度,形成有规模化的市场,例如实现一级市场发行、二级市场流通、三级市场套保体系。
三、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业务的发展是影响其生存的根本问题,同时如果很好的将这些限制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因素能够解决,就是迈进了一大步,因此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金融行业的体制变革与自身的影响因素来双向发展,就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问题;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对农村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农村学校要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和需求,努力探索新的发展之道,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的存在问题
首先,虽然大部分小学教师已经认可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和习惯的影响,有相当于一部分教师对过去的教材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在进行更换新教材过程中,备课的教案却无从下手,无法合理做到以学生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没有科学有效途径可循。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通常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以及灌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有弊,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存在着很大的不满情绪,降低了学习的兴趣;还有的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科学指导,综合实践课程很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再次,在农村小学改革校本资源很难开发。在小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农村小学资金缺乏,地方政府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对农村小学教学改革拨款较少,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后,部分教师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可开发的资源比较少,不利于新课改的更广范围的推广。
最后,农村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经济条件差,基础比较薄弱,有部分学生买不起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课外的阅读书籍,导致学生阅读层面较窄,储存的信息来那个很少。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成才的关键与家庭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有的小学没有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互相通报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建立学校和家长的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
二、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小学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缩小城乡教学之间的差距。
(一)要正确合理的进行课堂设置
在进行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把课程改革和课程调整结合起来,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的充足的情况下,在农村小学要配备各种门类的教师,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比图书法、绘画以及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这样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就会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校园生活,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要实行长短课相互结合的方式。农村小学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具有针对性和教化性的教改的试验,同时为了保证课改的质量,可以适当采用长短课相互结合的方式,首先,积极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学习;教师要提高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准,对短课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小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备课要全面,具有深度,减少在课堂中重复的程序;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教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结果的指导、研究和检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的综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班级统考和毕业考试,要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等级、发挥学生特长以及鼓励性评语的综合评价标准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采用成绩评定等级的分制方法,有效消除一卷定成绩和分数当质量的评价方法。农村小学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和成绩进行合理的质量分析,不断调整教学进度,要重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辅助和教导,不能存在歧视的现象;另外,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适当的采用等级制度,对学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避免言辞激烈,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
(四)要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要强化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课改的难点在农村,要把农村学校、尤其是规模小的农村山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以文化引领课改,要因地制宜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推动课改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其次,要推行跟进式的专题教研模式,重点构件活力课堂,遵循教学并重的原则,有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后,要针对课改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断推进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策略研究实验。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推行分层教学方式,尤其是在班级人数比较多的农村小学.推行分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是由差异的,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差异,还包括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第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能够理解和认识学习成就上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利用教师的机制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要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学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实现农村小学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不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农村小学发展规划要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第一,要确立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保障农村小学生能够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优化整合学校经费、设施和师资等资源,要不断加强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努力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办学质量。要关注好农村困难和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自助体系和制度。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目标和任务
要实现农村小学的校舍、仪器、图书、经费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有效合理的解决学生的择校和大班配额的问题。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作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要保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发展,完善教师、补充、交流、研究以及科研方面的制度,不断促进新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实行校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大会制度,推行科学的民主管理。要加强城镇和农村各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努力农村小学教职工的待遇。
结语: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要建科学化、人文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云昌.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教师.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