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
0前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始终伴随着大气污染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6年我国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特别是12月份,全国有17个省市区受影响,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问题,给我国的环保工程敲响了警钟,如何改变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如何推动我国环保工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环保人艰巨的使命。
1我国的大气污染
1.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态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污染成分包括CO、CO2、SO2、萜烯类碳氢化合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主要的污染物包括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污染源包括风砂、生活燃煤、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首先是对人身体的伤害,受污染的空气进入到人体,会引发呼吸类疾病,引发慢性中毒或癌变。其次是对地球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会带来极端恶劣天气,如酸雨灾害,污染植被和水源,造成动植物死亡。最后是造成臭氧空洞,臭氧在大气中的减少,会增强紫外线的强度,紫外线会杀伤细胞,很容易引发皮肤癌。
1.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工业大气污染和生活大气污染。在城市当中,大中型的工业园区是污染的聚集地,如化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物质。生活大气污染包括我们平常开车拍排放的尾气,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冬季供暖时大量的燃煤,这些都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大城市对大气污染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正在向中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市的汽车数量、工厂数量和房地产开发都在猛烈增长,这给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2.1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工程,而是应该让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领导负责制,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管理者加以处罚,使环保事业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另外,应当赋予环保部门实权,保障治理方案能够切实落实。
2.2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管理
首先,要对管辖区域的企业废气情况进行细致的摸排,对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对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或者直接关闭,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推进。其次,要合理使用能源。对于一些烧煤炭的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清洁能源替代,如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有效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然后,对于冬季供暖的煤炭使用,锅炉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应在处理后再排放,将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尽量降到最低程度。最后,应优化产业结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创新,使我国的环保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3加强汽车尾气治理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汽车尾气排放到我们呼吸的空气当中,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对城市内的所有进行科学、严格、规范的检测,一旦发现超标车辆,给予严格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加大对燃油公司的监察力度,使其生产出的每一辆车都能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从根源上减少尾气的排放。
2.4加强绿化造林工作
环境工程一方面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强大气污染的预防,只有两方面同时做好,环境工程才能健康快速发展。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树木来降低风速、沉坠灰尘和吸附粉尘,同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以此来净化空气。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工业区与居民区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也要建立起大量绿化带,减少空气污染对居民所造成的伤害。
3结论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果不加强环境工程的实施力度,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要提高管理力度,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心,个人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空气质量,使我们都能生活在一片干净湛蓝的天空之下。
参考文献
[1]韩明霞,过孝民,张衍桌.城市大气污染的人力资本损失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6(04).
[2]周媛,邢德山,谷建功,等.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02).
篇2
0 引言
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为广泛,污染速度已经成地毯式迅速起来,所以不得不对其进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应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以次为主展开防污染,治理污染开展排污环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加剧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1]。如装饰材料、废旧电器等,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备,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类回收。这些垃圾随意堆放,通过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农村环保投资较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比较困难,加之经济实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体及其他环境中的直接或间接转换也造成了其他农村环境的污染。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农民用来浇灌蔬菜、瓜果、庄稼、这些农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损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农村人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这也是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增大经济效益,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和农用塑料,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质(如有机类污染物质、含磷物质和含氮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域,造成水体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药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污染,另外,残留在农作物中的农药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塑料很难降解,农用塑料的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和水肥传导能力,长期使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农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周边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短短几年时间,可以从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受纳污水的恶臭水体,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时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弱,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应在环保方面的宣传要做到位,强调要更具体。
1.4 畜禽养殖的污染不可小视
