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反思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育 教育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53-02

2001年,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于2011年再次修订。新课标将我国一直沿用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它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也对基础教育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具体的要求。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合作性及多元性,同时,新课改也注重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和要求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转型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理念陈旧,思想比较保守、固执,导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改革滞后的现象,即在教学工作中因循守旧,教师角色转换和意识转换较慢,不能或不愿意放弃旧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仍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具有权威地位,往往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主导上课内容和节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话犹如“圣旨”,大家奉行“师必贤于学生”的理念,认为教师说的话、传授的知识便是真理,学生只能听从和服从。

(2)学生是服从者,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学习热情、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教学是指令性的,教师说东便不能往西,教师说对的便不能说是错的,这就导致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是单独的个体,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同学之间没有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自主、实践、探索、创新,学生能做的只是死记硬背,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只能进行应付式的学习。

(3)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存在着教条式教学。教师按部就班,所讲的内容都是遵循基本一样的模式,如讲读生字,学习新词语,分析经典的句子,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写作的意义等,也就是对语文只有纯知识性和技巧性的分析和传授,而缺乏灵活性、发散性、多样性。

(4)从教学工具上来说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一个讲台就够了,不愿或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也不能开发使用对授课有利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5)从学生评价方面来说缺乏评价的多元性。一方面唯分数论,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另一方面唯结果论,即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2. 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够,往往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矫枉过正的后果。

(1)形式大于内容。①竞相模仿各种教学方法,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改的目标,一味地模仿、套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忽略了方法服务的本质和主体。尤其是有的教师为丰富课堂,增强教学的可看性,综合利用自然、音乐、舞蹈等元素,最后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音乐课、舞蹈课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语文课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②过分追求知识的拓展。为了加强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延伸阅读,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文章和材料用于课堂教学,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及差异性,最后变成部分尖子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其他学生不能跟上学习的节奏和步伐。

(2)教师的引导作用错位。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采取了各种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虽然新课改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将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的作用被曲解或扭曲了,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没有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

首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自主。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内容由学生定,学习什么、学习哪部分、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样真的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①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年纪尚小,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会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即使有了兴趣,面对困难时也会缺乏足够的意志力,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②家庭教育为基础。学习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背景、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强度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有直接的影响;③只有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自主学习。如果缺乏相关的前期学习,则会让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等,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也要给予相应的引导,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和附属。

其次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其作用和功能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推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①开展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只要遇到问题,不管困难程度如何,教师主观认为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便开展合作学习;②结束合作学习的随意性。教师不管合作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认为时间到了便结束合作学习。哪怕学生还在热情讨论且没有形成结论,也会立即终止。这样都将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合作学习开展与终止的随意性使得学生无法学到相应的知识,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学习形式过于单一。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虽然问题意识只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解答。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探究式学习等同于问题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使在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过程当中,仍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合理,没有针对性,过于琐碎,这让学生抓不住问题的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和害怕,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敢回答问题。实际上,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形式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例如,鼓励学生以辩论来探讨问题,以延伸阅读来探讨问题,以合作的方式来探讨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来推动探讨问题,通过激励来促进学生探讨问题等。

二、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新课改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要各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推动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输出和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理念有进一步了解,并且熟知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规划,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动提供行动框架和实践路径,让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对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但必须注重各学校的差异性,必须符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推广和铺开。

其次,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并通过组织学校活动加强学校内部新课改经验的评比和先进经验的推广学习。这一点,湖南省邵东县宋家塘街道办事处湖塘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合作学习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全面开展了“星月之旅”评比活动,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并及时给予奖励。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突出一点、优秀一点,个个积极参与,人人踊跃发言,小组间无形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其中,谭老师和曾老师所带领的班级小组建设最为成功,成了学校的楷模。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由主演变成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经过校领导的多番研讨和教师的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模式终于出炉,即“‘学、导、练’交融,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模式。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把握新课改的度,不守旧,不盲从,不跟风,探讨有用的新课改形式;做一个新课改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注重过程,当好引导者,用好各种新课改的形式;做恰当的评价者,不盲目鼓励,要点评到位,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正面评价,并对学生的不足做出中肯的评价。总的说来,要多激励、多鼓励,改变教师的权威者形象;注重学生的多元性,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既要用好、用活各种教学手段,也要明白教学手段只是形式,目的是为内容服务。

