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篇2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篇3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篇4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1]。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2]。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给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也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发展当地的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形成农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公共产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客观上来说重庆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丘陵和坡地,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产品不足都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更无法实施。
2、农业投资不足,科技水平低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亦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使农村企业得不到有效融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很难推进。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低,企业设备设施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导致原始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低下,深加工能力不够,农业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品牌营销不够,政策支持
各地农村虽在推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但却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品牌宣传,经常发生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有产品无销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如缺乏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招商引资和提供农业项目方面更是缺乏。
三、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全面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并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融资,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发展相关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要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二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改善当地农民的传统式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财政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同时工业企业要投资到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去资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提供相应的融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各方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打造品牌优势,开拓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推进的源泉是品牌化发展,实行品牌化宣传和营销,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信念,留下良好的口碑,农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农村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让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站稳一定的市场份额。某些地方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完全是缺乏市场和销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生产与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培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具体来说,要保证生产高品质商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突出产品优势和特色,加强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后方,与毗邻,距离市城区7公里,有7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262户、875人,其中党员26人,土地面积629亩,已建成水泥村道路1.9公里。农业产业主要有啤酒桃600亩;柚子150亩;枇杷200亩;成立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二、存在的问题
1、村产业结构不足,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太清。
2、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需加强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3、村庄基础设施差,全村主要是散居形式,新农村建设滞后。
三、帮扶措施及目标
1、帮助村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协调帮助完善村办公室硬件、软件和文化设施建设。
篇6
一、科学规划谋发展
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规划,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目前,五大连池市城镇化率不足20%,远低于国家40.53%的平均水平。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市域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市域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统一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居住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三是统一制定市域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定位产业布局,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市域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提供保障。五大连池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我们必须突出搞好旅游休闲产业规划。
二、借助外力促发展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市,仅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借助外力,壮大内力,才能提升发展空间,实现长足发展。突出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招商引资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域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因此,就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以一流的机制,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到五大连池市投资兴业,为五大连池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撑,来推动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突出对上争取的保障效应。近两年来,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产业投资取向的转移,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资金支持力度。去年,国家投入4万亿用于拉动内需保增长,省里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工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五大连池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抓住这些战略机遇,结合资金的投向,做好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从而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居工程建设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上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合理布局优发展
