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新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新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治疗;足疗培训;健康教育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观念的更新及药物应用,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生理应激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靠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有鉴于此[1-3],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焦虑是术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最典型的表现,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复杂的情绪综合交织而成的反应,据报道发生率为23.33%~88.64%[4],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焦虑程度不同,术前1 d的焦虑值最高[5],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危险以及意外,而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术前焦虑实施有效干预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焦虑程度高的患者进行音乐减压放松及足浴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手术前一天焦虑患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起入住我院妇科的手术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定,筛选出有焦虑的患者(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为焦虑患者),然后抽取3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种、手术方式、常规护理技术等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照方法,对在音乐减压放松下足疗培训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前一天焦虑情绪影响进行观察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术前一天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配合,术前饮食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即实施音乐背景下足疗培训。音乐治疗是系统的应用音乐特性对人体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合,音乐精神减压放松在我科音乐治疗学习背景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中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以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足疗培训: 足部是血液循环的最差部位。通过温水的刺激,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扩张,加之按摩的刺激,可改善患者足部经络的传导,使肌肉放松,对消除疲惫和紧张感具有很好的效果。干预组在温馨舒适的房间,备好温开水随时饮用,让患者双脚浸泡在水温40℃左右的水桶中30 min,指导患者按摩的足部反射区(子宫、卵巢、输卵管、、生殖腺、失眠点),顺序为先左后右。足部按摩顺序:排泄反射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反射区。
1.2.2 评价方法
1.2.2.1评价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我国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比较术前1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最后分析总结该研究的价值所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3 讨论
3.1目前没有类似综合护理的相关文献报导,有关文献只是单一的采取某一种方法对术前焦虑进行干预,本实验将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方面的研究,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3.2通过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来进行音乐治疗,直接体现出患者的主观选择,让患者可以参与进来,对减轻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足疗培训再加上和与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让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自身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前饮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王小华,马君志.围麻醉期音乐疗法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04):41-42.
[2]马英,何德礼,景璐石,等.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06):1024-1025.
[3]景璐石,冯军,张立,等.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30-2431.
篇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以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推进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态受到网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就从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出发, 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或者是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过于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和正能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知识。
1.2 满足了教学相关信息的需要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育知识的来源均是书籍或者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大学生在想获取特定的心理知识是相对较为困难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R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查询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在极大的范围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满足了教学过程中对更多信息的需要[1]。
1.3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分享,更不愿意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在大学生倾诉和发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相关网站或者是空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信息和资源均涌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和心理上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在丰富和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正确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种族以及社会地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着法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任务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学生可以放肆的发泄自我,面对各种外来的新文化,而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时并不具备良好的选择能力,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肩负更加繁重的教育任务,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文化,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 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
互联网+丰富网络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的选择性再一次加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优质的网络心理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网络资源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各个高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同时高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应该将网络上一些具有先进代表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剔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更好地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情绪与调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情绪对大学生学习、健康以及生活、他人、人生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指导如何正确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网课的选择,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课程,更加深入地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丰富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2 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具有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续和连贯性,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网络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现实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气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运用显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气质的相关定义、分类以及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之后通过网络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于的气质类型,并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3 ??