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污染;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engag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environment to produce a certain degree of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increased new pressure.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o eliminate or reduce the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ensure people's normal work order and order.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提高, 城市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各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的新建、改造工程使得现代城市日新月异。但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却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 城市区域内建筑施工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给环境增加了新的压力。建筑施工近几年在城市产生的各种污染已经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兼容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1.关于城市施工环境的特点

1.1 拆、改、移问题是影响施工工序.安排和工期控制的关键因素在市区搞工程建设, 在通常情况下, 拆、改、移工作必须先行, 为开工扫清障碍。

1.2 交通导流问题决定施工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城市施工经常会遇到交通导流的问题, 而且, 交通导流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施工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市民出行能否安全顺畅, 处理不好, 还会影响企业声誉和社会信誉。

1.3“民扰”和“扰民”问题是城市施工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所谓“民扰”就是施工区域附近居民干扰正常施工秩序。

1.4文明施工是城市施工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市容市貌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 身处市区施工, 文明施工的程度和成品保护的意识应该是和这座城市的景观和文化融为一体的。文明施工还时时体现企业管理的内涵, 展现出企业文化的底蕴。

2.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

2.1噪音污染

城市建筑施工中, 使用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钢筋切割机、挖土机等设备时, 发出尖锐刺耳的机械噪音和振动, 严重影响周围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有的施工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赶工期, 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施工, 危害更大。统计表明, 目前城市建筑施工噪音扰民投诉占群众环保投诉的60%以上, 成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2 空气污染

城市建筑施工中, 拆除旧建筑、推土、填土等大规模作业时, 施工现场扬起大量灰尘,形成“点污染”和“线污染”;车辆运输建筑材料、残渣余泥时沿路撒落以及车轮粘带, 经车辆来回辗压形成“面污染”。建筑施工污染源点多面广, 管理难度大, 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仅使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各种呼吸器官疾病频发, 而且降低了城市大气的能见度,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2.3水污染

城市建筑施工中, 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泥浆、污水。大多数施工单位环境意识淡薄, 为追求经济效益, 未采取任何污水净化处理措施, 造成施工现场泥浆、污水横流。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 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 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 影响城市排水防涝。此外, 一些高层楼宇、地下隧道等工程建设需深挖地基, 影响了城市地下水的水位, 严重的还会造成地面下沉和周围建筑结构破坏。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是比较传统的污染, 主要包括来自于土地平整过程中产生的弃土、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多余土、石、砂、砖和水泥等建筑垃圾, 扫尾阶段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3.建筑施工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合理城市规划, 对老城区而言, 应停止过度的开发方式, 实行适度开发, 避免建筑施工噪声和扬尘扰民等现象的发生。对于新城区开发, 要实行合理的土地使用和区域划分, 实行一次规划, 分片施工。

3.1提高环保意识

施工单位的领导应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规。应组织其施工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 学习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 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大力宣传噪声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 使施工单位对应尽的责任、义务及超标排污费征收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2 健全有关法规制度, 增强法制观念

建筑施工企业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但是, 这些法律对于某一地区的某一具体污染事件, 缺乏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以规范施工行为, 界定污染限度, 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条例。主管部门对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 对在施工中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居民反映强烈的单位和工地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工整改, 不达要求不得继续施工, 对恣意污染环境和违规施工、造成重大污染事故且后果严重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为防止污染应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3.3.1防止废水污染。首先应控制施工废水,施工期废水种类较单一,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颗粒和矿物油。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建造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对含油量大的施工机械冲洗水或悬浮物含量高的其他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利用。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处理,底层泥浆作为建筑垃圾清运;砂浆和石灰浆等废液集中处理,干燥后与固体废弃物共同处置。其次是控制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污水的收集管理,严禁以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放。

3.3.2防止空气污染。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文明施工,避免扬尘污染,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现场主出入口外应设有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上路行驶;对装运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应派专人负责清扫及冲洗,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染道路和环境。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袋装水泥、白灰、粉煤灰等易飞扬的细颗散体材料,应存放库内。

3.3.3 防止噪声污染。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管理力度,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督查制度,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施工噪声不得超过所在地区的环境噪声标准。距路肩50m以内的噪声敏感点,设置临时声屏障(如木板或铁板声屏障)。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3.4 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应采取分类集中堆放,并尽可能回收利用。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虽然量小但危害大,要用专门容器收集,及时清运至当地市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否则会影响市容及周边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

4 结束语

总之, 城市建筑施工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并且能够得到解决的, 只要加强教育, 严格管理, 文明施工, 顾全大局,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困扰,使城市建设与周围环境和人文因素相协调, 保持社区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只有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 才能实现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安全、整洁、卫生、舒适、美丽。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 2005 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J]. 深圳环保信息.2006,10(6).

篇2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126-02

1 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1.1.1垃圾焚烧中的二次污染

现在对垃圾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的方法,但在焚烧的过程当中由于燃烧不充分,操作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往往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种有害气体主要包含污染性较强的二噁英,氯化物等,会对环境以及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1.1.2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吸收法,具体就是将废弃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含氮污染物,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用吸收装置收集到吸收瓶内,然后使用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进行后期处理,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用于气体吸收的物质用量难以把握和控制,造成浪费和污染,同样会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1.1.3污水处理中的二次污染

现行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对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物化和生化处理,将废水转化为污泥的形式进行排放。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常被当做田地和农舍的肥料使用,因此,污泥中所含的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就会随着污泥渗入土壤,随着污泥肥料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所含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会随之增加。更严重的是,随着径流及降雨过程这些污染物会由地表进去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1.2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我国目前的污染治理技术较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污染治理企业技术不过关,设备资源匮乏,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治理效果难以保证;

2)人员因素的影响。往往环境治理工作者存在信心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认识不清晰,监管力度不够,对相关技术掌握不充分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治理过程中问题的产生;

