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员职责范文

时间:2023-04-07 21: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理员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理员职责

篇1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历的制作原则》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求职是现在所有待业者非常在意的一个问题,而求职是一个过程,求职者要能在每一个环节中做好,才能顺利的求职成功。比如说个人简历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求职的敲门砖,在求职中个人简历要经常替换,有针对的来写。此外,在个人简历中就还有一些求职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些写作原则。

1,清晰原则个人简历的清晰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的写作的条理性要清晰,用人单位在筛选个人简历的时候,一般都会跟随着你写的条理来看。条理越是清晰则就也是便利对方的阅读,进而也可以给对方 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就是排版于印刷上,个人简历要有阅读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内容上,其个人简历本身也非常重要。

2,十秒原则什么是个人简历的十秒原则?这个主要是针对HR阅读个人简历而来,众所周知的HR在筛选个人简历的时候,一般都是快速的浏览,一般来说其流连的时间也就在十秒左右。因此,当你在写个人简历之后,也要试着浏览一下,要保证你的个人简历在十秒内可以看完。

篇2

关键词:体系;监督;管理;服务。

以下根据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讨论建筑质量监督机构的体系建立: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

关注顾客或以顾客为中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组织只有为顾客提品的服务才能生存。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这是管理企业的立场问题,是思考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1.明确顾客概念。

这里,首先要明确监督机构的顾客。“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监督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包括向上级政府部门提交的文件、对监督服务对象出具的各种资料和凭据,如检测报告、相关手续、对违法行为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和报告等及按要求规范完成的各项服务工作。因此监督机构的顾客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所需提供服务的建设各方主体和社会广大消费者。

2.什么是顾客的要求。

“顾客”一词是代表性的含义,它代表了市场的需求,代表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代表了监督服务对象的意见。顾客对质量工作的需求和期望往往不会直接提出。顾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对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对监督人员的要求,社会舆论对监督工作的要求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的顾客要求,应当将其具体化便于操作。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规范日常监督工作,工作人员时刻要以监督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做到业务熟练、一身正气;社会舆论对我们的评价,是衡量监督机构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对自己负责,对质量负责,对社会负责。

3.顾客要求应转化为具化的质量特性。

监督机构的产品是提供服务。因此,产品(服务)具有以下质量特性:

a.服务规范性:对顾客(上级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社会各界用户)所开展的工作态度热情,服务意识到位,在工作中以服务规范、服务承诺为标准,有效地实施管理服务。

b.执法公正性:在行业监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和权力公正、准确地开展对建筑业的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职责时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规现象的出现。

c.工作严谨性:一切工作讲求实效,工作严谨,按照本单位质量体系的要求,所有工作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按程序对每一个步骤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记录,办事有依据,职责清楚,责任明确。

d.管理高效性:监督机构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高效率的工作,达到建设一流管理服务机构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以优质科学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 质量管理体系如何满足顾客的要求

a.建筑质量监督管理职能通过确定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监督工作能够满足这些质量要求。并通过对监督工作的受控程度来保证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满足质量要求。要证明监督工作能够满足“服务规范性、执法公正性、工作严谨性、管理高效性”的要求。满足上述要求也就是满足了顾客的要求。

b. 监测顾客满意度。质量职能部门应依据顾客的质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测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组织可以借助于数据分析提供所需的顾客满意的信息,进一步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领导作用的原则

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监督工作要求我们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因此就要求监督工作的“统一性”,失去统一性的监督管理,监督工作不过是空谈。同时,监督工作涉及到“权威性”,没有高度的权威,就很难实现“统一性”;要做到权威性,就必须发挥领导的作用。对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最高领导者,应向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宣传教育,确保全处关注顾客要求,达到“服务规范、执法公正、工作严谨、管理高效”的质量目标。

三、全员参与的原则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组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组织内各职能、各层次人员参与实现质量管理过程及支持过程来实施的。监督机构应采取下列措施:

1. 让每个工作人员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监督机构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角色

每个人都应清楚其本身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了解其工作的目标、内容以及达到目标的要求、方法,理解其活动的结果对下一步以及整个目标的贡献和影响,以利于协调开展各项监督管理活动。在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活动的要求中,工作人员及领导均起着主要作用。

2. 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解决各种问题。

应在工作人员中提倡主人翁意识。让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树立责任感,发挥个人的潜能。这种方法可以是对工作人员确定职能、规定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通过培训和教育,也可以是在指示工作时把目标和要求讲清,还可用数据分析给出正确的工作方法,使工作人员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

3.使每个工作人员根据各自的目标评估其工作成绩状况。

工作人员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业绩中得到成就感,并意识到自己对整个监督机构的贡献,也可以从工作的不足中找到差距以求改进。因此,正确评估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价可以用自我评价或其他方法,如内审和管理评审进行。

4.使工作人员积极地寻找机会增强他们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经验。

在监督活动中,应授予工作人员更多的自去思考、判断及行动,因而工作人员也必须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工作人员不仅应加强自身的技能,还应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增强知识和经验。同时也符合当前监督工作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现实。

四、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

具体到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首先应强化监督方案的编制和监督交底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工程进行差别化监督、人性化监督;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提出,同时要向参建各方提供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及预防措施,做到不仅本工程的质量问题能有效整改而且使各参建单位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少犯甚至不犯相同的错误。这些都应在监督机构的质量方针、目标及手册和规程中逐一体现。

五、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的原则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新机制,原则 ,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s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policy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organization mode, participate in content change, mak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generally been declining state,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bility the enhancement, the impact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oothly. Therefore, establishing the new mechanism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Keywords: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he new approach, principl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 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 运用综合手段, 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面临的问题

1、“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

“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农田水利等村内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事一议”缺乏规范的操作性程序和管理办法,绝大部分项目因缺乏引导资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成,效果不理想。