畜禽养殖业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业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大多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很多畜禽养殖场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产生黑臭水体,甚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次,畜禽养殖场所会产生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再次,随意排放的畜禽养殖废物会超过土壤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的破坏慢慢会造成粮食减产,污染的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也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另外,畜禽养殖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这些物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也进入到了环境中,长期积累也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畜禽养殖场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农村很多地区人畜混居,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同时,畜禽养殖场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畜禽养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视。
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治理投资
政府方面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给[3]。要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难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优化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各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和监测力度
要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大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工业项目的监督检查,严防污染物超标排放;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单位、行为人和事要加大处罚力度。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们要增加乡镇环保机构人员和设备的配备,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力度。一旦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就很容易松懈,从而纵容了一些环境质量监测人员的惰性,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寸步难行。所以,加大处罚力度,奖罚明确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养污染治理人才,加强宣传教育
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环境治理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培养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治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村为单元,以民众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民众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使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加强法律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农村环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不够强,或者说了解甚少,缺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法律宣传不到位,人们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时才稍微重视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农作物的污染。导致很多地区出现地方病,地区癌症患者增多,所以要从法律开始重视,宣传要做到位,环保知识要普及到位,让每一位居民从心中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环保工作做好。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是统筹城市农村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健全农村经营制度,让城市帮助农村、工业辅助农业并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让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更加均衡化,进而推动城乡间的发展。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而城乡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重视,其中城市整洁的环境与农村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必须强化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以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原因,以便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
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旱厕居多,人们没有养成淋浴的生活习惯,洗涤、厨房用水大部分是直接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流入湖泊、河流中,污染水体质量。例如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范围内,就包括恒仁镇、永陵镇、新宾镇、南杂木镇等乡镇,人口总数超过49万,每天产生50000吨生活污水,并直接排放到苏子河和浑河中,每年排放931吨氨氮,7898吨COD。
(二)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能力逐步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快速提高,但应该有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却不完善,经常看见很多垃圾堆占用土地,导致疾病的传播。另外农村建设很多城市填埋垃圾设施,当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其中有害物质就会因雨水的浸泡及冲刷而进入地下水体系,既污染环境、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也通过肉类、蔬菜、粮食等农产品再度回归城市,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对污染农村环境的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有害、有毒、难降解的垃圾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目前农村垃圾的各类也具有城镇化趋势,一次性用品、电子垃圾的数量逐步增加,电池、泡沫、塑料瓶、塑料袋、卫生用品、尿不湿等,还有农村企业垃圾、残留化肥和农药的容器等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二乱倒、乱堆垃圾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农村缺乏基础设施,没有完善的处置、运输、收集、堆放垃圾的治理体系,所以在路埂、河塘、桥下等地方随处可以见到垃圾,甚至出现垃圾阻塞河道、占用农田的情况。
(三)农村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动物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能够成为有机肥料进行再利用,但因为市场波动、农村经济水平、养殖产业分布等关键性因素,大部分粪便难以得到妥善的处理,进入环境体系中变成了有害的污染物。例如辽宁省每年禽畜养殖中有4.5万吨的氨氮、120万吨COD等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畜禽养殖污染通常包括畜禽尸体、粪便、养殖废水等几种污染。
(四)农村种植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很多农村每年使用化肥的数量都高于国家规定的生态区建设标准。化肥施用方式以措施和条施为主,存在很明显的不规范施肥情况,在淋溶的作用下造成残留化肥的大量流失,进而污染环境,这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农村农作物秸秆,直接当作柴燃烧的占70%,用于喂养牲畜的占18%,其余大部分随意丢弃或在地里焚烧,造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农村大量使用地膜,而残留地膜率高达22%,既影响耕作、污染环境,也改变了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水肥的正常输导,进而威胁到农业种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我国长时间运行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间明显的差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民、农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大城市的飞跃式发展,使其周边农村具有城镇化特征,只能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农村为城市供应服务及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土地退化等多种环境问题。在二元结构框架下,农村产业单一、小规模生产加重环境污染。而城市将重污染企业迁到农村,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二)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治理环境污染没有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法律,只是将其体现在地方法规及单行法中。专家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比较重视对城市与工业污染的治理,而忽视对农业、农村治理污染进行规范。在农膜污染方面还有一些法律漏洞。部分法律条款过于抽象化与条款化,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程序,所以缺少操作性。
