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

篇1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思考

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保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目前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让人触目惊心,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制定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才能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全面、持续、稳定的发展。

1 城市水污染问题的现状

城市水污染环境原因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缺陷,我国城市的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其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环境的情况使城市水污染的的问题更为显著。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工厂排放污水,人为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没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1 大量城市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

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工厂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只能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者是随着地面雨水径流一起汇入河流,形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地下水质下降,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的水环境日益恶化。

1.2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达标

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是城市污水系统建设问题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仍在直排水体或污染着地下水;另一方面,巨额投入的污水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预期效益,部分污水不得不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危害着环境。

1.3 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

对于环境治理的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但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小城市里,某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方便,忽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将污水管私自接入河道、雨水管渠中,进行私自排污水的行为。由于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相关部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极为难以查处。

2 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的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防治虽然已经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持续几十年的巨额财政投入支持下,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如工业废水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的增长、城郊农村发展建设所带来新的污染源等,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加重,另外,长期以来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区域上的一些习惯做法也与此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水质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全面贯彻体现于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是我们的重要课题。针对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基本国策,也为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深入人心。只有提高看公民的水忧患意识,才能有效的节约用水,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并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市场化体制,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水治理费,让公民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并借此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严格运用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此政府应当采取强制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以及治理,例如设置高权威、高规格的流域监督管理机制机构,这种机构能够独立依法行使职权而不受任何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牵制,从而做到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于此同时,各地的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污水企业,进行关停,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清洁无污染的生产。

另外,还要建立全面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责,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来遏制和预防污染城市地下水的行为。环保部门有权依据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保护城市水环境,对所有破坏水环境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运用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

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问题之外就是技术问题。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对不同的城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求、种类做出相应规定,使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得到应用。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并不相同,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采取合适的排放污染物手段,从而有效的防治城市水体的污染。于此同时,国务院也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办法,满足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的去鼓励企业投资并运行这些设施。

2.4 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之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靠地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去努力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社会产品的机构能够反映出社会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同时也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也逐渐的在发生变化,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是减少水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策略,提高效率,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更严重威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每年我国因城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目前就我国的环境而言,城市水污染防治在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控制、地下水资源保护、监管体制等方面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全力开展水污染环境治理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珊,黄贤金.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J].城市问题.2011,(03).

[2]莫家斌.探讨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9,(13).

[3]蒋静,申鹏.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水污染事件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02).

篇2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 控制 水环境综合治理 分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而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量不足,且不断的减少。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水环境不断的恶化,从而导致水污染严重,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功能性缺水的严重局面。因此,要对城市采用一定的控制措施,全面对城市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同时加大开展河道整治,保证水环境出现好转。

1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分析

对于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主要通过几个环节进行控制。首先,对于城市水污染控制要从水污染的源头负荷消减控制,然后通过污染物的高效收集以及输送控制,再到污水污泥的处理控制阶段,再进行水环境的整治过程,并进行生态修复,最后在进行相关环节的监测,并进行预警以及评价、管理等阶段控制。

在这个控制过程中,一些工程性技术问题,都需要专业进行处理,尤其是管理方面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2城市水污染的控制措施

城市水污染治理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采取治标治本的方式,将水污染控制住,同时还要针对城市市民的要求以及水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

首先,应进行生态补水工程建设。这种治理措施非常好,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加快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城市中的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自净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许多城市内河的水系成为了无源之水。因此,要采用必要的措施实施城区河流相通工程建设,引入生态补水工程,加大水体的流动,并提高其水体流动速度,引水入城,实现生态补水的目的。最终使得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大大改善,同时水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城市还应建立完善的排水工程,防止城区内的河流出现内涝,避免对市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不便。

例如,荆州市采用生态补水工程治理方案,实现引水入城,且在荆州市的西线和南线都实现了引水、补水,将沮漳河水引来,经港南渠,使得城区内的水流量达到5m3/s,并流向城区。有效的将河水实现连通,达到生态补水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对城市污水源的治理,对于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从截污治理。要让清水入河。使得汇入城市内的河水水体出现清水,加强对河流污水截污,同时重视对污水的收集,针对市内的一些污水污染的工业工厂,应限制这些工厂排污。对这些企业的排污废水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超标的情况,就应该严责超标工厂,让其进行限期治理,并进行转产和关停等措施,或者采用搬迁的方式,从而使城市的水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3某市综合整治河涌技术分析

广东省广州市在综合整治河涌中,其采用水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技术已经数年,已经取得了水环境改善的良好成绩。其对综合整治河涌方面有着较好的治理经验。尤其是在对全市治理河涌水体发臭方面,整治的范围有121条123项,治理河道长度达到388km。已经实现整治并完成良好的占117条119项,完成率达到96.74%,仅通过较短的治理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本市主要采用对河涌进行截污,加强河道的清淤工程建设,对堤岸进行科学整治,改善河道附近的景观建设,并努力加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使得整治的河道逐渐得到改善,没有了黑、臭现象,水环境明显改善了许多。

在本市对河涌的治理过程中,重点对截污作为重要的改善工作,对市区内的污染源和排水口加强清底摸查工作,严厉排查一些偷排违法行为,并和市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于辖区内的河涌排水口以及各种情况进行了编制分布图,重点进行整改工作,实现了大片地区的风情水秀,有效的改善了水资源环境。同时,结合了市政基础工程的配套设施,利用该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大了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建设,将历史文化、河道景观和自然美景联系起来,实现了城市的综合治理。

本文案例中,本市实行新的水改革,并进行城市截污工作,建立健全雨水排放工程管道,综合性进行治理河涌,并有效使用生态调水补水工程,使得城市的生态为之焕然一新,呈现出新的面貌,为改善水生态提供较好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市的水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整治,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应当将全面截污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同时将城市生态建设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城市的正确认识,将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一个建设目标进行全面的统筹兼顾并规划建设。还要将生态修复建设引入综合整治工作当中,利用生态的理念将城市水污染有效的治理好。

参考文献:

[1]水专项城市主题集成课题组.有关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的一点认识[J].给水排水,2015, (2):1-3.

