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技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生产技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生产技术特点

篇1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质量管理

商品混凝土一般都是用作商业用途,可以进行商品的出售也可以购买,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水泥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12%左右,并且商品混凝土还能够明显的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为环境的污染状况的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

一、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的特点

1、商品混凝土即拌即用及原材料的影响作用

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会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再加上对商品混凝土的产品质量的检测相对滞后性,使得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愈加严重[1]。由此可见,必须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技术特点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这是避免质量问题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也能够切实的保障混凝土的质量的达标。商品混凝土在制作过程中各种原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合,根据客户的要求确定比例具体条件,在配比之后进行搅拌之前,需要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以及混合后的变化等情况进行提前的预测,因为商品混凝土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储藏,只能现拌现用,具有实效性、即时性的特点,所以需要在充分的了解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保持其即拌即用的特性。商品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性能主要会受到各种原材料的影响,原材料的质量以及配比存在差异就会使生产的混凝土存在不同,比如混凝土中的原材料砂石骨料等具有比较大的地方特色,性质不是很稳定,质量也不好控制,这些都需要在原材料进场之前进行严格的检测,使其性能保持稳定。

2、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环境的影响

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中,生产人员的流动性一般都比较大,这是由行业特点来决定的,同时相关的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呈现除了高低不平的情况,但是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中丰富的生产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生产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以及技术水平的不均衡性就会对混凝土的质量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质量水平也会难以控制,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商品混凝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管理对于其生产技术的提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的发展特点之一,商品混凝土的结构以及强度、耐久性等能力既受所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还会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环境的湿度或者温度等等,因此在混凝土的生产以及存放环节都需要对周围的环境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避免因为环境的因素致使其自身性能发生改变,影响使用,存放时间也需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否则商品混凝土中产生的问题将会逐渐严重,最终影响质量的发挥。

二、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完善措施

1、质量优化与成本优化管理

混凝土的核心问题是混凝土的密实度,混凝土密实度越高,强度越高、耐久性越高,所以无论是任何的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规范都是围绕着混凝土密实度这个问题展开的[2]。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质量优化的初级阶段可以遵循JGJ55-20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为控制基准,或者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来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混凝土生产程序的调整,并且找出同等的坍落度、混凝土强度等级中混凝土和易性最好的配合比,这种质量的优化控制在提升泵送以及施工条件的同时在原有基础上还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进步。此外,混凝土生产质量的稳定性也值得注意,在构成因素发生改变是需要保持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比如C30标准值的混凝土中总胶凝的含量减少时,就会使砂的含粉量或者含泥量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的状态发生变化,影响施工。在质量管理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成本优化管理,主要是根据混凝土的不同种类的配合比的成本进行挑选,使其既适合施工建筑又能够达到节约投入的效果,在挑选的同时需要结合混凝土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考虑。

2、商品混凝土掺合料生产技术

商品混凝土掺合料生产技术需要不断的更新,首先应该激发剂复合技术,复合激发剂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水泥熟料、硫酸激发剂和钾、钠等碱金属盐[3]。在外加剂使用的技术中,在混凝土掺合料的生产中需要加入不同量的成核剂以及引气剂,这样会使混凝土更加容易进行搅拌操作,而且能够达到均匀搅拌的效果,其次是掺合料使用之前的预处理技术的应用,这一步骤能够起到提高掺合料质量的作用,比如在使用粉煤灰之前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活性炭所含有的活性,就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此外还有助磨剂技术,矿物类型中的掺合料需要保持较小的体积,这时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助磨剂来提高掺合料的研磨率,还应该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性能来制作掺合料,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提高这一生产技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商品混凝土生产的油料消耗管理

油料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中的作用与原材料的消耗材料作用相似,具有必不可少的地位,在混凝土的生产运输之中主要依靠罐车或者泵车等进行移动,每日的油耗数量一般都是以吨为单位来计算的,数量非常大,所以在生产技术的提升过程加强对油耗的控制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当前一般都是使用加油卡的形式来进行耗油管理,在罐车司机加油过程中要将加油的数量、公里表显示数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有利于月末时对罐车的油料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泵车一般都会在工地加油,需要专门的小货车为其送油,为了确保油量的准确需要调度室、送油司机以及泵车司机进行签字确认,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的找到责任人进行处理。

4、加强商品混凝土废品的回收利用

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中,废品的出现率占到产品的2%,过去企业将废品随意废弃堆放,污水随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4]。在废品的处理过程中,混凝土生产企业往往会因为处理不当与地区的居民发生矛盾,企业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废品的掩埋,在当前人们对环保的观念不断提升之后,许多企业也都认识到了噪音、废水、粉尘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在节能环保两方面提高重视,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比如使用水循环回收利用系统来降低水耗,也可以对混凝土的残余料进行有效的分离和回收利用,采取混凝土砂石分离器对废品进行分离,既可以节约用电也可以节约废品处理成本。

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属于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类型,生产企业需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提升,从多位立体的管理模式上对混凝土的生产销售进行严格的控制,增强商品混凝土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既有利于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应用,也能够促进生产企业的科学、持续、安全的发展进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天增.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08:177-178.

[2]唐孝政,张彦胜,张静,向光会.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63-65.

