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与体会
G633.9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除了专业心理学教师外,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结合学科内容及根据相关知识点,有意识地挖掘可渗透的教学内容,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教师应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可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既给予知识上的教育,也帮助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但也应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内容,需是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须避免抛开教材侈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所以,作为生物学教师也应该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科学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就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动 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结合人类大脑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可结合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讲述: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 1.5kg,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000em ,其中含有 150多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牛顿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与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 ~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大脑的了解,明确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学生个体间之所以成绩不同,与个体的后天努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一次对学生发奋读书的很好动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自身体会,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中,可由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明确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以及W习和记忆的概念、记忆的形式等,并让学生谈淡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记忆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有效的学习记忆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善于用脑。不宜长时间只学习同一内容,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②勤于用脑。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③合理安排作息时问。合理安排学习、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通过交流,不仅使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的一些不足,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一些做法,并认同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结合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其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例如,在 “激 素调节的发现”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若干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的观点。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 “道路是曲折 的,前途是光明的”。敢于质疑,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的发现或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建立血糖调节模型,体验合作的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相互问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如果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就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授课的缺陷。
例如,在“激素调节的实例”教学中,设计“血糖平衡的调节”,可利用学习小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节约课堂时问)相关材料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组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活动方式,生生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并在黑板上绘图或实物展示,讲述血糖调节的机理。通过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加深各自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从中体验生生间交流团结合作的乐趣,使他们经历愉悦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善于利用“科学 技术社会”,远离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中“科学、技术与社会”涉及的“拒绝,慎用心理药物”开展一次预防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把贩毒、吸毒人员的可悲下场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许多青少年是因好奇或在心情烦闷、彷徨无助等情况下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而吸毒的,利用教材的这份素材并借助多媒体、图片资料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远离的危害。
五、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学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学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联系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师生通过讨论,认识:要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
最后,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校内举办一次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铁军. 生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6):25-26.
篇2
(一)课程建设在认知上存在很大偏差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相比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将一切优先政策向专业课程倾斜,其次是个别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课程技术标准不够规范
所谓课程技术标准包括课程外在形式上的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内在标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外在形式上看教学主管部门统筹较少、课程管理不够规范,教学实施单位在实践中难以统一管理标准。从内在上,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欠缺,不能按照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定位和设计课程,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
广义上,课程评价不仅包含课程的教与学的评价,还包含课程本身的评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实践中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都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建设已相对成熟,但专门的课程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缺失,且在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课程后期管理秩序混乱,基本教学条件标准及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规范课程管理
通过课程中英文名称、学时学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考核及师资队伍等标准的设置,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规划、分级建设、分类指导、强化监督,保证课程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同时,通过课程管理文件提出更为详细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确保教学要求、教学文件、常规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环节达到标准、规范,使参与课程实施的各部门能尽职尽责地协同完成课程任务,在规范课程管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按照统一的文本格式要求对课程进行修整,完善单门课程的形式要件,使学校课程在形式上统一。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选择针对性强而且有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并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生本位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精神,使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心理的实践活动过程,实现课程标准化的目标。
(三)创新课程评价
通过课程实施中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标准的确立,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在本质上,评价过程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关键环节,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确立对课程建设起着导向、诊断、修正作用。过程性评价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使教师直接了解课程教学质量,随时诊断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课程。
三、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标准化改革实践
“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其理论基础源于高职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个体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目标任务,以及围绕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提升和同时期学生典型性问题解决等内容的考量,制订课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等,以解决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缺失和课程管理秩序的混乱。
(一)合理利用专兼职教师团队背景组织标准化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能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立足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根据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专业任务,分别制订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标准。在高职院校现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育队伍,实施生命教育与适应性教育等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二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完成心理素质优化、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等心理健康教育中更专业的部分,并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化建设。
(二)开发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标准化课程内容
篇3
1.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合理用药”,结合实际,围绕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普及合理用药核心信息(附件1),要求各单位开展大型健康巡讲活动至少两场,总参加人数250人次以上,开展其他形式大型宣传活动至少2次。
2.加强健康素养示范创建
加强健康素养示范点建设及业务指导,完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并按规范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每年更换6期。按市级要求创建1-2所学校或企业健康促进场所示范点,经过筛选并依据本区特色,重点培养汇科电子有限公司为企业健康促进场所示范点。
3.完成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2013年我区作为国家健康素养监测点之一,以质量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完成了监测任务。今年,继续按照国家、省、市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的要求,严把质量关。
