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小学语文 课程创新 能力发散

在贯彻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最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人文精神起到关键作用。当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创新是新时期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课程创新,具体是指教师改变过去单一念课本,讲大纲,出习题的授课方式,转而通过其他手段并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而对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让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新知识、熟悉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到课程创新

语文是小学阶段众多课程中最核心和最基础的一门课程,语文教育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到课程创新对于学生未来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其他发展能力优化将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课程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1.让质疑之声充满课堂,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要实施课程创新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个观点: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因为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发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更积极和主动,激发探求知识欲望,迸发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质疑,如努力创设一种环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会首先让学生们看一段介绍桂林秀美的视频短片,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秀美的景观?我们该如何去珍惜这些秀美的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尝试开展讨论,假设人们都没有社会公德,随意破坏环境,我们还能有这么美丽的山水风光吗?通过语文教育样式的变化来感化学生心灵,起到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又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2.让教学设计充满个性,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创新应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并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并有开放性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能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兴趣。

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再造,通过对图形的思维再造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中时,课本上就有赵州桥的插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在网络上找些桥的图片,并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回到虚拟世界中去感受赵州桥的魅力,进而引发思考,这样的课程设计,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想像、敢于想像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在小学语文课程创新中应该重视想象力的作用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是无限的。重视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创新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挖掘教材中可能涉及的想象力因素,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如在进行《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时,由于课文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文章对小男孩是否还来没有做出具体的交待,这就给我们阅读的时候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学完课文后,我发现有很多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结局中,这时,我展开话题讨论,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以“小男孩回来了……”为话题,让大家大胆想象小男孩回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并开口发言,这样便使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的想象延伸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凭借教材的想象因子,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就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有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科学进行指导,大胆创新尝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创新上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4

一、概念解读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以人性教育为实质,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以促进其人性境界的提升,实现其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促使其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由外而内的文化素养培育。人文教育注重对人的精神的养成,其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如通过传统方式传授广博的文化知识,运用高雅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进行熏陶教育,以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熏染教育,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来进行自我养成等等。

语文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和文学等文化事项的学科,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表现,它是物化的人文情怀,它就是一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方式,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文化。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孩子进一步地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基础,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才能为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其他知识创下条件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充分发挥其学科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科学性以及人文性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作为文化教育最基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色彩鲜明,其人文特征明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所追求和基本目标,是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对文化素养追求的自主性,培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的根本所在。因而,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把一个个的汉子和词汇教给孩子,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概念、文明现象和文化精神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在进行字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和人文价值的获取。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它具有实用性和文化性双重特质,小学语文最为基础性的教育,它更多的地是教会孩子如何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这一获取所有其他知识的基本工具,帮助孩子更好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来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自我情感的表达。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涵盖了汉语言文字的精髓,是最主要的人文教育方式。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化,语文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传扬和发展。语文的这种形式和精神都深深地体现出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遣词造句等基本语法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的主要表现。

其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关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的关怀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内涵的最显性的事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的“指引人”,情感的“依附体”和人格模范的范本。特别是小学教师,孩子正处于思维启蒙,观念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态度,情感表现和人格形态对孩子的影响尤其重要。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从人文关怀和人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给学生树立良好地人格范本对于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可见,将情感关怀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能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涯中,在经历了牙牙学语的阶段后,孩子就已经开始接触语文了,小学语文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连接“说”与“识”、“识”与“写”、“写”与“用”的关键阶段,连接“能说”与“会用”的关键阶段,其无论是在教学的要求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有着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灵动和全面的培养,要求做到教方式方法灵活,教学内容除了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点的深入,同时还要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养成,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在纵深方面的扩展和在人格形成和人文精神层面的灌输。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文化敏感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和吸收汉语言文字的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未来的人生态度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语文的文化性特征使得语文被冠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不言而喻,作为浓缩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语文,其教学中所蕴涵和体现出的人文色彩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所包含的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养成等方面……这些无疑都充分地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所要凸显的对人的精神品格的教育这一主题做了最好的解读。总之,人文教育将贯穿小学语文教育的所有教学活动中,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要求。