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效应该为大学生营造和创建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应该组织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以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基础,紧密结合互联网加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并建立一个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以及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的对创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机制进行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在课堂授课之后让学生登录网络心理评估机制,让学生通过评估机制中的相关问题来评估其心理状态,看大学生是否存在挫折心理,进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篇4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讲座、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在实践中发现,虽然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场合各有其优势,但是在组织一个大型群体(如某一年级全体学生)同时参与某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在活动人数的容纳能力、参与者的参与度调动等方面,以上这些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针对大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待丰富和完善。
在中学,对一个大型群体同一时间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需求客观存在,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意、构思并实践了“自我探索乐园”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自我探索乐园”的创意构思
1.乐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创意来源
乐园活动最初创意来自于香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通过一些趣味的迪斯尼主题游乐活动,不知不觉中将迪斯尼的文化传递给游园的人,这给了我们启发:也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趣味乐园的形式来开展,既能保证人数承载能力,又能保证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
2.教育内容确定为“自我探索”的原因及自我探索乐园活动架构
要实践这一新模式,首先需要确定乐园的主题,我们将主题聚焦于“自我探索”。所谓自我探索,核心就是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环境、社会)的教育内容居多,而认识内部世界(自我)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于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理性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发展方向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探索的主题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我们构想了以下乐园活动(见第35页表格)。
设计这些活动的内在教育逻辑:自我探索,首先要了解生理的自我、了解脑科学知识,为此活动设计了主题为“Unbelievable”的脑科学知识讲坛;其次,要了解现实的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是全方面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对高中学习和生活适应起关键作用的信任力、团队合作以及毅力三方面心理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教育,设计了“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不倒”圆环活动、“荆棘岛”任务、毅力大擂台拓展训练;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及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了题为“未来”和“特质”的拍卖会、“Psychology”讲坛、“探索之旅”影院、梦想树展板以及梦幻之旅的催眠游戏。
另外,除了采用以上行为分析、自我陈述分析技术这类非正式的自我评估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外,还同时引入心理测验这类正式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以丰富自我探索的活动形式。
三、自我探索乐园实践中的审美化改造技法
所谓审美化改造,就是将德育活动进行美的改造,使德育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德育的受众在“赏析”这道风景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建构自己的德育品质。研究发现,审美化改造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这种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就成为必然。
自我探索乐园,首先要体现“乐”,要让学生有兴趣来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保持兴趣,这是审美化改造的关键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乐园中的12个活动,每一个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打磨,以保证其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
“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其实质是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学测验MBTI,通常使用这个测验进行自我探索时,仅仅停留在纸质测验的活动形式上,科学性虽足,美感不够。因此,我们将其进行审美化改造,采用迷宫的呈现形式,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体验一番,每个路口就是一种测验维度的方向选择,走到出口,自己的心理类型就自然呈现。
“毅力大擂台”活动:将操场的主席台改造成擂台,打擂的方式是学生双手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擂台这一形式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们跃跃欲试。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将打擂成绩前十名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张榜公示,成绩随时更新,这更激发了学生挑战毅力极限的决心。最后,孙迪同学以42分钟的时间荣居榜首,在坚持的过程中,她采用了唱歌转移注意力、自我加油等多种形式鼓励自己,这也为台下观战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这一活动形式将如何提升毅力这一教育活动直观化,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
“未来”和“特质”拍卖会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拍卖的方式能够直观呈现学生的价值观。但是,教育过程中发现,因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方面的探索,其效果往往受学生想象能力的限制,因此,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我们模拟拍卖会现场,设置了拍卖师、拍品、筹码和拍卖号牌,并对拍品进行绘画等精心设计,力图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每一样拍品的吸引力。
“探索之旅”影院:活动前预先采访学生,录制了“我是谁”“我的墓志铭”等主题的电影小片,在活动过程中放映,为观影学生提供他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参照。
梦幻之旅催眠游戏活动:我们对场地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校园中最具有神秘色彩、学生平时不能随意进入的天文馆作为活动场地。最初的构想是在渺渺星空的天文投影中,学生进入未来的梦幻之旅,增强活动的玄幻效果。
除此之外,讲坛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梦想树活动中树的形象设计以及书写梦想的纸张选择等无一不经过精心的构思、挑选、美化,以促使以美育德的目标达成。
2.创设活动组织过程中的美感
传统德育活动中,为了确保德育主体的参与度,一般都采用硬性要求参加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呈现乐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本次活动对学生是否参与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前,精心拟定每个乐园项目的题目,题目紧扣活动内容,同时直观呈现活动的趣味性(如擂台、影院等),但又不显得过于直白而无趣,定语加名词的题目拟定格式,使得整个活动内容呈现系列感;精心编写每个项目的说明,采用排比、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凸显活动的吸引力;利用PS工具制作漂亮的成长小报,学生人手一份,提高影响力;制作精美的乐园地图,活动前在校园内张贴,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活动过程中,每个活动场地内都有精美的活动宣传海报,说明参与方式;对活动的外在形式也加以美化,如擂台、拍卖品设计得更为逼真和形象;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徽章,作为纪念品奖励给参与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专业性保证
