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困惑与对策

一、前言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可见,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读是听的深化,写是说的提高,读和听,写和说是统一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只读不写,或读归读,写归写等读写分离现象。一些学生课外书读了很多,但一说起写文章就头疼、害怕。

二、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困惑

多年来,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相分离现象严重。虽然很多语文教师讲授作文教学时会刻意强调注意,但不能很好地实现阅读和写作的链接,当然,更何况迁移的知识和方法,但单纯依靠征文每周两个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另一部分老师关注和重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但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讲授“读”当然讲“阅读”,“写作”课程只强调“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完全分离,完全无视“课本就是一个例子”,忽视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领导者,但不自觉的将两者联系起来,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从阅读取得了相应的收获,却不能在写作中很好的利用,造成阅读流于形式,结果不仅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读”没有实际用途,从而缺乏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感到“书面形式”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成为水源,无本之木。

也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我觉得学生读的文章已经很多,怎么还不会写的文章吗?事实上,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的东西――阅读,去谈论所谓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太可能的。我探索“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综合办法”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教学现象脱离所提出的方法的具体实施缺乏,实践希望在语言教学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素材,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指导,努力实现一体化教学,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渗透初中在一起。

在阅读中,学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但是,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在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或不是学生阅读的文章阅读深入社会,是提高阅读能力本身是一个考验,只有学到的应用在实际写作,才是真正的阅读的作品,也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改善,当然,经常阅读学会使用他们的书面,写作技巧也必须相应增加。单一的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不是“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所提倡的。

三、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教学的对策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写作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素材是写作的“源”和“根”。但是,“读书”的“蛋糕”,但足够大的一块,怎么能积累一些有用的东西写许多材料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阅读,通常什么事情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积累,如何积累,如何申请,所以这个问题后,那么它是不是一直在做它永远?许多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和工作量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已,等学生们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自会独立积累,积累多了,运用的就熟练了,将面临写作时,写作是一种享受。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有非常有效的,但一旦有一定的“量”是写作水平会发生“质”的飞跃。

(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写作材料

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很好的运用到作文中需要有一定手段和方法。

一方面要根据主旨选择适当的材料。选材要更加具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具有典型性。写人写景角度要新,写事写物感受要独到,也就是说选材要新颖。

其次,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有的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更有力些,这样的材料就要详细的写;有的材料与中心有关但对于表现文章中心要弱些,那就要简略的写。

最后,在两个相连材料之间安排过渡有时文章中要把两个材料相连,但是读起来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这就需要在两个材料之间安排过渡。用一些既关联上一个材料又关联下一个材料的语句或者语段将两个材料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三)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成文技法

文章的开头结尾一般来说分为点明中心开头和交代四要素开头,还有的是描写环境开头;结尾又分为 交代结局、总结中心、抒发感情、首尾呼应结尾等。

同时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可以能使得所描写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给予了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得写作教学最终服务于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2]张宏英,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年10期

[3]滕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之谈[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4期

[4]王胜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结合[J];学周刊;2011年19期

[5]程明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J];学周刊;2011年01期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1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作文教学经验,但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很薄弱,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农村初中普遍采用 “课上引导、课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感知世界的引导太少。学生的写作素材单一,很多材料从小学写到了初中,总是“老套”,没有创新,空洞无物。

二、困惑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想写好文章先学会做人。人格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丑恶的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感知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欣赏好的影视作品,多交好的朋友。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敢说真话,敢说有个性的话。只有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向读者展示出完整的自我,文章内容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方法死板,以至于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的一种活动,鼓励学生感知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个小环境。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难于没有写作的“米”。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选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一些细节之处、感人之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篇3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开始变得不同,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在遵义市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视频文件、有趣的图片、生动的音频、独特的方式等等,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其中微课的使用能给僵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一种创新,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微课的相关定义

“微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堂实践的需求,利用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的知识点的精彩讲解或教师教学的全部活动,用以提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微课的组成不仅包括了视频片段、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作业等传统型的教学方式,还包括了教后反思、教师点评等辅的教学资源。微课是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有了新的突破的课堂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获取较为方便等突出特点。每一位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优秀的微课,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体验。在语文教学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内容,带学生进入一??语文世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十分晦涩的文章,或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课文。学生往往会因无法理解,或与其生活环境差别较大,而陷入理解的怪圈,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教师通过微课,在课堂上利用制作优良、内容丰富的微课视频,生动、引人入胜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时,学生常常会因其复杂的社会背景,辛辣的笔触,令人深思的文章内涵,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初中语文课堂便可通过微课视频,化劣势为优势。通过给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其人的生平往事,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对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进而加强了对难以理解文章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堂的效率。