[2]徐扬纲,朱开东,李金河等.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标准现状分析及探讨[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2,(7):22-27.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今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各种措施中,对青少年学生展开环保教育,已被公认是最根本的解决手段之一。我国教育部早在1990年就把环境教育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作为与环境污染最为贴近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呢?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与环保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来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会介绍“温室效应”;在讲到“硫酸”、“硝酸”时,会介绍酸雨、酸雾;在讲到二氧化氮时,会介绍汽车尾气污染;讲到表面活性剂时,会介绍水体富营养化;讲到烃类物质时,会介绍光化学烟雾;讲聚合反应时,会介绍“白色污染”;讲电池反应时,会介绍汞、铅、镉污染;讲取代反应时,会介绍氟氯代烷和臭氧空洞;在讲解电镀时,会介绍重金属离子对水源的污染等等。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空气污染指数(API)与空气质量”、“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等等。这些阅读材料往往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很好的一种形式。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直观而具体。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不再是事不关己,而是参与其中。这种真实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快地学会环保的方法,更好的思考环保的意义。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节约药品。

药品量过多不仅造成浪费,也易引起某些实验失败,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可以有效地减轻污染,是大势所趋。

第二,处理废液废渣。

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能回收的回收,能再生的再生,变废为宝,实在不能回收和再生的也要进行无害处理,绝对不能随意丢弃。

第三,改进实验。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固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也会出现一些诸如现象不明显、装置太复杂、条件要求太高、药品用量过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在保障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

三、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能在其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环保知识,能够认识到环保的真正意义,能够自觉地形成很多良好的环保习惯,因此课外活动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形式。比如,在板报中开设专栏,摘录报纸、杂志、教材、试题中的环保知识;邀请环保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环保讲座;展开全校环保知识多级竞赛;设立周末环保选修课;组织参观造纸厂、水泥厂、自来水厂、化肥厂等化工厂,了解三废处理;开展关于本地区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像测定河水、土壤酸碱度、查找污染原因等;设立废物回收箱,常年回收废电池、废弃塑料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生活废弃物;结合“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组织清理街道和校园卫生死角等环保活动等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环保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只有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家园。

我们知道,环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那么,环保教育也不应仅仅是课堂的事,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机会,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教育条件,潜移默化地展开环保教育。时代的重任在肩,身为化学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冯燕萍 浅议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教学》,1994年,第3期。

2.田拾品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所担负的任务.《河池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管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150-03

2009年,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经济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何为“低碳经济”?归纳各种资料的阐述,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或者说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其基本特征。而要想实现三低目标,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必不可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央行等部委也相继各种通知条例,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而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在天津召开的“金融支持环境保护”座谈会上也强调要统筹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探索金融、财税、产业政策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点,支持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在这方面金融业已有所作为,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业也已参与其中。

保险业最早开始尝试以市场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开发开始的。自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正式开始试点,目前我国已有江苏、湖北、湖南、重庆、广东、浙江、上海等10多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的作用逐渐凸显。

1 社会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保障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资金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保人通过投保此险种把向第三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受害者就能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补偿。如2008年湖南株洲市的环境污染事故赔偿案中,湖南平安产险公司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将1.1万元赔款送到村民手中,为污染受害者及时提供了经济补偿。截至2011年10月,湖南省已有32家投保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已决、未决赔付金额合计近370万元。

二是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建立将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超赔部分及应急处理费用的垫付提供资金保障,使受害人能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救济。我国尝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是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设立开始的。为减少因特大溢油事故导致巨额清污费用总是由国家财政负担,财政部和交通部在今年的5月11日联合出台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令船舶油污损害的救济与赔偿有了资金来源。

2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督促者

2.1 监督作用

企业投保环责险后,保险公司从自身风险的控制角度出发,必然非常注重参与投保企业的风险与隐患排查的监督。一是事前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投保前都要严格选择投保企业,要求投保企业要依法通过环评审核、环保验收、环保安全检查,还要确保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及相关配置符合规定,具有严格的环保控制制度。二是事中的风险检查。根据企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物品目录,分析寻找可能造成污染的根源。保险公司还会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为投保企业免费提供防灾防损专业知识方面的业务培训。三是事后的减损赔付。对于企业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会第一时间介入,积极协调有关各方做好事故认定、赔款支付等善后处理。保险公司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风险控制举措,落实了监督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2.2 促进作用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费率制度。根据投保企业的碳排放量的年度预估额度,实施有差别的费率。如《南京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各档基准值均不超过2.0%,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等级等因素可在该档次的基准费率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不超过50%。

二是实行保费浮动机制。南京市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投保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应当对该企业给予下浮优惠,最大不超过10%,累计优惠不超过30%。对未按规定做好环境污染防范工作,且投保期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可将费率上浮,最大不超过12%。费率杠杆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风险责任管理,促进了参保企业降低污染排放量,增强了企业治污积极性。

3 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推动者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过程中,各地相继都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以引导企业参保,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目的。如四川省环保厅下发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企业污染治理补助资金挂钩,对参保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将是否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企业绿色信贷、环保评先创优等重要审查内容之一。深圳保监局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实行“四挂钩”政策:一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效,作为对其年度综合评价考核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二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通过环保核查的基本要求。三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发放环保专项资金的优先考虑因素。四是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效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环保季度公报向社会公开,并推动媒体报道和宣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在推动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同时,实现了倒逼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企业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4 社会管理的辅助者、创新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关系管理、信用管理的三重功能,更好地辅助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4.1 风险管理

财产险公司具有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具有数理分析的数据基础,因此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可配合安监、环保、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强化和规范防灾防损工作,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降低污染事故损失,提高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差别费率及保费浮动机制也促进了企业开展污染事故防治、降低污染风险的积极性。

4.2 关系管理

环境责任险开展过程中,保险公司从事前、事中、事后介入污染处理的全过程,为维护企业、政府、受害人之间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保险公司与环保、安监、交通、海事、财政、银行等部门相互之间都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强了沟通与联系,从而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4.3 信用管理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这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做到最大诚信,特别是赔付环节。而湖南、四川省的首例环境责任保险的赔付都向公众展示了保险公司的诚信度,这为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具有示范作用。此外,保险公司收集的企业履约行为记录及环保信用信息可以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为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磊.世界环境日来临环境污染责任险受企业追捧.[EB/OL]./rolling/201106/09/t20110609_16588367.shtml.