(三)农村经济较差,政府忽视环境治理。
政府对于城市和工业污染的重视程度较高,投入的资金较多,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改善、提高环境通常会损害农村环境,使其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农村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生态补偿。我国农村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很多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没有妥善协调好保护农村环境与发展城乡经济的关系,没有将保护农村环境提升到议事日程中,同时政府各个部门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作、分工机制。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发展进程中,没有重视对环境保护的规划,环境基础设施较少,农村乡村、村镇的规模小、布局不集中、服务功能差,大部分村镇没有垃圾收集箱、公厕等设施,处理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四)农村人口众多,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农村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农民还没有建立起较强的合理运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理念。随着农村与农业逐步改变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了运用最少的劳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重视开发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让环境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只重视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效益,没有在农村社会中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另外对于农村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较少,出现理念体系不健全,研究尺度不标准,轻视限制因素,没有建立起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对我国治理农村污染的成效有巨大影响。
三、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策略
(一)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建设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各个地区的政府更加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并获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长时间运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在政策与法规方面明显向城市倾斜,农业和农村逐步成为发展工业及城市的牺牲品,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的“三重欠帐”问题。现在,农村对环境进行防控与治理要以“城市帮助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理念,城市应该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环节上对农村进行支持与投入,运用国民相同待遇、城乡产业相互促进等措施,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一致的文明与环境,让城乡实现持续、协调、稳定、全面发展。
(二)健全保护农村环境的立法。
《环境保护法》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修定,如规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重视检测农业污染源情况;在使用化肥农药时要降低或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的污染;防治水产、禽畜养殖带来的污染。此修订方案应尽管提高保护农村环境的力度,但保护农村环境方面的立法仍迫切的需要健全与完善。首先要细化《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则,明确此法律中和农村环保相关的、比较抽象的规则与原则,提高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与实施性。其次以单行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塑料薄膜污染、噪声污染、农业和生活污染、养殖业污染、保护饮用水等方面进行规范。再次在行政程序法基础上制定出环保程序法,提高实用性并对职权行为予以规范。最后对不同部门和层次间不规范、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的统一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农村环保法律系统。
(三)完善农民参与机制,重视对污染的监督。
面对我国目前环保机构存在明显的先天性不足,我国要建立起包括地方、中央在内的,系统、完整保护农村环境的规划与工作体系,以便体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农村环境污染所呈现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等特点,环保部门要适当提高监督力度,在物力、人力方面增加监管投入。要逐步健全目前拥有的管理部门,建立起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环保问题的机制。农村环保协管是农村地区可以使用的新型监管手段。环保部门要按照农村具体情况,和政府部门进行积极协调,设立数量不同的农村环保协管员,以协助县级、区级环保部门进行农村污染调查,并实施取证和采样的工作为主。因为协管员对农村环境比较熟悉,可以准确掌握环境动态并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另外也能够协助、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接待环保的与投诉,并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四)运用激励策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现在全球各国降低环境污染通常采取四种模式,分别是环境补贴、排污许可证、征收环境税、环境者付费。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运用环境补贴的模式来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在我国是世贸组织成员,与组织体系制度、农村环境补贴关系最密切的协定是《补贴与反补贴方案》、《农业协定》。我国必须以上述协定为框架来制定的环境补贴的相关制度。《农业协定》中明确规定,WTO成员国可以实施农业环境补贴,既要健全农业污染补贴,可以在建设沼气池、低残留化肥农药、可降解农膜、增强土壤机制等方面进行补贴;也要对建设新能源、生产绿色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第一,要严格根据发放条件进行补贴,并量化相关指标。第二,要制定出操作性、科学性强的补贴监督制度,以保证每笔补贴金都应用在环境保护上。最后,仅仅单纯的补贴难以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如以产业政策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构建起种子、化肥、农药的标准等。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但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农村面临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种植农产品等造成的污染。究其原因,是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政府投入较少、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村经济较差、农村人口环保意识弱等问题。为此,需要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健全立法、完善农民参与机制,运用激励措施等策略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健.农村地区水污染现状与对策[J].佛山陶瓷,2015,(04).
[2]喻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民营科技,2015,(04).
[3]魏佳容.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4).
[4]刘景龙.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政策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4).
篇4
1.1全面排查健全辖区环境敏感区隐患台账辖区环境敏感区域分布情况;敏感区涉及各类井场180个,各类站点30余座。辖区共有12条集油线、注水线跨越明渠,需采取在明渠两边管线弯头前筑坝,并做导流槽。
1.2完善制度及应急保障体系
1.2.1制定了《辖区敏感区域作业指导书》,以保障辖区敏感区域的安全生产,及时消除地处辖区敏感区域内的油水井设备、设施的各类安全隐患,避免造成各类环境污染及水灾、火灾事故。
