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主体

篇1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基于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主体性,共建共享并共同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主要的心理问题

1.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具有一般青年人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想独立行事又必须面对能力、经验不足的事实;内心活动增多、情感丰富,渴望沟通和理解又不愿向他人倾诉;自尊心强、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又时常陷入自卑难以自拔;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时常感觉孤独、落寞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每一年级、每一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个别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持续的关注,与其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概况

有研究指出,自恢复高考至今的20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且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轨迹有差异:第一,历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一以后各年级;第二,重点大学比非重点大学改善更明显;第三,就性别而言,男生比女生改善得更明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开始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男生;第四,就生源地而言,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也更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中明显地存在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其中优势群体是那些重点院校的、城市生源的男性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的女性大学生,即所谓的劣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大一新生时期,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融入新集体前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第二,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后,大学生在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的构建上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住宿舍、班集体概念淡化、班主任转变为辅导员、上课形式和任课教师也与中学大相径庭,同学、师生、异性之间的相处问题增多。

第四,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焦虑和情绪失衡。大学生尚处青年阶段,情绪自控力较差。

第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校园恋爱,但是校园恋爱一旦失败,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多半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健康的爱情观,恋爱抗挫力较差。

第六,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大学生求职阶段,由于未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业不理想,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

第七,网络心理。网络的发展使得人在社会中逐渐分裂成两个角色:现实的人和虚拟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畅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借用网络工具放纵自己,甚至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三、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应予以重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能力自己解决。

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够在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生源地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各有特色;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方向,应讲求实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区别对待、针对性开展。在高校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测试、了解,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备案并跟踪观测,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教授归因理论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量表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和分析等。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单一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讨论和制定之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听取学生意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五、结语

篇2

以学生为主题的体育教学,主动权还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只要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实现,老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即通过导趣,引导学生愿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如此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一个新水平。

1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中的一些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更 好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1.1 学会选择: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价值观、道德行为、课外兴趣及活动每个人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1.2 学会参与:参与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应面向全体学生。过去,我们教师的关注焦点总是好的学生,忽视一般学生。“差生”和一般学生始终是得不到理解和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每项运动当中。

1.3 学会合作:教学中合作是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情感的交换。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愿望,诱导合作的方法,培养有利于合作的能力,产生合作的效益。当然,有些简单的,不合作也能完成的练习,也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1.4 学会适应:让学生具备自尊、自信、善于交往的良好个性,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以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

1.5 学会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尊重差异,首先要承认差异,其次是区别对待。尊重差异最终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体性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总合,它是人的全面发挥的核心。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它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觉、自理、符合实际的自我判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等。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创造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它包括创造的意识、思维和实践能力。

1.6 学会创造:让学生打破陈规的创造意识,具备追新求异、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的思维品质以及敢想敢做、会想能做的动手能力。

2 健康、自主、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我们要对课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以下从几个方面列举出一些课的组织形式。

2.1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提出主题的情境。提出主题的情境,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完成教材的深度、广度。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探求乐学的情境,经过初步体验,自己发现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通过不同的主题来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积极开动学生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

2.3 讨论、自主探索性练习。组织学生对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并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分层通过指导练习。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假设后,有强烈的交流欲望,教师应马上组织学生以“小团体”形式召开“会议”,让学生把自己的假设结合讲解或体态语言,放在小团体中进行充分讨论,检验其正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帮助找出问题与已知事物的关系,利用学生学习的过移能力,得到动作的正确要领和练习方法的处方,进而巩固动作技术,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性练习,提出解答的假设。学生自主练习时,一般采取水平分组或单个形式练习。在这些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错误甚至与标准完全相反的练习动作。此时老师不宜马上制止、纠正,而应用支持鼓励的态度加以引导,通过合理的措施,让学生利用观察和亲自体验等方法,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设,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2.4 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化,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8-01

