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工程的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人工湿地;城市污水;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水污染控制领域,人工湿地是指一种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自然湿地相类似的地面,是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1]。
1.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类型
1.1 人工湿地的组成
人工湿地一般由防渗层、基质层、腐殖层和水生植物四部分组成。防渗层位于湿地底部,用来阻止污水向地下水体的渗漏。基质层由土壤、填料、植物根系组成。腐殖质层由植物落叶、枯枝、微生物及其小动物尸体构成。
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系统布水方式或在系统中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可分为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2]。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属于好氧湿地,废水从湿地表面漫流,水深较浅。对悬浮物、有机质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也较为稳定。但对营养盐N、P的去除率偏低[3]。这种类型的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但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较小,去污能力有限,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
1.2.2 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较表面流人工湿地大,对BOD、COD、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但潜流人工湿地受纳污水的功能是在厌氧环境下处理外加生物过滤。由于湿地植物的新陈代谢并不是很重要[4],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不高,所以因硝化反应的不足而限制了N的去除。
1.2.3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水流在填料床中基本上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水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处理系统。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当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时,氧可以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该湿地系统,这类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潜流人工湿地,因此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掩水时间较长,控制相对复杂,投资较大。
1.2.4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由一个下行流池和一个上行流池组成,其中下行池比上行池略高。污水经布水管首先进入下行池形成下行流,通过池底进入上行池形成上行流,最后进入上行池集水管排出。
2.人工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1 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悬浮物在人工湿地中去除的基本机理为絮凝、胶体颗粒的沉淀、基质的过滤、植物根茎的拦截、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污水中悬浮物进入湿地系统后与基质发生作用,包括悬浮物向基质表面的迁移和被土壤颗粒表面粘附两部分。
2.2 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湿地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的去除机理同等粒径的悬浮物的分离机理类似。通过沉降、植物根系的拦截、基质的截留过滤得以去除,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和基质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被去除。
2.3 氮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氮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氮和氨氮。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包括基质吸附、过滤、沉淀、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主要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最主要的途径[5]。
2.4 磷的去除机理
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径:污水中的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一部分磷被基质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去除;一部分磷,如有机磷和溶解性较差的磷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物质被磷细菌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的吸收;还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过量聚磷作用去除,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包括:受气温影响大、占地面积大和容易淤积堵塞。其中,前两者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限制该项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最主要因素。
3.1 气温问题
气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时生物活性下降以及植物的死亡。另外,对于表面流和竖流湿地,低温情况下表面会结冰,阻碍了大气的复氧过程,使生化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处理效果,因此低温会导致处理效果的显著降低。
湿地中可采取措施降低温度带来的影响。首先,在工艺上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在该工艺中覆盖表面的表层土以及植物的落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其次可在进出水管道、进水泵房和人工湿地床加保温系统。最后,可以加强前处理单元,以减轻湿地的处理负荷[6]。
3.2占地面积问题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较大,大约是传统污水工艺的2-3倍。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占用有效的土地资源。首先,可通过适当的选址:选址时要考虑到环境、经济效益综合最优化和规模化的因素,尤其在空置土地比较少的大城市,或是将工程选址在市郊区域。另外,也可以采用组合工艺,提高效率可以适当减少占地面积。
3.3堵塞问题
人工湿地中部分营养物质会逐渐的积累,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相应的繁殖,再加上植物的腐败,如果维护不当,便很容易产生淤积、阻塞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水的流速,而且会影响水的复氧,从而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到处理效果。
解决办法为选择适当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质轻不易板结的便宜材质,采用合适的操作工艺,可以通过一定的间歇进水来恢复湿地的渗透速率,和选择适当的植物密度并及时维护。
参考文献:
[1]Tetmesse Ualley Authority. River Basin Operations Water Resourses [M].Destruction of Constucted Wetlands 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ment, Monitory Report for the Period, March 1988 to October 1995,(5):1345-1446.