开展此次自我探索教育需要组织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只有保证专业性才能确保实效性,而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专业性的需求不同,因此活动中我们组建了心理专、兼职教师,资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会骨干,北师大心理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活动实施团队,将专业和经验充分融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研究结论
篇5
关键词:素质育化;心理特点;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张继玉(1975- ),女,江苏响水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高专校园生态文化研究与建设”(编号:2010SJB880032;主持人:张继玉)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62-03
一、研究背景: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2006年率先提出“双体系”人才培养战略,即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构建以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的“素质育化体系”。“育化”者,“育而化之”之意。与单纯的“教育”相比较,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以及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特征。素质育化体系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阅读、观展、社会实践等8个必修项目和参展参赛、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等6个拓展项目,并给与相应的学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重要项目从2007年开始就以讲座、选修课、各种心理宣传和活动来开展和实施。而必修课程建设则是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素质育化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学院素质育化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要求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知识层面、技能层面、自我认知层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能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2.主要教学内容。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主要是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提出如下要求:(1)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3)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
1.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沟通特点。当代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这些学生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广州美术学院党总支苏云升书记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个性自信但规划能力弱;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1]。在心理方面表现: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但摆脱不了依赖心理;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我期待值高但心理素质尚不完备;强烈的社交需求但沟通能力不够。在沟通方面,他们更喜欢支持和教练式领导;更注重互动,不要灌输要讨论;更注重选择性,不要强制;更注重视觉冲击力,进入到“读图时代”;沟通渠道多样化,进入“微博时代”、“短信时代”;沟通更注重感情。
2.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云南艺术学院学生处长苏常青的研究表明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热爱专业,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独立意识强,社交范围狭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等。[2]本文作者长期从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我们的研究表明: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如:追求独特与个性,而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艺术类大学生理性思考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关注社会发展。[3]
(三)课程模式的探索
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和沟通特点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学院推行的素质育化体系,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通过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模块来实施。具体为: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课程结构(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部分);课时与学分(总课时:32;总学分:2;其中网络教学课时:8 学分:0.5;课堂教学课时:16;学分:1;实践教学课时:8;学分:0.5)。
1.第一模块——网络教学。
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和形式的国际性、多样性、趣味性、形象性、变通性、与时俱进性,是同学们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更加主动、了解更加形象生动。
组织形式(必修选修相结合):(1)新生心理测评(新生心理档案)(共有问卷3套,总时间为45分钟—1个小时,0.25学分;(2)推荐相关网站或教师上传相关资讯,学生自主观看或阅读。教师进行网络辅导,有学生回答与老师推荐的影像资料或资讯相关的问题。0.25学分);
教学要求:学生网络学习的课时量(6);教师网络辅导的课时量(2)
教学内容:新生心理测评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此项目为必修。
相关资讯主要为:(1)电子图书,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电子版的教材、参考书籍等(包括:推荐1-2本主要学习书籍作为教材,以在校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为主;推荐至少10本参考书籍书目、目录及参考意见);(2)优秀作业,是指往届学生在个教学环节(教学单元)的具有示范作用的作业作品,能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阶段性教学目标与要求。要求:需标明作品的基础信息,包括作者姓名、班级等;对作品需进行简单的点评,主要是指出优缺点;(3)参考课件能提供给学生用以指导自主学习,拓展教学内容的教学辅助课件,是让学生了解其他院校、教师、课程教学现状的主要途径之一;(4)讲学视频,是指国内教学名师、设计大师、专家教授讲学的视频片段,能提供给学生设计与设计教学最前沿的信息,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如:新浪公开课: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哈佛大学:《幸福课》、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心理资本的三项修炼》等;(5)图片资料指授课教师用于教学示范或者教学引导的各类图片资料,但要求:需标明图片的基础信息;对图片需进行简单的点评;需对图片进行适当的分类。
考核方式(两块内容组成):(1)新生心理测评,现场测评生成结果,为参加者或L分值过低者进行补测。跟踪回访2次以上交由心理中心视为心理访谈体系;(2)学生选择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问题和相关网上阅读课后独立或组成小组完成主题问题写成结项报告网络提交。
评分标准:满足课时量要求为合格;不满足课时量要求为不合格。
2.第二模块——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组织形式: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教学要求: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时量(16);教师课堂辅导的课时量(2)。
由心理中心组织专兼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行团队教学的形式进行。即每个教师准备其中的2-3个内容,精心备课,循环教学。要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讲义和演示文稿。(1)以2课时为教学组织单元,含有课程设计的各要素如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及进度的规划;(2)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3)讲义的知识与技能内容要体现出知识的更新,包括本课程前沿知识的补充、教师个人研究成果的更新;(4)演示文稿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演之有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演之有据;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做到演之有度;要有清晰的条理性,做到演之有序;要有周密的计划性,做到演之有时;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做到演之有择。
考核方式:以结业报告书书面形式结合学生考勤以及随堂提问给予学生书面成绩。参与课堂教学、很好地完成学业报告书的为合格;考勤未满或者未完成学业报告书的为不合格。
评分标准: 参与课堂教学,配合主题的教学实施,考核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课堂表现积极主动,能主动表达与阐述对主题的.理解,考核为良;表达与阐述能达到课程教学目的,思路清晰,表达顺畅,考核为优。
3.第三模块——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更形象、直观、生动的体现所学知识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有所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组织形式:必修选修相结合。
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课时量(6);教师辅导的课时量(2)。
