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较高,但是,目前仍然较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居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杭州市成功举办G20峰会以及将要举办亚运会,国际声誉在不断提高,亟需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改变了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污染治理模式,转变为“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新模式,是推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杭州市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一直以来,杭州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尤其是浙江省实施“五水共治”工程以来,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明显。2016年全市安排污水治理项目944个,整治河道9200多条,排查了18462个池塘、小水沟等小微水体,完成16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此外,尽管杭州市政府在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且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离处置制度,但总体治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杭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仍与绝大部分居民的预期相去甚远,雾霾问题仍是困扰环境保护部门的重大难题。2011年到2014年,杭州市雾霾天数分别达到159天、157天、239天和154天,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造成杭州市雾霾天气的空气污染物并非来自北方,而主要是由本地区排放产生。在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方面,杭州市目前主要以传统治理模式为主,于2015年8月正式成为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单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优势

(一)降低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社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实际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于释放企业活力有着非常直接的效果,国务院总理今年以来多次强调,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下,污染企业在污染治理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构成企业重要的成本来源,而通过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环境污染治理、污染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如宁波北仑某印染织厂,曾一次性投入污染治理设备1200万元,此后每年仍需投入上百万元的运营费用,采用第三方治理后,只需根据污染物排放量付费,大大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

(二)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在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下,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来监测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污染物的治理主要由企业直接采购污染治理设备,自行掌握污染物处理技术。但是,由于污染治理并不是企业自身的业务专长,在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下。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佳,并且由于企业的分散性,给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则由专业的第三方企业从事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实现规模效益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实际上,对于第三方治理企业来说,处理500吨与5000吨废水的实际运行成本差别并不大,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也给政府监管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

从社会发展的动态视角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才是提高污染治理效率的根本动力来源。但是,在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下,污染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从事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工作,无法有效推动社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相反,由第三方企业从事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污染物治理经验,保持较高的污染物处理技术研发热情,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

三、推进杭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典型示范案例

当前,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都在积极尝试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但是从总体上讲,大多数企业对于第三方治理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治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付费标准、风险管控、责任分担等多方面的问题,污染企业和第三方治理企业需要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不断磨合,探索出一套实现双方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建议杭州市环保部门在推进第三方治理的过程中,对当前已经实施的成功案例进行梳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推广力度,逐步转变企业的污染治理观念。

(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求第三方企业具有较高的污染物处理水平,维持一定的污染物处理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制定合理分摊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并防止在污染治理效果上弄虚作假,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结合第三方治理特征制定监管应对措施。在当前政府简政放嗟拇蟊尘跋拢建议杭州市环保部门主要通过过程与事后监督的方式加强监督工作,在鼓励优质企业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效果的监测,对于未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治理企业,通过负责人约谈、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方式督促企业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三方企业的污染物治理情况,实施污染治理效率末尾淘汰制,将未按期整改或恶意偷排污染物的第三方企业纳入市场禁入名单。

(三)提供财税扶持政策

在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初期,由于第三方治理企业集中处理的污染物规模较小,初始投资较大,企业可能处于亏损状态,这将不利于第三方治理行业的整体发展。2015年1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治理项目给予中央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对第三方治理项目投资和运营给予补贴或奖励,研究明确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建议杭州市政府在相关政策法规框架内,制定第三方治理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标准,助推优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限集中在中央,建议杭州市政府在积极调研企业政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向中央争取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处理好污染治理的跨区域协调

环境污染治理并不是单个地方政府能够独立完成的,污染物本身具有跨区域流动的特征,这就要求杭州市政府在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污染治理的跨区域协调工作,尤其是向周边省市宣传本地区的第三方治理成功案例,推动本地区优秀的第三方治理企业走出去,参与其他地区的市场竞争。同时,鉴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国尚属新事物,国家层面也只是从2015年初开始试点工作,并未形成完善、有效的运行模式,建议杭州市政府加快推进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并牵头与宁波、嘉兴等市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区域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敏,闫兰玲.杭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2]田艳芳.财政分权、政治晋升与环境冲突――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4]田楠.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N].证券时报,2015-1-15.

[5]常杪,杨亮,王世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J].环境保护,2014(10).

篇2

    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及平台管理子系统构成。风险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申报、管理、识别、分级等功能构成。各企业可登录平台企业端进行本企业的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申报,平台依据区域特征污染物识别区分方法、理化特性、扩散规律等对风险源进行识别与分级,并在政府端对区域内所有风险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在GIS地图上进行标注。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提供应急救援专家信息、救援队伍信息、救援保障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构、消防机构、运输保障机构、通信保障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包括气象部门信息,水文等监测部门信息等)、疏散目的地管理等信息。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实现各级政府及各企业预案的增加、删除、查询、编辑、预览、、组织评审等功能,还可查询敏感区域内的受体在典型污染物质泄漏时进行规避疏散的路线方案等。同时在这些预案库的基础上提供预案启动条件,以界定事件发生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可实现化学品特性及事故处置方法、安全防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等标准规范信息的查询、修改等。系统还将各种危化品及环境污染事故组织成案例库,供应急时查询相似案例,或日常用来进行应急人员的培训。平台管理子系统可对用户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用户信息和权限,分级分层管理各类数据。

    应急接报管理系统还可查询历史报警事件,跟进每一个警情的处理进度等。风险动态模拟仿真及快速评价系统集成了危险品泄漏、火灾及爆炸模型,并针对煤化工产业区主要特征污染物,建立了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快速评价系统,可进行基于GIS的大气环境风场及浓度场模拟。这些模拟结果可预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受影响严重的区域,指导需要疏散及规避的受体,为政府进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及评价。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案例匹配子系统、智能方案生成子系统。在应急状态下,决策系统首先会查询系统案例库,看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查询结果会按照相似度排列,由决策人员根据相似度选择一个最为接近的案例,调用其应急方案,快速展开应急工作。若没有合适的案例,智能方案生成系统则根据动态模拟仿真的结果,匹配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救援方案,包括事件处置及资源调配等。决策者还可以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最佳救援路线,确定需要疏散的人群范围及疏散目的地及路线,并且根据实时监测信息及模拟预警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主要工作于事件应急的阶段性工作之后,包括应急总结分析子系统、应急预案评价子系统、救援案例管理子系统。可在应急结束后,回放应急过程中的决策及处置救援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对应急中使用的预案进行评价及修改,将本次应急事件作为案例加入系统案例库中以供后续应急参考。