[2]刘汉湖, 白向玉, 夏宁. 城市废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178-179.
[3] Kadlec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1996.
[4]Brix H. Functions of macrophyt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 Wat. Sci. Tech,1994,29:71-78.
[5]徐丽花, 周琪.人工湿地控制暴雨径流的研究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8):401-402.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篇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Asia logistics industry, the post group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was subdivid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n combin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credit system, an increas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was put forward here. Last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talent was re-optimized. The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on effectively, and improved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ignificantly.
关键词: 岗位群;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Key words: post group;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talent cultu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43-02
0 引言
近年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15年,基本确立了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城市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渐在增强。据预测,2010年到2020年每年需要新增物流从业人员100万人。从众多物流岗位的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通过大学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更新慢、偏重理论、实践不足的通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物流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如何培养一批与现代物流相适应、能适应网络化和社会化的需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和全面素质、可以直接为物流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的应用型人才是核心问题。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该模式倡导“做中学”[2]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本文引入CDIO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出发,深入调研我国物流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物流岗位进行分类,对物流信息化人才进行细分,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及能力定位,并对课程群落进行划分,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一体化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我国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面向企业岗位群的物流信息化人才细分
通过对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等大型知名招聘网站近来的物流相关岗位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国内物流人才的短缺,除了总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短缺,也就是懂得建立在信息系统平台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催生了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急迫需求。企业的行业岗位素质标准理所当然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3],不但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物流信息技能,物流操作层面的人员更需要懂得怎样使用信息系统,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进行流程优化和改造后的企业,需要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要求规范作业,因此,物流行业对掌握物流信息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本文针对东北亚物流产业和行业特色、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通过比较分析物流专业岗位群对物流人才层次需求的差异性,按照物流信息化职业岗位群抽取出物流信息化人才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从而更好地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具体如图1所示。
2 基于CDIO的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信息化人才主要以物流业务为支撑,以物流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实施为目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前提,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提升过程,以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本文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显“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能力递进的“交互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对物流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成4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通过点、线、面等各种层级的业务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4]。根据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将理论课程体系可分为素质养成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特色创造课程三类,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研究方法实践。根据不同的社会岗位需求,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多个出口”,突出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也为日后在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第三/四方物流、国际物流等方向就业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
实践能力体系可以以行业岗位需求技能为主线设计,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承接,构成有机整体。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从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基本状况,到课程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分析企业物流各子系统运营状况,再到综合运用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以系统方法初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设计,最后到以企业实习(顶岗操作)与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训,形成由浅入深、由部分到综合的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的个性设计充分的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如图3所示。
3 总结
本文以造就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从需求获取方面,进一步明确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和分类;同时基于CDIO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本文的研究为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4):137-140.
[2],龚永坚.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2-104.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content of logistics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econdly studies teaching methods in terms of projec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systematic teach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ep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and related content.
