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 毕节地区 城市环境 污染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城镇发展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的中心,它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对于毕节实验区来说,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全地区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的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可是,我们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比如:废水污染、废气及大气污染、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本文在深入分析毕节地区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注重长远发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科学性及前瞻性的对策措施。

二、毕节地区城市环境问题

1、废水排放数量

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毕节地区在“八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885.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1940万吨;“九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623.42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3121万吨,达标排放率为14.55%。然而在2008年,毕节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21.54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3819.8万吨;2009年,毕节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012.97,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425.39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是造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加重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毕节地区的污水排放量还会不断的增加。

2、废气及大气污染

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的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质量,也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毕节地区在“九五”期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289.44亿标立方米,工业排放SO2总量为23.66万吨,烟粉尘排放为41.03万吨,比“八五”期间增加986.97亿标立方米、5.73万吨和30.94万吨。在2008年,烟尘的排放总量为2.31万吨,粉尘的为2.356万吨,S02的为17.99万吨;2009年,烟尘的排放总量为24.6万吨,粉尘为0.43万吨,S02为16.47万吨。就毕节地区而言,多数以烧煤为主,煤的主要含量是硫和灰分,多数都采用直接燃烧,没有经过脱硫处理,以及锅炉、燃气、炉灶、燃煤的厨房排放的油烟,都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都直接排放到低空,这样将加重空气的污染程度。

3、道路交通噪声污染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家庭轿车的普及、大规模建筑设施、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等产生的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2000年,毕节地区的城区的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7dB(A),属于轻度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74.8dB(A),超标4.8dB(A),属于中度污染。而在2008年,道路交通噪声为71.9分贝,超标1.9分贝;2009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夜间的平均噪声值为69.80分贝,范围在61.60―87.60分贝之间,重度污染的路段占两层左右。同时,毕节地区在建设高架桥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处理高架桥附近的噪声污染,导致高架桥附近的居民生活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同时,这些城市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是大气和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冲击越来越大。毕节地区在“八五”期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312.20万吨,“九五”期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692.77万吨。2008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675.54万吨,2009年的为993.16万吨,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甚小,露天堆放垃圾占用大量土地,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废物露天堆放,日晒雨淋,可溶成分分解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5、水土流失

“九五”期间,毕节地区全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581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8.89%,年度流失泥沙总量为5309.82万吨。2008年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612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0.07%;2009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1683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67%。

三、毕节地区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1、科学规划,准确布局,合理定位

对于毕节地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健全市场体系为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为平衡点。毕节地区目前及今后的发展,应该走“绿色经济+特色产业”之路,即重点发展环保型轻工业产业及旅游业,尤其是乡村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地区的特色产业,为毕节地区亮一块环保经济牌。其次,应将毕节地区的城市发展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生态规律,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2、建立项目管理,控制污染源

地区行署在招商的时候,应贯彻生态环保的理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把好每一关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建成的项目,应制定减少污染的措施与方案,修建必要的排污系统,把污染的程度控制在最低的状态。同时,应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最大化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要发展生态型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设施,修建更加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的防污设施,如给排污水、绿化带、排污池、防洪沟等,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和环境治理,实现城市化清洁、文明、安全、有序,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同时,应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只要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大家都行动起来,建设绿色毕节、生态毕节,将不再是梦想。

4、加强环境保护,走科研治污之路

对于毕节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都在积极地效仿“毕节模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使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同样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就毕节地区的现实情况而言,应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的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的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而环境污染治理走科学研究之路,是为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为工业污染、城市综合污染与经济的发展找到一条很科学、合理、生态的成长之路,确保毕节地区环境治理有雄厚的技术走坚强的后盾。

5、加强软环境建设,实施人才引进发展战略

偏远地区要想长远发展,而且发展的轨迹符合社会前进的趋势,那么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必须的。因此,毕节地区应为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做好后备工作,能引进来、留得下、出成绩,这是一种思路。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路径去培养、发掘属于我们自己本土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并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各项人才引进发掘措施、政策落到实处,为他们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资金。有这些高水平的人才聚集毕节地区,用他们的知识才华与社会实践经验,为毕节地区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为毕节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胡蝶、闫海英:湖北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2] 罗文忠:我国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策略[J].民营科技,2005(5).

[3] 徐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0(9).

[4] 王婧益: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J].青春岁月,2010(12).

[5] 孙逊、杨玮: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生态环境,2007(7).

[6] 曹俊萍、孔凡华:城市环境污染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7] 毕节地区环境保护局:2008年毕节地区环境公报[R].2009-06-08.