1、措施

1.1 健康教育内容 ①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不良的情绪所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让患者心态平稳的接受诊疗与护理。②有关疾病病理知识的教育: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体征。有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患者一入院就有接受健康教育的强烈愿意。③用药宣教:内科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正确使用药物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向患者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用法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增进其对药物的了解,密切配合医嘱,不可擅自加量、减量、停药。④饮食宣教: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要求,不恰当的饮食也许会加重病情。如: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应降低钠盐、脂肪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制定食谱并严格长期执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过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应戒烟、戒酒。我们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制度相应的饮食卡,让患者牢记。⑤休息活动宣教:不同疾病,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休息、活动方面都大有不同。比如:脑出血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2~4个月,抬高床头15~30°减轻脑水重。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做相应康复训练。而糖尿病患者坚持运动疗法,如:打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对于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选择餐后进行,尽量减少空腹运动,以免诱发低血糖。且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心肌梗死患者以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⑥辅助检查宣教:向患者介绍所要检查项目的目的、注意事项。这样各项检查才能够顺利进行,以利疾病的早日确诊治疗。⑦健康指导: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改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患者需要为我们为其提供有关防治疾病的复发,康复训练的措施方法,以及出现那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的指导。我们在给患者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建立一个护理卡,让患者携带。

1.2 健康教育形式 ①书面教育:指将科普资料整理成册或制成卡片,供患者阅读。我们病区的做法是按疾病的标准教育计划,将各项检查须知,有关疾病的康复训练指导及如何避免诱因等内容整理成材料,每个患者入院发一份,供患者阅读;在病区宣传资料栏上有描述疾病病因、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药物知识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供患者及家属阅读。②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专业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欠缺、技巧掌握的肤浅和不规范,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和纠正。如向慢性支气管病患者示范有效咳嗽、排痰、腹或呼吸、缩唇呼吸等方法。③随机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改变、心理状态的改变,我们都应及时予以针对性教育。

2、效果

2.1 患者医学知识得到充实,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

2.2 通过有效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

2.3 通过对患者的教育,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

3、体会

篇4

【关键词】 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疾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5-01

1 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形式

1.1 集体指导[4] 由责任护士授课,按计划拟定,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针对问题可反复讲,尽量使病人明白、理解。讲解速度宜慢。时间安排每月2次,每次半小时,因为时间过长患者会不耐烦,造成精神不集中。

1.2 小组指导 目的是给病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交流解决病人的生活、心理问题。由责任护士选择自知力部分恢复的恢复期患者5-6名。首先由护士讲解此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但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病人一个个讲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与不解的问题。其他病人开展讨论,对当事者的态度表示赞同与不赞同。最后由护士总结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1.3 个别指导 护士可在日常工作中或巡视中,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等。给予个别指导。方式可以通过谈话、问题解析、说理、安慰、解释等,使病人解决问题。

1.4 强化方法 发放资料、小卡片、病区宣传栏等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强化一些简单、实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教育在精神疾病各期的应用

2.1 急性期 由于病人进入封闭式的病房,对环境不熟悉;再由于病人受兴奋、躁动、妄想等症状的支配不配合;对住院环境恐惧。因此此阶段的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稳定情绪、面对现实,督促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2.2 治疗期 此时病人情绪开始稳定,各种幻觉妄想症状开始动摇,症状逐渐消失。此时病人对疾病有认识的渴望。因此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的病因、诊断、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了解病人疾病的严重程度,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3 恢复期 此时病人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渴望出院,重返社会。此时教育病人如何防止疾病的复发[2];如何定时复诊;如何合理用药、坚持用药、规律生活;如何面对现实等

3 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精神病人大多反复多次发病,大量照顾的工作都由家属完成。如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常导致患者回家后短期内,又疾病复发。因此通过健康教育要提高家属对病人的正确态度,不歧视、不害怕。还要教会家属在家中的护理与观察,避免疾病的复发,使得精神病人能真正意义的重返社会,延缓衰退。

4 讨 论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了精神病人对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健康的心理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等。提高了精神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缩短了病程[3],延缓了衰退。

参考文献

[1] 陈红英,徐胜凤,万世艳,等.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交谈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96-797.

[2] 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7:50.