    系统结构以B/S为主,兼顾C/S(复杂科学计算等),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客户端采用JSP技术和支持远程异步调用的AJAX技术,服务器端采用Servlet+Hibernate。另外,系统以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介质,屏蔽了数据源格式差异,在不影响现有部门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不同应急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且不增加原有业务系统的复杂度[7]。系统采用WEBGIS技术作为应用支撑,建立了基于GIS的风险源识别监控、应急救援网络系统,有助于环保部门及时了解、掌握风险源状况,有效地对风险源实施监控及预警、对各敏感受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整个系统由基础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4层框架结构组成,基础服务支撑平台系统的技术设计是否合理、先进,决定着整个业务系统的适应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决定了系统随业务变化能否长期正常运行和使用。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包括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如污染源的分布、城市行政区划、交通网等图层数据集。业务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属性数据及文档数据、模型数据,如应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污染案例、各级应急预案及大气污染扩散等模型等。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不仅可以进行事发前的日常管理,如风险源、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资源及平台系统的管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在线监测预警,事故接报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给应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事故应急结束后还能提供事件的总结评估及预案和案例的评估管理。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申报登记、门户网站、信息等。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可通过网站进行风险源申报登记,以方便政府进行统一的识别监管。当应急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门户网站、短消息平台等进行应急预警消息的;应急结束后,应急结束等善后信息。该平台目前已试用于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运行效果良好,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平台结合应急资源管理、风险模拟预警、辅助决策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以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方法,为突发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和处理处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并服务于日常环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该平台易部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可在整体上提高化工区域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平台还预留了与安监、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及专业救援队伍等多方面单位的接口,很容易整合现有的各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事故救援指挥体系,有助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引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

篇3

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可以适当穿插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环境化学教学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改进环境化学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并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对这些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透彻的认识。当然,案例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例如,在讲述重金属污染时,结合一些公害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重金属的来源、危害、症状等,并剖析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学生很容易记住水俣病事件是由于重金属汞引起的,骨痛病则是典型的镉引起的中毒事件。再如,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可以展示拍摄的伦敦烟雾事件照片,在浓雾笼罩的伦敦街头,能见度极低,交通拥挤且事故频发,人们惊慌失措,眼睛流泪,众生相都痛苦难耐。这些照片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感同身受,记忆深刻,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有关的新闻事件,也可以利用这些新闻事件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贯彻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引入了陕西东岭冶炼有限公司致陕西凤翔800多名儿童血铅中毒这一新闻事件,接着与学生一起对铅污染的来源、铅中毒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另有2009年8月湖南湘和化工厂重金属镉污染事件,半径500米内田地休耕,509名村民尿镉超标。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发生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案例,阐明了苯、硝基苯等类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巢湖蓝藻事件,将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氮磷等无机盐在水中的迁移转化相结合,让学生分析巢湖水体的黑臭、藻类大量生长和鱼虾死亡污染现象背后的环境化学机理。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大大深化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化学规律的认识,激励学生提出解决该类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法律手段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科研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他们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室内空气污染时,以新房装修带来的氨、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超标问题。介绍相关老师从事膨润土有机改性进行开发房屋装修有害气体净化剂的科研项目,介绍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从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治理及回用技术的科研项目,介绍番茄酱加工过程中的有机废水和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大豆废水等处理的研究方案及取得的科研成绩。同时,对提供的科研项目为研究主题,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培养了学生对资料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研究方案,通过进行课堂汇报讨论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介绍各自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预期研究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针对新疆农业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造成了地膜的大量使用,从而出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课堂上可以提出来,让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目前房屋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系物等容易导致人的疾病,引导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开发具有光催化特性的吸附剂来光降解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的地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化课堂内容、扩大知识面,同时使学生树立研究思想,培养研究兴趣,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

突出区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一门学科,针对学校所处的新疆的实际区域特点,可以结合新疆具有丰富的资源或能源,从发展地方经济特色出发,对将来可能引发一些环境问题进行阐述,从而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理的对策,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5]。比如,讲到在大气环境污染内容时,对新疆一些地方典型煤烟型污染进行分析,尤其是新疆部分城市的冬天空气质量较差,空气中弥漫着烟雾的气味,主要由于新疆冬天较冷,燃煤取暖造成大量烟雾的排放,再加上有些城市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日趋加剧,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对于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的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因此,对于煤矿开采造成地下水破坏及污染进行分析,并介绍土壤污染退化的一些环境问题,引出煤矿、石油基地及矿产资源等生态问题的形成及防治措施,从而体现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另外,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教学,一方面因学生关心自己周围环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和科技服务,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地方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地方生产相结合,达到高校产业化目的的关键一环。因此,将书中许多描述性内容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及区域特色紧紧地结合起来,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多味了,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同学们普遍认为,该方式调动起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增加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控制

1 概述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特点,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为了达到治理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降低成本,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做好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环境工程应将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由于污染种类较多,在具体治理中,如果不按照污染的种类进行治理,将会使污染治理出现多方冲突的现象,不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同时也会增加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污染进行合理分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城市环境工程应把握污染治理的分类

考虑到城市环境污染种类较多,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这些污染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其成本支出也是比较大的。基于这一现实,只有对污染治理进行正确分类,并按照污染类别进行统一治理,才能达到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和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应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2.2 城市环境工程应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措施

对城市污染治理进行准确分类之后,应按照污染治理的类别,调配相应资源,实现对污染的集中治理,既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又能够做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因此,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治理措施,是降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的关键,对城市环境工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

对城市污染治理而言,由于污染治理分类明确,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只有将污染治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在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下进行,并对污染治理成本进行严格的管控,提高治理效果。

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提高针对性

考虑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的实际难度,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应抓住典型污染治理案例,对其污染治理过程和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深刻剖析,吸取成功经验,提高城市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只有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才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为了有效分析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的成本消耗,应选择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得出污染治理的成本构成,为后续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达到合理管控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

3.2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积极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成本分析,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相关的污染治理成本得到了明确,这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成本模版,使污染治理工作的每一个项目成本都得到了细化,为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成本分析,按照降低成本的原则可以适当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3.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把握正确的污染治理原则

虽然污染治理成本是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污染治理质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所有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都是要以保证污染治理效果为基础的。因此,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应把握优质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保证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在质量和成本控制上都能达标。

4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做好成本核算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实际,要想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降低治理成本,就要根据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工程预算,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分析,做好工程预算

为了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总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染治理工作中,应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有效分析,掌握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并根据治理内容做好工程预算,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满足成本控制需要。

4.2 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项目要加强审核

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的项目要加强审核,确保工程成本能够在预算之内得到有效压缩,提高成本控制效果,达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提高污染治理实效性。

4.3 掌握污染治理的方法,准确核算治理成本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对污染治理工作内容和污染治理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核算污染治理成本,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准确核算治理成本是关键。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为了达到治理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降低成本,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恩山.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陈钰泓.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如何降低成本[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薛珊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本控制方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于波.城市环境工程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必要性[D].厦门大学,2014.