只有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按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发展思路,有效推进市域产业统筹发展,才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市域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历来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地方更要把农业工作当成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五大连池市作为农业市,应该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瞄准市场定位,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促农增收。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工业化进程,“无工不富”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投资拉动,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牵动,着力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工业、矿泉特色工业以及清洁能源工业,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发展体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生产运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扩大市域工业经济总量。突出旅游资源优势。五大连池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省长到五大连池市调研时提出,要发展“大五大连池”,加快提升景区和五大连池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把五大连池打造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招牌、品牌、名牌。按照栗省长的讲话精神,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良好局面。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不断加快山口湖、朝阳上抗联遗址等旅游景点建设和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开发冰上、雪上等冬季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
四、区域融合共发展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按照“丘陵散养麻鸡、旱地扩种烟叶、荒山开发茶果、水田轮作蔬菜、水面精养鱼鸭”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高新加工技术,促进重点产业升级换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我县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二、目标任务
通过打好农业产业化升级战,力争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4年达到3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27元;农业主导产业年均递增19.1%,到2014年总产值达31.19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5.5%,到2014年达2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百分点,到2014年达到58.2%以上;粮食总产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农村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和自然灾害移民等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积极做好涉农项目“跑项争资”工作,加快实施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水利“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4年,力争完成已列入国家规划的沙堤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孙坊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县城防洪工程重要河段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河巴山、左港、下港、乐家洲、许家、曹坊、官山七条千亩圩堤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临水县航埠镇段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完成治理虎毛山、寺下2条小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完成89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争取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确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3.5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万亩,农村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治理中低产田面积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64万农村居民和3.2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6个山洪灾害预警站(点)建设,形成覆盖全县的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体系。
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争取列入全国农产品主产区,把农业大县打造成农产品保障和加工业强县。大力发展麻鸡、优质粮食、蔬菜、树莓、烟叶、油茶等主导优势产业,重点主导产业到2014年实现产值31.19亿元。麻鸡出栏8000万羽,产值10.4亿元,培植600万羽优质麻鸡,产优质有机商品麻鸡蛋6500万枚,产值6亿元;全县优质粮食种植60.3万亩,总产27.69万吨,产值6.64亿元;蔬菜种植15万亩,总产18万吨,产值3.96亿元;树莓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1.12亿元;烟叶种植面积2.5万亩,产值0.7亿元;油茶种植12万亩,产值0.93亿元;水产总产1.32万吨,产值1.44亿元。引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4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5家以上,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年均增长25.5%。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和市场建设,力争到2014年,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个以上、名牌产品3个以上,知名商标4个以上、著名商标2个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以上。
3、发挥农业产业化效益。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经济支撑和发展后劲,大力改善农村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全面实施“森林”创建活动,全面通过市里统一组织的“森林”验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支持力度,重点抓好村镇联动、大村整治和农村环境改造。2011年到2014年,完成4个村镇联动和4个大村整体推进,实施8个综合示范点建设,累计完成354个铺面新农村建设点,累计完成24个村“穿衣戴帽”工程,累计完成500个非新农村建设点的清洁工作。力争到2014年半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大会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升级战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工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开发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畜牧水产局、县农机局、县扶贫办、县烟草局、县国土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指导乡(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具体负责日常的考核评比和督促检查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统抓农业产业化升级战工作。
(二)强化升级举措
1、进一步做大做强麻鸡产业。建立完善麻鸡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扶持国品麻鸡公司、麻鸡原种场等一、二级良种繁育场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加强良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品质,逐步增强企业良种供应能力,使优质型麻鸡养殖上规模。鼓励引导天地缘、国品、跃鸣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麻鸡蛋等麻鸡加工新产品,丰富麻鸡加工品种,进一步提升麻鸡产品附加值。充分调动发挥麻鸡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村服务人员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应用“麻鸡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养殖模式。严格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净化养殖户生产环境,筑牢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2、大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大规模开展粮田基本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加快优良品种推广进度,继续实施良种推介进村入户,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扩大杂交稻种植积,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切实提高病虫害综防能力,进一步完善病虫防治长效机制,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技术推广步伐,继续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加强以超级稻品种为核心的水稻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抓好规模经营服务,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开展好“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促进大户规模经营,重点抓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加大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做大做强。