篇5

关键词教育建筑;楼梯结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多层框架结构(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建筑)的楼梯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是人员未能及时安全撤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楼梯因梯梁扭转破坏,有些因梯柱剪切破坏,而有些楼梯是多种应力作用下破坏的,因此平台梁、平台板和梯板仍然按简支梁(半嵌固)受弯构件设计以及梯柱按轴心受压构件设计是不安全的,不考虑楼梯间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

此后 也从2008版第3.6.6第一条“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条文说明中指出:“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建议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到2010年新抗规GB50011-2010,新增6.1.15条规定,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笔者在数年的工作经历多次独立或参加幼儿园、中小学建筑结构设计,特别是在上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保障房、经适房、动迁安置房的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作为新兴社区重要的配套公共建筑也大量建设,如何能确保这些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地震时作为疏散通道作用的楼梯间的抗震性能也是广大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

2.楼梯对整体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文通过比较在房间)的计算结果(百分比数值均已简化模型计算结果为基准)。模型为一个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0.1g)度,I类场地,四个楼梯间。

表2.1 周期

表2.2 基底剪力

表2.3 Y向地震内力标准值

从周期的计算结果看,楼梯参与计算对框架结构影响较大,不仅使振动周期发生了变化,而且还改变了振动方向。其主要原因是楼梯构件为倾斜的梁和板,大大增加了结构的抗侧刚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结构的振动周期,造成结构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例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结构的布置进行调整,以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均衡,如布置抗侧力构件,或增加剪力墙。

从地震力计算结果看,楼板轴力不可忽略。在地震的反复作用下,梯板交替成为拉弯、压弯构件,我们通常的按平板设计的方法可能没有涵盖梯板的最不利受力状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由于楼梯可看成斜向抗侧力构件,影响了较大的地震剪力,在框架结构中,对结构构件的内力影响比较明显。楼梯周边构件的内力增加,而其他构件的内力减少。在结构设计中,应该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以保证楼梯间周边能承担楼梯构件吸引的内力。同时,由于楼梯周边的柱剪力的变化,需要考虑其他柱剪力减少后占总地震剪力的比例的影响,即考虑其他柱是否承担足够的基底剪力的20%,满足规范的要求。

模型计算及震害调查表明,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取决于楼梯与主体结构的相对刚度之比。楼梯对主体结构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主体结构的结构体系。中小学建筑结构由于其功能需要,一般为框架结构,填充墙为轻质材料,所以主体结构的刚度越小、整体性越差,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由于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填充墙开裂程度较低,刚度退化不严重,楼梯刚度在主体结构刚度中的比值很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不大。而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填充墙开裂严重,刚度急剧降低,楼梯刚度在主体刚度中的比值逐步加大,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也随之加大。现浇梯板起局部刚性楼板的作用,传递水平地震剪力,导致梯板拉裂,框架柱形成短柱及错层柱而破坏。

3.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

因此在楼梯构件受力概念设计时应准确把握,另外还应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GB50011-2010,13.3.4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除应按普通砌体填充墙沿柱高,加强与框架柱的拉结,墙顶与梁或者楼板宜有拉结,还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在新的平法图集11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也新增了三种楼梯类型以适应新规范关于框架结构楼梯与主体结构计算的参与关系。

表3.1 楼梯类型

注:1.ATa低端设滑动支座支承在梯梁上;ATb低端设滑动支座支承在梯梁的挑板上。

2.ATa、ATb、ATc均用于抗震设计,设计者应指定楼梯的抗震等级。

ATa、ATb型梯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梯梁支承在梯柱上时,其构造做法按11G101-1中框架梁KL;支承在梁上时,其构造做法按11G101-1中非框架梁L。滑动支座做法分1)预埋钢板;2)设聚四氟乙烯垫板,由设计指定。

ATc型梯板板厚按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140mm;梯板采用双层配筋。梯板两侧设置边缘构件(暗梁),边缘构件的宽度取1.5倍板厚;平台板按双层双向配筋。