篇2

关键词: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创新思路

一、前言

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活动是从客户到企业再到供应商的双向物流,其中样品的试制、试验、试产、试销同样与企业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活动密切相关。伴随着样品物流的各种信息将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和样品的生产过程,有助于逐步完善设计和试制,最终企业依靠准确反应市场个性化需求信息的样品赢得客户订单。因此,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反应速度,就必须适时、有效地整合其物流资源,降低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成本,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技术准备成本,提高生产技术准备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质量。现代物流理念促进了现代企业物流活动方式的变革,对现代企业的物流业务管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导致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物流的革命。对于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来说,由于新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市场、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所以只有将物流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不断创新才能建立适应快速竞争要求的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系统。从而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反应速度。

二、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创新思路

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应着重从以下企业物流创新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1.以生产技术准备为中心,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一般来说,业务流程改造覆盖了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预测,开发样品制造过程中的外协,外购,自制,以及开发样品成品的储存,包装、配送和市场信息反馈,以及逆向物流的整个过程。低效、繁冗、僵化的业务流程将无法满足样品物流这一快速、及时的物流模式。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活动集成才能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企业在进行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流程优化时,必然涉及企业内部采购、库存、制造等多部门的物流资源和整个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的优化整合,因此应注意把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变革为现代的横向网络化结构,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同时,企业通过协调发展采购、库存、制造等活动与研发的互动关系,在涉及生产技术准备的整个供应链内进行跨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流程通过网络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开发样品更快更准确反应市场个性化需求信息,最终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2.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实现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

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较高层次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但是,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企业对物流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因此,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现代物流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国家劳动部门、人事部门组织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还可以送培自己的技术管理人员,以便使他们实时更新管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为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也可以与国外具有先进物流管理经验的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和到国外实地考察,以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水平。总之,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的实践者和革新者,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物流培训体系,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相结合,在引进物流人才的同时选派有潜力人才外出深造,为企业培育出既懂技术管理、又懂物流管理的综合性物流人才来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

3.加强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传递是否标准化、规范化、流畅化、及时化、准确化是物流时代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物流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且物流从属于信息流,而信息流分布于各个环节,贯穿整个流程的始终。企业应根据自身目前和长远的发展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来支撑研发阶段物流的发展,使企业自身能力根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要求进行配送所需开发样品,做到快速反应、敏捷配送,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的柔性化。企业应在业务流程优化和现代化物流技术引用的基础上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物流作业流程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同时也要加快企业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与供应商、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对接,搭建企业信息高速公路,从而促进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推进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建立一个开发样品的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样品物流实物网和虚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整个供应链内样品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样品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最终缩短样品订单周期,提高开发能力的市场反应速度。

4.推进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建立物流服务战略

联盟第三方物流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拥有专业的物流人才,而且物流设施力量雄厚,物流渠道和物流网络完善,这些优势使得第三方物流能通过规模效应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开发样品物流配送的响应速度,能灵活地根据客观的经济需要来完成各种开发样品物流任务。因此,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及时提供越来越多的样品,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响应。根据自身开发样品的特点以及样品配送范围,企业可以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作为物流咨询的提供方和物流整体或部分业务的承担方。从国外物流企业功能发展来看,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送等物流服务,因此,企业应注重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关系,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对开发样品物流增值服务的开发如挖掘订单信息、反馈样品市场信息等来改进和完善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及时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最终赢取市场竞争的商业先机。

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不仅是企业物流的内容,也是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挖掘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潜力为企业增强综合研发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成本和提高生产技术准备的物流效率,可以实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足度。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现代物流理念,灵活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物流领域的最新成果,培育出既懂技术管理、又懂物流管理的综合性物流人才,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物流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在企业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物流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鲍尔所克斯戴维·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DonaldJ.Bowerso“x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MichaelE.Porter.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李雷鸣陈俊芳:组织一体化与信息整合的第三方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3(3)。

[6]詹姆士R斯托克《战略物流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篇3

关键词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62-03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WU Haixia, WANG Yiming, WANG Xuexiang, TANG Rongping, GENG Huam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shoul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sist on appropriate theory,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practice guidance, nature of th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eaching, the editing thoughts and practice effect, has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compilation.

Key words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前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1]。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深远意义[2]。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快速,而高职体系的教材建设却没能及时跟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3]。

同样,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也面临教材与高职教育理念不切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问题。此类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本课程已经开设十年以上,原来课程全部是理论讲授;随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推进,急需一本教材与课程配套,支撑教学体系的改革。

2 精细化工的特点

精细化学品与通用化学品相比,不仅有量上的基本特性,即小批量、多品种(如原来的化学工业部在1986年把精细化工产品分为农药、染料、涂料、颜料、信息用化学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黏合剂、试剂和高纯物、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共11大类[4]),而且具有质上的特殊性能,即特定功能和专用性。另外,还增加了复配增效、剂型加工、商品化三部分。

基于以上特点,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多采用间歇操作,而且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推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品种的系列产品,但是如何体现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性和典型工艺过程,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3 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与高职精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高职精细化工专业培养的是在化工企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必须围绕精细化工实际岗位(如配料岗位、反应合成岗位、分析岗位、包装岗位等)来设计教材内容,即应该依据实际的生产过程来选取教材内容,体现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是对本科教材的删减、重组,没有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比如在介绍染料合成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少深厚的有机合成的知识基础,偏难、偏深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另外,教材缺乏实践性。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内容多数单独设置课程,或教材中选用的实践项目与课本讲解的理论内容不配套,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继而无法实现同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其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更新换代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现行的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部分编写者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不了解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的岗位技能要求等。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教材形式单一,多数局限于书面教材,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取证要求衔接不够等问题。

