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性公共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协作性公共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协作性公共管理

篇1

一、协作公共管理的背景

协作性公共管理就是在组织和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理论上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诸多领域的整合或共享。对于某一结果,单个部门很难于更有效实现或者独自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协作的方法,将两个或更多部门中组织间的信息、资源、活动和能力等方面相联系,通过这种联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的。由于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部门会很多,这就有必要采取协同解决的措施。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协作可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协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协作性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背景上来看,从上个世纪的末期,一些国家就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英国、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0多年来,协作性公共管理领域在公共行政中被展开了。

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发展背景上来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社会变革和部门失灵。

1、社会变革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变革”,就是指社会处于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级之间的调整和利益分配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调整。一般所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包括有经济、政治、文化、司法、军事等。

按照“社会变革论”的理解,面对“跨边界公共问题”的不断涌现,政府在治理多方面问题的时候,就需要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呈现出的多样的生态趋势,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管辖区,甚至于覆盖到了整个社会范围。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包括能够涉及到的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共同行动,与公众直接协同配合,以实现有效应地应对和解决这些跨边界的问题。

有关部门构建跨部门协作治理网络,以资源整合为主线所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模式,突破和超越了地区和部门的管理局限,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同时,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偏好,令自己始终处于复杂的工作状态当中,从而影响到了工作效率。那么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实施公共项目和实现公共责任的新战略势在必行。

2、部门失灵

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传统的官僚体制已经无法解决了。那么,政府就需要采取新的更为有效的策略。信息时代将整个社会带进了网络共同体中。相关部门,甚至于跨部门职能以及边界联系的组织结构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协同工作的方式,走向跨边界、跨部门、跨层级和跨行业协作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部门协作就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组织“碎片化”和专业任务分工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见,在治理复杂性社会问题上,传统的方法由于能力有限,并导致了管理效果不佳,于是就催生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及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1、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性公共管理,所实现的是一种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在公共决策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体制是互动式、参与式和协作性的,将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辖区的权力、职能、资源和优势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与整体化的治理结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对于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其是建立在资源依赖、交易成本和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一种资源依赖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部门有必要依赖其他的部门所提供资源才能够完成目标的时候,安排有助于强化部门间资源交换与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以资源相互依赖为基本条件,建立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将部门资源和获取竞争优势相互整合,在管理效能和效率的上得以提升。

2、协作性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转型的意义

实现公共管理转型的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对于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部门职能上来看,采用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实现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加大政府的整合力度。对于每一个部门的权力和职能,在其有限的能力和职权范围内,可以通过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方式加以延展。独自无法掌控的管理活动,在相互挂作的管理模式下,达到全过程顺利运转的目的。

另外,协作性公共管理还可以建立健全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避免部门间的相互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解决了部门职能分割问题。

传统的公共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各个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杜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调的不够。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部门间协调困难的问题。除了通过合并部门推行大部门制以外,职能分工与协作机制也是不要探究的,以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被建立了起来。

提升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让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框架更加完善。通过构建整体化的电子公共服务网络,将诸多所涉及的元素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成为一个无缝隙的协同工作流程,如各个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各个功能环节以及人员和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等,都成为了需要整合的资源要素。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机械可靠性;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应用

在公路施工中,会应用较多的机械设备,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耐久性,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将机械可靠性应用在机械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有助于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文对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工作中应用机械可靠性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与介绍,以供参考。

1 机械可靠性工程研究的内容

机械可靠性是机械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有着两种含义,一是机械的可靠性,是累积失效率的分析;二是机械寿命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为了分析出延长机械设备寿命的方法,机械寿命指标包括可靠性寿命、寿命方差以及特征寿命等。在对机械可靠性进行研究时,需要保证机械设备功能的最大化发挥,还要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也可以保证机械产品的数学期望,可以保证机械设备在应用时效用的最大发挥。机械可靠性分析,是对设备失效前可以使用的时间进行分析,有利于延长设备的寿命,可以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工作环境可能比较复杂,只有做好机械可靠性分析,才能合理的应用设备,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数分布分析,了解设备偶然失效的概率,可以了解机械设备零件的疲劳寿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安排好使用的时间,避免设备由于使用过度而出现损坏现象。

