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
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1.1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
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
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
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本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长久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对于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粗旷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面临了严峻的农业发展形式。
篇2
水资源匮乏,缺少基础设施
90%的自然水资源在河谷地带,中山地区的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仅能灌溉600m以下的耕地。因自然水和设施水少,而致使中山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在中山地区无机耕道的社较多,能够基本通小货车路到村的少,更不用说“标美路”到村、到社,交通条件极差,农民的出行靠脚,生产资料购进和农产品销售靠肩挑背磨,交通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
生产积极性低,缺乏农业投入
中山地区因基础条件差,无项目资金投入,农民更无大量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便失去了种田的积极性,放弃农业生产性投入而弃农务工,相对地减少了农业投入。近年来,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农业项目较多,但政府把项目放在了主导产业区,重点发展脐橙、蔬菜、烟叶等主导产业,对中山地区投入少,多数地区项目投入为零。
信息传播不畅,缺乏政府引导
中山地区农民中有知识的都早已到全国各地从事经营和务工等,留在家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他们知识浅、信息量少,谈不上在发展上有何思路,亟待政府引导和业务指导。
农民素质较低,缺少科技应用
中山地区的农民多数只会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对科学种植和发展经济还很茫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概念还十分陌生,是农业科技的盲区,也是对农业科技最渴求的地方。
经营模式落后,缺乏市场保障
市场是生产者的生命,没有市场就没有出路。中山地区因缺乏市场的主导作用,农民无发展方向,缺乏创新精神,谁都不愿承担风险,产业结构调整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致使该地还维持着原始生产经营模式。
奉节县中山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基础施设条件
政府需通过行政手段加大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项目的投入,利用扶贫和惠民政策加大对该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对农业的投入,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的投入。大力改善水路等基础施设条件,做到山水田林路一体化改造,实现公路到田块、水到植株的现代化节水设施农业。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更好的利用每寸土地,在充分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种植大户,把土地集中在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建成1镇1品或1村1品,创出自己的品牌,确保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效益农业。组建葡萄、猕猴桃、香梨、甜柿等专业合作社,成立行业协会等。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壮大基础产业
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把生产经营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依托市场指导生产,建立生产和销售、农户和市场的无缝链接;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挖掘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在县城周边的天鹅湖、乌云顶等山上,结合特色种养业发展农家乐、林家乐等休闲农业,在吐祥、甲高、新民片区建立葡萄和香梨基地,竹园、兴隆建立猕猴桃基地,公平、草堂片区建立甜柿、核桃和板栗基地。
加强技术培训,培育和开拓国内市场
篇3
一、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
(三)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我们国家粮食的制造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产品卖出的价格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经济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农村资源、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收入。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一是调整城镇及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要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城镇及郊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信息、人才资源丰富兴办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要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服务实体等多种途径实现以場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二是调整边远贫困山村经济结构要突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当前来说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好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果园、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针对农村经济“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理财水平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按照“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自己的”分配原则把该收的钱收起来。第二要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好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制度、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使用制度等。合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实行“以收促养、以收促建”增强农民积累集体资产的意识。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管理制度。全市的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比较规范相应制度比较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实行了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但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等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信任和支持促其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也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月的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农业产品的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的投入还不是很够,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2010.