3)资金问题。资金的储备不充分以及分配不合理也是导致环境治理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2“清洁生产”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样,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也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落实“清洁生产”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本质上区别于末端治理,从源头着眼,将污染治理融入生产环节的技术手段。

2.1清洁生产的强调重点

1)清洁的能源。从最基础的能源方面入手,开发利用无污染的再生能源,并结合新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常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采用污染较少的生产原料,并引进利用率高、中间废料产出较少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模式。减少污染,提高效率;

3)清洁的产品。对所产出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不允许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产生,对不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回收利用,即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2.2“清洁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

首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时期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必然要采取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来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全方位进行改革,如社会、经济、文化等,无论从哪方面开始改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离不开科学技术。

其次,对于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体现为:节约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能源,选择无污染、无危害的原料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生产废料的排放。和以往的污染治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后处理的思维方式不同,“清洁生产”是将问题的解决摆放在生产过程之前,针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前期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导致环境危害控制在萌芽之中,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

再次,“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并减少产品从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出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污染。一方面,对所需资源统筹利用,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实施“清洁生产”策略时,环境工作者起着主导作用。环境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1)信心十足。秉承可持续发展理论寻找改善环境新方法;2)清楚认识“清洁生产”策略,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3)环保工作者要将自己的工作范围拓展开来。环保工作者不仅要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正确实施“清洁生产”策略,还要采用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全公民保护环境意识。

2.3施行“清洁生产”技术的重要意义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全新理念。将整体预防的治理思想应用于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区别于末端治理的陈旧思想,从根源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治理方法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所以,应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行“清洁生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论

在技术性和创新行层出不穷的当下,”清洁生产”成为了历史的选择。总而言之,在环境治理中推行”清洁生产”将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域中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柯紫霞,金永平,陈进红.农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6).

篇3

【关键词】 环境污染;雾霾;成因;环境法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被提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雾霾问题也越发严重,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不断在扩大。雾霾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也使得雾霾问题的治理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如何从立法层面解决雾霾问题、治理雾霾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雾霾天气的根本成因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雾霾天气的根本成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由于受到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利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去发展经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资源利用率也较低,以至于大气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加,从而导致严重雾霾问题的出现。第二,能源结构不合理。F霾问题属于大气污染问题,而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燃煤排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得比重较大,大气污染物排放也较为严重。第三,机动车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机动车使用在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机动车行驶所排出的污染物,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城市灰霾,也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同时排出的有害物质,也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二、基于雾霾问题的环境法治措施

在我国环境污染下,为解决雾霾污染问题而实施的环境法治措施应包括下述几方面:环境立法、环境执法与环境守法。

1、加强有关环境立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发严重,特别是雾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也使得环境污染治理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我国正逐步加强环境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立法仍然有所欠缺,导致环境立法和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环境立法无法满足环境治理的要求,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加强环境立法,并逐步完善关于环境的法律法规,健全环境法治体系,以便确保环境治理和污染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法可依,进而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雾霾问题。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雾霾污染问题,从国家层面应当重视立法工作的开展,健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个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制定符合地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将地方立法融入国家立法中去,以便更好地解决雾霾污染问题。事实上,由于地方政府对雾霾问题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国家相关立法,而对地方立法不够重视,以至于国家立法无法全面解决地方的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环境污染防治的效果。在环境立法中,由于立法沟通较少,导致不同地区环境立法规定、法律等方面存在区别,无法做到全面衔接,以至于影响到环境立法的实施。针对这种现象,环境立法应做到全面统筹,全盘考虑,对不同环境部门审查、监督的范围进行明确,加强立法间的协调性,以便对环境立法进行完善。此外,对环境立法的宣传和教育也应予以重视,要加强对人们群众的普法工作,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的重要性,以便确保环境立法能够在雾霾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强化环境治理执法力度

环境治理尤其是雾霾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环境立法来解决,还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法院与其他环境执法机构应依据相应的环保立法对其进行惩处,以便更好地治理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效果不佳,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立法存在不足之处,也是受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的影响,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执法缺乏一定的公信力与权威,进而影响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究其原因,环境执法难度大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问题缺乏硬性规定,导致环境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缺乏公信力和威慑力,以至于环境行政执法力度较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强制执行力,无法对违法、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执法,以至于污染企业对环境执法视若无睹,污染行为有恃无恐。针对这种现象,环境执法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赋予环境执法机关特定强制执行权力,以便更好地震慑污染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

3、培养环保意识,营造遵守环境法的氛围

环境法治的实施不仅要依靠环境执法机构,企业和个人也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因为过度追求财政收入,对经济效益高但造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惩处较弱,只是简单的以缴纳污染罚款作为惩处手段,很难形成震慑作用,也造成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针对这种现象,环境立法应对污染环境的惩处方式进行明确,提高环境污染的执行力度,促使企业或个人对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以便使其自觉遵守环境立法的相关要求,确保雾霾问题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三、结束语

雾霾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所遇到的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针对雾霾问题,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应重视环境立法、环境守法和环境执法,对环境污染和保护予以明确法律规定,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部门的威慑力,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宏彦.雾霾背后环境法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25).

[2] 穆治霖.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

[3] 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论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4] 张杰.我国雾霾污染防治的法律浅思[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4(4).

[5] 刘思含.雾霾治理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5(19).

