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建议;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民,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而是要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经过对贵阳市白云区五乡(镇)56个村进行调查,全面分析当前贵阳市白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白云区下辖5个乡(镇),56个行政村,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706496.86万元,与2014年的668777.31万元相比,增长5.64%。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1个、50~100万元的有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收入、土地征用补偿、财产性收入等,但是村集体经营收入占比不高。从发展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总体上呈现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城郊村和有资源的村比一般农村的村级集体收入要高的态势。
(二)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随着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等有利条件,通过出租场地、出租门面、物流仓储等多种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如艳山红镇程官村,村集体统一修建门面,为西南家居城提供仓储服务,保证村集体每年有二百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2.整合集体资源,集中发展经济。整合全村资源,集中发展,即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农户增收。如艳山红镇尖山村,利用南湖新区建设、整村搬迁的契机,集中安置村民,统一规划,于2005年开始在现西南家居装饰博览城地址修建整村搬迁居住点,引进西南家居城到新村经营,不仅村民获得房屋、门面租金,村集体经济也获得了发展。
3.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推行 “村账乡代管”,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村级积累。
4.强化产业带动,实现经济发展。借助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按照各村的资源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在此过程中,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促进和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二、制约白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贵阳市白云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来看,存在近郊村比远郊村发展快,有土地征拨村比无土地征拨村实力强,差距明显。
二是收入来源单一。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收等,通过发包、资产租赁、自主经营等获得收入比较少。
三是发展观念弱化。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顾虑。
四是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不大。能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村不多,而农业周期长、风险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村集体经济中基本上未出现产业带动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一)政策扶持,营造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建议出台征拨预留地政策。按照征用土地的总量,按比例留出少量土地给被征拨的村集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用于村发展集体经济。对已经征拨的村,可以考虑从征拨剩余的零星地块中解决预留地问题,保证村集体发展的土地资源。
2.建议出台项目扶持政策。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在贷款发放上优惠,在办理规划、环评等手续上优先办理,在税收上制定返回奖励规定,鼓励支持发展实体经济。
(二)加强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因村制宜,构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的原则,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励各村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途径。从分析来看,以下几种模式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股份合作型。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股份合作形式,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村集体在实体中占定额股份,并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入股,达到群众与村集体共同增收的目的。
2.资源发展型。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将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拓展收入来源,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委托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户承包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合作服务型。可以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果园等资源,由村集体牵头,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集财力、人力、技术,把技术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变现为发展优势。
4.产业发展型。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不断坚持并完善。它关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及绩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破解。当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力开发集体资源,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狠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吴金海.关于村级集体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2]李云峰,魏丽莉.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J].新,2014(01).
篇2
摘 要 体育经济是体育领域的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现代社会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1]。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如,1999年全美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125.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4%;1990年,英国体育产业产值已突破80亿英镑,这一产值在英国各行业中排列第5位,在体育产业中就业的人数也近50万人[2]。在我国自20世纪8O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迅猛发展,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从体育部门走向社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扬州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分析及对策
