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3、有利于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市场经济中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企业,必须是真正的企业。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对能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作出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要素和技术,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去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机制下,资源会较多地流向效率高的部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使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有明显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微观效率优势分析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企业都面临着三个难题:集体行动的天敌――“偷懒”、“搭便车”,即个人或更小的团体在集体行动中不支付或少支付成本也能获取整体行动的收益;“信息不对称”,即作为企业资本的所有者的委托人与作为企业资本运营者的人二者比较,前者不如后者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和产、供、销信息了解得多、具体和及时;“激励不相容”,即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行为动机上的差异,造成各当事人的努力动机不能互相刺激、互相促进。
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清晰,所有者能够获得所有权带来的几乎全部收益,就有更强的激励机制去严格监督并防止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偷懒行为;而且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所有者本身就是经营者,自己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高。即便民营企业成长壮大以后需要采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如现代企业制度等,民营企业家也会去认真思考,慎重从事,一般不会拿自己的财产去开玩笑。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企业的效率从所有制结构方面来分析,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次之,股份制和集体企业再次之,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同样,对于等级制变量的效率比较发现,由于较低隶属等级的非国有企业效率高于那些等级地位高的国有企业,结果使得后者的规模优势丧失。非国有经济部门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也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优势。
民营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
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非因为它得到了政府的保护,而是因为它按照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产品供需变动的市场信号进行资源配置,是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求发展。正是这种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使民营经济在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时能较好地利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最有利的生产结构,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自己的产业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资本十分稀缺并构成发展瓶颈的国家或地区,就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但仅仅作到这一步还不够,即使撇开国际贸易不谈,国内的生产也有一个技术选择问题。生产同一产品可采用资本多一点的技术,也可以采用劳动多一点的技术。这些可用技术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但一个国家的生产者到底采用哪种技术,必须视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而定。
如考虑一个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成本函数c(w1,w2,y)=Aw1α w2βy,其中w1,w2为投入要素,y为一个固定的产出水平。由谢泼德引理可知,条件投入需求可以由求关于投入品的价格的微分获得,因此:
如果我们取条件投入需求的比率,则有:
x1(w1,w2,y)
aw2
―――――=――――――
x2(w1,w2,y)
βw1
即具有该成本函数的厂商使用其投入要素的比例只依存于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并且完全独立于产出的水平或者规模。
在劳动力紧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的相对价格高,资本的相对价格低,则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会诱导生产者采用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每个劳动力支配的资本多了,劳动生产率自然就高。反之,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成本最小的生产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由此,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要辩证地看待,技术上的高效率要结合经济上的低成本。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通常,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中,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上,资本通常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土地和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即农产品;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达到一定的水平,土地的相对稀缺性有所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而,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更高阶段,劳动成本也逐渐提高,资本成为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相应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每个经济皆有自身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有先行和后来之分,因而比较优势在不同的经济组别之间具有转移性和相继性,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如图1所示,设一个经济投入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成一定的产量Y,而且劳动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初始的资源禀赋为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劳动的相对价格低,表现为图中的成本线C1,则理性的生产者必然选择等产量线Y和等成本线C1的切点处B的投入要素组合点进行生产,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这种选择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快速增长,资本变得相对充裕,资本的相对价格降低,则等成本线变动到C2的位置,则投入要素的均衡点也相应变动到新的切点A。在该点资本的投入较劳动为多,自然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选择方向。均衡点由B到A的变化反映了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随着要素禀赋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发生扭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并维持较强的“自生能力(Viability)”,即如果一个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环境,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无需依靠政府的或者外部补助就可以获得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正常的利润水平,这就是企业具有的自生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是否能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它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而它的最低成本技术最终由其所处社会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民营经济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并逐步涉足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是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因此而保持自生能力的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国)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
篇3
关键词:旅游 经济 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篇4
