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2.适时的原则
篇2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1.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以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3.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性强等。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篇3
【关键词】患儿家长;儿童;安全用药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安全用药越来越重视。如何做到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为提高家长的安全用药知识,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笔者对200名住院患儿家长开展儿童安全用药健康教育活动,并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验证健康教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以2011年9月我院200例新住院患儿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同时多人陪护患儿者,从中随机选取1名作为研究对象。200名家长中,男85人、女115人,年龄28-62(41.7±5.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5人,高中、中专72人,大专及以上73人。与患儿关系:患儿父母156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24人,其他20人。住院时间2-34d。
1.2方法
1.2.1儿童安全用药知识调查复习文献和咨询专家后自行设计儿童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进行小样本预调查后修订而成。依据医学常规和专家意见确定正确答案,包括是否认为中药都没有毒副作用、维生素类药给孩子长期服用是否有利无害等10项内容。在患儿入院当天(干预前)和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的出院当天分别对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儿科护士,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儿家长现场填写并当场交卷。干预前和干预后发放问卷200份,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2.2健康教育干预在健康教育干预前,由医院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管床护士就儿童安全用药专业知识和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方式主要为讲授、示范和模拟练习,评估合格后参与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对患儿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用药健康教育,包括给每位家长发放1套自行设计制作的儿童安全用药宣传资料,主要内容为儿童生理特点、用药要求、常见的儿童用药知识误区介绍等;管床护士自患儿入院当天起,在第1次调查结束后针对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患儿家长进行评估、分级,结合其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每天用20min对其开展安全用药口头健康教育,解答家长安全用药的咨询,并做好相应记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知识的知晓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在中药的认识方面,很多家长认为中草药比较安全,当发现孩子有点小病时,常常自己买些中草药给孩子服用,其实,是药三分毒,而且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安全性只是相对而言,尤其是婴儿时期,身体各个方面都未发育成熟,随便服用同样损害婴幼儿健康。
3.2药物的选择本调查结果示,干预前对新药、贵药的认识正确率为56.5%,通过宣传教育,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认识都有很大的转变。
3.3抗生素被许多家长认为是万能药,51%的家长盲目地认为儿童感冒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他们没有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通过干预,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率提高到82.5%,χ2检验P
3.4对维生素类药物的认知调查发现,干预前家长认为维生素类药物长期服用有利无害。但是维生素类药物虽然有益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也要使用得当,千万不能过量。
3.5不同学历家长知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小结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医院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改善行为及生活方式,维护其身心健康。因此,医院应常规开展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满意度以及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卫生知识知晓率、信念持有率、行为改变率对照变化,来综合、全面评价医院健康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辅食添加 合理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36-01
儿童生长发育对早期智力开发及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起着关键。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在6个月内多处于正常范围,6个月后就有很多儿童出现生长发育滞后的现象,本文从辅食添加的时间、辅食的种类、质量、频率及其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影响辅食添加的因素对本县儿童辅食添加及营养状况进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璧山县儿童1000名6~24个月婴幼儿体检作为调查对象记录进行分析。体格发育测量均使用符合计量要求的体重秤和身长测量床、身高测量计。按统一的方法进行测量。儿童营养情况以百分位及WHO人群参考评价。小于第三个百分位值为营养不良。