当前,新课改已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孩子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艰难,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行为主体之间理念一致,并共同合作,才能让基础教育变得更具有民主性、开放性、自主性、新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唯书、不唯上、会学习、能创新的优秀学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STEM;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广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一门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STEM学位人数也同样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加以渗透和体现,无疑是提升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其等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学。不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多学科协作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对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认知:首先,认为STEM是一种典型的后设课程,也就是说相关学习者需要在完成STEM课程之外,继续学习如何综合性地使用这四门学科去解决问题;其次,认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是对STEM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STEM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学策略,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STEM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三种观点出发,本文研究中将STEM界定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STEM的综合实践,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的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也是当前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基于STEM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善加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STEM教学思想的渗透,成功地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多个角度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STEM教育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能力的强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质,而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来说,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同样是提升课堂质量和对课堂教学节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学思想,更是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仅做了较为表面的论述,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更为详细的讨论和介绍。但是笔者相信,将STEM教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就一定能够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新时代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有如下问题:一是教学偏离学生真实生活世界,学生学习语文没有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上具有局限性,还沿用着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中心,语文课堂缺乏真情实感;二是语文课堂是为了完成课文教学而展开的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间缺乏互动合作,教学形式不丰富,难以体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三是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较严重,教师一味强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限制了学生的物理和精神学习空间。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课堂,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探究中,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发现趣味

可以说,生活与语文是分不开的。生活中需要运用语文表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丰富语文内容。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奥秘,探索科学知识,并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或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出课题,展开趣味研究,以此丰富语文课堂。

如《云雀的心愿》讲述了森林沙漠化对鸟类的危害,其实,沙漠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影响我们的生存。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妈妈被破坏的照片,引发学生共鸣,森林被砍伐,到处扔的垃圾,随意排放的有毒气体,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威胁到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献计献策,提出环保型生活计划,鼓励每位学生实施,并向家人、朋友宣传。

二、关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挖掘,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出发,实施科学教学。可以引入游戏、活动、综合实践课题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与美术、音乐等课程相结合,构建综合性课堂,或者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话题辩论、演讲等活动。

如《维生素C的故事》学习完成后,很多学生惊讶于维生素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对维生素产生了好奇。当教师告诉学生,不同食物中含有不同的维生素,维生素种类不同,作用也就不同时,学生似懂非懂,但是很好奇地看着教师。如此,组织了一次“维生素的奥秘”小组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与家长长辈交流,了解维生素的奥秘。并制作手抄报,提出科学健康饮食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活动学习模式下,兴致勃勃,好奇心满满,最后成功完成了小组合作任务。

三、强化学生地位,确保以生为本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最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实践能力提升。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人性化的教学原则和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真实的黄果树瀑布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汹涌澎湃,美不胜收。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入语文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收集其中比喻句,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哪些属于比喻句,哪些不属于?试着找出其中明喻、借喻、暗喻,并归纳总结这些不同类型比喻句的特点。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开放思维,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总结后,教师再给予点评和最终的总结,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比喻句,仿写一些句子。通过自主讨论、仿写与思考,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升语文素养。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素养为目标,践行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思考、互动合作、实践提升。语文教学是知识与方法的教学,也是语文素养培养过程的教学。新时代下,要加强对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选取新型教学技术、教学设备与辅助手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奠定未来生活与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反思一:我们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在课程改革之初,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正如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责任重大,不容有任何闪失。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建立危机意识,只有具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教师才会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其次,教师重视什么,学生就能发展什么。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精打细算,务实高效,杜绝花架子、只图表面光鲜的表演。

具体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要从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开始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可以先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然后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教学过程 “变苦为乐”了。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二人方能计长,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旧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个性张扬才有创新的冲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比如《乌鸦喝水》,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答案会让你意想不到: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此外,适当的激发学生用词组写话,续写课文结局,改写课文的动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比如教《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就能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把感情表达出来,使知识和能力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以实践的方式固化下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适当的让学生复述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等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

3、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用别人的文章作路标,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对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如“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对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 “没救”等。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轻则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社会;重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应该多用这样的语言:

当学生认真听讲时,你说:

1 、你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当学生认真发言时,你说: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当学生认真读书时,你说: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当学生向你提问时,你说: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当你批阅作业后,你说: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篇6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名著;人格魅力