关键词: 物流;建模仿真;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Key words: logistics;modeling and simulation;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8-03
0 引言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门面向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可用的参考教材有彭杨的著作[1]。
该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对物流学、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教学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及相关辅助软件工具的运用。物流系统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跟随时展的实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物流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建模和仿真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物流系统运作规律和特征进行建模和仿真,了解物流系统各种业务流程的仿真方法和技术,熟悉使用物流仿真的专业软件,能够对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才。
1 教学现状
国内一批学者对物流教学展开了系列探讨[2-4],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事先了解其它的一些学科知识,这包括:系统工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现代物流等课程知识。建模与仿真的复杂性使得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成为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Matlab、C/C++、Exe、Flexsim、Automod、Arena等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相关基础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内容大容量之间的冲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蜻蜓点水式—杂而不深入,使得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仿真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借助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和物流的发展脉络来学习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比如在建立一个模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实际的企业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优化,然后对实际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仿真模型。此过程要求学生了解物流业务的各个流程和存在的瓶颈问题,具备良好的数学抽象建模的思维,掌握计算机编程和物流专业软件。这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物流作为新兴行业,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就要关注前沿科技,把握最新的物流研究动向。目前的教学中关于理论方面的教授比较详细,但是关于仿真和实践,由于课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欠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物流实际业务的忽略也使得实践只能是局限于课本之上的实践。系统思想的不成熟,问题解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协调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更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时,两者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要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的三维可视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
入点。
2 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作为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学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使其能进行物流规划、管理、组织、指挥、决策以及在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适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概念、理论、方法和流程,重点探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理论基础;特别介绍了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等),及其在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应用。当研究的物流系统不是十分复杂,或经过简化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微积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方法去建模和分析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物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非确定因素、不可知因素、模糊因素众多,因果关系复杂,单独应用数学方法就难以进行描述或很难求解,甚至有时无法求解,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 教学模式探究
3.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它从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经由师生共同实施这一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比如,在物流仿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流程来进行仿真和软件(Flexsim)学习。如此,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就能得到更加合理、全面的仿真方案。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仿真时需要考虑许多事项。比如,做自动化仓库的仿真要考虑到公司从事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布局,货物到达的方式以及货物在货架上的摆放要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仿真的安排,强化物流建模和仿真的实践教学[6]。这样才能达到仿真的目的——检验或者为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多个小组参与同一个目标项目的仿真,使学生在紧张的竞争中得到提升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7],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合理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有背景、有条件,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知到知识应用的真实性。单个案例虽然不能全面、多角度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剖析,但是比起纯粹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并准确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用于教学的案例,即使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也要有其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案例要有深度,有拓展的空间,最好是当下时新的物流企业案例或企业的物流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它所运用的理论的难度系数来
确定。
案例教学要以探究为主,以展示为辅。通过老师对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案例的可能性、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对后续理论知识的引出和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也要求学生的配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消化和联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便能得到综合能力上的升华。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创新性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点。物流涉及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综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系统,所以其创新性也显得举足轻重。问题的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之分,定量的比较更有说服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定性分析的优点。物流建模不仅借助了定量分析也大量借助了定性分析的方式。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定量分析显得繁琐,虽然现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有时若能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便可以使得问题简明化。
例如:物流系统建模让学生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的学科中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讲授一些重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有目的性的讲学,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
3.4 经验教学 教师自身经验是教学的一大宝藏。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教学方向和教学问题的研讨方向,指明理论学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中应具备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接触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的机会少,老师的经验就显得很有价值。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实战经验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本门课学习心得体会的报告,或者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影响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看到本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5 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重点在于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编排、教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等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辩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单独的知识点采取模块化建设,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精简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整体认知、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能力培养。
4.1 整体认知 整体认知是通过目录和老师的讲述给学生一个大概的知识轮廓,让其明白主要知识点、相关基础知识背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应该能够明白课程性质、相关基础知识背景,明确课程目标和意义,理清主要知识点,了解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状况等。讲解过程中指明国内外的物流现状和差距,并根据我国物流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引导好方向,奠定课程的背景知识基础。首次课时,应该介绍学期的整体安排,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和相关教辅书籍,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加强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2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课程开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占用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而本课程教学又需要借助计算机、高数、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知识来辅助,这给课程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充分运用案例学习法、自学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流建模与仿真的理论。案例教学在建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排队论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食堂排队买饭、到自助取款机排队取钱等。而自学引导法则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因为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老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面面俱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一种重要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性人才。实践操作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门课程有关仿真和相关物流软件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操作,老师课堂上做的只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建模和仿真的过程中将实践操作和自学辅导法结合起来,比如课后按小组分配任务,布置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然后在后续课程中进行点评和检验。
4.4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交流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自学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 结论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边缘性和结合性十分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为物流行业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操作相结合的新型平衡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杨,吴承建.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5月第一版.
[2]王东生.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
[3]黄思杰.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魅力中国,2010.
[4]曹明兰,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2.