4.应绩效考核要求完成至少3类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调查,每类人群至少100份,35岁以上人群血压知晓率达到70%以上,血糖知晓率达到50%以上。
二、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
为提高健康教育讲座质量,满足居民需求,计划在我区招募健康教育讲师,培养一批讲师精英,有力地推动我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希望各单位积极推荐优秀人才,至少2名,推荐表详见附件2。
三、组织日常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结合重点卫生宣传日,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健康核心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四、加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工作
加强日常督查工作,巩固全区卫生系统“无烟医疗机构”的创建成果。联合教育局开展“无吸烟学校”和“无吸烟单位”的创建工作,加强创建工作的培训与督导。
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1世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正在投入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密切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传统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未能根除,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等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性病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及补充,与我们平常熟悉的医院临床护理有许多不同点。社区护理的特点在于。
(1) 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其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2) 以集体为主。 社区护理工作就是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人群、集体,甚至到对世界健康负责的全球观点 。(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到个人或家庭中访问护理往往是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通过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目的、方式、优越性、对居民的作用等。让全社区公民参考卫生保健工作中来,加强防病保健认知教育,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高素养的道德行为。(2)扭转居民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整体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再吃药,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应该优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改变现有健康理念。突出预防在健康护理中的重要性。(3)推广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档案。(4)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让人短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健康,让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在社区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比如在“爱耳日”,“结核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等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5)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 未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
(1)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教育是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最基本来源,护士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与居民接触,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2)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多数社区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指导,当前教育方式也简介,内容泛化,接受群体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抓紧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3)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到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5)结合国情,并改善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4-01
朋辈辅导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而近年来,在国内各个地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朋辈辅导是指具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研究并探讨其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方法。朋辈辅导的类别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朋辈辅导进行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大学生的各项品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内涵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目的与计划为一体的,并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的有关人们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体系。而相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则是以自我成长和同学积极改变为重要目标,进而通过个别的交流以及团体的辅导等进行的理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朋辈辅导员不论主动或被动地会与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一种被称为“助益性”的辅导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朋辈辅导员在朋辈大学生中间所开展的一种人际互动的积极关系。
二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工作重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对人性所坚持的评价取向以及自身的潜能和目标的不断开发与成长,如此的核心问题间接地决定了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这也不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在实践中,实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人士。所以,朋辈辅导员需要经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培训后才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间接地从客观上确立了应该以自我成长与同学改变为重心,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理念的传递与大学生的朋辈辅导工作。
三 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1.大学生朋辈辅导机构建设的完善
对于朋辈辅导员来说,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规模的大小。在各大学之间,朋辈辅导员的发展是因为专业的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应适当建立一支属于朋辈辅导员的专职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2.强化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来说,高校进行朋辈辅导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培训,这是其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差别所在。相对比较有意义的是这些培训皆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目标是为增加朋辈辅导员的知识进而增进同学的心理健康。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发展之中,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自身积极改变。
3.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借助网络媒体等来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大学生进一步体验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好处与感悟。
第一,个别的交流。在校园中,随着大学生的思想逐渐社会化,某些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朋辈来寻求帮助。根据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心理等受到某些困扰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朋友的帮助,很少有人选择比较专业的人士来寻求帮忙。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心理委员来帮助同学解决困扰,进而主动地去帮助更多同学解决困难,运用朋辈的身份会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一些同学更加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烦恼与困扰。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朋辈可以更好地对同学做一些比较有指导性意义的工作。
第二,网络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也逐渐走向了高端化,而网络在无形中拓展了更多的交流空间,QQ、MSN等聊天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反,在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扰时,可以通过网络来进一步解决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认知。
四 结束语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促进自身的成长,需要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主要核心,进行相应的探索。然而,若想这样的模式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则需要进行更加适合朋辈辅导的培训,强化其内容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篇6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教学、典型报告、讲座、参观和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遵循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主要表现为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双方的互动,重视倾听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帮助分析其自身感受,并站在学生角度比较不同方案的利弊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三是表现在任务与功能的差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养成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和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道德信念,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还会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意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交际和职业发展的要求,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需要,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参与社会生产,而且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共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任务和工作目标上有很高的一致性。其一,教育对象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精神,开发主体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可见,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都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通过全面认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可见,二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主客观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培养健康上进的心态,养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对象、目标和任务上的一致性使其相互结合有了可能性,二者的差异性又使其相互结合有了必要性。通过协调两种教育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障碍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构成。辅导员多数从应届毕业生中遴选而来,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一般比较肤浅,且大多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较少,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以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开展工作。二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薄弱。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培训缺乏,发展受限。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背景较繁杂,且人员培训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在一些高校内的机构设置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还处于边缘地位,并且定位不清。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存在偏差