2 结果
2.1 体格发育情况 儿童年龄比体重、年龄比身高、体重比身高小于P3分别为25.7%、34.9 %、 4.2 %,6个月,1岁年龄组小于P3百分率明显增加。
2.2 4-24个月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 辅食添加调查4-24个月婴幼儿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蔬菜三种食物添加情况,动物蛋白包括肉类、蛋类、奶类及水产类,植物蛋白为豆类和豆制品,4个月后辅食添加情况为随着年龄情况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蔬菜的添加都成增长趋势,本调查4-5个月婴幼儿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蔬菜添加率分别为 15%、 2.4%、11.8 %,18-23个月的添加率低分别为63.6%、 67.8%、32.4%。综合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蔬菜未添加的情况,4-5个月婴幼儿未添加情况62%.18-23个月占8.6%。
2.3 母乳喂养的0-1岁婴幼儿年龄比体重、年龄比身高、体重比身高均少于混合喂养,混合喂养少于人工喂养。3种喂养方式之间的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添加辅食的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发生率均明显少于未添加者,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对年龄比体重的影响更大。
3 讨论
辅食添加不及时,严重影响婴儿健康。儿童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患疾病,易死亡,也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调查中18-23个月中仍有部分婴幼儿未添加辅食,表明儿童辅食添加质和量的不足仍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小儿在4个月后生长缓慢,生长曲线低于国际保准差且差别加大,其主要原因为断奶后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不合适。
加大辅食添加的宣传力度,合理添加辅食,在婴儿辅食添加的三个关键月龄段中,以7-9个月龄的婴儿辅食添加不及时发生率为最高,此时期为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婴儿在此时期缺乏咀嚼固体食物经验,往往一岁后出现不成熟或不灵活的舌运动而影响吞咽,本调查显示,蛋类和谷类添加较好,但在4-6月龄谷类食物的添加中,饼干类的不及时添加率较高未6.3%,这与家长没有进行科学的育儿指导有关,认为此时的婴儿尚未出牙,不能咀嚼固体食物,从而不给予饼干固体食物,以致错过添加固体食物的敏感期。到12月龄时碎肉的添加不及时发生率为2. 7%,分析其原因,此阶段的家长认为这些动物性蛋白类食物较难消化吸收而未给予添加。婴儿不及时添加肉类,将大大增加其患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应强调多食豆制品,因豆制品是植物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而且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钙,且价格便宜,宜加大力度宣传,让儿童家长意思到植物蛋白的优点。
本院近年开展了优生、优育、优教的系列健康教育讲座活动,除做常规的儿童保健外,还针对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缺乏的特点,开展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喂养技能讲座,使家长普遍掌握了婴儿在不同月龄生理特点及相应的辅食添加时间。辅食添加情况良好,但部分家长因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在一些事物添加方面仍存在误区,提示应坚持科学指导,不断纠正辅食添加中的误区,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路平孙晓勉 贾梅辅食添加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关系[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 11 .
篇5
1 儿童铅中毒的概念
儿童铅中毒和一般的传统定义不同,它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铅中毒而是表示儿童体内铅负荷已经处于有损于自身健康的危险水平,是一种亚临床状态。1985年美国CDC规定的标准为:血铅≥250 μg/L,EP≥35 μg/dl。但此后的研究提示血铅在100~250 μg/L 时,即可对儿童的智力及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且血铅73 μg/L即可出现神经行为和认知缺陷,血铅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及心理发育均呈负相关,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未见铅作用的临界水平,因而提出铅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无安全的临界水平,由于铅在体内无任何的生理功能,理想的血铅水平应为零。
2 儿童铅中毒的原因
2.1 含铅汽油的广泛使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迅猛发展,含铅汽油的大量应用是铅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使用含铅汽油的国家,环境中90%以上的铅来自汽车尾气[6]。
2.2 工业污染 铅广泛用于蓄电池制造、金属治炼、印刷、建筑材料及弹药制造等各种生产中,上述使用铅的生产行业大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
2.3 铅作业工人对家庭环境的影响 国内研究表明,铅作业工人的子女其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居住在同一区域,并在同一学校上学非铅作业工人的同龄子女。
2.4 学习用具和玩具的污染 迄今为止,铅仍然广泛应用于油漆的生产中,有学者对国产玩具、铅笔及常用学习用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部分玩具、铅笔、教科书封面及彩页、课桌椅的棕黑色油漆层中所含的可溶性铅已超过国际最高容许标准(250 mg/kg),学习用品中以课桌椅的油漆层、教科书的封面和彩页、深色铅笔漆层和颜料所含可溶性铅最高。由于儿童常有吸吮手指和啃咬玩具习惯,可溶性铅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在胃液中,玩具和学习用品所含的可溶性铅的吸收率可高达76%,最终被人体吸收蓄积。