[5]王金妍,李国龙.项目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
篇5
关键词:高校物流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兴起于20世纪,发展于21世纪,早期我国对外开放深入不够,仅在地方性的港口及大型航空、陆运等贸易口设立专业的物流运输机构。随着2000年马云的电子商务潮流时代快速发展和兴起,物流行业开始普及和常态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可以将不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的物流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紧张。物流专业不像其他学科专业,它更多的涉及实践,然而高校中实战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教师相对还是少数,这样在物流管理教学的专业性上相对就拉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对物流专业的前景、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意义和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生涯规划没有认知和方向感。不仅是物流专业教学,还有很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延续惯性的形式化教学,对于学生所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就业都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就会非常被动。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学完这个专业能从事什么工作,那教师的教育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第三,教学课堂的情景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强。高校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更是对学生奋斗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创新自我的教学方式,构建情景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缺乏对学生课下专业知识的引导和相关社会实践的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轻松,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自我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多参与社会性的知识兴趣班,锻炼自我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值,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知识积累。综合以上四点不足,广大高校在物流管理的教学中应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完善相关教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积极创新,构建新式教育课堂,结合课下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教育水准的界定和教师的师资力量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做好基础工作。高校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方针和国家竞争力,对此,相关院校在育人的教师选用上务必仔细斟酌,全方位权衡,做好教师的聘用和任职培训。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聘用上,学校应明确设置聘用条件,聘用985或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对我国的现阶段物流市场有着一定的调查或了解,任职过或实习过相关大型物流机构的工作优先录用;对聘用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测试,对物流管理教学有自我的创新意识,性格正直的教师优先录用;最完善教师的教育技能,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这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率也是一项保障。在日常的教师研讨会中学校要经常和教师进行互动和探讨,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困难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大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修班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设置先进教师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工作,提高本校的专业知名度,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做好铺垫。积极引进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来校工作,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效率的有力提升,更是对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战略方针也是尽一份绵薄之力。
2.注重对学生进行物流行业前景发展、就业方向及生涯规划的教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对于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就业中则会显得迷茫或者麻木。教师进行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时,需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引导,准确定位学生的专业未来定向,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前景发展的认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第一,从宏观意义层面进行物流剖析教学。这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物流业打败房地产业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见发展物流业已上升到政策面层次。这既是物流业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需要宏观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二,从物流行业方面特性进行教学。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物流=运输或者=储存”,这是错误的观念,认为“物流=快递”更是错上加错。但由此也反映出物流业的落后和不规范的发展。目前的物流业还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选择这行需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同时学生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处于落后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的物流业才有大幅度上升和前进的空间。例如,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通过探索已经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如海尔物流、美的物流、京东物流、天猫物流等。第三,着眼于学生自身进行就业教育。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缺人但缺人才,所以关键的还是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自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将物流专业知识通透钻研,力求精良,未来的就业前景定是无限光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所学专业的优良前景和发展,对自我的就业方向有明确认知和规划,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教师教学的意义才有体现。
3.构建新式情景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纵观我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物流英语、物流会计、物流技术与实践、物流运输与仓储、采购与供应、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上课程类别根据高校的专业资质进行适当选修,即本科和专科学习的内容有区别,但总体围绕以上几大类进行教学。对于书本类的理论知识,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已经麻木,高校教师对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新颖的趣味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物流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程英语口语教学,针对书本上专业的英语词汇,结合多媒体选取比较有特色的英语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流利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聘请自外国友人来参加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外国教师参与教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某一节课搜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泰坦尼克号》《速度与激情》等。英语课不是固化地灌输英语知识,适当结合多媒体锻炼学生对全英式口语环境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放松学生的紧张学习压力,寓教于乐,侧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物流类的采购与供应类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事先做好教学课件,举好案例,让学生在课上结合案例进行知识运用结合和讨论,学生在案例的剖析和知识融合中不仅能锻炼自我的学习思维,对于知识的运用也会加深灵活。新式教育课堂就是结合新型教育技术及手段,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新颖化,告别过去说教形式教育,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为学生创造课下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社会企业的实习对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实践机遇,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例如在物流技术与实践的课程学习中,关于物流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分类注意事项、物流会计等,学校在对接好相关的实习企业后,教师要及时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实践实习,通过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扎实和巩固。课下和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多找一些类似兼职的工作,锻炼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功课。社会经验不是教师教学的范畴,但是作为就业的引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意识到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社会经验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流教育在我国高校存在些许不足,面对这些不足,学校首先要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完善师资教育的队伍建设。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树立学生的就业观。再次,教师要创建新式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最后,学校和教师做好配合,为学生的实习做好铺垫,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
