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发展阶段

篇1

一、总体时间:2009年7月20日至2009年8月底。

二、主要内容:该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做好测评总结四个主要环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具体时间:7月20日-7月28日。整改落实方案以《市经委(国资委)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委党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前征求到的六个方面28条意见与建议为依据,围绕科学发展、工业强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切实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责任领导和科室,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整改措施做到“三有”(有量化指标、有硬性手段、有时限要求),要把任务分解细化,把责任落实到人,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委机关、直属单位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落实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具体时间:7月20日-8月15日。委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围绕服务基层企业和促进科学发展,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侧重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2009年市政府下达我委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具体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要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促进工业发展。

(三)完善体制机制工作。具体时间:8月10日-20日。委机关要从促进科学发展、工业强市、服务企业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建立完善委机关各项制度规定,推动经济工作健康发展。

(四)做好测评总结工作。具体时间:8月20日-28日。委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委机关要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要通过求真务实地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具体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阶段,既是对调研学习、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更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创新与成效所在。委机关各科室要认真按照委党组制定的工作方案,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继续加强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委机关各科室要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为整改落实打好基础,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指导实践。

篇2

作为西方经济学历史主义流派奠基者的李斯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国别利益属性”。这一属性尤其表现在李斯特所主张的“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当中。那么,李斯特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区别于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今天还有没有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是一个尤其需要加以辨析的重要问题。

一、李斯特“保护贸易”思想的起源

首先,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的形成,与他多年旅居美国有关。李斯特在美期间,正值美国保护贸易推行的,他目睹了保护贸易不但没有妨碍美国经济发展,反而促成了它的财富增进的事实。当时,美、德境况颇为类似,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同,同受英国“谷物法”限制,农工产品无法向英国自由输出。美国既然为建立和扶植工业而实行“保护政策”卓有成效,德国也应加以仿效,这样才能最终赶上工业先进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斯特“保护贸易”的主张,首先得自于他对美国经济经验的观察。

其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奠基于他的“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他曾两次提出贸易制度要和一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论断。一次是他在总结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提出,对于一个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国家来说,可以而且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程度来改进它们的制度。改良的第一阶段,是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阶段,是用商业限制政策(即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阶段,是当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程度以后,再恢复自由贸易制度,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竞争。他还说,当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在第一阶段,德国、美国在第二阶段,英国在第三阶段。

另一次论述经济发展阶段问题时,他更明确地说:“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并认为,只有处于第五时期的先进国家可以实行自由贸易,因为它不害怕和别人竞争;而处在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和农业时期的国家,也需要自由贸易,以便用自己的剩余农产品换取别国工业品,以促进本国经济繁荣,加速向高一级的发展阶段转化。只有处于农工时期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才需要保护关税,以免受先进国家竞争。

再次,从不保护贸易的反例论证保护贸易的必要。李斯特曾向人们分析了后发展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交往中没有保护的尴尬境地。当时英国经济最发达,因而自由贸易是最适合英国的,英国人会把他的剩余资本用来在他认为法规制度、资源状况都比较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去发展自由贸易,以至整个英国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落后国家的命运如何呢?“在这样的形势下,法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将遭到同样的命运,最上品的酒要供应英国世界,只有最下等的劣酒才能留给自己,法国最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业那类营生。德国到那时看来对英国世界没有什么别的可以贡献,只有一些儿童玩具、木制的钟、哲学书籍等类,或者还可以有一支补充队伍,他们为了替英国人服务,扩大英国的工商业优势,传播英国的文学和语言,牺牲自己,长途跋涉到亚洲或非洲沙漠地带,就在那里沦落一生。到那个时候,属于这个英国世界的人民想到或谈到德国人或法国人时,就像我们想到或谈到亚洲各国人的那副神气—样,这个转变是不需要多少世纪的。”尽管后来的情况并不像李斯特所预测的那样(可能正是实行了保护政策的结果),但李斯特的理论完全是符合逻辑的,是有理论震撼力的,看一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国际贸易展开的激烈争论,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现实震撼力。