[论文摘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十分,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九寨沟,神秘的莫高窟,还有黄龙、天山、昆仑、峨眉、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等,仅中国30处世界遗产内,西部12省区就有9处,其中文化遗产5处,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自然遗产占3处。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在西部六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00多种垄断性旅游资源,其中已开发的只占总量l/7。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尽管西部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仅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期间北京市的旅游外收入是西部12省区旅游外汇收入的1.7倍和1.5倍,广东省的旅游收入是西部12省旅游收入的2.6倍和3.5倍。由于西部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也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一)观念滞后。
旅游开发需要突出西部的地方特色。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西部特色,走新路子。西部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经济的落后。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
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
(三)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西部地区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公路的通车里程里占了全国的55%,通车密度比较低,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
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西部发展的优势所在。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
(一)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
西部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西部开发公路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打通西部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通道,完成西部地区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等项目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部投入西部交通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493亿元,占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总量的52%;加大对西部地区乡村通达工程的投入,投资比例将占到通达工程投资总量的70%;预计用于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科研开发资金达到10亿元。另外,国家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三)旅游设施更为齐全。
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西部地区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以新疆冬季旅游为例,它起步比东北晚,近年来,新疆用于冬季旅游设施的投资达3亿多元,是前50年的总和。目前全疆己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滑雪场,其中天山国际滑雪场的一条天然滑雪道就长达6000米,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四)旅游商品更加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很多地区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地方的独特的旅游商品,制造品牌效应,不断的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包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等都是旅游商品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肖星,中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J],开发研究,1999,2
篇5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经济在我国旅游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旅游业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经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旅游经济还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
(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
(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3]杨红,吴卫东,乔立.新形势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3):210~211
篇6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篇7
作者简介:黄锦春(1980-),女,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考察韩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传统和社会意识系统而发挥作用,主动顺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直接而深入地参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并联系东亚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新动向阐释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对应作用。
关键词:韩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把教育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发展教育的目标,通过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教育,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涉及这样两个主要领域的变革,一是学校结构的变革,包括学校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都要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轴心来调整它们各自的坐标,与经济相关的方面被大大强化;二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教育的发展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之外,教育极大地参与了生产过程。本文利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借用经济学上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重点分析韩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韩国教育发展的简单回顾
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整顿期”。政府为缓和高等教育和经济相脱离的现象,通过控制大学数量和调整高校层次科类结构等措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消除了50年代盲目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为70年代韩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产业结构开始从轻工业结构向重工业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客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并增加了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刺激了韩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规模的继续扩张,韩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70年代的韩国高等教育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时调整层次和科类专业结构,获得了与经济并驾齐驱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韩国经济进入了重工业技术升级的“转型期”,韩国政府从韩国科技和工业升级的高级人才需求出发,加大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加大了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20世纪90年代,随着适龄人口的下降,青年升学压力的减轻,韩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致力于建立向社会全体人普及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自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办学模式。这些政策促使韩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大学自治型过渡,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发展。
从上面的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的简单分析中看到,韩国的教育发展始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兴办各类学校,促进人才的培养。韩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减少文科,增加理工科的科类调整;70年代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时地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80~90年代随经济转型,又创办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进入新世纪,韩国又大力推进教改,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适应发展信息社会之需要。这样,韩国的教育发展始终按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变而转变,使国民始终把子女教育培养和学习成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并驾齐驱地高速发展。