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自20世纪末以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产业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作为苏中地区的核心城市――扬州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各项工作发展指标节节攀新高,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涌现了宝胜电缆、上汽荣威等大批优秀明星企业和支柱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民营经济,乡镇经济、农业经济、三产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繁荣。扬州体育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工作基础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和总体规模不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增长缓慢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加大对体育产业投入,推动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最终为江苏体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一)扬州市体育资源的概括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61万。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4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魅力扬州”是市政府近年来一直推崇的城市主题。扬州市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政府加大对体育建设的关注与投入,100%的街道和50%的乡镇开展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的创建工作;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市级23所;扬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杯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二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足球甲B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竞走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一批省级体育赛事,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授予全国和江苏省优秀赛区、最佳赛区称号。每年一届的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是扬州为之骄傲的赛事,它已经走过了6年历程,从2006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成熟精品赛事。扬州市因举办马拉松赛而吸引到的资金、人气、注意力,带来了旅游、服务、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消费增长,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政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至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据扬州市体育局统计,扬州市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贯彻落实。
不仅群众体育呈现勃勃生机,竞技体育也大放异彩。业余训练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教练员综合素质和训练成绩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扬州输送的运动员列全省前6位,输送贡献奖列全省前4位。在十运会中,市共有63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9.75枚金牌、4枚银牌、7.5枚铜牌和488.75分的成绩。为江苏代表团圆满完成十运会参赛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参赛集体一等功”。
“十五”期间,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终端机255台,体育彩票销售3.8亿元,市级公益金收入2850万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全市GDP的0.8%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市场消费结构单一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3]。扬州市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包括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等)为主。经调查表明,扬州市体育消费市场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O%左右,其他消费占2.4%。
(二)群众的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经调查发现,只有35%的人对体育活动具有依赖感、必要感,人群集中于城镇中老年人;60%的人认为体育只是生活附属品不是必需品,有时间有精力才参与;5%的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集中于农村居民。
(三)体育资金相对缺乏
扬州市体育资金的筹措方式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没有充分调动社会的整体力量。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是扬州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全市上下相当重视,预打造成“金牌赛事”。但资金筹集则不是十分理想,能有上百万的赞助资金已属不易,基本上处于亏损或持平状态,谈不上市场运作。例如,第四届鉴真马拉松比赛,省市就补贴55万元,市场开发现金165万元,但整个比赛支出总额近216.63万元,接近持平[4]。资金相对短缺的状况,给整个扬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桎梏。
(四)体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扬州美景。“扬州八怪”、世界驰名美食――淮扬菜系、倾动世人的扬州评话等,吸引了无数中外来客。然而,扬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空竹、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仍局限少数人娱乐,历史人文特色未充分利用。扬州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起飞”阶段。目前,仍在建设中集比赛、训练、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公园,仅仅突出“体育”主题,没有彰显扬州特色,未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开创特色体育旅游线路。
(五)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扬州市体育经营管理者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虽然他们精通运动训练有关知识,但对体育产业管理知识掌握甚少,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拥有知识结构合理、了解体育经济、具有市场发展眼光的体育企业家较少。
三、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对策
(一)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体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体育市场消费能量加快爆发。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利用社会大环境发展城市小经济。一方面,要积极开发体育商品市场。要重视体育用品市场开发及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用品品牌,增强体育品牌竞争力,力求开创扬州体育用品产业新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体育旅游市场。扬州瘦西湖、古运河风光带、蜀岗西峰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体育旅游的形式可以包括:自行车、徒步旅游、定向越野等。大力宣传体育旅游事业,有助于促进扬州市体育市场稳健、快速、和谐的发展。此外,还可以扩大健身娱乐服务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等。
(二)培养并引进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水平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体育商贸市场的繁荣稳定。应根据市场要求,在扬州各高校,开设体育经济学课程,政府对体育产业经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为前沿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扩大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迎进来、走出去”策略,对人才双向循环、交叉培养。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元化投资方式。由于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要开拓思路,扩大财路。体育既是一项社会事业,也是一种实业,可以采用经济的办法筹集资金。比如广告、体育彩票、体育赞助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办体育,全民办体育,开拓体育市场,壮大体育的经济实力。
(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体育经济建设。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也将不断加强,体育购买力也会有很大提高。2009年,扬州农村人口达到396.4万人,占扬州总人口的4/5,但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程度较低,体育消费意识低下,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应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花钱买健康”的必要性得以推广,使得农村与城市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缩小两者之间差距。
四、总结
扬州近几年来,体育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市场逐步拓展,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投资体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韩文星.体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2]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5-82.