3、快速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通过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增强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稳产高产优质的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要努力推进我县蔬菜生产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实现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上转变,真正让城市居民吃上“放心菜”,全面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树莓产业化进程。加大引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从事树莓保鲜、贮藏、加工、销售等活动。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中介组织)+农户”的比较完备的树莓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树莓生产基地建设,树立生产典型,在生产比较密集的地区,依照农民意愿建立精品示范园,选择管理精细、生产效益好树莓精品园内建立种苗繁育供应基地。加大对树莓精深加工及保健、药用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5、全面推进烟叶种植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大烟叶生产力度,在今年五个乡镇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十五个乡镇全面推广烟叶种植。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科技兴烟、主攻质量、提升水平、做优做强”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我县自然生态优势,突出旱地优质烟叶质量特色风格,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种烟效益。稳步扩大基本烟农队伍,重点发展专业烟农,培养种烟大户。树立科学发展观,规划保护基本烟田,完善烟区基础设施,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促进烟叶生产发展。认真研究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积极探索适应烟叶生产新形势的组织管理方式,从土地流转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入手,搞好烟农互助合作,建立烟叶生产合作社的试点,使烟叶生产供销一体化,形成一个烟农、烟技员、烟草企业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烟农的种烟效益。
6、瞄准高产目标力促油茶产业新发展。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以“兴油富民”为宗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油茶造林,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大我县油茶生产规模,促进我县油茶生产向品种优良化、经营集约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市场化转变,使我县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新造高产林,改造低产林两手出击,促成我县油茶产业快速升级。
7、科学立体开发,提升水面养殖效益。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提高水面利用率,形成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因地制宜,把精养鱼鸭纳入当地农业开发计划,制定好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安排。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争取信贷部门支持及招商引资等措施引导农户加大投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协助大户搞好规划,充分调动,激发大户立体开发的热情,并在大户的带动下促进全县水面养殖全面推开,真正达到水面养殖增效增收。
做好农产品加工文章。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把农产品主产区和加工确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培植种养基地,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打造优势品牌,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市场需求进行品牌定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名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三)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县农业产业化升级工作。各金融机构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贷款资金用于扶助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已经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如有违反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坚决查处。认真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成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便民中心,对农业产业化升级战所涉及的农村土地,要认真做好流转服务工作。加强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乡(镇)“一站二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行为,不得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快乡(镇)办事效率,在规定工作日内必须办理完成。
(四)严格考核制度
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点乡(镇)制度和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制度。县每年组织一次农业产业化升级大检查。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领导,巡回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县督查室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专项督查。
篇8
福禄镇位于重庆市梁平县东部,东与曲水乡接壤,西与蟠龙镇相邻,南抵石安镇,北达原城东乡。
1.1 粮食产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392km2,全年粮食总产量18003t。其中,小春播种面积10.42km2,小春粮食产量2725t;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7.97km2,大春粮食产量 15278t。其中水稻10.34km2,玉米7.43km2,其他杂粮10.2km2。
1.2 油料作物
油菜种植面积6.67km2,其中,完成高产油菜核心示范片0.67km2。芝麻种植面积0.07km2。
1.3 蔬菜产业
蔬菜总面积11.15km2,总产25765t。其中,种植辣椒2.52km2,榨菜3.33km2。实现菜农收入3683.61万元。
1.4畜牧产业
完成大牲畜出栏1780头、生猪出栏36940头、山羊出栏5750头、禽类出栏622960只,完成肉类总产4207t。
1.5 蚕桑产业
全镇共有良种桑树1.67km2,养蚕涉及8个村,年养蚕六季,共交售蚕茧9296kg,平均单产52.52kg/张,平均单价24.24元/kg,张效益1273.27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实现蚕农收入22.53万元。
1.6 竹木生产
森林总面积达36km2,其中,经济林4km2;竹子总面积13.33km2,其中投产5.33km2, 实现产值600万元。
1.7 水果产业
水果产量539t,实现产值158.45万元。
2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2.1 粮食总播种面 积稳定在38km2(含复种)以上,年产量达1800t、人均确保仓储不少于650kg。
2.2油料作物总面 积稳定在6.67km.cOM2以上,主推品种有:油菜、芝麻、花生、大豆等,实现农民年收入750万元。
2.3蔬菜总面积稳 定在11km2以上,产量达26000t。其中,榨菜3.33km2、辣椒2.67km2、南瓜1.33km2;实现菜农收入3700万元。
2.4良桑管护面积 1.67km2,年养蚕500张以上,产茧2500kg,产值60万元以上。
2.5畜牧产业 完成大牲畜年出栏2000头、生猪年出栏4000头、山羊年出栏6000头、肉兔年出栏3000只、禽类年出栏 65万只,完成肉类总产4300t。
2.6竹木生产 森林总面积达36.67km2,其中,水果工程造林1.33km2、社会造林3.33km2、经济林4.67km2;竹子管护总面积13.33km2,其中投产6.67km2,实现产值750万元。
2.7水果产业 总产量 550t,实现产值160万元。
2.8中药材产业 稳定发展确保3.33青蒿为主、带动培育其他中药材有序发展;年创产值500万元以上。
2.9蜂蜜产业 到2015年新增养蜂10000群。
3产业发展思路
3.1 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2 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3.3 积极培育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3.1 加大扶持蚕桑产业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同时,在农业中心专门设立蚕桑产业办公室,具体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工作;(2)广泛开展好对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激发广大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3)在辣坪、四安村分别建设各6.67公顷的良桑样板片,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带动作用;(4)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
3.3.2 发展壮大药材(青蒿)产业
全镇有药材(青蒿)总面积3.33km2,一方面组织青蒿专业合作社做好品种选良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各村认真宣传,科学布局,大力发展青蒿种植。