同时,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也在2012年5月8号发了《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内容也是在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上加以详细规定。如一,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二,在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三,框架结构的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承于平台梁(板)上,减小对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四,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七,梯梁、梯柱、梯板截面尺寸、配筋要求。

4.小结

由于楼梯刚度的复杂性,笔者还是主张在目前国内主流设计软件无法实现实际楼梯模型的前提下,从构造上加强。以上楼梯类型均是在构造措施上对梯板、梯梁、梯柱进行加强,提高梯板在地震反复作用下拉弯、压弯状态的抗震性能,避免形成短柱和平台梁板的脱离,以及平台梁的剪扭破坏。上海的《指导意见》着重在构造上加强楼梯结构,特别是楼梯框架部分,上海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建筑属于乙类建筑,二级抗震,根据《指导意见》楼梯四边的柱和梁抗震等级要提高一级,并且如果楼梯部分设置在建筑物的角部,那么楼梯四角的柱也是建筑物的角柱,抗震等级按一级设计,柱的核心抗剪成为柱尺寸大小选择的主要因素。

目前上海地区中小学建筑框架结构多采用板式楼梯,主要因为其施工方便和美观。板式楼梯主要的受力构件为梯板、平台板、平台梁、梯柱等,根据其对主体结构的刚度、规则性和周期影响的大小,可以选择是否参与整体结构计算,正确选择ATa、ATb、ATc型梯板和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楼梯间的正常使用和地震作用下震害减轻。

参考文献:

[1]《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篇6

关键词: 株洲市高职院校 体育理论课教学 改革

1.引言

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21世纪人才需要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环境,不断完善自我;勇于竞争,勇于开拓;具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聪颖的智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理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在认识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强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健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需要,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具体效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的多元教学形式。加强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在认知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终身健体意识的形成。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资料法。对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体育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教学文件进行统计、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对部分中学的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0.8%。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传授的知识繁杂。

高职学院体育理论传授的内容有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要求,体育与德育、美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知识,以及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分析,裁判法,等等,内容繁多。要在有限的学时中讲完,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只能蜻蜒点水,不能有效地把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讲深讲透,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

3.1.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没有能力解决风雨天上实践课的学校,为了避免学时的流失,把理论教学安排在风雨天上,从表面上看这一安排较为合理,实质上是淡化理论课的具体表现。理论课与风雨天紧密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遇到风雨天上理论课,没有遇风雨天不上理论课,或产生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意识。同时,上理论课的随机性大,教师备课仓促,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如此排课,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不能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3.1.3多数教师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体育教师由于多数时间从事术科教学,理论课教学经验明显低于技术课。从我院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授课的逻辑性不强,使用术语过于专业化,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其二是教学中只注重体育轶事的传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重点不明确。这必然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学生轻视理论课的重要因素。

3.1.4考试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闭卷、开卷、完成作业和课堂提问四种。组织形式有年级统考和任课老师自行组织考查两种,考试内容由各校或任课教师自行命题。各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的难度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难度最小的是课下写总结、体会,难度最大的是统一闭卷考试。考试的难度可大可小,考试的方法可严可松,可能使一些没有上理论课或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比一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学到一些体育知识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的“奇迹”发生。理论课考试制度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接受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水平,从而造成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不重视。

3.2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从体育教师方面来看,首先,没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部分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主要是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把体育理论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部分学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此随意性较大,甚至完全将其取消。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在操场上那种生龙活虎的劲头荡然无存,个个无精打采。问之,答曰:“枯燥无味。”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人为地割裂了技术技能和理论的互补关系。其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看,体育理论课占到每学期体育课程的15%―20%,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强调了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有目的、重点地加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学得明白,知其所以然,使体育理论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3.3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由于体育的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观念,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体育教学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机械地模仿练习,学生的思维与身体活动是脱节的,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是不适合的。因此,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和加强理论课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中学教学改革的体育观念。