篇4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创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创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创建第一标准,全面推进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作出贡献。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了好几个方面: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待得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在调查中,我发现以前的随处可见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上依稀可见有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的是居民以图一时方便,从自己家窗口将废弃物扔出去,这不仅仅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被弃的是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伤害了。与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装入一个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楼道下,等社区清洁工来处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往深处思考,也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夏天,由于天气很热,食物很容易腐蚀,这样就很容易招引来苍蝇这类飞虫,而且也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清洁工人没有及时处理好垃圾,那么垃圾袋堆积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有的老人经过时,没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脚,很有可能造成伤害。

那如何解决呢?在我们调查中突发其想:在每个楼道底层的楼角处放一可关闭的有盖垃圾桶,居民将垃圾扔入桶中,并随手关好盖子,防止怪味散发,垃圾由清洁工人定时清理,保证不让垃圾过多而造成无处可放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噪声污染也需要及时解决。暑期还未结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学习,而较多的上班族们已投入工作之中,据调查,很多人都会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好好休息一下,现在很多社区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爱玩的心理的孩子们会在饭后集中去健身处,也就无法避免大声喧哗,其实他们已造成了噪声污染,对于孩子们,要剥夺他们玩的权利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此问题的策略就是显得比较令主管部门头疼的。我个人认为建一些室内娱乐场所也可作为一个好方法,但它须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社区宣传教育孩子们要照顾其他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做到不大声喧哗,那么对于社区居民的生活就不会造成影响了。

生活是个人的,而环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对环境有利的事你并没有吃亏,其实你在给你的生命健康画上一条延长线,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环境问题才能完善解决。

社区环境卫生调查报告范文二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为止,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社区来讲要从小处着手,让居民树立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调研,共建社区无大的企业和工厂,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主要是生活垃圾包括固体废弃物清理和堆放问题。

一、共建社区街道情况

一条街:建设街。四条路:广西路,一路、二路、三路和青松路。其余为巷道。

二、垃圾堆放情况

主要四个垃圾点分布在:(1)广西北二路(18组)(2)边疆乡西侧(9组)(3)筷子厂(6组)西侧2个垃圾点。

据统计共建社区公厕9个,分布于居民区。公厕附近有垃圾堆放现象。

三、整改建议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环卫处加大整改力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努力与居民共同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新局面。以下是从社区实际出发,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议环卫处合理分配人员,做到分片专人管理。

(2)由于我社区狭窄巷道多处,环卫车进出困难,希望环卫处可以借助人力,利用好清洁车,使垃圾定点堆放到环卫车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

(3)我社区9处公厕都没有设置垃圾箱,居民在上厕所之便随手堆放垃圾。

以上是我共建社区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从社区角度出发,有望环卫处加大整改力度,解决迫在眉睫的垃圾污染问题。

社区环境卫生调查报告范文三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好几个方面: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的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又有多少人会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行动中呢?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为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我于201x年对我所住的街道社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1 调查目的

通过社区环境的调查,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做起,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2 调查范围

城市各街道小区,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3 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4 调查情况

通过对各街道小区的调查,我发现以前的随处所见的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边角上依稀可见有少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的。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洁工没有及时清理,而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还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体废气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炎热夏天会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味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能招来许多苍蝇、蚊子,从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虫媒介传染病的散发和流行。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经过而没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从而会造成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些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单位引起的粉尘污染严重,造成社区空气中粉尘浓度增高,从而造成人们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但提高,汽车以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在社区对还在休息的人们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中午休息期间会使一些人烦躁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1 在对随机抽取的2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4.1.1 请问你平时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9人,占45%,回答不会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7人,占35%。

4.1.2 平时关注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吗?

大多数回答不会,占55%,回答会的占5%,觉得于己无关占40%。

4.1.3 你将废弃的电池怎么处理?

选择随手扔掉的占30%,选择扔进专门的垃圾箱的占17%,无所谓的占5%

4.1.4 你实行垃圾分类了吗?

选择实行的占20%,不实行的占80%

4.1.5 你赞成用塑料袋吗?

赞成占37%,不赞成占20%,无所谓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没有随地吐痰或扔烟头的习惯?

有的占20%,没有的占50%,有其中一项的占30%

4.1.8 你有没有随时乱扔垃圾的习惯?

有40%人说不太在意,25%说偶尔,25%说不乱扔垃圾。

4.1.9 你认为环境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有些人认为环境就是简单的不乱扔垃圾,少数人认为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

5 结果分析

5.1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5.1.1 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数人对环境问题并不关注,认为与己无关,不自觉的乱扔垃圾、吐痰,对于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是熟视无睹,对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也未能身体力行地参加,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无关。

5.1.2 小区规划不力,管理不严格不科学,任意倒垃圾造成严重污染,处理不及时致使臭气熏天,有些部门对房地产建设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尘污染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未能达到各阶层,环境保护部门整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环境保护工作陷入瘫痪,阻碍工作的整体进度。

5..1.3 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质有差距,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环境工作的难度。

5.2 社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2.1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随地乱扔垃圾滋生了大量细菌,冬季尚好,尤其是夏季大量的苍蝇,蚊虫等,传播疾病,污染空气,工厂排放废气混合着大量的木屑和有毒气体,使得很多的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5.2.2 使土壤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袋及其难以降解的物质,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

5.2.3 垃圾填满,降低了垃圾填埋厂处理垃圾的能力,垃圾中有细菌,病毒等物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

5.2.4 垃圾焚烧对环境造成的严重二次污染,焚烧时产生大量黑烟,有毒气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6解决措施及建议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6.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多种活动,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6.2 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 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垃圾焚烧。

6.3 环境部门应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及体系,加强对环境监督力度,各阶层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6.4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6.5 实行环保奖罚制度,奖励对环保有突出贡献的人,对工厂任意排放行为进行治理管制。

6.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机构,

6.7 个人要加强学习,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为环保贡献自觉的力量。

篇5

【关键词】企业;环境污染;生产

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为共存共荣,兼筹并顾之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掠夺环境资源成就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事实,在上个世纪中期面临考验。因大量使用气氯碳化物等化学物质导致臭氧层破洞,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致使皮肤癌及白内障等病症罹患率增加;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暖化,继而引起气候变迁;因医疗废弃物及有害事业废弃物的任意弃置,垃圾掩埋场的不敷使用或未做妥善的防护措施等,严重污染环境;为求生活的便捷,大量使用对环境不友善的物质,增加环境负担;为了达到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水准,相对牺牲了环境的保护。