[2]钟甫宁.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篇4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黑龙江垦区的商品粮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展的要求,同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单阐述了黑龙江垦区的基本概况,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并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黑龙江垦区的基本概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冬季寒冷、夏季温度低是其典型的气候特征,而且垦区的光照十分充足,雨水较为集中,日温差比较大,秋季降霜时间早。独特地自然环境使黑龙江垦区很适合农业的发展,同时黑龙江垦区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土地面积集中,社会化经营规模等特点。另外,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之一,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拥有显著的优势,黑龙江垦区的耕地效率、劳动效率等都很高,位于全国前列。
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经济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产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而种植业主要是效益较低的大田作物,这些作物产品品质较低,而且本身价值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低,收益不高。而且我过加入WTO后,使农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放,贸易保护程度降低,从而对农业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化肥、农膜、农药过量使用,作物秸秆任意焚烧,农产品管理不到位,牲畜粪便到处堆放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并对污染了垦区的环境。此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也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最后,近些年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农膜的大量使用,“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了水体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差,而且也导致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滥用农药,不但污染了农产品,破坏了农田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也导致病虫草害更加严重,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2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1 资源丰富
黑龙江垦区的资源十分丰富,人口却较少,人均耕地可达1.29公顷;垦区内水面面积高达28万公顷,境内江河众多,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四大水系;人均牧地草场的面积也高于黑龙江省的人均水平。黑龙江垦区由于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其农业生产规模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更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的生产规模为农业大机械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占黑龙江全省农机总动力的20.7%,大中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喷灌机械的总量均较高。此外还拥有25架农用飞机及机场54处,这是黑龙江省内的其它地区不能相比的。黑龙江垦区的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0%以上,其中旱作农业田间的机械化率已高达95%,水田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率也达到了达60%。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黑龙江省平均水平高。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大推动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3 农场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黑龙江垦区内的农业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高,远超过黑龙江省内农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这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推广、普及和农业产品的转化加工比较有利,同时为提升垦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市场化和集约化。垦区的农业科技不断得到重大突破,创造出很多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要高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都为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大力提升垦区科技水平,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首先应在垦区建立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垦区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也要逐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力求实现与企业间多种形式的互相结合,真正为垦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要积极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等等。垦区更应重视并大力扶植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如果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就可以成功的将科技成果和市场相连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垦区科技的发展。其次,要努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人力资源。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经营管理团队、优秀的企业家、农场主等等,特别还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以及一支强大的员工队伍。农场的工作人员是农业科技的主要实施者,员工的文化素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及应用程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提高员工素质,不但要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还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技术革新活动,提高员工对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适应能力。
3.2 立足本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农业发展程度也就不同也。应该按照区域内的资源特点,积极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如垦区内的北安分局、哈尔滨分局、九三分局等部分农场适宜采用农牧结合的模式,企业带动畜牧业及种植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垦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等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农场,应采用生态保育式发展,进行人工种草,植树造林,适当放牧,综合治理土地的“三化”问题;而对于东部三江低湿平原地区包括农垦红兴隆分局、牡丹江分局的部分农场等由于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发展中应搞好流域治理工作,实行农牧结合,努力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3 积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垦区应集中建设一批大中型的农林水气工程,继续加大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积极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以及农业生态资源的预警体系,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传统型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发展缓慢、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人口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对劳动力的依赖,拉动人口的膨胀式增加,而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对新增劳动力的抑制作用,这种恶性循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业资源的不足,致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会形成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围垦湖泊等行为,以扩大土地面積,这无疑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即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以机械和农业化学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像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物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环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四是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也无法避免;五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上种种问题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在以往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农作物平均亩产仅200余斤。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广大农民常年衣不肤体,食不饱腹。