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的逐步增加,人们已经消耗了过多的自然资源及能源,在生产及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及废弃物,产生量已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发展伴随的主要环境问题

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城市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2.1 大气环境劣化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导致煤烟型大气污染;大量的工厂集中在城市,不断向环境中排放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变得日益污浊;迅速的城市化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形势严峻;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大量的工地扬尘也成为大气污染源。在各种污染气体排放的同时,人们还在大量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城市里所拥有的植物净化空气能力远不及污染气体的排放速度,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环境劣化。

2.2 水环境劣化

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显现。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建筑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和土壤对降水的净化作用呈现降低的趋势,城市地下水水质也在急速下降;当前我国北方有68.9%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缺水的问题,许多城市存在着限时用水和限量供水的问题。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及城市河流及实地系统生态功能的丧失,导致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向,城市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丧失了水环境的生态功能。

2.3 城市垃圾污染

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城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就工业垃圾来说,它的产生量大、比较集中,相对城市生活垃圾来说,无害化处理程度较高,但是它依然是城市垃圾的最主要来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垃圾混杂,不能得到良好的分类。由于目前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率比较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迟缓,大部分城市垃圾只能简单堆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堆放,不仅造成土地的侵占,而且造成大量可回收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危害还在于,城市垃圾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影响着地下水、土壤、大气等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2.4 其他城市环境问题

除了以上大家熟悉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道路交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第三产业的餐饮、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工业产生的噪音已经在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变电站、高压线、电磁波发射塔、雷达站、电视台及各种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等各种电磁波辐射也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

3.1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环境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建材、冶金、化工、石化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增长较快,而它们恰恰是自然资源消费多、 “三废”产生量大的部门。加之工业布局不合理、欠科学,许多重污染企业仍然设在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对相关企业进行整合,改变城市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提高生态农业、绿色工厂在农业和工业产业中的比例,从而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

3.2 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制度建设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运用法律手段使企业落实排污责任,通过增税或减税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调控,充分利用政策、制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3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管及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事先监管,针对重点企业和建设项目,加大全程监管力度,加强污染防范,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不再造成新的污染;加强污染治理,强化整改监督,确保污染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使污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加强事后督察工作,防止违法排污现象反复和严重违法排污企业死灰复燃,切实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加强主动执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扭转被动执法的局面,将环境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环境执法地位、强化环境执法权威,建立监督有力、独立高效的环境执法体制,促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污染治理。

3.4 加大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同期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并没有同步增长,因此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市环境保护的配套设施是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大力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有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大对城市湿地的建设,推行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垃圾处理厂,统筹规划、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回收利用;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建设,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通过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从而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5 提升民众环保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广大市民成为环境治理的监督员、宣传员和执行员。使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深入民心,形成城市环境由全体市民共建、共有、共享的良好城市心态。

4、结束语

城市环境是人们得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日趋恶化的环境污染,已对人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在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道路上,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西建.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24(3).

[2]王艳龙.关于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治理研讨[J].科学与财富,2013,(10).

[3]郭芳,刘少明.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2)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具体措施;环境污染治理;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应用

(1)在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系列的生态基本要素构成了环境污染的源环境。这些元素包括了噪声因素、水源因素、空气因素等。这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处理体系。为了切实提升城市环境保护的效益,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协调。只有具备充足的客观物质基础,才能为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生态环境维护过程中,做好噪声处理方案、水源处理方案、空气污染处理方案等的协调是必要的。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环节的污染问题展开相关防护计划的开展,要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目标贯穿全程。根据相关空气监测单位的权威数据来看,我国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呈现出日趋严重的趋势。北上广等超大城市的PM指数已经超过安全的空气质量指数。一些城市的雾霾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北京就是一个雾霾污染严重的城市。为了解决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要强化城市环境的防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好协调。如果任由环境污染持续下去,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不利于自身健康的维持,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2)为了实现对城市污染问题的良好控制,我们必须要明确相关的环境安全方案。首先要进行空气污染状况的处理。空气污染的构成状况比较复杂,其成分包括了化工厂排除的废气、汽车尾气、发电厂废气等。在这些空气污染成分中,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是主要的构成要素。为了满足现阶段空气污染处理工作的要求,进行工业废气排放限制方案的应用是必要的。相关的发电厂及其工厂,需要做好自身的环保技术应用工作,确保自身工艺的升级及其改造,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节约使用及其高效使用。针对汽车尾气状况,需要落实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倡自行车代步,减少普通汽车的使用量。相关单位需要进行城市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全。在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落实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必要的,强有力的法律条规能够为环境保护创造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国家的相关环境部门需要进行空气污染治理体系的健全,做好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护及其处理工作。