1.2.2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健全隐患治理机制,每周召开隐患分析讨论会,对班组汇报各类隐患,按照责任划分由各组拿出整改措施及时整改,监督组负责落实整改结果,对于暂时无法整改的隐患,制定出防范措施并告知现场岗位员工,对隐患进行控制和防范。
1.2.3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为了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重新组建了应急救援小组,加强了应急救援小组的力量,以保障应急处置的及时高效。制定完善了作业区紧急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输油管线跨越明渠环境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井、站及各类管线泄漏应急处置方案、油气泄漏应急处置方案、管线解堵安全施工方案、更换注水阀门应急处置方案。
1.2.4应急联动降低敏感区环境污染风险。工业园区建设还在进行,对敏感区所有井、站油水井管线工艺流程又进行了重新确认,绘制了详细的管线走向、厂区、建筑的管网流程示意图,环境隐患和风险告知及设置安全警示牌,第一时间能够发现油气泄漏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1.3环境敏感区隐患治理
1.3.1完成了部分环境敏感区域管线更换和迁建。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部分集输管线使用时间接近设计寿命,存在泄露风险,及时大修和更换腐蚀管线总计5公里,配合工业园区、铁路,公路沿线地下管线的迁建,减少了环境敏感区环境隐患。2012-2013年完成了石油物资基地铁路沿线地下管线迁建工程,石化园工程建设注水管线,集油管线迁建工程,克-白快速干道集输.注水管线迁建工程,更换了部分环境敏感区域腐蚀严重的油水井管线。
1.3.2跨越明渠油水管线的防护治理。现场实地勘察调研,制定了跨越明渠管线具体的治理方案,实施跨越明渠管线进行了工艺改造改线5条,其余跨越明渠管线的防护治理工程目前正在实施。
1.3.3对影响环境的设备设施工艺进行拆除。对11口储油罐生产的井进行工艺改造进系统生产,为规范油田站区安全生产,消除环境及安全隐患对上述11座储油罐进行了拆除。
1.3.4加强井控现场监督检查减少环境污染。在修井作业过程中,井口周围有不少散落的污油、污水浸于地面形成含油泥土,污染了地下生态环境,通过严格的修井作业现场监督检查和交接井制度,杜绝了环境污染。
1.3.5通过工艺改造和环境治理造减少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污染源一:为了控制合理的套压,保证抽油井能正常出油,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释放套管气。污染源二:井口摆方罐生产。污染源三:油井管外漏。举措一:进行井口工艺改造,安装井口放气阀及放气装置,进行密闭放套管气。举措二:通过管网流程工艺改造,使井改为进系统生产,部分无法进系统的井,进行管网优化,下放地面管线,消除方罐生产造成的油气污染。举措三:加强管外漏井治理工作,消除地面土油坑,减少环境污染。
1.3.6各类措施消除环境隐患加强敏感区(工业园区、居民区、学校)的环境保护一是对穿越公路、林带油水井管线实施穿管保护,消除环境污染。二是及时解决油水井井口渗漏,三是对敏感区内抽油井光杆进行调查摸底,更换磨损严重的抽油井光杆。四是对地处工业园区、居民区、学校、国道周边的10口抽油机井安装了防护围栏,悬挂了安全警示标示。
1.4落实安全环保责任促进环境保护班、组与作业区签订年度安全、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员签订个人安全环境保护承诺书,做到安全环保责任层层落实。
1.4.1加强现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以“创建绿色油气田”为目标,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日常化”,对问题及时整改,达到各类环境隐患得以及时发现、整改的目的。现场检查结果作为班组考核评优依据,促进班组基础管理工作和安全环保工作整体提高。
1.4.2强化属地监管责任,避免承包商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属地管理实行“监督不到位不开工、交底不到位不开工”,将重点落实“五交底”,加强对承包商各项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检查,做到全员参与,人人都是监督员,控制和规避由于承包商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
2建立管线预警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开展管道腐蚀检测与维护
油气集输管道建成投运后,对管道运行状态的监测和发生泄漏事故的预防已成为各油田生产管理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环保和油田开发清洁生产的需要,继续准确及时检测管线动态,急早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泄漏事故消除于萌芽状态。目前管道腐蚀检测主要有管道位置、走向、埋深检测、管道外防腐层检测、管体腐蚀状况检测等几个方面。今后敏感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急早预测、消除和杜绝油气泄漏事故上,采用适合的管道腐蚀检测技术,对辖区敏感区域埋地管线定期检测,建立管线预警台帐,以便将泄漏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4-04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污染可以看作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一定时,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者在取得的收益一定时,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尽可能的小,即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样的环境污染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不是经济问题。能够成为经济问题的环境污染是指在环境遭受污染,付出环境代价以后,社会资源配置并不能做到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从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本文对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从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成因,以期能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
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并未给予应有补偿的现象。对环境污染问题来说,所谓的外部不经济就是指有的经济主体污染了环境,但却并未付出代价,或者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付出的代价却小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代价,而由其他经济主体承受环境污染治理代价的现象。显然,此时就出现所谓的成本外溢,从整个社会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与从该经济主体自身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就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假定污染者是一厂商,其作为“经济人”必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假定污染者所处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即污染者在商品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商品市场不存在垄断性扭曲;假定污染者造成的外部成本是EC=EC(Q);并假定不存在信息费用。则社会净效益(SNB)就等于产生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总效益减去私人成本C和外部成本EC,即:SNB=PQ-C(Q)-EC(Q)。其中,P是产品的价格,Q是产生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总量,C和EC皆是产生污染的经济总量的函数。当社会净效益最大时,有dSNB(Q)/dQ=P-dC(Q)/dQ-dEC(Q)/dQ=0。即:P=dC(Q)/dQ+dEC(Q)/dQ=MSC。该式中,sc为社会成本,SC(Q)=C(Q)+EC(Q),MSC为边际社会成本。显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是价格(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dC(Q)/dQ+dEC(Q)/dQ)。但是污染者并不考虑外溢的成本,其会按照价格(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dC(Q)/dQ)进行决策,这就使得资源配置结果表现为资源配置量偏多,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收益而导致效率损失。
二、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使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要实现帕累托最优,隐含着如信息充分、无外部性、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产权界定清晰、资源自由流动、交易成本为零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费用问题》一文,他的主要思想被后人总结为著名的“科斯定理”:外部性可以通过明确界定和保护产权,并通过市场的自愿交易来解决,即当交易谈判涉及的当事人较少、市场交易费用小于政府干预的成本时,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效率更高。科斯认为外部负效应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所以只要界定并保护产权,随后所产生的市场交易就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蓝虹,2004)。科斯以“走失的牛群损坏邻近土地的谷物”的案例来说明他的论点。他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定下,分别讨论了养牛人对农场主的损失负责赔偿(即养牛人无权让牛群吃农场主的作物),以及养牛人不向后者提供赔偿(即养牛人有吃麦的权利)两种不同的情形。他得出的结论是两种情形都能使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因为在对权利给出初始的明确界定后,只要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无论产权属于何方,通过协商交易的途径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在科斯看来,外部性完全可由私人合约得到解决,即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有着自我修正的效能(罗必良等,1994)。
