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篇2
【关键词】 无痛人流术; 健康教育; 重要性
近年来无痛人流的广告屡屡出现在电视上和街巷中,很多育龄妇女和女性误认为人工流产是一件轻松、安全的事,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所以,让无痛人流患者全面了解手术给自己身体带来的伤害,积极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不断提升女性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1 现状与危害
现实社会人流行为已十分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痛人流为受术者带来了福音,就象“睡了一觉”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因此许多育龄妇女,就误以为人流对人体及有伤害。实际上,虽然无痛人流术手术小,较安全,时间短,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也会给受术者肉体上带来较大痛苦。人流是一种消极的、迫不得已的终止妊娠方法,只能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绝不能作为避孕方法的补充,甚至当作常规的避孕方法。因此,育龄妇女应充分认识人流术带来的严重后果。相关部门对不同对象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性健康等知识的教育,提供咨询服务,转变人们对人流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努力降低人流率。
1.1性知识贫乏
笔者调查2005年11月~2007年3月期间,来我院做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对象计272人。调查采取询问登记方式,直接了解手术对象对有关医疗保健和避孕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仅有10%的人知道妇女最易受孕时间为两次月经中间或者经前14天, 而90%的人对生理、生殖知识一无所知。有资料表明,当前婚前妊娠及人工流产的比重有逐步增大, 年龄低龄化的趋向[1]。
1.2人流并发症多
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一是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出现心动过速、心率不齐、血压下降、头晕,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二是吸宫不全,可能有部分胎盘或胎儿残留。三是子宫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外,还有生殖系统感染、羊水栓塞等。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是月经失调,少数患者术后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较多的患者术后出现经量增多。二是宫颈或宫腔粘连。宫颈粘连可致宫腔积血,临床上表现为月经量过少及周期性腹痛等。三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妇女,当再受孕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不下、前置胎盘等,引起临产前或分娩后大出血;还可因多次人工流产引起宫颈内口机能不全,易致早产或晚期流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少女性人流手术后,得不到休息,这对于她们的健康极其不利。此外,人流作为一种手术,也会导致3%的患者发生继发性不孕等症。
2 受术者的心理护理
人工流产使患者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快速变化,表现为术前焦虑,受术者对手术耐受性降低,增加手术时间和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3]。所以医务工作者在人工流产手术前后与受术者进行平等亲切的交谈是非常必要的。
2.1 术前护理
因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内疚的心理症状,在门诊预约手术时,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告之患者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如:术前应禁食、禁水4~6小时,手术当日来院的时间及所需物品,并简要介绍手术的过程、麻醉方式等的问题,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负担,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为防止患者忘记对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或记不清而耽误手术,我院专门将以上内容制成卡片说明清楚,这样不但保证了患者安全,也保证了手术的按时顺利进行。手术当日,护理人员认真阅读病历,了解孕周长短、胎囊大小、有无胎芽,宫内有无节育器等,以便在术中与医生核对,避免疏忽给患者带来痛苦。
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将患者领入手术室的同时,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多与患者交谈, 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并讲解静脉全麻的方式,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主动配合医生、麻醉师进行工作。设专人守护在手术台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及药物反应,防止患者在全麻下无意识的活动、躁动而并发子宫穿孔及坠床等事故。台下巡回者应认真检查刮出物是否与病历相符,并与手术者核对,防止发生漏吸等。
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转回观察室休息, 在麻醉未完全清醒前保留静脉输液, 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及生命体征。为防止发生术后子宫出血过多或迟发物过敏反应,事先应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术后30分钟患者一般能完全清醒,这时可停止静脉输液,并再次向患者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叮嘱家属协同配合。
3 体会
加强对育龄妇女节育避孕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对无痛人流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4],使患者在轻松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在术后能主动进行自我监护,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举增强了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马海根.预防青少年未婚妊娠及人工流产行为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19-21.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0.
3 彭玲,蔺玉红,徐红梅.人工流产综合症的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66.