教学内容:项目一(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项目二(心随师动—名师进校);项目三(心随影动—心理电影);项目四(心随身动—户外拓展);项目五(心灵导航—新生宣传);项目六(心灵之约—专家访谈);项目七(心灵友聚—志愿者培训);项目八(心灵茶语—主题沙龙);项目九(心灵之港—团体辅导);项目十(心灵成长—知识竞赛);
考核方式:由各班心理委员组织实施,新生成长工程为必修,其余的为选修。
评分标准:每个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参与的,效果显著的有合格,未参与的为不合格。
三、结语
相对于以第一课堂为主要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刚性特征而言,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素质育化体系”则更多地具有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等诸多方面的自由灵活的柔性特征。形成了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素质育化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系内容、健全体系运行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课内与课外交融,“双体系”交叉渗透,构建符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实际的和谐健康的育人生态。
在素质育化体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选课程。苏州工艺美院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多种教学方法,相信其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地,能够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云升.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高校的学生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4).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模式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业担心,人际关系紧张,对家庭不满,心理失衡等多方面,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承担者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要有效地培养人才,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获得发展。作为学校,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要在研究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有的学校秉承“德心工育,互助成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懂得感恩,明白责任,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规划,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促进学生完善发展。有的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用一些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白善恶,分清好坏,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丰富心理活动
作为学校,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能够多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一些课程教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要根据学生各年级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开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如,针对学生谈恋爱的情况,开设一些学生恋爱心理课程等,通过完善课程,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困惑。另外,学校要积极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沙龙活动,通过活动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校也可以在基层班级中设立心理健康委员会,每学期对班级内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能够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指导和集中培训,这对于促进学生心里就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生入校时,学校可以开展新生入校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一些学习规划活动, 积极调解新生到校的不良心理情绪,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完善心理辅导系统
学校要设立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系统,对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支持。当学生遇到困难、障碍、想不通、患有心理疾病的情况下,学校要通过相关机构和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具体而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都要开放一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筛查、干预、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尤其对于一些心理危机较重的学生,学校要能够对他们做深入的调查,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对筛查出来的学生集中开展心理讲座,与他们定期座谈,能够通过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将一些危机或者是难以处理的学生引导好,或者是通过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丰富校园文化
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能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的氛围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正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检讨,不断完善自我。学校要积极利用橱窗、展板、网站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同时,展示出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建立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学校要积极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运动比赛活动,帮扶活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使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起来。
5加强心理建设专业队伍的建设
要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要积极地加强对本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建设,为本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定期引导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要坚持每周引导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针对案例进行讨论,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引进行业人才,扩充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有效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提高心理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心理教师的待遇能够与其他学科教师持平,提高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现在,很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这对于健全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国家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学生又处于一个叛逆期,在他们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笔者对全国各地一些高校的调查发现,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心理咨询老师可能同时也是辅导员、校领导,这会使得他们混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高校中辅导员一般是充当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极大,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深入及时了解。还有就是对一些没有学习过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辅导员来说,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产生困惑,不懂得如何处理,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
笔者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学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经营,学生愿意去进行咨询的也是少数,甚至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学校有这个服务,去进行咨询的学生就更少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同虚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发泄室、心理测评室、治疗室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络咨询、案例分析、游戏等活动,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会遭遇各种问题:情感方面、学习方面、就业方面等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他们,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而又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刘静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以教育教学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以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通过排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工作常态,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证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尼斯.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7(05)