2.5 食品的污染 WHO在1976年估计,一般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铅量约为200~300 μg。这部分铅的平均吸收率为10%,这样每天将有20~30 μg的铅进入体内。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铅的吸收率较成人高,大约为50%。主要含铅较高的食物有:爆米花、皮蛋、水果表皮(主要是杀虫剂含铅)[7]。
3 儿童铅中毒的分级
根据1991年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儿童铅中毒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和分级依照血铅水平共分五级:Ⅰ级血铅
4 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铅对儿童的主要影响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的损害,此外对消化、免疫及儿童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毒作用。
4.1 铅对儿童神经系统是一种极为敏感的毒物,其损害作用从胎儿期开始。Huel等人发现母亲孕期的血铅浓度与儿童(6岁)的总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定量能力和记忆能力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8]。母体血铅与脐带血铅浓度接近,且呈明显的正相关,而胎盘对铅几乎不起或只起微弱的屏障作用[9],因此铅很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未发育成熟的胎儿脑内皮细胞不能阻止铅进入脑组织[10],从而造成尚未发育成熟前就受到铅的毒害,导致各钟严重的远期后果。David 1992年报道了他对148名学龄儿童的随访研究,发现出生前接触低剂量的铅(100 μg/L),10年后这些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下降[11]。铅对胎儿脑损害的远期效应还能够影响儿童的平衡机能等。
4.2 儿童期的脑由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较成年人更为敏感,尤其在接触高浓度铅引起的中毒易累及脑部而引起中毒性脑病[12],此病发生缓慢,常无特征性,其症状有兴奋或倦睡、肠胃不适症状、运动失调、头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此病可导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受损,并出现病理性脑水肿[13]。儿童接触高浓度铅还可引起脊髓运动细胞损害[14],导致运动机能和平衡机能失调。
4.3 儿童长期接触低浓度铅,可引起行为功能改变,常见的有模拟学习困难、空间综合能力下降、运动失调、多动、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侵袭性增强和智商下降等。研究发现,儿童智商值与血铅水平呈反比[15]。Needlemam在儿童亚临床铅中毒研究中发现,机体铅负荷高而无中毒症状的儿童智商比相同社会阶层铅负荷低的儿童要低4.5分[16]。英国Fulton对爱丁堡地区855名儿童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低水平接触铅能引起儿童认知能力下降[17],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不仅与血铅水平有关,还与牙铅和发铅含量有关。
4.4 铅对儿童造血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铅能抑制血红素的生成而引起儿童贫血,当血铅超过0.4 mg/L时就会发生。铅还能影响儿童肾功能,Verberk等人1996年首次表明了环境铅暴露能够引起儿童肾小管病变[18],且血铅水平越高,损害越严重。铅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美国对2700多名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铅负荷增加可影响身体的发育[19]。
5 儿童铅中毒的防治
儿童铅中毒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为了促进优生优育优教工作,儿童铅中毒的预防应成为儿童重点保健工作之一。健康教育、环境干预和临床治疗是处理儿童铅中毒的三个手段。健康教育在儿童铅中毒的治疗上能起到其他医学和环境干预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血铅水平不太高时机体对驱铅治疗的反应性差,这种情况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①一般知识宣教,向家长讲明儿童铅中毒的情况及危害防治;②行为指导,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规范家长和儿童的行为,特别是杜绝一些能将环境中的铅尘带进儿童体内的危险行为;③临床治疗,处理时机和方法以血铅水平为主要依据,Ⅰ级儿童处于相对安全的血铅范围内,不需临床处理,但此并非正常的血铅水平,由于铅在体内无任何生理作用,因此正常血铅水平应该是0 μg/L。Ⅱ级属轻度铅中毒,该组儿童以健康教育为主,加强营养指导,定期监测血铅,寻找可能的铅暴露源,并做相应处理。Ⅲ级属于中度铅中毒,应在1周内复查血铅,如结果得到证实,应有环境监测专家协助寻找铅暴露源并对此进行干预,同时进行驱铅试验。驱铅试验阳性者,进行驱铅治疗;阴性病例每月随防1次,如果血铅水平持续在该范围,1~3个月后可重复驱铅试验。Ⅳ级属重度铅中毒,应在48 h内复查血铅,如获证实,应在48 h内收治入院,用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进行驱铅治疗,同时进行环境勘察和干预。Ⅴ级属极重度铅中毒,该组儿童应立即复查血铅,得到证实后按急诊处理,同时组织进行环境干预。驱铅治疗要采用CaNa2EDTA与二巯基丙醇(BAL)联用[20] 。其次,膳食中摄入高钙奶粉和外源性钙补充均可降低血铅水平,并能逆转脑组织和机体中的铅蓄积。另外,多食用富含铁、锌、硒、钙的食物,少食用铅含量高的制品:如皮蛋、传统方法制作的爆米花;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和B1等均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治疗效果[21]。为进一步明确儿童铅中毒在国内存在的严重性,铅污染治理应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加强儿童铅中毒的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做好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22,23]。
6 小结
我国儿童的铅中毒普遍存在,特别是生活在工业区内的儿童、少年,铅中毒会对他们的神经行为和智力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环境铅对机体的侵入,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育。
参 考 文 献
[1] 历志玉,赵正言.儿童铅中毒对红细胞CD35影响的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02,14(7):16.