篇3
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提供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职业人群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包括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健康教育和与一般生活习惯有关的健康教育。商务楼宇的职业人群远离了毒物、化学、物理损伤,一般健康教育就成为主要内容,它包括戒烟、控制饮酒、营养与合理膳食等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保健常识等。目前开展职业人群一般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但是这种方式针对性差,难以评估。如何把职业人群放在其工作的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4―2007年间,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形式和内容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共有商务楼宇13幢,495个单位,大约 1.5万人口。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2月与石门二路街道签署“健康进楼宇”以来,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3年余,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如下:
1.1全科服务团队进楼宇
2004年2月起,为促进健康城区的建设,本街道积极开展健康楼宇的建设,以振安广场为试点,为楼宇配备一个全科团队。每2周1次到楼宇为在职人群提供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测血压、咨询、诊疗、健康教育等。此举帮助楼宇员工了解自己的血压,一般健康情况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其特色服务不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为楼宇员工提供了综合性和方便可及的服务。2005年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大,发展到3幢。2006年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石二社区综合党委、石二街道市政卫生科联手把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展到10幢,2007年计划全部覆盖。时间根据楼宇职工要求调整为每月1次。
1.2年度的健康体检
几十年来我国许多机构对本单位职工提供了每年1次的常规体格检查,目前一些效益较好的机构为职工花费几千元,并且住院1周做整套的化验、CT、胃镜等检查,实践证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收效甚微。3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对特定的楼宇服务人群,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可能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性,采用不同的间隔时间和检查方法进行慢性病的筛检,节约了医疗资源,提高了筛查的效果。以最近一次某公司的体检结果为例,该公司共有员工117名,其中93人参加了体检,男40人,女53人,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2岁。检出血压偏高占35.5%,超重(BMI≥24)占34.4%,肥胖(BMI≥28)占9.7%;总胆固醇增高占7.2%,三酰甘油增高占16.5%;B超检查,胆结石占9.4%,脂肪肝占20.8%,胆囊炎占18.8%。由此可见血压高、体重指数高、血脂高、脂肪肝是严重影响本公司人群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大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如吸烟、酗酒、熬夜、高钠、高脂肪饮食、长期静坐、缺乏运动、长期心理压力较大等。
1.3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
2005年12月―2006年4月,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全科医师志愿者,参加本社区综合党委组织的街道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每月安排一个中午,轮流到各座楼宇开展医疗、咨询、测血压、心理咨询、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基本服务。活动中为楼宇员工测血压283人, 发现血压≥140/90 mmHg者113人,其中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51人,占45.1%。发放资料95份,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内容,咨询232人次。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是作为健康进楼宇的一种补充方式开展的,它利用中午2 h的时间,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的卫生服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讨论
职业人群面临着与职业卫生和一般生活方式有关的两种健康问题。如何改变职工不利健康的行为和环境,加强卫生服务,以达到促进职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命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课题。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对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准则提出5项原则[1]:① 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即保护职工健康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损害。② 工作适应原则,即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应职工的职业能力。③ 健康促进原则,即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④ 治疗与康复原则,即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所致不良后果。⑤ 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即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以上5项原则除第二点是有关职业生涯管理以外,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特别是第五点直接指出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在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发展其基本的综合的六位一体的功能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地理位置方便、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健康,需注意以下方面:
2.1提高认识,争取领导重视
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见不到效益,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参与的意识不强。据资料显示,只有5%~10%发展中国家享受充足的卫生服务[2]。我们在健康进楼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此项卫生服务的人员不多,虽然楼宇方面贴出了通知,但是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楼宇员工尚未意识到卫生服务与本人相关,参与的意识较低,导致卫生资源利用率低。这就需要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公司领导和公司职工进行教育开发,取得支持,并通过楼宇工作者建立楼宇健康档案和以公司为单位的员工健康档案,形成社区诊断,提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然后为每个公司配备全科医师及全科团队,落实健康责任制。
2.2多部门合作,教育个性化
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涉及各学科,工作的开展涉及多部门。本中心工作的开展主要涉及石二街道、楼宇工作者、物业管理公司和事务所等,尤其是街道的力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运用生动而准确的知识为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2.3行为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前部长Marc Lalonde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4大类:人类生物学、生活行为、环境和卫生服务利用。其中个人行为占的比例为40%。全科团队应在坚持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干预,包括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慢性病随访等,通过多种方式向楼宇员工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经济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4职业性紧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职业人群因为对工作不稳定、新工作不适应、人际关系和职业竞争等所导致职业性紧张已成为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此类因素虽不引起诸如“职业性生物病原体感染”、“中毒”或“物理性损伤”那样病因明确的职业病,但可引起不良效应,如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导致经济损失,还可以诱发“紧张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头痛、脱发、月经不调、流产等。全科团队与心理咨询师、MAP(员工支持计划)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倡导优化作业组织,增强个人应对紧张的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因为久坐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也应引起关注。
2.5效果评估与分析
职业人群的一般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做效果评估与分析。今后在制定计划,完善健康教育的评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以楼宇职工的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团队服务为模式,以建立健康档案为起点,形成社区诊断,根据不同健康危险因素为职工提供个性化的六位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并加强健康教育,全面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是一种可探索的模式。
3参考文献
[1]傅华. 社区预防与保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2-203.