二、李斯特关于“保护贸易”的方法

首先,李斯特并不主张无条件的贸易保护制度。他的保护关税政策也并非一般地反对自由贸易,实行闭关自守,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手段。因此,他对保护关税作了多方面限制:对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头等意义的工业部门和新兴工业部门,要给予重点保护,如纺织业;对一般工业进口,可规定不同税率对输入加以限制;对奢侈品工业,只给予最低限度的保护,而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予免税或征收很轻的税。对于保护时期,也要作适当规定。如被保护的工业经过保护以后能与外国竞争,甚至价格低于进口品,就不用保护了;如果保护了几十年仍扶植不起来的工业,就不必再保护;对于那些没有强大竞争者的工业,即使本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也不要保护。他还认为,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应逐步降低进口税率。如仍实行高关税,就会对国家有害,因为它限制了本国工厂主与外国的竞争,会助长他们的惰性。应当认为,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很有见地的,是对外贸易理论和政策史上的光辉篇章。

其次,在对外主张保护关税的同时,李斯特在国内商业政策方面主张必须废除关卡,统一税则,实行自由贸易。因为不在国内各邦之间实行自由交往,便没有统一的德国。但是,他认为在对内实行自由贸易时,也有必要由国家作适当的政策干预,并认为经济越发展,国家在立法和执政方面对经济干预越不可少。这表明,李斯特对国家在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必须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李斯特看来,不仅要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国内商品流通,让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而且要建立法制社会,创造吸引外资的条件。他说:“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和商业是会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他们在本土受到了迫害、压制,就会逃避到别的城市,别的国家,在那里寻求自由、安全和支持。……无论何处,驱逐它们的总是理性的缺乏和专制虐政,吸引它们的总是自由精神。假使不是由于欧洲大陆各国政府的愚昧无知,英国就很难达到掌握工业优势的地位。就我们德国所处的地位来说,与其抱着守株待兔的态度,静候着别国由于政策失当,把他们的工业驱逐出境,使这些工业不得不流亡到我们这里来寻找避难所,不如不要等待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而主动提供对工业有利的条件,邀请他们到我们这里安家落户,这样作不是要聪明得多吗?”

三、对李斯特“保护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评价

综合看来,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对此,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和一些经济学说史研究者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英文版编者序中指出,“此书所论及的问题在李斯特逝世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直到20世纪下半叶,那些关心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人仍然可以从李斯特的学说中寻求到启示。李斯特真正无愧于自己名望的是,他是一个预言家,他预见到了‘所有不发达国家的抱负’,而不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的辩护士。”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英译者序的作者劳埃德在19世纪末指出,“把叙述四十年以前情况特别有关的一本书放在今天读者面前,这似乎是一个时代错误。但是李斯特所阐述的一些原理,它的主要特征固然与某一个时期相适应,然而也同样与另一个时期相适应;……”

篇3

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

【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发展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

摘要: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研究主题。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研究的愈来愈深。

关键词:新时期;发展经济学

一、新时期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新突破

(一)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水平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从全球来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间的各项贸易数量和金额相比之前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发展经济学理论也开始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等国际性组织作用的逐渐凸显,发展中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日益增强。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全球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斯特里顿((Streeten,P)就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及早地从全球的视角去考虑各国之间政策的相互影响力,从而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同盟关系。从他的主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今时代,从全球范围去考虑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新视角。

(二)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出现新发展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从过去同类型的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的对比研究。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这就意味着发展经济学家放弃了对普遍理论的研究而关注个别理论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或个别分析,从而改进了研究的范围和力度,加深了研究的深度。一般来说,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研究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地区的差异来分类,主要是依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第二类是以地区的发展业绩来分类,参考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点等;最后一类是以地区的发展条件,这一种分类主要是考虑了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当地外部资源等。根据这种分组研究,不但对研究的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在同一组内,也方便对各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促进了发展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

二、结语

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研究主题。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研究的愈来愈深。因此,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危机及新发展趋势的分析,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又是通过这些分析,尤其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能更好地为发展经济理论的丰富发展奠定一定的方向依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观化;微观化;总量调控;局部调控;方法论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生活中经济活动迹象,采取的分析方法一般是总量分析。在研究经济总量关系的问题上,总量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宏观学发展今天这个规模已经有了70多年的时间,在经过各个经济学派系之间互相的渗透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现代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并且对指导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宏观经济学的不足之处