2 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中机械可靠性分析

一台机械设备是由许多个机械零部件组成的。在研究其可靠度和失效率时,不仅要考虑到某一个零部件的失效问题,而且要考虑到整台机械即整个系统的可靠度和失效率。在可靠性工程中,对于“系统”的意义是:由若干个单元相互有机地组合起来,为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因此,系统的可靠度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单元本身的可靠程度,另一个是它们如何组合起来的方式。单元相互组合的方式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串联系统就是系统中单元之间的失效时间随机变量互为独立,如有某一个单元发生故障,则引起系统失效的系统。如一台推土机中的发动机失效则整个推土机失效,或推土机发动机中的柴油泵失效则整个发动机失效,引起整台推土机失效。并联系统也称并联冗余系统,就是为完成某一工作目的所设置的单元,除满足其运行要求之外,还有一定冗余的系统。如飞机采用多个发动机的设计系统就是并联系统。公路工程机械绝大部分采用的是串联系统,如施工机械中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的动力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电子电路等。

分析系统可靠度可采用故障树分析法,首先建立“顶事件”即系统的故障,位于“树”底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或底事件,位于二者之间的称为过渡事件或中间事件,然后运用一些转移符号和逻辑门符号建立故障树。

3 机械可靠性分析在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3.1 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法的作用与意义

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法,可以保证公路施工机械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模糊定性分析法,通过制定定量指标,可以保证机械使用的效果,可以保证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价值。公路施工机械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设备出现故障,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以及进度,在对施工机械进行可靠性分析后,可以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疲劳损耗现象。在对设备进行可靠性分析时,需要对设备的可利用性进行评估,还需要对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法,可以了解机械设备失效的概率,可以降低公路施工单位的设备维修成本,具有较强的经济节省效果。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法,还可以保证机械维护与更换工作的准确性,可以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维护人员可以掌握设备的效用价值,从而确定对失效设备的处理方式。

3.2 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中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法,可以保证机械的应用价值,保证设备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在公路工程中,使用的大型设备比较多,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更换会比较麻烦,而且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只有提前做好检测工作,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在公路施工中,还需要采用多台机械相关配合的施工方式,如果其中一台出现失效或者故障问题,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施工效果。施工机械多为野外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连续作业时间长。施工机械维修困难,维修费用较高。公路施工单位目前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全员参加对设备的一生管理”,即对一台设备从出厂到报废实行一生管理。在机械的维护方面则实行“计划预期检修制”。这些管理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能及时掌握一台机械运行到某一时刻的可靠程度;如何预测其某个零部件的磨损和疲劳程度等等,可靠性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3.3 机械可靠性在管理中的应用

公路管理部门设备管理机构中建立可靠性工程管理组织,设立可靠性管理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可靠性工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可靠性工程专业教育或培训,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机械测试技术。制定可靠性工程管理工作的方针、目标、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可靠性计划、考核指标等,进行可靠性的应用研究、设备的质量认定、试验监督、维修测试、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情报数据收集与应用等。组织本地区、本部门从事可靠性工程工作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与设立可靠性工程专业的有关大专院校结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工作中应用机械可靠性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管理水平,可以做到对机械设备的合理维护与保养,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降低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失效或者故障的概率,做好机械设备可靠性评估工作,可以了解设备的使用极限,可以保证设备功能的最大发挥,还可以降低公路施工单位的机械维修成本,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公路施工中,如果机械设备使用不合理,会引起设备故障问题,不利于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尚迪.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

04).

[2]刘伦祥.浅谈公路施工机械管理问题与完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

篇3

 

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把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的社会需求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完成合格人才的培养任务,就要做好管理、教学等各项工作,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作为学校一员,笔者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办公室日常事务。如何协调好教学与行政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是笔者个人努力的方向和关注的重点。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现代教育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为学生着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提示我们,应确立和形成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并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清楚自身定位,自觉摒弃传统的“教师至上”的观念,树立“学生至上”的观念,自觉把自己定位为“保姆”“服务者”的角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热心、诚心对待广大师生。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为热切地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从细节入手,从小处抓起,真正去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急家长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把我们的工作切实做到学生、家长的心坎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如何协调好教学与行政工作?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以教学工作为重心,切实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经验、驾驭课堂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努力查找自身问题,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做好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工作。同时,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技能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查找不足,精于提升素质,严于教导学生,切实提高讲课水平,提高育人质量。二是要做好行政工作。对于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除精心、务实、严谨地做好工作以外,还要经常向自己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施加压力,自我提高,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任务。比如,遇到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冲突时,笔者总是给自己鼓劲,要求自己不能懈怠,抽时间,找空当,加班加点地完成工作任务。三是要协调好教学与行政事务。工作无大小,无轻重、贵贱之分,说到底,都是为了搞好服务,为了发展好学校事业。既要重视教学,又要重视行政事务。要在教学工作完成之余,保质保量地完成行政工作,做到工作中不怠工,不扯皮,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到教学与行政事务“两不误”,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干好工作,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工作热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全体会、科室会、支部会、自学等多种途径,学习和贯彻党的关于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有关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教师要想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教师要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三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树立“以德治教,以德服人”的意识,发扬人梯精神,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及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一定要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狠抓业务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篇4