篇5

[论文关键词]环境法;教学改革;四个关系

环境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新增设的核心课程。与其他部门法的教学相比,环境法的教学无论内容或形式都显“稚嫩”。也正因其“稚嫩”从而为环境法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可能。本文就环境法教学改革所需要处理的四个关系发表浅见。

一、环境法总论与环境法分论

环境法总论是对环境法基本理论、原则和制度的阐述和研究,环境法分论是对具体各分支部门法的分析和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而言,总论部分包括环境法导论、环境法的基本原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分论部分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建设法、环境行政法、环境侵害救济法、危害环境犯罪制裁法、国际环境责任。

但是,我国环境法总论与分论的教学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在;第一,总论未能有效地统率分论,致使分论结构不稳定且任意膨胀。比如,在生态保护建设法中,有的教师不仅讲授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法律法规,而且讲授防洪、抗震之类的法律法规;有的教师则不将防洪法、抗震法等纳入环境法的体系之中。第二,总论中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和制度未能与分论中的分支部门法的具体原则和制度形成有效关联,致使总论分论“两张皮”。例如,讲授“水污染防治法”时,往往只是“就法论法”,仅对《水污染防治法》这一单行法律本身所规定的具体原则和制度作出分析和解释,而不注意关联其他与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更不会以总论来指导分论,这不仅不利于丰富和深化环境法总论的内涵,也不利于学生对环境法分论的深度把握。

因此,为增强环境法的教学效果,应对环境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出适当改进。一是以总论为指导优化分论内容,确保环境法的“纯洁性”。众所周知,环境问题一般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作为环境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第二环境问题,也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据此,诸如防洪、抗震之类的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所实施的法律控制不应纳入环境法的体系。二是总论教学与分论教学要前后观照,彼此呼应。例如,讲授分论中水污染防治的三大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统一规划的原则、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的原则)时,要与总论规定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串联起来;讲授水污染防治的政府环境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时,要明确该制度是对总论规定的环境责任原则的具体落实,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总论对分论的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分论规定的各分支部门法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同时,也才能发现环境法总论原理的不足,从而推进环境法总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实然环境法与应然环境法

实然环境法是指环境法的现实表现样态,即环境法是什么;应然环境法是指环境法的正义追求,即环境法应当是什么。“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对“是什么”的描述不可或缺,它是研究“应当是什么”的基础。环境法教学也是如此。但环境法教学亦应在把握环境法“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环境法“应当是什么”,从而预测环境法的未来。所以,在环境法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环境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例如,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基石性概念,作为一种新的法律理论和社会主张,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立足于实然之法,明确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利用或享受环境资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其主体包括公民、组织和国家,其客体是环境利益,其内容主要限定在公民污染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私权保护和公民参与环境管理权的公权保护之上。另一方面,还要着眼于应然之法,明确环境权不仅是一种法律权利,更是一种道德权利、自然权利、“与生俱来的权利”。不管国家法律是否承认和保护环境权,环境权都天然存在。由此,不仅人类应当享有环境权,而且某些与人类最接近的特定自然体和物种也应当享有环境权,如生存权、不受人任意侵害权、获得人道主义待遇权等权利。这样就使学生对环境权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伦理和环境正义观念。

再如,在讲授环境刑事责任时,教师除对刑法明文规定的环境犯罪罪名作深入讲解外,还可就环境犯罪的立法利弊、环境犯罪的归责原则、环境犯罪的危险犯与结果犯以及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等主题开展讨论。这样的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环境刑法的理论前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开拓和创新。

总之,环境法的正义不仅存在于实然之法,而且同样存在于应然之法。环境法正是在实然性和应然性的张力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

环境法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并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学科。事实上,环境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与传统部门法学的关系至为密切。例如,对环境法基本原理的研究涉及到法理学,对环境侵害的民事救济涉及到民法学,对环境行政责任的研究涉及到行政法学,对危害环境犯罪的研究涉及到刑法学,对国际环境法的研究涉及到国际法学,等等。因此,学习环境法必须不断地从传统部门法中汲取有益养分。

然而,现实是环境法的教学缺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课程内容没有张力,教与学都停留在环境法课程内容本身,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片断的、割裂的、凝固的,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无论是从环境法课程本身具有的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还是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虑,传统部门法都应当成为环境法教学时借鉴和参考的应有之意。比如,在讲授环境民事责任时,既要从传统民法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引申出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而归纳出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行为违法性问题;又要将环境民事责任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作比较,明确环境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之间的责任、重在补偿,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则是行为人对国家的责任、重在惩罚,由此决定了环境民事责任采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而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则采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环境法上的三大责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可见,强调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的衔接,不仅打破了部门法教学的藩篱,而且给了学生融会贯通的机会,既巩固了旧知,又获取了新知。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生活,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环境法的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说,环境法教学要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设计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此亦是环境法教学改革重点之一。对此,各高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如组织观摩法庭审判活动、模拟法庭教学、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以训练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其实,对于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外实施,课堂的案例教学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实例研习乃在培养处理案例的能力,可以说是为将来从事实务工作而准备,故法学教育或官方考试的题目应多依靠各级法院判决而设计之,其功用有三:(1)以实例反映社会生活。(2)结合理论与实务。(3)法院的判决理由,当事人的主张及判决评释,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法律论证资料。”笔者近几年的环境法课堂案例教学实践,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选择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典型案例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法理论,也可以燃起学生学习环境法的热情。在选择典型案例时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案例的时代性。引入教学的案例要贴近时代、富于时代气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这样才能真正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寓乐于教的目的。笔者在授课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及热点与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新鲜、有益的案例(如太湖蓝藻事件、宁波PX事件、环评风暴、PM2.5监测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讨。

其二,案例的启发性。案例有无启发性,与案情本身的简单或复杂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件,结论也未必是唯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案件本身是否复杂,而在于其间蕴涵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笔者看来,只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案例就可以称之为典型案例。

其三,案例的全程性。呈现给学生的案例究竟应该是全程的、原汁原味的案例还是经过浓缩的、加工整理后的案例?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实践中的案例往往头绪多,涉及面广,外在因素也比较复杂。如果把这些案例原封不动地端出来,不仅学生不易理解,还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负效应。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每一个具体案件,都关涉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就事实问题而言,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案件事实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如何对案件事实材料进行甄别、筛选和建构,就成了法律工作者的基本功。所以作为法科学生不仅要学会处理法律问题,而且要学会处理事实问题。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法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即使是国家司法考试提供的案例也往往是经过技术处理的案例,也正基于此,即便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在刚“入道”时也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适应期,这不得不引起法学教育界的反思。笔者主张,案例的选择还是应当原汁原味,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运用法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二)用心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由理到例,先讲解理论,然后运用案例解析;也可以由例到理,先陈述案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引出将要讲授的知识。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以下几点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重视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的交融,不能为案例而案例,而要寓原理于案例之中。

第二,重视讨论过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启发,并适时提问和追问,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充分的讨论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正所谓“教学相长”。

篇6

关键词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 X321 [KG*2]文献标识码 A [KG*2]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65-06 [WTHZ]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8

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局势使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有关治理政策的研究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实施者。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建立了以自主治理制度为主和强调社会资本的第二性选择模型,这为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农村自主治理组织具有信息的直接性和充分性以及自发秩序的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系统开展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将是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农村环境治理形势的迫切需要。

1 农村环境治理研究进展

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也日益严峻。过量的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使得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也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此外,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25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1]。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重点和难点。2008年中国投入5亿多人民币用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600多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然而,全国有4 万多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实在有限,实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

我国当前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以面源污染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农业环境总体状况的宏观研究。包括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农业环境状况与用地系统的研究[3]等。但是政策的提出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第二,对农村环境与农民个体行为关系的微观研究。如,农民的施肥行为与面源污染效应模型等方面的研究[4]。研究目的是掌握农民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行为规律,为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因此也是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组织模式,尤其是对农民这一农村环境的直接相关主体的自主组织形式研究很少。