第一,思政课教师授课脱离学生的心理实际。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法单一、单纯灌输、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许多学校的思政课是大班上课,师生难以有效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师生之间无法形成相同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就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学生的心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研究滞后。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缺乏足够认识,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建设尚需加强,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各地各高校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不够科学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现有的工作力度和师资规模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部分工作流程还不够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资源利用率不高。囿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健康问题分级指南,难以通过分级分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但是对于一些资源的利用还不够(甚至流于形式),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就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有效对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1.教育内容的结合
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容纳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内容,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知识讲座”“教育选修课”的现状,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支撑高校德育体系的局面。在教学管理上,采取“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应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立足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内容。同时,还应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主要帮助他们认识和调适升学和大学生活带来的心理障碍;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从学习、交际方面开展教育;对大四学生,应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择业就业问题。
2.教育方法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种教育形式,在教育方法上不尽相同。应充分发挥不同教育方法的优势,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一,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尊重对象的隐私,一般都是以隐蔽、个别的方式开展;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面对类似的问题,一些心理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因此,应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工作方式,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公开的教育方法,利用课堂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探讨具有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隐形教育方法,注重“移情”“共情”的运用。教育者以平等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较多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真诚、尊重及保护隐私。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则要差一些。因此,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积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暗示”“倾听”“陶冶”等教育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三,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方法。一是情感教育法的运用。心理科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是行为具有持续性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要重视发挥情感教育法的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倾听、交流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二是个性差异教育法的应用。心理学认为,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向,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将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实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7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发展健全、 具有正常的智力、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稳定的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具备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能适应各种竞争,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六个方面。
2、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学业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很多学生如释重负,开始享受生活,对很多专业课程明显不适应。而高年级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功利化,所以,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觉一片迷茫。
(2)情绪问题。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他们或者自卑、或者孤独,或者妒忌,更多的是焦虑,而且还无从找寻焦虑源,很多学生陷入了自我困惑之中,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人成才。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没能抓住重点
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把教育对象和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采取堵、截、防的态势,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性发展重视不够,所下功夫明显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没能产生实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这门课程更倾向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心理学原理和概念,忽略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高校中,具体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一些德育和政工干线上的党团干部。他们非心理学、教育学科班出身,自身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还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政治工作来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呆板,学生不买账,收效甚微。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管理对策
1、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管理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艰巨而复杂,需要学校各层面人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因此,从宏观角度看,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大体系。家庭是学生的港湾,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的助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的阻力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阻碍,社会是学生的最终归宿,对社会的主流的认同,是学生成长方向正确的关键;而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同,会导致学生的成长轨道出现偏差,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优势,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更具有实效性。
另外,在学校内部来看,应构建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院系、班级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他们任务和分工的各有不同。只有让学校、院系、班级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向大学生正确解读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有序的进行。
2、丰富和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环节和渠道,结合课内和课外,通过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的步骤,通过设计各种情境和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升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的需求。
(3)开设心理辅导工作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的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心理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帮助大学生独立生活,具备社会环境适应性,学会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人际交往关系、恋爱问题等等,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性和发展性的问题,获得成长。
(4)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和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机制帮助贫困学生渡过求学难关。开设学习与考研辅导班,帮助有学习困惑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可靠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
3、以专业师资力量为核心,建设高效能的师资队伍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当代青年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如不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就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通过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为导向,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了由“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参考基于工作过程改革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改革,是科学可行的。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特殊性的需求
1.1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因为高考选拔机制的原因,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较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讲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因高考发挥失常,无奈报读高职院校。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1.2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学生对环境不满意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或职业大学升格改制而来,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办学历史不是很长,没有财政户头,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在校园环境、住宿条件、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总量和更新等硬件建设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学生想象中的高校差距甚远。学生普遍对自己选择的院校不满意。