2、管理体制落后,水利发展动力不足

从近年来改革的实践看, 以公益性为主的灌排沟渠、渠首建筑物、桥梁等,一般无人承包经营,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逐渐丧失原有功能,水利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改制了,也存在经营短期化,不投资维修养护等问题。

3、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群众参与积极不高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更加困难:农民投资能力小,地方财力有限,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回报少,社会融资困难。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低,水管单位不能保证工程设施正常维护,使得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大。

4、农田水利设施生存难度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建设占地占用灌排设施的现象日益增多,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5、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规范程度低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国家

法律,但是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法律法规,使得水执法无法可依,违法行为得不到合理严格处罚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 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变一味“深挖沟、高筑堤”、人与水争地的做法, 给水以出路; 改变竭泽而渔、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做法, 还水于生态; 改变饮鸩止渴、随意排放污水的做法, 造福于后代。

2、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

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原则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 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 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 以城补乡、以工补农, 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

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 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 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 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部门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很多, 各部门应积极参与, 团结协作、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三是转变组织方式, 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 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 由从前的直接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的传统方式, 转变到重点抓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等, 从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相结合, 由过去的组织推动转变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两工”取消后新的组织方式, 大力扶持发展民营水利, 适合个人兴办的微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 完善“一事一议”“一事一批”制度, 有计划地搞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公益性较强的工程; 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承办较大的工程。

2、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政府财政部门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 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应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入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4、实行分类指导, 推广新典型, 探索新路子

一是根据地区差异, 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 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 确定工程重点。三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 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 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5、坚持依法治水, 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 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 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 划分事权, 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6、深化水利改革, 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 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 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 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水价改革的难点是农业水价问题, 重点是大中型灌区等供水工程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 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 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 由同级财政承担。

7、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 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参考文献

[1] 杨永华.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 农业经济. 2011(01)

[2] 郑风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问题、困境及出路[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02)

[3] 李万超.多策并举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J]. 武汉金融. 2011(03)

[4] 贾华利.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5)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风险;管理原则

良好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好的教学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教学风险,势必会给自身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规避好这些风险,研究教学风险、风险理论、风险技术十分重要。因此,下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教学风险管理原则,并提出了风险管理决策,希望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取得更好的发展。

1 高职院校教学风险管理的原则

1.1 以预防损失为主、减少损失为辅的原则

以预防性为主的原则称之为前馈控制原则,此原则是指在观察状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上,从而对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正确预计,并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为防止在日后各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而采用事先预防的对策。在高职院校教学风险管理过程中,前馈控制原则是指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在监视教学中“输入”,在教学活动前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是推动教学活动稳定顺利进行和降低教学风险系数的主要保障。在教学风险管理中,前馈控制原则是很重要的一项原则。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学校的正常运作并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是想要深度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以此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在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如果有教学事故发生,那么肯定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给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管理教学风险中,应坚持预防损失为主的基本原则,尽量从根本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1.2 教学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

在o法确定教学风险造成的损失下,其决策者应遵循如下两点原则:第一点最大损失最小化原则;第二点最小损失最小化原则。其中第一点原则又称为大中取小原则,也就是教学风险管理人员以教学风险的最大潜在损失值的最小者为最适宜方案。教学风险管理人员应用这种原则,能够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损失进行预防。第二点原则又称之为小中取小原则,也就是教学风险管理决策者以教学风险的最小潜在损失值最小者为主。在这里所讲的最小潜在损失值便是在有利的情况下的费用,一般是教学风险事故零发生率的状况。在分析这两点原则下能够看出,结合这两种原则作教学风险管理决策是有不足的,这两种原则都只是考虑了这两种极端的状况,要么是最有利的状况,要么是最不利的状况。综合来讲,这两种原则不是太乐观,就是太悲观,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能够确定教学风险损失的前提下,具备两种基础性的原则:一种是最可能发生的损失最小者为最优,在此原则下,一旦教学风险管理决策人员可以预知教学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风险管理决策者便会选择投保的形式,反之选择自留形式。从多方面上来讲,可保损失发生的概率不可能超过,根据这一原则来讲,人们经常选用自留,但有的损失即便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只要是发生了,其损失还是有的。第二种原则是损失期望值最小者为最优,这便是较为常见的管理决策原则,在此原则中,教学风险管理决策人员谋求损失期望值很小,在风险社会过程中,决策者很难运用此种试验方法对日后的教学进行管理。教育希望实现“风险最小化”,教师却是“安全人”,这样就会营造出“风险领域”与安全区域相连接的气氛,所以综合来讲对教育教学来讲预防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3 以个性为主、兼顾共性为辅的原则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般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少数几位教育人员要面对很多学习水平有差异、家庭背景有差异的学生。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和了解每位学生的信息,也很难掌控学生突发状况。所以,在高职院校这种群体生活中,随时随刻都会发生状况,并且每一种情况发生的状况都有差异。如:学生打架、弃学、逃课、车祸和自杀等风险,并且就同种风险事故来讲,其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学风险具有共性、个性的特征,虽然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分析和调查发现,能够找到教学风险的内在规律,并在充分利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降低教学风险中经济损失。所以,在实施教学风险管理中,应秉持“以个性为主,兼顾共性”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个性分析,在识别新风险的基础上,避免各种新风险事故的出现;并且在兼顾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事故发生的规律,加大力度管理学校日常教学风险,最大程度上降低高职院校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2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风险管理决策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风险管理决策来讲,其要具有系统的、完善的结构与模式。一是,应充分了解学校建设教学风险管理决策系统的目标。从各方面上来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其教学活动就是要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来实施的。总体来讲,社会对人才的供需对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学校在实施教学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中,势必要结合决策目标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学校的教学风险管理决策在了解和明确决策目标后,就要明确评估校内现有教学资源价值,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后,学校风险管理决策者要全面掌握和了解校内学生的状况和师资力量状况,并了解当前学校处于哪个发展层次上,为日后教学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于风险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育的现实问题也越发增多,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发展。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矛盾也在事物中存在着,无论什么类型的事物,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困难,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也在发展中,也自然会遇到一些坎坷,但只要高职院校做好教学风险管理工作,就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潜在风险和完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质量管理;原则;措施