篇3
关键词:桥梁 施工转体技术 发展现状
引言
在桥梁建设中,转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建桥的范围,可以弥补施工条件的不足。在横跨大江大河的桥梁设计中,转体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将桥梁分成两个半跨,当施工完成时可以将跨合拢,是建造大吨级桥梁运用的施工技术。桥梁转体施工是这样一种施工方法,它根据滑道摩擦小的特点,在完成浇筑后,通过转体就位。桥梁转体可以分为水平转体法和竖直转体法,这是因为转动平面的差异。在我国桥梁建设中,桥梁转体技术运用广泛,桥梁建筑比较多。
一、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四川省就采用了转体方法建设桥梁,从那以后,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开始大量研究。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大跨度的桥梁发展,在80年代实验成功了四川省的无平衡重转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的斜拉桥和刚构桥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表现在跨线桥的施工上。我国桥梁转体技术无论是在斜拉桥还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应用方面,都很广泛。从地区分布来看,使用转体施工方法较多的是在我国西南各省。很多高速公路的跨桥建设都采用了转体施工方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对铁路、公路的影响。
二、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特点
1、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优点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运用在桥梁建设中有很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少了建设成本。桥梁转体是利用桥梁本身的结构来做支撑,可以避免在河道上建设管架,降低钢管等材料的投入成本。其次,有利于确保施工安全。桥梁转体施工主要是采取岸边陆地作业的方式,避免了水上作业的危险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再者,将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控制好,能把握桥梁的外观和质量。而转体施工技术的简单方便的优点,将实际施工周期缩短,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效益[1]。
2、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缺点
桥梁转体技术在施工时,有些工艺会比较复杂,这将扩大土建施工的难度。此外,转体施工在结构上不够稳定,这主要是由于转体施工采用比较轻型的结构,导致结构失稳。
三、桥梁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
1、球铰的设计与施工
在桥梁建设中,实现其转体施工的关键是球铰,如果桥梁要达到过万的吨位,就必须采用钢制球铰,这是由钢制球铰强度高、摩擦小的优点决定的。然而混凝土球铰比钢制球铰价格低很多,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推广优势[2]。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把握球铰球面的精准度,正确运用钢制球铰和混凝土球铰。
2、转动系统的布置
转动设备是施工进行的主要要素之一,转动系统主要有牵引系统、防过转及微调系统、测量系统等组成。为了实现大动力、稳定性高的目标,转动牵引系统通常应该用全液压、自动和连续运行系统,在牵引所安装固定之后,应该注意防电、防潮、防湿,以保证使用期间的安全。微系统的调整主要是让转体能够继续运动,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相关参数。测量系统主要是提供转体数据,提高结构的精准度。
3、转体的稳定性控制
桥梁转体施工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对转动体的倾覆稳定性的控制和拱肋屈曲稳定性的控制。转体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支架拆除时,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自平衡或者配重平衡。当转体施工的桥梁达到承载万吨大体积重量时,测试转体前对转动体的不平衡部分可以有效确保转体过程中的安全。拱肋的稳定是转体施工中又以强调的问题,为了方便施工,通常会采用薄壁结构,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和施工监控来确保拱肋的稳定性。
四、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桥梁施工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现在,我国的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迅猛发展[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桥梁建筑的也急剧增加,对于当前大规模施工的前提下,我国的桥梁施工技术仍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结语:
转体施工技术比传统的桥梁施工方法有更多的优点,紧随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大体积吨位的桥梁建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对桥梁建设的投入也会加大,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程飞, 张琪峰, 王景全. 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铁道标准设计, 2011 (6): 67-71.