1.3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高职大学生的理想有落差
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企业一线,这与高职学生理想中“坐办公室的白领人才”有较大差距,学生普遍心态不平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颇为担忧,而用人单位不论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求录用学历高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人为地加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忧虑。
1.4 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
现在的高职教育,其学制最长为三年,其中至少一年时间为实习阶段。很多的高职学生在经过一年学习后就进入社会顶岗实习。而在实习阶段,学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变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在一年级开设,没有考虑层次、专业和性别的差异性,学生很难系统的掌握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调控方法。
1.5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是兼职的行政、教辅人员。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缺乏了解和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也缺乏理论思考和理论升华的思维习惯。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教辅事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的精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课堂渠道的“教”之外,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活动的指导。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1 适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使其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掌握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保证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通过参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3 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应注重日常教育的作用。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晨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结合,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对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指导。
2.4 自助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改革,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求助方法和途径。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监控体系建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注定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不走寻常路”。参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对其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对不同专业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心理健康需求――针对需求的侧重点有针对性设计学习情景――特色校本教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和分析。以方法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载体,以过程为基础,完成由“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
3.1 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自助与干预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文化艺术节、女生节、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班会、素质拓展训练、晨会教育、6S文化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3.2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为核心
3.2.1 分层次、分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
针对高职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特点,对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的设计教学内容。如一年级以环境适应、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为主,二年级在了解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确立健康的爱情观,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与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与环境、社会的积极适应,三年级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健康为主;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差异性,科学设计了学习情境。如针对酒店专业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是形形的客人,有时客人会提苛刻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做情绪的主人”、“你我他――人际交往艺术”等学习情境。
3.2.2 精心编写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教材,针对的群体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的虽然打着“高职院校专用的”牌子,却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内容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涉及到预防和调适的内容很少。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精心撰写了以心理知识为基础、以案例为载体,贴近高职大学生生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2.3 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改革后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从课堂走向了多媒体教室、走向了户外,学生既可以在光影声中感悟,也可以在蓝天白云绿草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5步教学法。根据教师提供的资讯或下达的任务书,学生自主制动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工,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查找相关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查询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
3.2.4 建立了双闭环多元制赏识激励型的评价体系
改革后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核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评价的方式有:通过任务小组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成员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成绩。重在通过赏识激励,使学生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3.3 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关键
通过改革,一方面学院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二是通过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理念和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经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真正成为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心理咨询专家进入学院校外兼师库,定期举办行业心理学知识讲座,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 以加强课外指导为保障
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类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将参与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在活动中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将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给予相应的课时工资。学生通过参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外的教育指导,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于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
4.1 不可一味提倡集体备课
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不同的专业应凸显不同的主题。“集体备课”固然有好处,但也会消除专业、性别间的差异性。不顾集体备课的劣势,一味提倡集体备课,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集体备课坚持的原则,大家共同的看法往往被吸引,而不同的观点往往被否定。对上课对象来说,集体备课往往考虑到了同一年级的共性,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班级的个性,针对性来说是不如个人备课的。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如果说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
4.2 要消除社会偏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办学类型,自兴起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上至政府下至高职学院自身都要为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做出努力,准确定位、积极发展、做大做强,用事实和成绩来纠正人们的偏见。
4.3 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要执行“五早”和“五个一”机制
高职院校要本着教育为本、及时干预、跟踪服务的原则,制定好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措施,畅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同时要做到一名患者、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学院、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持续不断的改进,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其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观;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3―0026―01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作为育人前沿阵地的学校和课堂,如何加强和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提升教师素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任务的执行者,是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广大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将他们的工作重心放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协调、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上,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师生日常交往中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原则;要通过开展教师讲坛、班主任论坛、道德讲堂、模范教师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同时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和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化、信息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楼道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宣传牌,同时利用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多种媒介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深处的感染与熏陶。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的作用,由班级学生自主设计、装饰,创建反映班级的风采,彰显青春活力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融入课堂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能
学校要安排各教研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紧密结合,让传统国学内容成为学生的选读或必读教材。充分发挥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重点、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科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校本课程等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评价之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进入师生头脑。