Abstract: Quality is the basis and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no quality of the project, no project investment benefi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expounds the measure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some.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科学管理。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要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与遵循特定的施工质量管理原则,采用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来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1、“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一基本原则。把建筑工程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时刻为建筑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虑。

2、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树立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将考虑的重心从事后检查调整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材料质量、对施工工序、场地环境的监督与检查。

3、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

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施工人员,还是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从工程的客观实际出发,恪尽职守,尊重科学,遵纪守法,严格自律,秉着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认真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

1、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

1.1 从施工技术成面来看,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密不可分相关,技术因素不仅包括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而且还包括施工装备、施工信息以及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等。科技的巨大作用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效果也相应会在施工质量上得到最终体现。这就反映出一个规律,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就要重视施工中所辖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先进性以及适用性,施工企业要把符合技术要求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具体操作规程以及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之中,并通过具体出现的问题来对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进行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

1.2 从施工管理层面来看,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管理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这就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离不开系统的质量责任制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可采用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案,第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以及施工队伍自身情况来确定工程质量目标以及具体施工内容;第二,要结合工程质量目标以及具体施工内容来编写施工组织设计计划书,并在明确了施工内容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质量保证计划以及施工措施,同时进一步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第三,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并对施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由此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此形成案例库,并将成熟经验逐渐转化成今后确保施工质量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由此进入良性循环,保证优质高效建筑工程的开展。

2、人员管理上的优化措施。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人的因素上的把握,因此在质量管理上需要注重实现人员管理上的优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人员上的管理和控制,由于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但凡是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的人员,无论是直接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有可能对工程质量的形成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这些人员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具体的优化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坚持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第一的重要观念,并坚持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为用户服务以及坚持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其次是要提高建筑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决策高低以及质量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3、材料进场上的控制优化措施。

首先,收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确定材料品牌、厂家信誉可靠、质量过硬。对材料或半成品构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盖板、侧石、井篦、井盖等),订货前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备案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进行甲方、监理方、质检方、供货方会同检测部门二次检验,验证其质量可靠性;其次在进场材料方面,要有出场质量合格证和出场检验报告,合格证书、检验报告为复印件的必须加盖供货单位印章方为有效。特殊情况可以补报。如水泥,技术标准规定,水泥厂应在水泥发出之日起7天内寄发除28天强度以外的各项试验结果,28天强度数值,应在水泥发出之日起32天内补报。

4、努力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

首先,在工程管理工作上。要明确界定工作职责,做好管理协调、技术协调以及组织协调工作,从而保证物料和施工人员的充裕性和及时性。其次,在进场前,施工企业在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一是对施工场地进行充分了解,二是合理安排材料的堆放和防护工作,三是仔细检查现场的通讯设备以及通风、照明情况,从而合理布置好施工称帝的基础设施。

5、创建体系,完善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形式,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调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指标体系,积极更新建筑施工规章制度。具体操作可参照《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来成立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做好各个方面的工程管理。项目经理要熟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从日常施工操作环节掌握好工程质量。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大力倡导“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不同政策,只有把不同的规定内容执行到实处,才能借助于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方法控制,是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的了解和掌握。

6、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

工序管理主要是建立质量,管理点,消化工艺文件,严格工艺规律,进行工艺分析,管好人、 机、料、法、环境诸冈素中的主要性要素,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做好质擐控制的三个环节即施工准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控制。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应强调质量目标责任制,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都有质量保证职责,任何质量工作都有标准和专人管理。应抓好以下儿个方面:

1.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责”是指保证质量的职责。应当以职论责或岗位论责。“权”是指完成质量控制任务所需要的权限,它是实现质量承包责任的保证。“利”是指完成质量职责后根据成绩给予的报酬和激励。如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造成浪费、返工、修补等,给用户或下一道工序造成损失的,要给予惩罚。“利” 必须落实, 奖励能激发进一步提高质量的积极性。

2.质量承包必须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责任目标可以文字表达,也可以定量表达。

3.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所有人员,不论是哪个岗位,均应承担质量保证任务,尤其是项目经理,必须承担质量保证责任。

4.质量承包的内容随工程的进展而变化,考核标准也随之变化,从而使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水平随着质量控制的展开呈逐渐提高的趋势。

5.各质量目标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应互相关联,形成体系。做到自检、互检、交接检和专检。

6.质量目标责任制要征求执行人的意见,然后由质量管理人员同目标责任人签订责任状。

篇6

产品质量检测 损耗 ERP系统 处理原则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Loss Processing

LIU Wei, PANG Hui, YUAN Ya-juan, LI Hui, JIAO Yu

(China Mobile Group Hebei Co., Ltd.,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systems of China Mobile Corporation, a flow of the loss produced in quality inspection process is designed and an improved ERP syste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ERP system, loss detection is included. Material restoration is further presented and the restoration processing flow of the loss product is established to decrease the damage of the corpora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us, re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refi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quality inspection.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loss ERP system processing principles