篇5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特殊的内容与创作特点,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语文课程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不多,那么想要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将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另外,课标还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够,阅读量有限的话,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阅读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就是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关怀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极强、对外面世界充满期待,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窄小,能够接触到的事务还相当有限。学校和家庭为他们创设的成长环境并不能满足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空间。于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成了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连接成人世界的突破口。儿童文学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教师受益匪浅。

(三)儿童文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促成语文素质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感知与挖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素依赖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而小学阶段的文学素养,主要依靠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促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感受和人生价值标准,他们的心理空间也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理的秘密就像斯芬克思之谜一样吸引着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探询应该是永远的课题,任何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是对真理的趋近,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儿童心理,破译几个密码是近一两个世纪的事情,这只能是冰山一角。”儿童的是世界美好又神秘,是专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文学正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进这样的世界,带我们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特点,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儿童的各种行为,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选择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基本停留在字词句等层面,儿童很少能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笔者认为,语文的魅力是它的文化传承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刻,而这一任务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能够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从而促成更为有效、更有价值的阅读行为与阅读习惯。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可以让儿童获得阅读的乐趣,可以引导儿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这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让激起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呈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新课改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与生动的,课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声情并茂讲述、置身其中的情感体验最能引起学生共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美好的情操与优秀的文化融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要求。

第四,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担当。“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那一天起,教师就是桥梁和纽带,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担当,从编辑、创作、翻译到出版传播,中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践行者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和儿童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多维度思考并研究儿童文学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第五,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拥有一颗童心,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知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我们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原来是和成人如此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持童心。当然,如果没有对儿童这个群体发自内心的热爱,读几篇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让教师“拥有”童心的。儿童文学或许会唤起我们对孩子的爱,唤起我们的童心,进而转化为对儿童、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的爱。

第六,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担任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这样说:“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你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教师一定能将这样的品质感染给学生,而儿童文学素养会让教师获得这些魅力。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而这个获取过程是惊喜而又美好的。理解是最好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也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爱。具备良好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新课程的忠实践行者,一定会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从而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篇7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改革,倪文锦认为应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理念,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靳彤建议对语文学科教学能力进行科学的细分,并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开发设置相应的课程;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顾振彪、郑宇从写作教材着眼,主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发展规律设计教材。希望这组文章能引发大家更广泛的讨论,以推进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育评价长期以来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问题。为克服这些弊端,新世纪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从宏观的评价理念到微观的评价方法,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设想和实施建议,但令人遗憾的是,从总体上看,新课改实施十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评价改革收效甚微。这正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在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评价方式与当今时代的教育精神极不相符,严重背离了以主体性培养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思想,成了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紧张源,因而亟须扭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那么,导致当前这种积重难返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撇开教育外部的因素不谈,就语文教育评价自身而言,新课程存在评价观念偏离全体学生、评价体系缺乏系统建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是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削弱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改革,当务之急同样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确立面向“每一个人”的评价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语文课标(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语文课标(2011年版)》)都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语文课标(实验)》)也强调“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该说“面向全体学生”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立足点,说它“偏离全体学生”岂不冤枉!其实,这里所说“评价观念偏离全体学生”,是指它并没有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它所面向的实际上只是抽象的“全体学生”,而不是具体的“每一个人”。何以见得?首先,由评价功能观之,如《高中语文课标(实验)》认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语文课标(2011年版)》重申,“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语文教育评价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在新课程中得到确认的。其次,以评价重点观之,尽管语文新课程反复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如《高中语文课标(实验)》建议评价“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语文课标(2011年版)》继续强调“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同时要求改变对“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片面强调”“过于重视”的状况,如《语文课标(实验稿)》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高中语文课标(实验)》要求“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标(2011年版)》也提出了“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但从评价的各种功能对教育所发生的实际影响看,孰强孰弱,不言自明。这也再清楚不过地说明“甄别和选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中的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新课程虽然看到了,但它毕竟没有勇气去否定。