2.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对语文知识的课外拓展延伸。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无法将两者统筹兼顾,微课的使用便可改善这一点,在进行相关教学任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知识天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这是只有语文教师能够为学生做到的。例如,在进行对较为陌生、冷门的语文知识相关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对知识的相关查询,然后在微课上为学生作出具体、详细的解释,并配上生动的图片或音频。让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有所了解,达到新课标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培养,让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褪去了枯燥和冰冷,变得令学生更加喜爱。

3.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意境

文章中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难以捕捉的东西,它存在课文中,但并不容易理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学生进一步对语文进行了解的阻碍。但在以微课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微课的视频、音频、图像与相关课文的学习结合,创造具体的语文学习情景。这能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课文意境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相关学习中,因为古诗词的历史悠久,古人的生活环境与如今的差别,在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古诗词情景,营造一个仔细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到古诗词优美的情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极大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上有极大的帮助。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关。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灵感,没有写作思路等等问题,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不够生动,没有真情实感,脱离了生活实际。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生活,感受不到时代的变化,领悟不到历史的变迁。微课的使用便可以改善这一点,利用微课的影音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对一个作文主旨进行剖析,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展示,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深刻、具体的了解,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兴趣和真实感受。而且,通过微课的使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为学生对素材的收集和利用,提供了一个方式,对语文的写作教学发挥了一个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问题 对策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有明确界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听课的老师。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不能把听课老师放在重要位置。

一、语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怕听课老师批评这批评那,这也是要改的那也是要改的,忘了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致表演课盛行。此外,我们还发现另一种现象,老师只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似乎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现代化教学,殊不知,此种教育又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与不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些语文知识对他们的竞争精神、独立思考有帮助吗?我们教师还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但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趟水摸石过河,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却往往因缺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而陷入困惑、难以自救,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陈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

2.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链接。

二、有的放矢,采取应对策略

1.角色朗读引趣法。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转贴于

2.直观教具引趣法。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有时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3.激情法。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我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了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4.故事引趣法。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我在讲课时,会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了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1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已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策略转化为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对于如何学习语文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策略和方法,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而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创设有利的平台,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一、由传授到悦纳,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篇幅相对较长,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语言价值点、写作策略以及可以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多种多样。如果全部作为重点实施,就难以凸显教学的重点,更没有时间得以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的特色和主旨,引领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设计相应的环节,将自主学习升格为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发展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要能明确地掌握学生思考的是什么、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依托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学习方法,灵活而机动地调整、执行教学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在教学课文《在山的那边》时,教师并没有对全文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而是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对课文中“山”“海”“爬山”等事物意蕴的体悟上,从而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品味诗歌的内在气韵,体验蕴藏在诗歌中的内在情愫,最终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更没有将自己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强行加在学生身上,而是充分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认知经验,真正地感受诗歌的内在气韵。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失败经历,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敢于尝试、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将整个课堂的时空都交还给了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替代学生的真实感受。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在链接学生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文本丰富而多元的感知。

二、由个人到集体,铺设合作学习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实施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如果不能创设合作的学习平台,就会将自主学习演变为一种相对孤立的学习板块。没有合作交流,每名学生都只能停留在自己的理解层面上,对于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一种严重的制约。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更有助于他们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灵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得以展示,既可以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生的成果作为补充,还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提供给他人,形成成果的交融碰撞。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划分,科学地搭配学生的合作小组成员,并且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成员之间的研讨,形成小组内的整合意见。

对于《丑小鸭》这篇课文,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已经不再陌生,对于主人公丑小鸭的遭遇早已了然于胸。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一些关于安徒生的资料,比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作品影响等,让学生明晰地了解到安徒生也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分析丑小鸭这一形象对社会生活的象征、折射意义,深化学生对童话作品的理解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主、合作的学习权利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自身的尊严、信任与理解,从而在与他人的合作、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对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较为熟悉,教师完全可以对合作的形式作出重新的调整,积极开掘课堂教学中自由合作的空间,比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切的合作探究的话题、挑选小组合作的成员,甚至可以将合作学习方法也作为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这种模式的课堂结构才能更好地顺应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而开放,而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最终彰显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由表层到内核,创设探究的平台