4 教材编写的思路

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编写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体现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从精细化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使教材内容有效地对接精细化工就业岗位的中、高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备料、反应原理、工艺过程、产品检测、复配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提炼,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从学校毕业到企业的“零距离”上岗。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内容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行业发展迅速。如何体现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地、适时地更新教材的内容,既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体现教材机动、灵活的特点。本教材编写者在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产品的变化和需求,同企业多方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解决企业工艺改造等问题,并经常查阅精细化工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做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来确保教材编写的先进性、发展性。

校企合作联合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教材编写团队应该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了解教学规律、教材编写规范要求和企业一线人员熟知新技术、新工艺、岗位要求的优势,确保编写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也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人员除自身具有多年的企业经验外,还邀请兰州脂厂、兰州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公司等人员参与,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实践题材,突出了高职教材为产业服务的特点。

教材编写体现“理论够用+典型实训”原则,并配套开发网络资源 本教材由理论和实训部分共同构成,理论部分的编写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实训部分选取与理论部分配套的典型产品生产作为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符合高职院校开设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要求。另外,本教材团队围绕教材编写,同期开发了相应的教学素材,包括网络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考试系统等,并建成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为教材的使用提供支撑。

5 教材编写大纲

基于精细化工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就业方向,选取表面活性剂、助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染料与颜料、农药、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香精和香料共计11个模块。各模块内容自成体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分类选取授课内容。每一模块均涉及产品基本概念、分类、用途及性质,将各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由原料性质、反应原理、一般生产流程到操作工艺、产品检测及复配应用进行介绍,并给各模块配套安排典型实训项目,便于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每个模块设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后也有对应的复习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自学并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情况[6]。

以第一模块“表面活性剂”为例,表面活性剂模块具体分为六个项目,前四个项目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四个项目中分别对每一类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实际生产过程选取一种典型产品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就选取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典型产品进行重点详细介绍,最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类产品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介绍。特殊表面活性剂中对氟碳、含硅、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介绍,每一模块的最后一个项目都是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内容就是前几个项目中的典型产品的生产,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能更加扎实地了解产品从备料到生产到商品化的过程。每一模块都有小结便于学生复结,并配有相应数量的习题。

6 教材的实践与评价

本教材通过大量文献、教材、专著的查阅,是一部基于生产过程编写的精细化工专业教材,教材编写体现理实一体化,实际教学中可实现一体化;教材理论内容“必需、够用”,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教材引入最新产品发展和应用,满足学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的迫切愿望;教材模块之间变换的是产品,重复的是生产过程,学生在多次实训中增长的是技能。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教材涉及的产品品种有十多类。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经过教学一线两年的实践应用,采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师生反映,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基本理论实用够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于职业教育中精细化工及相关化工工艺类专业教材”。

参考文献

[1]周琦,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50-52.

[2]周晓健,章文清.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0):34-35.

[3]刘志鹏.从战略高度谋划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11.

[4]宋启煌.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

篇4

1运行模式困境

内部供应链运行模式方面的困境首先体现在对模式的选取方面。企业可能已经意识到采取以客户为主体的拉动模式的必要性,但却在执行过程中依然采取推动模式的内部供应链管理。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缘于企业对客户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来自终端客户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不足。此外,以客户为主体的拉动模式为当前的倡导模式。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供应链都适用于该模式,对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完全实行拉动模式几乎不可能。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运行模式是内部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2信息共享问题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从内部供应链来看,信息共享在主观认识上不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关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流通不畅和信息失真往往是造成内部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的主因。此外,在信息共享问题上,内部供应链应预设接口,与外部供应链相通,以建立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然而,实施中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内部供应链外输的共享信息与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财务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等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信息共享需要链条上所有企业具备相融的信息技术,而掌握该技术,对某些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亦存在一定困难。

3自我封闭问题

从运行上看,内部供应链更趋向于一个闭循环,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内部供应链管理从主观认识上倾向于自我封闭式管理,表现为企业一味关注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而忽视供应链管理的服务对象,即产品。从结果上看,自我封闭极易导致企业所从事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围绕落后的产品或产品生产技术的供应链管理。虽然供应链管理优势之一在于其可有效避免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然而,实践中任何企业无法完全脱离竞争环境,自我封闭式管理易造成企业丧失技术进步的能力,并最终导致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而被整个供应链所抛弃。

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价值

1保障内部供应链有效运行

竞争情报中的“竞争”主要是指在时间、成本、产品性能等方面拥有竞争优势。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发掘,其更注重开发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以及产品功能、质量等方面的横向比较信息。完善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中的竞争情报开发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所涉及的部门、所产生的成本等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横向信息比较,使企业明晰其内部供应链的优劣势及终端客户需求,从而有效避免供应链运行模式和自我封闭问题。只有基于横向比较信息及产品自身生产周期等特点,企业才能选取适合的内部供应链模式,并适时加以调整,最终保障内部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2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保障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之一在于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而信息共享的前提则是链上每个企业必须完成自身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基于内部供应链的情报开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自身产品的跟踪监控,而且可为外部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相应产品信息,从而保障整个链条高效运行。