[2]樊亚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王泰宁.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01)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6-0052-02
中职学生大多是没有成功升上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热情,对自我缺乏信心,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完成中职教育。所以需要安排心理健康课程对其进行辅导,而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应当细加研究,重新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模式,以防在教育中出现事故,反而加重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其躯体方面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其心态上的稳定,对社会适应良好,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才能算得上健康。而其中,心理健康是较难保持的一种状态,因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也就归为心理不健康一类。非常不幸的是,中职生因其特殊经历和地位也常常被划规到心理不健康一类中。在我国,升学考试在人们心目中所占地位较重,即使完成升学的和来完成升学的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了同样的薪金,人们往往也会更加看重前者,而后者想要获得与之相等的薪金和地位,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中考失败后的中职生,普遍都会衍生出自卑、情绪不稳、厌学等心理。所以,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当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为其安排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其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今后的困难。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模式
(一)活动对象
传统的教育课程大多较为注重教师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有时会过分注重教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其他课程中,过分注重老师或许能够应付课程,能够达到使人基本满意的结果。但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则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切不可只重视教师的能力,一定要将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才是心理健康课程需要服务的对象,课程上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服务的是学生,教师应当在课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学伊始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方法,一直保持活动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二)活动目标
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目标是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活动目标的阶段性。在大方向的指导下,活动目标是可以改变的,并且随着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阶段性的变化。首先在确定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教师应当制订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总目标,以学生的心理近况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标准,以专业性的、适应性强的专业活动为手段,务必要保证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在目标确定后,一切活动都应当以目标为目的进行,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应当进入下一阶段,或者是否应当对现阶段的活动目标进行修改,这一切都应当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同时,制订阶段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因素,务必要在最稳妥的环境下确定活动目标,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逐一实现目标。
(三)活动内容
对象、目标确立完成之后,就要制定完善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形式非常宽泛,基本上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可以开展,包括基础知识普及、讲座、学生表演、外出实践等等。只要是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不可仅仅流于书本,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是需要多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若是像传统课程一般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书本教学,那么就很容易失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反而让学生更加深了对于课本的厌烦感。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加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丰富的活动有助于舒展学生的身心,增加学生与周围人之间的交流,促使他们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增长见识,也能够舒缓心情,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事物。并且中职生的学习基本以专业技术为主,多到学校外面进行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加他们的专业熟练度,增加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三、中职教育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仍然不可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才可完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职生尚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性,相信老师的话。所以,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安排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时,应当严格审查教师的专业资格,务必要聘请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切不可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代为授课。因为其他专业的教师对于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并不熟悉,若是按照其他专业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则无法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心理的培育和塑造能力,学生也无法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方面,年轻的教师较为有活力,能够及时接收新的信息,采用更加活跃的方式教导学生。但是青年教师的经验尚且不足,在突发事件中难以及时做出恰当的应对,其情绪化也较强,容易失去耐心或者和学生产生冲突。而年岁较长的教师则经验丰富,处事老道,可以熟练地应对各种学生的各种心理状况。但是他们同时又因为经验丰富的缘故,通常较难以接受新的事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办事,教学手段进步缓慢。这两种教师各有优劣,学校在招聘时应当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目的进行安排,务必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中职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心理状态方面因为其个性、家庭、经历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反映在心理状况的处理上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统一视之。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方法可以统一使用,集体教学,但是一旦出现个别学生有不适应反应时,应当差别对待,及时察觉,进行安抚。在教学活动中,有个别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也不可一味斥责,应当以谈话迂回的方式伺机了解学生的想法,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有利于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心理,走上正常的心理轨道。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中,应当注意活动对象一定是学生,活动目标是阶段性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并且要注意投入优秀的师资力量,并且注意学生的个体独立性。这样,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3(5):30-34.
[2]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4):92.
[3]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6.