[2]  韩旭.深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动试点实行“四个挂钩”[N].第一财经日报,2011-06-21.

[3]  蔡宁熙.充分发挥环境污染责任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11-05-10.

[4]  南京市环保局网站.

[5]  四川省环保局网站.

篇5

本文分析了目前学者们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研究并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营服务模式;原因;问题;意见和建议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工业污染治理模式基本上是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排污企业为责任主体开展污染治理。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专业人才不足、管理经验欠缺造成了环保设施安装配置不到位、违法偷排、环保设备的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不断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献相对较少,大部分是来自一些报刊的报道。

二、关于第三方治理的相关文献

从微观上讲,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概念、运营服务模式等方面。

(一)关于第三方治理概念的相关文献

关于第三方治理概念的理解大多是基于排污企业、专业环境服务公司和政府的关系来理解的。如骆建华(2014)[1]认为环境污染第三防治理是指排污企业以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通过付费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的污染减排服务,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常杪,杨亮,王世汶(2014)[2]认为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除污染排放者和政府监管者以外,由独立的第三方也就是专业污染治理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承担应由污染排放者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并从中获取收益的市场化治理模式。葛察忠,程翠云,董战峰(2014)[3]认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由排污者与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协议,通过付费购买污染减排服务,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张全(2014)[4]认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单位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委托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即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由排污者自行治理转为第三方机构具体承担治理任务,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和运行的有偿服务。

(二)关于运营服务模式的相关文献

多数学者认为,运营服务模式有两种,即委托治理服务与托管运营服务。如,骆建华(2014)[1]认为根据环境服务企业是否拥有治污设施的产权,可将污染第三方运营服务模式分为“委托治理服务模式”和“托管运营服务模式”。所谓委托治理服务模式是指面向新改建项目的覆盖工程设计、采购、安装、运营全过程,环境服务企业全部或部分拥有治污设施产权。托管运营服务是指针对现有治污装置、设施,环境服务企业不拥有产权,指接受排污企业托管,负责其治污设施运营管理。李静(2014)[5]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营服务模式的划分也采用的是这种分类方法。

三、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研究主要是从进行第三方治理的原因、第三方治理的难点以及推动第三方治理的建设和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的。

(一)关于第三方治理的原因

张聪(2014)[6]认为,环境污染交由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有利于环保部门的监管、有利于排污企业治污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李将辉,高志民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专业化程度比较强,排污企业利用第三方治污有利于提高达标排放率,同时,政府执法部门可以降低执法成本。常杪等(2014)[2]提出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污染治理的效果,提高治污投资效率;有利于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第三方治理的难点

大部分人认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陈阳(2014)[7]认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盈利模式有待细化、治理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明确、治污排污企业责任界定不清、税收、融资障碍有待进一步扫清。骆建华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障碍有责任转移、税收、融资、经济风险及技术。常杪等提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顺利实施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排污企业与第三方治理去也谁应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葛察忠、程翠云、董战峰(2014)[3]认为第三方治理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污染治理责任转移问题、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尚未发挥出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监管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环境污染专业化治理较少介入。

(三)推动第三方治理的建设和措施

邹春蕾(2014)[8]认为监管严格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供了土壤。张聪(2014)[6]认为,推动第三方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首先要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其次要有自上而下推行的配套措施,切实推动市场化进程,最后可以通过税收、信贷、融资渠道等多元化手段推动第三方治理。骆建华(2014)[1]对我国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优势,提出了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即设立国家环保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实施环境保险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加快立法进程、强化政府责任等。常杪(2014)等[2]在梳理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我国环境管理模式转型的影响和意义,提出我国应明确划分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加强政府监管部门执法能力、完善第三方治理主体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导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康发展。葛察忠、程翠云、董战峰(2014)[3]从我国法律、市场、监管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前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需要加快调整和完善的具体政策建议,如做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行的顶层设计,培育有利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的市场环境,强化土地、融资、财税等经济政策激励,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试点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任维彤、王一对日本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进行了研究。文章归纳了日本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主要特征,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先进经验。基于这些先进经验,作者提出了针对中国的意见和建议:(1)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法规,营造全社会依法治污的氛围;(2)培育环境污染治理企业;(3)建立审核、指导和监督机制,规范排污治污企业市场行为;(4)提供金融支持。郭训成(2014)[9]在总结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市政公用事业、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检测、环境监督管理、环保技术方面进行了国内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践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面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山东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就需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展污染治理思想,完善制度规定和政策体系,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努力把环保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刘卫平(2014)[10]从推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方式方面提出了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如国家应尽快出台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探索设立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基金、推动政府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合作能力建设等。张全(2014)[4]认为完善排污者负责、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排污者和第三方治理企业通过经济合同相互制约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机制改革和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向。刘超(2015)[11]从制度和法律方面研究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出了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即政府应从污染防治市场制度的体系化、环境代执行制度的改进、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和引入环境污染治理等第三方机构等几个方面构建体系完整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国内相关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大都研究了第三方治理的优点以及如何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而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宏观运行机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方面缺乏相关的研究。我认为宏观的运行机制可以从融资机制、运营机制、税收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来看,融资的类型有BOT模式、PPP模式和ABS模式。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个人认为,环境污染第三防治理更适合PPP模式。但是,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PPP模式融资机制中存在一个难点问题,即政府和私营企业如何分担风险才会激励私营企业与政府合作。运营机制则可以从委托治理模式和托管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研究。由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一旦成立和运营,就需要纳税,如果纳税太高,就会影响民营企业进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积极性,因此税收机制应该从减税方面来进行考虑。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微观运行机制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如何使排污企业和第三方治理企业做到双赢。我认为这些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

作者:陈宗雯 刘叶 单位:济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建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及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2014(20):16-19.

[2]常杪,杨亮,王世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J].环境保护,2014(20):20-22.

[3]葛察忠,程翠云,董战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问题及发展思路探析[J].环境保护,2014(20):28-30.

[4]张全.以第三方治理为方向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机制改革[J].环境保护,2014(20):31-33.