一、生产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国内生产企业存在“偷排现象”。生产企业每天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无论是堆放还是处置都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运行成本。当前,我国的小型企业大多数都是不具备防治污染的资金、技术和相关经验的。很多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为了解决当地人员就业等社会问题,会对一些环境不达标的企业放行。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大中型企业则突出表现在一些缺乏必要的诚信经营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些企业宁愿选择不讲社会公德的乱排放,不惜损害周边群众的利益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在经营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的环境利益。

2.跨国公司的“入乡随俗”。跨国公司通常都是历史悠久、资金雄厚,而且拥有领先的技术和防治污染的经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避免污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据报道,肯德基、必胜客、百事可乐等九十家跨国公司上了环保“黑名单”。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保护环境甚至已经成为了那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有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八家工厂里有七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是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跨国公司的管理非常严格,环境标准也很高,但我们发现有很多跨国公司竟然连最基本的环保标准都不能达到,结果真让人无法置信。

3.企业违规排放的危害。环保法规定企业产生的污染水体在排入城市管网前必须经过企业内部的预处理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和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比较苛刻,若企业将不经预处理的污水排入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会将微生物毒死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瘫痪。有些企业在郊区江河边设厂,直接将未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中污染周边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不仅使该地区的农作物受到污染而且会严重污染依赖饮用地下水的附近郊区居民的饮用水,威胁着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4.环境污染对企业自身的危害。根据我国的环保法规,受到环境监察机构查处的污染企业将处以罚款和停产整顿,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会被关闭取缔。由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表现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企业一经在社会公布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效益。

二、政府解决企业违规采取措施

1.排污费标准提高。在环境污染方面,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我国现行的2003年2月28日颁布实施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其中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只相当于目前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实际征缴率更低。为了使排污费征收标准接近污染治理成本,国家环保总局有望近期出台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去年7月25日曾表示,我国准备分3年将现在的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促使企业自觉减排污染。

2.环保纳入诚信系统。去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保总局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将环境违法企业信息纳入银行的企业诚信系统,作为银行系统放贷的依据之一,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今后将会因在环保方面的不良记录遭受银行信贷限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同时与商业部联合了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严格控制环境违法企业的产品出口,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3.政府提供法律援助。已往出现环境污染损害案件,受害者面对企业由于缺少法律援助而处于弱势,这种状况将有望被转变。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筹建12369投诉中心,下一步将鼓励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就环境污染问题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讼。

三、对生产企业解决环境污染的几点建议

解决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首要是解决企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清洁生产在产品的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使工业废物得以避免、减少和循环再利用。

1.源头削减,防范于未然。企业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从而减少废物;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发新材料来代替原来使用的材料。新材料应当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性能,在新材料的获得和处理过程中应当产生较少的废料;使用的新材料要保证无毒无害,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2.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循环使用工业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深圳日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采用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废弃塑料生产加工各种再生塑胶原料,实现塑胶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一天可吃掉“废物”100多吨。包头钢铁集团采用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都再用于生产,让用水全部循环起来,使包钢工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3.建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废气需经过专门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某些废水废气排量较小的企业,可以将废水废气收集运送至专业废水废气处理厂,而对于那些排放大户,必须建立自己的小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张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J].环境保护,2002(12):34~35

[2]黄新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福建环境,2002(6):38~39

篇6

1.1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对我县一些农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地方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用普通的喷施机器去灭虫,而且农药都不是生物农药,这些落后的喷施农药灭虫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在很多程度上污染环境,农药不但污染大气,而且通过降雨还会污染水资源,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同时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大大减小了农药的灭虫功能,但还会杀死很多有益生物,农药残留在庄稼上,被人食用,对人体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化肥不可能被庄稼全部吸收,这就导致化肥流失,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水质的富营养化,还会使土壤受到破坏,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破坏土壤的原有特质结构。

1.2对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污染的防控措施农药化肥等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为了使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在使用中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建议在农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样既减小了对土地的损害,又生产了“绿色食品”,做到环保,健康。

2.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做好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家禽牲畜类的粪便等,这些垃圾是病菌传染的主要载体,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对家禽和牲畜的瘟疫传播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方面对于农村废弃物处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看来,发展沼气工程与无公害农业实现整体化,采用循环再生,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我县农村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的农村废弃物污染及早得到解决。家禽牲畜类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饲料和肥料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成优质饲料或有机复合肥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不仅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粪便类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污染状况,切断病菌的传染,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好农村周边乡镇企业的各种污染问题,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3.1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县是山区农业县,我县一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不懈努力。而县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的发展,乡镇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污染方面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水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我县乡镇工业行业大都存在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和设备简陋等方面的问题。我县乡镇地区企业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设备购进的大都是廉价设备,这本身就对环境污染存在潜在的隐患。我县缺少对乡镇地区企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县的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一级检测部门不到位,存在环境问题无人问,环境事故无人管的现状。

3.2对与乡镇企业污染情况的处理措施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县应该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无论是在乡镇政府,还是在乡镇企业,都要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综合环境防治体系,在乡镇政府,或者村级部门,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起来,使农村环境极大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的家园越来月美丽,身体越来越健康。对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来说,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帮持下,购进新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减小因设备和技术的问题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4.小结

篇7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发展;治理措施;江油市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86-02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实行无公害绿色消费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防治水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油市境内的昌明河和涪江一道,是江油人民的“母亲河”,是穿越江油城市内十分重要的河流,盘江是江油市第二大河流。江油市境内河流两岸环境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江油市加大对昌明河和盘江河的综合治理,对全市畜禽养殖户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积极创建省文明卫生城市。通过一系列措施,美化了江油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档次,拉动社区文明建设,使原有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江油市境内,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对江油市畜禽养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