进入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小学阶段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模式。但是很多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初中语文课堂仍旧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依照预设好的环节和步骤展开教学;各种直观性图片和视频的运用替代了学生的真实思考;教师借助满堂追问的方式调控课堂……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实施和推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开始,教师要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管教学什么类型的文本,都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关注文本,准确洞察出学生学习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将学生的思维引至文本内核深处,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并不是仅仅止步于对文本普通内容的感知与处理,而是在深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作者仅仅是在纯粹地写紫藤萝花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深入文本,聚焦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充分意识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更多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呼唤和赞叹。在深化学生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将关注点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思考上,尤其是对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在联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手法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对文本采用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真正领悟文本中富含的哲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有效而具有深度的设问,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体悟文本的内在意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味地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而是将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的成果不断放大,充分认可学生探究的成果,使学生受到鼓舞,让学生提高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县域 语文 教研 探索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县域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初中语文课程实践能力。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此,在开展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过程中必须加强有效性研究,发挥其在研究中运用的实效性。笔者在多年县域初中语文教研实践工作中,对有效教研活动形成一点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大方之家交流。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

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篇7

一、关键词句,凝结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看似质朴,但是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无限深情,如果不仔细咂摸很难读懂其中隐含的情感,反而会觉得文章叙事直白、文字肤浅。要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此类文章,则要抓住文本中凝结情感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追索语言的内涵。

以《社戏》一文为例子,其中的某些词句看似质朴无华,但是如果深入而整体地分析却能够从中看出作者凝聚其中的情感。例如:“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我’的心原本很重,但是却忽然轻松了,身体也舒展了,作者在此处为什么要强调‘轻松、舒展’,它们是否是可有可无的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之后可以发现,作者用这两个词汇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和前文中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正好呼应,同时,前文作者介绍了“我”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正是由于@样所以在能够去看戏的时候才会感到轻松和舒展。同时,在夏夜行船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十分急迫,也正好和之前的舒展相对应。例如作者提到月色和水气中可以看到起伏的群山如同“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可见行船很快,但是“我”依然觉得慢,这里就体现了“我”急切的心情。由此可见作者通过这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将自己观看社戏前后复杂的心情表述了出来,这些词句看似寻常,实际上凝聚了深厚的情感。

特级教师王君提出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本身,将学习的焦点聚集在语言文字本身上,故此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文字的精妙,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看似无意,充满张力

一些平淡的文字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张力,看似是作者无心而为,随笔写下的文字,实际上却是作者精雕细琢后的产物。若是删减、修改这些词句,很有可能会影响文章的内在韵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深挖这些看似无意而为的词句,深深体会它们所展现的语言张力。

在学习《月迹》一文的时候,可以发现文章中反复表达了一个观点,“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在文中通过奶奶的话反复传达了这个意思,如“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些看似反复的句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忽视,然而这些看似无意的词句却充满了张力。孩子们为了证明“月亮是每一个人的”,所以进行了一次次探索,体现了永不放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精神。同时,作者也用这些句子串联了全文,展现了“我们”寻找月亮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这看似无意而为的句子实际上却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若是删减了这些句子反而减弱了文章的意蕴。

由于文本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张力,才能够更好地透过文字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作品所承载的容量增大,同时使得文本更具有韵味。富有张力的文字总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值得反复琢磨,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分析,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事情。

三、不合情理,反复玩味

在学习文本的时候,学生有可能会对文本中的内容感到困惑、产生疑虑,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文本中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瞬间,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在反复玩味中尝试分析它们是否真的是作者失误所致,又或者凝聚了作者特殊的意味。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子,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疑问,认为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句子中“似乎”表示不肯定,而“确凿”表示肯定,这是自相矛盾的地方。面对学生的提问,可以组织他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一下鲁迅的作品中是否还有类似的语言现象,这是否是作者用词不够严谨的表现。在深入分析之后,学生认为“似乎”一词表示作者离开已经有很长时间,至少相隔有七八年,所以记不清楚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才会用“似乎”一词,然而,在这模糊的记忆中,作者却的确记得只有野草,所以才会再加上“确切”,这两个副词所指的内容不同,所以其实并不矛盾。在《孔乙己》中作者也用过类似的手法,“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或许正是作者写作语言风格的体现。此外,还可以给学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个只有野草的地方,却是‘我的乐园’,这里是否又是不合情理的地方呢?”学生很快发现,作者这里用了“那时”两字,表示的是儿童时代,正体现了童趣所在,所以并非不合情理。