(二)现实中市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何会失灵
在环境问题上市场失灵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环境资源的公共品属性。大气、森林、水等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从性质上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其具备公共物品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只想享用或利用而不想出资提供或承担成本,于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此不起作用。由于环境具有的公共产品特征,那么环境资源在使用中必然出现所谓的过度使用,换句话说,对于免费提供的环境资源,使用者会一直使用到自己的边际效用为零为止。这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表现出很强的负外部性,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表现为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导致人们无节制地使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个体的理性却要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即个体追逐个人私利的结果最终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及所有人福利水平的降低,这就是哈丁所表述的“公地悲剧”。
2、环境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对环境行为主体来说,首先,不少环境问题有潜伏期和时滞,这使得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人们对环境保护尚未产生清醒认识之前,人类行为只能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这意味着环境污染在特定条件下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其次,即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还是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即人的短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驱使人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或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从而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增长。
3、环境信息的稀缺性和不对称性。环境信息是稀缺的,因为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至今还是微乎其微的,与人类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相比,环境信息的供给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如果信息公开不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们就倾向于封锁信息,通过保证自身具有信息
优势来谋求私人利益。这很容易导致环境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污染者对于他的污染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往往比受污染者了解得多得多,但受个人利益驱使,污染者往往会隐瞒这些信息,以继续其污染行为。污染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产生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受污染者由于所拥有的相关污染信息相对较少,如果想“讨回公道”则需要付出很大的信息成本。这也许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内人们宁愿“忍声(噪声)吞气(废气)受污染”的原因(沈满红,1997)。
4、环保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性。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由于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单个企业通过自身的投资防治污染往往是不经济的。比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地域分布较为集中,那么各企业单独建污水处理设备,远不如在该区域内集中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更为经济有效。正因如此,中小企业由于在治理污染方面缺少规模收益,所以其治理污染的能力会因无法实现规模收益而弱化,这是中小企业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的原因之一(金三木,2007)。
5、交易成本导致市场在污染治理方面的局限性。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在产权界定清楚的前提下,市场本身就可以把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但是没有交易成本只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远离经济现实的假定。现实中,即便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清楚,要真正维护产权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产品性质,要维护环境产权,就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每个理性的经济主体都希望别人出面与污染者交涉,然后自己在不分担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获取交易收益,于是也就没有人与污染者进行交涉、谈判或诉诸法律,环境污染也就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加以治理。
三、政府失灵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理想的政府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凯恩斯学派通过对新古典学派的“革命”,提出了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的主张,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具备完全竞争的条件相类似,政府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求政府必须是理想的政府,理想的政府也需要具备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如具有充分的信息(事前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所有因素)、参与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的所有人都必须一心为公而不能谋取个人私利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政府也就可以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解决环境问题。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在1920年所著的《福利经济学》提出的“庇古税”就是依靠政府介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手段,按照庇古的传统,当一个厂商施加一种外部社会成本时,应该对它施加一项税收,该税收要等于厂商生产每一连续单位的产出所造成的外部损害,即税收(T)应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使厂商将环境损失这种外部成本纳入其实际成本核算之中,进而可保证产品的价格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
(二)现实中政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何会失灵
在环境问题上,“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政府部门的官员及公务人员存在明显的利己动机。布坎南创立的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运用于政府行为的分析,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的政府实践活动都证明这一假设是经得起实证检验的。在市场有效作用的领域,由于“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经济主体要“利己”首先必须“利他”,但在政府部门,由于市场手段的失效,政府官员及公务人员的利己行为却通常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