篇4
【关键词】 人格;应对方式;心身健康;地震;亲属遇难
中图分类号:B848.4,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7-0488-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10
地震是一种较难被预测且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震后受灾群众来说,可能不仅要忍受身体伤残的痛苦,还要面临失去亲人、财产受损等引起的心理危机与心理障碍[1]。对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中幸存者的研究均证实了地震灾难创伤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3]。国外研究也发现地震后早期灾民表现出诸如情绪低落、失眠、敏感、易怒和生理不适应等特征[4-5]。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预防震后相关心理症状出现呢?Boscarino等人对9•11事件中部分受害者的研究发现,事件发生后早期受到干预的受害者,比早期没受到干预的受害者表现出更少的心理症状[6]。Everly 等人认为[7],在重大灾难发生后3~4周内进行干预比较恰当。但目前,对于重大灾难事件中受灾群体的研究一般是在一年以后甚至数年以后[8-9]。基于此,5•12地震发生后一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启动“心灵阳光工程-汇川行动”计划,组织心理专家进入灾区进行心理安抚和相关调查工作。尽可能地了解震区不同受灾群体的早期心理特征,为心理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已有研究表明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躯体症状、情绪特点及亲人伤亡程度影响幸存者心理恢复力[8-9]。Edwards研究认为[10],在应急事件中,心理应对方式在事件刺激与心身健康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也是保持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探讨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人格、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08年5月22日至5月26日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南湖体育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灾民集聚点及安县灾民集聚点进行调查。在安置点以临时帐篷或铺位为单位对210名来自重灾区灾民进行调查,年龄均在18岁以上。由于部分灾民身体或情绪的原因,未能完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北川71份、安县76份、曲县22份、绵阳及其他地18份),排除“有无亲属遇难”栏中没填写任何信息的6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1份。其中无亲属遇难者102人[男53人,女49人;未婚16人,已婚86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2人,高中及以上61人,9人未填;平均年龄(41±14)岁];有亲属遇难者79人[男40人,女39人;已婚63人,未婚14人,2人未填;初中及以下47人,高中及以上25人,7人未填;平均年龄(36±12)岁]。两组在性别、婚否,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P=0.001)。本研究中“亲属”是指与受试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
1.2 工具
1.2.1 人格量表
采用沃建中根据Costa和MeCrae的NEO-PI-R量表[11]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该量表分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6种人格层面。考虑到灾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取了15种人格特质进行调查,分别是合群、想象、变通性、信任、利他、独立、同情、坚持、敢为、自律、耐心、镇定、敏感、责任、乐观,共89道题。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73。
1.2.2 应对方式量表
根据肖计划[12]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进行修订,采用专家判断法删减题量,最后得到21道题,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维度。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为0.745。
1.2.3 心身健康量表
根据沃建中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并参考中国台湾心理学会编制的“九一二地震灾民身心现状调查表”相关维度,编制由53道题组成的心身健康量表,包括情绪健康状况(抑郁、孤独、恐惧、愤怒、焦虑、烦躁、强迫、回避、自杀、自罪、漠然)、认知障碍(注意障碍、兴趣丧失、自我效能)及生理适应状况(失眠、饮食、身体不适)3个维度。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21。
1.3 误差控制
因受灾群体受教育程度不一,采用访谈式与独立完成问卷相结合。在调查前,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把问卷中各个项目的解释进行统一。另外,考虑到此时受灾群体情绪情感的复杂性,首先对受灾个体进行心理安抚,然后视个体的情绪状态来决定是否适合继续问卷调查。
1.4 统计方法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有无亲属遇难者人格变化特点比较
如表1所示,有亲属遇难者在合群、信任及乐观上得分均低于无亲属遇难者。
2.2有无亲属遇难者心身健康状态比较
表2显示,有亲属遇难者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除自我效能维度外)。
2.3 有无亲属遇难者应对方式比较
表3显示,有亲属遇难者在退避、自责及幻想上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
2.4 有亲属遇难者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总均分的相关分析
用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与心身健康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合群、敢为、镇定、乐观与心身健康总均分呈负相关(r=-0.29~-0.51,均P