完全信息假设是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的基本前提,即政府环保部门能够全部、及时地掌握本辖区内环境污染的数据资料及其它信息。而事实上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污染源小而多,污染面广而散的特点,环保部门没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收集农村环境污染的全部信息。相反,广大农民既是农村污染的受害者,也是面源污染的制造者,他们对于本地哪里有污染,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具体情况最清楚;同时我国农村具有多年形成的“自发秩序”,也许这些内在规则并不如正式规则那样清晰和明确,但对于解决所在区域公共环境保护中的冲突却非常有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建立了以自主治理制度为主和强调社会资本的第二性选择模型[5],这为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典型模式,包括自主治理模式运行的关键因素、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社区和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等问题,将是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

2 自主治理理论与农村环境自主治理

2.1 自主治理理论

在对于环境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中,有些学者主张私有化:将“市场”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有条件的,并且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难建立明晰的产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存在着公地悲剧,具有强制性权利的政府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是 ,政府本身也不会总是高效的,而且政府的效率比起企业效率的影响更要广泛。淮河污染的反弹和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与其说是市场失灵,不如说是政府失灵。埃莉诺•奥斯特罗姆[5]曾经以近海渔场、灌溉系统、地下水盆地以及森林资源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保证上述公共资源持续发展和利用中的自主治理制度,指出了这些自主治理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且开发出了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低交易成本和高效率的制度选择。

李颖明等: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自主治理制度是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的规则,由于为足够多的人所采用,从而成为传统并被长期保持下去,并通行于由个体而组成的共同体。在一定条件下,自主治理制度是节约交易成本和富有效率的。在涉及多个个体同时参与和面向小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可以通过彼此信任、尊重以及有效地沟通、交流而实现不同形式的自主治理。农村的自主治理组织拥有大量的环境属性的时空信息,加之个体通过长期地相互作用而建立了低成本的沟通网络,个体间可以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制度而自主地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由此农村环境的自主治理制度将成为环境内在治理制度的典型形态之一。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自主治理相关“参与”概念已经被提出。20 世纪80 年代,社区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的机构,成为将发展、公平、民主参与等相结合的场所[6]。当前与自主治理密切相关的是“公众参与”理论,严格地说,公众参与和自主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公众参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对权力的分享过程,是地方机构和人民参加到上级政府的发展管理过程中来, 而“自主治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对权力的移交过程,是将发展管理的权力由上级政府移交至地方机构和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治理”是较高层次的“公众参与”。

2.2 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

环境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模式是国外自主治理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任何一个区域的环境治理系统都是多种治理模式的有机组成,是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以及自主治理的有机构成系统。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从自主治理组织主体的参与程度进行治理模式研究。Arnstein的梯度参与模型分析了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到积极行动者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的持续过程[7]。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能力的不同,不同的参与水平适用于不同的情境[8,9];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根据信息流传播的特征对治理模式进行的研究[10],根据这个观点,信息从组织发送到被动接受者的方式是沟通模式(communication),组织从参与者收集信息称为“咨询”模式(consultation),参与者与组织执行者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是参与模式(participation)。

我国的环境治理制度的安排经历了以政府强制型为主的单一管理模式、逐步引入产权和市场制度的市场管理模式,以及当前多种制度安排共存并相互补充的多维管理模式,自主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成为衡量环境治理活动是否优化与深化的标志。自主治理制度在生态治理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自主治理制度无须借助外部强制力。第二, 自主治理制度使个体间合作博弈,实现“合作解”的一种制度安排。第三, 自主治理制度是建立在个体的相互信任、道德和利他行为等社会资本基础之上的,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11]。

我国关于自主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包括“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分权型环境治理模式”、“非集中化环境治理模式”、“社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等。姜爱林等对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和体系的研究指出,自愿性环境治理制度包括: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性协议以及开放性的自愿性协议等形式[12]。我国当前自主治理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包括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之外的所有环境治理相关主体。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在涉及多个个体同时参与和面向小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通过彼此尊重、信任和有效沟通实现的自主治理及由此而产生的自主治理组织是自主治理制度的典型形态[13]。四川省茂县永和乡道财村,林业管理人员引入“社区林业”的概念,与当地村民充分协商,利用村规民约,使村民自觉禁止在天然林内采集薪材和收集落叶,不仅减少国家对天然林进行保护的成本, 还提高了保护效果,促进社区的发展,成为我国在自主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14]。

2.3 农村环境的自主治理

农村环境问题以及相关主体和社会背景的特征决定了自主治理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BNRM) 作为实现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方式和分析路径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许多主要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等都将其列为主要的资源管理策略之一;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CBNRM 已经成为他们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中心议题[15]。以社区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治理制度的优势表现为: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居民对于当地环境的直接影响、缓解当地贫困、管理质量的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成本的降低、管理政策的适应性等10个方面[16]。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制度沿革也呈现非集中化治理的总趋势,包括资源权属的改革、国家与政府机构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的规划方法与过程逐步进入政府的计划与规划、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6]。

与总体改革趋势相对应,一些村民自治组织也相继成立。比如,在我国一些山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就组织村民订立村规民约对森林资源限以定期砍伐;一些地方按照林木生长状况规定封山制度;一些渔业村为了保证捕捞的公平,规定每户居民的打捞地域并实施周期性的轮换,对捕捞时间和鱼网网格的大小也有明确规定。这都说明村民自主治理组织作为农村环境的管理者,针对村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方案,提出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

从研究角度上,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哲学、法学、环境伦理等领域,而公共管理以及政策分析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有关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法律应该能够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保障农民能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17]。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现有治理机制的对比研究中,分析农村自主治理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和基本条件。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倒 “金字塔” 结构。我国的县乡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数量少,专业知识水平低[18]。基层环境监管执法能力的薄弱现状造成政府在执行环境管理职能时的信息不完全,农村自主治理模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制度缺陷。自主治理模式的有效实施的基本假设包括: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社区、最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他们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自然资源[19]。

3 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研究路径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

3.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

理论层次的研究是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构建的前提。在理论层面上,以自主治理理论及制度有效实施的基本假设为基础,研究农村环境治理中相关主体的博弈结构和博弈均衡特点,确定中国农村建立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所需要的条件修正和政策供给。

3.1.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分析

任何有效制度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同样,自主治理制度也不是绝对“积极”的,必须要在一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即要具备自主治理模式的基本假设。奥斯特罗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8条设计原则,以此作为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件。即,(1)清晰界定的边界。(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的安排。(4)监督。(5)分级制裁。(6)冲突解决机制。(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分权制企业。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同一行政村区域。第三,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20]。以自主治理制度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构建为框架,分析有效的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假设。当现实条件逼近模型中的假设条件时,实际的行为和结果将与预测的行为和结果非常接近。

3.1.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博弈关系研究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博弈分析是农村环境治理制度研究的基础。奥斯特罗姆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公地悲剧”、“囚犯的难题”、“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所隐含的博弈结构,并从博弈论的角度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对于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要从经济学的层面,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探讨相关主体的博弈关系。当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由个体变为组织时,博弈均衡策略将由“不索赔,不治理污染”转变为“治理污染,不治理污染就索赔”,即博弈的一般结果是污染者治理其污染,而受害者可以用“不治理污染就索赔”策略保障其权益。这显然是一个更为理想的结果[21]。