3保障竞争情报开发的产品导向

狭义的竞争情报主要是指与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有关的情报信息。在竞争情报开发过程中,虽然每一条情报信息都具有价值,然而,如果缺乏筛选过滤标准,则会导致企业陷入情报沼泽。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为企业的情报信息分析与利用确定了基本方向,即服务于内部供应链、以产品导向为主旨。这一理念可有效避免以击败竞争对手为目标的扭曲的竞争情报开发,从而消除企业步入恶性竞争的陷阱。

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途径

内部供应链竞争情报的开发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等信息的跟踪,另一方面是对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开发。对于企业自身产品信息的跟踪,从狭义角度来说,似乎并不属于竞争情报信息开发范畴。然而,没有“自知”则无法完成和其他企业的比较,亦无法形成竞争情报分析。对于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开发,更注重于横向竞争情报信息的比较,是企业克服“自我封闭问题”的关键。

1产品信息跟踪

对于产品信息的跟踪,其方法主要通过目前已相当成熟的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及销售时点技术(POS)等加以实现。通过赋予产品条码,从而利用EDI和POS技术,密切跟踪产品的生产和出库情况,以确保产品的生成时间、种类、产量等与整个供应链需求相吻合。产品信息跟踪在技术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程度。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具有至少一个主导企业,主导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相关产品信息需求指标体系,从而促使整个供应链依据此体系、利用条码和EDI等技术,对产品加以跟踪。供应链上非主导企业通常追随主导企业,或与主导企业进行沟通协调从而制定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数量、周期、种类等计划,在此基础上实行产品信息跟踪。供应链上各企业在进行产品跟踪时必须做到相互间产品信息共享,且信息实时更新。

2技术情报信息开发

产品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开发方法并无定式,企业可采取的方法包括诸如与一线销售人员、技术专家人员、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上下游企业沟通、查阅与产品相关的专利申请信息等,最终目的是获得该产品生产的最新技术实施情况。对于产品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开发关键在于企业应将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范畴,使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成为工作常态。此外,产品生产技术的更新通常会通过该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波动显现。例如,当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得以改进,促使其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企业赢得价格上的优势,最终将体现在该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上升。有鉴于此,产品技术情报信息开发应密切注意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变化,占有量的波动通常是新的生产技术得以实施和引进的市场信号。产品跟踪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已被纳入其日常管理范畴,然而对于生产线的技术情报信息跟踪,企业往往重视程度不足。

实例分析

1产品信息跟踪实例

沃尔玛产品信息完善的跟踪体系为企业进行产品跟踪提供了借鉴。由于其本身并不生产产品,沃尔玛内部供应链范围相对狭窄,未涵盖产品生产过程各节点,其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几乎融合。沃尔玛整个产品跟踪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组成。(1)条码技术模块。沃尔玛所有产品都带有条码,条码是进行产品信息跟踪的最基本要素。条码所含带的信息包括产品生产日期、产地、储存位置、价格等,企业可根据需要赋予条码不同信息,为跟踪产品做好准备。(2)销售时点系统模块(POS)。该模块主要用于记录产品销售时间、地点、数量等信息,并将此类信息汇总分析,以明确产品的需求程度并最终确定库存及生产数量。(3)电子订货系统模块(EOS)。该模块基于产品条码信息及POS系统分析,对产品实施电子订货。同样配有EOS系统的配送中心或供应商根据订单及时准备并发送货品。(4)电子数据交换模块(EDI)。该模块主要用于与供应商交换商品销售、库存、订货等信息。沃尔玛将其EDI模块与POS系统连接,POS系统所记录的产品销售详细信息即可通过EDI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可据此备货并发出预先发货清单(ASN),以备沃尔玛收货时查验。(5)自动补货系统模块(AR)。该系统模块有别于EDI系统之处在于其将补货流程直接交与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商品销售情况分析,并自行进行补货。沃尔玛的产品信息跟踪体系已经完全融入整个供应链之中,相比而言,条码技术模块、销售时点系统模块和电子订货系统模块可基本定义为内部供应链,但不难看出,其每一模块都预设端口与外部供应链共享信息。准确高效的产品信息跟踪体系并基于此而形成的完善供应链管理是沃尔玛成为行业领头羊的主要动力。五个模块并非一蹴而就,最初仅有前三个模块,主要以用于内部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及市场快速反应需求,进而形成EDI和AR系统模块。五个模块中,主要用于内部供应链管理的前三个模块为基础,是企业从事内部供应链竞争情报开发的起点。虽然沃尔玛出于其零售商身份,所建立的产品信息跟踪体系有别于其他诸如制造企业,但信息跟踪理念相同,即首先时时掌握产品状况,其次强化共享功能。

2生产技术情报开发实例

美国商业情报咨询师MikeSandam曾为一家皮萨馅料生产企业作过一次生产技术情报信息横向比较调查,其目的正是揭示企业内部供应链中生产技术各环节与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从而寻求提高内部供应链生产效率的途径。对于自身企业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追踪并不难,可从各部门直接获取。Mike所获取的该企业生产技术信息显示:企业用于生产皮萨馅料的工艺模式为大型隧道式工艺;共拥有2条生产线;废物处理模式为附着于隧道式生产设备下的大型传输带式废物处理;由于皮萨馅料多为定制,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且每更换一次馅料配方,整个设备必须重新清洗,产品生产成本压缩空间低。对于竞争对手的生产技术情报信息的发掘是情报分析的关键。围绕内部供应链各环节,Mike首先制定所需信息类别: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生产规模及效率、劳动力成本等,然后启动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开展情报收集工作。所获取的竞争对手生产技术情报信息内容及信息获取途径详见表1。