2.5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心身健康总均分为指标,对有无亲属遇难者人格、应对方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水平上,影响有亲属遇难者心身健康状况的有乐观、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影响无亲属遇难者情绪状态的有想象、乐观、自律、信任人格特征和退避、自责应对方式(见表4)。
3 讨 论
本研究对重震灾区群众人格特点测查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在合群、信任及乐观人格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无亲属遇难群体,说明有亲属遇难群体比无亲属遇难群体更倾向于独处、更没信任感,更不乐观,这与陈静等人的研究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即受灾群体家庭伤亡程度越大,其心理创伤也越大[9]。其原因可能是亲人遇难群体除财产损失外,还处于丧失亲人的极大悲痛中,不愿与人交流,且还不愿承认亲人遇难的事实或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对周边的人更倾向于持怀疑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合群、信任及乐观的人格特征。提示对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合群、信任、乐观人格特点的干预有利于其心身健康的恢复。
心身健康评估量表测查发现,除自我效能外,有亲属遇难群体在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和注意力障碍、兴趣丧失及生理适应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无亲属遇难群体。在不良情绪维度上,与张本等人[8]对唐山地震受灾群体的不良情绪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有亲属遇难群体比无亲属遇难群体负性情绪更突出。在生理适应各维度上,有研究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出现生理不适的症状更明显[8,13],与本研究倾向一致。在认知维度上,有亲属遇难群体注意力障碍、兴趣丧失相对更明显,说明地震还影响到了亲人遇难群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以上结果提示,不仅要重点干预有亲属遇难群体的某些不良情绪,还要注重其认知或生理适应上的干预。
在本研究中,有亲属遇难的群体更倾向于退避、自责、幻想应对方式。根据应对方式维度的划分,退避、自责、幻想属不成熟型应对方式[14]。其原因可能与遭受财产损失、亲人遇难的多重负性事件的影响有关。提示要注意有亲属遇难群体的退避、自责和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干预,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关分析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健康状况与合群、乐观等人格特征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也有一定程度相关。说明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状况有内在的联系。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乐观、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对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自责、退避的应对方式和乐观的人格特征共同影响着两群体的心身健康状况。不同的是合理化、幻想的应对方式与敏感的人格特征对亲属遇难组的心身健康有影响,而信任、想象、自律人格特征对无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状况有影响。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越消极,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15-16],另外灾后心理危机也与人格的一些特征有关[17],这些结论与本研究一致。提示对有亲属遇难的群体尤其突出其乐观、想象的人格特点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干预。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人格特质具有稳定性特点。本研究考查两群体的人格差异特点是基于不同负性事件强度可能会影响某些人格特征暂时改变的假设,但由于不可能做前测,只能在抽样方法及样本量上进行控制,假设有无亲属遇难群体在震前人格特征各维度没显著差异,若震后调查有差异,可能是两群体不同地震创伤大小引起的。另外,本研究由于受客观环境限制,在样本量上可能不足,故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Norris FH,Friedman MJ,Watson PJ,et al.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Part 1.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 irical literature,1981 -2001 [J].Psychiatry,2002,65(3):207-239.
[2]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4(1):17- 19.
[3]Chou FH,Chou P,Su TT,et al.Survey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a Taiwan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d earthquake [J].Aust NZ J Psychiatry,2004,38(5):358-364.
[4]Kato H,Asukai N,MiyakaY,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younger and elderly evacuees in the early stages following the 1995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in Japan [J].Acta PsychiatrScand 1996,93(6):477-481.
[5]Chen CC,Yeh TL,Yang YK,et al.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survivors in the early stage following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J].Psychiatry Res,2001,105:13-22.