二、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发展密切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在制定每个经济发展计划时,都包含有教育发展计划在内,使得教育的发展密切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1961年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立国”的口号,将其经济活动的重心由“进口替代”转向国际市场,制定一系列外向型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从而充分利用了6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形势,以出口带动内部经济迅速发展。其中1971年以前重点发展轻纺工业,1971年以后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在制定1972―1976年的“三五计划”时,明确了技术教育人才应由培养轻纺工业人才为主向以重化工业人才为主的转变目标,并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了培养411万高级技术员、916万中级技术员和7718万熟练技术工人的分层次培养计划,并于1976年基本予以落实。
2.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为保证外向型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韩国政府认识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大力进行技术开发是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韩国经济生存的关键。因此早在1959年,在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以后,就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培养技术工人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从1970年开始,政府相继制定了实业教育振兴计划,促进人力开发的振兴计划和产业教育振兴计划,并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大力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并加强企业与教育的联系。1978年韩国制定第二个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大力培养科技开发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增强后劲。其措施主要有:将汉城大学(现为首尔大学)等五所重点大学改为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同时增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1986年韩国在其“六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调整高等教育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差距,改善数量膨胀带来的教育条件,有效培养具有技术开发竞争能力、适应技术集约型产业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综上所述,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度是与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适应的,国家不断根据其经济发展方向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韩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简要评析
从韩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结构优化之间互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密切相关,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过程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对高等教育毕业生需求的增加。同时,国民收入的增加,使家庭收入增加,导致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水平上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
韩国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预定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时,始终能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紧密配合。韩国经济的发展与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根据两个表格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韩国在1962~1996期间顺利实施了7个五年计划(特别是经过了1961―1979年18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同期的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急剧增长:前者从1976年的287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5183亿,后者则由同期的799美元增加到11385美元。韩国的教育统计资料同样表明,同期该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惊人。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从1960年的10万人逐年增加到1975年的23万人和1996年的25万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的经济带来了阴影,但它的高等教育仍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韩国从战略的高度发展教育,并使之与科技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确是远见之举。韩国不是一般地重视教育,而是侧重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以促进经济发展,终于使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2年至1967年,当时的韩国工业化水平低,因此人才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人才的需求发展都是循着企业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是1967年至1974年,当时的韩国注重发展化学工业和电子组装,此时的经济使得韩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得到提高。第三阶段是在1975年至1980年,韩国的经济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由此韩国对劳动力的需求由简单型转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第四阶段是1981年至1988年,高科技工业飞速发展。这一发展形势使得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近几年,韩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特网的使用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进入第五阶段,即争抢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才阶段。从上述情形就很容易看出,教育的重点转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而变化的。
由于采取“教育先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韩国在制定每一步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把教育作为先导,强调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国家不断根据其经济发展方向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在经费上广开门路,大力兴办私人高校,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不仅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且也促进了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各种经济转型中,急需一大批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人员与高技术文化素质的劳动大军,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满足了这种需要,于是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随着韩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时高等教育促使信息技术生产和应用以及组织过程中需要的管理、经营技术发展,在技术转换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技术含量高的科学、医学、数学以及服务行业所必需的高科技和经营技术在大学教育中得以培养,不仅如此,韩国政府设立了各种研究机关、研究生院,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鼓励海外留学,欢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这使韩国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产业化初期韩国虽然更多地依赖于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政府的果断举措以及教育投资使韩国国内自行开发尖端技术成为可能,再加上韩国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引进的外国技术的消化能力比较强,加快了新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从而提高了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面利用数据和历史的分析方法对韩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进行了论述,从而能发现其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从自身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既考虑到国内的发展要求,又能联系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从而使教育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不断的加强,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发展策略,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约而同的上升到了与经济发展战略相伴随的地位。韩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但也暴露出了包括教育结构性问题在内的其他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迫使韩国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2l世纪的大学职能焦点应瞄准“人格化教育”的至关重要性。为主动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韩国高校提出了大学类型及模式多样化的主张,如实用指向性大学、学术指向性大学、专门化大学等,并一致强调在具体学科领域营造尊重专门性的氛围,推选具有超前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大学校长,努力推动课程改革、行政改革和大学的国际化。韩国的私立大学都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积极地改革,而国立及公立大学尚未明确改革的具体方向等等问题,但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改革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始终是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