3.3.3 培育发展水果产业
全镇现有水果品种较多,梁平柚、红橘、碰柑、高山李子、清香核桃等总面积2km2。
3.3.4 稳步推进蜜蜂产业
利用林地空间资源和万亩油菜花蜜资源,实施林中养蜂和流动放蜂模式,到2015年新增养蜂10000群。
3.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快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动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工作上来,抓住机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面上工程建设。(1)切实抓好交通建设、水利建设、扶贫、土地复垦、土地整治、专业市场建设等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2)切实增加本级财政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监管,确保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益;(3)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大力推行“一事一议”,规范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
4 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各项产业发展 任务重,加之产业争夺劳动力现象突出,及市场抗风险能力薄弱的冲击,部分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受挫,工作难度较大。
4.2农业产业产出 效益偏低,农户积极性受到影响。
4.3我镇辖区内初 加工企业有待增加,目前农业加工企业仅3家(大米、菜油、榨菜),且规模和数量不足,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4.4农业标准化程 度不高,精品、名牌农产品少,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篇9
[关键词]人造板;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省人造板产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到2009年底,人造板产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人造板及关联产业年产值近200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1/3,已经发展成为林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在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1、我省人造板产业发展现状
1.1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人造板年产量由2000年末的4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10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已发展成为林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全省相继建成了文安、邢台、正定三大人造板生产基地,南和、新乐、望都、唐县、霸州等新兴产区正在形成。文安左各庄、正定恒山、邢台东旺、冀东丰润四大人造板专业市场已成为辐射全国的人造板集散中心。
1.2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省年生产能力3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由2000年末的18个增加到目前的60多个;年生产能力5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由7个增加到2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年产量由总产量的15%提高到60%以上。传统的自制设备、作坊式生产逐步由自动化控制、生产线作业所替代。
1.3产品档次明显提升。二次深加工板由15%提高到50%,改变了单一素板的局面。产品种类由传统的三大板种发展到十多个板种,100多个品种,建筑模板、结构板、复合板快速发展,赛博板业等企业开始对外技术输出,产业效益逐步由数量增长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1.4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我省产品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在京津地区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由传统的东南亚国家扩展到欧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由2000年的20万立方米增加到40多万立方米,出口额由6000万美元增加到1亿多美元。“金秋”、“大地”、“银港”、“赛博”等一批品牌在全国同业中具有了较高知名度。“金秋”牌人造板还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装饰专用产品。
2、我省人造板产业在区域经济和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2.1人造板业成为节约和高效利用森林资源的科学生产方式。我省人造板,尤其是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加工,充分利用了林业采伐及原木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次小薪材、果树更新材、废旧木材等原料,木材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5%以上。这三大板种,直接替代大径级木材约600多万立方米,既满足了社会对木材产品的需求,又减少了大径级活立木资源的消耗,是一种节约型、可循环的木材综合利用生产方式,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
2.2人造板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渠道。据初步调查,全省人造板产业拉动林业种植、交通、化
工、餐饮、机械制造、室内装修等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多亿元,从业人数达100多万人。仅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消耗枝桠材、次小薪材、果木枝桠材、废旧木材达520多万吨,这些原本只能作为薪柴的下脚料,目前在人造板生产中,收购价已达到400元/吨,仅此一项,就增加林农收入20多亿元。据调查,文安县年产各类人造板500多万立方米,产值69亿元,占全县GDP的1/3;吸纳6万多农民就业,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30%;全县人造板生产一项增加财政收入近5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30%;全县因人造板人均增收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5%。
2.3人造板业成为拉动林业资源增长的重要力量。自2003年全省林板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在人造板工业的强力拉动下,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金秋、银港、赛博等规模以上人造板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原料林基地,全省参与速丰林建设的企业达到150多家,原料林基地建设总投资14亿元,企业造林成为推进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速丰林资源为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奠定了基础,许多农户在企业的带领下,开始经营林下养柴鸡、鸭、鹅类禽蛋产品和貂、貉动物产品以及食用菌产品,成为林板产业又一新型延伸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省林下经济已发展到158万亩,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对促进以短养长,保障林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我省人造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实力弱。全省人造板业高端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多功能板、特种板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精技术含量不高。龙头企业实力弱,数量少,缺少像江苏大亚、福建福人、吉林森工、内蒙森工年产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3.2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原料林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全省人造板加工业年需求木材约1600万立方米,每年需进口木材700多万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50%。国际上,近年来各传统木材出口国均提高了木材出口门槛,木材供应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我省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绝对数量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各级财政对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3.3认识上存在偏见,缺乏支持政策。这种偏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人造板是资源消耗性产业,因而将人造板列入限制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认为人造板属于工业产品因而将人造板业排除在农业产业化范围之外。由于认识误区,直接导致对林板产业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体系,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和促进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对林板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近几年逐年减少,从2007年开始,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贴息将林板产业排除在扶持范围之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审认定也没有明确将林板业纳入其中。
4、我省人造板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发展趋势