篇6
[关键词] 物流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 石岚,广西财经学院研究实习员,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114-00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双方90%的商品享受到零关税的待遇。政策的支持,促进了本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格局,让东盟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物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众多商业学科中,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类专业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以重视,现代商业领域中,物流所体现的社会经济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使它逐渐成为商学院学生所热衷的专业之一。鉴于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学生选择攻读这个专业方向的学位。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物流专业综合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包括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市场,甚至会计和金融等学科,而《物流学》课程自然是这类专业中的重点课程,如何授课教学,如何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成为关键。下面将从三方面研究和探索《物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一、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
(一)国外物流教育情况
从物流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各国大学都普遍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据统计,目前国外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课程。欧美国家物流业组织的发达程度和权威性都很高,加拿大三分之一的职位和进出口有关、美国多所学校的MBA项目中包含了物流管理,而且其专业排名基本都在前十名以内、为物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而从本科物流专业的设置上看,单独设立物流专业的大学数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二)我国物流教育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商贸往来频繁,拥有着一个良好的物流资源平台。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开设物流本专科教育的大专院校达378所,中专职高800多所,成立了全国中等专业院校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专业教育更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急需,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严重遏制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多数东盟国家一样,我国物流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学校和企业用人供需脱节、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等问题。如何做好物流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成为关系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关键。
二、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在美国,本科物流课程的设立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一些专业,如:工商管理、营销管理、运作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二是在专业下设立专门的物流方向。根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显示:第一,物流人才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需要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人才。第二,物流管理人员的层次越高,越要求具有商科专业背景,许多国家的MBA项目对物流管理方向的要求都是必须有工作经验,而工程和其他专业的物流从业人员比重有所降低。可见,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宽阔的知识背景,对于高校物流教育的最大启示便是,物流专业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物流专业知识本身,而应拓宽专业的广度。
另外,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电脑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地胜任物流工作。无论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但是,现行的学校教育和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行业培训,偏重于理论教学,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造成我国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物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
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培养和引进有物流企业管理背景的高级专业人才,以期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
1. 主动适应物流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且本课程是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他们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强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对专题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特点,可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放在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三者并重。并且在研究型学习中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 在教学中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自顶向下。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物流系统,与“总体结构系统的视角”、“把握全局”等密切相关,强调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里抽象思维和自顶向下的思维方式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自顶向下、从整体到局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系统的观点,把握全局;又要有层次的概念,分而治之。综合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展开”、“黑匣子方法 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效果。教师除了要提高讲课水平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此,本课程采用动画解析教学法,精心设计和制作了充分体现优秀教师教学思想的动画、课件、网络课程和大量资源,并充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开展教学。
4. 利用形象化教学来解决教学难点。《物流学》课程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物流的概念、物流服务等,不少物流理论用静态描述很难讲解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形象化教学,用形象、直观和动态的方法解析这些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动画仿真关联类比交互实验等。交互实验使学生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观察物流工作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执行情况。
(三)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1. 创新教学思路。“醍醐灌顶”式的教学不适应教学发展,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把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给他们足够的想象和探索空间,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专业导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破除“照本宣科”,“一套课件用到老”的教学风格。应不断收集新资讯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能力,及时更新案例和课件,让学生能把握到最新的国内外物流发展趋势,认清自我专业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自信心。适当加强理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得以展现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性。日常的物流理论教学只能给学生在单一层面上产生基础认知,毕竟物流专业包括物流规划、采购、供应管理分析等,工作领域较广,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卫生行业、零售业,等等。通过视频和实体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物流的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活动,对整个物流体系产生一定的空间概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性。
3. 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物流专业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涉及的行业较广,因此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都各不同。盲目的工作实践只会带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效果,没有重点。采用学校和物流企业合作办学,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和学生交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对各工作岗位的认识和兴趣,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岗位倾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四、结 语
《物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涉及行业范围广,存在专业间的紧密联系,高校应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兴趣和能力,通过多种改革方式的结合,培养出适合物流市场需要的各阶层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平海.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08,(15).