将本企业生产技术信息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后,Mike揭示出竞争对手内部供应链的运行更为合理和高效。其占据市场主动权的主要原因在于拥有更为灵活的生产技术,而非诸如原材料采购或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尽管在产能上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当,但竞争对手拥有5条小型生产线,当其中1条生产线进行设备清洗或维修时,仅影响生产的20%,而本企业由于运行的是2条大型生产设备,1条生产线的停产将意味着50%的损失。此外,调查亦揭示本企业大型设备的废物处理成本远高于竞争对手的小型设备。有鉴于此,本企业提高内部供应链生产效率的途径,一方面是减少生产线停产次数;另一方面则是更新设备。后者实为根本。

结语

篇5

关键词: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1林业种苗的重要性

作为森林建设的基本以及保障,林业种苗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其还承担着以下几项历史使命:(1)负载林木遗传基因;(2)森林世代繁衍;(3)林业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充分适应当代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林业种苗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种苗种植在满足数量的同时,还需满足产品多样化以及优良化的需求,并且实现高质量种植产品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第一条件。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以及强化林业种苗事业,在林业发展战略中将生态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并将林业种苗作为基础,优先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发,以及良种与技术的不断推广,林业种苗体系逐渐得到了完善以及提升,这为我国林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业种苗产业发展特点及工作方针

2.1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均已形成林木良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在我国许多省市也得到了普及,各繁育基地不仅能够帮助种苗进行繁育,还能够让各地区自行进行种苗繁育以及种植。如此一来,为林业培育种苗增大了范围以及空间,并且还能够为较为优质的种苗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环境进行固定培育。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存在个体经营或者私人营业的育苗企业,私营育苗企业的存在促使我国林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我国相关部门对私营育苗基地有着相应的资金鼓励,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还能够促使私营培育企业在林业种苗繁殖中占领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林业品种逐渐得到增加,品种的丰富化促使优质苗品的占有率也逐渐增高,例如以下几种:(1)杨树品种NL-96;(2)杨树品种NL-895;(3)柳树品种J-795;(4)柳树品种J-799。,我国还引进较多新型育苗品种,例如金丝柳等,促使我国林业种苗的品种更加具备丰富化。

2.2工作基本方针

第一,林业种苗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因而需有效提升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促使林业种苗事业能够依法决策以及守法行政,进而实现依法治种。第二,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生产以及科研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种苗由数量向质量的快速转变,并借助科学技术以及技术创新合理提升其科技含量,保证林业种苗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促使其能够得到健康、长效的发展。第三,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完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组织协会,进而合理提升其社会化服务。林业种苗的过程包含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几个方面,建立以及完善相关机构是为能够在林业种苗的整体过程中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四、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实际工作作为出发点,将林业种苗作为重要产业,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保证其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使林业种苗能够实现专业化、多元化、标准化及一体化。

3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问题

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技术型人才的支持,但是在现实情形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却十分严重。技术人员不够,就意味着员工每天的工作量都及其繁杂,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水平,为林业种苗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造成严重的后果。

3.2调研问题

在开展林业种苗过程中,应当做好调研工作,这样有利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的了解,在选育种苗时也能够做出科学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中,却由于林业部门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及时共享,导致了调研信息严重不足,影响在生产技术中的选苗育种。另外,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没有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整个林业部门对于市场环境、市场需求都没有很好的了解,就无法保证种出来的种苗是否真的符合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会给林业种苗工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消耗了生产技术人员的精力,严重的还会对林业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3资金问题

林业种苗的生产过程及其管理周期都较为漫长,在短期之内很难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容易导致林业种苗工作开展中严重缺乏资金。资金不足就意味着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在招揽工作人员时也不易招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给林业种苗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有很多投资者对于有关林业种苗的投资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金额的利用率,影响了种苗的管理措施,进而影响林业种苗连锁产业的发展。

4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应对措施

针对林业种苗的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林业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人才问题;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解决调研问题;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4.1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提高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完善林业种苗管理措施的重要因素,所以林业部门必须重视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拿出资金,对林业种苗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于种苗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体育种操作的熟悉程度,这样就能够为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

林业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信息建设,做到资源共享,才能保证对于实际的市场需求有详细的了解,时刻掌握市场动态。各林业部门之间可以构建专门的网络平台,用于信息共享,这样就能够将市场动态时刻掌握在手中,进行选苗育种时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林业种苗工作顺利进行,林业部门加大资金的投放,用于林业种苗发展。另外,国家在政策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资金筹集,发动社会公众的力量,不仅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解决林业种苗的资金问题。5结语总之,林业种苗在保护、发展林业资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各地林业部门都应当重视林业种苗,克服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应中华 单位:宜昌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当前,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众所周知,化工生产过程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不仅是困扰我们也阻碍了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使得化学工业生产得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化学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成化学工业生产过程的从传统的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变革,充分解决化学工业生产中低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让化学工业生产向着环保型的、绿色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未来化学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化学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1 化学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化学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化学产品的多样化、化学原料的多样化、生产路线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法的多样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化学工业生产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1.1 污染物的来源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在进行主反应得到主产物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副反应、副产物的产生。这些副产物是我们不要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加回收处理,与废料一起排出就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我们常常听说“工业三废”,其实就是指废水、废气和废渣,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无外乎这样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与固态。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依靠燃烧来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是与此同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如SO2、CO2、NO2等)和烟尘对环境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另外,液态的温度较高的废水排除后,对环境中水的溶解氧量产生极大影响,破坏水生生物和藻类种群的生存结构,导致水质下降。