农村环境治理系统中,环境的污染者不仅仅是区域系统外的污染者,更多的是区域内的村民,污染的实施者和污染的受害者体现在一个主体身上。环境自主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协调众多的受害者的行动,尤其是当受害者无法确认或受害者无法沟通时,集体行动的困境将使受害者面对的是不利的“个体索赔―治污”博弈而不是有利的“集体索赔―治污”博弈。此外,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集体执行索赔是博弈中的关键要素,集体索赔的概率决定了博弈的最终结果。此外,索赔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法制环境的保障,需要通过各个限制条件的具体分析,丰富博弈模型,确定博弈过程中政府和村民、社区之间的关系。

3.2 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研究结果要具有可实施性,要从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转向农村自主治理结构及运行模式的研究。需要对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3.2.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结构研究

自主治理结构是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实施框架,将为实践提供直接的建议。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管理方面:社区愿意采用此制度、社区对环境有管理权、社区有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确保环境质量、社区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政府可以经常为社区行政区提供监管信息、政府机构一直为社区提供支持。(2)经济方面:从自主治理制度中获得的收益可以改变社区行为,可以改善社会服务、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要增强社会整合度、环境自主治理制度要满足社区成员的期望收益。(3)治理组织方面:要有规范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的村民集会制度、做决策时要依靠村民、财务透明等[15]。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系统包括三个不同层次:操作层、组织层和制度层[22]。其中,操作层的自主治理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任务的具体执行中,包括对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进行环境监督、环保教育以及进行重点区域的生态恢复等。组织层的自主治理主要体现在组织内自主治理组织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包括制定组织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则等,这里的相关者除了村民和社区外,还要接受政府的政策供给和监测评估。制度层的自主治理代表组织的利益,关注并参与区域或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定,此时的相关者不仅包括社区组织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组织,如表1。

表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层次

Tab.1 Rural environment self-governance levels

操作层Action level组织层Organizational level制度层Policy level主要相关者村民、社区组织村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利益相关者、政府组织自主治理内容和方式对成员进行环境监督、环境教育、开展生态恢复等制定组织规划、标准和规则等参与、影响区域或国家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3.2.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的研究要以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作为支撑。借鉴当前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分析框架,调研主要从农户收入和环境的可持续性2个方面来进行,这也是当前比较成熟具体的研究方法[23]。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农户拥有的财富情况、环境水平、当地的收入、获得资源的途径、对环境和资源的控制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村民影响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冲突、社区对环境管理的认识等。

在调研方式上,通过资料收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总体水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宏观环境;通过访谈了解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参与方式、社区事务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等;通过问卷获得村民收入水平、收入来源以及影响因素、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如表2。调研地点选择上要注意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关键要素的代表性,如在村民组织的主体、环境污染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要素的代表性。

通过调研对我国当前的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分析典型自主治理模式的治理层次、相关主体、治理结构和关键要素等;评价当前的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表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调研

Tab.2 Typical model survey of rural environmental

selfgovernance

调研方式Method调 研 指 标Index资料收集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状况、宏观环境政策个人访谈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参与方式、产生的影响问卷调研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环保意识

3.3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聚焦于三个层次:第一,如何改进优化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宏观政策供给。核心问题是政府、社区、村民、NGO等相关主体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与互补,实现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自主治理并不等于政府不作为,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政府应该履行诸角色包括:保护“公共资源”、协调冲突、解决当地不平等、协助社区解决问题、支持当地能力建设等。另外,环保理念以及科学的环保知识普及(如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二,自主治理组织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运行高效性问题。即通过农村环境情景分析、自主治理活动的层次定位、自主治理的流程设计等,构建高效的农村环境治理组织结构。包括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违规者的监测和管理、对自然资源变化的监测等具体内容。

第三,土地流转制度下的环境自主治理问题。为了推动农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农民经营的土地,根据中国新出台的法律允许农民的土地可以流转,这对于异地污染的控制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当土地租赁者并非当地居民,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相关主体、以及他们的博弈关系将发生很大变化,调整农村环境治理制度,确保这些农场的经营者不污染环境将是农村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

4 总 结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以及治理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是环境治理的崭新方向和视角。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模式的探索有两个主要的层次:首先要从基本理论出发研究农村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每种经济制度的制定以及效应的最大化都有特定的假设条件,对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的背景条件和总体局势给予判断和分析。第二,面向制度制定与实施层面,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的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框架,选择关键的指标进行实地调研,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典型的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自主治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确定我国农业环境自主治理路径的基础和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和运行模式的探索将使环境治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 17023-17026. [Tao Aixiang. Study on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Rectification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37(34):17023-17026.]

[2]张晖,胡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基于江苏省时序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71.[Zhang Hui, Hu Hao, Ver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4):48-53,71.]

[3]刘建昌, 张珞平, 洪华生,等.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442-447.[Liu Jianchang, Zhang Luoping, Hong Huasheng, et al. An Inexact System Programming for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uchuan Catchment[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6,25(2):442- 447.]

[4]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He Haorang, Zhang Linxiu, Li Qiang. Research on the Fertilizer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6,(6):2-10.]

[5]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 Shanghai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2000.]

[6]左停,我国农村环境资源管理的非集中化实践―概念、背景与案例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4,(3):5-8. [Zuo Ting. The Practice of 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oncept, Background, and Case Study[J]. Rural Economy, 2004,(3):5-8.]

[7]Arnstein A. A Ladder of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26:216-233.

[8]Richards C, Blackstock K L, Carter C 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SERG Policy Brief No. 1[M]. 2nd ed. Aberdeen: The Macauley Institute,2004:12-14.

[9]Tippett J, Handley J F, Ravetz J.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Conceptual Appraisal of a New Methodology for Participatory Ecological Planning[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7, 67: 9-98.

[10] Rowe G, Frewer L.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in Science[J].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2000,25: 3-29.

[11]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Pan Genyao.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Control[M]. Yang Ling: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ess, 2003.]

[12]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和体系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1-5.[Jiang Ailin, Zhong Jingtao, Zhang Zhihui. A Theoretical Study on Harness Patterns of Urba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24(2):1-5.]

[13]杨曼利.自主治理制度与西部生态环境治理[J],理论导刊,2006,(4):55-57.[Yang Manli. Selfgovernance System and East Ecology Environment Control [J].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2006,(4):55-57.]

[14]邓维杰.谁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体[N].中国青年报,2002-01-30.[Deng Weijie. Who are the Protection Subject of Natrual Resource[N]. China Youth Daily, 2002-01-30.]

[15]左停,苟天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 CBNRM) 的国际进展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21-25.[Zuo Ting, Gou Tianlai.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Community Base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CBNRM) [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10(6):21-25.]

[16]Brow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Forest Co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Westcentral Africa[DB/ OL ]. European Trophical Forestry Paper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9. http : ∥省略.uk.

[17]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法律地位[J].求索,2007,(12):70-72.[Chen Lihua, Analysis of Legal Status for Farmers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Ecology Environment Protection[J]. Seeker, 2007,(12):70-72.]

[18]康洪,彭振斌,康琼.农民参与是实现农村环境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79-583.[Kang Hong, Peng Zhenbin, Kang Qio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alization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30(5):579-583.]