1 引言

日本管理界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质量是通往世界的通行证。产品质量的好坏通过规范的质量检测最容易体现出来,同时也最能使人信服,因此做好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对供应链的相关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随着集采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应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供应商通过降低产品质量以降低产品成本的内在冲动也越来越大,而规范的质量检测可以提高供应商降低产品质量的机会成本,从而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移动公司内部集采产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公司的重视,集团及省公司先后相关文件对集采产品的质量检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产品的检测力度,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反映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检测由于检测本身及方法的限制决定了检测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产品损耗,甚至会导致产品报废。检测本身就会对产品造成损坏,如有些产品需进行电流过激测试导致产品内部元器件的损伤;而有些检测本身虽然不损伤产品但检测方法会导致产品损失,如线缆类产品检测需截取一小段线缆进行检测,而截取下来的线缆由于长度太短很难在生产经营中正常使用,造成事实上的损毁。产品质量检测产生损毁在所难免,目前相关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产品质量检测产生损耗后的处理原则,给后期的账务管理、实物管理乃至产品项目使用带来很多问题。在ERP系统中未对产品质量检测产生的损耗进行明确规定,ERP系统中无相关科目对产生的损耗进行处理,而ERP系统对产品管理非常严格,尤其是资产类产品一旦发生损耗,在后期ERP出库、转资操作中很难实施,要么形成呆滞库存的报废物资,要么将损耗物资出库至实际项目中,而损耗物资又无法满足实际项目使用的需求,呆滞在实际项目中造成账实不符。因此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角度出发应当明确产品质量检测损耗的处置原则。

另一方面,一旦产生损耗,各类产品质量检测产生的损耗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损耗为轻微的表皮损耗,稍加处理甚至不用处理也不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有的损耗则直接将产品损毁,无法再投入使用成为报废物资,而更大多数的检测损耗介于两者之间,不进行修复无法使用,进行修复处理后仍可正常使用。对于这类损耗从减少公司检测损失、维护公司利益的角度出发就有必要对是否需要进行修复进行评估。基于以上原因,目前迫切需要对产品质量检测的处理原则进行明确,对相关的处理流程进行约定。

2 产品质量检测损耗的实物处理原则

对抽检的产品进行标识,对损耗的程度进行评估、鉴定,测算有无对损坏的物资进行修复的价值,对不影响使用的轻微损耗按正常物资进行管理,对彻底损坏或修复成本过高的产品按报废物资处理,对有修复价值的损耗产品进行修复。

(1)标识

对于完成质量检测的抽样产品,应做明显的识别标志,并单独存放在指定区域,防止在做出合理处理前被使用。

(2)评估、鉴定

产品检测人员及产品需求部门应对完成质量检测的抽样产品进行损耗程度的评估、鉴定,明确是否需要修复、是否值得修复。不影响使用的轻微损耗或彻底损坏的无需修复,对可修复的损耗应当评估修复成本,修复成本高于产品本身价值的也不用修复,修复成本低于产品价值的值得修复。

(3)处置

1)按正常物资处置:如只对产品产生轻微的损耗,不影响产品的性能(如表皮损耗),检测完成后按正常物资流程进行处置;

2)修复:对于值得修复的损耗(修复成本低于产品价值),应按采购流程选取修复单位后委托其进行产品修复,同时应做好修复后产品的验收工作,确保修复效果;

3)报废:对于产生毁坏性损耗、产品性能严重损坏且无法正常使用或修复成本高于产品价值的产品,应进行报废处置。

3 产品质量检测损耗的账务处理原则

产品抽样检测后,最难处理的便是ERP系统的账务处理,按现有的系统设置,根本无法解决抽样产品及检测后损耗的物资。只能通过完善系统设置来完成账务处理。

(1)通过在ERP系统中设置“产品检测抽样项目”,等同于原物资出库操作。产品进行抽样后,即将相关物资调拨至该项目中以便在ERP系统中真实反应物资的状态,做到账实相符。

(2)完成质量检测工作,抽样产品发生损耗后,若发生的损耗为轻微损耗无需修复的,则直接将检测完成后的物质调拨至ERP具体的项目中;若发生的损耗为值得修复的,则在损耗修复完成后将修复好的物质调拨至ERP具体的项目中。

(3)完成质量检测工作后,若抽样产品发生的损耗不值得修复,则应等同于报废物资,按报废流程进行处置。

(4)原物资处理流程与改造、优化后的流程进行比较:

1)原物资处理流程:损耗物资实际项目(带病上岗),实际项目呆滞物资(退回库存);

2)改造、优化后物资处理流程:抽样产品产品检测抽样项目实际项目(轻微损耗或损耗修复),抽样产品产品检测抽样项目报废物资(彻底损毁或不值得修复)。

4 相关流程的优化

产品质量检测是承接前期采购流程及后期产品入网使用的环节,是入网产品质量、性能有效保证的关键。因此产品质量检测损耗的处理,不仅与质量检测流程有关,其相关流程的合理优化,也是有效完成产品质量检测损耗处理的有力依托。

(1)采购流程

应在采购流程中增加判定是否需要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及是否产生损耗的节点,对检测产生的损耗情况进行预估,初步确定检测产品的数量。

1)应明确采购产品是否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及相关检测内容、检测标准、检测样本量;

2)对于需进行质量检测的产品,根据检测内容预估产生的损耗情况;

3)对于预估产生损耗的产品应确定进行修复的相关单位;

4)根据预估的损耗,以保证项目进度为原则,合理增加产品检测样本的采购。

(2)入库流程

由于产品到货面临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产品到货与开展质量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产品到货后先进行验收入库,并对该批次产品进行未进行质量检测的区分。入库完成后,应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开展质量检测工作。入库过程中须确保不发生产品损毁,否则不予入库。

(3)检测流程

入库完成后,质量检测人员依据物资系统中的到货情况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如需进行质量检测则协调横向相关部门(使用部门、监督部门、产品厂家等)共同完成产品的现场抽样及质量检测(自检或封样送检)。