篇10
研究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将大班学生化整为零,并通过学生工作坊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突破了教学的时
空观,突显了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工作坊 双主体性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
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
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
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
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
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
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
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
想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创设情境一操作体
验一问题感知一交流感悟。潘柳燕等认为,教学设
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
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
线”的原则。总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强调:一,
活动式、体验式的学生参与;二,团体辅导式的授
课风格。
然而,研究显示,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
效率最高,个体在小群体中表现更好;最有效的团
队规模不超过十人。所以,无论是运用团体辅导式
还是突出活动体验式的教学,在人数较少、教学时
间较充分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单元多以大班存在。“视野与
文化”研究推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覆盖范围
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
度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综合推算,
50-100人即可称为大班。人数多,无疑很难有效完
成活动任务。况且,在大班条件下,教师们最常用、
最习惯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于是,在班级学生
人数多、课时不充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境下,很
难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感受、体验与分享,
教学问题表现为:1.老师无暇顾及多数个体,课堂纪
律难以掌控;2.不少学生无法实质性参与活动,只能
当观众或听众;3.自我探索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起
信任感,人际互动减少;4.活动和体验往往随堂进
行,没有时间充分地分享讨论,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5.活动与体验的主题多来自于教师的假设和构思,
教学案例和情境创设都是教师主导的,难以切实反
映学生的需要,有教师自说白话的倾向;6.由于课时
有限,理论点拨不足,学生的感受难以深化为感悟,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学生实现心理
自助。
本研究在大班条件下创立学生工作坊,将学生
分成小的团队,并以这些团队为听课与活动主体,
自主设置学习与活动的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解决
问题的成果,以体现学生的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让更多学生受益。
一、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与主要工作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源于
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诞生于德国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
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王
雪华(2011)认为,“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
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
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
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讲座、短时演讲
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黄越
(2011)认为,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
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
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
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
“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
容。可见,工作坊教学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国外将工作坊用于各层次教学中,并形成清晰
的实施体系。如学生的“读写训练工作坊”分成两部
分:10~15分钟的小课程和30分钟的工作坊实践。
小课程部分侧重于理论,结构如下:引出联系点
提出教学点呈现示范点鼓励参与点布置任
务点。工作坊实践部分是学生们操作实践任务,教
师则在课堂上巡视,个别交谈、个别辅导。最后,教
师用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为例与学生们进行简短
的分享,工作坊教学结束。我国学者也尝试把它用
于教师培训、英语教学、音乐教育、市场营销、心理
培训中。
1.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工作坊教学通常是在一个课堂上既
完成理论教学又实现工作坊操作,但这在大班条件
下很难实施。本研究创新其为学生工作坊教学,即
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进行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工
作坊活动相对独立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被界定为
既是一个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
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是空间
概念(教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学习小组)
和教学过程(工作坊活动的准备与展示)的综合体。
郑碧波等将工作坊模式用于高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效果良好。本研究与郑碧波研究的主要区
别在于:1.学生工作坊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是受
教学生,而非任课教师,突出了问题来自学生、解决
方案来自学生、获益回归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
求与水平。2.学生工作坊教学的重点是工作坊建构、
活动演练及活动展示,这本身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和
提升能力的过程,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隐性教
学作用。3.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工作”在课外,课堂呈
现的是浓缩了的工作成果,以体现学生的心理面
貌,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心
理感悟能力与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工作坊具有现实
