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发展史

篇1

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准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带来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不断提升科学审计水平。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服务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审计过程中,反映情况、揭示问题、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这既是审计监督的过程,同时又实现了服务的目的。今年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之年,也是我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目前,全市已有4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项目进入国家千亿和省百亿盘子,加上自身推进的一大批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之多,投入之大,都创历史新高。能不能把宝贵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能不能使各项投资更好地拉动增长、改善民生,审计部门责任重大、作用关键。只有严格把好审计服务关,才能确保这些事关全市发展和民计民生的大事要事真正做好做实、办出成效,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好。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质量观。科学发展观重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同样,审计工作也必须始终坚持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多年实践证明,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审计事业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市审计局先后推出了事前审计公示制、送达审计办法、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督察办法等30余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通过提高质量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目前,市审计局已连续五年实现审计零投诉,审计项目办结率100%,审计决定落实率100%,审计建议采纳率100%。在审计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入手,在原有推行审计日记制度、规范审计文书和审计时限要求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规划编制、过程控制、机制创新、结果运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严把审计质量关。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效益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效益审计不是一次简单的审计方式转变,而是从审计理念、方法、技术、机制的一次系统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效益审计实践。今年是省审计厅“绩效审计推进年”,也是我们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契机。我们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促进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还要评价经济政策实施情况的效果、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的效果。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注重在评价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上重要位置。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职责,只有业务过硬、清正廉洁、严格公正,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目前,市局有高级审计师20名,所有审计人员全部熟练操作o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实现了全程计算机审计。去年,全市共向省厅推荐上报76个ao审计案例和专家经验,其中入选省厅ao实例库31个,入选省厅专家经验库29个,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历史最好水平。审计机关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在业务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上下足功夫,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树立和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篇2

作为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区统计局在以“强基础、优服务、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中,以提供统计优质服务为出发点,拓宽统计调查服务领域,加大对经济行为全过程和政策效益的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统计工作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政府、贴近经济建设的前沿,使统计系统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参谋部”和“信息窗”。

调整统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首先在加大优化、提高现有统计支柱产品的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题,科学调整统计工作结构,加大对经济行为事前事中监测。在精力分布上,变“主业”(做各种定期报表)为“副业”,把对经济行为的事后统计变成对经济行为全过程的监测。在方法制度上,研究出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满足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需求,反映经济发展动态进程的配套指标体系。其次,不断扩大统计监测领域。长期以来,镇、街、办和骨干企业等基层统计部门把做“表”作为统计主要工作,而对常规报表之外的经济动态都要无暇顾及。区统计局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结构调整、效益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监测、产业化经营监测、城市进程化监测、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新农村建设监测等指标监测体系,使统计部门成为经济主战场的主力军。

应用网络优势,做好“三个贴近”。贴近市场,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研究;贴近政府,满足领导决策需求;贴近经济建设最前沿,对经济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服务。目前,该区充分应用现有网络,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为企业产品交流、地方招商引资等提供信息咨询。其次,加强对现有统计系统信息网络人员的培训,在网络信息的搜集和“联网直报”上寻求突破,从而使统计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达到有效的结合。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区、镇(街、办)、村(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网络,使全区统计网络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落实。

加强人才培养,造就过硬队伍。本着“急用先学,全面提高”的原则,采取多形式、多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对统计方法制度、抽样调查技术、计算机技能、国际经济知识以及市场调研等领域的培训。加大投入,提倡和鼓励自学成才,逐步造就“一专多能,一人多用”,具有多方面业务技能的复合型统计人才队伍。

开展统计创新,提升整体水平。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市××区统计信息网优势,实行综合统计与政府信息相融合,宏观决策与调研咨询相依托,服务领导与服务社会相促进,改变统计工作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二是整合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以及调查队三方面统计调查力量,形成合力,有效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在不违背统计调查原理的情况下,还制定竞争机制,创造性地开展统计业务调查工作,把好对全社会“数据”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关口,切实履行科学发展的重任;三是降低调查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调查点的利用率。