[2] 磨希娥,苏旭.我国儿童铅中毒的研究现状.中国职业医学,2003,30(2):48.
[3] 秦根林.我国儿童铅中毒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214-215.
[4] 沈晓明,颜学准,周建德.等.脐带血铅含量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2):70.
[5] 叶广俊,马迎华.不可忽视儿童铅中毒.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5.
[6] Gavaghan H.铅无安全水平.国外医学卫生学会分册,2002,29(3):封三.
[7] 刘艳红,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9.
[8] Huel G.Joint effect of gestational age and maternal lead exposure on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and attainment of child at six years.Neurotoxicology,1992,13:249.
[9] Goldman L R.Linking research and policy to ensure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8,106:857-862.
[10] Cookman G R.Low-level Lead exposure impairs embryonic to adults conversion of the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J Neurochem,1987,49(2):399-405.
[11] David B.Attentional correlates of dentin and bone lead levels in adolescents Arch Environ Health,1994,49(2):98-105.
[12] Hertz H M.Lead poisoning and the blood brainbarrie.Neurol Scand,1981,63:286-296.
[13] oseph P B.Mechanisms of lead neurotoxicity.Biochem Pharmacol,1991,41(4):479.
[14] Feldman R G.Lead neuropathy in adults and children.Arch Neurol,1977,34:481-488.
[15] Rummo J H.Behavioral and neurological effects of symptomatic and a symptomatic lead exposure in children.Arch Envrron Health,1979,34:120-124.
[16] Needleman H L.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lead in childhoos.N Engl J mes,1990,83:88.
[17] Fulton M.Influence of blood lead on the ability and attainment of children in Edinburgh.Teh Lancet,1987,5:1222.
[18] Verberk M M.Environmental lead and rental effects in children.Arch Enviro Health,1996,51(1):83.
[19] IPCS.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85:Inorganic Lead[R].Geneva:WHO.1995.
[20] 沈晓明.儿童铅中毒.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2-198.
[21] 赵薇.补钙对中度铅中毒儿童的治疗效果.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46-148.
篇6
一、掌握留守学生情况
开学初,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配合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建立亲情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篇7
【摘要】目的:通过对早产婴儿的生长发育检测,结合有关心理行为发育筛查项目,能在婴儿时期及时发现心理发育问题给予矫正治疗,是提前预防问题儿童产生的最好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方法之一。方法:通过采用WHO推荐的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结合生长发育监测图、心理行为筛查、生活习惯、喂养及带养人情况等为检查监测手段、综合评价早产婴儿在生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矫正的方法,完善早产婴儿系统保健管理。结果:0~1岁早产婴儿316例中有喂养问题186人,占58.86%;有运动发育落后等各种问题需要加强训练215人,占68.04%。结论: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模式早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制定一个能较全面反映和指导婴儿生长发育、提高人口素质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儿童保健工作者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关键词】早产婴儿;心理行为发育;筛查
儿童生长发育检测是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使围产期高危新生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存活高危儿生命质量,成为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研究已表明早期干预显示了非常肯定的效果[1~4]。早产儿指孕周满28w,不足37w,体重1000~2500g之活产儿,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因地区不同而异,一般为5%~10%[5],早产儿是一个脆弱的群体,根据早产的孕周和出生时的不同状况,在新生儿期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关注或生命支持。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包括那些处于生存极限的孩子,人们的注意力随之转移到识别儿童期、青春期以及成年早期更多微妙的远期疾病的发生率,这些功能障碍包括学习能力差、入学困难、行为问题、注意力障碍以及特殊的神经心理疾病。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模式和方法,笔者从2005年元月开始将早产儿网络化管理与儿童生长发育和行为心理发育筛查结合起来,制定出监测儿童生长发育的早产儿网络化管理手册,对316例早产儿实施早期干预,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5年1月~2006年9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检查的早产婴儿。检测人员由主治医师担任,经过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检测项目、标准、方法。