[2]罗兰芬.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广西为例[J].人民论坛,2010,(23).
篇7
【关键词】 绿色包装 绿色物流
引言
在新的形势下来研究绿色物流,将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物流发展规划、促进物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对于促进绿色物流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促进绿色物流理的绿色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物流不仅在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1. 绿色包装
什么才是绿色包装?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恶化的商品包装。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浅层次的对这个概念认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包装不仅仅指商品包装而且还包括物流中的运输包装。
事实上绿色包装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提出来的,现在至今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绿色包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解释:美国人认为:绿色包装是指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容器,然后施与相应的技术,从而来使产品安全地达到目的地-在产品输送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无论遇到怎样的外来影响皆能保护其内容物的安全,从而不影响产品的价值,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相应的危害。日本人认为: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在运输和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为了保护物品的价值和原有状态,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包裹起来的状态的同时尽所用包装产生的不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让回将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欧洲人认为:绿色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方法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所产生的问题均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的自身健康。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装都要符合生态环保的相关要求,所用的包装都是对环境无公害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绿色包装的实质内涵也就是包装产品从原料的选则、 加工、制造、使用直到回收和废弃处理的全过程均不能对环境造成相应的污染。
绿色包装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因为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原高我们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产品和物流不具备绿色性,那么我们将很容易的被国外的一些所谓的绿色要求所阻拦。当前世界各国对环保的意识日渐增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的重视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包装也列入限制进口之列,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手段之一。
2. 绿色物流中该如何选择绿色包装材料
在整个物流中消耗了大量的包装材料,并且造成了令整个世界都头疼的废弃物的问题。因此材料的选择在整个绿色物流中具有相当的分量。我们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候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包装减量(Reduce):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重复使用(Reuse):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回收利用(Recycle):包装应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包装应该是可以再生的。可降解(Degradable):不形成永久垃圾,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Reduce、Reuse、Recycle、Reuse和Degradable即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4R+1R原则。在围绕着4R+1R原则下我们尽可能的选择包装材料与环境相兼容,少产生甚至不产生环境污染,实现零破坏。包装的性能和功能也围绕着少量化和先进的功能性。例如质量轻、便于卸载、运输、方便管理、性能又良好满足保护产品的要求。又如质量轻的不但可以减轻车量的运输效率,还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包装材料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全程绿色化。在原材料的获取,制备、加工、使用、废弃直至最后循环再生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即全程无污染。
3. 绿色包装推动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绿色包装更是其中一个方面。加强绿色包装工程的科研对促进绿色物流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政策、法规等宏观条件的支持外,更有赖于绿色包装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因此, 加强绿色包装科学、绿色物流的技术创新的研究, 是实施绿色包装工程的重要保证。
绿色包装技术的研究既要考虑包装方式、包装材料的选用和包装废弃物的处置。又要考虑绿色包装设计的商品保护、运输便利、货架陈列、环境保护和吸引消费者的功能。同时又要使设计的包装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绿色物流。
重要的是开发行的绿色包装材料,在整个绿色物流中从根本下手。例如改进塑料包装材料,发展可降解腐化的新型包装材料。同时也要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攻关,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和资源可以再生利用的新型包装材料。还有为了发展绿色包装, 还需加快绿色包装人才培养。
结语
中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他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无论从适应WTO要求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还是提高中国物流企业自身竞争力来说,绿色物流是未来物流业需求。要想发展绿色物流就要大力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实现物流绿色化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想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那么首先应该加强绿色包装的建设。只有绿色包装才能促进物流绿色的最大化。因为减少包装废弃物污染,推动绿色包装产业化,促进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根本上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伟民.论绿色包装与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包装工程, 2002,23(4):40- 41.