[6]Boscarino JA,Adams RE,Figley C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mployer-sponsored crisis interventions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t [J].Emerg Ment Health,2005,7(1):9-22.
[7]Everly G.S.,Mitchell 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A new area and standard of care in crisis intervention(2nd ed.)[M].Ellicott City,MD:Chevron,1999.
[8]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0-202.
[9]陈静,杨旭光,王静爱.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讨-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86-91.
[10]Edwards JR,Cooper CL.Researvh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issues [J].Psychol Med,1988,18:15-20.
[11]Jr Costa PT,McCrae RR.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M].Psychol Assess Resources,Inc.Odessa,FL,1985.
[12]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13]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n urban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 [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216-222.
[14]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15]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题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 [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88-91.
[16]向虹,延利伟,张海微.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11-14.
篇5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而由政府主导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却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Wuxi Huishan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actions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
214171 Wuxi College of Technology Health, Wuxi XIA Yu-Dong
[Abstract] With the medical model, disease spectrum, spectral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ath, and psychosoci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 increasingly grave threat. To meet the health needs of the peopl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health educat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six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in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health resources. Community as people meet the physical,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need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unit for the person's socialization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ha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mpact. The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mental disorders and more chronic diseases, high prevalence of health problems, but most of these problems and smoking, alcoholism, irrational diet,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unhealthy lifestyles.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for health,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led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but can not satisfy the community needs of the mass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studies rur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o conduct research for example Wuxi Huishan. Studies suggest that rural residents lack medical knowledge, health awareness is weak and unreasonabl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health education, primary health, the low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health education theoretical model behind the cause of affe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major factor.
[Keyword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promotion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
自从现代健康教育思想19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我国健康教育学者和工作者们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教育理论和工作方法。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和标准,各地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用一般健康教育理论和原则,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摸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手段。
根据对无锡市惠山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调查情况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尤其在“非典”过后的发展机遇期,全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已有比较健全的网络,落实了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有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当前健康教育工作正由卫生宣教模式向教育促进模式转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全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区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 宣传材料的制作与传播问题
惠山区健康宣传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上级单位下发和本单位制作两方面,由于受工作习惯与利益驱动牵制,往往偏重于材料制作与发放等环节,相对忽视健康教育需求与资源分析、形势分析。材料制作与发放、信息传播与效果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片面强调材料制作与发放带有盲目性,成本―效益比较低,且效果难以衡量。传播方式则多采用“知识讲座”、“村民大会”、“入户教育”等较为单一的“传播式”教育,对社区居民作为“需方”学习与渴望得到卫生保健知识的自主性及需求关注不够,故能真正走进老百姓家庭、农民既喜欢又实用的材料不多。人际传播多局限于利用乡村医生、妇女干部等少数传播者,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对健康教育信息、技能与传播狭义理解为向群众传播卫生知识,其实动员与争取卫生服务的“供方”――社区领导与社会各部门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更为重要,传播知识应为社区自发的行动,而不应该是卫生部门主导的行为。
2、 机构网络不够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
区卫生部门在镇(街道办事处)没有对应的下设机构,卫生局下达工作任务到镇文卫助理,缺乏有力的工作机构支撑,因此,对于有关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只能与镇(街道办事处)协商解决,工作非常被动,村(居委)和单位也缺乏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健康教育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健康教育队伍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的健康教育培训过于理论化,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材料不多,乡村医生普遍缺乏如何在基层开展健康教育的实用技能,不能适应健康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健康教育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在缺少政府规范、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满足社区卫生保健需求的增长,从而构成了巨大的供需矛盾。
3、 依法管理不到位、管理职责难落实
目前,由于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及评价体系不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及社会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不明确,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缺乏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健康教育工作应由各级爱卫办和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负责业务指导。但从目前全区的情况看,各级管理职责没有很好的落实,爱卫办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建立业务主管关系,既不下达工作任务,也不给予经费,或只有任务,没有经费保证,工作难以开展。
4、 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如在资金投入、政策导向、支持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应体现政府职能。目前,我区两级政府尚未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政府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目前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赖卫生部门,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还不够,工作局面难以打开。虽然卫生部门一直强调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性,但在实际工作计划与实施中,基层卫生人员因职能、观念、利益所限,往往自我封闭,工作力度比较弱。政府未足够重视和居民行为改变密切相关的健康促进政策以及环境的支持及配合。
二、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健康教育的效果慢且不明显