1 江油市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大量投入,江油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批设施先进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2-4]。

2012年,江油市全年存栏生猪67.06万头,年出栏肉猪82万头;存栏小家禽650万羽,年出栏家禽1 650 万羽。共有养殖专业户3 458户,其中鸡年出栏500羽以上的有588户,鸭存栏500羽以上的有320户,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 2 545户。

目前,江油市有畜禽宰杀场(点)42 个,其中25个为生猪屠宰场,另17个为家禽宰杀点。

在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畜禽粪尿对江油市境内涪江、昌明河、盘江等河流水环境的污染加剧。

2 发生污染的原因

随着江油市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远远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造成江油市境内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未建立粪污处理设施或设施落后,达不到治污要求。

(2)家禽宰杀污染极为严重。境内大部分的家禽宰杀点都无污染处理设施,尽管有少部份家禽宰杀点修建有污染处理设施,但其设施也达不到环保要求。

(3)个别生猪屠宰场修建有沼气池,但建而不用,使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4)外地人员到江油市租用农房从事养殖业,治污设施不到位,加重了江油市污染区。

(5)治污设施缺乏检修,达不到治污效果,甚至闲置。

3 治理措施建议

加大畜禽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降低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江油市畜牧生产工作的重点。

3.1 加强领导管理,实施专项整治

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是一项变废为宝、为社会和人民造福的重要工作。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费用高。江油市对此高度重视,对相应部门下达目标任务,设立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承包人制度,层层落实具体责任。

(1)推行行政主管污染治理工作的乡镇负责制。分管农业的乡镇长(街办主任)负责落实,明确具体办事人员,并与年度考核业绩挂勾,确保养殖污染治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把养殖污染纳入法制轨道,做好治理污染宣传工作,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畜禽养殖户充分认识养殖业造成水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

(3)及时总结,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各乡镇在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及时反馈进展情况、治理经验、整治难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与有关部门协商,以便及时处理,确保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监督检查。各乡镇实行专人负责治污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畜牧、环保等单位进行不定期督查,确保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顺利完成。

3.2 治理措施

(1)根据江油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养殖小区的建立逐步规范江油市养殖业,引导全市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解决好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在江油市中坝、三合、太平三镇的城区范围内设立禁养区,统一规划,对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户,动员其搬迁到规范化的养殖小区。

(3)种养结合,实施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可采取干燥法、发酵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畜禽养殖场(户)不得任意向水体或者其它环境直接排放畜禽粪便、废渣或者污水等污染物。

(4)对市内河流周边的畜禽屠宰场进行综合治理。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畜牧、工商、农业、商业、环保等部门配合对所有畜禽屠宰场进行全面检查,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有设施建而不用、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屠宰场一律予以取缔或停产整顿。

(5)对市内河流周边的养殖场进行规范,根据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通过修建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处理养殖粪污。条件好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沼气池的修建要提高科技含量,要组织专业队伍定期进行检修、清渣、换粪等。

(6)加强对外来养殖户的管理。外来养殖户在江油市租用本地农户的场地进行养殖,由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没修建畜禽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因此,应制定适当措施,对外来户必须要求他们修建粪便治理设施,无设施的当地政府要强制其搬迁。

(7)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公害处理。江油市境内沿河两岸有少部分养殖户向河内丢弃病死畜禽,针对这种情况,各乡镇要加强监督,设立举报制度,对乱扔病死畜禽者进行严惩。

(8)推广粪污治理新技术,继续探索粪污治理新途径。采取微生物净化、粪尿分离、粪便生物处理、利用粪尿产生沼气、改善日粮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养殖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4 小结

城市河流是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水环境质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对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以促进江油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美解,何华西.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4):315-318.

[2] 李丽立,张 彬.降低畜禽粪便对水源污染的日粮营养调控的措施[J].中国商办工业,2000(5):47-49.

篇8

目前,在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方式方法上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一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纠纷,对这类纠纷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二是环保部门在污染纠纷的防治上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力量薄弱,手段单一。三是污染企业往往是重点保护的纳税大户,环保部门经常在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时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公正性。

为此,建议尽快采取措施,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污染纠纷的综合治理机制。具体建议:

一、完善环境非诉讼机制

着重完善协商和仲裁的机制建设。一方面,健全协商机制,建议国家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制定有关协商解决环境纠纷的规章,明确协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同时,支持环保公益团体援助弱势一方进行平等协商。

另一方面,健全环境仲裁机制,加强相关立法,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明确仲裁作为环境民事纠纷的法定方式之一。设立专门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环境仲裁委员会,依法各自独立仲裁环境纠纷。仲裁委员会由环境行政机关的代表、专家代表、行业协会的代表、公益性环保团体或者公众的代表组成,并逐步实行环境纠纷仲裁员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环境仲裁员的准入门槛。

二、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建议对环境案件进行分流,对于事实情节清楚、没有复杂的技术性问题的环境案件仍由基层人民法院作为其一审法院。对于案件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问题的,或人数众多的、影响范围较广的,或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应交由中级以上法院根据其管辖范围确定一审法院。继续探索在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设立环境法庭,并对法官培训专门的环境法律和环境保护知识,培养专门的环境法官,增强法院审理环境案件的办案能力。

三、环境治理部门和社会综合治理部门要履行监督职能,防范环境污染纠纷

一是政府要切实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三同时”政策法律原则,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纠纷隐患,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综合治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协调指导。二是政府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造成环境污染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群众与政府、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群众难以及时、完整地获得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使各方在良性互动中达成共识,而不是在造成既成事实后产生纠纷冲突。三是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各类环境污染纠纷的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四是社会综合治理部门应吸收同级环保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防范列为社会治安的专项治理内容,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五是建立基层(乡镇)环境监察队伍,并加强管理与业务学习。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保险;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FO-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123-05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全民关心的话题,有时甚至引发了[1]。各种可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政策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在部分地方试行效果不好,使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很多人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正是基于此疑问,本文从国外经验、市场比较优势两个维度来诠释企业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必然性、合理性。