抓住不合情理处让学生尝试分析,自然能将文章的解读推到纵深处,抓住这些地方进行质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促使他们全面而整体性地阅读文本,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3-01

合作学习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独立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良好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看到合作学习法的这些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其独有的优越性为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是确保新课程标中的各项要求付诸实践的保障。

一、合作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质没有进行全面把握,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合作学习的要点,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下面针对目前初中语文中合作学习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偏重于优等生,只听到他们发言,落后生跟不上思维就“袖手旁观”,养成了学习的依赖性,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小组讨论课堂气氛过度活跃,有时候并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合作从学习目标、组织、合作内容、发言等方面都没有规则,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合作学习完成后,学生一头雾水,没有学习的实效性。

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足。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准备不足。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知识随意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讨论就行了,没必要做精心的准备工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合作需求和学习能力,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教师对合作学习引导不足;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一边靠,任由学生讨论互动,对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熟视无睹,没有巡视指导的习惯,没有深入小组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导致合作的无序。

二、合理配备小组成员,确定学习目标

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具体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等方面入手,将这些内容作为依据进行分组,从整体上确保每个小组之间的能力均衡,并且每个小组都要保障至少有一名学生语文成绩较高,有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的带头作用,增进整个小组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加小组凝聚力。另外,小组学习目标的设计和确定也非常关键,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涉及到课文背诵单词听写等内容,可以让小组内部进行任务检查并且让其他小组进行监督。可以让各组小组长检查组员任务,代表检查组长任务。并且,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抽查监督这样就能够有效保障小组任务的按时完成。

三、加强小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在合理划分小组的同时,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以萌发,就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研究中,其内部潜能也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大家集思广益,很容易就能够将问题研究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其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锻炼,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比如:《孔乙己》一文的学习,首先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思考时间,让他们进行知识点的研究分析,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或者是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例如文章中对孔乙己描写的情节中相互不联系的情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增加情感和内容交流,通过反复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花费足够的精力去完成任务,展现合作学习探究的魅力。

四、巧设教学情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结合情境创建,更好的凸显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巧妙的运用实验操作、视觉效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法创建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的效率会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速度也会更快。

比如:《变色龙》一文,教师运用分组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角色表演,通过分角色表演为学生创建一个鲜活的情境,小狗、赫流金、叶尔德林以及主人公好楚蔑洛夫都由班级中的同学来担任,伴随着学生们的表演,教师讲解相应的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课文的要点,这样一来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死板的课文也变得鲜活、生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得以建立,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越来越强,是非常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对遇到的困惑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做新课程改革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70-02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竹是我校最常见的一种自然资源,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占有大量篇幅。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结合语文学习目标,充分挖掘竹文化的魅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竹文化作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竹文化作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挖掘的素材很多,教学的切入点也很多,例如古时称音乐为“丝竹”,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无丝竹之乱耳”(出自《陋室铭》),可见将竹文化作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能将语文融入生活中,使语文学习具有丰富的文化土壤。竹文化可探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结合语文课程目标,将其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竹的种类、分布、生长习性和基本用途。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2.了解历代与竹有关的绘画、诗歌、散文。搜集历代与竹有关的名家名作,提高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崇尚美、创造美的能力。

3.学习竹的品质。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清雅脱俗、虚心有节、正直刚强,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最佳素材。

4.了解与竹有关的民俗。如烧竹筒饭、少数民族住小竹楼、正月里摇竹祈求平安、民族体育中的竹竿舞等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民俗视野。

5.了解有关竹的历史。探寻中华竹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究“竹简”的历史内涵,探索竹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历史变迁,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竹文化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探究途径和方法多样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所以流于形式,是因为探究的途径和方法单一。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综合性学习仅作为学生简单的口语交际活动,效果不明显。竹作为本地常见的植物,便于取材,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笔者组织学生发挥身边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1.组织学生看一看。让学生参观学校综合实践基地竹园,平时留心观察竹楼、竹桥、竹篱笆,留意观看居民制作的竹篓、竹篮、竹箕畚、竹扁担、竹扫帚,收集各式各样的竹手工艺制品。