3.3.1增加理论课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及方法等。由于内容少,知识面窄,加上教师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敷衍应付,教学效果较差。这对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健身手段,增加学习情趣不是适宜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在原有理论课教学内容基础上传授实用性强、目的性强,在将来工作中能用到、能延续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各种项目的起源、发展趋势的讲解,对所学专项技术的实效性、针对性的讲解;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讲解,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高层次的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体育运动知识体系。

3.3.2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传递的双边思维认识过程。现行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单一的灌输教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抑,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了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在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中应提倡灵活多变、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多元教学方法。如采用观摩、讨论、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手段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性,促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3.3.3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考核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启发思维,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加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体育实践课的效果明显提高。只有把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二者合理的科学体系,才能使现代大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用充沛的体力、智能开创新的生活。株洲市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理论课发展的基本策略体育理论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在课中和课外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理论依据和锻炼的准则。

3.4株洲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3.4.1适当调整和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比重。

丰富扩充体育理论,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限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来保证教学的完成。只有相对固定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使理论课教学时间合理地融入体育课进度当中,才能真正落实体育理论课的实施,防止理论课“听天由命,可有可无”的现象,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合理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可以避免教师仓促备课、学生无思想准备的现象发生,如临时通知不到位或学生散落或找教室困难或拖延时间等,防止风雨天体育理论课出现“游击”现象。

3.4.2加强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培养。

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操作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外派教师参观学习可开放视野,更新知识;建立说课制度,让教师之间进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提建议等方法,加速教师新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获取,为教师胜任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学校体育只有适应社会和人自身需要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我认为,注重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揭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体育运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兴趣,这样才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体育理论知识是从无数次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同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教师较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实现以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以及完成大纲目标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青松.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改革[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吴明智.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

[3]李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分析与探讨[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篇7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8

11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方法老师主讲的望江县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通过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不仅接触了新颖的教育方式,也更能使我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内容,给我带来了良好的教学引导。让我了解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教师本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方法老师告诉我们要时常保持空杯心态,放松自己。所谓的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是忘却过去,特别是忘却成功;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越感恩,越幸福;时常保持:信心、乐观、希望、韧性的态度,才能进一步感化学生,顺利开展工作。

二、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分享者。古人有曰: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建设性沟通是师生共成长的桥梁。语言是扇敞开的窗,也可能是堵厚厚的墙。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温和的目光、积极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去善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对待学生要常怀包容之心。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包容不足,发觉亮点。

篇9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的实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然而,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理念和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影响了活动课在真正促进学生的适应和发展方面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法和途径,结合对一些课例的分析,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下简称“活动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而学生的这些心理困惑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中的表现往往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非常有必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笔者曾经在某重点中学听过一堂关于记忆方法的活动课,从课堂中对学生的观察可以判断出,他们对这堂课并没有积极投入。原因何在呢?无论是同学分享的还是老师提供的记忆方法,例如谐音法、顺口溜法、及时复习、交替学习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促进记忆保持的方法,学生对其已经比较熟悉。实际上,教师并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记忆策略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结合学科内容来体验和掌握更高水平的记忆原理与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提高组块化能力来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如何通过组织策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放任知识呈零散的“货物堆放”状态,等等,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要求教师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涉及两个层面:首先,分析学生在该主题方面的一般性发展,包括年龄特点、发展任务、结构要素、影响因素等。这个层面的学生研究可主要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其目的是提出有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困惑的分析框架和判断标准,并开发出适用于进一步访谈或调研的学生研究工具。其次,把握本校学生在该主题方面的表现特点、共性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心理困惑等。这个层面的学生研究以学生、教师或家长为对象,可通过观察、访谈或调查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心理困惑作为辅助资料。上述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具备了对学生一般性发展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理性地把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现实中,教师对第一层面的学生研究还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研究工具的缺位,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几个题目就认为可以进行访谈或调研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研究的简单化、表面化处理,当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总之,只有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对活动主题和目标的恰当性及其在各个学段和年级的切入方式和切入程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适切性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确立活动主题

这里所指的“问题”并非在“心理问题”的意义上来使用,而是泛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发展性问题或心理困惑。