四、结 论
纵观韩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都在进一步地密切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对韩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历史探究中,我们能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
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总是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换句话说,教育是以人力资本为中介,通过提高劳动者能力和配置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此,要分析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借助于人力资本的这个桥梁。
2、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合工业化时期需要的不一定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然,知识经济所需的普遍人才特征,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这就要求教育界一定要根据相应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阶段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3、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改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要求,不断的优化其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忠荣(韩)著,田景等译.现代东亚经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斯蒂格利茨等编,王玉清等译.东亚奇迹的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查而斯•赫梅尔著,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韩)贾金英.韩国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05,(1).
[5]爱洁.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6]郑爽.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的旅游经济模式,,它坚持在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社会效益得到保证。下面我们就谈谈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类型
生态旅游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自然景观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旅游就是在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观赏景观的保护,使其不受到破坏。生态旅游通过对游客的管理,达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例如旅游教育、旅游监控和功能分区等手段的实施,这对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及其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的能力。最后,通过生态旅游的倡导和发展,可以提供旅游者的意识和体验。生态旅游的参与和引导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认知。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三、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刺激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获得适当的运动,活动了筋骨,同时心理和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从生态旅游中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放松,人们便会愿意去花钱获得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旅游。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拉动旅游地区的经济增长。
(2)刺激供应。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其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性条件,如公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发展生态旅游必然有利于刺激这些配套性产品的供给,从而通过刺激供给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3)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税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经济能力。总之,实践证明生态旅游通过刺激消费、增加供给和政府财政收入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了重要作用。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提升,良好健康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一)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对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使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恶化。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在发展生态经济的时急功近利,没有经过合理的总体规划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的开发,在开发过的资源上进行再开发,并且没有合理的保护手段,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一些政府在没有合理的规划基础之上在环境保护区内修建宾馆和公路等与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人工建筑,使景区的整体统一遭到严重的破坏,大大的降低了旅游景点的美感。这样不仅仅破坏了自然资源和景观,过高的基础建筑的投资也是对资金的严重浪费,造成保护区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应坚持以下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统一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在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人文景观是在大自然中人类作用和影响下的产物,与自然景观的生成密切相关;开发经营与保护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保护与经营相统一;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生态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教、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加强旅游者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有利于生态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是一种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统一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的,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保护和景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了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16(01):106-112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
篇9
【关键词】中国竞技游泳;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1、中国游泳的竞争实力分析
(1)男子项目中长距离优势明显
从近两次世锦赛上的表现来看,我国在男子中长距离项目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随着孙杨等人的涌现,我国在这一项目上已具备较强的实力。上海世锦赛所获冠军项目中,1500米自由泳属奥运会项目,而且还刷新了世界纪录,其所获金牌分量十足。本上海世锦赛上,在孙杨的带领下,中国男队还在4×200米自由泳接力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获得奖牌。可以预见在伦敦奥运会上自由泳400米、1500米的比赛中,我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也将会是我国第一枚男子游泳项目奥运金牌的突破点。200米蝶泳也是我国发展较好的项目,2007年世锦赛200米蝶泳亚军北京奥运会第四名吴鹏在上海世锦赛上获得一枚铜牌,此外陈寅在200米蝶泳中名列第四,这也是我国伦敦奥运会上冲击奖牌的项目。
(2)女子项目多个冲金点