一、从现实来看,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实施强制性保险

为了找到一条规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能够及时有效赔付受害人、平息社会纠纷的手段,引起了理论界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我国在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责任保险试行,有的省份成效好一点,但很多成效一般,甚至很多大企业都不愿意参与,出现了管理层看好、宣传乐观、学者极力推崇却在实践中遇阻的尴尬现象。

从试行情况来看,环境责任保险推广难,企业不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因为企业有自己的认识,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很重视生产安全,不会发生事故,有侥幸心理;有的企业认为已经购买了安全生产责任险,没必要再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去想两种责任保险的不同;有的小企业,盈利有限,处于维持状态,表示要他们买环境责任保险等于强迫他们破产;有的企业实力雄厚、财大气粗,轻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过于自信能解决一切问题,主观认为购买环境保险是多余的。其次,地方保护主义降低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正是有了地方保护,一些企业有环境问题,依靠地方政府协助解决,相应的成本也低些,自然就形成了源于地方政府保护的低投保愿望。很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往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对于能够带来税收的企业,是否造成当地环境破坏很少顾及,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违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滥用行政权力干涉环境执法、干涉法院判决来保护本地企业,使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再次,没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制度性根源。从总体上看,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规范,当然《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相关规定的,只是不足以应付目前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规定阙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规则,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推出需要法律依据。直面环境污染严峻、环境事件不断爆发、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问题,通过立法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是目前一个亟待实施的制度选择。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显示出了很高的兴趣,积极展开了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第二类是思考探索环境责任保险的理论问题,包括基本原理、运行方式、责任原则、救济制度等,第三类是描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当然,也有不够之处,如对于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还欠缺有说服力的论证。

二、从历史经验来看,强制性保险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

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只是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实施的力度和幅度有所不同。从总体来看,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种类型第一,基本上是强制性责任保险。瑞典很早就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定了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依据瑞典《环境保护法》第65条规定,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都要依据法律或政策的指引及时购买相应金额的保险;第67规定,如果由企业在规定的缴纳保险费时间过后没有如实缴纳费用,相应的保险公司应该及时汇报给监督机构,监管部门要督促企业缴纳并收取罚金,企业要如实执行,不得为此拒付或进行申诉。巴西也制定了普遍的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1981年在其第一次通过的《环境法》中,第14项条文规定,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需要为其污染环境造成损害赔偿,不管是否存在什么原因。1998年颁布的环境犯罪法案,规定了环境污染达到一定数量或者是行为达到相关标准者将会课以高达几千万美金的本币罚款。还有一些州都规定,潜在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都必须购买保险。严格的环境法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为了控制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银行,也有部分外国银行分行,提出贷款的环境保护条件,即客户须提交应付可能出现的污染风险的保险单或者担保。

芬兰也是实行强制性参加保险的,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有专业性规定环境保险的法律,他们专门性的保险公司受理环境责任险的投保,这样到了污染损害事故出现导致损害时,污染被损害人可以向致害人索赔,也可以索赔于保险人,可以及时使被损害人有个基本的补偿,最大程度的节约了被损害人的时间、精力和求偿费用。第二,部分是强制性责任保险。在美国,从形式上看,总的来说都是以自愿为基础,依据保险原则对于那些突发性偶然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形成的损害给与赔付,保险赔付金额也是以约定为限,而那些有计划有规律的污染或者是常年排污致使量的逐渐增加形成的损害,是不予赔付的。这并不等于说,环境保险是自愿选择的,因为依法规定海洋石油污染的赔付是需要购买强制性保险的,包括进入美国海域的其他国家船舶。政府环境署的政策还规定,只要是危险物或有毒物在其整个保存、加工、成品、物流及其废弃物料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均需要购买强制性的保险,以备其可能的损害人身和财产形成的赔付。

在德国,也实施了强制性责任保险,但与美国有些不同的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具体的一份名录,上面写着具体的行业和物品类别,都被认定是具有很大的环境损害危险的,只要是涉及这些行业或物品类别生产、物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均被要求出具证明其有能力处理也许会产生的可能风险。这些被要求出具的证明,包括了环境责任保险,也可以是其他的,如出具州政府担保、金融机构担保等。这个法律规定是出在1991年《环境责任法》,之前并没有这么严格的法律性规定。印度实行部分企业强制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其具体的法律规定与美国很类似,但采取了德国列举名录的形式。依据其1991年的法律和1992年的政府环境部门政策,有五个大类的一百八十二种物品被列入名录,涉及了高危害、剧毒、易腐、易爆等因素,企业必须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但很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法律规定,其本国的国家控股企业可以不买保险,因为参加一种环境损害赔付基金。第三,强制性责任保险为辅。在法国、英国,强制性保险只是辅手段,大部分的行业或领域都是由企业去考虑是否需要保险,只有在很少的领域需要购买环境保险。在20世纪60年代前,企业如果认为要应付未来的环境不测赔偿,适用传统的一般责任保险,因为没有独立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到了1977年,由英法两国的相关保险企业联合推出了一些环境保险业务,才使环境责任保险业务扩大。由于有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公约》,这样,在海洋油污损害赔付方面,就必须购买强制性的保险,因为英法两国都是主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国,有义务遵守之。从工业化国家的环境保险立法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在一般的责任保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保险是以私法范畴的自愿责任保险为基础,部分实施公法范畴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三、从市场运行来看,强制性保险具有比较优势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不仅仅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严峻,还因为这项制度契合了市场机制运行,在应对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救济、纠纷消解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预防与治理企业污染的制度性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很多种环境污染解决方案或控制措施被实施或探讨,主要有环境税、排污许可、公益诉讼、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这些解决方案或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作用,但是并没有有效解决企业污染问题,一些共性的因素是地方政府政策经济导向弱化了环境保护、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但对制度约束污染认可度和参与度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陷、守法和持法成本高等,也有的是因为执行不力,有的是本身就有缺陷,如环境税在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公益诉讼耗时长成本高、排污许可和排污交易的监管不易,等等。与环境税、公益诉讼等制度相比,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着内在的独特优势(见表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与其他制度的比较)。