篇4
[关键字]湛江市区 地下水 开采现状 集中 环境地质问题 地面沉降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22-2
1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目前,市区供水水源80%来自地下水。由于长期集中和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使中、深层承压水由原来的单向径流变成了由漏斗四周向漏斗中心汇集的径流模式,形成了一个人工开采流场,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
2地下水开采现状
2.1地下水开采现状
经过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及实地调查,对湛江市区地下水总开采量及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逐年上升。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平均每年以8%~12%速度递增,2000年后地下水开采增速减缓,多年中层开采量按每年5%递增。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赤坎区,霞山区,及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次为麻章区及湖光区,总和占研究区开采量的80%。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占中层承压水开采量的33.3%。
2.2主要地下水开采集中区
以平乐为中心,赤坎、霞山、坡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分布有多个自来水厂:湛江市自来水公司平乐水厂、屋山水厂、开发区水厂、霞山水厂、东山水厂、东菊水厂、海滨水厂。总日开采量高达15-25万m3/d。这些水厂以抽取中深层地下水位主,是整个湛江市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中心。
湛江临东水厂也是一个较大的集中供水的水厂,是湛江市中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随着湛江发电厂的建成,调顺铁路至许屋一带,将会是湛江市深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
3地下水流场的演变及分析
3.1浅层水流场
浅层水一直未作为集中供水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口生活,呈点状分散开采,开采量总体较小。埋藏浅,直接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至今未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其流场保持天然状态,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地下水多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平面上形成了以补给区为中心向四周径流。
3.2中层承压水流场
中层承压水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采,开采量随城区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其变化过程如下: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龙划水厂为中心的降落漏斗;70年代,区域水位降落漏斗进一步加大,仍以龙划水厂—麻斜一带为中心;80年代起,在麻斜、临东、平乐、南油基地、沙湾、赤坎、调顺等地增加了集中开采点,降落漏斗范围亦向这些地段及四周扩展,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霞山中心水厂;90年代漏斗中心逐渐北移,漏斗中心位于霞山—海滨宾馆一带,至1995年,漏斗中心已由霞山逐渐移到平乐一带,在霞山—麻斜—南油—赤坎集中开采地段形成了一个大的漏斗中心区,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值31.77m,4m降深线已扩大至新圩及东海岛民安、东简等地;从1996年到1999年,开采量有所减少,漏斗中心区水位有所回升,而边缘区仍继续下降,漏斗面积继续扩大,降深线已扩大到太平—西湾盐场—龙安—蔚律一带;2000年后,需水量逐年增大。随着临东水厂的投产,在其周围已形成一个小漏斗。而平岭一带则成为局部分水岭。
3.3深层承压水流场
1973年以前,开采量少,水位变化不大,只在有地下水开采的麻斜、巴东和调顺形成局部小降落漏斗。至1979年,原已形成的几个小降落漏斗逐渐连通,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别在霞山—麻斜—巴东—调顺;至1985年,中心孔水位下降值15.08m,降深10m界线已到达了赤坎、调顺、麻斜、巴东、北月、陈铁等地;至1990年,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平乐—南油一带;1995年,-6m标高等水压线已扩至西部的麻章—平岭、东部的南三巴圩一带;1996-2000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部分监测点水位略有回升;2000-2009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其中2004-2007年水位略有下降,降幅3-5m。
综合分析历年长观孔水位监测资料,认为影响地下水流场变化的因素主要为开采量,其次为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及水文地质条件,另外潮汐及降水量也影响着地下水流场的变化。除人为开采导致水位形成降落漏斗外,许多因素也能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如河流人工改道;修建水库、筑坝;新建、扩建水源地;道路硬底化范围的增加;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的降水工程、改良土壤等都能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局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4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对中、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降落,引发了水资源衰竭( 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4.1地下水位下降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 多年历史,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为城市供水的开采层位,由于开采井布局的不合理及大量集中开采,集中开采区已明显出现地下水资源衰竭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最终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中、深层承压水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分别于1965年和1974年形成,并在尔后地下水的不断增采中扩展,尤以近20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目前,降幅超过2 m 的漏斗面积已超过1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1m; 漏斗影响范围(半径) 已超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过35 km; 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扩展速度比中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更快。
4.2地面沉降
4.2.1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过程
湛江市自5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随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大,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湛江市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1984(第Ⅰ期)年,此后于1989(第Ⅱ期)、1999(第Ⅲ期)、2001(第IV期)年又进行了三次地面Ⅱ等水准测量。湛江市1984-1989 年地面沉降速率达11.9 mm/a,沉降量10-20 mm,最大沉降量59.7mm ( JC72),累计沉降量以原已形成的2个沉降中心潜水学校与沙湾较大,潜水学校为139.6 mm,沙湾为136.9 mm;1989- 1999年地面沉降速率达4.95 mm/a,沉降量为10-30mm,最大值为49.5 mm( JC18) ,累计沉降量仍以潜水学校和沙湾最大,分别为175.8 mm 和168.4 mm;1999-2001年除滨海平原软土分布区继续沉降外,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稳定或略有抬升,沉降量多小于10 mm。不同时期各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和沉降率不同,发展趋势也有明显差异。赤坎沙湾、霞山潜水学校和湛江化工厂3 个地面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经历了由慢-快-慢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缓慢沉降期; 铺仔圩沉降中心和霞山儿童公园附近的沉降速率由慢变快,尤其在1999- 2001年间,沉降速率成倍增长,目前正处在高速沉降期。总体上地面沉降仍在继续发展。
