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每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本文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参照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在校大学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具备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为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及时与辅导员进行磋商,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是他们具备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既可以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初步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其持续跟踪。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 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暂时缺失、大学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如果能抓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完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大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完善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讲座或班会的形式向大一新生介绍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学校可利用的心理健康资源等;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新生的孤独感;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与新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新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树立新的目标;以游校园的形式带新生游览校园,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等。
3. 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大学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心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诸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茶话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心理剧及朋辈咨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及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心理社团也是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协助学院进行各项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最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大学生最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一,举办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宣传周可以围绕某个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答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学图片展和以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以文章、图片、视频、问答、留言等方式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利用QQ,建立QQ群,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共享,也使心理健康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之间、心理委员与本班学生之间及班级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及时。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它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对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独特的效果,能达到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困扰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坚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开展:预约咨询和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
预约心理咨询是有需要的学生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预约的咨询方式。
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则是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筛选出一类和二类学生,先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进行约谈,如发现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则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中心。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而且他们大都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尤其适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咨询。
(三)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由于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安排,因此不能立即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热线的特点则是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朋辈咨询的优势在于,朋辈咨询员们也都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和求助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求助学生的问题更能理解和接纳,同时,由于朋辈咨询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督导的,这就保障了他们咨询的有效性。因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深一步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 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
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班级为一级预警,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组成,负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同学要立即上报给系(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院(系)为二级预警,各院(系)领导、全体教师、宿管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当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时,院(系)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干预,并迅速上报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为三级预警,当经过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浪. 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5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004,(2)。
篇3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管理方式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
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篇5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的却为数不多。首先,心理咨询是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性、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心中的技术。高校虽有咨询机构,但心理咨询师多是兼职,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这样的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其次,心理咨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新事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无大碍,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有的即使勉强接受也不愿意和咨询师配合。最后,只有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消除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弱项,学会用积极的方式面对挫折;其次,当遇到问题时,可先做比较容易的事情,在获得成功之后,再逐步提高目标,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做感兴趣的事,以此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缓解心理压力;最后,利用朋友和同辈心理咨询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朋友是有过交往的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是同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这种心理咨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3.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心理学上的“个性”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个险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两方面。个性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独特性”。但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活动的改变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改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避免一般化。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束语
篇6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篇7
与汉族大学生相比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较为偏远的山区。所以,当其远离熟悉的环境而进入陌生环境的同时,内心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另外,当少数民族走入校园时,会在心理产生相应的矛盾与冲突,并且容易将思想步入极端化。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有时会过分的高估自己,而有时也会将自身进行完全的否定。甚至有些大学生会因为新的陌生环境而产生焦虑以及神经衰弱等。
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及希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而相对较差的心理素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大力开展活动增强人际关系为了大力拓展少数民族的人际关系,则需要经常开展一些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进行相互交流并相互促进,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机会使其更多的接触社会。如此,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锻炼了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对其心理健康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2]。
(二)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关怀若高校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提升,则需要对其进行了解,并通过解决实际困难使得大学生可以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应及时在校园成立一个心理特别服务中心,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遭受一些烦闷的事情时可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教会其合理的运用科学方式来解决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来为大学生们解除烦恼以及内心的忧虑。如此,便可以更好的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心里状态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影响。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是我国为缓解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因此,校园中应积极培养乐观、开朗的校园气氛,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才可以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尽情的与人交流,并在某些方面培养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进而提升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结束语
篇8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篇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35-02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典型事例、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思考等方法,完成自主探索,形成对理论的认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外界新生事物较主动,求知欲强,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发现规律,并自觉遵循规律。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在心理调节上的自主能力,确保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况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探究式教学推崇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从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效果取得的保证。荀子将学习过程“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四个步骤, 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贯穿教育活动的主线。朱熹认为:“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顾炎武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互相启发,走出书斋,进入社会。西方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学生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开展对问题和事物的独立探究及积极思考,发现和掌握原理和结论,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的思想家,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按照“创设情境――观察探究――归纳总结――迁移运用”的流程,针对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即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观察探究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归纳总结中条理化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中培养能力。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观察探究,并对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自身心理调控和疏导能力,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和谐、阳光,实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步骤