[5]李静.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正当其时]J].经济参考报,2014,5(19):第007版.

[6]张聪.工业治污应走第三方治理之路[J].中国环境报,2014,6(10):第009版.

[7]陈阳.第三方治理:开启治污新模式[J].中国经济导报,2014,7(19):第C01版.

[8]邹春蕾.第三方治污市场化遭遇挑战[J].中国电力报,2014,3(11):第007版.

[9]郭训成.推进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8):34-37.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意识;能力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增加,同时社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而这些快速发展的背后,大多人都忽略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使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地方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对中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近20年来非常快速,但今后的发展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缺乏和环境污染。我国人口众多,但许多人的环保意识并不强,经常出现随意乱扔垃圾、浪费水资源以及乱砍乱伐等有害于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导致了环境的污染,继而影响了人们身体的健康以及资源的匮乏。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主要的力量来源是环保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虽有保护环境的心,但其整体环保素质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大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没有接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中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其可塑造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非常重要。中学生是未来环保的力量之一,在对其教育中,应该多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环境保护的活动,逐渐提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只有保护好人们生存的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才能使得社会长久并持续的发展下去,而对中学生进行人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中学生重视保护环境的关键,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生物教学,能很好的使学生了解到目前资源以及环境的现状。

例如:在对《生物学》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需要对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了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人与生态环境中的每一物都是处在同一地位的意识,并让学生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心怀感激。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情况老师也要进行介绍,让学生意识到目前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用事实使中学生重视环境污染

雾霾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比较多的问题,也是许多人能亲身感受到的环境问题,这对于教育中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现实的问题,更深刻的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事先收集关于出现雾霾地区的资料,当然,除了雾霾,老师还可以对当地河流、化学厂、汽车尾气等污染情况进行收集,这些资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能使学生更清楚的明白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好方法。

(三)教材事例加强中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生物教学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污染事例也不在少数,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例如:在生物教材中关于物种灭绝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的广泛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其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上1000多倍,而目前,平均每小时都会有一个物种灭绝。由此可见,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生物教材展现给学生的是残酷的事实,但正是由于这些事件,才能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知。

(四)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中学生环保意识

在生物课堂上,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所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样受到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于环境问题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抽出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关于环境保护题材的电影,如《2012》、《后天》等;老师还可以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附近河流、工厂等地方的进行环境的调查,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分析;还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老师在这一天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植树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乐趣。

三、结束语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担任了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而环境问题是现代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培养中学生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融入对中学生保护环境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环保落实到生活中去,从身边环保的小事做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会贤.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上,下旬),2014(17):202-202

篇7

关键词 养蚕;环境污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91-01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既是蚕桑大农村的传统产业区,又是秀洲区蚕桑重点产区,也是杭嘉湖地区的典型粮桑混栽区,桑园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1%。由于环境被污染而导致蚕中毒死亡或不结茧的现象常有发生。2006年全镇饲养中秋蚕种7 860张,因农田大面积施用农药造成养蚕环境污染而损失蚕种1 645张,平均产蚕茧24.8 kg/张;在蚕桑比重较轻的新塍镇新农片4个村,中秋蚕种2006年比1999年减少76%,到2012年这4个村中秋饲养量不到100张,而整个新塍镇2012年饲养的中秋蚕比1999年下降78%。

1 养蚕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1.1 农药污染养蚕环境

1.1.1 农田治虫农药种类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有机磷农药为主,90年代开始用有机氮和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品种有杀虫双、杀虫单及其复配剂和菊酯类杀虫剂,杀虫单属沙蚕毒素类农药,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对蚕桑生产危害大,经常于4~5龄蚕中毒。最初症状不明显,最后造成吐乱丝、平板丝和不结茧发生。市场上有 18%杀虫双、多效朴虱灵、久效朴虱灵、杀虫单、杀螟2000(95%杀虫单)等,在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与稻飞虱发生时大量使用。

1.1.2 农药用量逐年增加。据近3年来对农资供应点和农户调查,农药供应使用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据在新塍镇镇东农资经营部了解到2005年进货农药9.15万元;2006年11.44万元;2012年15.48万元,而农户沙家浜村一农户0.61 hm2水稻田2005年用农药成本1 037.40元/hm2,2006年1 128.75元/hm2,2012年1 352.70元/hm2,农药成本增加30.39%。

1.1.3 田间用药次数频繁。从植保部门了解到,每年晚稻7月初至10月初每20 d左右就有1次田间普治,虫害多发年份还要增加用药次数;虫害大发生时在增加用药次数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用药量,提高使用浓度。如2012年部分害虫大发生,农户用药防治次数明显增加,农技部门的农药配方使用剂量也有较大增加。据对沙家浜村20户农户调查,2012年平均农药使用次数9.2次,最多的12次,最少的7次(未包括前期除草用药),平均10 d治虫1次。如此频繁地使用农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1.1.4 喷雾机械优化带来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在新塍镇承包种田3.33 hm2以上的大户就有90多户,致使在治虫作业上,由原来的背负手动喷雾机,替换成机动高压喷雾机,使喷雾量大、喷雾距离远,造成直接污染范围面扩大。如2012年晚秋蚕期:新城街道一种田大户在9月29日用高压机械喷雾器治虫,导致一条小河对面约20 m之外的陡门村8户养蚕户0.8 hm2桑园受到农药污染,造成16张蚕种中毒死亡。类似这种利用高压泵治虫造成蚕中毒事故发生的近年来明显增多。

1.1.5 农药使用习惯难以改变。除了种田大户购置使用机动喷雾器之外,绝大部分是种植面积较少的散户,还是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并且大部分利用早、晚在露水期间施药,求高浓度、快速度,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更没有掌握在害虫发生盛期施药,致使有些农民认为害虫“越治越多”,从而连续用药,造成重复污染。