首先,这种利己动机促使政府干预的缺位。按照公共经济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政府应该去做。虽然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政府未必就一定做得了或做得好,即市场失灵并不必然意味着政府有效,但是如果在市场失效而政府相对有效的前提下,客观上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即在政府干预是完全必要的前提下,政府不进行干预,就出现了政府的“缺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来说,市场机制自身难以进行有效调节,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但很多时候政府并没有对环境污染进行必要的干预,而是对污染“放任自流”。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追求GDP增长率而根本不顾及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不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加以弥补纠正,或即便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也不认真贯彻实施。
其次,这种利己动机表现为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即面对市场在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失灵,政府进行了干预,但是这种干预却未能起到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的效果,甚至政府干预所导致的政府失灵较之市场失灵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政府干预的失灵集中体现为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财政、税收、外汇、金融、价格和环境政策等造成环境资源使用价格的扭曲,无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并最终导致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脱节。这一是由于一些作为非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中没有给环境和生态以足够权重,或者仍然采用在环境问题还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时期的政策,这明显是强调部门利益以致部门利益重于公共利益的结果;二是污染者为了维护自己污染环境的既得利益,会加大“院外活动”的力度,利用政府部门从业人员的利己动机通过“贿赂”的办法促使政府部门保持或放宽环境标准,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政策制定的失灵;三是政府本身目标选择失误,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缺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这显然也受利己动机趋使。
2、政府缺乏关于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治理的有关知识、信息、人才及明确的目标或手段。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一工程需要政府具备充分的知识、信息、人才资源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目标和保证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手段。这些条件往往是在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对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威胁,需要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时才能达到,这是政府干预失灵及西方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重要原因。
3、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使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不存在竞争压力。市场有效是因为竞争机制的存在,一旦市场出现垄断通常就出现效率低下。同样的道理,政府垄断的存在也在降低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和积极性,这使得政府对污染的治理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4、社会对政府失灵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不少研究者还没有把政府行为的分析纳入与私人行为分析相同的逻辑框架,关于政府法制建设还严重滞后,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还缺乏足够的监督。脱离了监督的权力会使腐败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私人利益,这是政府在治理污染时因存在严重的寻租行为而导致政府失灵的重要原因。
四、启示
篇6
关键词:绿色保险;承保方案;信息披露;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74-02
一、绿色保险的内涵及意义
1.绿色保险的内涵。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就是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在绿色保险下,对在环境方面表现欠佳的企业,保险公司应厘定高费率,收取高保费,并核定承保的最高限额,对在环境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保险公司应实施优惠的承保政策。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很强的潜伏性、突发性、损害大、涉及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对企业,对受害者,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7 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缺陷,导致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到108起,平均每两个工作日一起。同时,污染事故发生后,由于善后处理没有机制保障,企业应承担的赔偿和恢复环境责任往往没有落实,污染受害人不能及时获得补偿,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2.建立绿色保险的意义。环境责任保险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企业加入环境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会督促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降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增加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参与主体,即保险公司,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其次,有利于保障环境污染事故受害者的利益。当企业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巨大损失、超过企业的赔偿承受能力时,受害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环境污染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环境污染事故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赔偿,既保护了受害者的权益,又减少了复杂的污染索赔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将环境费用的外部性转化为企业内在的环境成本,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最后,有利于企业增强抗环境风险的能力。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环境污染事故也进入高发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将会面临巨大的赔偿责任,这就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绿色保险经纪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
1.保险公司承保方案的实施。在操作层面,绿色保险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实施:一是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出环境责任保险、专门法规;二是明确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试点工作先期选择环境危害大、最易发生污染事故和损失容易确定的行业、企业和地区;三是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三方面各司其职。环保部门提出企业投保目录以及损害赔偿标准;保险公司开发环境责任险产品合理确定责任范围;保险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进行市场监管;四是环保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将建立环境事故勘察与责任认定机制、规范的理赔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相关保险公司、环保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公开污染事故的有关信息,在条件完善时,要探索第三方进行责任认定的机制。
保险公司在承保时,要明确投保的企业属于哪个行业,根据行业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的环境风险程度,本着“高风险,高保费;低风险,低保费”的原则,按照不同标准,对风险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费率等级。由于环境责任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在对风险估测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以过去的索赔记录和经验数据为依据,还应同时预计到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风险的影响,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过去的一些环境行为可能现在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认真进行审查,预计可能的风险。法律制度规范愈严格,表明风险愈大,费率亦愈高,反之亦然。