(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平衡受害者与企业双方利益的功能

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侵权责任的分担,是以责任社会化的方式补偿环境污染受到的损害,对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受害者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寻求救济:第一,与污染企业协商解决;第二,受害者向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处理;第三,直接向法院提讼。由于受害人往往是普通群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个体是鼓励的、势单力薄,与经济力量强大的企业相比,没有协商谈判的优势。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受害人向当地政府行政部门投诉、请求调解赔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诉讼是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主要途径,但是环境侵权受害人通过侵权诉讼途径获得赔偿非常困难且耗时、耗精力,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实例与受污染损害数量相比极不相称。

具体而言,一是受理、证据收集及质证、责任认定等耗时费力;二是刑事责任一般以造成环境事故为前提,事实认定有法定程序;三是司法救济途径耗时长、阻碍多;四是环保部门的执法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取证并不易;五是在重大污染事故中受害者诉讼的主体资格不符合我国公益诉讼的要求。在一些污染损害事故中,一方面环境事故涉及面广、受害人数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故,侵权企业可能会不给付或者满足不了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要求,甚至因为赔偿而倒闭。而有了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减轻侵权人的压力,避免环境侵权责任人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和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济的两难处境,有助于简化维权途径、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已经产生污染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来说,环境污染的公害性和扩散性特征导致企业侵权可能负担巨额赔偿,而巨额赔偿容易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购买环境责任保险是规避风险、转移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企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保险公司会代替企业理赔,企业仅仅需要支付一定的投保费。因此,企业就利用该费用将环境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并把环境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避免侵权人因赔偿负担过重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解除企业的偶然性巨额负担,而且有了保险公司的督促和保险费率的升降调节,还会激励企业注重环境污染的预防及其治理,包括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风险,建立环境污染风险事故管理制度及其预警机制,加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处理措施。这样,自然也就促进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从立法价值来看,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从表面上看加重了一些企业的负担,但实质上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演进历程及其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内容来看,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本应该是统一的,应该共同发展,但在具体企业发展中,就有可能是矛盾的。有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法律制度各种可能的空隙,以污染排放、牺牲环境的代价,取得了超额的经济利益。政府通过立法干预,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受害者给予及时有效补偿,体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在产业革命初期,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形成了捍卫私权的民商法律权利制度,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垄断、严重污染、格式合同等问题,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立法应运而生,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其作用方式自然也就是公法作用方式与私法作用方式的结合,宗旨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9]108。虽然立法规范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倾斜重点,但这些立法的宗旨始终在于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三)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有助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也是政府出面协调,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有时还被迫买单。从目前制度规定来看,一旦出现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及其责任人员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有民法上的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责任,刑法上的惩罚、拘役、有期徒刑等惩罚,行政法上的罚款、停止生产、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但是事实上在环境执法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中,很容易受经济利益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

甚至有些地区因为利益的原因对一些污染企业听之任之,致使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受害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样的处置过程,又暗示了地方政府是企业环境问题的最后保障和兜底者,加剧了政府对于环境事件处置的难度,一旦不慎反过来会破坏地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执政为民的形象。相反,如果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则有助于减轻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监管负担和突发事件处置压力,等于把一部分监督职能和处置负担转嫁给保险公司。在预防企业环境污染和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中,政府行政性制度不少,如征收环境税、实施排污许可、建立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等,由于有政府行政权力执行,自然可以执行到位,但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比环境责任保险更有效,更替代不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征税,理论上的税收水平应该正好是该企业污染导致的社会损失。征税和排污许可有同样的作用,如果征税的水平高,让污染企业受不了,甚至破产关门,但究竟征多少税,面对各种各样的企业及其各种形式的隐性显性污染,实在是很难计算其税基和税率。

排污许可,就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一定量的排污排放许可。排污许可和征税的性质与执行过程相差甚远,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企业都会增加内部的成本,因为这部分钱交给政府机构了。征税、排污许可、责任保险三者都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和“外部成本内在化”的意愿,旨在改变企业污染不负责的情况,但向企业征税、行政许可企业排污会形成地方政府一种收费,本身也会有成本,有时还容易产生经济寻租现象,而受害者更是不能直接得到救济。比之于征税或排污许可,环境责任保险是通过企业向保险公司交环境保险费的方式使得污染企业加大成本,而污染被损害人直接得到了赔付,体现了对受害者的及时救济。至于建立全国或各地的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用政府的钱给受害的群众提供赔偿,对众多的纳税人来讲是不公平的,而有人提出可以由企业交钱,那么对于污染较轻或污染处理设施健全的企业不公平。何况,政府主导的公共补偿基金,从既有的基金会来看问题很多,政企不分极易导致有关系的当事人的好处、会闹的当事人的赔偿。相对而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是一个对污染受害者和纳税人来讲都是公平、公正的方案,也相应的解决了政府部门不堪重负、行政权力寻租现象。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试行结果不理想,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相反要通过立法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来预防和治理企业污染,因为环境责任保险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当然,环境责任保险立法反映的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杨于泽.逢PX必反体现公众环保焦虑[J].法制日报,2012-10-30,(7).

[2]王超然.环境责任保险亟待创新突围———基于湘鄂冀三地环境责任保险试行现状调研的分析[J].环境经济,2011,(8).

[3]肖爱,李峻.协同法治:区域环境治理的法理依归[J].吉首大学学报,2014,(3).

[4]陈冬梅,夏座蓉.析美国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2,(2).