1、1健康教育着眼于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而行为习惯作为长时期形成的动力定型,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改变,其变化需要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是缓慢的,而人们对远期的结果,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群众对健康教育的效果缺乏信心,行政领导也难得到政绩。
1、2目前健康教育面对的问题难度在增加。由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相对上升,当前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正逐步转变为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的行为措施,要比预防控制传染病的行为措施难得多。例如预防心血管病的控制体重、戒烟等措施,比预防肠道传染病的行为措施要难得多。在许多没有明确的主导措施的预防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是综合措施中的一种,是被迫采用的一种手段1。
1、3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开展得不够。健康教育一般作为舆论先导,配合其它专业开展工作,以宣传为主,对健康教育效果的观察评价研究很少,大多数健康教育行为最终效果并不确切,这难免让人对健康教育的成果产生怀疑,上级行政部门也可能因难以对业务部门精确考核而忽视其工作成效。
2、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落后
2、1当前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卫生知识宣传的水平上,如通过报纸、黑板报、知识读本、折页等传播卫生知识。近年来,我们采用重点推行健康教育普及村、健康教育处方等措施,则主要靠行政力量,强化卫生保健知识宣传。而健康促进的主导措施应在于行为改变,进行行为干预。因此,我们所做的工作和目标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2目前流行的健康教育理论是“知、信、行”模式,认为接受卫生知识,可以逐步形成信念转变态度,最终导致行为的改变。事实上,接受并相信卫生知识相对简单,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却很难,常常会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2。信和行之间往往是脱节的,行为受到知识、信念、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具备知识就能改变的,有必要对“知、信、行”模式作进一步探讨。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发展为健康促进阶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3。行为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制约,仅凭开展教育是不够的。
3、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合理
3、1领导机制
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协调宣传、教育等各部门的工作,单由卫生部门发动是不够的,而惠山区其它部门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活动进展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为健康是政府行为,只有政府的领导,才能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领导;有利于协调社区各部门的合作共同开拓社区资源;有效地动员群众积极参与4。目前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以卫生部门为主体,争取社区领导的支持,社区领导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属于短期行为5。目前我们只能利用爱卫会的名义来协调工作,处理很多问题显得无奈,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有效方法。
3、2运行机制
健康教育当前主要由卫生系统承担,一是卫生进修学校,二是疾病控制中心,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进修学校除了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以外,兼任区健康教育所的角色,抽调了5位老师担任兼职讲师,协助爱卫会工作,由于不是专业机构,因此也就没有经费保障;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室已经取消,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经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但无经费保障,客观上,还有部分中心(站)认为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会影响医疗收入。健康教育虽然对全社会是低投入高效益,但对具体的单位而言,是大投入低效益,既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慢而不明显。目前各单位的财政补助都不足,有偿服务搞创收的担子很重,其它见效快而明显的业务工作任务很多,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补偿,自然缺乏足够重视。只能是应付式的宣传卫生知识,效果不好。反过来,效果不好又抑制了对健康教育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注:
[1] 戴光强.健康教育是最大的卫生资源.中国健康教育 2000;16(8):453
[2] 李国庆等.论健康教育中“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现象.中国健康教育 1999;15(8):35
[3]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6
篇7
《武警健康教育学》作为武警部队医学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实践性教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授课课时与技能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1:2;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和1个补充,即校内理论授课阶段、校内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校外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为部分学员补充开展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
1.1理论授课阶段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实际,认真筛选健康教育学的必备理论,系统总结武警部队本科健康教育教学重点。在开展理论教学时,采取大班授课的式,课程内容包括武警健康教育学绪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方法、健康管理简介、营区健康促进简介等。
1.2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技能教学质量,教研室认真打造健康教育技能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教学师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行专门化、程式化、标准化。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独具特色的采取分组授课的形式,以15~20人为一个教学小组,课堂上着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授课时多采用互动、模拟、表演、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健康教育技能模块包括健康信息加工、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讲座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策划、社会学调查方法、心理行为训练等。
1.3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教研室协调学院周边部队资源,建立多个健康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有规律、有计划的组织学员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引导学员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有力举措,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于检验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和技能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基地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准确、有效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之外,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加餐”,教研室组织“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活动,活动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采用Seminer教学法进行单独培训(Seminer教学法是指学生为参与某一健康教育项目而与老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成员在结业时有着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被授予“健康教育骨干”证书,大量毕业的学生用实践证明,他们已经在当前部队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是在“健康教育骨干”小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由大学生主导、教研室老师指导,融教学、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的功能性学生团体。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的宗旨在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领导、管理、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目前协会围绕各类健康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校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2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65-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纲要》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当作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指出了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健康教育。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儿健康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承认幼儿健康是其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现实并不乐观。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众所周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一个人存在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前提。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都还比较脆弱;同时,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所以这个时候,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备受重视的早期开发智力的教育。