[2] 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
[3] 王之泰: 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4] 邓全成:运输与包装北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8~110.
篇8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high-skilled applied personnels needed by the society, and the training mode large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quality, therefore, we have conducted a reform on its mode in our practice and created a new special mode: "profession melted training, work alternated study" based on the demand in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enterprises.This paper introduces u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training mode reform, 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our country's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 melted training;work alternated study;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55-02
0引言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个观点已经是深入人心。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分三年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建设百所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7月立项建设的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院校之一,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示范性建设专业,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是我们进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我们大胆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性地进行了“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什么是“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岗位职业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项目驱动为载体,加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实践教学中营造职业情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为社会与企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参照物流行业标准,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按照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创新“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双证”机制,制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三个模块和三个阶段。就是按照“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培养分成三个培养模块,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分别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见图1。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一学年完成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专业认知训练;第二学年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训练项目内容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AB级、物流专业认知实习、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调研、仓储配送实训、物流机械使用和维护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等,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到企业进行专项技能轮岗实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教学模块。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有全方位的掌握。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包括职业指导、职业规范培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并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企业考核,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2.2 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参照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企业岗位职业和能力需求规划专业课程,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一个平台,两个系统”是指校企合作平台、理论教学系统(体系)和实践教学系统(体系),就是指按照“三三型”教组织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三年完成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习任务。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一个平台,两个系统”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2.3 推行“订单式”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宗旨,与人人乐西北有限公司签订“仓储配送”和“连锁经营”订单班,与福建省信通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工程材料管理”订单班。具体操作是:根据订单企业岗位职业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培训项目和岗位训练流程。校企双方共同建立顶岗学生实训档案和跟踪考评记录,安排专人对“订单班”进行日常管理,实践环节的时间接近总计划的50%。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根据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表现等,由企业鉴定、考评打分,成绩合格者由订单企业录用就业。
2.4 强化“双证制”建设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力争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100%。
3结束语
按照“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深度合作,创造性的实践了“三三型”教学模式,构建了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十分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和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篇10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论证。我们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系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网上查询,此外还重点请教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工业工程专家。目前,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建设侧重情况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我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以及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们现有的情况,发挥工科背景的后发优势,取其它学校之长,制定了比较符合时展要求和我校特点的建设方案。
我们决定重点建设3个专业实验室: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此外,我们不可能将工业工程面临的各种系统都在实验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展示技术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重要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建设一个全面支持系统仿真与展示的综合体验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将仿真结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复杂企业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可支持各类系统的远程体验和演示,演示中心与三个分实验室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
这些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600m2,特点在于:一是着重于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整体;二是立足于教学,每个实验室都考虑教学实验和案例的建设;三是可为全校学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四是可为工业工程系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平台,服务于长远科研基本需求。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1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在国家211和清华大学985有关经费资助下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设有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和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面积约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对工厂、企业车间层的有关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业工程系学生开设制造、生产系统方面的专业课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制造系统方面选修课,并支持有关课题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套教学用微型CIMS系统(包括车中心、铣中心、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物料传输线)7台教学型数控机床以及40台微机。拥有CAD/CAM软件和数字化企业建模与仿真软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计算机、设备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学习的环境。