4.2.2研究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区地面沉降幅度相对较小,影响因素多,机理较复杂,沉降中心与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不甚吻合。但是总体上,湛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地下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头变化(图1),导致土层(包括含水层、软土层、硬土层)中的孔隙水发生变化,引起土层承受的上覆地层的有效应力改变而产生的土层压缩造成的。
除此之外,区内的地形地貌,岩土层性质(表2),区域地壳运动,建筑荷载等均是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篇5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联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两者的之间的改革、发展、进步、波动均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只有准确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特殊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相作用,真正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共荣,学会利用两者之间的规律避免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保证实体经济的安全发展、进步。本文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证,浅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法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主流经济学者们还远没有形成共识, 但相关研究和争论是以中立态度进行的。 而在国内, 近些年部分学者采用了一个富有感彩的词―――“虚拟经济”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在我国没有得到正确理解的另一个独特表现。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体现两者关系的关键。实体经济是构建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内容,金融体系的提出与完善离不开实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体系的相关理论落脚点是实体经济,可以说,金融体系的存在依托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存在,就不能谈及金融体系的存在。
同时,在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所提供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帮助金融体系完善结构、自我发展的基础。在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中,实体经济决定了其中大量资本的留存与否,决定了投资市场的运作基础,防止资源配置产生混乱,保证市场平衡,维护市场秩序。
(二)金融体系推动实体经济
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金融体系中的部分支付中介,长期积累有效资本之后,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体系不断拓宽自身的经济范围,降低金融风险,降低大生产量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实体经济完整生产、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纽带在这一经济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增长,支撑资金需求,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拓展领域等需求。
(三)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就业压力大大降低,资本市场越发活跃,为社会创收大量财富,提升了实体经济的盈余资本。然而,就目前行业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仍存在有不和谐现象,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过分苛刻、中小微企业贷款困难(如额度小、利率高、失败率高等)、金融体系渎职等。这一系列的现象级问题导致企业运营风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现状,实体经济应积极反思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清自身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位置,积极转型,将当前的交易模式逐步转变为未来的自身发展趋势方向,针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精准判断交易需求,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发展方向的定位工作。实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必须紧密联合、相辅相成,将原始资本大量投入金融体系,扩大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助力实体经济进入经济市场,深入挖掘资本需求链,将资本经济的实际需求作为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引导方向。
因此,只有积极摆正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进行实体经济改革,努力让实体经济融入金融体系,深化两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鼓励金融体系自由发展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深化金融经济自由发展后,利率的升高会影响储蓄利率的随之上升,进入储蓄之中的资本将会翻倍增加,储蓄规模也将随之大幅度提升。金融模式的自由化可以起到改变融资途径的作用,简化储蓄、融资手续,降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与干预可能,发挥市场的健康调节机制有效作用,降低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本,提高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平衡性,提升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在改革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个金融机构,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避免经济企业信息出现不正当的传播,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信用机构,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支撑,为其提供必备的融资渠道,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力,两者之间互相推动、相辅相成,避免金融危机、市场波动等危险状况的出现,稳定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两者关系,主动协调两者关系,让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及其测度指标设置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06).