四、开展主题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以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主题活动,使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心和善行。二是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的观念。三是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集体观念、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开心结、摆正人生航向。
篇10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研究
1前言
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不可避免地会让大学生陷入心理困扰、产生冲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逐步增加,极端事件日益涌现。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除思想观念、政治文化与道德修养会引发这一问题外,还和心理问题存在关联。因此,本文对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内部关系的探讨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代表一种心态,心理健康的人可正确认识自我、科学看待客观世界,映射着自我调控能力,不存在人格缺陷与障碍。在社会生活中,可与他人友好相处,拥有合理的自我观念,可正确评价他人,心理满足行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指借助心理学原理,面向学生围绕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是该项教育活动的基本任务,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防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坚定、健康、优良的心理品质。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指代依托政治观点,依照思想体系,借助道德规范,发挥针对性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人们构建满足阶级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借助特定的手段,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来感染和影响人们,使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活动发生改变,实现为阶级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作用在人的思想,强调意识形态的显层次,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思想觉悟,提升道德品质。
4心理健康和思政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4.1相同点
4.1.1工作内容相同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思想道德素质,且不允许背离三观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心理状态,从工作内容层面而言,这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前提。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方能主动接受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转化为内部信念与行为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其的开展创造心理条件,且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因此,舒缓学生的心理矛盾、攻克心理疾病、调整心理偏差、强化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这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途径。相反,优良、崇高的思想道德可增强心理素质。通常怀有崇高理想、具有远大追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可正确评价自我与辨别是非,并会借助顽强的品质与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调整心理活动,主动培养形成完整的人格。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方法。
4.1.2根本任务相同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本质层面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转变,进行了外延深入,这是对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的全面整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借助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从学生的层面而言,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构建科学的认知理念,进而满足当代社会思想标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含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等。另外,高校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学生的各种疑惑。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任务方面具有相同性。
4.2不同点
4.2.1工作动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预期宣传效果,实现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心理疾病,及时消除困扰。一般可借助主题讲座、专项辅导和活动宣传来拓展教学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利用课堂传授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综合来说,前者强调个性化选择,后者则是在非主动状态下进行知识学习。
4.2.2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心理与医学方面的知识共同构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指导性。主要涉及基础心理学与性学等多种学科。从理论层面而言,除拥有社会意识形态,还具有个性化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建立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上,主要涉及马哲理论,并紧追时展,推陈出新,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对应。
4.2.3对工作人员的标准截止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时间并不长,正处在初级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多数人员是从其他学科转调的,专业学科知识牢固性不够,接受的系统化培训与专业化指导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最终的教学和工作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却恰恰相反,都受到过专业培养,同时择优录取,相应的教学和工作效果必然会很高。
4.2.4具体任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仅具有心理学的相关特点,还拥有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强调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和平相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研究品德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育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育德,在具体任务中存在差异。
4.3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促进、和谐统一。健康、优良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坚定的意志品质、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明的处事方式等方面,且也是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其创造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在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还可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教育效果。若想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单纯进行心理指导是不够的,还应强化思政教育,重视引导,只有这样,方可获得可理想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心理状态与素质关乎着思想品德。坚定的意志与健康的情绪是健全的品德结构的基本组成,且必不可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优良品质的塑造与形成,同时,有利于思想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效果良好。心理教育作为核心教育,若想提升教育水平,则一定要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综合来说,这两者的融合既是可行的,还是十分必要的。为有效、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更高的平台,让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提升心理教育水平,实现综合发展,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整合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5整合策略
5.1更新观念,加强人文关怀
高等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应强化心理健康辅导,加大教育力度,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情操。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工作活动中应积极贯彻上述政策。高校领导以及德育教育工作人员应更新观念,明确开设和发展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全面整合。另外,还应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然而,发挥的作用和具体的作用方式均存在差异。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强化人文关怀,以此来提升教育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5.2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方法,培训队伍
现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各所高校纷纷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特定的管理体系,各不相同,有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则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然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复杂,问题突出,单纯借助几个教师是不能解决的。因此,高校领导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从多种渠道共同着手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与合理的辅导,同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相应的主体人员不仅要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还应开阔视野,深入研究,并掌握一定的原则。其教育人员肩负着沉重的教育任务,且区别于心理健康教育。这要求思政政治教育者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日常工作。另外,这两支队伍还应多多交流,积极分享工作经验,定期培训,不断改进,共同进步。
5.3扩大渠道,充分发挥正面教育功能
教育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基本组成,还是教育实践效果存在的理论支撑。在新时期,教育发展除了彰显本质规律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应不断丰富教育的内涵,改进教育方式,以此来让学生主动接受、有效吸收教学内容,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社会生活能力。可借助网络技术大面积开展教育活动,扩大影响力,最终冲破传统观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在实践活动中,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落实都很重要,并折射在教育方式上。因此,可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全面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可实施同辈教育,以此来辅助教育活动。从心理学层面而言,大学生的性格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封闭性,在面临困惑时,倾向于自我调整与朋友倾诉,因此,同辈教育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6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内容,共同影响着人才培养情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且都服务于高校总目标,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应明确这两者的内部关系,除要加大抽象研究力度,获得理论成果外,还应妥善把握实践层面,全面整合,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共同影响,积极配合,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凤,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形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2]赵联.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3]李雪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