(3)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新能源的应用是必要的,资源的应用状况是产生环境污染的源头。这就需要实现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提升能源的应用效率,降低工业及其民众的资源依赖率,通过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取代传统的能源,从而满足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要求。

2水源污染处理方案的应用

(1)在城市环境污染的处理应用中,水污染状况是常见的环境问题。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应用,不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民众的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应用,这就进一步说明水源污染问题治理的必要性。水源污染的处理,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污染状况,进行水源污染处理模式的应用。为了控制好城市水源环境的污染源头,城市相关环境管理部门需要进行污水源头的控制,强化对水污染源头的治理。需要根据实际污染情况进行污染源头的找出,进行水污染情况监测点的建立,要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水污染情况的检测。这一环节的开展,需要国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针对那些污染排放的钉子户,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从而避免水污染问题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在公司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良好运作。

(2)城市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水资源污染检测方案的优化。针对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展开不同防治措施的开展。从水资源污染状况上来看,水资源污染状况分布广且地区分散。在水资源污染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较大的水污染问题,再去处理其他的水污染问题。城市的相关环境管理部门,需要针对不同的水污染区域展开持续性的监控及其管理。

(3)生活污水及其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城市水污染的处理过程中,要做好水污染原因的分析工作,为了有效提升城市的水污染处理效益,城市的相关部门需要落实水污染公司的处理工作。重点监控那些较大污水排放的公司,针对不同的水污染登记,进行污染处理等级制度的应用,切实提升水源处理的处理效益。在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要强化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性,保证生活污水的循环使用,降低生活污水的污染状况。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城市环境管理部门都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监测及其管理工作,扼杀导致水源污染的源头,确保城市水源污染的积极处理。

3噪声污染处理方案的应用

(1)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赖于噪声污染处理方案的应用。在城市生活中,噪声污染是随处可见的,这些噪声污染的来源广泛,比如交通街道、施工场地、音乐厅等。这些噪声污染都是非常常见的。为了解决好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噪声污染的特点,噪声污染具备多源性、复杂性等的特点。噪声污染处理方案的应用,必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不能用传统的噪声处理方案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需要及时更新噪声污染的处理理念,进行噪声污染治理体系的健全,找出城市噪声污染的源头,采取相关措施,切实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在城市噪声污染处理过程中,做好噪声污染源的控制是必要的。噪声污染源是形成噪声的直接因素。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做好不同方面噪声污染源的监控及其处理工作。针对噪声污染状况做好相关处理级别的划分,进行噪声污染危害程度的等级化,强化每一步的噪音处理步骤,提升噪声污染的处理效益。这需要进行噪声污染等级的确定,控制好噪声污染的源头,切断噪声污染的传播途径。确保噪声污染源监控工作的良好开展,提升噪声污染源的监控力度,保证城市噪声污染整体效益的提升。

(2)这需要国家进行相关噪声污染处理体系的健全,以满足城市噪声污染工作的处理需要。针对城市噪声污染的实际情况,实现噪声污染处理方案的改进,提升城市噪声污染的处理效益。城市噪声污染的处理工作体现在多个细节上,比如街道噪声阻挡板的应用,减少汽车的使用,限制禁鸣区域等。城市噪声污染的处理工作是涉及到社会民生的大事,国家有必要进行噪声处理体系的健全,保证不同噪声处理制度的确立,保证这些制度的科学性及其可执行性。

4结束语

城市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进步,有必要实现城市环境保护体系的健全,做好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的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平.东昌湖水质变化及水环境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3]卢少勇,金相灿,余刚.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机理[J].生态环境,2014(2).

[4]武琳慧,吴林林,黄民生,等.人工浮床及其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2014(4).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落实;环境保护

引言

城市规划不仅是对于城市建设实施的综合性的布置,还是合理管理城市建设的有效依据。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进程中,和其有关联的学科有很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科学的理论和实际的环境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得城市规划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并且让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严重,最终导致了整体的城市环境步入到了恶性循环的状态。

1 城市发展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1.1水资源遭受污染

因为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多数的工业、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之后就排放到相关的水系之中,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污染的现象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状态。目前,在我国有效检测的多条河流之中,其中有90%以上的河流区域都受到了不等程度的污染,而接近80%的河流区域都不能作为城市当中的饮用水源,因此,有一半的城市地下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多数的一线城市则会陆续的出现缺水的危机。