(4)损耗物资处理流程

对于完成质量检测的抽样产品,应检测产品损耗程度进行评估、鉴定。一旦发生损耗,应明确发生损耗的产品是否需要进行修复及其数量、价值,在ERP系统中对损耗产品及时进行相关操作,完成损耗产品的ERP账务处理。

5 成果的实践应用

明确产品质量检测损耗处理的原则,为后期顺利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提供了操作依据,完善了相关系统的衔接,提高了采购工作的规范性,经优化后的相关流程如下:

(1)采购流程

需求部门提交采购申请时,应明确是否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检测是否产生损耗及抽检规模,并将检测损耗预估数量签进合同中,作为今后质量检测工作的操作依据。采购流程如图1所示。

(2)入库流程

到货前,供应商发出送货通知,仓库人员将采购清单与ERP订单信息进行对应;信息审核无误后,通知供应商发货;仓库人员对到货产品进行到货验收并对验收合格的产品进行入库操作,登记台账及在ERP系统中进行入库操作。入库流程如图2所示。

(3)检测流程

产品入库验收合格,完成入库操作后,由仓库人员通知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核对到货数量是否达到检测规模;对达到检测规模的产品,协调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完成产品抽样及自检、送检流程。检测流程如图3所示。

(4)损耗处理及样本修复流程

1)损耗处理流程。为完成质量检测而抽取的样本,在ERP系统中应出库至“产品检测抽样”项目中,完成质量检测后,若该样本未发生损耗或不影响使用,则从“产品检测抽样”项目中退回至库存,按正常库存物资处理;若发生损耗或影响使用,按损耗物资处理流程,核定损耗数量及价值,完成该样本的修复或报废流程。损耗处理及样本修复流程如图4所示。

2)样本修复流程。对于发生损耗的样本物资,首先鉴定是否值得修复,若无修复价值,则直接按报废产品处理;若值得修复,则在完成产品损耗修复后,在ERP系统中从“产品检测抽样”项目中退回至库存,按正常库存物资处理。样本修复流程如图5所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脱离以“量”为主要目的生产,注重“质”的提高,“以人为本”,即从最终的产品使用人(部门)角度来管控产品质量,从而赢得发展的后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要加强各部门的横向交流,建立系统管理体制,以事实为依据,合理确定质量检测相关环节的处理原则。

本文对集采产品质量检测耗损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创新性地解决了困扰河北移动的一项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采购控制程序(第9版)[Z]. 2013.

[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物资仓储业务流程控制规范[Z]. 2012.

[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公司一级集中采购15个产品到货质量检测实施细则[Z]. 2011.

[4] 余力. 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J]. 移动通信, 2014(11).

篇7

放眼我国现有的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发现,目前我国现有的资质管理思想与现在经济大环境和改革趋势存在有几点差距:

一是资质管理思想没有跳出维持旧有秩序的窠臼。首先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这在建筑业实行资质管理之初就曾设想和提出过,但一直没有实际可行的操作办法。应该说,用行政手段实现平衡的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以人为对形势的判断在全国范围内用行政手段找平衡,很难做到和做好。实际上,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动态平衡一条路。其次是限制企业的升级。其结果是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不起来,而已经进入高资质等级的企业由于缺乏压力,增加了企业惰性,致使一些企业不重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用出卖高资质的办法(允许挂靠等)维持生计。第三是人为强化行业进入壁垒。

二是资质管理标准带有浓厚的部门管理色彩。现行的35种资质类别中,有23种是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业务管辖内容划分的。过细的类别划分,使得相近专业的施工能力得不到发展和发挥,减少了企业竞争机会,削弱了企业竞争能力。

资质管理中工程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项分包企业三个层次的划分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在建立智力密集型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之初,由于原有施工企业不能立即完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的转变,一些企业主管部门在由政府转为企业的过程中将自己定为总承包企业。这类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小,介入市场不深,其中的一部分企业除了牌子外一直没有达到与总承包企业相称的能力。专项分包企业资质标准没有制定,因此,劳务型企业无法注册登记,最终,绝大部分企业都来争夺施工承包资质。达不到条件的,特别是新企业、小企业就采用大联合、借职称证等办法攀附资质条件,所以,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名不副实。

三是资质管理措施不能充分体现优胜劣汰。资质管理措施的核心是动态管理,应严格按资质标准和规定办理,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但资质管理操作过程中,企业升级难,降级也难。申请升级企业,达到标准不一定能升级。应该降级的时候,却有很多降不下去。基本上是低级别企业降级易,高级别企业降级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建筑业主管部门成为了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代表,为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争地位。资质管理定级等操作中,考虑地区、部门平衡,也使得一些企业实际上达不到相应的资质等级标准。

四是没有鼓励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引入资金和人才不单是企业的事,也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建筑业一直缺乏将行业从劳务型向技术型提高的意识,因此,对引资、引才重视不够,新进入建筑业的成分集中在劳务力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以致建筑业的大发展成了劳务力量的大发展,整体素质却提高不明显。

对国外及境外资质管理的考察和研究报告很多,从其中分析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资质管理以政府管住、管好的能力确定管理的范围。如日本实行建筑业许可制度,不分级。但对参与官公厅工程的企业实行分级,业绩优良的企业才允许申报,建设省审批其资格。

资质管理以较少的类别分类给企业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日本是分为28类,除土木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程总承包外,其他大部分是按工种分类。新加坡只将工程分为五类:建筑施工、建筑相关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维护、建筑材料供应。其中建筑维护和建筑材料供应与工程施工能力关系不大。其他三类细分为30个小类,其中建筑施工只分为一般建筑、土木建筑和基础工程。

资质管理以个人技术资格为基础。如日本要求企业技术负责人要获得国家认定的建筑师资格,每个营业所要有达到技术资格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