承保前,保险公司应全面调查被保险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在环境方面的表现,认真分析企业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承保方案。环境责任保险将污染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与治理责任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避免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有权要求被保险人如实提供对不确定损失概率及损失数额有意义的资料。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涉及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保险公司还需聘请有关的环境问题专家,来帮助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风险情况。通过风险评估结果,保险公司决定以什么样的条件与费率去承保。由于环境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也要注重精算人员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培养以确定合理的环境保险费率。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设计风险共担机制的保险合同,规定免赔额(率),实行比例承保,实行索赔型环境责任保险。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引言
环境污染的治理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社会整体的消费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此,加大环境检测的力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体现出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
1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是近几年出现的行业,有很强的技术性。随着各项环境治理政策的颁布与应用,检测工作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检测工作会预先根据现有的环境质量,分析当前环境污染的程度与形成这一污染的原因,经过分析后,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为我国在自然环境的治理方面力度不足,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且,又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了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所以环境检测工作要把检测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根据不同工业生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让工业生产污染物达到标准,保护环境[1]。
2环境检测的分类与技术
2.1环境检测的分类
环境检测具有多个划分标准,其中包括目的、对象、区域等。
2.1.1按照检测目的进行划分
根据目的划分,可以分成监视性、研究性以及特定目的三种。首先,监视性检测是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检测人员在检测某一环境的污染程度时,会制定长期的检测方案与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确定其污染程度,给出解决方案。其检测的内容包括污染物的指标、排放的数量以及污染的整体趋势[2]。其次,研究性检测是以科研为主,利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以某个科学课题为研究方向,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检测时使用的方法要具有一致性,科学、合理。最后,特定目的的检测由多个检测项目组成,这些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污染事故、仲裁、考核严重以及咨询服务。污染事故发生后,检测人员会通过检测,快速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及流入的位置,控制气向外扩散的范围,有效控制污染的传播,为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1.2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
因为污染源的的形式不一,所以,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分为以下几类:噪声、水质、空气、光等。
2.1.3按照检测区域进行划分
按照区域的划分,可以分成厂区与区域检测,厂区检测要求工业企业或相关的单位,加强对污染源排放的管理,增强环境检测意识。而区域检测则是在某个范围内,完成检测工作。
2.2环境检测的技术
环境检测会根据不同的检测环境与样板,用不同的检测技术。检测人员除了会运用测试技术外,还要对受到污染的土壤、空气或水质进行采样,测出样本污染指数,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涉及到的技术面较广。因此,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以化学分析为前提,把其他的知识作为辅助,通过检测方法与设备的使用,分析数据,给出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其工作过程为:抽取受到污染的样本,接着根据样本的形式,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保存,然后检测出污染源的种类以及受污染的程度,最后分析数据,给出结果。虽然环境检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使用的检测技术却涵盖了很多方面,可以检测多种污染源,其中,经常使用的化学分析法经过细分后,可以细分为重量法、容量分析法等。
篇8
关键词:室内环境 污染 质量控制
当前,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室内环境污染严重性的报道,以及市场上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产品、治理公司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了解新建民用建筑工程和装修工程会产生环境污染,但对如何防治却认识不足,特别是各级建设监管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一些环境污染物超标的材料用于建筑工程,形成部分项目室内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1)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及家具产生的污染是目前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内墙涂料、胶合板、密度板、油漆、泡沫填料、壁纸等材料都会含有或释放出甲醛、苯,甲苯、乙苯、氯仿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都具有相当的致癌性。轻者可以引起慢性中毒,重者会对人体的造血功能、呼吸、神经以及免疫系统造成影响,损伤细胞染色体基因等,严重超标时,还会导致鼻炎、咽炎、肺炎、肺癌、白血病等,甚至引起死亡。
(2)建筑物自身的污染。当前民用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主体材料产生的污染,一种是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加入的防冻剂、减水剂等化学物质会释放出有害气体氨;另一种是由建筑物基础范围地下土壤和建筑物中使用的石材、地板砖、瓷砖中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氡,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有数据显示氡已成为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杀手”。
(3)室外污染物。室外车辆尾气、工厂废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室内空气的污染。
二、目前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工程设计中使用的装修材料用量和通风设计不合理,特别是一些装修程度较高的办公楼、旅馆酒店和文化娱乐场所,装修材料用量相对较多,极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超标。
(2)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缺乏对室内环境污染的考虑,操作不符合标准要求。
(3)室内环境污染物检测超标后,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理措施,这就使得首先对样板间进行检测非常重要,但现实操作中首先对样板间进行检测的非常之少。
(4)有些工程为赶工期,准备验收资料,少于标准要求7天以上的挥发时间就要求进行检测;有些工程虽然有满足标准要求的挥发时间,但施工结束至检测开始前房间一直密闭,没有与外部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还有的工程虽然尚未检测验收,但已开始投入使用或放置新购家具等,这些都干扰了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状况的准确评判。
(5)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不重视,只要求有合格的检测报告通过验收,对检测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敷衍了事。对检测超标率较高的建筑工程进行分析,这些超标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所以只要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精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指标同样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三、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的措施及对策