传统宏观经济学因其存在着较大缺陷因此在实践效果上一直不理想,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体系中最明显的缺点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够稳定,没有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在分析宏观调控的问题时只能分析浅层次问题,对造成问题的原因无法进行深刻的剖析。许多经济学家试图只选取几个微观个体作为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代表,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微观世界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绝不仅仅是几个微观个体可以代表的。因此,微观世界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传统宏观经济学还存着第二个缺陷就是它的分析方法依旧是总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的分析视角较为局限,过于关注一些总量指标的同时过于简单。脱离了微观基础的总量分析不可避免地出现研究面窄的问题。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光环下,总量分析法显得十分科学、严密,然而获得的研究效果却每况愈下。不可忽视的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微观化与现实化而不是靠数字的虚拟与空泛来堆积出虚伪的泡沫。

二、创新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提出

在对传统宏观经济学调控的缺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新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首先,在进行宏观经济学分析之前我们要确定国民经济的运行轨道,确定四大产业之间的地位关系。其次,对能够引起经济波动的产业进行确认、分析。再次,既然明确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偏离轨道这个事实之后就是找到偏离轨道的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新方法论的提出,在新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的总量分析方法与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量调控思路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应对金融风暴以及经济衰退上,传统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一般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在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到经济衰退的源头企业才能查明原因并且加以解决。

三、创新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探索

因此目前对总量调控以及局部调控的选择在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我们只能从表面上来观察国民经济的波动,在这个方面有着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认为总需求是带来经济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种观点在系统角度是不成立的。整个系统的紊乱往往源于子系统的紊乱,同时子系统的紊乱也造成了整个系统的不协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宏观经济学调控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因反而去寻找子系统以及分系统的原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解决表面问题,釜底抽薪才是解决方案。在根治经济风暴时必须要依靠两个政策工具,一个是财政侦测,这个政策用来控制政府的投资。还有一个是货币政策,用来控制货币的流通量,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刺激人们的消费。扩大货币的流通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国民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多,总的货币流通量会超过商品的总价值,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然,即使货币政策会引发通货膨胀,我们也不能放弃这个方案。对经济衰退不能听天由命,进行消极的态度。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干预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从从良调控转变为局部调控。在调控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消费需求不同采取相应的政策,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重工业阶段,在消费类型上主导以住房为主的消费品需求。换个角度说,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传统经济学,他们都停留以及漂浮在宏观层面,离开宏观经济学的中观以及微观基础,这两个理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随着国民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面一般都是从肤浅的表面深入到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由表面的情况专业到实质的请款,由幼稚的开头到成熟的本质。一步一步走向完美、完善。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层面,与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结合必不可少,被并称为宏观阶段、中观阶段以及微观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宏观经济调控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而后期则过度到传统经济学时期。因此在宏观经济学调控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这回使得宏观经济调控陷入困境之中。只有中观发展才能给宏观发展带来出路。本文也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尝试,希望能够起到指引作用。而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想要达到第三个阶段,就必须督促我们的政府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大量浩繁的工作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同时建立起坚实、系统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国际经济体中站稳脚步。

作者:宫松杨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研究源自区位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城市经济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可以归结于城市经济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和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文章认为这两种路径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交替实施,需要关注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中图分类号:F29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72-0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五、关于城市经济的几点思考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城市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现,这种集聚效应会进一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必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效应,或是企业主导的市场化集聚与扩撒效应,现代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远超过扩散效应,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我们应同时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手段对这种差距加以平衡。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边界应如何确定。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为贵州大学青年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晓雷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周伟林,严翼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宽,曾刚,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6.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7.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陈柳钦.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责编:若佳)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新常态

1.引言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1]。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保持了增速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近几年增速开始下滑。这些现象与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关,也与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息息相关[2-6]。在下面,将逐步分析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和模型的特点,并根据相应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分析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以及最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并给出展望。