问题的确定。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问题的确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民主化的原则,面向学生征询具体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类、提炼总结,修正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最终确定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完全可以参与到教学中,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愿望,有针对性,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问题的讨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问题讨论是关键的步骤。在开放性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围绕心理活动的细节内容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表达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讨论过程中的表达,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更能使学生产生面对和正视问题的勇气,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达到情绪控制和压力舒缓等目的,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问题的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提出更具科学意义的观点。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将相关的知识传播给学生,为了强化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修正,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归纳,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更高的层次。
问题的解决。解决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增强学生自觉预防主动调适的积极性,让学生熟悉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渠道,在自防的同时能主动找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心理帮助。另一方面是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增强探究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自觉性,为开展行为训练等奠定思想基础。
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查阅资料法。在确定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围绕该问题搜集有关文献、资料。为了确保查阅资料的实效,可以要求学生形成文献综述、书评、影评等,使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能够提出个人比较成熟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成果,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觉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心理健康中比较普遍的一般性问题。
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形象直观,既可达到激发学生感性思维的目的,也可满足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要求。通过引入日常生活的真实故事、典型案件或同一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表现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带领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促使学生从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和转变。在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号入座”现象,在案例的挑选中避免身边事例,防止引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误解,造成对学生自尊心的隐形伤害。
讨论互动法。沟通是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家人、与朋友、与同学、与师长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如何应对心理波动,将自身的体验包括快乐和痛苦,采取同桌小组与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或课外与课内探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形式可以作为心理疏导中团体咨询的另外一种更容易让同学接受的方式,推动课堂氛围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行为训练法。除了通过课堂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和基础的行为训练,鼓励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增强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行为训练的开展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应及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课后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行为,以此确保行为训练取得实际效果。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心理剧法,是相对更加专业的方法,主要是让参与者情绪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发泄,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这种方法由于其专业性,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参与者的伤害,一般要谨慎使用。
四、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关注的问题
课前要充分的准备。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学习、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是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科学的组织管理。按照事先预定的正确方向,提出明确的探究目标和任务,限定过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根据探究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侧重点,把握对学生思想点拨的方向,建立评价激励与总结机制,适时进行沟通和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保证教师在课堂“天马行空”的讨论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主题,确保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对重点问题的掌控,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课上要突出交流与互动。首先,教师不能够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一般性的知识传授过程,要注重强调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启发他们自主地找到问题的症结,得出结论。教师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完善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识,要构建一种和谐的、能满足师生双方心理需要的秩序,让学生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师生一起分享探究的快乐。其次,要发挥集体的作用,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研讨交流时间,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的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在集体内部形成,互相接纳,互相补充,分享彼此的良好氛围。再次,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同步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课堂教学更多的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作用的发挥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体验中,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动寻找对策,并对最终的效果进行确认,使学生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个性比较明显,产生的心理体验也会有不同,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和互动外,还要积极争取学校领导、教务管理机构、辅导员和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合力。在考察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有不同的理解和方法,教师应及时予以帮助,对于走了弯路或没找到处理好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能一味盲目的批评和指责,应进行必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我疏导和调节的喜悦和兴奋。
综上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探究式教育与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确保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投入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彩霞,马喜亭. 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31-33.
[2]储学德. 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究式教学[J]. 怀化学院学报,2008,07:120-121.
篇1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概括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面貌
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脑是通过认识、情感、意志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其中,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被称作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包含了一个人对自己、社会、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是个体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个性倾向性随着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面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描述将为广大师生提供教育、管理和发展的参照标准。
1.情绪积极稳定,情感丰富深刻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稳定的积极心境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及找到健康正确的情绪宣泄渠道是其中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主体心境是愉快、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恰当地表达情绪。而且,要通过多种活动致力于开发学生的高级情感体验,如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情感、集体归属感等,并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甄别与感受力,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创造真善美。
2.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促其适应社会并积极融入其中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使命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社会发展与变革具有政治敏锐性,怀有与社会发展愿景相一致的理想与愿望。在环境不利时,不会轻易自暴自弃,也不会只会怨天尤人,而是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环境,积极改造环境。对周边同学有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一定的交往方法与技巧,能够对他人保持宽容尊重、关心团结、和睦友好和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3.意志品质与自我意识积极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进步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都将获得协调发展,行为的计划性、连贯性和统一性都将取得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契合学生心理机能的提升要求,充分尊重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培养他们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较强的独立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4.心理活动符合身份角色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是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勇于探索、积极向上、勤学好问的。当其太过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消极避世和抑郁寡欢时,教育者应该进行疏导和干预。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部分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1.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借鉴
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咨询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人格结构论和早期经验论对当今教育界仍有深刻的引导意义。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受到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的作用是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代表人格中的道德原则,顺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升华的规律。所以,日常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当意识到个体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相互的作用力,帮助学生学会克制不良情绪,发掘道德潜质,达到控制自己情绪波动的境界。
2.关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借鉴
行为主义认为,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训练而形成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的思想及由其支配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和改变的。借助积极强化可以使其巩固下来,如奖励等。借助消极强化可以使其改变甚至消失,如惩罚等。所以,教育者对学生言行的评价和奖惩反馈是极其关键的引导因素。
3.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充分相信人的潜能,在人的发展上强调内化与引导,相信人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人的发展本能能够在现状与理想之间架起“桥梁”,如果教育者能够将关怀、信任、认可、尊重、喜爱等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将会激发他们“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具有更加优秀的言行。
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认为,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实践活动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所以,心理状态是思想状态的基础,思想境界是心理环境的深化。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应用空间。在此,主要简述三种方法。
1.自我修养法
自我修养法是指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我改造,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再认识和再评价,不断改造自我,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的方法。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就是教会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所以,教育者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修养上的提升空间,鼓励学生要善于将自我作为评析的对象,严于解析自己,敢于打破固有习惯,寻求积极发展。
2.谈心谈话法
谈心谈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和思想教育领域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问题属性,与其面对面交流进行思想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有效的谈心谈话除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之外,还应发挥增强信赖、心理调适、人际支持等作用。在谈心谈话前,首先,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明确谈话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在谈话过程中要秉承尊重、平等的观念,使“讲道理”能够变得生动且有理有据,推心置腹,并最终让对方产生“心悦诚服”的感受。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掌握生动的语言艺术和合理的谈话程序很重要。在建立信任感之后再进行谈话,在取得思想上的共同点之后再讲分歧点,在适当肯定对方价值后再讲不足与缺点,都将产生更佳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