篇3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篇4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统计知识在大数据的利用研究中有多样化的应用形式,主要是对“大数据”进行肢解,对爆炸增长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分类以及整合主要依赖于统计学。因此,大数据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统计学的知识。但是,大数据的使用尚未被统计学这门学科充分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大数据的运用方式,使用模式和统计学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统计学主要利用的是样本统计资源,样本主要在根据既定的概率标准从总体中抽样调查,但是随机抽样调查是带有成本属性的,例如消耗时间、资本投入的成本等。在样本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样本估计的误差范围是伴随着总体样本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这是样本统计学不能忽视的缺点。大数据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量的信息数据化以及即时电子商务信息,大数据在整体上呈现出“总体样本数据化”的趋势,这样的特征恰好可以补充样本统计的弊端。大数据环境下的整体样本统计即使可以囊括全部的样本容量,但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数据具有非结构性和半数据化的特征,而且大量的数据资源呈现的是重视尾部分布的状态,方差、标准差等标准化的方法变得毫无意义,整体依靠性和不稳定性经常会超越经典时间内的时间序列的整体假设性,所以概率论的应用范围呈现狭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统计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样本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体上的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和选择,这和样本统计中的数据化处理技术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1.全面培养人才素质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统计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理科出身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数据经验的科学家应该经常和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协同工作。怎么样才能让颇具专业性的数据分析结果让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读懂,让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无障碍地理解,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训练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主动地参加演讲活动是不错的渠道,演讲活动锻炼了演讲者的自信,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给人以信服力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培养数据常识,广其见闻。数据科学家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海量数据,并需要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数据科学家具有强烈的数据敏感性。对数据的敏感程度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2.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培养的数据科学家需要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也就前面所说的数据科学家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第二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的能力。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生学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用的数据,这就需要高效与大数据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里面涉及到我们的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培养制度,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注重学生的概念性,校外导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在校外导师单位的实习,从而熟悉并且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

3.促进统计与数学、计算机学科合作

“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海量数据分析资源仅仅凭借统计学科单一学科的发展是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的拦路虎。所以,数据科学家的成长仅仅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计算机和统计学三门学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交叉发展,融会贯通,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同时也能弥补其他学科的弊端。

篇5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大数据其实就是一个大样本和高维便利的数据集合,针对一些样本的问题,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抽样、分析,来达到所需要的精度,但是对于一些维数高的问题需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选择降维、压缩、分解。从另一种角度讲大数据包含很多方面,它是多领域的数据综合,其中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一系列的混合数据,各个学科之间进行融会贯通,相互穿插。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只适合分析单个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然而目前的大数据环境下改变了这一现象。如今大数据环境下包括了数据流环境、磁盘存储环境、分布存储环境、多线条环境等。目前大数据环境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数据转变为人们容易懂得的知识,来探索数据产生的源头和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于要把信息转变为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如今有很多人搜集当今社会的大量的数据存放在相应的存储器中,甚至有些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所搜集的数据,但是他们把这些数据当成一段发展的历史,把如今高速发展的过程记录下来,供以后应用。

(二)大数据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变革

如今大数据环境下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变革,目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都开始利用研究问题来驱动搜集数据,利用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解决问题。因此以这种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在以后人们会慢慢地利用搜集数据来驱动问题的解决,就像我们出门查天气、查交通一样,未来的劳动者们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决策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现在国内外很多统计学专家、甚至一些大学教授都开始利用计算机中相应的软件来搜索、分析一些研究性成果。在古希腊哲学家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细化了一些单一科学的科学家。如今大数据时代势必会再次产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大数据将慢慢地减弱专家在各个领域的影响,甚至导致专家的消亡,比如,现在很多统计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等开始利用他们敏锐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进入生命科学界,在以后假如我们有成千上万本书和它的外文译本,即使我们不懂外文也能够通过一些翻译软件进行翻译,把它翻译成我们懂得的语言,大数据中包含很多数据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

二、大数据的研究动向、信息问题

(一)研究动向

目前美国一些机构开始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即处理高度分布的数据资源,追踪数据的来源以及核实数据、处理样本等。他们开始把数据处理的方式进行改进,开发并行和分布式的算法。我国也十分重视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国家多次组织召开会议探讨大数据科学发展的前景,并且设立了大数据专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专项科学项目开始设立,在业界以及一些咨询公司都在寻找大数据合作的机会。大数据的分析需要多个领域进行结合,已经不是单一的一个科学领域,统计学家不但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的实时决策还要把计算机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相反计算机专家也要时刻了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二)大数据的信息问题