[19]董海荣,左停,李小云,等.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社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北省易县南城司乡南台村实地调查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4-35.[Dong Hairong, Zuo Ting, Li Xiaoyun, et al.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Stable of Communi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 Case Study of a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J]. Rural Economy, 2004,(7):34-35.]

[20]李方才.对农村社区的定性分析和定位探讨[J].中国民政,2007,(10):19-20.[Li Fangcai,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Orientation Discussion of Rural Community[J]. China Civil Affairs, 2007,(10):19-20.]

[21]尚宇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J].理论探索,2005,(6):93-95.[Shang Yuhong. A Game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J].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05,(6):93-95.]

[22]Margerum R D. A Typology of Collaboration Effort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41:487-500.

[23]Centre for Applied Research. Inception Report. Review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otswana[DB/ OL ]. The National CBNRM Forum Gaborone , Botswana : Centre for Applied Research,2003. http: ∥省略.

Research Path ofSelfGovernance Model of Rural Environment

LI Yingming1 SONG Jianxin2 HUANG Baorong1 WANG Haiyan1

(1.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ng 100190, China;2.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篇7

镉是当前主要环境污染物之一

镉在常温条件下为银白色或略带蓝色光泽的软质金属,1817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和医药学教授斯特罗迈尔从不纯的氧化锌中分离出褐色粉末样物质,将其与木炭共同加热,制得镉。自20世纪初以来,镉及其化合物广泛用于制造镍镉电池、颜料、合金,也可以用于电镀及塑料制品中的稳定剂。镉的产量及用途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的镉达30000吨左右,其中80%以上的镉会进入土壤中。

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已经初步锁定是由于企业长期堆放矿渣和污泥。这种污染方式预示着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长期的污染源。关于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应急处理,首要目的在于保证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污染问题,恰如环保专家所言,约80%的镉污染会沉淀江底。镉是蓄积性毒物,其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以往的研究证实,由于镉进入土壤,我国许多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蔬菜镉污染现象。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的镉会导致肾脏损害

镉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是环境中常见的化学毒物。由于人类的不规范生产活动,镉已经广泛地分布并存于自然界中,容易造成环境及食品的污染。有研究称,我国部分地区存在以原始无序方式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既浪费资源又使污染物排放量大,每年仅随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就超过680吨。

1931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痛痛病”,是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典型案例。镉及其化合物可以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长期接触一定剂量的镉主要导致肾脏损害,表现为尿中含大量低分子量蛋白,由于肾小管功能受损,造成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进而造成骨质软化和疏松,严重者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慢性镉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损害,以及肿瘤的高发。

应对环境镉污染应以预防为主

2005年广东北江的镉污染和2006年湖南湘江的镉污染,都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水体镉污染进行了有效处理方法的研究,包括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絮凝等应急处理措施。

镉在水中通常以Cd2+形式存在,在高浓度镉污染情况下活性炭吸附清除效果有限,单纯提高混凝剂投放剂量并不能相应提高对镉的去除效果。有关研究证实,镉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镉沉淀物,因此可用碱性沉淀法加以去除,降低水中镉含量。

我国科技工作者曾报道,在模拟遭受突发性镉污染的水体,观察化学沉淀技术对镉污染水的应急处理。结果表明,当分别采用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时,分别将滤后水pH值控制在8.69和8.58以上时,可有效去除超标50倍的镉污染物,且对镉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提高而提高。根据有关部门报道,本次龙江镉污染超过国家有关卫生标准1~5倍,因此,当地环保部门关于保障饮用水符合国家相应卫生标准的承诺存在客观的技术依据。

篇8

[关键词]台州农村;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双向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10

1导论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最近一轮的经济增长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进程源于安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从此,中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改革开放30年来以年均近10%的速度突飞猛进。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是中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台州地区民营经济比重占据经济总量97%以上,高于同省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可见,台州地区民营经济为本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台州地区,整个浙江省的多数民营企业都出身于乡镇企业,且位处农村地区。因此,考虑到这样的先天优势,浙江省主要实行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工业化战略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谋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数据上,台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成绩也颇为亮眼。从2000―2013年,本地区农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民还要高出09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也逐渐缩小,从2000年的23∶1到2013年的21∶1,而且从2003―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几乎翻了3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生态保护被忽视了,也因此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恶化并呈加剧趋势。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之一,但鉴于农村在工业污染的环保监测、监督、执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化建设。因此,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对于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对台州农村地区的调查

21抽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了较好地了解台州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情况,使研究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台州市3区2市4县共九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人均GDP指标,将所有乡镇分成5组,每组随机抽取一个乡镇;用同样的方法,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一共45个乡镇,90个村。从每村中采用随机方式选取农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但由于部分问卷数据信息缺失,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一是农户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基本信息;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被调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提出具体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2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台州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中国重要渔区,是中国著名的果品基地,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因此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给农村经济抹上了亮色。当前,台州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调查表明,近十年来,台州农村经济状况改善很多,经济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税费负担的减轻、农村环境功能的改善、乡风文明的提升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等方面。2004―2014年本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明显变化,200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28元,2014年增至19362元,十年增长了近200%。从区域内部看,台州南北差异比较明显。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椒江、黄岩、路桥以及温岭、玉环这些地区,企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2014年基本都突破了20000元大关,其中玉环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高达22950元,位居全市第一。相对而言,地处台州北部的天台和仙居要逊色一些,但即使是排名最末的仙居县,其201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4398元。而且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也不再单一,表1为2013年台州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情况,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了主体。调查表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迅速不仅是农村居民自身的努力,还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并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3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又会逐渐减轻。近几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了。几乎每个农村都会遭遇环境污染的情况,只是环境污染程度大小不同。在调查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主要有这几方面(见表2)。

一是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污染多集中在秸秆、地膜、化肥包装袋和农药瓶等废弃物上。近10年来,农村地区农田秸秆就地焚烧问题依然存在,但情况相对减轻,而95%以上地区的地膜、化肥农药用量均有所增加,对地膜、化肥包装袋及农药瓶等废弃物随意丢弃处置或焚烧占了35%以上(见表3)。

集处理焚烧和

填埋10%5%82%3%

二是乡镇企业排放污水废气造成的污染。台州是民营经济发源地,因此在台州农村地区存在相当多的乡镇企业。调查发现,这些农村乡镇企业大多数没有设置环境保护设施和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企业生产造成的“三废”产品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超过90%的村子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四大类:剩饭菜,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塑料、废纸、碎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和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调查表明厨余垃圾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比重最大,高达78%,其次是卫生间废纸等其他垃圾,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15%,最后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91%的是村统一收集后处理,5%的选择自己回收再利用,3%的是焚烧和填埋,其余的则是随意处理(见表3)。

3对策建议

3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境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意愿不高,只有少数居民表示愿意出钱或出力来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染问题,大多数居民则希望由政府部门来帮助改善环境问题。而有些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严峻关键还是环境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开展宣传教育目的是启发人们觉悟,提高认识,规范人们行为,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32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建立这样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也会明显。