关键词:化工设备 化工 运行管理

化工设备安装是化工设备投产前的关键步骤,安装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性能,甚至影响到设备的寿命和安全运行。化工设备中大部分为承压设备,介质多种多样(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运行条件有时相当恶劣。所以,控制好施工质量是搞好施工管理的最主要环节。

1、化工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1)设备安装运行管理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产前设备安装质量差是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也是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消除事故、净化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坚持按照标准安装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减少人身伤害、伤亡事件的重要一点。

(2)设备安装运行管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物美价廉。产品的优劣受生产设备的影响,生产设备工作不良,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还浪费了时间,从而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另外,设备运行不正常,还会加大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修费等)的比重。

2、化工安装主要步骤分析

(1)安装前期需要做的工作。首先,熟悉安装合同及相关技术资料安装合同及相关技术附件资料是组织施工及设备验收的重要依据,参与化工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认真熟悉,掌握供货范围、质量要求、交货条件、性能保证以及合同条款,为设备进场、安装、试车、验收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做好技术准备。其次,审核生产安装单位提交的设备安装施工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安装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操作证书,象电焊工、起重工、电工、铆工、钳工、管工等,符合要求方可上岗。检查作业条件是否具备,象运输通道、水、电、气及消防设施,主要材料机具劳动力是否到位;安装过程中防辐射,防坠落,防震要求是否有相应的保证措施,当气象条件不利时,是否有相应保护措施等;检查设备安装中采用的各种检测仪器是否符合计量规定,精度等级,是否符合工程安装要求等。最后,设备到货验收要注意,做好记录,发现损伤尽快与运输方或供货方交涉处理。

(2)安装过程中需做的工作。首先,选好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是保证安装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前提。如反应罐焊缝的密封检验,如果对焊缝检验不全,极易造成隐患。同时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自检、交检,专检同步进行,做到严谨有。其次,抓好作业技术交底。内容包括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以及应急方案。技术交底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何时做、何时完成等内容。再次,加强设备基础的验收。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化工设备安装前一定要做好安装基础验收工作,主要从检查基础的位置,外形尺寸入手,预留孔洞是否位置正确,对大型设备基础更应慎重,应审核基础预压及沉降观测记录,以免造成在设备安装后出现基础下沉和倾覆。最后,做好消化新装设备的使用维修技术,在安装过程中,及时安排设备制造单位与安装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参与安装的技术人员,设备使用单位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有疑问能及时与设备制造单位专家沟通。

(3)化工设备安装试运行阶段的管。化工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全部安装完毕后,各项记录资料齐全,水、电、气、等按系统检验结束,符合试运行的要求后,在安全防护设施齐备,检测仪器到位,能源,介质,材料准备妥当情况下,按照准备、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和试生产这个顺序来进行。化工设备性能验收是整个工程项目达标的基础。在验收前必须制定验收方案,验收小组严格按要求做好验收工作。试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先无负荷到负荷,由单机到机组,先主动系统后从动系统;先低速逐级升至高速。

(4)做好队伍。化工设备的安,对施工队伍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要有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经验,拥有先进、精密的安装,安装人员要有适应化工设备安装的知识和技,看得懂施工图纸并能够按照施工图进行操作,同时施工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5)加强设备安装监理工。首先,要积极的督促施工单位对于影响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前一工序进行交叉、交接工序的检查。化工设备安装工程的开始,必须建立于前一道工序经过验收合格之后,并且需要在经过了交叉、交接工序的检查的基础之上,方可进行下一道的工序的施工,对于已经完成的工程,监理工程师需要及时的组织相关的承包商来进行检查评定,并且对其缺陷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其次,分项、分部或者专项工程验收,相关承包商必须要组织内部验收合格并向监理提出书面的验收申请以及完整的验收资料,之后由总监来组织验收资料的核查、结构的安全以及使用功能的质量检测,观感质量检查,经提出了质量评估报告之后,由总监来组织相关单位中的符合验收资格的人员进行验收。最后,监理工程师需要及时的组织承包商认真做好相关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为日后编制合格完整的竣工技术方面的资料做好准备。

3、结语

随着化学建设工程的日益复杂,技术含量愈来愈高,要做好化工设备安装管理工作;做到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防患于未然,做到预防为主,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所以,具体从事化工设备安装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耀双,刘碧云.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32-433.