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对经济的介入程度有关。欧美国家侧重自由竞争,没有政府定级制度,主要靠市场交易主体的相互制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政府对经济介入程度最深的国家,所以有了相对简单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制度。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等长期以来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建筑业资质管理更为复杂和严格。

借鉴国外经验,也须注意我国建筑业的特点:一是建筑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可以共同把市场的蛋糕做大。二是在地区部门的分割下建立起来的企业,至今没能完全摆脱条块分割的束缚,全行业没有众所公认的旗舰型企业。三是专业小企业,特别是劳务型小企业没有生存环境,结果是专业化小企业发展不起来,整个行业形不成梯度。所以,发展专业化小企业也应是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资质管理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资质分类宜粗不宜细,要减少内部障碍,给企业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和企业潜力,最终通过竞争来诞生一批建筑业的航空母舰。这方面,电子行业主管部门是开明的,值得我们关注。国外建筑业资质管理类别相对简单,同样是考虑了企业全面发展的问题。

资质管理要适当放宽有资金、人才、技术实力企业的进入,能够在建筑业造成吸引资金、人才的环境,有利于全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和资金的充实。日本建设企业中,三井建设、住友建设、日产建设、东急建设等大型企业都是其他行业跨进建筑业的兼业公司。其他很多大型建设企业也有银行、保险、商社等集团或财团作为大股东。如果把他们拒之门外,对日本建设业会有釜底抽薪影响。资质管理要简化企业建立程序,能够使符合工程需要的单位迅速进入,同时促进专业化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方便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创造者尽快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鼓励实力不够的企业在专业分包的位置上拆分、重组,尽快完成专业化改造。第三是方便挂靠单位和个人独立出来,减少纠纷,净化市场,便于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

篇8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2-02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医院药房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由于各级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药养医”制度使得药房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机构;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药价而要求“医药分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医院药房的管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国家为了规范医院药房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但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笔者从医院药房管理的职责与其监督的方式出发,深入剖析现行制度中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1 医院药房管理的职能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医院药房的职权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临床药学管理

临床药学管理要求相关药师具备相当的药品知识,能参与临床用药的研究、改进、指导、监测、咨询和评价。该项规定的出发点是要求医院药房人员不断学习,深入了解药品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但是,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认真的贯彻落实,相当于一纸空文。究其原因,是规定的内容缺乏相关的评价措施,难以量化成为考核标准。激励与惩罚是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们的使用,会使人们对特定行为产生一个预期的结果,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医院药房管理也是管理,也离不开管理工具的运用。一个难以量化的标准会导致评价机制的失灵,而无法评价也就无法有效监督。

1.2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药物临床应用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过程[1]。该项管理要求医院药房相关人员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防止药物滥用,在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把好关。这事实上给了医院药房审方权。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享有处方权,医院药房享有审方权,而患者享有知情权。一个完整的医疗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医生凭借专业知识给患者提出医疗意见,帮助患者挑选药品;药房通过对药品知识的了解,对于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最后审查,以及时排除药物滥用、错用的风险;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享有知情权,以监督医院、药房的行为。但是,现实生活中药房的审方权常常流于形式,而患者的知情权总是难以行使,医院大处方、高价药的报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药房并非独立于医院,由于效益与医院效益挂钩,其不可能从患者角度考虑药品经济性。相反地,出于医院经济效益的考虑,医院药房为了防止处方外流,常常阻止患者知情权的行使,一些医院药房通过计算机联网,使得患者根本看不到处方,更别提监督了。针对这种情况,《处方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普通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纸质处方经签名或者加盖签章后有效。药师核发药品时,应当核对打印的纸质处方,无误后发给药品,并将打印的纸质处方与计算机传递处方同时收存备查[2]。这样一来,患者的知情权得到落实,其对于医院、药房的监督也将实现。

1.3 药品供应与管理

根据《规定》,医院药房要制定药品采购计划,进行药品库存管理。这又赋予了医院药房药品采购权。近几年来关于药品招标采购的话题逐渐升温,对于医院药房拥有采购权褒贬不一。现实生活中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一方面确实存在着暗箱操作,进货渠道不规范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医院也因为药品的采购与库存管理而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3]。造成这样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到位,但是,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失灵也放纵了种种不规范行为,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如果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控制医院药房的进货渠道,规范采购行为,使得各类药品在进入医院时都公开、公平、公正,不仅有助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净化,同时也会为医院节约大量的采购和库存成本。遗憾的是,《规定》只提出了药房“应该”怎样做,对于违规的行为并没有提出惩罚措施,也没有将监督的职权落实到一个特定的部门,这将直接导致法规的执行缺乏力度。

1.4 调剂与临床制剂管理

调剂是指医疗机构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操作规程和处方管理制度的规定,给患者核发药物并审查处方的行为。由于一些药品临床需要而市面上又没有供应,药房就被赋予了临床制剂管理的权力。这两项管理都需要医院药房的相关人员具备相当的药品知识,深入理解药理药性。在七八年前,药房专业技术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偏低, 一是结构不合理, 缺乏中高级药师。药学人员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 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太低, 中专学历占药师总数的2/3 甚至3/4以上。二是药师结构不能适应需要。早年大中专毕业的药剂人员大多未受过药物学、生物药剂学、微机操作系统训练, 只是凭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一般的配方操作, 无法更新知识,更不能适应现代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在《规定》第十章中加入了对药学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求,并且详细规定了奖励和惩罚。如今药房技术人员的素质已大有改观,许多医院已能实现使用电子处方,可见落实了监督评价措施对于人员的激励效果。

1.5 药学研究管理

《规定》中药学研究管理的规定给予了医院药房人员药学数据采集权。同时,在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章规定了新药事前批准的制度,防止了该权力的滥用。但是,如何规范医院药房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行为仍无相应措施。因此,保证临床数据的真实可靠成为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 改善建议