33政府加强对农村经济与环境的综合管理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出台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积极倡导农村居民保护环境,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责任保险;信息不对称;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70(2016)—01—0108(05)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救济体系,加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发生污染事件危及农民权益时,不能妥善解决,权益无法保障。鉴于此,为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即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及时救济受到损害的农民,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责任保险,也称之为“绿色保险”,企业因污染行为使第三人遭受损失而需承担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即在农村区域实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农村区域不仅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农村区域的乡镇企业、由城镇转移来的工业企业对农村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大损害了农村环境和农民权益,所以研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地区如何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提供经济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环境责任保险研究较早。Zhao〔1〕提出在环境风险增加和土地污染情况下,环责险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有效工具,并讨论了环责险在中国土地污染管理中的应用,并为环责险的应用提供了建议对策。Feng〔2〕等总结了现在中国推行环责险现状,并且列举投环责险成功的案例,提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有效推行。目前,国内对农村地区环境责任保险研究很少,也没有成系统,主要集中在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分析与制度建立。黄季火昆、刘莹〔3〕对全国5省101个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0~2010年当中农村环境恶化的村占44%。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形,杨兰阁、刘汉利〔4〕研究了农村污染事故后的经济补偿问题,得出当前存在经济补偿的途径单一,经济补偿受污染源、污染对象和索赔方式的影响较大以及乡镇政府为污染企业垫付补偿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迫切性。孙武军、顾久映〔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应建立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薛丹〔6〕提出了以环境责任保险为核心,民事救济和公共补偿分别为第一层和第三层的救济体系,强调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这种救济体系为环境受害者、企业、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陈冬梅、夏座蓉〔7〕认为难以建立自发性的环境保险市场,建议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针对农村地区,张燕,侯娟〔8〕提出基于农民的生存权和平等理论有必要建立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同时指出目前发展的障碍:农村企业动力不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管理失灵。作者根据其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侯娟从法学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其在分析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障碍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提供对策。当前,关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保险在管理环境风险的作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而国内研究集中在概念、制度建立、功能等,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缺乏一定的研究,同时从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社会救济和制度完善方面,很少有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重要性。我们将从经济视角探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表现

由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还没有作为单独的保险产品研究,缺乏相关研究结果,因此我们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为有效的施行环境责任保险提供对策。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和工业企业掌握着一些私人信息以及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后的行为等不能被保险公司所掌握,与其他市场相比,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即交易的一方在签约之前已经掌握了比对方更多的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致使交易对方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逆向选择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也称逆向选择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逆向选择是指工业企业等对自身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寻求低于合理保费的价格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是依据行业的平均损失概率和预期损失制定的,即保险费率水平高于低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而低于高风险企业应收取的保费。由于工业企业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的设备投入、风险控制、环保观念等具体的信息,而保险公司无法对投保的企业风险细致分类,因此不能对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实现对应的保险费率。这样高风险的企业就愿意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低风险的企业则拒绝购买保险从而慢慢退出保险市场,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出现使低风险企业远离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受损。下面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博弈的主体是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与保险公司,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选择是投保或不投保,保险公司决策是承保或不承包。在环责险现实博弈中,根据风险不同划分为高风险工业企业和低风险工业企业,在博弈模型分析时,将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分别称为人和委托人,而人和委托人期望收益的大小作为策略选择的依据,即依据双方的期望大小以分析博弈双方如何决策。首先分析人的决策。以高风险人为例,当人选择投保,委托人选择承保时,人的期望收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的保费支出,这部分使人的期望收益减少;第二部分为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现实中保险合同存在免赔额,即人还需自身承担部分损失,而其他损失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虽然环责险是赔付给第三方(受到损害的农民),不直接成为人的收益,但是若不投保,赔偿由人赔付,所以保险公司赔偿部分人的期望收益组成部分。因此,人期望收益分成三部分: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发生环境事故造成的损失,第三方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赔偿。由于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出险后的赔付一定大于投保企业的保费支出。当人选择不投保或委托人不承保时,发生的全部损失由人承担,即此时人的期望收益为全部损失。对于高风险人,通过博弈模型期望收益分析是投保大于不投保,低风险人同理,所以人的最佳策略是投保。其次是委托人决策分析。当委托人选择承保时,由于委托人无法区分高风险人和低风险人,所以期望收益为两者和,用字母记号代为分析委托人的期望收益,即:EW1=SU(Zφ-PHK)+(1-S)V((Zφ-PLK)=(SU+V-SV)Zφ-(SU+SVPL-SPL)K式中Z为人投保价值,φ保险费率,U代表高风险人投保,V代表低风险人投保.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SU+V-SV)Zφ为保费收入,第二项(SU+SVPL-SPL)K为环境事故发生后委托人的赔付。高风险人与低风险人出现概率PH、PL为常数,当高风险人S的比例增大S时,保费的收入增加S(U-V)Zφ,出险后的赔付亦增加S(α+β)K,由于委托人的赔付大于保费收入即K>Zφ,显然,随着高风险人增加会使出险后委托人的赔付增加,并且赔付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保费的增加,此时委托人的期望收益会减少。因此,委托人会采取提高费率以增加其期望收益,费率增大导致低风险人投保比例下降,出现了高风险人驱逐低风险人的现象。从根本上解释了前文指出逆向选择对环责险带来的风险问题,即逆向选择发生排挤低风险人,造成环责险市场效率低。由此委托人承保时的最佳策略是对不同风险的人实行差别费率,对风险人市场要细分,针对不同风险市场实行不同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同时,在不增加费率的情况下保证委托人的期望收益,需外部支持,即政府的支持和补贴,这也说明了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手段施行,还需政府支援,特别是农村地区,费率的增加会大大排挤低风险人,使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低效率。环责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委托人承保后,发生环境事故后赔付往往大于保费的收入,即期望收益为负数,当委托人选择不承保,期望收益为0。因此对委托人来说,当人做出投保决策时,最优策略是不予承保。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发生在签订合同之后,故称之为事后信息不对称,指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不顾是否损害对方的利益而采取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往往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而做出使损失扩大的行为。签订保险合同,投保人的防范意识会降低,增加了环境事故的发生,发生环境事故后,投保人为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而未采取有效的止损措施。道德风险的发生导致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降低,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出现供给不足。签订保险合同后,农村工业企业和保险公司新的博弈,工业企业面对的策略是遵守合同和不遵守合同,保险公司面对监督与不监督的策略。对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时人为防止环境事故扩大而花费成本。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即出现道德风险,当发生环责险事故时,未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抢救或采取减损措施,损失扩大,此时委托人选择不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仅为保费的支出,若委托人选择监督,人的期望收益为支出的保费以及发生环境事故后人不能从委托人得到的赔偿。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无论委托人选择监督或不监督时,人的期望收益都为保费的支出和止损措施所发生的成本。因此,签订保险合同后,人的最佳策略是不遵守合同,通过博弈模型解释了出现道德风险的过程。对委托人而言,当人选择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收到的保费,支出的核保费用,以及环境事故发生后赔付。当人选择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监督时,其期望收益除了包括得到的保费和支出的核保费用外,还包括对人不遵守合同而处以的罚金,以及免除支付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当人选择遵守合同或不遵守合同,委托人选择不监督时,其期望收益为得到的保险费用和出险后对受害者的赔付。所以,委托人最佳策略是监督,但是现实博弈中,委托人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监督,委托人应以一定的概率对人进行监督。通过以上博弈模型分析可知,由于投保企业的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企业会投保,低风险的人会被排挤,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高风险。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制定精细的费率,而不是平均费率。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费率时,要投入时间和人力为投保企业进行“体检”。然而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保险公司在选择不花费这项成本时期望收益更大。因此,保险公司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去对投保企业进行事前检查和监督。针对农村地区,投保企业环保意识较低,对企业的发展还不能做出科学的判定,自然选择不投保。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等工业企业较集中于制砖、化工等行业,保险公司可根据具体行业划分费率,提高了费率的科学性,有效的避免低风险的企业推出市场。与此同时,考虑到保护农村环境的迫切性和投保企业不积极性,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这势必加大了乡镇企业的负担,所以发展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博弈模型中解释了环责险合同签订以后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此保险公司的最佳策略是进行监督,现实中以一定概率进行监督能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为减少道德风险发生,应在保险合同中设定免赔额,制定投保企业和保险公司共保条款,考虑到环境责任事故风险高,保险合同中可设置最高赔付额。