[2]田金信.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87.

篇5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懈怠感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185-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化,从而使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1],在工作量和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感逐渐增高。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理人员工作懈怠感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对护理人员实施个性化的护理管理对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感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主要以2012年3月~2013年6月本院心内科4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管理在改善心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懈怠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4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30.5±5.2)岁;学历:中专12名,大专18名,本科及以上1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名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名。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给予心内科的常规管理,按照本科制订的常规管理方法进行分工和统一管理。研究组护理人员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优化护理人员的资源配置,鼓励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更高的学历,通过学习、进修、参加各种培训获得更多的知识;②实行责任护士竞聘上岗制,护士在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带领下进行临床护理工作;③采取分层次的管理和工作方式,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的管理制度,医生-护士-患者的工作方式,采用弹性休班的方法,实行责任护士24 h值班制度,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跟随医师进行查房,然后在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带领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并由护士长进行监督;④每月评选出优秀护士,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3];⑤鼓励护理人员在患者疾病治疗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发表意见,以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工作意识;⑥多注意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对于有情绪的护士及时进行了解,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加强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1.3 评定方法

应用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4]评价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干预前后的工作懈怠情况。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共有15个项目组成,分为3个维度,主要包括低的职业效能感、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量表中各个项目均采用1~6分进行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经过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与干预前比较,*P

3 讨论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在繁重的工作下产生的身心耗竭和疲劳等状态[5-6],是当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主要有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7]。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杂,随着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压力越来越高,极易产生工作倦怠感。护士执业倦怠是指护士不能面对工作压力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反应,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综合征。护士面临的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临床护理工作的难度差异也较大。有研究显示,心内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环境、工作量、文化程度、工作时间的分配以及支撑等[6]。

有研究显示,给予合适的护理管理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感,明确护士的工作责任,减少角色的冲突,提高护士工作的主动性,使得护士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8]。本研究对心内科20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个性化的护理管理,结果显示,给予个性化护理管理的研究组的工作懈怠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个性化的护理管理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感。采用个性化的护理管理时,针对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9],实行合理的排班制度和管理,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管理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感,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使护理人员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华.工作疲溃感问卷在我国护理人员中的测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24):50-52.

[2] 王立英,杨莲荣,陈文峰.医院医生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09):46-47.

[3] 刘丽丽,王晓军,陈方娇,等.儿童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工作倦怠感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795-797.

[4] 岑琼.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 11(10):83-85.

[5] 吴秀云,赵延奎,王爱华.医院护理人员工作负荷、工作压力与满意度认知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5(4):490-492.

[6] 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7] 孙淑梅,任广洁.人文管理提高高年资护士参加科内继续教育的积极性[J].吉林医学,2010,31(29):5261-5262.

[8] 柳光霞.临床护士压力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248-249.

篇6

(1)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被劳动教养人员,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的;

(2)殴打或者唆使、纵容他人殴打被劳动教养人员严重后果的;

(3)侮辱被劳动教养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

(4)对劳动教养期满的被劳动教养人员,无正当理由不予解教的;

篇7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问题爆发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变,但公共管理问题也趋于集中爆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与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却缓慢不前,特别是行政分权改革、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泛行政化”问题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组织运行方式、权利来源和工作目标等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该特点一方面有效的保证了公共管理组织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响,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

在公共管理领域,决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与法规,其为公共管理实施提供着重要保障和支持。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公共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影响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三)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协作、合作精神

行政化特点导致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体本身缺乏协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壮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四)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待建立、完善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甚至多数地区没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尝试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公共管理组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相关人员工作业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等角度、指标上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价。

三、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快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所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说政府要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即逐步拓宽社会治理与管理视野,在特定公共事务领域应发展与利用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多样的公共管理主体,借助这些公共管理主体发挥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异于传统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二)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应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解决对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现问题时忙于推卸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持。