1.2 桑园治虫污染桑叶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早秋蚕饲养每年有20%户颗粒无收。从2004年开始停止饲养早秋蚕,夏蚕种也只有19%养蚕户饲养,因此从春蚕结束至饲养中秋蚕有3个月的间隔。在这段时间里,桑园害虫发生时间长、品种多、频率高,特别是桑螟、桑蓟马等害虫,世代重叠,面广量大,为害严重。如不进行多次治虫,就会出现虫抢桑叶吃的现象。因此,每年7―8月要进行4次以上的治虫。有些农户为了减少治虫次数,采用高毒、残效期较长的甲胺磷等农药进行桑园治虫。如2006年新庄村12组部分养蚕户,在7月底至8月初用甲胺磷治虫,治虫后连续34 d晴天无雨,导致中秋蚕大蚕用下部叶片,造成蚕中毒情况发生。另外,由于千家万户养蚕,治虫时间难以统一,桑园使用治虫农药品种随意性较大,施药观念落后,认为浓度越高、剂量越大越有效,导致桑叶农药残留大,中毒较深的蚕食叶后吐水乱爬,最终死亡。中毒较轻的蚕一般不会表现明显的症状,长期食用这些低残留毒叶,就会出现微量农药积累性中毒,老熟后往往会出现吐乱丝、吐平板丝,结薄茧或不结茧等症状。

1.3 砖瓦厂等企业的有毒物质污染

20世纪80―90年代,全镇先后建起砖瓦厂8家、铝材厂6家、水泥厂1家,在此期间时有氟化物中毒事故发生。特别是秋蚕桑叶污染更为严重,在污染企业附近桑园中下部分叶片氟化物含量超过190 mg/kg,大大超过了蚕正常发育的极限浓度,从而使蚕食桑缓慢,眠起不齐,龄期延长。

2 对策

2.1 做好蚕作安全防护工作

在春蚕生产前,市、区政府连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蚕桑生产期间防治氟化物污染和防止杀虫双等农药中毒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春蚕生产期间4月25日至5月25日砖瓦厂、水泥厂、冶炼厂等排氟企业停工1个月,确保春蚕生产安全,保证蚕农利益;并要求各级政府,明确职责,分级负责,同时在发种前,为严肃停工纪律,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分片包干,检查停工执行情况[1]。在此基础上,镇政府根据市、区有关精神,在4月和7月连续下发“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杀虫双等农药的通知”,要求全镇农资供应店和全镇农户,在4―10月蚕桑生产期间,禁止销售和使用杀虫双类和菊酯类农药。实行谁供货、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制度,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2]。

2.2 做好部门间情报互通

农业植保与蚕桑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和了解信息[3]。近年来,8―9月是水稻防病、治虫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晚秋蚕饲养最为忙碌的时期,为避免蚕桑生产受农药污染,考虑到农业生产与蚕桑生产利弊关系,在禁止使用杀虫双类与菊酯类农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并在防治技术、用药安全等方面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养蚕环境[4]。

2.3 针对性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控

正确及时做好桑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桑园治虫上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同时要求桑园治虫有专用药械,不用田沟水配药,推广使用桑园专用农药,如桑宝、桑虫清、护桑等残毒期短、容易掌握、使用安全的专用农药[5]。

2.4 建立和健全新形势下蚕桑服务体系

蚕桑技术部门要真正成为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组织。首先,建立起技术服务网络,在村内派蚕桑技术员,在生产组培育科技示范户,并利用广播讲座、发放技术资料、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6]。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环保意识,使人人皆知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污染来源、预防与控制等知识,提高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并自觉行动起来,应对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事故,最终达到避免或减轻损失的目的。

3 参考文献

[1] 吴建民,李志阳,姚雯.加强桑园管理 确保蚕作安全[J].中国蚕业,2007,28(2):43-44.

[2] 郦民中,邹晓强.环境污染与养蚕安全[J].江苏蚕业,2006,28(4):26-27.

[3] 王尚俊,杨增群.如何确保蚕作安全?[J].广西蚕业,2005,42(2):48-49.

[4] 陆冰梅,覃庆福.加强养蚕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蚕病防治效果[J].广西蚕业,2010,47(3):34-36,39.

篇8

一、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不可或缺的制度

由于海域污染可能带来的损害后果十分严重,环境责任保险已经成为国外企业不可或缺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世界广泛关注的海域污染事件中,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23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受到污染,使英国石油公司(BP)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另外BP公司设立了总额为200亿美元的专项赔偿基金。而在更早的1999年“埃里卡”号漏油,法院判决法国石油工业巨头道达尔集团对污染负有责任,罚款37.5万欧元,同时向约100名原告支付1.92亿欧元赔偿金。1989年美国 “瓦尔德斯”号漏油,埃克森公司为此支付43亿美元,用作清理、赔偿和罚款等费用。据悉,这些重大事件中都涉及到数额巨大的环境责任保险赔付,如BP公司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获得了35亿美元左右的保险赔偿。

我国现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在我国的7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分布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平均不到2天就发生一起。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就发生了156起突发环境事件,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缺陷,导致污染事故频发。作为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我国90%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同时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也取得长足进展,仅在渤海湾就有上千口油井,船舶漏油和海上油井漏油事故也时有发生。目前,经有关部门检测发现,我国沿海地区海水的含油量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至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致使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2010年7月发生的大连原油储罐陆地输油管道因爆炸起火导致的漏油事件,留下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海”,但涉事企业仅以“投资抵赔偿”,而相关后续赔偿工作却全部由大连市政府承担。今年6月4日开始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即中海油溢油事件)已使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类,对海洋环境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损害。

大连泄漏事件、中海油溢油事件再次为我国的环境安全敲响警钟,与此相关的环境责任险制度日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特征

对于我国公众较为陌生的环境责任保险,该制度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正日趋成熟和完善。从法律特征看,环境责任保险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本质上并非纯正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也具有自保险的性质由于污染破坏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牵连性,当被保险人的自有场地受到污染破坏而无能力抢救治理,相邻地区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将会受到牵连,因此投保人的自有场地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受到污染侵害产生的抢救费用和治理责任应当作为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