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也不断地对大数据进行探究。由于大数据中不只是包含一种数据,它是很多数据的一个集合体。为了能够把搜集到了各个方面的数据融合起来,必须对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的获取方式进行探究,利用这些探究的结果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如今数据的来源一般都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数据搜集的准则与决策不相符,甚至有些数据根本不是原始搜集的数据,而是经过分析推断而来的数据,这种数据更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由于数据的量是非常大的,然而并不是数据量越大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如果所获的数据中含有一些偏差较大的信息,就会破坏原始的数据,因此从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数据的搜集过程中应该避免得到一些破坏性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中会产生一些缺失的数据,数据的缺失难免会对数据的分析产生影响,不同的研究搜集的数据会有一些重叠的部分,比如经济、社会、保险、医学等研究的问题不同,搜集的变量和集合不相同,但是他们肯定会有一些共同用处的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其中有2种数据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一类是观察的数据,一类是试验的数据,这两种数据包含两种不同的信息,这样依然会导致一些人对数据的认知错误。由于数据的本身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数据搜集以后就已经确定了它的这一属性,因此如果想需要范围以外的含义就必须进行推断。

三、大数据的处理、抽样与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

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的处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数据清洗、数据矫正、数据填补等,其中数据矫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处理方式,它可以大大减少系统的误差。如今互联网领域中数据的获取是非常复杂的,在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差异性,为了尽可能地使得这些数据不产生偏倚性,就必须利用计算机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矫正。矫正的方法就是把一些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数据作为一些补充的资源进行更新,这种更新速度要快,而且是实时的更新。

(二)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

在对大数据分析时,针对一些高维的问题需要进行降维、分解。还要探究一些压缩数据的方法,经过压缩的数据可以直接进行传输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除了可以用常规的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数据的实时分析以及一些先进的算法进行操作。考虑计算机内存和外存的数据传送问题、分布数据和并行计算的方法。如何无信息损失或无统计信息损失地分解大数据集,独立并行地在分布计算机环境进行推断,各个计算机的中间计算结果能相互联系沟通,构造全局统计结果。研究多个数据资源的融合算法,研究利用数据流寻找模型变化时间点的动态变化模型。

四、结束语

篇6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教育 ;认知能力 ; 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相邻阶段,搞好两者衔接极端重要。我做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语文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cognitive ability);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心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感性认识。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而学龄儿童则能从对事物外部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影响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这一变化,决非一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一 、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重视从词中识字和加强句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理解字义的。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组词等。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具体反映,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

二、 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字量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在阅读书中找到的《秋天到》一文,写“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大雁南飞”等秋天特有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课文内容。反之,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学生对秋天特征的认识也更具体,更深刻了。

三 、在说话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因此,说话写话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话和写话不仅是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篇7

作为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区统计局在以“强基础、优服务、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中,以提供统计优质服务为出发点,拓宽统计调查服务领域,加大对经济行为全过程和政策效益的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统计工作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政府、贴近经济建设的前沿,使统计系统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参谋部”和“信息窗”。

调整统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首先在加大优化、提高现有统计支柱产品的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题,科学调整统计工作结构,加大对经济行为事前事中监测。在精力分布上,变“主业”(做各种定期报表)为“副业”,把对经济行为的事后统计变成对经济行为全过程的监测。在方法制度上,研究出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满足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需求,反映经济发展动态进程的配套指标体系。其次,不断扩大统计监测领域。长期以来,镇、街、办和骨干企业等基层统计部门把做“表”作为统计主要工作,而对常规报表之外的经济动态都要无暇顾及。区统计局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结构调整、效益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监测、产业化经营监测、城市进程化监测、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新农村建设监测等指标监测体系,使统计部门成为经济主战场的主力军。

应用网络优势,做好“三个贴近”。贴近市场,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研究;贴近政府,满足领导决策需求;贴近经济建设最前沿,对经济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服务。目前,该区充分应用现有网络,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为企业产品交流、地方招商引资等提供信息咨询。其次,加强对现有统计系统信息网络人员的培训,在网络信息的搜集和“联网直报”上寻求突破,从而使统计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达到有效的结合。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区、镇(街、办)、村(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网络,使全区统计网络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落实。

篇8

一、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与发展观念的导向作用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彻底破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gdp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彻底破除以物质指标的提高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只见物不见人”的思想观念,兼顾长远利益,防止短期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全面理解。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如此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有矛盾才发展。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辩证的发展就是对立统一的变化过程。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对这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提出适当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科学发展观是系统的发展观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过程,也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发展是辩证的,就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是连续性的、有后续的发展,是要求保持内在后发力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健全的、合理的、有效的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税收工作全面、科学发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税收工作必须从税收的基本职能出发,按照“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立足长远,科学发展。