2.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的原因

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可以分别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方程的因素理论来加以分析原因。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在于总量资本增长、总量劳动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范围持续扩大,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占有逐步重要的作用直到开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外开放扩大了利用外资和台资、港资的资本,经济体制和结构上改革,建立和发展了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不断成长,证券市场确立和成长,货币投放不断增加,居民储蓄维持高位,这些都增加了总量资本,也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和从三大产业的不断增长以及动力转换提供了存量资本和动力[6-9]。在总量资本推动产业的发展中,工业化快速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过去30年,中国的总量劳动也快速增加,这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中,中国的人口总量继续增长,更多适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阶段,劳动力人口持续增加,总量劳动供给持续增加;同时,由于人口受教育年数的延长和大学教育从1998年的扩招,适应复杂劳动的高端劳动力总量增加,掌握专门技术和各种行业技能的人员的就业,也适应了中国劳动效率的提高,适应了工业化快速的推进;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工业转移,再进一步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转移;这使得折合成简单劳动计量时,总量劳动供给数量十分巨大,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快速增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在过去近30年,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也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先进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层出不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制造业、城镇化、能源供应和利用、工业化、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广泛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劳动效率提高的手段和新的工具,也使中国在过去30年基本变成工业国,并在东部沿海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并大幅度提高了城镇化率。这三个方面是过去近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国在过去30年的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增加和建立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是我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8]。在核算理论中,产出增长率的提高也依据于资本增长的贡献、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和劳动增长的贡献。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为我国过去30年的产业结构转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资本以及劳动的供给增加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在我国的资本形成与增长,技术进步和应用以及劳动投入增加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中国过去30年的较快经济增长。

3.中国最近几年增速下滑或波动的原因

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可以分析原因。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全国总体工业化进入中期或后期,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已开始超过农业和工业的占比,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下滑,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化和增长动力转换所致的[10]。我国的总量资本增长更多的是表现在货币进入房地产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金融业;传统的工业化速度放缓,大量重化工业部门出现产能局部过剩,尤其是在钢铁、煤炭等领域产能过剩明显;受全球外部经济增长乏力的不利影响,出口乏力,内需消费的动力的成长还在过程中,投资增速下滑,新旧增长动力还在转换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在东部已开始放缓;消费总需求增长放缓,储蓄率偏高;环保和生态约束提高使过去的粗放增长的企业进一步提高成本。这些方面是总量资本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的中国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在总量劳动增长和技术进步促进增长方面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劳动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的新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始于过去30年的人口控制政策的持续发力,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劳动人口供应量持续放缓,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在近几年已到来,这些不仅推高了用工成本,同时还降低了人口对国内住房和消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经济在消费领域的消费能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放缓的作用。技术进步对传统工业产业的劳动效率的增长的贡献比重已降低,目前也无新的革命性的技术进步突破带来某几个大体量的新兴行业的经济增长改变经济版图;虽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是还无法对冲传统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体量,导致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有限。同时,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看,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中国的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自然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调整,是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表现。

4.中国经济的展望

对中国的经济的展望可以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做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国内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会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率。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到十五年的时期会在很大概率上呈现出L型的增长率轨迹。我国的经济结构处于持续调整阶段,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工业占的比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将深刻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未来结构将进一步变化,金融、服务业、消费、产业升级、高科技产业、城镇化、生态环保、基建、大健康和制造业升级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增长速度将会持续保持,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会继续优化;一直到与欧美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差距趋于平衡或孕育新的技术革命突破和新的重大人类与社会需求的出现,中国经济在未来温和向好增长的趋势不会有大的波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前景和迈向中高端发达经济体的趋势是必然的。在未来,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

5.结论

通过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速率以及近几年的增长放缓进行了解释,并对未来给出了展望。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增长因素的持续加强呈正相关,也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经济动力有关。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是由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的下降以及结构转型、技术贡献率推动降低等因素的作用。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下持续增长,直到切换到新的平衡状态或获得新的强大增长动力,才会发生经济增长状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13,(11):4-16/55.

[3]徐浩庆.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再检验[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27-30.

[4]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43(1):56-65.

[5]熊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模型:对索洛模型的一个扩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8):25-34.

[6]刘长庚,张晓鹏.劳动人口占比对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索洛模型和中国数据的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3):60-65.

[7]唐末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8]方福前,祝灵敏.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8):5-16.

[9]钟世川,毛艳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基于要素分配参数的讨论[J].统计研究,2016,33(9):22-29.