(二)环境侵权对象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环境污染致害往往造成受害者生命、健康和财产上的损失,即受害者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了侵害。传统民法从财产权、人身权两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许多重要的环境要素像空气、阳光、水等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无法以财产权作为对其救济的根据。而相邻权的局限性在于其范围狭小,只限于以不动产的相邻关系为前提的环境侵权,但环境侵权往往具有迁移性、远距离的特点。把环境权与财产权、人身权并列作为环境侵权的对象,可以弥补传统民法的缺陷,也有利于新型权利概念的生成,增强人们的环境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赔偿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根据中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定者应承担的责任,根据具体情节及情况不同,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对易于鉴定,它们强调的是违法者对国家承担的惩罚性个人责任,由自己承担,不能转嫁于社会,这与责任社会化性质的环境责任保险的赔偿责任是不一致的。公平正义是民事责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表现为在施于致害者必要的赔偿责任但又不至于使其失去生存能力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补偿受害者的损失。现代特殊侵权责任社会化(如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就是以此为价值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就是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的一种表现。环境责任保险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关系,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环境责任保险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由保险合同规定,保险人的保险赔偿是基于环境责任保险合同进行的,其责任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强调的是投保人对国家承担的惩罚性责任,不受环境责任保险调整。

(四)环境责任保险合同遵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最大诚信原则、可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和赔偿责任原则是传统保险合同的四大基本原则,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也必须遵循最大诚信原则、可保险利益原则和赔偿责任原则。但所不同的是,在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上,环境责任保险合同遵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故在证明方法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因此,在环境责任保险中,只要 求环境污染受害者在相当程度上举证,不要求全部技术过程的举证,即只要证明“如无该行为,就不会发生此结果”的某种程度上的盖然性(或然性)即可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三、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进程

(一)关于陆上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险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我国一些省市试点开办环境责任保险,然而实际情况是企业参保意愿薄弱、保险受益覆盖面小、赔偿金额不足以弥补污染侵害后果。某环保厅人士分析认为,长期以来污染事故发生时,若涉事企业无力赔付,多由地方政府买单。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主要投保财产险(含仓储的财产险)、机损险、货运险、人身意外保险、工程险;码头财产设备险,或者是码头操作责任保险、油污责任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对于环境责任险这一新生事物,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认为企业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即使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身也有能力应对而不愿投保。

更为关键的是,各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初期很大程度上必须要靠政府强力推动,然而我国因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对高风险企业推行责任保险的工作尚缺乏强制力。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责任险的依据只有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目前并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开始了破冰之旅,无锡市是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确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城市,今年2月实施的《无锡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使无锡在江苏率先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据悉,由此无锡约2000家存在一定环境污染风险的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投保企业可按照生产经营规模和环境风险等级,在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等档次中,选择相应的赔偿限额。《实施意见》的推出,意味着“绿色保险”机制将在无锡全面、强制性推行,靠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制度,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关于船舶环境责任保险1967年的“Torry Canyon”号油轮搁浅,泄漏原油12万吨,污染英国140英里的海岸线,而油污受害人仅得到五分之一的损害赔偿,由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海上船只漏油导致沿岸环境污染事故的关注,也直接促成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简称CLC1969公约)的诞生。CLC1969公约为保障油污受害人得到合理、充分的赔偿,创立了海上油污责任强制保险的完整体系。该公约规定,在缔约国登记的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货油轮的所有人必须投保油污责任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保证。同时在第五条第11款又规定,保险人或提供财务保证的其他人有权按照本条规定设立基金。最后CLC1969公约第七条第8款还规定,对污染损害的任何索赔,可向承担船舶所有人污染损害责任的保险人或提供财务保证的其他人直接提出,即便油污损害是由于船舶所有人本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可见其赋予了责任保险人一种近乎无条件的责任限制权利。

1992年用两个议定书对这一“旧”的赔偿机制进行了修订,公约修正案提高了赔偿限额、扩大了油污损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议定书分别称为《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 基金公约》,随后又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

我国于1999年1月5日向国际海事组织交存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加入书,成为该议定书的缔约国。根据议定书第13条第4款的规定,该议定书于2000年1月5日对我国生效。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2010年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第二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载运油类物质的船舶和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该实施办法第四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保证:

1.载运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

2.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和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

3.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

4.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

同时要求中国籍船舶应当向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保险机构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的保险机构以及境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出具的保函、信用证等其他财务保证。

(三)关于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环境责任保险在国外,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事故保险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比如,2010年4月20日发生火灾的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海地平线”这一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这一平台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由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瑞士越洋钻探公司向英国劳合社和其他一些保险商投保了7亿美元的保单。在世界主要石油保险市场,英国劳合社占据了市场份额60%~65%.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80年开始开办石油保险业务,第一张石油保险单承保了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南中国海进行的钻井作业风险。但总体而言发展远未达到期望的程度。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均没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保险的相关规定。

四、当前开展环境责任险制度的建议

环境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责任保险,其技术要求高、赔偿责任大,并且每一个企业的生产地点、生产流程各不相同,经营环节、技术水平各有特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的危害性都不一样。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有专门通晓环保技术和知识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标的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单独确定其保险费率,情况不同,每个保险标的适用的保险费率就可能千差万别。从理论上讲,保险精算的基础是大数法则,需要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保才能化解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达到环境风险的分散及费用分担的目的,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环境责任险由于难以达到精算技术所要求的众多投保数量,致使保险人经营该险种进退维艰。

各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德国采取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第二种是美国采取的强制责任保险为原则的制度;第三种是法国采取的任意责任保险为主、强制责任保险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我国现阶段,相比全部强制参险,更可能采取的是通过立法逐步建立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环境责任险制度,可选择在部分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大的重点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印染、水泥、造纸、皮革、火力发电、煤气、核燃料生产和有毒危险废弃物处理等行业;在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给予积极引导,促使企业自愿投保。

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推进环境责任险制度时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立法和执行层面加快行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尽管在《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等法律或参加的国际公约中有所涉及,但是一部法律的个别条文显然不能支撑整个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因此 ,应当在《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保险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法》中加入环境责任保险的条款,并进一步进行环境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同时,配合已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制定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施细则,明确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主体、范围、标准、举证责任、请求权时效等,从而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具体为:对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的事项作出专门的规定,包括投保行业的范围、承保范围、除外条款、责任限额、保险费率、索赔基础、保险期间以及索赔理赔等程序性条款等;对保险公司的环境责任风险经营作出专门规定,包括责任准备金制度、风险等级评估制度、环境信息共享制度、保险诚信等级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金制度、再保险制度和巨灾证券化制度等。