高效语文课堂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的语文教学活动。在一节课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而高效地理解、接受新知识,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改变课堂效益,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打造“低耗高效”课堂教学,减负增质,减量增效,尽可能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解救出来,这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生如果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就会出现一些现状,如,首先完成一些数、理、化的习题而把语文扔在一边不理不睬;或是上课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要不思想开小差;要背诵的古诗词背不出来,考试只靠运气不靠积累得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老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音调要有起伏,做到抑扬顿挫,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话语,时不时引发课堂上的一阵笑声,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单一的讲解会让学生厌烦,多样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在讲解写作背景时,我利用幻灯片展示的图片,讲解小故事,激起学生对荒唐、丑恶现实的了解。在评价巴金先生时,播放2003感动中国巴金颁奖现场视频,让学生感受巴金先生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兴趣浓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我不再先是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共同纠正。我不再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讲解课文,而是把问题分给每个小组,让小组集体讨论,合作研究,然后派小组发言人来回答。不足的由其他小组补充,集体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做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再是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来,避免了开小差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就是放开手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感受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中都有两篇名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看名著电影,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笔记展览评比,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教师还可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充分利用名著的作用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

四、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篇7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教育叙事在我国教育领域开始普及,并受到了教育领域的极大追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合和喜欢教育叙事”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促进和帮助教育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成功抱有很大希望,但是直至今天,小学教育教育叙事的研究,也未能获得突出的成就。这就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承担起研究、应用和普及教育叙事的责任,真真正正开展一些实践,获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以此突进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发展。

一、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问题分析

1.虎头叙事蛇尾研究,或者干脆有叙事无研究

与叙事相比,研究所消耗的时间会更多,研究者需要从小见大,不遗余力的挖掘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逼近真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叙事研究,在研究方面,都显得有些力度不足。

2.肤浅散碎叙事,总结拔高套话研究

教育叙事要秉持全面、客观的原则,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叙事要有条理,有深度。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叙事比较表面化,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套话多,实质内容少。

3.任务式教育叙事研究,煞有介事地搞形式主义

认真真地编撰故事,极尽大胆地演绎故事,然后搜肠刮肚和引经据典地查找宏大理论观点,生硬地拼接相应的理论与故事,使相互间能够呼应和印证一番,随之就如获至宝和大功告成,完成任务和交差了事,这是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教育叙事研究,己经于不觉不知间滑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二、对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几点反思

1.叙事研究类培训

为了将叙事研究在小学中开展,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合格水平,教育部门和小学学校应该针对小学教师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应该让小学教师了解并且学习叙事研究,所以,应该针对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一些培训,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学会并且掌握叙事研究。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学校中的教师参与叙事研究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了解该如何叙事、如何研究,使教师在通过培训学习之后,能够将叙事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把握,之后能够知道叙事和研究的要领。最后,在对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培训时,应该让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参与实践,进而能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叙事研究。开展培训时首先都要让受训者能够对受训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才能够对受训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对小学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培训也是一样,应该让小学教师对叙事研究的魅力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小学教师会对叙事研究产生兴趣,这样小学教师就会不自觉的喜欢上叙事研究,并且小学教师们还会对叙事研究上瘾,最终小学教师们都能够很好的学会叙事研究。但是在叙事研究刚开始推行的阶段,还是会需要学校对小学教师参与叙事研究学习进行硬性要求。

2.个人自叙集研究

小学教师在学会叙事研究之后,还可以开展个人自叙集研究。首先,小学教师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故事等进行梳理,之后进行系统的讲述。小学教师针对自己所形成的教学故事和关键事件,进行相应的挑剔和苛刻的研究,进而能够从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萃取思想。其次,小学教师在进行个人自叙集研究时,可以针对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类事件进行分别呈现,进而能够使得自己总结的这些事件比较集中,然后使用放大镜的目光和显微镜的细致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刻的考察和归纳,同时这些集体事件之间还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比,进而能够从中找到长处和短处,找到这些事件的共同规律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事件之间的不同等不同问题。最后,小学教师还可以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一个典型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的展示,之后对这个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然后将这个事件放起来,在未来如果在发生与这个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后,在对新事件进行相应的叙事和研究,争取在每一次的叙事研究之后都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直到实现触类旁通为止。小学教师开展个人自叙集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将自身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故事进行集合,之后针对这些事件更容易进行归纳研究,通过总结得到经验。

3.课题组叙事研究

课题组叙事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可以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并根据需要和意愿组成一个叙事研究团队。然后,课题组成员一起确立一个当前比较棘手、比较典型和具有共性的课题,围绕课题叙事,集体解剖事件,集体找问题、查原因、下结论和开方子,集体找出更具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的事件,集体对事件进行多个角度和全方位的研究,以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和升华思想,开发单凭个人力量难以发掘的宝藏。课题组叙事研究有利于集聚众人的智慧,使主题或问题更突出和明确,将叙事研究推向纵深和高远,也有利于避免个人叙事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和不了了之。

篇8

关键词:学生 教师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做到: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等。

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行为。小学语文初看新教材的内容好像很简单,但要教师抛开旧观念、旧思想、旧传统、旧教学模式就会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首先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应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就新课程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体现更多地在于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用“虽然——但是——”造句,一位平时在课堂上常“爱捣乱”的男同学造句:虽然我们学习很努力,但是老师还是不喜欢我。”句子造得很通顺并且很实际,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孩子的期待,但老师没有表扬却狠狠地训斥了这位学生。试问: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语文课,如何能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如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如何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怎能成功地培养出学生诚实善良的思想?