篇7

推荐指数:

作者:贾康 苏京春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贾康: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肃省人民政府顾问,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高校特聘教授。

苏京春:

经济学博士,现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关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成员。

近百年来全球从低收入发展阶段走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一百多个,但从中等收入阶段如愿走到高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却屈指可数,仅仅只有13个。当前,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陷阱边缘。

在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相关研究当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公认的落入陷阱者的代表,其国内盛行的民粹主义情愫和福利赶超路径选择,实际上是导致其落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中国与拉美地区有种种的不同,但考虑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中某些基本社会压力与矛盾积累的特征、轨迹和发展背景与拉美地区的相似性,特别值得警示我们应对拉美教训加以研究和引以为鉴。

本书认为,可以将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者代表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引领产业革命而主要靠技术硬实力和制度软环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英国和美国,另一类则是通过后发“追赶―赶超”综合升级而度过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日本和韩国。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可以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制度环境支撑下无论通过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扩散或模仿,最终都达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水平,这一方面使本国经济腾飞,另一方面也不断从供给侧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需特别注意的一种现实情况,是经历“追赶―赶超”而成功的案例中罕有大国。这些又引发了我们对制度和技术两大成功支撑基点的相互关系的思考。通过考察和描述经济增长实践模型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出经济增长研究中对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应有重视,实际上两者关系的“黑箱”远未充分打开。“制度”作为一项人们在不断尝试却尚未成功地作出全方位描述的因素,其与技术并非简单的“鸡生蛋”或“蛋生鸡”的关系,而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成功者的经验看,在经济的后发追赶阶段,技术得到外溢性影响而水平不断提升,倒逼制度生成和发展,而在赶超实现的阶段上,往往是制度红利得到更大发挥并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从而刺激技术自主研发进而实现引领。

本书研究表明,“中等收入陷阱”还可细分为“下中等”和“上中等”两个阶段,中国已经成功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但结合全球格局,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正面临“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这一点,从城镇化水平线索下的研究也能够得到印证。除了全球和总量视角以外,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十分关键的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致使“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更加无可回避和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正在践行的“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际上可清晰勾画出“和平发展”中的“追赶―赶超”路线。时至今日,经济增长正在步入“新常态”,上下行因素对冲中要追求中国经济“升级版”增长平台的打造,置身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大背景下。产业革命加速更迭,为中国经济带来“紧迫压力”,技术战略储备亟待未雨绸缪;中国经济已然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钳制下坐上了炙热的“第二把交椅”,增长中面临着“胡焕庸线”格局下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世界最大基数的人口规模与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使“矛盾凸显”与制约仍在不断加剧;悠久历史下形成的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形成对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软实力”不足的负面影响;制度变革正处于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状态;发展中难逃民粹主义思潮等的惯性轨迹――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而力求做出跨越的问题,更加严峻和形成更强烈的紧迫感,如升级换代处理不好,未来可能既无法在低廉劳动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高新尖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方面和高收入国家竞争。

篇8

近年来,在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GDP贡献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服务业提速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总结了近年来与产业结构服务化有关的理论研究,通过钱纳里等产业结构划分方法判断江苏省产业结构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发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

关键词:

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型经济;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47-02

1 服务型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

服务型经济是指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逐渐超越第二产业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促进服务型经济的演进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器。

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省制定了2010-2012年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出加快发展生产业的要求。在新的背景下,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及服务经济水平的分析,将有助于加快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判定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对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服务化演进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增加

从图中我们看到,2002-2011年江苏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第二产业经历了传统的发展扩张阶段后从2004年开始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下降的比例不高,主要因为省内地区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2004年稳定增长,到2011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了42.6%,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逐步呈现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2.2 经济水平: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

经济学家钱纳里运用多国模式对人均GDP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和六个时期,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均GDP数量特征(表1)。

2011年,江苏人均GDP已达9887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发展阶段理论,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但是,目前江苏省服务业比重只有40%左右,因此江苏省应该在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后,逐步确定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双引擎拉动经济发展的态势。

2.3 经济结构:工业化后期提升阶段

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认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划分,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对照西蒙·库兹涅茨原理,从产业结构来看,2002年江苏省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0.5:52.3:37.2,到了2011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0:52.3:42.7,第一产业已经降到10%以下,产业结构优化明显,说明江苏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提升阶段。但是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差距仍然明显,第二产业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第三产业逐步壮大正在不断撼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基。

经过上述分析,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正逐步实现。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稳定增长,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省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方向发展已卓有成效。