1.2 化学工业生产中污染的特点

1.2.1 具有毒性大的特点

在化工厂排放的废弃物中,会存在一些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污染物。例如,在排放的废水中会含有一些氰、硫、砷,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如镉、铅等这些物质会对生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巨大的危害。还有在排放的废气中会存在一些有剧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氮氧的化物、氯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2 具有种类多的特点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种类多的特点,除了无机污染物(氰、硫、砷、钡、镉、铅),还包括有机污染物(苯及其同系物、醇、醚、醛、酯、酮)以及固体污染物(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这些种类繁多的污染物无论对大气、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都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危害生物。进入土壤中会使得土壤酸碱化,阻碍植物的生长。

2 化学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2.1 政府要增加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投入

化工生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化工产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例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或者提供财政补贴。这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化工企业才能更加致力于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从而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2.2 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机构

我们知道,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其他的产品生产行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政府可以集中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来专门建设一个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机构,专门负责对环境的评估与治理。这样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工作人员集中,能更好的攻克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

2.3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的监管在环境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超额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罚款,能有效的阻止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并且环境监管部门还应该责令化工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 实施技术推进战略

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管理措施、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使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知道化学工业生产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集中力量解决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生产的技术问题,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停止其中一些污染高、经济效益的化工生产,这样才能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出路。

2.5 实施技术组织战略

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设计机构与企业生产的优势,构建坏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联盟。研究出控制排放、降低能耗的新的科学技术,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多种技术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生产。

2.6 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方针

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关注世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在企业生产内部采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综合治理措施,来提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并在化工企业内部逐渐建立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化学工业生产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需要人们在化工生产的过程总将化工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工业生产在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时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我国的化工生产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由高污染、高能耗、粗放经营状态向以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祥芳,唐家龙,夏来保.我国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

篇7

    农业技术推广开发单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或者是技术入股的方法把产业化的生产技术转让给可按单位或者是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办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然后再以龙头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把农业技术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中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技术专业可以以技术入股参与到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当中。第二就是公司可以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有偿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保障和销售保障,有效降低农户的农业经营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第三是实现了农户、专家和公司之间的共赢,实现了农民致富、科技推广以及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展会推广模式

    农业展会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作为主体,通过政府给予的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支持,利用政府的权力和威信,把区域内优秀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整合和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综合技术资源,从而吸引技术使用者进行交流咨询、学习参观、合作购买、最终达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的目的。这种展会推广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一些农业技术博览会、养殖技术博览会等。农业展会推广模式的特点是集中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资源优势,制造出一个农业技术综合要素大市场,集中进行农产品技术、产权、项目和产品的全方位交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研究实验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3.农业技术专家大院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主要是农业大学,农业大学以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以赢得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专家大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是让农户直接和大学杰出,充分发挥大学的信息服务、科技培训、技术师范以及科技创新优势,让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能够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农户和农民能最快地掌握到前沿的农业科技,很好地缩短了农业成果的转化流程,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在正式投入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给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很好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篇8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ugar production;specialty reform;explor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27-02

0 引言

随着制糖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其产业也从单一的企业模式向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拥现,先进设备大量应用于生产过程,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求一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因此,如何对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位从事制糖专业工作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1 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对制糖业发展的意义

制糖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达到以最低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但从目前国内外制糖产业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制糖产业技术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水、煤、电、废水排放量、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多的制糖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技术,从而出现经济效益低、能耗大、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2007年自治区成立了广西糖业研究发展中心,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糖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企业和开设制糖生产技术专业的院校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展现“产、学、研”这一重要应用手段,而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对培养一支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高职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设置和发展趋势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区唯一开设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与学院共同成长至今,它是由原广西轻工业学校制糖工艺及装备专业基础上改造与建设后发展起来的,最初创办于建校时的1956年,开设时间已达五十六年。2006年,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获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投入300万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制糖食品类实训条件在广西区内领先,具有一流的制糖生产技术校内实训中心。2003年7月学院被聘为中国糖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设有科研机构“广西糖业研究发展中心”,是广西糖业职业教学、科研的基地之一。

经过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创业,为广西制糖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人才,其职业能力得到社会承认,五十六年来,向制糖行业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生中有的成为集团或企业主管,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广西制糖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合并升格成为高职后,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在原有的悠久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制糖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深度与企业融合,共同建立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纲领,注重专业、课程、实践、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建立形成紧密型合作的办学机制,增强了专业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广西糖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3 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专业改革 树立“零距离,深层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明确定位与目标,找准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改革的切入点,聘请大型制糖企业、行业专家到学院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制糖企业的生产特殊性,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方式组织教学,与企业共同制订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进行 “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根据制糖企业榨季空闲时间,采用短期(半个月)、中期(3~6个月)、长期(一年以上)面向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培训。