[2]范柏乃,张维维,贺建军.我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篇7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概述
(一)含义
经济金融化指的就是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工具,借助这种金融工具使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逐渐提高的一种趋势。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成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化程度越高,两者的比值就越大,金融化程度越低,两者的比值就越小。
经济金融化现象
经济和金融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人们称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金融经济。
社会经济关系逐渐显现出金融关系化的特点。社会经济金融关系程度越高,所使用的金融手段就越多样。当前的经济金融关系主要有股利关系、股权关系、债务关系、债权关系等,在经济关系逐渐呈现出金融关系化特点的过程中,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丰富。
在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金融倾斜,这主要是由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发展不协调形成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地位的失衡,其实质是金融较大幅度倾斜于间接金融,社会经济活动以间接金融为主要融资方式。金融倾斜的形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它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干扰,例如金融体制、银行制度、货币信用、商品经济等。
(二)经济金融化现状
从理论上划分社会经济可以分为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向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可以称为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在金融创新挑战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用金融总量代替货币总量,产生了研究现代经济运行和金融经济融合程度的经济金融化理念。经济金融化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指标明显超过理论极限值,不符合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经验,金融相关率无法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同时在经济结构上,尽管金融资产总量发展较快,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流通值下降、金融资产回升的现象,因此,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显示出的经济金融化特点,不仅代表着金融的发展,同时还显示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使金融发展与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支持。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化的影响是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中仍存在着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
经济金融化可以改变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以中国为例,在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走高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且不稳定。总结性的讲,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及匹配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金融结构的优化落后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的获取上明显不成比例。因此,经济金融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对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从本质上说,发展经济金融化、实现金融化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我国经济金融化处于起始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快经济金融化进程,将提高金融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经济金融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经济金融化影响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式
(一)金融效率、金融渗透与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渗透指的是金融活动在拓展广度与深度上发挥金融资源主导作用的客观过程,同时也是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金融渗透程度指的是金融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重,金融渗透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提高,因此具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内部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加快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行业的比重。
如果不在金融渗透过程中使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那么低次产业的金融渗透会明显低于高次产业。安全性高、盈利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金融渗透能力较好。此外,企业区域、企业规模与企业性质的不同会影响金融渗透的程度。
金融效率与金融渗透相辅相成,在实际发展中,如果没有金融渗透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金融效率。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金融效率作为支撑,那么金融渗透就可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营经济金融化
中国民营经济金融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资本逐渐增多、且快速渗透到金融体系中去。二是民营企业资本通过民营金融机构实现了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融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回避政府对民营资本投向等原因上可以看出,民营产业有向金融寻求合作的趋势。
民营部门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向金融领域发展,意味着民营产业内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值。随着金融成分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升级,一方面为金融机构中的资本结构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渗透进金融领域造成金融内部体系结构的改变,为经济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经济金融化是在实体经济渗透到金融领域中不断发展实现的,同时反过来还会促进金融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渗透。通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2004,20.
篇8
关键词:总量结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内涵及其规律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别作为两个子系统,通过两个子系统的有效运转,其内部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均衡搭配,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化经济利益状态,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静态、局部的发展观察,而是要进行深度、动态考量的过程。两者之协调关系,并不单纯取决于总量关系,还要考察其内部结构的关联程度与耦合性。因为即使两者的总量比例相当,但内部要素发展不均衡,也会造成两个子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从理论性而言,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考察,要细致入微,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供给方面,实体经济的产出并不具备充分弹性,更多的取决于定量的劳动力、资金与其他生产要素;需求角度,实体经济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存在边际效益的递减效果。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借助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两个方面表现,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一旦存在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波动或居民收入减少的情况,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体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所依托的基础。从本质上而言,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价值体系。虚拟经济自身无法创造实际的利润价值,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分散其风险,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需求。追溯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虚拟资产诞生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例如股份公司与股票的出现、债券与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在虚拟资产规模扩张的形势下,效规避了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客观而言,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但通过虚拟资产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在虚拟经济中的资本化财产重新分配,也将由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来决定。第二,适度的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进步。基于适度基础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存在着资源配置调节作用。虚拟资产在资本化定价基础上,与实体资产的增长模式不同,其价格更多依托于市场预期,不存在边际收益的递减规律约束与投资成本限制。简而言之,市场需求旺盛则会无限积累虚拟资产,直至出现资产泡沫及其破裂。在此理论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适度规模比例,保持两者的协调性,并不因为某一方的剧烈波动,导致另一方发展功能失效。根据研究发现,基于适度发展原则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拟经济会向实体经济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融通资金。