3.典型案例分析

虽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研究缺乏系统性,但实际上环境责任保险试点过程中就出现了有关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典型案例。2014年7月5日,贵州省某公司生产原料泄漏扩散,导致厂区附近农民庄稼和鱼塘受损,当地环保部门和人保财险贵阳分公司经现场抽样调查及后续送检分析,判定本次事故为污染责任事件。保险公司依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根据保险责任和实际损失情况,赔付28万元。此次环境事故,是贵州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来的首例报案。通过这次事件,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对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企业加入污染责任保险后,认定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将成为投保企业的坚强后盾,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其次,发生污染事故纠纷时,保险公司作为中间第三方协调农民和企业关系,解决方案可安定民心,减少后期纷争。在博弈模型中已分析出企业最佳策略是投保,在贵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保财险公司承保,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故顺利解决。目前贵州大力推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4年全省投保该险种的企业超过70家,贵州保险业为环境污染事故损害承担风险保障超过2亿元。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进行的博弈分析,得出农村地区的企业的最佳策略选择是投保,而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出现使得投保企业的期望收益降低,出现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状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措施,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首先,政府的扶持是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经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很难维持,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动力发展环境责任保险,所以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必须需政府的支持,即在法律、经济等多方位给予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扶持。就目前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情况看,政府的强有力扶持在试点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并不是否定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化,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运作的长效机制。所以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做好推动者,整合资源,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使用。其次,强制性责任保险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投保模式的首选。强制责任保险规定了特定的投保主体,同时对特定的主体规定投何种的保险产品做出规定,防止高风险的企业选择不匹配的保险产品,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出现导致的低风险企业退出保险市场,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目前,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环保意识、环保设备、风险管理等方面欠缺,如果实施自愿投保模式,很难保证有风险的企业投保,同时较频繁的污染事故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大量经济赔偿,导致保险公司承保动力不足,所以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模式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然选择。最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合同中订立责任限额条款,从内在激励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责任限额,即保险合同中规定了保险公司最高赔偿额,超出设定的最高赔偿额不由保险公司负担。设定责任限额能够督促投保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一旦发生环境事故能采取止损措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实施强制责任保险情形下,企业为了避免高出最高赔偿额,从内在上激励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实行责任限额减少了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和能力,利于农村环境责任制度的长效机制建立。

参考文献:

〔1〕Zhao,X.B.DevelopinganAppropriateContami-natedLandRegimeinChina[M].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3.

〔2〕Feng,Y,Lu,Y.L,He,G.Z.EnvironmentalPollutionLiabilityInsuranceinChina:InNeedofStrongGov-ernmentBacking[J].AMBIO,2014,(43).

〔3〕黄季火昆,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0,(11).

〔4〕杨兰阁,刘汉利.农村污染事故的经济补偿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0,(11).

〔5〕孙武军,顾久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J].经济纵横,2015,(06).

〔6〕薛丹.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

〔7〕陈冬梅,夏座蓉.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定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篇10

关键词: 应急监测: 影响因素

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事件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测定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范围、扩散速度危害程度,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正确决策争取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善后处理处罚提供科学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以快速、准确、定性、定量、服务决策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工作目标。

影响应急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数据库的完备程度、应急监测预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量值溯源的不间断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其中人员对技术规范等监测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计算机技术和仪器维护操作水平决定了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的质量,是应急监测质量的根本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方法确认等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基础。把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纳入现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人员、仪器设备、方法比对、量值溯源、期间核查、基础数据库维护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及时发现、纠正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使应急监测过程能连续地保持在准确度受控范围内,才能保证应急监测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技术支持和预警作用。

一、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环境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等特点,为保证应急监测的时效性,建立并不断更新基础信息库,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的各类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置(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措施。

3. 环境应急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制药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建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4. 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各类相关标准(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以便需要时调用。

5. 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二、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

三、人员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培训过程中,应急监测人员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素质和能力,增长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应急演习不仅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中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的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有效的节约了现场监测的宝贵时间。

四、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

应急监测仪器多而杂,包括现场采集,测试分析水、气、土壤、生物等样品的专用仪器及一些特殊设备。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是应急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重要一步。仪器维护保养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日常维护,如试剂和耗材的更新、仪器定期开机、便携式仪器的充电、定期更换干电池、更换干燥剂等;二是做好关键部位保养,如定期检查、维护现场仪器探头,定期检查和清洗气体分析仪管路。为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到位,质量管理部门应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作为例行质量检查的重点,在例行检查中检查快速检测管、试纸及其他耗材是否在使用期内,检查设备保养维护记录,抽查部分仪器设备的状态,通过监督检查,确保在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

五、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般通用的是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爆炸、泄漏、火灾、非正常排放、非法丢弃等)、现场调查情况(危险源资料、现场人员提供的背景资料,污染物的气味、颜色、人员与动植物的中毒反应等)初步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结合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对获得信息的系统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现场首先可采用如下的快速监测方法:

1.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监测方法。

2.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在用的监测方法。

3.现行实验室分析方法。

实验室应优先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或行业标准。当上述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仪器设备条件,选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ISO、美国EPA、日本JIS 等国外的分析方法。

六、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

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对于测量原理与实验室仪器相似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和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可用委托检定的方式完成量值溯源。对于目前国家尚未建立检验规程的应急监测仪器,个别仪器可以通过自校准的方式来实现量值溯源。校准是对照计量标准,评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的一组操作,必须具备高出一个等级的标准计量器具,且使用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或样品。

期间核查的目的是在两次正式校准或检定的间隔期间,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期间核点之一就是对使用频繁或经常携带到现场监测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功能稳定性检验,应急监测仪器就属于此类。依据本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确定应急监测仪器核查清单。期间核查一般采用合理、简便、可靠的试验方法证明仪器是否持续稳定可靠,方法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与实验室同类仪器比对和使用标准参考设备,采用高一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作为核查标准。常用应急监测仪器期间核查方法见表2 。对期间核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仪器状况。合理的期间核查能及时预防和发现不合格的仪器,保证检测结果持续的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