幼儿园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师认为儿童到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幼儿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家庭的任务;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的健康问题已很少,不用再过多关注……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被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家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形似一个不可或缺却又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给体育和健康常识等学科,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来进行的,相当一些幼儿园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学就足以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这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理念,没有渗透教学的思想,没有遵循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大趋势,只一心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错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幼儿园对健康教育重视有限,表现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现在的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师包办和代劳,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被减少,以此来避免一切所谓的危险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概率。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宝贵机会,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较差。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身高和体重较之以前都有发展,但是内在的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却较差。而且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经从以前的健康就是没病的观点提升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不应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儿童观,真正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口头上重视,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只有幼儿教师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健康教育对幼儿一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才能真正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幼儿教师应该把幼儿首先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幼儿教师施教的对象。
第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这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过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幼教领域都日趋出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适合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完整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这种融合式的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做保证,很难实现幼教领域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也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这是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把健康的内涵扩大到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现在重视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幼儿智力、不重视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已经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家长也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幼儿的爱好和情绪情感,更不在乎幼儿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认为幼儿也会有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心理长期压抑或社会适应不好,又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日本早已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咨询师,这是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让每个幼儿园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医生,使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记录,使每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国幼儿园应当努力的方向。
第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重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环境是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幼儿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和幼儿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的进行。另外,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儿与人相处交流能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伙伴,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伙伴条件。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童心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情绪情感,能够自由进行交往与交流,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特点与特长,并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第五,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综合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块教育内容,也不是一两门学科就能涵盖或完成的任务。更多时候健康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来承担。健康知识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随时有教育的时机和内容。除了由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责任外,其他教师也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健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掘自己所授课程中存在的、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契机,把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注重幼儿园健康环境的创设。
第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随机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机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以预防为主,防范重于矫治,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使其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幼儿午睡后,部分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或认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乐于助人、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不与别人交往,有的幼儿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立即进行教育,或运用课程设计情境进行教育,如讲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园共育,做好家长教育与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儿园一方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势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现“5+2=0”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幼儿园要想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长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有些家长很重视幼儿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做好家园共育,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幼儿园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显军.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篇9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教育样式之一,成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对于推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部队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心理战准备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全面构建系统完整的心理教育的体系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其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认识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二是在组织领导上存在机制不顺畅、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三是在理论研究上存在创新突破不够、实践指导性差的问题;四是在上级规定上存在规定过于笼统、实践操作性差的问题;五是在教育管理上存在要素不健全、整体质量比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 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
提高认识、理顺机制、细化规定,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1.1 提高认识。要组织各级主官和广大官兵认真学习各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使之认识到心理教育是联合作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部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条令的基本教育工作来“抓”和“练”;要向官兵分析和讲解部队现实作战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使之认清作战对手所制造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打心理战的需求,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作战能力、满足军事准备需要、赢得作战胜利的基本途径之一,充分激发指战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要组织官兵学习现代心理作战基本理论,使之在对通过组织实施心理战达成作战胜利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开展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理性自觉的高度。
1.2 理顺机制。关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许多机制上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为保证平时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和向战时作战指挥体制顺利转换,应建立由相关部队军事首长牵头、政治机关、卫生部门为主体负责实施、包括司、政、后、装等相关部门领导在内的、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负职责、相互关系、施训程序及相互协调配合机制。