针对以上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的几点措施将有益于加强监管,规范药房行为:

2.1 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群众监督

评价体系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法规缺乏执行力。《规定》中仅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指标量化了,教育培训的成绩与资格晋升直接挂钩,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但是,药房技术人员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其他诸如药品临床应用、药学研究、药品采购等使命。法规的这些要求没有细化成为可考量的指标,因此评价起来十分困难。连评价都困难,谈何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失控的,失控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权力的滥用和义务的不履行。再者,监督的主体应当是群众而非政府部门。当下我国的医院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一般的监管都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但是,只从政府一个角度是难以达到对医院有效监督的。因此,必须完善群众监督制度,使群众成为监督的主体。

2.2 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增加药品采购的透明度

药品采购制度的完善要达到两个目标:对外,即对于药品的供应厂商要实现“三公”原则,保证药品市场的规范性;对内,即对于医院而言,要实现减少管理费用,保证药品质量。对外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供应厂商的监督;对内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医院成本控制制度的完善。如果政府能对药品采购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加强监管,从财政、药品目录上加以控制,相信对于规范医药市场秩序将大有裨益。同时,如果医院能将药品采购与库存成本的高低,作为采购人员绩效评估的标准,与他们的工资或职称挂钩,相信这方面的成本会有所下降。

2.3 提高药房技术人员药学素养,加强药品差错管理

医院药房是对外服务的窗口,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单位的形象。作为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避免药物错用是医院药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而该职责是以药房技术人员有较高的药学素养为前提的。提高药房技术人员的药学素养不止培训一条途径,深入病房了解患者情况,从实践中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资料也同样重要。如果能将药师的用药反馈信息和药品差错数量作为评价药师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相信对于药房技术人员药学素养的提高,药品差错事故的减少将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Z].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Z].2007.

[3]丰彦.医药招标医患产销四方不满[J].首都医药,2004,21:1-4.

篇9

内容摘要:自然垄断产业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规制,一是国有化。 各个国家的制度禀赋和规制机构成熟程度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规制机构与相应法律法规都尚不成熟,因此我国在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应谨慎选择与现有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 治理 国有化规制

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演进

理论上,从自然垄断产业中厂商的成本条件及其生产的特征来看,一个产业内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最有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品的有效供给,政府一般都会出面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另一方面,独家垄断地位也可能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所以自然垄断产业常常使政府陷入一种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取舍两难的困境。面对这种两难选择,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替代选择:国有化与规制(既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

(一)方式一:规制

规制源于英语的“regulation”。史普博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规制定义为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性规则和特殊行为。规制的实质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具体干预。维斯库西等(Viscusi etc,2000)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社会最优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即垄断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提品或服务,并按照正常利润成本定价。如果由私人资本垄断经营,其只能以获取垄断利润为主要目的,忽视消费者利益,从而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H.K.亚当斯在《政府与产业行为关系》中在讨论自然垄断问题时,主张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必须的规制,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然垄断性要求政府提供市场的进入规制,以便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但是自然垄断中存在的定价冲突,同时也要求政府提供价格规制,不仅使自然垄断产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而且收入分配上也更加合理。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还要求政府提品和质量等方面的规制,纠正信息的不对称。

此外,自然垄断企业的负外部性表现,要求政府提供社会性规制,可以使存在外部性的地方,诱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将其产出限制到使全社会达到最适度状态,而不是个人达到最适度状态的产出水平点。然而,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并非在任何时候都积极有效。譬如,在规制机构设立及政府在制定与实施规制政策的过程中,都会发生规制成本,在某些规制活动中,规制成本甚至会大于规制收益,从而导致规制无效率。另外,规制者与被规制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使规制者难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行为,导致政府规制的实施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结果。同时,还可能存在规制俘虏问题,从而使得规制政策的制定偏离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二)方式二:国有化

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另一个思路是政府建立国有企业直接对其垄断经营。将公共所有权作为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手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这些政府机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应该按照公共的最大利益行事。从产业组织学视角看,国有化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政府规制方式。特别是当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工具时,其规制性质和作用也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政府在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国有化经营,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的延伸,而实行商业化(实现管理上和财政上的自治,以向用户收费为基础实施独立预算)和公司化(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目的在于提升其效率和责任感。从这一角度认识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即可将其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或一种策略。

约翰•维克斯在《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1997)中认为,“公有制为政府提供了一些附加的政策工具”,在理论上,国家所有权与政府的产业规制都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诉求,政府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都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通过国有经济来介入与引导此类产业的发展也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规制政策,即通过企业治理的权力来实现产业规制的目的。而规制与国有化的主要区别则表现在规制方式赋予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从而增加了企业内在动力。

(三)两种不同治理方式的利弊

欧洲学者梅乔恩认为以上两种治理方式都可能存在失效的可能。正由于两种制度各有所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各国均对自己所采用的制度方式进行改革与改良。对于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欧洲大陆国家,则通过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外加完善政府规制政策和规制机构的手段来治理自然垄断产业;对于采用以规制手段为主的美国,一方面不断改进规制手段,另一方面也没有完全放弃少数但仍存在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偏好哪一种处理自然垄断问题的方法是一个经验型的问题。经济学家对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这两种规制进行了有意义的理论比较。克鲁和克林多佛尔综合了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即配置效率、X效率、动态效率、规模效率、价格控制、公平、治理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排序体系,对自然垄断产业各种规制模式进行比较。根据对绩效属性的判断,将认为“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1,而将认为“不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0。各种规制模式的效率属性之间的排序如下: 激励性规制绩效较好;报酬率规制绩效一般;内生规制(国有企业)以及不受规制的垄断绩效较差。此外,英国经济学家李特查尔德也进行了类似的比较工作。按他的评分标准,最好的是外生规制中的激励性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进行比较可更好地评价现存的各种治理方式,有利于自然垄断治理制度的正确选择。