1.2固体废物过多,产生垃圾围城现象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如果对这些废物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就会使得城市生活的垃圾不断增加,同时,垃圾的占地面积也会逐渐的增加。我国当前每年都会产生上亿吨的固体废物,在这其中,存在大量的有害物体,这些固体废物不仅会侵占有限的土地资源,还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产生严重的污染,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1.3城市的大气系统受到严重污染

伴随着交通运输和工业的迅猛发展,燃料化石的使用量也逐渐的增加,相对的,空气的质量也在逐渐的变差。我国当前的空气污染已属于煤烟类型,多数城市空气中所存在的悬浮微粒浓度基本都是超过一定指标,约在309μg/m3左右。这些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的部分地区不断的出现了酸雨,不仅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给工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2 城市规划中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2.1完善城市规划的准备工作

城市规划前期的准备工作作为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其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经济的现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环境现状。要想做好前期的规划,必须做好其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如,城市环境中的城市气象、位置、水文等;或环境现状中的大气、水体、噪声等相关的监测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现状中的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国民的生产总值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城市的区域功能划分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做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2.2规划综合整治水污染

对于水污染进行规划综合整治,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城市中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七大水系被污染的程度正在日益的增加,范围也在相继的扩大。在这其中,生活废水点的排放量中总污染指数的30%,这些废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依据这种情况而言,本文认为,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尽可能地要运用少废或者无废清洁生产工艺,降低污水的排放量。同时,要努力地创建一些科学的处理污水的工业设施,在政策方面加强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整治力度。

2.3规划综合整治大气污染

在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时候,必须要对城市的能源实际结构状况和交通情况作出严谨的分析,通过科学的分析之后,才能更好地确定大气污染的范围,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当前,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和运用气、煤的方式较为落后而导致的。因此,要想对大气进行科学的规划整治,就必须要改进气、煤的燃烧方式。同时,运用好硬性的防治污染的政策和控制污染的技术有效地控制好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有效地调节工业区的布局,运用大气自净规律科学的设置好大气环境最大容量;或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绿化程度,选择抗污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努力发展利用植物净化大气的工程。

结语

总之,在城市化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若不能有效地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划,则会使得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对的,城市环境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最终城市环境会呈现出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高度重视好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以科学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发兰,杨红云.浅谈生态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17).11-13

[2]卢秋生.生态园林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论[J].价值工程.2010(24).5-8

篇5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问题。国家倡导环境保护,提倡城乡一起治理,然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出于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为不同的控制结果。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

一、城乡环境治理理念与重视面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集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在环境治理中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治理,其目标都是达到“社会――环境――生态”三者的共赢。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城市多站在生态高度来提倡、执行环境治理,当然这也与城市能够较好的获得物质、政策法规支持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理念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广度不够广,深度不够深。在重视面上,城市和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生活农作垃圾的污染问题;在公众认为最急需改进的环境问题中,农村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垃圾的污染问题,城市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空气异味与交通引起的噪声问题。

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

1、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大类。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成分发生变化,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046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238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贮存量为70826万吨,处置量为59787万吨。

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矿物燃料消耗的增长,有毒气体、烟尘、粉尘排入大气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向低空排放的有害气体,车辆和道路增加的同时增加的交通扬尘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91.4%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水平,与2011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12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有下降趋势或者持平状态。(见表1)

3、水污染

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组成。生活污水一般特点是含氮、硫、磷较高,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金属、洗涤剂和多种微生物。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排放污染物量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这种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2012年,对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检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发现达标水量为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但还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防治。

4、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以区域声环境污染与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为衡量指标。2012年,对316个城市的区域声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16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处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比例分别为3.5%、75.9%、20.3%、0.3%,环保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为一级的占77.9%,二级的占22.1%;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分别为75.0%、23.1%,1.9%,环保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的占63.7%,二级的占34.5%,三级的占1.8%。与2011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为二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四级的城市比例持平,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五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2012年城市噪声污染有所控制,基本上均衡发展,恶劣情况有所减少,优性发展不强,发展势头有待提高。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

1、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是与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投入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村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50万吨,残膜率达40%,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锡、铅、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养殖业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所以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种植业这一应该用到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25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在一些大城市,养殖业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了1000万吨,大大超过了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总排放量,它们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有机污染物相对要低。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4、中小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反集聚效应的工业化。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起点低的特征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近年来在农村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迁移而至的往往是被城市抛弃的重污染企业,他们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在农村的管理缺陷和执法漏洞下,肆意糟蹋着农村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由于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污染已由小范围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5、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和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三、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分析

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城市中环境治理的意识和氛围要浓于农村,但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城市中人们环境治理的强烈愿望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及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凸显出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阻力要大于农村,但是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动性明显优于农村。