一些活动课的设计不能把主题聚焦为学生在现阶段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某一心理发展任务或问题,并从这些任务或问题切入来“小题大做”。这些活动课所呈现的主题更像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个领域,课堂活动散落在这个领域的不同点上,而不是以某个问题为主线有机地展开,因此,课堂活动给人一种相互游离、不能深入的感觉。比如,一堂以情绪调节为主题的活动课设计了如下活动:认识各种情绪、理解他人情绪、寻找快乐情绪、调节不良情绪等,这样的课显然缺少“灵魂”,实际的课堂效果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症结就在于,情绪调节是一个宽泛的心理发展领域,主题的范围太笼统抽象了。如果以学生实际面临的某一情绪调节问题作为主题,比如学业压力的调节、考试焦虑的调节或人际冲突中不良情绪的调节等,整个活动课的展开围绕该问题的解决来设计,才能切实抓住学生的心。

三、活动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一些活动课的活动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目标分散。例如,有一堂主题为“学会和同伴相处”的活动课,其目标设定为两点,一是学会正确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二是掌握异性同伴交往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目标设定非常有问题,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目标都可能需要整整一节甚至多节活动课才能达成。第二,目标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有些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课,其目标常常表述为“学会利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在此,“正确认识自我”这样的表述比较笼统抽象,并没有把主题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果改成“正确认识学业自我、社交自我、身体和运动自我等”,目标会更为清晰、可操作,有利于指导进一步的活动设计。

四、教师应系统把握活动主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在一堂以友爱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亲切自然,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围绕活动而展开的师生互动比较热烈,学生之间的分享也很真诚,看起来似乎是一堂成功的活动课。令人疑惑的是,课堂上的核心活动主要围绕着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设想和规划而展开,而与这堂课的主题――友爱,并不十分贴切。应该说,那位教师对活动课的形式的把握是比较成熟的,遗憾的是,由于对“友爱”主题及概念的把握不到位,结果出现形式大于内容、活动目标偏离的问题。还有一节关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活动课,教师设计了四个核心活动:“自己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这几个活动较好地把握了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但是对于认识自我的关键框架――自我概念的结构,包括身体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运动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等,却考虑得不够。在与教师的课后研讨中,发现该教师对学生自我概念的理论知识储备是零散不系统的。当前类似这样的课例不在少数,教师往往不能在深入研究主题从而系统把握相关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这是活动课实效性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诚然,活动课强调通过活动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坚决反对传授和灌输心理学知识,这是否意味着教师不必较系统地掌握活动主题所涉及的心理学概念和原理也可以很好地实施活动课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活动课并不是顾名思义地简单做几个活动,活动课的效果取决于如何确定主题和目标、设计什么活动、活动如何组织、如何引导讨论、如何提升与总结等因素,这些与教师对主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的把握程度密不可分。比如,不少活动课选择“如何树立自信心”作为主题,自信心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的牵涉面非常广,其中的相互作用也相当复杂,它与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归因方式、期待水平、个人目标、学业能力、同伴间的社会比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课堂上如果仅就自信心来讨论自信心,学生的体验和认识可能就非常局限,不会深入,甚至不能超过他们的常识水平。如果能从自信心这个点上切入,有机地带起由上述各个因素牵连起来的一个面,围绕着这个面来设计和组织活动,这堂活动课就会比较有内在的张力,从而激起学生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索的兴趣。

主张教师应系统地把握主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关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教师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而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则整合得较为完整、系统。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结构应该是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活动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但做到预设合理,而且不断发展出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教育机智。换句话说,课堂上的精彩并非仅仅来自教师在那一刻的“灵机一动”,而是由其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所奠基的。目前,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来的,他们面临着构建良好专业知识结构的挑战。

五、活动宜精不宜多,深入挖掘,有效形成团体动力

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团体动力。一般来说,互动、活动对于形成团体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教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认为只要进行了活动、讨论、互动,就能形成团体动力,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活动越多,就越能保证充足的团体动力。于是,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设置多达六七个甚至十几个核心活动。例如,在一堂关于寻找快乐的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共十三个活动;还有一堂关于思维训练的活动课,一共设置了七个活动;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的活动不断地转换注意力,根本缺乏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时间,所谓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只不过是形式。可见,过多的活动反而不利于形成团体动力。