1.2 方法
1.2.1 操作工具:听力筛查、采用畸变耳声发射(DPOAE)、行为筛查、诊断床、手电筒、红球、格格盒、摇铃、玩具、积木等。
1.2.2 操作程序:选用简单、方便的筛查内容,通过询问和检查结合的方式完成,检查室设置安静以及温度适宜的环境。除体格检查外,增加神经系统检查、听力筛查、视力筛查,以及每次测查按年龄段及发育顺序增加有心理行为筛查项目,最后以基本情况、听力、视觉、运动、行为、营养等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给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在不足的方面进行指导,并作为下次定期检查的重点测查项目,对有进步者及时给予鼓励,对没有进步的小儿要了解家长的训练情况并给予信心,可以在下次定期检查的日期中间多增加一次检查。在1岁时,做阶段小结。
1.2.3 早产儿网络化管理手册的设计:具有健康教育、生长发育监测图、体格检查和心理行为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筛查项目等内容。
1.2.4 健康教育内容:家长须知:新生儿出生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科学育儿、早期教育、月龄与必备玩具、给宝宝添加营养辅助食品、婴幼儿心理发育标准、儿童免疫程序等内容。
1.2.5 项目检查内容: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从泛化到集中、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以及运动发育的进程、大运动与精细动作发展的规律、语言发展进程,以及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原则,将其以年龄段发展的顺序安排在该年龄段的应查内容。每次应了解询问的内容与体格检查和心理行为筛查、实验室检查、评价与建议等内容结合在一起[6]。喂养情况的内容:需要了解进食物品的种类和进食量,有无按时添加辅食的情况,以及补充鱼肝油、钙的情况。生活情况的内容:户外活动、游戏玩具、睡眠、大小便、主要带养人情况。体格检查的内容:含视力、口腔、听力、佝偻病体征、52项神经运动检查等。
2 结果
0~1岁早产婴儿316例中存在喂养问题186例,占58.86%。身高、体重在正常范围内263人,占83.23%;佝偻病体征有131人,占41.46%;需加强运动能力训练的有168人,占53.16%;需加强语言训练的有129人,占40.82%;主要带养人为老人者有165人,占52.22%;能经常户外活动或游戏者有218人,占68.99%;需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123人,占38.92%;听力筛查初筛通过193例、通过率61.08%,42d复筛118例,通过102例、通过率86.44%。
3 讨论
3.1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意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脑的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丰实的环境和经验刺激可促进脑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和增殖,在损伤部位的周围有效的实行改组和重建,使脑功能恢复正常,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可使存活的脑细胞得到强化,使受损的部位迅速恢复,使有高危因素的儿童在大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适应性等方面得以正常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早产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尤其在语言和个人社交等神经心理发育方面可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
3.2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模式。本研究采用医院与家庭相结合的干预模式,以改善家庭微循环为主要出发点,以对抚养人进行咨询指导为主要手段,除以早期感知觉刺激和训练外,辅以被动操、按摩,通过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使早期干预达到目的,一定要让父母了解干预的意义,他们才会积极配合医生,主动参与,同时也要指导父母,让他们懂得正常儿童发育的一些知识,掌握干预的技能,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儿提供不同的刺激,如语言的交谈、躯体的按摩、游戏玩具等,这样才能保证干预的效果。
3.3 早产儿网络化管理手册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安排合理。笔者选用的是对儿童生长发育必须要家长掌握的内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让家长和保健医务人员翻阅方便。心理行为发育筛查项目检查的目的明确。便于儿童保健医生操作,按照婴幼儿(早产儿纠正胎龄)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及各年龄段发育顺序来选择筛查项目。通过询问和检查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一名儿童所占时间只比原体格检查时间延长约10min左右,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3.4 完善婴幼儿系统管理。以往的婴幼儿系统管理检测只是单纯的体格发育检测,营养检测和心理行为的检测都是孤立的项目,给家长的信息也只能是单一而不全面的信息,给指导工作带来不便。笔者将生长发育检测、营养检测和行为发育融为一体,可以给家长从体格发育、营养以及心理行为发育等方面提供科学全面的指导。
在目前信息发展时代,如何抓住儿童早期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让儿童从小就沿着正确的轨迹健康的成长,是儿童保健工作者主要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在儿童定期体检中贯穿身、心、智全面检查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较成熟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儿童系统保健的管理方法,值得提供给同行参考,共同来完善儿童系统保健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惠梅,师晓红,曹玉莲等.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1):37~39.