3 江苏省服务经济的结构特点

3.1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良好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的集聚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外,还要求集聚区内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和规模效益,使各产业要素在该区域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目前,江苏省立足产业基础,主要在沿江、沿东陇海、沿海和沿沪宁线“四沿”产业集聚区内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3.2 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2011年江苏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768.3、4447.5、710.98、2105.92和2600.95(亿元),其他服务业合计5497.8亿元。占据主要位置的依然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产值处于中等水平。然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第三产业发展南北不均衡

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来看江苏省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产业在江苏呈现明显的南北发展分化,以2011年来看,苏南主要城市第三产业产值达到7025.63亿元,相当于同年苏北五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倍之多。根据江苏省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人均GDP排名第一的无锡市(按当年价计算)达到了16771美元,而排名最低的宿迁人均GDP只有4294美元,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

4 江苏省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4.1 指标选择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因此本文选择使用第三产业的评价体系来对江苏省服务型经济水平进行测度,本文认为影响产业结构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结构因素、技术发展因素、城市化水平因素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等。表2为具体指标体系:

4.2 评价方法与结果

本文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综合评价,是通过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2011年GDP排名前十的省市包括江苏在内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综合得分,将江苏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水平得分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找出其优势与差距所在,同时也可以大体了解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合并计算出以上选取的9项指标,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计算,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246、1.679和0.970,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29%、20.66%、12.78%三个主成分总共提取了原始变量87.73%的信息,对原始数据具有代表性。标准化后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是:

Yj=5.246 X1 + 1.679 X2 + 0.970 X3

Yj: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

由此得到2011年服务化水平排名(表3)。

由以上排名可以看出,在GDP排名前十的省市中上海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服务业发展水平以较大的优势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广东省排名第二,江苏省紧随其后排名第三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但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上海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待进一步提高。

5 结论

本文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衡量江苏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区的相对位置,本文建立与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密切相关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了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在全国的相对位置,结果发现尽管江苏省服务经济水平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与上海、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尚不成熟,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服务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陶纪明.服务业的内涵及其经济学特征分析[J].社会科学,2007,(1):21-28.

[2]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1):149-184.

[3]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

[4]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篇9

转方式就是要在发展中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否以公众利益为根本标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要在转变中谋发展。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还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加强调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端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由单纯依靠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综合协调拉动转变,由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用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化解矛盾、减少代价,提升效益。

相关链接

霍利斯・钱纳里的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理论

霍利斯・钱纳里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六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注: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1918~1994)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在国际经济学界均有重大影响。

安邦咨询:应放开服务业管制来启动经济增长点

以政府投资计划来支撑经济,短期内作为“保增长”的紧迫措施尚可理解。不过,一旦刺激计划的劲头用完,由于目前民间投资、消费、出口的疲软依旧持续,中国经济不能排除二次触底的可能。那么,政府如果要实现中国经济更持久的增长,就需要努力寻找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

我们认为,与其出台第二次、第三次经济刺激计划,不如通过放开服务业管制的制度性改革来“保增长”,这样不仅能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而且由于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此措施更能通过“保就业”来保持社会稳定。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孱弱,这是建国以来政府不遗余力进行重工业化的遗产。即使在政府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的目标后,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转变――据官方数据,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比2007年下降0.3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状况只能说明,或是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工作不够。

目前,无论是民间投资和消费的疲软,还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都与服务业的管制密切相关。比如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即使目前银行信贷投放处于高速增长的狂欢状态,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如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的金融资源严重偏向于国有经济部门,而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反过来又大大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其实,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放开像孟加拉穷人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发展,扩展其融资的渠道,便利其对中小企业和穷人的贷款,不仅会使这些投资金融行业的民间资本获利颇丰,相关中小企业的投资和民间消费也将会被带动起来,随后便是就业增加等一连串事件的发生。

不独民间金融需要放开,公共服务业、垄断行业投资的门槛都需要大大降低。近些年我们一直在面临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严重短缺的矛盾现象,这恰恰是行政管制太严的结果。如果政府能够完全放开对教育投资的管制,对民间资本办职业教育能够一视同仁,中国目前的就业矛盾状况就远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在医疗领域,一方面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却严重短缺、医疗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也不是很好。政府若能放开民间资本来投资医疗领域,并加以监管,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民间投资的增加、学生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将得以解决。可惜,新一轮医改我们仍只见政府管制的强化。