活动课设置的活动数量不宜太多,关键在于设计精巧,能够使主题深入。比如,有一堂关于“性的价值观”的活动课,核心活动虽然只有一个,即围绕一个暗含“性价值观”的故事情境展开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但这个活动被“用得很足”,对主题内涵挖掘得很深,几乎所有的活动目标都以此为载体得以成功地实现,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而真诚,充分展现了由有效的活动设计所激发的团体动力而带来的课堂魅力。

六、教师应提升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能力

根据团体动力学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原理,一堂好的活动课应该致力于通过活动和人际互动来促成经验与感受的分享、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进而形成团体决策和团体共识,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引导课堂活动、把握课堂生成从而促进团体动力形成的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往往还是按照课前的预设来“引领”学生完成活动课的进程,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凌驾于团体的共识和决策之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团体动力的贡献来源。例如,一堂关于“同伴冲突”的课,教师通过课前学生调研整理出五个比较典型的同伴交往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预期的是,由于问题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会激起学生的讨论热情。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把自己在课上的作用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将讨论深入下去,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提炼和提升,从而有效促成团体动力的形成。遗憾的是,在实际课堂上,这位老师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很短,提出的问题空间也很有限,在象征性地叫起几位学生分享讨论结果之后,该教师只把教案中事先写好的引导语复述了一遍以作为对讨论结果的总结。这些引导语本身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缺少学生在其中的真切体验和感受,师生互动又回到了预定的课堂轨道中,活动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提升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主题研究能力、学生研究能力、课堂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观摩和研讨的机会向他人学习。当然,教师对如何观摩同行的公开课应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每次确实有收获,如果仅仅是抱着看一看、开开眼界的心态,可能收获会有一些,但不会太大,而且不会是深层次的。

七、情境或案例应有效地引出学生的已有经验

很多活动都要通过设置情境或结合案例来展开。好的情境或案例应该能够引出学生的已有经验,一方面这些已有经验可作为进一步讨论、互动的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团体动力过程给自己的已有经验重新赋予主题参照下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情境设置或案例选用要进行开发研究。不能简单照搬现成的情境或案例,甚至将成人培训中使用的情境或案例移植过来,因为这些情境或案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够真实,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会仅仅把它当作故事来听,难以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这样的活动课可能会因为故事性强而吸引学生,实际上却没有触动学生的体验和心灵,仍然是实效性低的。

篇10

为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也为深入实施我校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拼搏进取精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利用课间活动,以期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美丽的心灵。

二、组织机构

校长、德育副校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

少先队大队部:制定整体活动方案

体育组:课间活动指导,体育节的策划

各班主任:班级活动设计

宣传:活动花絮采编

三、活动主题: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

四、活动要求: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活动 学校有评比

五、活动程序:

1、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时间:XX年9月10日

地点:学校操场

参加对象:校长、全校教师及学生

2、创编多彩课间活动方案

3、9月20日召开***小学多彩课间行政启动会

4、9月25日召开***小学多彩课间班主任动员会

5、10月8日向全体师生宣传多彩课间活动的意义及相关活动内容。

6、根据活动方案,进一步开展“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多彩课间活动。

7、组织首届体育节活动

六、活动方案

分阶段进行,确定每个阶段的主体项目,分段推进运动的普及,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本年度活动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

1、以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每个班级创编课间活动。(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多彩,蕴涵有众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要求上进、好奇、活泼好动等特征,活动中如果能结合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就能较全面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

2、选择两操中的任意一套与本班的创新活动项目,以年级为组别进行两操和创编游戏比赛。(体育能有效地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不论是体育的学习、训练或比赛,参与者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克服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及障碍,胜利也往往取决于一再坚持的努力之中,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思想品质。)