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例,其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都离不开债券、股票及其他虚拟资产的融资支持,尤其在新兴科技、新能源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融资需求越大,风险越高,单一化的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承担市场风险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在虚拟资产的风险分散下,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性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在良好的虚拟经济体系表现下,可以有效准确地呈现市场信息,助力实体经济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是分散市场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多样化的虚拟资产,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规避风险途径与工具。举例说明,在股票与债券发行的背景下,企业与公司的风险便得到了分散与转嫁,众多股东与单个投资者的风险不再集中且相对可控。诸如此类的金融衍生工具,让传统金融资产的风险也得到了更优质化的分配与重新组合,再次保障了其规避风险的作用和价值。第三,虚拟经济独立运行规律日益明显。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资产的膨胀性扩及全球范围,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资本定价基础上,虚拟资产的自我增值和积累运行规律越加独特,其自我机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强。第四,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模式,会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受金融体系、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国家的虚拟经济差异性特征表现下,则会形成不同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例如英美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需求追随”特征模式;日德以“供给领先”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再比如发展中国家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发展模式。不同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风险分散、信息产生于传导等特征不同,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性的表现。
二、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与实体经济成本加成定价的方式不同,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主要由虚拟资产的未来资本化收入流决定,即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是以心理预期等要素为支撑的价格体系。从本质上而言,虚拟资产与实体资产的根本差别就是资本化的表现。在市场交易机制中,虚拟资产的特征表现为价值符号特征与实体资产依托特征。基于国民账户核算体系,包括金融衍生品与股票、基金、其他有价证券等,均可划分为虚拟资产范畴。除了房地产与金融资产之外,虚拟资产构成还包括艺术品与知识产权等。对虚拟经济进行规模测度,需要从流量与存量两个角度入手,前者是某段时期虚拟经济部门交易规模的反映,后者是虚拟经济结存规模的表现。刘林川(2014)研究表明,随着宏观经济波动,虚拟资产总量指标也会呈现明显波动特征,且波动走向受国家宏观政策与制度影响尤为明显。在实体经济总量测度方面,刘林川采用了MPS与SNA转化的方法,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测算发现,基于总量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系统间各指标关联度较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重点、协调性发展与关联程度,均在不同经济阶段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基于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可以从金融业、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进行观察。一方面,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拥有的资金存量,难以满足其产业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量。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必须向多元化与高精尖技术化方向发展,并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目前国内的实体经济虽然有相互拆借的融资方式,然而依旧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产业的整体持续发展。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方式,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快速与稳定的发展。根据原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在2015年、2016年为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注入7.82万亿元、8.31万亿元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实时帮助。与此同时,银行借贷还会给企业造成较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资金支持,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无需偿还本息的发展需求资金、资本。
三、结构视角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结构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决定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情况。作为虚拟资产的重要部分,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的结构关系密切,在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特点下,虚拟经济与金融资产结构关系有所不同。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的资产构成不同,例如在银行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下,银行作为全能型金融服务机构,其经营范围涵盖广泛,且在部分国家大型银行、国有银行或财团,将直接决定市场经济的走势。基于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环境下,由于交易效率、信息产生模式与风险传导机制的差异,不同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性影响产生差异。从实体经济增长角度来说,金融部门资源配置功能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Merton和Bodie、刘林川等人的研究中,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大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效果。在企业微观治理结构方面,从当下国内企业的发展潮流来看,包括阿里巴巴和华为等知名企业,都在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发展趋势,采取多元化股权和员工持股的方式,来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的股权体系构建,允许非金融企业参与,吸收新股东,不仅可以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还有利于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员工持股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将职工和企业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还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下,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结构将会借助金融市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化中观层面而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推动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高层次转化,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学者Dollar和Balassa通过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Lee等通过研究表明,进口资本产品可提升国家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通过选取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数据,Milner团队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即相较于初级产品而言,制成品出口对GDP的影响更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间产业转移现象越来越明显,且产生了国家性梯度转移。例如英美等市场主导型金融发展模式,其新兴产业的兴起,均源自于实体产业与虚拟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资金配置宏观角度而言,长期稳定的融资关系更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阻力,就是资金不足且投融资市场不健全造成的,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旨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虚拟经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弱点。通过观察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旦虚拟经济的风险爆发,甚至会导致金融产业产生“塌方式”崩溃。因此,自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纷纷在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并不断提高支持度。以我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受到波及较小,但是依然开始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战略上通过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实体经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勤劳创业和实业致富,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提升经济质量、有效扩大内需、控制物价涨势、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既是筑牢经济的根基,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2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态势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左右,比2011年度的13.9%回落了近4个百分点。2011年温州高利贷危机爆发,表象是高利贷危机,实质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危机。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通货膨胀及高额的融资成本和税负导致实际负利率,使企业无心实业生产,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更容易保值增值的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实业投资越来越困惑,实业经济与虚拟经济愈发失衡,实体经济的“产业空心化”正动摇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必须直面“产业空心化”这一事实,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二、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产生的原因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虚拟经济,一边是举步维艰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撑起“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步履艰难呢?