篇6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城市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实施根据, 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它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近年来, 由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 使城市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 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因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 1城市水体污染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 致使水体遭到严峻的破坏。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 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2城市大气质量严峻恶化

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炭, 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最大的国家, 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状况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 成。

1. 3 固体废弃物成灾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约为6 亿t, 其中有害废物为4 000 万t 左右,累积量超过64 亿t, 侵占近5 亿多平方米土地; 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 t, 并以每年7%~ 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 全国有2/ 3 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弃物四周堆放, 不仅有碍视觉景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 而且在本身严峻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此外,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 有毒有害废弃物也随之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 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1. 4噪声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据国控网络城市监测, 全国2/ 3 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超过规定要求。

1. 5劳动力污染

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这种对劳动力的需求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 其生产岗位自然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 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 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 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 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

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 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 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 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2、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 中国盛行重商主义 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 , 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使得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打着发展经济 的旗号毫无阻碍地通行。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 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的发展。

2) 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 有效利用资源。然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环境保护的费用投入, 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滞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 政府拿出了360 亿元( 约45 亿美元) 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 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之和的环保投资, 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当时1%的GDP 数量。十五期间 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 达到1. 18%, 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中指出, 中国2004 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 的3%, 治理成本占GDP 的1. 8%, 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 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 800 亿元, 占当年GDP 的6. 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3 000 亿元( 虚拟治理成本) , 占当年GDP 的1. 8%。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入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3)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 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 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

4) 环保意识的薄弱。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无法走得很远。我国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治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全社会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环保观念, 人们的环保观念淡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3、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3.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天然环境资料, 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如人口、国民生产分值等资料; 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 2大气污染分析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分析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能够对症下药。

部分专家从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法学角度, 提出并发展了一套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的模拟、城市背景浓度的确定、优化模型、分区规划、等效排放、措施信息库等方法在内的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问题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 为全国其他类似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一种参考, 同时, 研究的结果对今后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 3水资源污染整治规划

水资源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污染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分析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备,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 4城市固体废物分析整治规划

固体废弃物分析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分析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处理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固体废物分析整治规划应将重点放在综合利用上, 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系, 促进固体废物重新进入生产循环系统。利用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等现代处理方法,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

篇7

关键词:环境治理机制;环境污染;农村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402

1引言

近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若不做好,就会阻碍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为了保证农民的健康,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很有必要。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何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扭转农村环境污染的颓势,是我国环保工作者仍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2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环境资源配置不合理,治理模式有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现状很不理想。政府在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调节好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没有一个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我国的环境治理模式也存在着局限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同时承担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护当地环境的责任。但是,作为环境污染制造者的农村居民,大部分没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除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还和部分农村居民的素质不高有关,农村居民也需要和政府联合起来,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

2.2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经济保障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但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部门,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快,政府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力发展经济,而减少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很多农村缺乏科学的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建成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行和维护,导致大部分治理设施成为没用的摆设,发挥不出效果。另外,环境保护人员的工作经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这就导致了整个环境治理的运作无法继续,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3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不完善,保护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小且多,并广泛分布在农村的各个地方,如果没有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治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执行,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政府早就开始注意要在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机构,但真正愿意在农村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并不多,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优待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但专业人员仍然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优化缺乏人才资源,且保护机制不健全。

3优化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重要性

3.1化解我国农村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的矛盾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农村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村本身的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染外,还有来源于城市所转移的废水、农村工业工厂排放的废水等,城乡二元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的主要原因[3]。因此,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是缓解我国农村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矛盾的需要。

3.2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不仅会危害农村居民及牲畜的生命安全,还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进程。目前所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2]。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致使当地经济得不到发展,城乡的经济及各方面差距不断扩大,已不能满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和谐相处,促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4如何优化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

政府是目前现有治理模式的主体,必须在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没有一个针对农村现状建立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没有一个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村环境现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管。因此,要优化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要根据农村环境和治理工作的特征,组建环境保护部门,建立符合农村环境现状的日常工作机制,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的主导作用,履行环境公共管理职能,加强对环境污染情况的监管。

4.2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要ε寤肪澄侍飧予高度重视,下一步就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政府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当地工厂及企业而减少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治理设备不完善或得不到有效利用。要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就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资金并进行合理分配。政府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治理设备、建设重点防污染工程以及它们的运行与维护,例如建立引进新型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垃圾处理站、维护排污设备等。

政府还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对农村居民的宣传。例如出台一些有效政策吸引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或者为农村居民配备一些能够自行处理污水废物的简单设施,让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讲解使用方法,并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农村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相当重要。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市场的融资机制推广生态旅游、绿色生态农业等一些衍生产业等,增加农村收入,填补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缺口,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4]。