做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语文是一门语言科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语文课的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可以从感觉能力、情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语文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

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不等于“感觉了”。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如教“风”字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样的是“微风”,怎么样的是“暖风”怎么样的是“一阵阵风”,怎么样的是“大风”,怎么样的是“狂风”。然后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的到大自然界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

最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做一名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感觉了,不等于能爱憎分明,还要能正确地决定取舍。许多学生对感觉到的事物和现象麻木不仁,所以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

曾经有个6岁的女孩问妈妈:“花会说话吗?”她妈妈说:“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女孩长到10岁,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爸爸说:孩子,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这样的教育何尝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课文能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不等于“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理解。对古诗等知识的品味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终身体验,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步学到位,先背下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词语的教学,不一定要把注解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背下,有些教师可能会问,不写注解怎么教词语?注释是别人对词语认识的“结果”,不能代替学生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背下注解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当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时就已经证明懂了。还要及时督促课后复习,深化学生的理解。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的及时复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未来不断地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而教学就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 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示,做到循序渐进,“牵引扶帮”,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进行。阅读要抓主要抓重点,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实现由多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问题;反思

一、复习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理巧妙的设计导入环节,能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上课伊始,我通常采用演唱熟悉的歌曲、chant以及sharpeyes等游戏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案例1: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6Shopping第二课时对话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利用PPT展示各种服装类的单词,快闪快读,复习旧知,激活学生的有关思维。并通过提问学生:Whatdoyouwanttobuy?导入本课:Goshopping。反思:游戏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但是信息量较小,学生只能谈论教师PPT中给出的物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本课的导入可以调整为:教师呈现商店的图片,让学生说说“What’sintheshop?”,接着引出课题:Goshopping。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了本课的主题:购物,并且在这一情景中,学生能够进行头脑风暴,回忆所学过的有关购物的单词。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发散了学生思维。

二、呈现新知

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只有在情景语言中才能产生意义。”新知呈现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感知和理解对话的意义对掌握和运用对话至关重要。案例3: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Inanaturepark第二课时对话课的新授环节教师呈现自己的房子,让学生猜一猜,房间里有什么?教学新句型:Istherea……?及其回答:Yes,thereis./No,thereisn’t。接着问:Whereismyhouse?展示给学生看:It’sinthenaturepark.What’sinthenaturepark?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Istherealake?Isthereariverinthefor⁃est?”看动画,理解其大意。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房间里有什么这一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句型:Istherea……?而“Whereismyhouse?It’sinthenaturepark”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看动画,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直接给出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本课的重难点句型是:Istherea……?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这个问句猜测自然公园里有什么,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同时操练了本课重难点句型。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举多得。

三、巩固操练

巩固操练有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内化所有语言,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好准备。但是有些教师希望通过其他更加有趣的活动进行操练,而忽视了操练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降低了学习效率。案例4: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Myschool第五课时对话课的操练环节在操练环节,学生用纸画一个自己梦想中的学校,并和同桌谈论自己梦想中的学校。但是由于很多学生画画功底不是很好,画好了都快下课了。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真正操练句型:Doyouhave……?Yes,wedo./No,wedon’t.Isthat……?Yes,itis./No,itisn’t,而把一节英语课上成了美术课。这种操练明显不“经济”,也没有达到语言操练的目的。反思:谈论梦想中的学校是学生喜欢的话题,但是语言操练是有目的并且可操作的。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调整为有一位新同学到我们学校来参观,请学生们向他介绍我们的学校。这样利用现成的资源设置情景操练语言,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与课文的情景一致,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

四、拓展运用

篇10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不等于“自流”。

“你喜欢读哪一段?”“你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已成为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不等于“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现实教学中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二、如何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

1.再现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再现成功即将教学过程中精彩之处全程记录下来。

2.剖析课堂教学的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前车之鉴”。

3.活化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老课新教。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