而在垄断如电信(特别如目前的3G投资)、粮食进出口等诸多领域,只见政府管制的强化,却不见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试想:如果这些行业的准入被放开,在巨大的盈利前景下,政府还用得着教私人部门怎么投资吗!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篇10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策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发展都必须经历并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进程。南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由之路在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的特征和任务也不尽相同。鉴此,本文拟首先根据相关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南通市工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加快南通工业化进程,推进南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南通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多国模式所揭示的理论线索,反映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四个方面:(1)人均GDP的变动;(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3)城市化率的变动;(4)工业化率及霍夫曼比例的变动。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南通市所处的工业化演进阶段。

(一)人均GDP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是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直观指标。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总结了大多数工业化的基本经验或趋势,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的人均GDP水平分为六个变动时期。其中,第一时期为农业社会,第二至第五个时期为工业化时期,第六时期为后工业社会。也就是说,工业化按人均GDP水平可分为四个阶段。以1970年美元衡量,人均GDP水平介于280至560美元为工业化的第一阶段;560至1120美元为工业化第二阶段:1120至2100美元为工业化第三阶段:2100至3360为工业化第四阶段。

注:1970年不变价格美元值系笔者根据美国劳工部网站(http://bls.gov/CPI/#data)中历年CPI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通统计年鉴中历年人均GDP值计算得出。

对照上述工业化标准模式,可以得出结论: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03至2007年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2008至2009年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从江苏省平均水平看,2003至2004年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2005至2008处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2009进入工业化第三阶段;南通市2003至2005年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2006至2009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可见,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南通工业化已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高于全国,但低于江苏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西蒙‘库兹涅茨等人根据实证研究得出反映了工业化演进阶段性的一般模式,即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强行推进工业化而造成了结构偏差,南通市第二产业占地区GDP比重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已达37.4%,亦是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比例。自1980年以来,南通的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44%以上,均高于所有模式中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相应水平。南通第一产业占地区GDP比重自1998年以后便下降至20%以下,反映南通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自2005年以后南通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10%以下,南通第二产业比重自2004年至今一直在55%上下,其中工业比重平均为44.8%左右,已超出一般模式中工业化完成阶段的水平。由此可见,南通地区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结束阶段。参照江苏省及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见表2),江苏自1985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开始稳定地低于2096,自1992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中国自1996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开始稳定地低于20%,自2007以来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于10%左右。由此可见,南通工业化进程低于江苏,但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注:具体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通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三)就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C・G・克拉克和威廉・配第等通过搜集和整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提出了关于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及转移规律,即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见表3)。此外库兹涅茨按照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达50%以上:在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到30%左右;在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到20%以下。

根据库兹涅茨按照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所划分的工业化阶段来看,同时参照全国、江苏和南通市历年就业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见表4),南通市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自2005年开始低于30%,进入工业化中期;2007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至20以下,进入工业化后期。江苏省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自2006年开始低于30%,但始终高于20%,可以判定江苏工业化进程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自2000年开始低于50%,但始终高于38%,可以判定中国工业化进程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期未、工业化中期之初。由此可见,南通工业化进程高于江苏和全国平均水平。

依配第――克拉克定理,南通2009年人均GDP(1982年美元)达2651美元,介于2548和5096美元之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2009年已降到18.4%,介于31.4%和17%之间;第二产业就业比例2009年升至45%,介于36%和45.6%之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2009年升至36.6%,介于32.6%和37.4%之间。可以判定,南通已进入配第――克拉克工业化进程第4阶段与第5阶段之间。同样地,对照表3及表4数据,可以认定江苏工业化进程已进入配第――克拉克工业化进程第4阶段与第5阶段之间,但高于南通工业化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处于配第――克拉克工业化进程第3阶段与第4阶段之间,低于南通和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

注:具体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通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四)城市化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市化率之间有着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针对城市化率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城市化率介于10%~30%之间;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左右: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一般在7096~80%之间: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化进程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于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阶段。