4.3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农民自主治理的新模式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要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的主体,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当然也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政府在对环境进行了有效治理后,还需要农村居民来维护,因此,加强对环境治理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途径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发放宣传单、组织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引导农户在进行农事的时候注意环境卫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构建一个农民自主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例如推广门前三包、农户责任地三包,签订相应的环保责任书或有计划地安排农户学习一些科学的农事技术,引导农民环境自治,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手段来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活动。政府要为维护农民自主治理的模式提供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保障,切实落实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现阶段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农村的环境综合治理又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促进新兴环保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小霞.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社区参与机制探析[J]. 理论月刊,2016(11):170~176.

[2]赵蓉,梁菁华,周林.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44~46.

篇8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治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包含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迅速拓展,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产业、区域建设规模、生态环境等均不相同,农村环境污染在形式、源头、布局、危害等方面独具特点。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因农业不合理种植、工业生产等原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胁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产业,规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浙江省农业生产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1.化肥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粮食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浙江省农田或相关土壤中的氮、磷污染即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与流失。氮肥喷洒于田地内,土壤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若此时进行农田灌溉或遇到雨水天气,氮肥即可溶解并随着水流渗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与河流。磷肥的使用与流失亦会导致上述后果。据调查,磷肥较难被农作物吸收,其吸收度仅为20%,剩余磷肥即会对农田、土壤及附加水源造成破坏与危害。浙江省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于2016年共使用化肥87.52万吨,每公顷播种面积使用量达到359公斤。化肥的持续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大量流失,不仅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或板结等问题,更可能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

2.农药污染

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目的主要是防治害虫、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彻底防患害虫的生长、蔓延,增加产量,农户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农药的不恰当使用、蒸发与渗透等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2016年使用农药达5.65万吨,每千公顷耕地的使用量是0.00588万吨。农药在蒸发后可直接随大气流四处扩散,遇水落入土壤或河流中,即可污染水源与土地,并威胁人体健康;农药的喷洒亦会伤害其他有益生物或植物,破坏生态平衡。

3.农膜污染

农膜,即塑料薄膜,是由聚乙烯及其他树脂构成的薄膜。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将农膜铺设于土壤上,以达到增高温度与湿度的目的,同时抑制杂草形成。浙江省农村具有大量的农作物塑料大棚、温室大棚、蔬菜田等,农膜的使用量逐步增加。浙江省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2016年使用农膜量分别为5.54、6.75万吨,而当年的耕地总量分别为996.59、960.22千公顷。浙江省农村耕地总量在减少,而农膜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农膜是当前农村环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农膜无法彻底回收或不回收而埋藏于土壤内,难以被降解,即会导致土壤内的水分流通不畅,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二)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浙江省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大量乡村企业逐步形成,工业生产污染成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另一重要污染源,主要包含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

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省份之一,其农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水,工业废水若未经过相应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水即会流经土地并渗透至土壤下,污染耕地和地下水,直接被排放至河流,会污染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浙江省许多中小型农村企业排放出的污水均未受到一定的处理或中和,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仅无法被各种植物吸收,还会对附近土壤形成破坏,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土壤酸化、板结等。此外,化工、肥料等生产企业甚至会排放出有毒污水,阻碍农作物和有益植物的生长。

2.固体废弃物的堆弃污染

固体废弃物,即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渣。随着浙江省农村地区加工产业与电力能源、家用电器及塑料模具等机械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各种固体废弃物显著增加。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未设置相应的排污设施,甚至将废弃物直接堆弃在空地中或排放于河流内,固体废弃物经过雨水冲刷与侵蚀,即可能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成分融入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污染性物质不断聚集,污染土质或水源。

(三)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作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即农村常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包含厨余垃圾、废弃物品、人体排泄物等。随着浙江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由此而形成的各类生活垃圾逐步增多,生活垃圾的处理与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关键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分散,污水来源众多,如清洁废水、垃圾堆渗漏等。同时,大部分家庭或村庄并未设置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网,多直接倾倒在土地上或河流内,污水渗透进地下,污水中的氮、磷物质即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水源。