(1)抓源头、控制材料、增强“绿色建材”意识。鉴于目前市场上成熟的长期有效的治理措施的缺乏,只有从根本上控制材料的使用,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后期污染物危害的产生。各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民用建筑工程使用的各类建筑和装修材料的环保性能指标严格监督,层层把关,促使材料厂家、用户都树立起“绿色建材”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
(2)控制过程、严格把关。参与工程各方应肩负起各自在工程施工中应尽的责任,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设计前进行土壤中氡浓度的检测,将检测结果提供给设计单位,以便设计单位设计出有效的防氡措施;工程设计单位必须依据建筑物类型,选择使用环保性能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并控制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总量;通风设计方面应符合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选择合理的通风措施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创新设计理念、调整设计思路,设计出布局合理、通风换气措施优越的作品;针对材料进场,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检查其环保性能的检测报告,对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工程复检的材料及检测项目不全或检测结果有疑问的材料,必须送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单位在施工工程中,应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施工行为;检测单位在实施检测时,必须按照标准要求实施检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3)当遇精装修工程,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设计方案时,宜先装修出一部分样板间,并对样板间的室内环境污染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后,再对其他房间的装修按符合标准的设计进行施工。如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应会同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验收时检测超标,再行处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4)对交工验收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民用建筑工程,开始使用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对需要装修的工程严格控制装修材料,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同时可以考虑在装修阶段增加通风换气装置,通过通风换气装置对室内各个房间进行机械换气。一般而言,室外的空气质量总是好于室内的空气质量。其次,新装修好的工程,不要急于入住。目前市场上装饰材料中,化学建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乳胶漆、油漆、喷塑剂、粘合剂、墙纸、石材等,一般都含有或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新购置的家具,胶合板、密度板、皮具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甲醛。这些有害物质都会有一个一定时段的释放期,前期的释放量较大,所以新装修的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晾置一段时间,等释放量小的时候,通过自然通风能很快达到标准规范要求时,再行入住,最好晾置半年以上。最后,对入住后的工程,平时要多注意通风换气,毕竟目前最好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就是通风换气,对装修后的房间增加一些市场上现有的治理措施,比如养花、喷涂治理药剂、添置空气净化器等。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越来越重要,各个环节应加强监督,控制源头材料,把关施工过程,为提高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保证人们住上安全的居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全流域跨界断面和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报告要求下大力气解决现有体制下的综合性区域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在2013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以及全流域的跨界断面污染问题皆予以了极大关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时候,希望寄托于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种跨越式发展必须在跨越环境污染的阶段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于四川省来说,树立全流域治理有责的意识,对充分调动四川全流域上游和下游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建四川洁净秀美的母亲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政府要统一行动
全流域省域范畴内的跨界治理必须要有省辖各地政府的统一行动,这是四川省多年来在省域范畴内饮用水水源乃至河流跨界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共识。
早在2006年,四川全流域各地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472个。
2008年以后,四川全流域各地政府又连续几年开展了治理省域内饮用水跨界水源地环境污染的专项行动。进一步取缔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在保护区内统一规范设置界桩、界牌,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现有污染源进行取缔和规范,强化了保护区内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这不仅抑制了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为2011年以来省域范畴内岷江、沱江流域各地政府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积累了前期经验。
制定可行的制度规范
全流域省域之间和省域内的跨界治理必须要有相应的可行制度规范。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对河流治理的迫切性和总体目标有差异,这就不仅需要国家或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统一规划,更需要通过建立跨省界或省域内的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及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关法治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等一系列手段予以综合考虑。
只有如此,省域之间或省域内跨界全流域的各地政府,才能用健全的法治制度积极完善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树立全民意识
省域之间和省域内的全流域跨界治理必须要树立全民意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可见,“共饮一江水”的全体人民群众都要对江河流域的跨界治理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亦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出现“上游无所谓、下游空兴叹”之窘况。
要做到这一点,全流域省域之间和省域范畴内跨界治理的各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皆应按照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要求,在跨界环境污染这件事上树立全民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力合作、共同决策、共同治理,这才可能实现省域之间和省域范畴内跨界治理的全流域清波永荡漾。
链接看点:
跨界污染的的原因与症结
就国内而言,跨界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跨越行政区域(省、市、县等)的环境污染。它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复杂,既存在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间的民事关系,也存在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污染者之间的行政监管关系。
究其根本,地方政府因保护“行政区经济”利益牺牲流域水环境为代价,是跨界水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的主因。而由地方分割、部门分割引发的流域治理碎片化,是造成跨界水污染治理效果不彰的症结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三角”共同推进跨界污染治理
篇10
【关键词】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对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促使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继续应用传统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无法为环保局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要想符合现阶段环境检测的要求,环保局需要对环境检测系统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我国环境的质量。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原.环保局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施及改进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