(一)坚持收入原则,保障税收收入规模和质量同步增长依法征税是税务部门的天职。圆满完成收入任务,满足财政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税收职能作用的最直接表现。国税部门要将确保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当作最大政治和第一要务。要严格按照“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实维护好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税收收入质量和规模同步增长,为平衡地方财政预算、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任何违反组织收入原则的做法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

(二)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一股可预见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纳税主体。在以“科技加管理”为特征的新—轮征管改革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一现状,充分适应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需要,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建立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税源监控管理模式,推进税收管理的社会化。新的征管模式应该是确立具有自我约束力的纳税机制与严密征管制度相结合的征收管理体制。必须通过大力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推行纳税人信誉等级制度,实施分类管理,促进中小企业自行申报、依法纳税。要完善税收稽查机制,科学合理界定稽查对象,加大稽查和处罚力度,对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增强税收的威慑力,使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收法规,形成诚信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

(三)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注重协调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深化征管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改善办税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发展。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税收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来源于经济,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税收优惠充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党和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关心爱护弱势群体和困难地区的具体体现;严格贯彻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是国税部门的硬性工作指标,不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税务部门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支持下岗再就业、非公有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 孙耀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

篇10

关键词:网络同步视频;视频课程;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这方面而言,运用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结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网络同步视频发展现状

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同步视频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时分享各种知识和信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还可以在各种新型学科充当教学实践的媒介。利用网络同步视频直播技术,国内学生可以在课堂层面直接了解到国外最前沿科研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网络视频课程已经运用到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窃取的诸多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网络同步视频技术在国内发展尚刚刚起步,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于教学、科研等层面。当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课程仅仅体现出学生者自主学习的重要特点层面,利用率非常低。缺乏了解和经费限制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发展的症结所在。2011年,复旦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相互合作,联合主办“桑德尔的教室”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国际著名学者、哲学家、哈佛大学教师桑德尔给学生带来“关于日本大地震的思考:我们如何生活”的课程讲座。三校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讨论过程中,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已形成良心运转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非常优秀。

自此之后,国内也开始关注到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中,并促使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逐渐受到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

二、网络同步视频教学特点

网络同步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创新知识获取方式

当前信息发展非常迅速,高校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样注重知识快捷性。通过网络论坛、互动社区,交流群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选择自己喜欢获取知识方式,已针对性的补己之短,且贴近生活。

与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传统网络视频不同,同步视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模式。传统教学和网络视频往往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仅仅以简单讲解或者举例说明为主,缺乏互动性,无法将现代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大都简单理解,单一记忆,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缺乏思考。同步视频教学则会避免这些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与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步视频课程能够延伸到全球各地,让学生行之有效的对社会环境建立感性认识,以加深知识记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R体系构建。

2、提升学生自我分析能力

以工科课程为例,实践性非常强烈,实验课程和科研类课程占据较大比例。网络同步视频在很大程度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同步课程的讲解,了解专业知识,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自我观点。当然,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层面通过同步课程与国内乃至国际一线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当然,同步视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样强烈,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相关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转变学生知识接收方式,力求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我思考和实践结果,来印证自己建设,并撰写实验报告,以从根本层面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重要目的。

3、 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充

近些年来,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同步视频技术能够直接将与国外现金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大型实验室进行合作和对接,了解各学科成果的发展动态,并与一流教授进行交流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扩展学生交流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并向多元化思维不断转变,更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总结

可以说,随着各个高校人数的不断扩充,各高校网络教育投入也在逐年投入,但网络同步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其一、在时空因素制约下,网络同步视频技术想要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除却基本课程外,还必须拥有网络设备硬件的支持,这是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前提所在。除此之外,网络通信技术同样是影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能够顺利运用的重要因素,缓冲时间过长以及网络不稳定或者网络中断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其二、部分课程选择同样面临制约,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本意在于让学生与国际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以生物科学、医药等学科为例,学科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相对安静的要求,对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要求更高,这同样对课程选择和安排提出进一步要求。从这方面而言,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技术保障工作建设,师生则应该在课前进行深入交流,逐步实现网络同步视频教学过程的完善。

总之,网络同步视频教学发展还存在巨献所在,但无疑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教学深入教学改革和探索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之一。笔者认为,网络同步视频教学模式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并以积极心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课程建设体系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崴.刘学敏.网络精品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