其次,环境污染事故是通过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而引发的事故,具有复合性、长期性、累积性、高技术性和高度复杂性等特点,无论是环境风险等级的划分还是环境事故中损害的评估,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技术标准的支持。因此,应当集中人力、物力优势,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

一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家团队,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环境损害评估以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从事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等级划分、环境损害评估以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三是加紧出台有关技术指南。2011年5月30日环境保护部公开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明确提出2011年至2012年我国将重点开展案例研究和试点工作。关于海洋环境污染,国家海洋局于2007年出台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但显然,这些尚不足以支撑环境损害的评估和鉴定,需要加紧出台相关的技术评定细则。

四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家的引进、第三方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机构的建立、第三方环境损害评估机构的建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等都需要专项资金作保障,政府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社会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两个维度,以下对二者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当人口规模增大时,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会随之增加,这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渠道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因此,一般而言,人口规模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素质方面来看,当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时,人口素质会随之提高,这对于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大有裨益。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善有助于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由此可见,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2.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内生因素。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影响大气污染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第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培育与壮大绿色消费。如果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强烈,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会注重绿色消费,积极消费绿色产品。显然,这有助于从需求侧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第二,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推动企业和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围绕市场的主流消费需求开展研发和生产活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研发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消费者注重生态利益,注重绿色消费,则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活动。显然,这有助于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调整,进而有利于遏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反之,如果消费者不注重或漠视生态利益,则难以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产业发展不利于大气质量的改善。第三,从供给角度来看,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会影响其经营决策和环境治理决策。伴随着生产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产者会增加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最后,伴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会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更为关注。这可以为环境规制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

大气污染受众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晰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环境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总体而言,影响大气污染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经济增长

关于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当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知,在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会加剧环境污染,但是当经济增长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增长会降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就是说,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学界存在不同的解释,相关解释聚焦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引致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结构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结构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所谓“技术效应”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规模的影响[6]。经验研究方面,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学界并未形成共识,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污染物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情况往往并不相同。尽管如此,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因素不容忽视,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实施绿色增长战略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大气质量改善双重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

2.城市化

长期以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也逐步向城市汇聚。城市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城市化对大气质量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首先,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化的加快会导致工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会引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7];其次,城市化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通勤成本随之提高,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量增加。这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明显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5]。当然,城市化也会通过特定的机制对大气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相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导致劳动力、资本、知识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特定区域的高度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依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知,产业集聚会促进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进行扩散,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有助于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抑制大气污染;第二,城市化的加快会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进而会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层次[7]。这有助于培育和壮大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活动,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调整,从而有助于遏制大气污染。

3.产业结构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其二为不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演进。首先,诚如我们所知,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因此,伴随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会随之提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会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反之,伴随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会随之降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有助于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其次,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第二产业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会提高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反之,低能耗和清洁行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第二产业产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将有助于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规模。由此可见,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有助于改善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4.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来看,能源可以分为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所谓清洁能源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能源,而非清洁能源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能源。众所周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典型的非清洁能源,其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物,降低环境质量。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能源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其消费不会引发环境质量的显著恶化。因此,当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会下降。反之,当非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时,能源消费对大气质量的负面影响会加大。由此可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助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5.出口贸易

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出口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出口贸易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内生因素。Copeland和Taylor将出口贸易影响环境质量的机制归纳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出口贸易引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构效应”是指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技术效应”是指出口贸易引致的技术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引致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会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即“规模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为负;通过学习效应、竞争效应等机制,出口贸易会促进一国和地区的技术进步。因此,通常而言,“技术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正向;如果清洁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规模,反之,若污染型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由此可见,“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取决于出口产品结构的具体变化情况[8]。总体而言,出口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一国和地区环境质量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应加强出口贸易环境效应的评估,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绿色转型,逐步改善出口贸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效应。

6.外商直接投资

伴随着全球投资规则的逐步完善以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快,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驱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依据国际经济理论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不仅包括资本流动,还涉及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人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会通过特定的机制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借鉴盛斌和吕越的研究,将外商直接投资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亦归纳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引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结构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引致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技术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引致的技术变化对大气质量的影响[9]。通常来说,“规模效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效应为负,“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生产结构趋于绿色化,则“结构效应”为正,反之,“结构效应”为负。如果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改善了生产技术和治污技术,则“技术效应”为正,反之,则“技术效应”为负。显然,外商直接投资对利用外资国家和地区大气质量的净效应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7.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影响大气质量的外生变量,一国和地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环境政策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第一,环境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当环境政策缺乏时,由于市场失灵,存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现象,其不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当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被实施时,企业会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有助于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适度的环境规制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Poter和Linde认为,科学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创新,提升资源生产率[10]。显然,这对于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有裨益。

篇10

关键词:环境侵权 民事责任 制度完善

        1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有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 法律 制度主要分散于《民法通则》、环境基本法与单行法之中,此外,民事程序法中亦有规定。

        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其中第124条、第107条、第134条、第123条、第130条、第83条等都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有关。

        在环境法中,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相当丰富,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42条之规定: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92条,此外,1984年通过、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过、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1995年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1996年通过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也基本上作了与《环境保护法》相似的规定。在 自然 资源保护法方面,《森林法》、《草原法》、《土地保护法》中也有相关规定。在民事程序法方面的主要规定有:我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54、55条规定了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同样适用于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3项之规定。

        2 对现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评价

        2.1 可取之处

        第一,民事基本法、环境基本法、环境单行法和民事程序法等有关法律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作了不同层次的规定,可以说,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已经比较严密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第二,无过错责任原则规定的比较彻底,不论是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还是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抑或各环境单行法,都贯彻了无过错责任的立法原则。

        第三,鉴于环境侵权的复杂性,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污染侵权的诉讼时效作了有别于普通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其诉讼时效比普通诉讼时效长1年。

        第四,对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方式,不仅规定了事后补救性质的损害赔偿,也规定了事前预防性质的侵害排除,且两者可以合并适用,避免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对损害赔偿与侵害排除割裂开来。