2.请当地专家讲一讲。利用学校及家长的人力资源,请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作讲座,让学生了解竹的种类、分布、生长习性、基本用途等,了解竹的生态研究。还可以请附近的竹工艺品制作能手(学生家长或附近的村民)给学生传授简单的竹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3.组织学生听一听。学生可以到民间去走访,听一听本地老农讲述有关竹的故事、传说等,听一听有关竹的歌谣。

4。组织学生查一查。利用网络或书籍,查询与竹有关的绘画、诗歌、散文作品,了解历代与竹有关的名家名作。

三、竹文化探究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可以借鉴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即选题――实践――交流――成果展示。有些教师认为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科课,无形中忽略了语文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只要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语文的学科特点,把握教学目标,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以竹文化探究的活动模式为例:

1.选题

(1)教学任务:确立研究的主题,解决为什么研究竹文化、研究竹文化的什么内容、围绕研究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等。

(2)目标:学会筛选并确立主题,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例如教师提出为什么研究竹文化、研究竹文化的什么内容,学生思考后罗列出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筛选出研究的主题并进行小组分配,研究竹的种类、分布、生长习性和基本用途为第一组,研究与竹有关的绘画、诗歌、散文为第二组,研究竹的品质为第三组,研究与竹有关的民俗为第四组,研究有关竹的历史为第五组。各小组成员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教师再就如何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进行方法指导,各小组围绕本组研究的主题尝试设计问题(注意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问题设计要注意的地方,为下一步活动的实施做准备。

2.实践

(1)教学任务: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普遍问题。

(2)目标:学会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会以多种形式整理信息,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各小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采访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怎么请作物研究所的专家来为他们讲解本组遇到的知识性问题,或者怎么请编织能手传授竹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成员之间意见不一又该怎么办等。参与实践活动是最能锻炼学生的过程。

3.交流

(1)教学任务:解决每个组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交流成果展示的呈现方式。

(2)目标:学会把自己的困惑准确地表达出来,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4.成果展示

(1)教学任务:展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评价小组活动目标是否达成。

(2)目标:感受与成员协作、交流成果的乐趣,发展交流沟通的能力,初步获得一些研究方法。

例如回顾选题和开题时的迷茫、实践活动的精彩,谈谈交流评价活动的感受。

四、竹文化探究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成果分享的愉悦性

1.关的意境令人心情愉悦。当学生暂时将繁重的学习抛开,走进茂密的竹园,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感受美的意境,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探讨,本身就是一次习作体验。

2.美的诗画、文章及精美的竹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竹的诗画、文章和各种自己制作或收集的竹工艺品时,获得美的享受。

3.美的文化令人陶醉。通过对有关竹的民俗、故事、传说、历史等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风俗人情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乡土人文的热爱。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一百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转载自第一http://。)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抓好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半壁江山”。(1)从七年级开始,就把审题指导当作作文教学的重点,常抓不懈。要训练学生对各类作文的审题。(2)注重作文模式的教学。范文引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捷径。建议我市中等程度语文水平的学生用美文引路,按文体、结构特点、选材特点、写作亮点归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感悟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提示学生该怎么开头、怎样扣题、怎样点题、怎样议论,让学生心中有一个作文的“格”。这种注重作文模式训练的教学方式对我市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是相当受用的。(3)作文教学要全面“开花”。从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类型的作文题主导了中考作文的大局,这种多样化的作文命题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我们作文教学要做到各种作文体裁、作文技法都要训练。(4)狠抓作文内容――回归作文教学的根本。现在不少学生作文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作文内容实则空洞,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中考作文评卷越来越重视作文内容的评分。学生就应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加深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对外界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思维方式上,学生要注重拓宽、加深,具体表现为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刻的思维,同时运用辩证思维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分析事物,使作文真正“言之有物”。(5)中考作文强调对错别字的考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语文专家陈佳民老师认为,会不会写错别字,变成有无学问有无文化的一大标准;是自己写的错别字,就应该为此负起责任。陈老师还提出设想,整篇作文没有出现错别字的,评卷可加2-3分。这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6)书写是作文的“第一要务”。不写潦草字,注意分段,注意书写规范,注意文面,是我市作文教学每个年级都必须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

四、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