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农业政策也随之放放宽,土地可承包到农民手中,这一政策又给人民有了一个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其它经济作物也逐步扩大种植的发展,生产水平,技术不断提高。
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各村寨农民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为新的农民走向富裕的发展方向。不断要求学科学、用科学,向科学要高产、要效益、要致富;不断开拓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生产投入上增强了信心。各种经济生产形成逐步扩大,种植水平,科技含量有了更大提高,经济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有了较为明显地改变。
农民在农业生产耕作方面,在以前多为一年一熟制,以板田板地过冬,少部分土地种植大麦、油菜、小麦一类作物,政府、农业部门领导重视冬季农业发展,耕作逐步由一年一熟发展为一年两熟,田地在一年中进行轮作处理和使用,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套作,发展多熟制栽培,增加复种指数,合理改变耕作。烂泥田改为旱作,旱地改为水田,并相应种植绿肥,改进了耕作栽培技术,收到很好效果。采用间套作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为了调整粮油种植合理比例,相继推广湿润秧田育秧、拉绳插秧、碳肥作耙面肥等规范化栽培技术。如鸡场的学官、光照的规模、新寨、花贡的河塘等地试种推行旱地耕作制:玉米——早熟蔬菜,水稻—早熟蔬菜。我县劳动农户大面积推广杂交玉米,“双套双”(两行玉米两行大豆或红暑类作物套种)。
2000年开始推行玉米营养袋,粪团育苗定向移栽技术,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亩产300公斤以上,增幅为40%。旱地耕作制正向一年两熟制或一年多熟制的方向发展。全县农户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推行两段育秧等,先进技术。使单面积产量由原亩产300公斤增长到亩产600公斤以上,增幅率达50%。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以稻谷、玉米为主,麦类暑类、豆类次之,杂粮类为零星种植。后逐年扩大苡仁米种植面积,到2013年全县种植苡仁米8.5万亩。
还有我县80%的布依族居住在低热河谷海拔600—1000米地带,水源较丰富的地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学官、大新、达南、地久、孟寨、光照、沙子、河塘、新民等一带布依族村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中矮杆良种的种植为县境内水稻种植推广的当家品种。引进常规矮杆良种“桂朝2号”进行试验示范,增产效果明显。
亩产900—1100斤;后又逐步引进推广杂稻种有早、中、晚熟30余个品种。产量高的品种有冈优725、冈优527、冈优22、冈优12、冈优188、II优7号、II优838、 II优725、汕优63、汕优456、汕优联合2号、金优431、金优桂99、富优1号、协优336、内香优9号、内香优13等优良杂交水稻组合品种,一般亩产达1000—1400斤。全县面积达6万余亩,占稻田种植面积的95%。
玉米生产是人们粮食生产中仅次于水稻生产。以往种植玉米,大部分不施肥,广种薄收;后来推广种植地方良种五穗白,大黄,白马乐、红马乐等品种为主。栽培技术由“双株密植”改为行距2.5—2.8尺,窝距2尺,每窝留苗3株的“大窝包谷”。
后又大量引进杂交良种种植,现在全县境内推广杂交玉米良种。有兴黄单892、兴单8号、黔单13、黔单16、黔玉3号、临奥1号、临奥4号、登海3号、盘玉1号、黔兴四号、西山7号、西山21、安单136、农大3138等31个品种,科学种植一般亩产700—1000斤。全县农户种植杂交玉米良种占户均地面积的70%。
以前,人们没有种植小麦的习惯,因田里几乎属水泡冬田、地,大部分都种红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逐步把冬闲田地利用起来种植小麦;逐年面积扩大。品种有:兴麦1号、兴麦9号、兴麦5号、庆33号、无芒77、贵农10号、毕麦等良种,全县农户在承包的田地上种植亩产400—600斤。
全县境内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柑桔、甘蔗、油菜,花生等。
晴隆黄果已形成酸甜适度、食味可口、汁液中多、风味独特的地方品种,为县域经济作物中的拳头产品。晴隆黄果均种植于低热河谷的北盘江流域海拔600—1100米的山区,年生产的黄果总产量均达到几十万斤,远销贵阳、昆明等地,曾远销港澳市场。
晴隆还在鸡场镇建立夏橙出口基地,在鸡场学官、达南、纳屯等地组织建起多个果园场,面积达上万余亩,为了晴隆黄果、柑桔产量质量有所提高,并建立鸡场柑桔苗圃场面积500亩。以苗圃场为依托带动幅射周边布依村组农户发展柑桔生产。
在全国柑桔优良品种评审会上,晴隆县的马道黄果评为第一名,成为享誉全国的地方良种。
很久前有零星种植的甘蔗,品种为“芭茅蔗”和“本地糖蔗”。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需求量不断扩大,并又引进“大白糖”、“小白糖”良种栽培,大部分甘蔗直接成为商品在市场销售。至今,全县种甘蔗每年保持种植面积在上万余亩。现农民种甘蔗主要是以市场鲜销,加工量少。种植品种以:“糖蔗”和“果蔗”两类为主。
以前农民种植的油菜品种主要是,本地苦油菜采用“朝天一把籽”的撒播方法,不除草不施肥,产量较低。经过农业技术干部到乡镇进行农民技术指导培训,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从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今年的2.5万亩,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大大有所提高,相应推广育苗移栽和开相点播栽培等技术。现主栽品种有:油研5号、油研10号、杂选1号等优良品种,产量在400—500斤。
在以前农民种植的花生、黄豆,主要只用于生活菜类。后来,除用于生活以外,也进入市场销售,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农户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总之,我县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境,是我县发展了多种优良、优质、品种丰富的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进一步的得到提高。
篇7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经济运行来说就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了。本文将着眼于新形势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经济这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实行相应的措施来找到解决该问题,以此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属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较为薄弱了。当下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都超过了使用期限,并且不能够适应天气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很多农业基础设备都已经出现了配套不齐,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过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方式还传承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式这种极为传统的经济模式,乡镇企业通常对农村生产较为原始的工业制品,这导致了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薄弱的市场竞争力。
1.3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又一大问题。我国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传统模式走着粗放型增长的道路,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对于新形势下来发展农业经济来说,根源还是要让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就必须对当前的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变革,不断改进农业科研的体系,激励公司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创办起来,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让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得到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彻底转变,这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说非常必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想要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要对症下药,对问题的症结实行适当措施,加快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使农业增长方式完成改革。我们应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改进以人为主的农业方式。
2.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我们只有完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业资源充足起来不再紧缺,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满足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我国摒弃资源消耗型的缺陷,从而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社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的限制更少,才能让农业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并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突出的新的特征,我们只有完善农业经济基础的建设问题、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彻底变更、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不断更新农业经济的技术,才能够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99-801.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J].求实,2009(02):169-171.