        2.2 缺陷与不足

        第一,关于环境侵权的构成,《民法通则》的规定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协调,根据《民法通则》第124条的规定,环境污染侵权须以“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为前提,而《环境保护法》及各单行法的规定并无此要求。

        第二,关于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规则,立法上没有做出规定。

        第三,关于损害赔偿范围与责任承担的方式方面,立法上对环境污染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这与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潮流不相符合,对受害人来说也不公平。

        最后,关于受害人救济的途径和保障也存在明显不足。

        3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

        3.1 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方面

        3.1.1 删除环境侵权以“违法性”为前提之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在规定环境污染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又明文规定以“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作为加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为此,在今后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删除《民法通则》第124条关于“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这一前提和要件。

        3.1.2 损害结果的认定不应局限于“现实发生”的损害。由于污染物对人体等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当在人体中积累的有害物质尚未达到致人损害的程度即未发生损害时,受害者是无法举出损害事实的证据的。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损害结果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无损害则无侵权责任可言,这样明显对受害者不公,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在现有科技水平之下,能认定污染物质将在人体内或环境中积累并必将危及人类正常生存条件的,应予以排除危险。

        3.1.3 在因果关系确定方面:①明确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制度,灵活运用因果关系推定方法,鉴于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不易查明和认定,为了提高受害人求偿的成功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在我国的环境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经验还不十分丰富,相关理论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应以平衡社会利益,确保社会正义为价值指导,使用多元化的方法实行因果关系推定。②举证责任倒置并为受害者举证提供公力救济,举证责任分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涉当事人诉讼命运,考虑到环境污染侵权往往是被告(加害人)一方掌握着所排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迁移转化途径和 规律 、致害机理等,而且其工艺流程通常都是保密的,因而被告往往具有离证据近,容易取证的方便条件,而原告(受害人)却不易接近证据,因此,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国外立法、司法普遍实行了举证责任倒置或转移规则,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也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但仍须进一步以立法形式加以明确。

        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意味受害者就不需要举证,受害者仍须对污染者的污染行为,损害事实举证。当发生污染环境侵权事件时,通过环境、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检测、调查等查明受害状况和原因,取得有关证据材料,对受害人的保护是极为重要的。

        3.2 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面

        3.2.1 适当拓宽损害赔偿的范围 众所周知,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弥补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因此赔偿应以实际损失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标准,就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项损害:①环境要素或场所恢复费用。②人身潜在损害。③精神损害。④生态损害”考虑到其鉴定、量化的极端困难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质,一般不宜通过私法途径给予救济。

        3.2.2 细化排除侵害的构成与方式 鉴于排除侵害对工商业活动的打击过大,对其运用应当严格慎重,一般只能适用于连续性、反复性及不可恢复性的侵害,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利益衡量,以兼顾产业的 发展 与公众权益的保护。环境侵害的排除应综合考虑地方 经济 发展和居民健康同良好的环境正当要求之间的利益平衡。在进行侵害排除的利益衡量时,应把居民环境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为了弥补由于对排除侵害的救济方式可能对产业发展的不利,有的国家提出了“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救济制度。后来又出现了代替性赔偿制度,即用赔偿来代替排除侵害。这种不是一概禁止的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制度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因此,我国的立法有必要通过立法确立“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排除侵害的赔偿(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制度,以便法院或执行机关通过对有关利益的比较权衡而对各种排除侵害的方式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

        3.2.3 责任主体具体化  现代 社会中,环境侵权者尤其是环境污染的致害者大多是 企业 ,在我国环境法中,环境侵权责任方往往被笼统地被定义为“有关责任人员”,“有关单位”。作为致害方的企业往往将环境损害赔偿转移为成本支出,从而削弱了损害赔偿的惩戒作用,使企业职工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时,也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实际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的有关人员也不同,既有可能是侵权单位的领导违法指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具体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因此,应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尽可能在 法律 条文上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引起侵权方的足够重视。

        3.3 环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环境侵权的实施者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经济集团,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然而一旦发生重大的 工业 污染,核泄露事故时,巨额的赔偿数额有可能致使侵权者破产或关闭,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有必要将个人对损害的责任分散于社会承担,即环境责任的社会化制度,从而实现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3.3.1 环境损害赔偿基金 对有可能出现侵害方或受害方的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且因果关系复杂的环境侵权,国外如日本、德国设立了环境损害赔偿基金。我国应设立这一制度,并可考虑通过征收排污费,环境资源补偿费的办法设立赔偿基金,只要发生污染事故,即可由该基金代为赔付,然后再向侵权人追偿,其实,我国在某些特定方面也在实行这一制度。

        3.3.2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是指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向第三人支付赔偿金的一种财产保险类别,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的优越性在于不仅减轻了侵害人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利益。在国外,如美国就对有毒物质、废弃物的处置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此外,欧盟成员中的芬兰和瑞典也确立了这一制度。而且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在各国都分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两种。基于此,我国也有必要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责任保险法。

        3.4 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的保障和途径

        3.4.1 授予受害人的咨询权和责任鉴定请求权 环境侵权发生时,及时取得有关证据材料,对受害人提起诉讼至为重要。然而,环境污染侵权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往往涉及高科技,而受害人又多为没有此类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普通公民,加上加害者出于对工艺流程、专业技术保密的需要可能阻止原告的取证活动,因此,立法明确授予受害人对加害人或有关国家机关就有关机器设备、使用原料、排放废弃物的种类、数量、性质、迁移转化 规律 及可能的危害后果等的咨询权,或向当地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责任鉴定请求权就十分必要。

        3.4.2 扩大我国环境侵权之范围 目前,依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4条规定,我国环境污染的侵权仅限于排放废水、废弃、废渣、粉尘等9种,而对光污染、废热污染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我国也尚无鉴定光污染和废热污染的手段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环境权益难以提供有效维护。为此,从立法上扩大我国环境侵权范围刻不容缓。

        3.4.3 其他,确立环境侵权仲裁制度 作为一种灵活、经济的纠纷解决机制,仲裁在国外及国际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都有其运用。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一般都关涉财产权益,把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解释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一种并无不可。我国立法应加以明定,由于环境侵权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有必要增加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限;放宽环境侵权诉讼起诉资格条件的限制,借鉴国外的经验,构造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