3、举办“我的游戏,我作主”多彩课间活动展示。(体育的竞争性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的渐成性,又能教会学生放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而趋向于走其不懈追求的价值观;体育的协作性、整体性可促使学生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第二阶段

1、由体育组安排好每天的课间活动:立定跳远、跳短绳、溜旱冰、25m×20迎面接力,短绳50m×10迎面接力、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

2、以“我是奥运小使者,我为奥运做贡献”为主题开展中队会。

3、完善各班创编活动,进一步巩固课间游戏,开发新的活动内容。(参与年级:1—6年级)

(三)第三阶段:

1、由体育组安排好每天的课间活动:50m×20迎面接力、丢沙包、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丢手绢、木头人、跳皮筋、跳高、跳远、兔子舞。

2、巩固“我的游戏,我作主”活动内容,迎接体育节比赛。(参与年级:1—6年级)

3、以“ 我心中的奥运会”为主题开展中队会

4、通过广播站宣传奥运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奥运会(全校参与)

(四)第四阶段

1、总结汇报此次活动的感受

2、体育节展示活动,把阳光体育运动推向。

(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人人都成为集体中的积极一员,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关心爱护自己的集体,促进“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七、体育节活动流程安排及说明

1、组织机构:组织委员会、裁判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场地器材组

2、活动安排:

序号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具体时间

活动形式

音乐编配

1

集合

学校内操场集合

5′(9:50开始)

全校集体活动

铃声

2

进场

楼梯口到主席台

6′11′

表演队及

运动员代表

进场音乐

3

开幕式

内操场指定位置

4′16′

全校集体活动

进场音乐

4

体艺表演

武术操

3′15′

班级表演

《男儿当自强》

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

4′17′

独奏

《童谣》、《三套车》、《八月桂花遍地开》

舞蹈

3′50′

群舞

《大树与小鸟的开心对话》

健美操

2′58′

班级表演

劲舞

5

退场

就地解散

有秩序走回教室

10:45以后

有比赛的年级到场地比赛

《运动员进行曲》

3、活动安排:

比赛项目:500m跑、200m跑、立定跳远、跳短绳、踢毽子、25m×20迎面接力、50m×20迎面接力、短绳50×10迎面接力、拔沙。

4、对活动流程及安排的具体说明如下:

我校体育节开幕式综合体艺特色进行展示,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幕式用武术操《男儿当自强》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能发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将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2011年北京奥运会,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资源、环境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关心的话题。绿色,成为现在最出众的色彩。舞蹈《大树与小鸟的开心对话》,抒写了我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盼,培养了学生的环何意识。

在大力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河背街小学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群芳争艳。健身操向同学们展示了“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的体育节主题思想,表演中同学们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动作划一,培养了学生“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

5、实施要求:

(1)加强对体育节活动意义和作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该项活动。

(2)相关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加强组织和指导,努力提高比赛质量。

(3)比赛过程必须密切关注安全问题,努力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八、“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阳光体育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得到了教育局领导及兄弟学校的好评与关注。瑞金市电视台进行了采访、报道,《赣南教育教学研究》2011—5期杨杏元校长的《让师生共享成长快乐》和刘小平副校长的《绘就多彩课间 丰富校园文化》也登载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总结起来我校的“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阳光体育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校重视,群策群力,点子多。

本次活动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校长带头,少先队,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全员参与,体现了科学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校。***小学充分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有特长的老师调动起来,指导学生创编多彩课间活动,让学生体验“我的游戏,我作主”的快乐。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育人为本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立定跳远,跳短绳,25m×20迎面接力,短绳50m×10迎面接力,50m×20迎面接力,丢沙包,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丢手绢,木头人,跳皮筋,跳高,跳远,健美操,武术操,溜旱冰,兔子舞。活动主题鲜明,既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体的集体舞,又有培养团队精神的健美操、韵律操。

(三)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交往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这次阳光体育活动,我们学校把德育与体育融为一体,加强了阳光体育活动的教育意义,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改变了以往课间活动单调的模式,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四)多彩课间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锻炼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