参照全国、江苏和南通历年城市化率变动情况(见表5),南通城市化率在1996年以前一直低于30%,对应于工业化初期水平;自1996年开始,城市化率达到了30%以上,但尚未超过70%,表明南通城市化水平进入中期阶段,对应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江苏省和全国都是从1998年开始,城市化率达到了30%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对照2009年数据,南通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但低于江苏平均发展水平。

注:具体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通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五)工业化率及霍夫曼比例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用工业化率(即GDP中工业增加值与GDP之比率)来度量工业化阶段。一般地,工业化初期对应的工业化率为20%至40%;半工业化阶段对应的工业化率为40%至60%;工业化完成阶段对应的工业化率为60%以上。此外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研究发现,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资本品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净产值中所占份额稳定上升。各国都呈现出大体相同的阶段性。霍夫曼根据上述情况,将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净产值分别为5(±1)、2.5(±1)、1(±0.5)、1以下。

注:具体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南通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对照全国、江苏和南通历年工业化率变动情况(见表6),南通工业化率自198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2009年工业化率为42.97%,可以认定南通工业化处于钱纳里半工业化初期阶段。同样地,可以判定全国及江苏工业化亦进入钱纳里半工业化阶段;南通的工业化进程低于江苏,但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对照南通市历年霍夫曼比例变动情况(见表7),南通霍夫曼比例自2000以来一直位于1.5至0.5之间,自2005年后一直低于1,可以认定,南通工业化进程处于霍夫曼工业化第3阶段末期,第4阶段初期。

注:具体数据来源自南通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六)基本结论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与判断是非常复杂的,以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1)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南通工业化已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高于全国,但低于江苏平均水平。(2)从GDP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南通地区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结束阶段,但工业化进程低于江苏,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3)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来看,南通工业化进程高于江苏和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依配第――克拉克定理,南通已进入配第――克拉克工业化进程第4阶段与第5阶段之间,低于江苏、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4)依城市化率,南通城市化水平进入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其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低于江苏平均发展水平。(5)依工业化率,可以认定南通工业化处于钱纳里半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其工业化进程低于江苏、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依霍夫曼比例变动,南通工业化进程处于霍夫曼工业化第3阶段末期,第4阶段初期。综合考虑,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总体上看,南通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工业化进程低于江苏平均发展水平,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南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在判明南通工业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南通工业化进程,促进南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推动南通工业化进程

2009年南通人均GDP水平比全国高出57%,但南通第三产业的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6%,可以看出南通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收入水平达到的发展阶段属较低水平。南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南通第三产业发展,可以缓解一系列的结构矛盾,从而推动南通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加快南通第三产业发展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应引导更多的民间投资进入第三产业部门,拓宽民间投资参与的空间和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部门领域,应首先向民间资本开放。放开个体私营企业对诸如教育、电信、金融、旅游、医疗、中介以及进出口贸易等行业的投资限制,尤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只要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投资的重点转向这些第三产业部门,三次产业投资和发展的相对规模就会逐渐趋于合理。

2.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沿海沿江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策划咨询、检测检验等服务行业,力争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快于其他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批生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生产企业的服务外包,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二)实施工业结构高度化和高级化发展策略,加快装备工业发展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当前南通工业结构升级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进一步实现工业尤其是重工行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进而推动工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具体地说是:

1.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南通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在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中,信息技术产品的价值占成套产品价值的比重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已开始实施ERP等信息系统。但总的看,南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才刚刚起步。现阶段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重点加强的关键环节有:一是推进企业研发设计信息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二是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支持工业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三是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力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大力发展机械、船舶、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重点发展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港口机械、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装备、节能环保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船舶产业重点发展大型远洋运输和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豪华游艇、高附加值配套产品及船用钢材深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业。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和储存、高效发电设备、核电配套产品、输变电成套设备和节能产品。

3.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南通市要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推进南通工业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体制和政策基础。具体地:(1)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市场化滞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低,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这既影响了工业化演进的市场条件,又影响了投资需求扩大对工业化进程的支持作用。因此,要加快市场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产业结构偏差导致的需求制约,必须通过推进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种要素市场,特别是鼓励和引导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2)加强政府对产业政策转型的支持。对确立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政府应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推进重点产业发展。(3)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工业化主导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继续促进工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为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左正,广东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南方经济,2003(7)。

[3]吴林海,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研究[J].学海,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