教育评价作为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一种活动,它需要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评价有没有选拔和淘汰功能?有,如大学招生、社会招聘就有选拔和淘汰。但这些涉及对人评价的招生、招聘面向的只是一部分人,并不适用基础教育,理由很简单:基础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与保障意义上的教育,而不是选拔与淘汰意义上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唯一宗旨是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它要求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的教育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部分学生,并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确认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有选拔就会有筛选、淘汰,有甄别就会产生“优生”“差生”。试想,在为终身学习打基础阶段就随时有可能被淘汰的所谓“差生”,他们日后的终身发展从何而来?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如何守护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价值不是评价是否“过分强调”“片面强调”“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问题,而是它该不该有所谓选拔与淘汰的功能。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首先不是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而是需要确立一种合适的观念,即合格性评价观念。“这样的教育,从社会价值看,它是为社会这座大厦打基础,它的每一根桩、每一寸混凝土都必须坚实,因此需要均衡发展;从个人价值看,它是为每个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因此需要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评价,因此就有个特殊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应该就是合格性评价。”[1]如果新课程继续确认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那么不管其如何宣示“面向全体学生”,也不管其如何强调改变这方面“过分强调”“片面强调”“过于重视”的现状,它们都与基础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相容。当下我们并不缺少“人”的观念,人人都在讲“以人为本”,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我们真正缺少的是“每一个人”的观念。因此,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那种为应对考试把一大批学生提前放逐的行径,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那种依据考试成绩把未成年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行径;相反,教学应该从这里觉悟到良心的拷问与责任的鞭挞,评价应该从这里检省到自己是否漠视、异化、失落了教学的价值。基础教育的生死攸关的使命,就在于它必须百倍地关怀那些被放逐、被贬抑、被薄弱的学生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价值”[2]。其实,这岂止是专家个人的呼吁,也是一个时代和整个社会的呼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长时间内真正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观念,牢固守护“每一个人”的发展价值。

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当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项紧迫工作。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突出重点,注重导向,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意见》在五个方面评价内容下再设“关键指标”和“指标考查要点”,如“学业发展水平”有四个关键指标: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指标考查要点”依次分别为:学生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对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钻研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它构建的虽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学科教育评价体系,但对我们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不无启示。

三、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是当下语文教育评价的又一短板。其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内涵不清。例如,现行语文新课程虽然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但“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一线教师并不明确,更谈不上如何把握和进行评价了。二是大而无当。例如,《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提出以下一些指标:“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等,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标,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具备操作性。三是要求不明。例如,《高中语文课标(实验)》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个学分”。虽然我们实行的还只是学分管理,但学分毕竟具有评价功能,一线教师都不明白这10学分、18学分和24学分究竟是怎么回事。“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取得2学分,它似乎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只要学了,时间上满10周了,就能取得2学分,与学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它既不告诉大家修满必修课程10学分,“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后是否可以不学语文;也不告诉大家除了“希望进一步学习”和“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以外,为什么再要去任意选修4个和3个模块,以获取18学分和24学分,这18学分和24学分是干什么用的。从评价的角度看,《高中语文课标(实验)》的学分管理留给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大家既不知道为何要实行这种学分管理,也没有看到这种学分管理是如何运行的。作为完成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业”的10学分究竟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或者说,这10学分、18学分和24学分究竟哪一个是高中生语文课程合格的标志?

总之,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创造性解读”,有“创意”的写作,乃至进行各种“创作”弘扬“人文”,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同时也造成了语文教育评价事实上的难以形成或评价结论过于主观、笼统,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的评价标准无法操作或操作性不强,那么无论评价理念如何先进,评价体系怎样合理,它们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课程管理最终都会落空。由此观之,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是深化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类似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已由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着手进行规划。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11〕第86号)中,评价内容共十个方面,其中“学生学业水平指数”由三项具体指标组成:一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生在某一学科、某一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能力的标准等级;二是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三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均衡度。这些标准都是可操作的。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指导,上述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制定的文件无疑具有直接的意义。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当然不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学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简单分解,而必须按照学科的特点独立制定,但它们毕竟为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标准的确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语文学科完全可以借鉴这些评价改革的思路,并吸收国际语文教育评价的经验,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反思和完善,使语文教育评价改革尽早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1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首次接受正规教育,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教会学生认字,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除此以外,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只有识字后才能进行更高级的学习活动。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注意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 语文课程形态不清晰