二、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基层政府和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浙江省农村基层政府、村民仍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观念,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一是村民在生活中仍保留着大量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同时随着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改变,村民为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杂草、害虫的侵害、提高产量、降低劳动量,开始不断使用各种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也污染了河流湖泊。二是农村基层政府环境保护观念不强,过于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与个人政绩,盲目招商引资,缺乏对企业性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也未设置相应的环卫设施,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因教育背景不足或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依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耕作经验实施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仍滞后,并未严格依照不同种子、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剂量、使用步骤或章程等,而是各自土地、各自生产。长此以往,这种耗竭式生产模式和随意施用化学制剂、地膜等,会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污染土壤与水源,更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与人体健康,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农村环境污染因家庭生产经验不同而不同,点多、面广、分散且处理难。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不完善

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国家并未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浙江省依据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了相关规范章程,但是缺乏专业性和细致性,并未严格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形成防治措施和保护方式。同时,尚未对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等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中的组织责任、管理责任等做出规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这就增加了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

(四)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建设滞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制度是以城市和重点污染源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建设较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滞后不仅使得基层组织在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工具,而且造成“环境保护并不重要”的错觉,让当地农村管理组织忽视环境保护问题。乡镇级别以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基本未设置专门的环保部门或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也较少,设置成本高且使用率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三、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

对浙江省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而言,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城市居民各类生活物质的供应地,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该省经济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因此,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健康、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积极转换观念,给予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基层组织和村民的环保意识。

1.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对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科学的农村地区发展观,真正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实际工作体系中。

2.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若想在短时间内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应主动牵头,通过环境管理、农业生产、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广泛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科普宣传、文艺汇演等,增强村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观念。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规章,完善环保制度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缺位,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重视,甚至形成忽视和纵容行为,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是该省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国已形成的有关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法律法规,均以城市环境污染或特大污染源为考察基础,针对农村地区的立法则相对空白,部分法律法规或章程中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但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浙江省在设计形成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章程时应综合考量:以国家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紧密结合本省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监督、奖惩机制,以保障现有法规章程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三)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污染是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应注重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科学施肥,合理把握耕地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村民收入,恰当使用各种有机肥料,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减少化肥的使用。积极优化农业施肥技术,依据农作物所需肥料的类型和多少、土壤中所含肥料的成分与供应能力等准确评估施肥种类、总量和最佳时间,继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化肥的效能。

2.科学用药,降低农药渗透的环境污染

村民应严格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范科学恰当的喷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在浙江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减少化学性农药的使用,开发并促进广大农民使用预防害虫形成的农业生产方法。

3.采用降解技术,防治农膜污染

设计形成农膜使用标准与农膜污染防治规范,并制作成册,积极推广至各家各户,促进村民对于农膜污染和农膜危害的了解,严格控制农膜使用量。积极引进光降解、生物降解等农膜降解技术,降低每年农膜在土地中的残余量。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相比于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系统显得贫瘠而不完善,尤其是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城市的财政投入往往高于当地农村建设投入,针对保护农村环境、防治污染的资金投入更是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监管,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

在乡政府或重要村落设置垃圾中转站,在各个村里安装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清扫,并定期运送至中转站,而后进行科学的焚烧或掩埋。

2.有效治理农村污水

通过改厕、改厨、改栏等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并积极试用湿地处理等先进的污水处理方式。

3.降低工业污染

基层管理组织应制定招商投资标准和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工业生产过程的监管,降低工业污染。

四、结论

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多的复杂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土壤结构、水源质量、生活状态,而且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居民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纳入工作体系,制定相关规范章程,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伟.浅谈农村环境问题[J].世界家苑,2012(7).

[2]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J].化工技术经济,2001(1):29-32.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外部经济;FDI;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并已经国际化,各国政府及专家都在用尽心思研究化解之道。人类社会经几千年发展,到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加进,物质文明得到了跨跃式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资源过渡攫取。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环境遭到的破环已经达到了亟待解决的程度。

1.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

1.2.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

1.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1.4.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①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有毒的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③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如传播鼠疫等。

2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状况

当今中国也正面临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二氧花硫的排放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若不采取补救措施,若干年后,我们将失去全部森林;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已经给日本及朝鲜半岛上空带来了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工业化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严峻的,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化发展进程。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形式严峻而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依法办事,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依法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发展的速度。

3对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污染行业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化工等行业,他们属对环境破坏大的产业,且由于他们单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而不顾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3.2发达国家的低级产业输出,转嫁本国环境危机。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他们转嫁本国的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转移;二是通过垃圾废物的出口。我国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导致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从而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

我国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进口废物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非常突出,非法进口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危险废弃物通过夹带或走私等途径进入到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4 探讨发展经济和加大保护环境的对策

4.1完善产权制度

我国产权制度还很不完善,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环境等公共物品改变为有偿使用物品或批准使用。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