篇8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必经之路。生态农业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的改进,结合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在生态学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及利用率,实现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以达人们的需求。因此,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尤其如今的低粮价政策与物价的上涨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农业劳动力价格远超过务农劳动力价格,并且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情况下,种植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自然灾害的风险都使从事农业种植行业显得不尽人意。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工业污染如重金属工业废液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残留于土壤、大气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出土率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3.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农产品的衡定供给与需求的刚性增长间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质量的降低与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并且国家不合理的农产品储备数量和结构也导致储备体系不能有效发挥其对价格波动的调控功能。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合理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农村的劳动力随之被剩余。然而,如今城市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岗位供不应求,农村的劳动力亦不能因此而搁置,因此如何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形势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能从根本上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城市的就业形势已趋于饱和,所以应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心放在小城镇和农村中心集镇的建设问题上。保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培育相应的产业群,有效引导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以达到互利双赢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由于土壤、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破坏,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逐年下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颇为严重。欲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建设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根本,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有助于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证节约用地,建立农村土地利用标准体系,严格用地标准管理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除此之外,加强水利的建设,有助于增强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形成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以及水环境保护等保障体系,从而达到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目的。
3.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加快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目前的形势所需。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优化结构,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农业装备的规模和质量;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为目的,努力构建更加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工农服务业的一体化,利用现代工业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并通过农业优势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以拓宽服务业的领域,工农服务相融合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化;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农业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其生产力还是相对落后,与城市的发展不能达到均衡,其经济水平和素养还无法达到城市居民的标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给我国农业改革的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积极有效的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进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所以,需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 农产品市场化的含义
1.1 基本内涵
农业市场化有2层含义,狭义的部分,即农产品的市场化,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生产和经营;广义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形成商业化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市场化就是将生存农业转化为商业农业。在制度经济学中,农产品的市场化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由政府分配转化为市场的调节。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其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深,市场机制逐渐走向成熟。
1.2 农产品市场化的构成
随着我国的不断实践和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农业的各环节经营活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农产品市场化同样也是制度的创新、效益的提高及经济增长的过程。农产品的市场化,包括2个方面:农业投入市场化,它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是劳动力、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市场的调节下实现自由流动的方式,从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产出市场化,就是农产品走向商品化、商业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由于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生产者利用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专业化的生产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生产者的成本以及风险。其生产环节就能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将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良好的转移,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毋庸置疑,农产品的市场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进其市场化进程,才能够使农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使其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但是,该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是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就使农业的市场化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并且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同一的,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
2 市场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全面解决计划经济的弊端,使农业的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从而直接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现计划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实现计划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信息进行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导致信息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对中央部门的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让农民身上的负担更加沉重。农产品走向市场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的管理机构,从而减低了农民的负担,提高其作业的积极性,给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2.2 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对农民的经济收益有直接影响
根据价格均等化的原理,让2个具备各自优势的经济区域进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逐渐打开农业市场并将其扩大,优秀的劳动力将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部门所需的资本、土地以及价格也会向良性的趋势发展。
2.3 农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农产品的市场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和进步,逐渐实现国际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使农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人力的劳作方式逐渐被机器取代,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模式逐渐向规模化转变,市场化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农产品的生产更具有目的性。
2.4 市场化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国家对行业进行调控,必须具备市场和政策因素,这2者必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全球农业的市场化发展促进我国在农业的政策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使农产品的种植逐渐走向规模化,最终建设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高效发展。
2.5 带动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市场化的深入将带动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经济收益也相应的有所提升。市场化的深入促使农民封闭性的自我生产走向市场化道路,规模经营和生产的逐步形成让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种植技术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推动作用。
2.6 我国农业的发展主体得到巩固
由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增收让农民逐渐从城区中返回土地,我国农业的发展主体得到巩固,农民群体的流失现象得以遏制。我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差别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向城区转移成为国民迁移的主线,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市场化在农村地区的推行,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对农业的重视,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土地的充分利用。因此,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农产品的市场化将直接促进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通常具有封闭性和狭窄性,其销售规模与生产规模一直受到束缚。市场化打破了该局面,让农产品不再作为一种消耗品,而是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生产规模,使得农业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燕,曾明,伍加勇.重庆有机农产品市场化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02).
[2] 庞嘉萍.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企业管理),2012.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1 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I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2] 谢梅.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1-12.
-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 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