4.1.1国际发展趋势。森林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木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林业发展战略。直接利用原木和锯材加工木材产品,木材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人造板加工可以充分利用木材造材及加工剩余物、废旧材和次小薪材,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而且人造板还具有容易切割和拼装、节省资金和劳力的独特优势,符合现代生活要求,是当前和今后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的主导方向。
4.1.2国内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国人造板产业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需求量猛增。近年来,我国人造板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全国年总产量达到9000万立方米,发展中心迅速向江苏、山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转移。在产品方面,高档次、多功能、环保型人造板已开始成为消费的主流,也是我省人造板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4.1.3我省发展趋势。一方面,我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全省人造板加工年需求木材1600多万立方米,而省内仅能供应一半左右,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已成为我省人造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从我省人造板产业结构看,胶合板年产量约600万立方米,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生产所需原料以大径材为主。今后在结构调整上,应扩大以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为主的高档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比例,胶合板则以提质增效为主。从资源和产品两个方面实施双向适应性战略调整。
4.2严峻挑战
4.2.1国际市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省人造板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产品出口数量下降,出口渠道偏窄。美国、欧盟、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人造板出口实行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产品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门槛越来越高。
4.2.2国内市场。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发展很快。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依托经济优势,新上人造板企业起点高、规模大。2004年以前,我省人造板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已退居第三位, 2009年,江苏产量为1800多万立方米,山东为1300多万立方米,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全国人造板正处于行业大洗牌的关键时期,我省人造板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4.3重要机遇
4.3.1宏观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林业具有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低碳、环保的特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3.2经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呈持续、高速、稳定增长阶段, 全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深入发展,国内建筑装修业、家具产业持续增长,为人造板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
4.3.3区位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有望今年出台,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对我省人造板业形成强大拉动力,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4.3.4林业条件。全国林业六大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原料林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地和林木产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5、我省人造板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5.1发展思路。继续实施林板一体化战略,走“以林促工,以工带林,林工一体”的发展思路,人造板生产要坚持以练好“内功”为主,转变加工增值方式,实施创新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继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营效益。到“十二五”末,全省人造板产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速生原料林基地面积达到1200万亩。
5.2主要对策
5.2.1对林板产业重新定位。林业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人造板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人造板加工业是林业一、二、三产中的第二产业,是连接一产和三产的唯一纽带。国家七部、局、委、会《关于印发的通知》(林计发[2007]173号),将人造板业列入林业产业重点发展范围。建议我省把人造板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建设。
5.2.2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龙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对年产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年产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成长型企业进行集中扶持,壮大现有龙头、培育一批新龙头。鼓励大型企业上市融资和牵头重组,培育“航空母舰”。在冀州、临漳、望都、新乐等地区域,筹划产业园区,整合生产要素,谋求更大发展。
5.2.3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流转政策,促进林地流转走向规范,盘活活立木市场,增强资本运作能力。加快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林地抵押贷款政策,提高原料林基地建设融资能力。继续实施林板一体化战略,提高企业反哺基地的能力,进一步扩大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积极探索大径级珍稀材培育途径,强化优质材培育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夯实发展基础。
5.2.4强化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逐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人造板生产工艺和产能,加大培育有坚实研究基础、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的人造板生产成果。重视基础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问题攻关、新技术应用,夯实发展后劲。加大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系列高科技产品,最大限度提高木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产能消耗,加快科技进步,转变人造板业经济增长方式。
篇10
一、加强学习,深刻认识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的重大意义。
他始终认为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要求,为广大青少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创佳绩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他身为一名基层团委书记,坚持谦虚上进好学的良好习惯,不断加强学习,从而使他充分认识到了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也为其组织开展好本次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身先士卒,争当践行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的标兵。
他紧紧围绕乡人民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山绿水无闲田”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绿化城镇等工作中,积极协助乡政府成功建立起200多亩的板栗育苗基地,帮助困难党员户发展速生桉种植示范片1000多亩,组织并参与“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建设生态新足别”活动,为乡政府过境街道植树120多棵,努力做到服务山川造林、服务城镇绿化,在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中走在广大团员青年的前面、挥洒青春的汗水。
三、宣传教育,做好开展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的宣传员。
他以共青团为核心,以村团支部、少先队为骨干,进行系统宣传教育,要求每个新入团或入队的团员和少先队员必须新种或捐种一棵纪念树;通过开展 “大手拉小手”结对子活动,将本乡--个行政村团支部与各农村教学点结成对子,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到造林绿化行动中来,种植示范林一片超过10000株,在全乡兴起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新。
四、传递使命,做好落实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的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