利用实验室条件,学生可以进行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一体化。
2.2 人因工程实验室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建设人因工程实验室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教学上支持人因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和制造工程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设备技术实施手段,同时支持在虚拟设计制造、产品快速开发、劳动作业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实验室面积约156m2,分为4部分:人因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1)人因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人体和环境基本测量与分析,工作地设计等。
主要满足人因工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结合这些实验,本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计测仪器、环境计测仪器等仪器的购置以及设计基础实验。
2)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三维人体测量、建模、应用与分析等。
主要针对现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满足人因工程高等专题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设备的购置、配套硬件建设和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人体测量手段,了解三维人体数据的应用,结合专题设计实验或项目充分领会人因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用户研究、心理测试、计算机人机交互评测等。
主要针对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实验内容。重点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测评;如何运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这3个方面的实验,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软件和移动设备进行人性化设计的综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用户测试室和研究观察室的监控设备集成、人机交互设备、移动电子产品评测样本以及相应的记录和分析软硬件。
4)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多通道复杂人机交互系统仿真与分析、虚拟体验教学实验、操作行为测评与分析、人体运动跟踪与仿真等。
主要针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复杂“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评和研究,立足于构建各种人机界面进行近似真实场景的测评,并运用多通道人机界面技术开展部分虚拟体验教学研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集成体验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感知”复杂的系统或理论。本实验将作为高等人因工程专题实验和一系列研究类专题实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类实验的设计、运行、总结、提高的能力。同时本实验室还作为工业工程系其他专业方向教学和研究用实验平台,开展体验类教学实验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通道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系统、触觉人机交互装置研制、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购置、驾驶行为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以及专题实验设计。
2.3 物流工程实验室
物流(广义包括企业内部物资流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物流实验室面积约9cm2,硬件设备主要是二个方面: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
1)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
该生产线是装配生产线,有8个工位,传送带可以连续移动或节拍移动。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生产指令、监控生产状态、控制装配线的运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企业实际加工的装配生产线,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内物流。同时可以进行产品的功能结构分析与装配流程规划、装配线配置与布局、装配线平衡、装配作业动作分析时间研究、在线库存管理与生产现场物流、MRP与JIT生产模式对比、JIT方式下停线实验、装配质量控制、基于MES实时计划调度等实验。
2)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
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主要由40个货位的自动仓库、货柜、电子标签系统、电动传输带、条形码系统组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物流系统的需求,自行设计、分析、建立一个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搬运、进出库等)规划物流系统。提高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对于现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认识,了解和熟悉库存管理。对于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设计、实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对于不便进行实验室分析、实施的送货线路部分,采用规划及仿真软件进行。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成果
目前,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中的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开发实验网络教学课件,増加新的实验内容,扩大效益。学生可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机器人、CIMS、生产调度及仿真优化等反映先进制造技术的单元或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除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来我系实验室做实验和实习。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已经实现从零件设计、工艺分析、工厂设计、企业管理到企业运作仿真的系统集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数字化时代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几乎所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的全方位训练。
已经建成的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建设比较完备的一个人因工程教学实验室,而且建设内容突出反映了国际上人因工程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融入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如信息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人机界面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体验与展示等。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被许多国内兄弟院校的工业工程系索取和参考,为国内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实验室各个部分设备已基本建成。物流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正在进行,软件建设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开发,形成与实验设备配套的软件,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补充物流实验室的教学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实验内容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室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生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和教学实验建设,熟悉了工业工程新的学科方向,主动参与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研究生通过参与开发教学实验,特别是研制实验系统,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也培养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承担了六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约300多万元。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目前,年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教学与研究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在教学实验的设计阶段是教师、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策划开发,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给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运行。
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我们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单元实验和系统实验,以及研究类专题实验和新技术含量的专题实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比如看录相、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机仿真等。与此同时,也将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始终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针对19门课程,我们已新开设实验40多个,年接纳学生人数1000多人次。
配合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实验室还开发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学。同时实验室接纳本科生的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SRT项目和研究专业技术的研究生论文工作。此外,还对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大中专教师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
-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基础
- 下一篇:快递行业市场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