3.2 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突显“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特点。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制糖企业进行“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在企业开榨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白天在车间进行生产实习,晚上由学院安排到企业的专业教师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融课堂与实训基地、实习地点一体化,做到“教、学、做”一体,这样,一方面解决企业榨季招熟练工人的困难,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大型课程实验、第二课堂、技能竞赛、创新实验与参加社会调查、岗位劳动等,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学院每年举办“食糖质量鉴定技能”专业技能大赛,竞争性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3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制糖生产岗位能力为核心,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生产针对性课程,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相对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成后能够获取“双证书”。

3.4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制糖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成立由制糖专业教师、制糖企业专家、制糖行业协会技术专家组成的教材开发小组,归纳出制糖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开发教材,教材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对职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析,制订理论、实践教学模块,编写与开发具有高职课程特色的教材。图1是教材模块化项目化框架图。

篇9

关键词:化工产业;生产技术;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1加强化工技术管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化工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化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它们两者对于化工产业的影响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与此同时,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化工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安全生产的管理不能够相互割裂开,而是应该同时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提高,生产出更多的化工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使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1.1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于化工产业自身所需要的原材料所具备的特点就是有毒,有害物质,易燃物品,易爆品等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于生产技术的管理,规范相关的生产操作,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生产技术的管理对于安全生产的意义就是十分的重要,很多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人为操作的失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这些失误的产生,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减少生产流程的损失

在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化工生产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因此加强对于化工产业生产技术的管理还有利于减少化工产业生产的流程,提高化工产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产品的质量,极大的减少了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之中的损失,节约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进一步的促使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与此同时,在进行化工产业生产技术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对于生产流程的优化还能够减少其出现生产安全事故的概率,这对于提高化工产业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2.1管理制度有缺失,落实情况不理想

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生产技术管理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而且对于现有的管理制度不能够很好的落实下来,这就容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不仅仅会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的伤亡,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造成制度缺失以及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许许多多的安全管理制度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对于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不能够加以严格控制,让无关人员随便进入从而造成巨大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巨额的经济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2.2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

在化工企业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把很多安全管理条例以及规章制度都置之脑后,使许许多多的管理制度流于表面形式,难以真正的贯彻执行下去。其次就是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之中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责任意识,对于生产技术的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在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各个参与人员也严重缺乏,不能够从自身做起来杜绝安全隐患,这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生产工作人员技术有待提高

在化工产业中生产人员的技术有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欠缺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一线的生产人员自身专业技能较差,对于一些专业要求较高的化工产品的生产不能够按照生产要求以及生产规范来进行,再加之在生产过程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3优化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方法和措施

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应当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与改革,落实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还有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设备,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以及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

3.1重视设备引进,保证安全生产

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对于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先进的生产设备的引进,保证安全生产。在进行先进的生产设备的引进的过程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以及化工产品的特性来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之后还要重视对其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保证生产设备的安全生产。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已有的旧设备的维修和保护,保证它们能够正常的运行下去,这样才能够极大的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3.2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方法

在化工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已经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之中还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方法,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实施下去。在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之前要以化工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作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适合本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其次就是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这样就能够保证管理制度的执行。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能

在化工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生产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是按照生产规范来进行,才能够有效的减低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化工企业中要定期举办学习专业技能的培训,让每一个生产人员都能够及时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就是还要加强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化工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3.4改善生产环境,重视原料检测

由于化工产品的生产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大多都是充满了有害物质或者是易燃易爆的物质,因此必须做好生产环境的改善,重视原材料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生产环境的改善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于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其次就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加强对其的检测力度,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工原料,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4小结

总之,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了化工企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龙才.探究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关系[J].化工管理,2015,(31):120.

[2]唐伟,张敏诗,刘洋,杨牧.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17,(25):280-281.

篇10

摘 要 现阶段对于煤炭行业来说,采用合理模式管理投资成本成为了关键点。发展行业成本对标模式,对于增强煤炭行业内部管理是煤炭行业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笔者就多年从事煤炭行业成本管理的经验,以下就成本对标模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煤炭财经 对标工作设计 分析与实践

一、煤炭行业成本对标工作设计

1.成本对标的内容

从对标管理的内容上看,煤炭成本对标的内容应包括成本管理相关指标和成本管理最佳实践。也就是说,煤炭成本对标不仅仅是成本指标的简单对比,还要进行成本管理手段、成本管理流程的比较。

2.对标人员的组成

煤炭成本对标工作涉及面很宽,除了需要经营管理人员的推进以外,生产技术人员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是由成本的构成决定的。以煤炭成本构成为例,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煤炭成本由材料、人工、电力、安全等各项目成本构成;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煤炭成本则是由开拓、掘进、回采、运输、提升、通风、排水、洗选、储运等各作业环节投入组成; 从技术管理角度,煤炭成本则是由矿井开采年限、埋藏深度、煤层厚度、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劳动组织等各因素所决定的,可以说成本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煤炭成本对标不仅仅是经营管理上的财务数字对比,还包括生产技术资料的分析,成本管理实践做法的学习与推广。因此,在煤炭成本对标的全过程当中,不论是组织对外考察煤炭成本对标、内部找差距、分析与总结、制定改进措施等,不但要经营管理部门及人员组织、参与,而且也一定要有相关的生产技术部门及人员参加,发挥生产技术部门在行业信息资料收集上的优势,汇总相关标杆的资料,总结对方经验、寻找自己差距,共同研究,制定准备采取的措施。