(一)资本的逐利性
近年来,经营实业的企业利润被一再被压缩,甚至出现了亏损,许多中小企业不愿再做实业,而虚拟经济高利润、高回报,与实体经济领域形成反差,资本自然逐利流向高利润、高回报领域,导致资本在虚拟领域的过度循环和过度膨胀。
(二)产业结构滞后,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以温州为例,企业参与配套多局限于产品包装和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制造活动,加工环节少,工序单一,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趋同现象非常严重。
(三)融资缺口大,融资渠道不畅通
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的最基本要素,畅通、便捷的融资融道、适度的现金流、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经营的前提。但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严重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体制的原因,产品要创新,人才要培养,规模要扩大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效益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涨,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这种资金的低利润低回报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资金进入实体意愿不强。
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影响当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因素,既有世界经济衰退、外需持续低迷萎缩带来的影响,又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的调整期,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把稳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要突出稳增长,努力使经济运行特点变化平稳过渡;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政府支持。
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瓶颈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政策引领和财政支持。在金融危机和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仍未明显缓解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财政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制定适合国情、地情的财税政策,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2、金融支持和税费减免。加强政企银的沟通,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实体企业倾斜。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以支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二)、企业自强。
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是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实现实体发展由外部驱动向自身驱动转变,是我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企业家要静下心来,戒骄戒躁,要耐得住寂寞,抵制得了诱惑,静心做好实业。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只有不断创新技术,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才能成为行业或产业的领军人,屹立在世界激烈竟争的舞台不倒。
篇10
泡沫经济是现代金融经济的一种重要表现,深入分析这种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现状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对金融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整体经济出现金融化、泡沫化,那么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危险的境遇。因此,在经济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预防金融经济的泡沫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
“泡沫”(Bubble)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中外经济学家在谈论经济问题时都会涉及这一范畴。著名经济学家P・全德尔伯格对经济泡沫问题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机历史回顾》就是对经济泡沫状态的深刻描述。在实践中,最早的泡沫经济出现在172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即当时的南海公司因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支持和授权而对西班牙的贸易进行了垄断,之后就对其利润增长状况进行不符实际的鼓吹,进一步引起人们购买南海股票的热潮。但是,由于这种经济是建立在炒作、鼓吹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正常膨胀之后,其股价大幅下跌,导致经济过度膨胀之后的必然破灭。类似的事件还有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和发生在法国的“约翰・劳事件”,等等。
具体来讲,泡沫经济就是指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种像泡沫一样的状态,表面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内涵支撑,最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并且,泡沫经济还表现为由于过度投机而使得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严重偏离,进而导致经济随着商品价格大起大落,特别表现为暴涨与暴跌的起伏不定。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二、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
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 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三、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这种股市中的资金供给与股价发生波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金融经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只要资金放开,股价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加之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崛起并发展壮大,他们对经济学家、股评家以及一些媒体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这极其容易发生投机行为。因此,确保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范也是预防中国股票泡沫的一个主要方面。所谓房地产泡沫,这是与金融泡沫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它甚至是泡沫的一个核心载体。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学者和老百姓对中国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如果有,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等问题都十分关心。随着买房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成分很多,人们购房的能力与房价之间的差距过分悬殊,一般工薪阶层要储蓄30-40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但也有人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价格比较高是必然现象,中国房地产不存在泡沫。但是,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值得深思和重视,中国的房地产需求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支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中国金融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 下一篇:物流工程专业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