(三)促进公共管理组织之间合作,建立多层面组织结构

新常态下,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小;要求各公共管理组织应该顺应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合作,让公共管理组织朝着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方向发展,保证各公共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四)建立与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篇8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为了应对公共事务治理的高度复杂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协作性的公共管理应运而生。“协作性管理是这么一个概念,它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1]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出现在各种情况中,既可以有纵向的各级政府的协作,也有横向公私部门的合作,还包括网络化环境中截然不同的向上向下向外的管理。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协作性公共管理就意味着组织必须跨越边界的限制进行有效地调整,从论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视角文/周晓丽摘要:风险社会和全球化使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成为一种趋势。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纵向与横向的方式,群件的构成、平等互惠的关系以及责任的明确为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为使公共危机协作治理成为可能,必须从协作治理的相关要素的整合及其制度完善入手,构建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软环境和制约机制。关于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要素整合,重建信任是协作的前提和参与的关键,对话沟通是协作的基础和条件,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是协作的核心和保障,而责任分担则是协作管理的重点。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制度建构,一是要组建协作管理的机构,二是要明确协同治理的范围和网络运行机制。关键词:公共危机;协作性公共管理;协作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38(2012)03-0066-04而善于处理和应对复杂的公共事务及管理活动。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批判基础上的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动、整体运作,从而真正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首先,纵向和横向:协作性管理的方式。在一些美国学者看来,纵向协作的核心是州和联邦政府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所以,与之相关的各级政府都处于协作的链条之上,寻求信息、寻求调整成为纵向协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方面,项目和资金信息、技术援助,可以有效解决和弥补协作中一方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调整方面,横向协作活动主要通过政府部门与其他伙伴关系的实体或组织来实现。非政府组织、社区、公民个人都是其重要的协作伙伴。横向协作活动主要有政策制定和制定战略活动,包括协作性政策制定的规划、目标开发和决策制定任务;资源交互活动,包括从众多参与者中寻找并获得资源,以及与许多不同级别的参与者联合并调控资源;基于项目的活动,包括特定项目中的许多社区内和社区外的参与者。[2]虽然长期以来,等级被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控制行动的有效方式,但是要通过协作达成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和沟通的机制。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信任,可以使不同组织、不同公众能够为共享个别组织的资源而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使协作性公共危机治理网络有效地运转。其次,群件:协作性管理达成的关键。“群件指的是政府间、组织间及机构间为了共同达成解决方案而形成的特别工作组。”[3]信息流、共同学习、谈判成为群件里重要的内容。信息流(社会资本是其重要的成分)可以使不同代表群体能够为共享个别组织的资源而努力;共同学习作为群件中潜在的基本成份,协作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共同学习的体系;协作的成功可能取决于合伙人的谈判和关键问题的探讨,主要在于努力寻找对不同意见的创造性解决方案。[4]再次,平等互惠:协作性管理中各方关系的搭建。因为整个协作机制的建立不是基于单中心权威之上,与学习型组织一样,协作需要集体的认知能力。此外,协作的形成又取决于不同参与者的相互依赖和共同需求,所以平等互利成为协作性公共管理中维系各方关系的重要理念。最后,明确责任:协作性管理的难题。责任作为现代公共管理中运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在多组织协作条件下责任的丧失会因“权威缺漏”而更加难免,因为“全都负责等于无人负责”。为了避免责任丧失,一是要明白负责的客体,即对结果、合理的优先权、目标、体制修正及设计等的责任;二是确立对政策的绩效评估;三是监督和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所以,明确责任、监督和评估成为保障责任履行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关键要素在于协作各方的相互信任,在于协作各方的对话沟通及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二、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必然性与实践

篇9

关键词: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和研究领域,区域公共管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浪潮。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开始变为新公共管理模式或“管理主义”。