可操作性,尤其适宜初中以上的学生。
2.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学生工作坊。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
们根据个人兴趣或所存在的心理困惑,自主组合成
6~12人的团队,教师可酌情协调各坊人员,尽可能
使各坊男女比例相当、目标一致,并发放工作坊成
长记录袋。
第二,确立学生工作坊主题。学生工作坊成立
后,各坊成员参考任课教师所列专题菜单,并可自
行添加,确定本工作坊活动主题。供学生参考的工
作坊主题有:“抗挫耐压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
坊”、“我的情绪工作坊”、“青春之惑工作坊”、“珍爱
生命工作坊”、“正能量工作坊”、“快乐学生工作坊”
等等。
第三,进行学生工作坊课外“工作”。根据所选
主题,每个学生工作坊选取现实生活或自身出现的
典型心理案例,进行课外资料查阅、调研、讨论,并
转化为可以呈现的视听“作品”,比如多媒体课件讲
述、调研报告、心理剧等。工作期间,及时与任课教
师进行沟通与反馈。
第四,展示学生工作坊工作成果。课外工作后,
每个学生工作坊再回到课堂上,将所准备的“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并带动全班其它工作坊成员参与、
体验与操作,实现课堂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第五,反思学生工作坊工作。坊主对当天的展
示与互动活动进行反馈,之后,各位坊员完成书面
成长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在工作坊中的角色、任务、
投入、感悟、成长、遗憾和建议。坊主完成工作坊小
结,总结从工作坊成立到实现目标各阶段的工作、
困惑及解决方案。
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主要步骤
学生工作坊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学生工作坊教学导入(课堂)。第一次授
课,教师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介绍与动员,便于
学生理解与配合。之后,学生自愿结合,形成学生工
作坊,进行组织建设。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工作坊
活动菜单选择或自拟工作坊主题,为课外工作坊活
动做准备。
第二,专题理论教学(课堂)。学生工作坊团队
建构完成后,各坊成员集中而坐,以教师为主导在
大班中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则主要以个体存在的形
式完成课堂上的听课、讨论、体验等教学内容。专题
授课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认知与完善、人际交往、应
对压力、情绪管理、性的困惑、学业发展与规划等。
第三,学生工作坊活动(课外)。每一个理论教
学后,在坊主的带领下,坊内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
过查阅资料、讨论、编写剧本、编排多媒体、表演排
练等过程,完成工作坊活动内容,教师进行课外
指导。
第四,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课堂)。各工作
坊将课外“工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和带动课
堂。展示的环节可分为:问题的提出一情景再现一
现场互动一教师点评一工作坊反馈。展示的手段可
以综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情景剧、辩论等方
式,也可以进行团体辅导,其它各坊学生要倾听、共
情与表达。
第五,学生工作坊服务(课外)。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甚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以学生工
作坊为团队进行课外活动,用心理学知识服务校
园,实现学以致用。
第六,学生工作坊总结与评价(课堂与课外)。
结课时,坊员填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坊主
完成工作总结。
其中第四个步骤――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
是对学生“工作”过程的检验,也体现了他们对相关
理论的理解,还是教师发现问题、弥补理论教学不
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与
行为偏差,进行个体咨询。所以,这个亮相在学生工
作坊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也是整个工作坊教学的
关键。
三、学生工作坊教学评述
学生工作坊教学的思路与王海英等所调研的
最佳教学――诱导式教学一致,但又没有局限于课
堂内,而是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它浓缩了团
体辅导的暖身活动、创设情境、自我探索、团体内部
互动诸环节,将分享、领悟与促成行动放在课外;将
展示、点评与升华留给了课堂,联接了课堂内外,也
联接了理论与实践。学生工作坊教学先以学科理论
为线索,再以学生体验与自主活动为载体,将学生
的问题与生活融人到理论的普遍性中,实现了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学生工作坊的运用,使得
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作品”验收
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智慧与参与乐趣,
还使课堂成为一个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
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工作坊教学具有如下特
色。第一,化整为零。每个大班形成若干个小的工作
坊单位,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第二,组织稳
定。每个工作坊人员相对固定,有自己的坊名、主
题、坊主及角色分工,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坊内
的人际互动。第三,行动统一。每个工作坊成员上课
时集中而坐、共同讨论,既节省了考勤时间又增加
了彼此的亲密感,下课后统一活动,共同准备工作
坊活动,利于工作坊目标的完成。第四,过程评价。
每个工作坊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记录整个团队
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任务、贡献及成长,引导坊员对
学习和活动过程的投入。第五,课堂延伸。为了完成
工作坊主题,各工作坊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
备,增加了彼此的交往,还可以以工作坊为团队,进
行校园心理服务,引导坊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第六,师生共赢。各工作
坊在课外准备时,要与老师协商,将活动的内容反
馈给老师,这样也为老师做理论点评留有了思考时
间,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第七,“作品”展
示。各工作坊都有一次在课堂上将活动作品进行展
示的机会,带动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
优势所在,在大班中创立学生工作坊教学,符合现
代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它的双主体性上。双主体
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参与”和“发展”,这是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灵魂,也是连结理论与实践
的关键。其次,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坊打破了
传统的学科框架,以专题为学习单元,以学生真实
生活为教学素材,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知情意等心
理过程的综合。再次,借助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性。
工作坊注重通过学生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面
向全体学生但又能显示出个体差异,既有预防性又
有发展性,它融合了学科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行为训练等授课方式,既有显性课程明确的陈
述性知识与体验式活动,也有隐性课程的环境熏陶
与人际感染。这种模式不仅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