1.3 细化规定。要借鉴我军其他军事训练条令条例、外军特别是美军心理战及其教育训练条令条例的设置与制定,及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经验总结升华为军事法规。
2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建设素质过硬的组教队伍,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施训者两类。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主要是各级部队主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司、政、后、装机关及相关人员。作为军队、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国家和军队心理战大战略、准确把握上级心理战准备方案和心理教育预案、明确本级在整个作战任务中所担负的心理教育任务、制定本级心理教育及其准备预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所属各级各类单位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者,其应具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组织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设、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配套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综合保障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监测者,其应具备理解、细化和执行总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标准、动态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计划和方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结果、不断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者,是指部队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育训练主体。由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复杂,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单位和人员也很复杂,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教练员、指挥员和机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上级及本级心理教育企图、准确把握本级心理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本级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教育训练对象的素质和能力培训需求、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及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教育训练对象现时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设计相应的教育训练活动、研究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定恰当的教育训练内容、选择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应具备筹划和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高效传授心理知识、技能;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评估者,其应具备评估教育训练对象素质和能力发展、适时转换教育训练内容、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水平的素质和能力。
2.3 心理健康教育组训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总部机关组织专门的集训;二是院校、基地培养;三是自我培养;四是其他途径,如引进人才、依托地方培养等等。
3 着眼实战需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的原则,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教所训的内容,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什么、训什么”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关键、最本质、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未来心理教育的适应程度。对起步时间不长的我军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最大的难点。该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怎样的教育训练内容体系和如何构建这一教育训练内容体系两个方面。就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本身而言,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定位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准确定位在“作战”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包括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
3.2 从横向构成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理论知识、心理技能、心理训法、组训指挥四个方面。
3.3 从纵向层次来讲,其设置重点要突出、针对性要强。
3.4 从作战牵引来讲,各部队应根据其所遂行作战任务的不同,紧密结合作战能力的需求,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单位和人员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内容。
3.5 从心理教育机制来讲,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设置相应的知识、技能、指挥等教育训练内容。
3.6 从实战要求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浩繁的系统工程。就我军构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而言,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实际,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部机关牵头,集中院校、基地、部队多方力量,对我军战略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二是以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指导,发挥各方之所长,分工协作,整体推动教育训练内容的建设。三是应积极借鉴外军成功经验,以《纲要》规定的内容为重点,以实战化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为先导,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教育训练内容体系的完善。
4 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区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训练方法,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4.1 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之间的桥梁,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4.2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训练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一方面,部队建制上军、师、旅、团至基层的层级区分,因各级教育训练侧重点不同,应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对各层级内部不同层面的教育训练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单人(兵、官)基础知识技能教育训练、建制分队教育、指挥机关教育、部队整体教育。
4.3 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由要素教育到作战单元教育再到整体综合集成教育的方式,即由作战基本要素的单人(兵、官)教育,心理教育战术单元的整合教育,最后过渡到一体化联合教育训练组成部分的联合心理教育。
4.4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效益。
5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
在理顺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条件建设,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场地、设施、装备、器材等各种保障内容,解决的是“以什么物质条件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要提高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理顺保障机制。适当加大教育训练所需经费,列入部队、院校标准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基础设施及其维护经费从标准经费中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政治机关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而军事训练经费一般由军事训练部门掌握,在保障上存在机制不顺畅的问题。保障机制问题应首先予以明确和解决。
篇10
关键词:学校;心育;做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常态的过程,记录着我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与研究的点点滴滴,因为重视,我们落实,因为落实,我们研究。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做法。
一、完善工作机制,为心育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与管理,部门主任任副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具体工作,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心育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明确任务,同步心育,形成良好心育氛围
学校心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院治疗部门。基于心育任务的明确,我们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
三、立足学科教学,规范心育基本途径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应立足课堂,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1)规范专业课程开设及专职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工作。(2)规范课堂常规建设,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分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和谐、民主、开放、尊重的心理课堂氛围的形成。(3)规范团体辅导课,引领学校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心育工作质量
开展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低段重在开展同伴交往方面研究,中段课堂主要开展学习策略的研究,而高段主要从青春期教育方面进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问题。重视培训学习,选派专职教师、课题组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同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五、拓宽心育渠道,促进心育工作健康发展
1.与少先队工作联动。通过宣传窗、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广播站开展“阳光心灵故事汇播音”,“心灵驿站”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2.与政教处联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
- 下一篇: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