[2] 蒋新液,李兆康.早期教育对高危儿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2):118~119.
[3] 陈玲.早期家庭干预改善高危儿智力发育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7):448~450.
[4] 夏荣华,李振华,邓向红等.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4):537~538.
[5]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0~179.
篇8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篇9
关键词:游戏;个体成长;儿童;成人
柏拉图说“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这里的游戏包含一种轻松的态度,既不偏颇,也不过度。其实,“游戏”二字于我们来讲,更多的是它最原始的意义,即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愉悦。
1、游戏
游戏在大众印象里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忘却家长的管束、老师的任务,甚至是伙伴间的矛盾。全身心为了寻得游戏之外、生活之中难以得到的兴奋体验。
1.1儿童游戏
传统的游戏是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游戏,经过实践的检验,流传至今。从幼儿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到少年时代的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童年,充实着所有人的回忆。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完整的释放自己并发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更有助于在日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信仰。
1.2
青年时期,人们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达到一个人生高峰的时期。随着行为能力的完善,对游戏的选择也不断增多。
近期桌上游戏(board game)盛行一时,包括棋类、牌类、益智游戏等及如沙盘推演的战棋、谈判游戏等。密室逃脱、CS野战等真人游戏项目也备受欢迎。除此之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一度占据中的主导。
2、游戏的作用
游戏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2.1幼儿游戏
幼儿时期的游戏,内容上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多伴随着口令、童谣,节奏感很强,很容易记牢,并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致。有些游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合作性,集体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很多。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可以摆脱自我中心。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他人的教育指导可以覆盖个体成长各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些内容需要亲自去探索,进而形成一定的模式。游戏作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甚至可以透过现在看到孩子的未来。观察儿童游戏时可以发现,不同参与者在同一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善于思考,而有些愿意遵循同伴制定的规则。此外,在游戏中,有的孩子表现出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支配的欲望;有的很会与小伙伴们相处,很少发生矛盾和摩擦,相信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2.2
对游戏投入时,会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打扰。成人在游戏时,仍旧可以感受到游戏那独有的魅力,它带给成人的体验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类似成功时的高峰体验。游戏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背景的差异,没有现实的缺憾。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游戏规则,赢得游戏。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成年人希望在劳累时,游戏能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
2.3游戏对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戏能促进自我成长。游戏中设置的障碍让参与者获得挫折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思考解决办法。使其理解人生甘苦,体验到付出努力后取得成果的快乐。游戏还可以培养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加速自我成长。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游戏能促进人际交往。游戏中,参与者的尊严会得到保护,不论学习好坏、品行优劣、个人背景如何,只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并出谋划策的,都能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尊重。游戏可以唤起参与者的主体性,不仅吸引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还可以影响他的人格发展,在交互游戏中,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团体游戏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使其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第三、游戏能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游戏对于在活动过程中沉淀积极的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第四、游戏可以自我治疗。游戏的心理治疗作用通过心理咨询的游戏治疗手段便可知道。非专业的心理治疗游戏也对游戏参与者有着自我治疗的作用。游戏中参与者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合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游戏结合一定的心理辅导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3、建议
3.1现有游戏场所的限制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游戏的机会变得很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不断深化,家长们“望子成龙”,大量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学校里“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玩耍空间。有些学校出于美观的考虑,不允许学生在绿化草地上玩耍嬉戏,扼杀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除了家长和学校,社会变迁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好处同时,也用钢筋水泥把孩子封闭在自家的狭小空间里,随处可见的“绿草依依,踏之可惜”这样的牌子,使得孩子们很难寻觅到一处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空间。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游戏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为游戏拓展出更多的空间。
3.2防止过度游戏