当前,在开展小学语文认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认字,即以讲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完成认字学习,教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尽管这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学生无法从中获取其他知识,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阻碍。

2. 理解与表达不够恰当

语文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渠道,语文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语言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事件表_。同时,语文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但是,从我国语文课程的教材安排来看,自主阅读占了大部分,对于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内容较为欠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严重失衡,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3. 忽略实践活动的开展

当前,社会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提高,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实施,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既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理论知识和笔试教育较为偏重,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相脱离,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针对存在问题采用的应对措施

1. 去伪存真,优化教学手段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浮华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语言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还能让教师从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新课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提倡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手抄报、剪贴报等制作,将课外阅读、课内学习中的好词佳句、对新闻事件的看法等以报纸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舍压取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学生都比较好动,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营造愉悦、生动的氛围,以便打破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语文学习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将学习内容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进行故事性文章的扮演,从扮演过程中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从中了解相应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避虚就实,将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实践训练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材料文本来展开对话,引导学生逐字推敲,对字词和句子、段落进行理解。在进行文章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作者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胸怀进行了解。另外,在对文章进行深入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写作,可以利用命题作文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模式融入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新课改的宗旨进行正确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出最合适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雯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0).

篇9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W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入职年龄长,工龄时间长,所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上有些落后,教师不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盲目的依赖教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对学生进行交流,总是将教师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

2.识字教学不重视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识字和写字,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学生后,没有对学生书写规范、整洁进行严格训练,教师总是课上教授,课下留作业,让学生每个字写五遍、十遍,对学生写作姿势不重视。

3.教师综合素质低

现在多媒体已经成为学校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小学语文教师有的不会使用多媒体,没有查阅相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没有将教材中课文进行新的梳理,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的都是经典文章,教师以前的备课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教师要是不进行新的梳理,导致学生的观念也落伍,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教师教学质量差。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首先应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对语文教师的监督,准备备课教室,教师在备课期间来到备课室互相交流和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2.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中,阅读教学也是重中之重,阅读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好词好句的掌握、提高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阅读对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有重要影响,拓展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加词汇量,写作时对事物生动形象的描绘,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比如:教师进行阅读课的开展,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阅读,可以是学生自己从家带来的额书籍,也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也可以是教材中推荐的书籍,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读书活动,让学生和学会说呢过家长进行课外亲自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家和妈妈爸爸进行共同阅读,然后说出他们阅读的感受,分享心情。

3.加强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识字可以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上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法加强学生识字,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生字表识字4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让学生进行识字,蜻蜓、蚯蚓、蝌蚪、蜘蛛网,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蝴、运,教师可以利用组词,让学生将图画图片和汉字图片链接在一起的游戏,也可以将识字卡拿出来,让学生两两结对,做你比我猜的游戏。

4.利用小组合作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思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或者团队合作过程中,探讨、讨论、分析某些问题,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他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分别代表他什么心情?

篇10

一、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

我们都知道,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和家长都会忽视学生听与说能力的培养,而更偏向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卷能够洋洋洒洒写出一大段文字,而在实际的与人交往过程中?t语言表达能力却十分欠缺,这样很容易就造成学生以后在实际的生活中不自信、怯场等交际障碍。所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传统教师进行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最好是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不仅仅是通过读写的方式,而是更多地以一种日常与人交流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交流态度、文明礼貌方面也加强引导。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应该为学生安排各式各样的语文课程教学训练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真正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形象记忆阶段,对自己有实际体验经验的事物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最好还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只有读写的能力是不够的,如果将语文的听说能力融入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比较高。并且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也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后,才会有最真实最有记忆的感受,这也比单单听老师进行口头教学更为直接有效。因此,要求学生自己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更加是能够学好语文,并且提高自己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开辟更多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出自己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三、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延伸语文实践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