3.对标“标杆”的选择

煤炭成本对标的关键在于选择和确定被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和标准,即“标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内部煤炭成本对标指标结果会好于竞争性煤炭成本对标指标结果,竞争性煤炭成本对标指标结果会好于行业煤炭成本对标指标结果。成本对标,尤其是煤炭成本对标,涉及到影响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地质条件、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劳动组织、地方政策等深层次因素,这些信息很难从公开资料中获取,因此,煤炭竞争性或行业煤炭成本对标(外部对标)较为困难,相比而言,内部成本深层次对标则较为容易。随着煤炭企业集团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区域的扩展,所属单位的增加,即可以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选择外部成本管理标杆,进行战略管理煤炭成本对标,也可以所属单位为主体选择内部成本管理标杆进行精细成本管理对标,外部标杆与内部标杆相结合,即可拓展成本管理视野,又可推进集团内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4.对标指标的设计

煤炭成本对标指标既要包括财务管理指标,还要包括生产技术指标。各煤炭成本对标主体要根据煤炭成本对标事先确定的内容以及煤炭企业集团内部各行业的成本特点,设计煤炭成本对标指标体系。在成本综合及单项费用等财务管理指标下,还要搜集与单项费用相关联的基础数据,如: 与吨煤材料费相关联的生产能力、开采年限、支护方式、万吨掘进率、万吨巷修率、工作面安装个数、生产工作面个数等; 与吨煤电费相关联的生产能力、开采年限、机电设备容量、矿井涌水量、排水高度、万吨年通风量等等,力求通过对比分析,找准成本管理重点,深层次挖掘成本管理潜力。

总之,煤炭企业集团开展煤炭成本对标,一是要提高煤炭成本对标深度,不仅要从面上对比,更要导入先进做法,持续创新;二是要建立对标组织体系,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共同配合;三是外部标杆与内部标杆相结合,良性互动;三是要健全煤炭成本对标指标体系,各对标主体一定要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结合生产过程设计一整套指标体系。

二、煤炭企业集团如何实施成本对标

按着煤炭行业成本对标研究结果,结合煤炭企业集团的行业成本特点,应通过确定组建机构、明确内容、重点开展分析与评价的步骤实施成本对标。

1.建立煤炭成本对标机构

各对标主体在进行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中,应该安排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负责整个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为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标机构可分为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

1.1煤炭成本对标领导机构

由各对标主体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起协调、保障作用,并担负以下职责:1)担当企业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的最高负责人,监督、管理、指导单位煤炭成本对标的日常进行,确保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规范化及其整个流程在单位内部得以顺利推行。2)协调各部门或项目小组之间的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减少部门或项目小组之间协调工作带来的资源浪费及无效劳动,排除对标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保证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及项目的正常运行。3)提供与煤炭成本对标管理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安排,为煤炭成本对标管理活动及项目调配人力及各种资源。

1.2煤炭成本对标执行机构

煤炭成本对标的整个过程需要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人员来共同执行。对标活动可由各部门或组建煤炭成本对标项目专业小组,如: 整体筹划、物资、人力资源、设备、电力、技术等项目小组来进行,部门或项目小组应由小组负责人、信息分析人员、实施人员等各种人员组成,明确职责、工作程序及管理办法,全力确保煤炭成本对标目的的实现。

2.明确煤炭成本对标内容

2.1建立对标指标体系

煤炭成本对标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煤炭成本对标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要以主要成本指标为中心,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过程指标,构建一个由财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相关指标组成的、力求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综合反映企业成本管理全面情况的指标体系。可由财务管理类指标体系和生产管理类指标体系两大子体系组成。1)财务管理类煤炭成本对标指标体系煤炭产业:综合成本、制造成本、洗煤加工费、吨煤材料费、吨煤电费、吨煤人工成本等等;2)生产技术类煤炭成本对标指标体系-煤炭产业: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原煤材料单耗、用电峰谷比、原煤电耗、全员效率、回采工效率、掘进工效率、万吨掘进率、洗煤回收率、设备完好率等等;根据煤炭生产管理流程,可以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作为一级指标,再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所包含的指标进行分类、选取,形成下一层级的树状指标体,下一级指标应支撑上一级指标并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如前所述的与吨煤材料费相关联的万吨掘进率、万吨巷修率、工作面安装个数等等。

2.2明确对标管理实践内容

煤炭成本管理实践的内容包括成本管理制度、流程、模式以及文化等内容。如:成本预算、核算、分析、考核方式及办法,以及物资、设备、电力等管理方式及办法,重点是结合对标主体管理实际,学习和借鉴先进单位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促进成本管理创新。

3.指标分析与实践比较

指标分析与实践比较,即通过有组织、系统性、分层次、按项目的煤炭成本指标对比、差异原因分析、管理实践学习,找出煤炭成本指标差距与煤炭成本管理不足,提出煤炭成本管理目标、设计煤炭成本管理改进建议及方案。此项工作可采取整体煤炭成本指标分析和单项煤炭成本指标分析相结合、管理实践定性比较与煤炭成本数据定量比较相结合等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