女子项目一直是中国游泳的突破点,自从1982年参加世锦赛以来,我国一共获得33枚金牌,其中女子项目就占30枚。中国女子的优势项目有200米蝶泳,在这个项目上北京奥运会冠军刘子歌在罗马世锦赛及上海世锦赛分别获得该项目第二、三名,焦刘洋在上海世锦赛上获得该项目的冠军,这两人在100米蝶泳上也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这两个人构成了伦敦奥运会的“双保险”。女子仰泳项目中国的赵菁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她在罗马世锦赛上获得50米仰泳冠军并改写世界纪录,在上海世锦赛上又获得奥运项目100米仰泳的冠军,显示出非常强竞争力。在上海世锦赛中,中国涌现出一位混合泳的全能选手,就是年仅15岁的小将叶诗文,上海世锦赛,是这位年仅15岁的小姑娘第二次参加国际比赛。200米个人混合泳,她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高到了2分08秒90,一举夺冠;400米个人混合泳也以4分35秒78获得第五。
女子接力项目是一支队伍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也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世锦赛多次获得铜牌;北京奥运会紧随澳大利亚队,夺得银牌。罗马世锦赛上,由杨雨、庞佳颖、朱倩蔚、刘京组成的阵容击败澳大利亚队,获得该项目金牌。在上海世锦上中国队再该项目上发挥不佳,只获得第三名。这个项目上澳大利亚、美国将是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积极调整认真备战,我国在该项目上还是具有冲击金牌的实力。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也是中国多次拿到过世锦赛金牌的项目,在罗马世锦赛上还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上海世锦赛,中国该项也被定为争金点,结果落后美国队3秒25之多,仅获亚军。比赛中,中国队与美国队差距最大的属蛙泳,第二棒仅蛙泳一种泳姿,美国队就比中国队快了1秒56。在该项目上担负仰泳的赵菁、担负蝶泳的焦刘洋、担负自由泳的李哲思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但是自从“蛙后”罗雪娟退役后,我国女子项目一直没有顶尖的蛙泳选手涌现,要想在这个项目上有所突破,培养优秀的蛙泳选手成为当务之急。
2、中国竞技游泳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成绩进步明显,但优势项目稳定性较差
从近三届世锦赛来看,中国游泳进步明显,从2007年世锦赛的一金一铜仅列第18位,到2009年罗马世锦赛4金2银4铜位列奖牌榜第三位到2011上海世锦赛5金2银7铜仅此于美国,中国游泳在新的奥运周期内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新人的迅速成长,成为中国取得这样成绩的关键。但是结合我们不能盲目的乐观,年轻意味着稳定性可能较差,除了孙杨意外,在世锦赛上夺冠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差距非常的微小。另外,依据以往的经验,中国运动员的成绩稳定性不强,例如张琳在上届世锦赛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本届世锦赛却差强人意。两项女子接力项目在罗马世锦赛都获得金牌并有破世界纪录的表现,但是上海世锦赛的表现都低于预期没有获得金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的。世界泳坛风云变化,因此我国运动员要保持稳定的状态,科学的规划训练的参赛,争取在世界大赛特别是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男子项目整体实力依旧不足,女子项目缺少领军人物
虽然在男子长距离项目我国有孙杨和张琳两位代表人物,有夺金的实力,但可以看到在其它男子项目我国依然落后较多,200米蝶泳尚且有夺牌的竞争力,但其余的项目和欧美强队相比基本没有竞争力。如何寻找更多的突破点,发掘新的突破点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女子项目虽然冲金点较多,但是没有一个领军人物,暂无核心。上海游泳世锦赛结束后,中国游泳队总教练么正杰表示,中国游泳女队暂无核心,焦刘洋有这样的潜力,但是能否成为女队的领军人物,尚需时间检验。
(3)国内高水平教练的缺乏
从2009年至今,包括张琳、刘子歌、孙杨、叶诗文、赵菁等国家队选手以及一批12岁至18岁的国内二三线苗子都有出国训练的经历,大批教练也获得了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现在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俱乐部都有中国游泳选手的身影。这说明我国游泳已经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但是也说明了国内高水平教练的缺乏,前澳大利亚游泳队主教练奥托认为,“中国缺少的并不是苗子,而是世界级的教练。如果更多运动员能够接受先进训练手段的指导,中国游泳还会更强大”。目前, 我国教练员大多来源于退役的运动员。虽然近年来教练员们以各种途径通过上学、进修、培训等方式取得了相应的学历,但现今我国有关教育体系和考核制度并不很完善,所以其真实的水平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加强优秀教练的培养是提高我国游泳实力的必经之路。
(4)整体水平还偏低、后备力量依旧不足
我国后备力量依旧不足、整体水平偏底,就与我们的近邻日本相比较,日本拥有较先进设备及雄厚经济实力,运动员人数比例是我国的一倍还多,同时,师资力量雄厚。所以我国后备力量差距是显著的。上海世锦赛,中国选手参加了全部男子20项游泳争夺。日本男选手未报50米自由泳、50米蝶泳。在两队均参加的男子18项比赛中,中国仅有400、800、1500米自由泳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4项成绩优于日本。而这几项都与孙杨有关,在其他男子项目上中国队均输给了日本运动员。这说明我国的整体实力还偏低,如果与游泳大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我们更差一筹。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科学的选材,是提高我国竞技游泳实力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武山,甘清瑛.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存在的几个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35-37.
篇10
一、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体验的理论研究起步很晚,是在体验经济从西方引入中国之后才开始的。目前我国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是以产品、服务和营销为中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的研究没有从细节出发,而在旅游过程中一些小细节上的感动往往能够触动消费者,给旅游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旅游的本质不在于表面上的经济属性,而更应该注重旅游者的体验。但是多数学者还是注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局限在旅游产业的概念内,没有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产生足够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和对旅游的本质思考没有统一,反而自相矛盾。旅游的根本属性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们体验着文化塑造的真实性。注重旅游体验的文化真实性思考,才是我国旅游体验发展走出困境的重要条件。
我国学者之所以在旅游发展的研究上大多出现偏差,因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在产生之初就受着经济上的功利性影响。各级政府只关注当地的旅游能否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否带动四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功利性思想影响了学术界中学者们的研究,过分加重人们对旅游的经济属性的认识,认为是一种可以通过经营变现的经济产业。在近几代人的旅游学研究中都沿承着这样的认识。在改革开放过后西方旅游业的先进思想推动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仍无法完全的摆脱旅游业中的经济功利心,对于旅游学的研究还只是照搬经济学的思路。我国旅游体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源于此。
二、体验经济提出的意义
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作者用不同年代下母亲为女儿过生日的方式,叙述了不同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农业经济时期母亲用自己农场的面粉做蛋糕,工业经济时期母亲在商店购买面粉回家自己做蛋糕,服务经济时期母亲通过蛋糕店直接定做自己想要的蛋糕,而在体验经济时期,母亲直接将女儿的生日聚会完全承包给第三方,第三方为女儿的生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这四个经济时期是人类社会消费观念的演化过程。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前三个经济已经发展成熟的基础之上的。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提炼出来的,它们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本质上的不同,服务经济注重的是个体小范围的服务,体验经济比服务经济更加全面的涵盖到每一个细节,为消费者全面考虑,即便是消费者自己没有考虑到的。
三、我国旅游业在体验经济下的发展研究
1.产品主题化、消费参与化
许多学者已经依据派恩和吉尔摩提出的体验经济理论,认为我国各旅游区应该注重差异化原则,强调自身的个性化。景区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自己的主题,给予游客感官上的个性刺激,通过强化主体印象,向消费者提供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念品等。在消费者体验旅游产品过程时,能够融入到景区营造的氛围中,这是旅游景区通过强调整体的体验给予消费者的感受。旅游的本质是一项体验文化活动,旅游景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一个参与体验的舞台,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强调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参与性,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
2.服务情感化
旅游区员工的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做好旅游产品的解说、游客的管理,在一些容易影响游客体验的地方加强管理,比如游客排队的秩序管理。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内容经营、视觉感受、营销理念、管理方式、景区文化五大方面重视个性化的员工服务意识培养。利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比如网络社区、手机软件等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加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认同,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参与认清。同时也为潜在消费者的发觉培养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