但在自然垄断行业,完全由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在当前似乎还不可能。更多实践或者理论学者,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组合方式好像还更加青睐。佩洛蒂认为国有股权的保留可以提高私有化时公司的信誉度。而正由于出现了这种组合,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鲍尔、马拉等学者均开始对规制下国有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在此之前的关于所有权、竞争与监管关系的文献中,对监管下的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的行为系统研究很好。

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选择的诉求

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环境符合哪种前提条件要求,就应当在现有情况下选择哪种方式。因此,采取规制这种方式治理自然垄断产业需要一系列较成熟的相关制度。各个国家的制度(主要是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等) 禀赋和规制机构成熟程度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这是因为规制机构的有限理性(其获得的企业相关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很高) 会导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自然垄断产业通常需要在固定资产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而私有资本在这方面所投固定资本的资产专用性可能会导致规制机构的机会主义。 规制制度的设计必须有效处理这两种机会主义。因此, 通过宪法和较完善的行政程序是有效规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美国的自然垄断产业中, 规制合同之所以能够得以有效维持,是因为其拥有较好的相关制度基础。可以有效地约束规制机构或垄断型基础设施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具备像美国这样完善的行政诉讼程序。但其中的一些国家可以通过特殊的规制立法来限制规制机构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智利。智利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如何详细具体地设定电力和电信行业的规制价格, 如何确定公平的回报率( 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如何制定价格指数, 如何解决冲突等。这种方式要求相关法律必须是难以改变的, 同时也要求司法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方式完全有可能实现自然垄断效率,也需要若干前提条件,当这些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自然垄断效率将不可能发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监督质量。自然垄断的国有企业是在政府监督之下运营,由此产生了委托――问题。政府可以授权经理层进行日常管理,经理层则向拥有相当自的董事会报告,但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仍保留有直接干预的权利。 Stigliz(1971)认为:“两种(即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当政府试图干预生产活动时,政府要面临交易成本。在公有制下政府干预的成本一般较小,但在私人生产的情况下,不干预的承诺更为可信,并且具有有利的激励效应”。由此可见,由于国有化内在的制度安排结构,自然垄断实行国有化运营方式将面临潜在的由制度产生的交易成本。如果这种交易成本变大,就可能抵消和扭曲自然垄断效率,从而使国有化表现出低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垄断的国有化低效现象与其说是国有企业低效,不如说是政府监督制度的低效。

因此,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而言,政府监督质量将是其存在的前提。而要达到政府监督的高质量,必须要建立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理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但是,国有化需要的合理制度安排,甚至需要高昂的监督成本代价。国有化存在的制度难题实际揭示了,政府监督制度的合理程度只是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实现自然垄断效率的一种外在约束,自然垄断效率的实现更根本的是必须对自然垄断企业提供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的存在将使国有企业持续关注自然垄断企业的运行状态,分析企业是否在规模经济上、价格上实现了自然垄断效率的优越性。国有企业只有实现了这一优越性,才可能在市场上具备效率。对动力机制的寻求,使规制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发展和丰富起来。此外,国有化的选择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存在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应该选择更适合国有经济的领域,才能促进自然垄断效率的发挥。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选择

当意识到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治理方式都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的时候,对于规制这种治理方式而言,缺乏用来形成履行特定社会目标的私人承诺的规制控制权,这将导致最终控制权分配的不确定性。规制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和私人行为更好地得到公众的监督。而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缺少重要的制度来支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治理。 比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较差,相关的立法如反垄断法和很多部门法都很不完善,行政诉讼程序和其它很多反映民众或企业意愿的渠道也都普遍不够完善等。这些都说明我国大部分的自然垄断行业都不具备实施有效规制的相关制度基础。特别是对于电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寡头垄断行业来说, 在我国这些行业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之前,整个行业很可能会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 这个行业很可能会被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所垄断。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垄断下的自然产业就更需要有效的规制。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的放弃国有化这种治理方式可能导致失去控制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制是有必要的,这也可能是暂时的,建立制度环境的中间步骤。因此,在考虑缩小国有化速度时要谨慎。部分的、暂时的国有产权可以为确立所需要的制度和规制结构创造出所需要的时间。

总之, 在自然垄断行业放弃国有经济的控制权需要有效的相关制度条件, 其中包括独立的司法机构、完善的相关立法、有效的行政诉讼程序等。因此,在有效规制不足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成为我国控制自然垄断产业合理的或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史普博,余晖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英]约翰•维克斯,乔治•亚罗.康晓红,矫静译.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M].重庆出版社,1997

3.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Stigler,G.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篇10

从安监人员一方看,问责严厉、又没有工作安奎感,确实值得同情;但从公众一方看,安监人员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何尝不是公共安全的福音呢!长期科来,人们习见的是无序的非法开采,疯狂的盗挖盗采,悲惨的矿难事故。如果安监人员都紧张起来了。或可有效遏制种种不法行为。那为什么众多基层安监人员非但没有产生职业荣誉感,反倒集体辞职呢?

基层安监人员很难真正产生职业荣誉感。一则,面对“富得流油”、“关系通天”的煤老板,他们即便勉强有所作为,煤矿强大的游说能力也往往能使地方政府官员为之说话,而使得他们的努力化为乌有。再则,现行问责制度一经启动,基层人员往往是最先被抛出去的一群,这样的权责不对称也让他们常产生职业迷惘。

此外,安监人员的公众形象似乎也不大好。坊间往往因其工作性质而对其有过度想象,或认为其勾结煤老板,沆瀣一气,权力寻租;或认为其假国家权力之威风,颐指气使,到处揩油,因此有“肥差”之说法。如此负面形象既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也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