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都需要完美的配合才能达到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欧美学者对于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主义的出现时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后出现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主义成为20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中的重要现象。20世纪50年代,G・缪尔达尔指出“市场的力量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不平等”,A,赫希曼进一步补充“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性,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随情况和条件”。D,诺思在其一系列的论著中证明“共同体和政区间的竞争是如何引导较有益于公民和企业的规则不断演化,这些规则包括受约束的政府、财产权利、约定的程序、法治等”。此后针对区域带内部的政府关系情况,古典经济经济学的代表A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之际,政区间的竞争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根据上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家间的中央政府,区域间的地方政府还是政区间的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建立的大量的区域经济带之后,府际间的竞争也在所难免。如何趋利避害,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现代区域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区域经济带内部的社会公平,因为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公共管理就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实践证明,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进入市场导向的改革开放后,中央向地方着手行政分权。区域经济带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新希望,但是受传统的体制和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区的竞争和政府问竞争双轨并存的扭曲竞争局面。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型的区域经济带的建立,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区域经济带的建立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性,但是受传统公共管理的影响,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受到刚性束缚现象开始增加。微观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事件频频发生。由此我国政府和广大的学者针对国内的区域建立实际情况研究区域公共管理体制,研究主要包括:

首先,概念的界定。明确的定义是研究问题基础。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政府和广大的学者定义了区域公共管理的主客体、区域公共管理方式和机制、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等等。以现代公共管理的全新概念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其次,主体问关系的研究。在此方面主要是研究区域政府间竞争和合作。政府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竞争向其他形态的社会竞争一样有利有弊。如何掌控政府间的竞争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如何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时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时,对于府际间恶性竞争的另一个导火索――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分配也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最后,行政区划的现实意义研究。这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也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及区域公共管理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科学的化分区域带,有针对性的提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建议,通过比较区域带的不同,制定较好的公共管理方法和体制。实现区域公共管理的创新,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从现实社会的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以及地方政府分权化的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日趋复杂,这就给区域政府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不仅能够指导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提出有效地政策建议和方案咨询,还能够有效地规划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建立有效地政府制度,完善政府机制,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

1.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在区域公共管理创新问题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念的改变。摒除落后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切合联系实际情况,发展区域经济:首先,明确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上,公共问题和公共事物为行动的最终目标。很多的区域经济带以行政区划为出发点,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应该改变内向型行政或是传统的单边行政,试行区域性行政,奉行政府间协作,共同治理的理念。其次,因为建立区域经济带后,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在单一,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要多方考虑,全面建设公共管理制度,以求达到各主体间的和谐。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适应的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所以社会的公共事物表现出了高度的渗透性。最后,是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的改变。公共管理的权利通过主客体间的沟通、协作、谈判、确立明确关系等手段,建立分散的、多元化的和上下互动的权利运用体制。这种具有联合治理性的管理制度具有在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认同上互相合作的本质。

篇10

一、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公共部门采用企业与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民营化、自由化以及市场化,同时将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以使政府职能得以实现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与实现价值是在经济上主张放松经济管制、对庞大的福利开支进行削减;在政治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化、公共部门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顾客”机制的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行政结果的重视、社会合作的推行等。

2、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革传统官僚制,重构政府流程,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需要。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利用信息资源、业绩、奖励、预算等手段,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创建服务公众、面向“顾客”的全新组织形式。在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特征为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与以“顾客”为导向。

3、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以向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高质、更加经济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善治。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上的。

二、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的出发点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现有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改革,而无缝隙政府与整体性治理从技术层面体现,主张利用网络技术是实现改进。无缝隙政府可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子概念。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可被视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假设,因而被视作具有缺陷的一门社会理论科学。在私营部门运作和经济体系中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是合理有效的,但当被运用于公共部门时,公民的消费者身份使的交易呈现复杂化趋势,一些公民一方面抱怨政府税收过高、不合理,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公共部门完全照搬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容易产生漏洞与问题,例如,政府外包与合同可能引起的官僚受贿与政府寻租的等。因而,在新公共管理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尤其是将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入成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无缝隙政府的批判首先在于其理论没有明确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政府部门与政府组织中。政府部门或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无缝隙政府改革以公共产品市场化为导向进行,这造成了政府部门与单位公共责任的缺失。同时,无缝隙政府理论中重构政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也是其受到批判的重要方面。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政府组织结构边界划定与合并在整体性思路下过于复杂化,是整体性治理遭到批判的主要方面。并且在整体性思路下政府组织的职能在分化和整合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如责任与权力的制衡与分化。同时,整体性治理要求的组织协调也有一定高投入性与复杂性。例如,改革大部制过程中,扩展大部门的边界后,部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与共同任务,这只能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构建,促成部际之间的协作,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及解决。综合而言,新公共管理与无缝隙政府理论都是基于批判和改革传统官僚制度的不足与弊端,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是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