4.2通过税收调节

建立健全环境税征收机制。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我国应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把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纳入征税范围,其课征范围推而广之,并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全部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税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作用。

4.3 调整产业结构。

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产业指导,限制严重污染项目,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干预。

4.4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进口废物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规划,逐步完善进口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加强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积极寻求解决思路,建设加工园区,实施圈区管理,在提高环境“门槛”的同时要给与企业发展的空间,引导进口废物加工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并对进口废物征收一定比例的环境治理费。

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保型施工;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工程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经常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废气、废渣、废水等废弃物的排放,会对空气、土壤、水资源等造成污染,这不但污染了城市环境,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必须加强环保型施工管理。

1.市政工程管理中环保型施工概述

市政工程的环保型施工也可以称为绿色施工,也就是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环保型施工不仅仅是对市政工程施工而言,而是针对所有的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尊重自然环境,科学的防护环境污染,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会对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负作用,如果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工程建设,就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要保证工程建设和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确保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在市政施工过程中,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土壤污染、灰尘污染、噪音污染、水源污染等,为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必须加强市政工程的环保型施工管理。

2.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污染情况

2.1 颗粒污染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经常会扬起粉尘颗粒,从而引起大气污染,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颗粒污染的环节主要有拆迁过程、施工前细颗粒材料运输过程、施工现场搅拌过程及一些液体物质干燥后形成的颗粒,这些施工环节形成颗粒污染都会对施工周围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污染及人们的生活污染引起的空气污染都属于颗粒污染,这些污染会极大的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市政施工中最常见的污染问题,也是对周围居民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在市政施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的30%,其中包括挖土机、装载机及车辆产生的噪音、搅拌机、打桩机产生的噪音、施工过程中安装、拆卸钢脚手架产生的噪音、切割石材产生的噪音等,噪音污染会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3 水污染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需要用到很多水资源,而在用水过程中,如果不加强管理,就很容易引起水污染。引起水污染的情况有很多,如砂石骨料加工污水、混凝土养护用水、机械废油等流入水源中,水污染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市政施工的水污染管理十分重要。

2.4 高空坠物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经常需要将一些建筑材料运输到建筑高处,尤其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不太注意或者是受风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一些物体从高处掉落下来,高空坠物不但容易引起一些交通安全事故,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5 光污染

光污染是指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玻璃等易反光材料的表面会发生反光现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电弧焊切割物体产生的闪光现象。市政施工引起的光污染很容易引起交通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光污染管理也很重要。

3.加强市政施工中污染问题的防治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要注重城市生态平衡的稳定,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尽量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出和实际情况相符的环保方案,及时处理好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尽量保证施工外的环境处于原有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负作用。

3.1 颗粒污染的防治

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在一些容易扬起灰尘的材料上面盖上篷布,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取走材料后,要及时盖好篷布,避免产生扬尘。在运输这些材料时,要尽量选择平坦的路线,同时要用篷布将运输车辆盖好,防止运输过程产生扬尘;在进行砂石等细小材料搅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想用的防尘措施,从而防止出现颗粒污染的现象。

3.2 噪声污染的防治

施工单位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要尽量使用噪声比较低的施工设备,要在周围居民的居住区和施工区之间设置隔离地带,并设置相应的隔离设备,从而有效地降低噪声污染。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及机械设备发出的噪声要符合相关规定,同时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配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严禁在晚上进行大规模的施工,防止对周围居民的休息造成影响。

3.3 水污染的防止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对废水、污水的排放量进行控制,施工单位要对混凝土养护水、机械废油、砂石骨料加工水及其他废水进行科学的处理,并对其水质进行严格的检测,只有保证水质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排放。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会用到大量的水,如果将这些水随意的排放到河流、农田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因此,施工单位要将施工过程使用的水排放到城市污水管中,从而有效地防止水污染。

3.4 高空坠物的防治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的要求施工人员,严禁施工人员从高处向下抛各种物体,施工单位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确保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能高度集中精神,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减少高空坠物事件的发生,还能为施工的安全进行提供保障。施工单位要建立安全防护网,同时施工人员要将运送到高处的物体固定好,避免施工过程中外界因素引起高空坠物的现象。

3.5 光污染的防治

光污染是近年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其主要原因是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尽量减少光污染。由于电弧焊产生的亮光也会引起光污染,同时这些亮光还有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在施工周围设置围护栏,对电弧焊施工产生的亮光进行拦截,并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4.总结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加强环保型施工管理,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市政工程施工,有效地减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平衡,从而促进和谐城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黄志芳.环保型施工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 (18):125-126.

[2] 林春榕.市政工程环保型施工管理思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 (0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