游戏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良影响。游戏过程中,参与者收获愉悦,但过度游戏很容易造成很难挽回的后果。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可以逃避现实,躲在一个自认为很安全、自己很强大的地方,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前途和命运。网络游戏也属于游戏,造成这样的后果,应引起各方的重视,及时遏制不良势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并引导青少年自律自强。
3.3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传统观点认为游戏与教育教学不可兼得,然而多方研究证实,教育活动中适当添加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活跃气氛,更能在教学活动上取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结果。劳逸结合的授课形式使学生放下学习本身负担的同时还起到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一举两得。
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它虽只是一种放松形式,却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自由的追求。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游戏本身的思考,更多的是个体的成长和提升。游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积极的改变,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何成勇.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J].大众心理学.2011.9:17-18.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早期健康;心理生理
早期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并没有十分重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几乎到了忘却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12岁的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在上升而小学生体质却在下降,机能水平较差。另外,有不少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
小学教师应是小学生的健康导航,更应是小学生的心理医生,教书更要育人,请帮小学生早期健康教育“买单”吧,这是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我们不要光做纪律监督员,政治说教员,安全保姆员,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用爱去感化小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小学生,用真挚的话语激励小学生平等、宽容、友善。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现代化教育,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特点,把握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学技巧。
第三,教师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加强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个案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方法,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健康教育要和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统一。
咨询心理学的原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都有实现心理健康的内驱力。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开始加强,对于自己的未来开始变得关注,但对许多事情还处于懵懂状态。
小学生本应是一个“活”字,活跃、爱活动――甚至是活闹腾。喜看枝头春意“闹”,“闹”的是活力,“闹”的是可爱,“闹”的是懵懂。“闹”得好,“万紫千红总是春”;“闹”不好,就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有的胆怯,没有信心,怀疑学生看不起他,别人一起说笑,他都怀疑在取笑他,指责他。有的偏心,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说别人的错,嘲笑别人,从不考虑自己的弱点。有些学生孤立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放弃自己,但其他人过于追求成功,他心理不平衡,心烦失眠,甚至在考试时因为过度紧张而怯场。
针对这些情况,小学教育在以文化人的同时,还须以人育人,把健康教学视为一项创新性育人的事业,一个与学生精神共享、互动共生的场域,不断提升生命自觉的人生道路,低年级可以多搞些角色游戏,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友爱之情,也可以是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崇敬之情。当孩子手握“针筒”给病人“打针”,他体会到的是对病人的怜爱;当孩子们在娃娃家里“洗衣、做饭、照顾生病的孩子时”,他体会到的是妈妈无时无刻真切地爱;当孩子们执起“教鞭”给“学生”们上课,他们体会到的是对“学生”的关怀。最近,我们又创造地开设了新的角色游戏叫――“天宫接神八”,孩子玩的是不亦乐乎,这个游戏激发了幼儿心目中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感到欢欣愉悦。
高年级除了上述的一些游戏活动外,更重要的提高阅读水平,加强心理咨询,对话交流。在分析调适的基础上,多读好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讨论、交流。例如,在受访学生中发现焦虑心理,为了使学生掌握调控、减轻焦虑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一些好的方法,如“意识调整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向学生介绍经验;除了组织学生介绍经验,也可以学习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方法、技能和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减轻学生考试焦虑,可以设计正面和负面的例子,学生自己比较,分析,进而让学生介绍经验,最后老师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测试策略;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建议的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正面和负面的例子,让学生学习一些“拒绝”的合理方法。
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更要赢在人生的转折点上。
二、加强身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是什么样的网络游戏好玩就玩,什么移动电话好看就看,而对健康教育和锻炼他们很难提起兴趣。
怎么办?如:广泛地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这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
学校每年举行以 “阳光体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园运动会,让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每年均能有序、规范、成功、圆满地举办学乒乓球比赛、田径运动会、足球赛、健美操比赛、篮球赛等让学生从阳光体育的成功中找到,找到自信。
为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氛围,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学校要坚持阳光体育锻炼,让小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阳光体育”的“阳光”。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法
- 下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