[5]别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保险研究,2007,(8).

[6]胡艳香.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1,(5).

[7]王朝梁.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依法构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2).

[8]蓝寿荣.休息何以成为权利[J].法学评论,2014,(4).

[9]蓝寿荣.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若干问题释疑[J].法学论坛,2013,(6).

篇10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后,政府会采取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惩罚。惩罚通常都重点立足于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却缺乏对受影响居民的损害补偿。即使居民获得了相应补偿,也因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而缺乏公平性,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我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付费”,污染的集体或个人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以金钱补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这导致了污染者缺乏责任意识,降低了污染补偿的效率,拖延了救济时间,使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的现状,发现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污染损害评估标准不明确,公平性缺失。工业废水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追究污染责任者所应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工业废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一方面,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使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浒苔等很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污染物也间接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沿海居民越来越重视滩涂养殖,从以前的养鱼、虾、蟹到养殖更具有经济价值、具有观赏性的水生动植物。这些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也给一部分人创造了就业机会。①然而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切断了部分以海产养殖为生的居民的物质来源,对居民产生影响。由于工业废水污染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损害无法直接衡量,导致了工业废水污染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各地的补偿规定不统一,缺乏公平性。

第二,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成效。政府在污染损害补偿工作中属于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即环保、海事、渔业等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对各自负责的水域进行分工管理。根据规定,各地环境保护局定期汇报污染排放情况,同时,中国环境总站也每年至少两次报污染源排放情况,每年应不少于两次,以便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并受害居民的损失。该规定使政府定期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并方便查看整改效果。但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频率极低,并未按照规定报告,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海洋污染的重视程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强,且监测结果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官员私吞补偿款的现象日益增多,本应获得补偿款的居民无法得到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可见,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政府部门忽略了本应承担的监管失责的责任,忽略了作为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主要污染责任者都执行“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使排污者产生错误的意识,认为排污是应享有的权利,付费就是承担的责任。因此,排污者并没有关注污染后对国家和社会的补偿问题,在排污时无所顾忌,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而政府在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时注重强调减少排污,并没有强调造成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在整个损害补偿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在海洋污染损害追究责任时,排污者相互推诿。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潜伏性强,周期长,“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使得海洋环境问题出现时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对主要责任者进行处罚。

第三,污染处罚力度小,影响补偿进程。我国先后通过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都对海洋污染防治进行了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或单位应缴纳罚款,这虽然使得环境污染补偿有法可循,但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忽略了责任者若并未按规定缴纳罚款,相关责任人是否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问题。此外,《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补偿的相关规定,其中并非所有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都应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漏洞,通过私人方式用远低于法律规定的赔偿金额补偿当地居民,逃避相关环境主管部门的问责。②大部分的法律或规定仅明确了原则性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但却缺少具体的赔偿措施,法律或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措施较为模糊,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罚过轻。海洋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多数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害仅通过缴纳罚金即可免责,罚金的数额远不能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只有造成严重损害的,才予以刑事处罚,使得补偿缺乏强制性。

二、解决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工业废水污染使居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也使我国在补偿问题上陷入困境,除了在法制方面的滞后外,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环境的环保观念,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笔者认为,针对现阶段我国在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于法律、政府监管等几方面。在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方面,我国政府的基本应对措施已初步成型,但在保障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政府应真正做到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同时认清自己是间接责任者,做好污染损害的补偿问题,保障沿海居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致力于探究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机制,重点探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发现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完善海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着力于解决我国海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的问题。

(一)建立对工业废水污染的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污染影响评价制度,首先应明确评估主体,可以是当地的环保局或政府委托的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其次应确定评估对象,重点评估对象主要包括渔场、自然保护区、海滨游乐园、养殖区等;最后要确定评估依据以及评估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可包括生物资源损害、主要污染面积等方面,评估依据应以并以污染物的浓度增量为准。另外,也应充分利用学校以及有相关技术的社会团体或组织等进行污染检测,最后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明确主要排污者的责任条款。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不易评估,且缺乏严格的标准,因此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部分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细化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估制度。如山东省颁布了以损失数量为标准的补偿措施,即对本辖区海洋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不足1000万元的,应由设区的财政部门直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赔偿要求;造成1000公顷损失的,需缴纳2亿元补偿费。此类规定较为详细,标准明确,使补偿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监督管理力度工业废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污染者的直接责任,也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间接责任。在保证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政监督,确保补偿真正落到实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不仅取决于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发挥其经济职能和文化、社会职能的同时,也是社会运行的监管者。在社会危机发生的同时,既要发挥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要负责事件的预防,在污染补偿方面最能体现政府的监管预防职能。政府应明确定位,不仅要做好污染的预防、监管工作,还应意识到作为间接责任者的定位。政府作为监督者和管理者,应发挥好作用,防止海洋污染事件的扩展,以免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利益受损。为了确保补偿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也要加强外部监督。政府应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很少,且大都进行公益服务,缺乏政策倡导型的组织。而大部分群众所熟知的组织,如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等,都是半官方社会组织,具有政府背景。由此可见,我国缺少能够真正站在公众立场上表达意愿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应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决策的过程中接纳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并鼓励其在污染赔偿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做好指导工作。我国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处理办法是“先污染,后付费”模式,即当排污违反法律规定时,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罚款处罚。这种处罚方式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才采取措施,罚款的金额远不能弥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补偿也不到位。因此,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形成一种新型的模式———先付费后污染,也可称为“优先赔付”。在“优先赔付”的前提下,污染者先向政府缴纳排污的费用,获得政府颁发的排污许可证,其中明确规定排污的限度,并派遣专业人员监督,当排污达到限度是时则不再允许其继续排污。排污者事先缴纳的费用则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金,作为政府清理污染的费用以及利益相关居民的补偿。这种“优先赔付”的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污染损害,保护海洋环境,也能对受到污染损害的居民提供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