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中国首例城市水源地危机震动广西。根据广西自治区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分析,此次入河的镉约21吨,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且污染水团相当集中。在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河段,镉浓度超标最大达82倍。
然而,21吨如此庞大的污染团突然出现,是因为一两家企业大规模排污造成,还是当地日常普遍偷排累积达到爆发点,根本原因尚未彻底查清公布,但和云南南盘江“铬渣污染”事件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样,在广西一些河流的周边,一些重金属矿产的开采泛滥而无序,污水无序排放对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影响。2008年当地就曾爆发过砷污染事件。这一切都表明,当前在资源相对富集、经济又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资源的粗放开发和对污水无序排放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在环保项目实施过程中,重末端治理,轻源头控制,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数十年快速发展累积的矛盾与曾经忽视的问题正纷纷凸显,“砷毒”、“血铅”、“镉米”等重金属污染引发公共事件频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警钟。
面对频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还须思考,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从本质上说,这一系列污染事件背后都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依托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该怎么布局,欠发达地区开发资源,承受了环境破坏的后果,如何从资源收益中得到修复环境的补偿,这些都需要从发展观念上予以考量,从制度安排上进行设计。
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和政府监管,是控制环境污染的必要手段。将生产与生活统筹考虑,有机整合,在政策和处理技术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是治理环境污染、落实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国务院2011年已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在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流域地区,更应该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采取政策激励、工程治理、政府监管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力争取得实效。
篇2
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空气和噪音两方面,这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雾霾和沙尘暴天气爆发的越来越频繁,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空气中所包含的有毒成分严重伤害着人们的身体;交通噪音和拥堵现象已成为各城市难以解决的问题,交通难题又加重了空气的污染。环境污染作为一种应激事件,给人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平衡,并对人们的应对能力形成了明显的挑战。心理学家在问题应对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认为主要应该从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对应激事件的应对等方面着手研究,以减少人们因为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2.问题提出
环境污染对身体健康有害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问题,而环境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也正在广为人知。环境污染作为一种应激刺激,它所引起的心理应激是多方面的。Bronzaft和Arline通过评估噪音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噪音对身体健康有危险并且影响人的幸福感。交通噪声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种污染,实验室研究证明,复杂的交通噪声影响任务的绩效、社会行为和增多烦恼。飞机和汽车噪音与不良的心理症状相关,对儿童少年来说,长期的噪音污染会降低其长期记忆力和减弱理解力,同时可能与儿童的血压升高有关。研究结果发现,污染区K地的被试相比于非污染区C地的被试报告了感情问题更受限,感到更多的痛苦,K地的被试相比于C地的被试感受到的一般健康、心理健康和生命力更差;而其他的指标如身体功能等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如果周围环境有污染的话,就算污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被试主观感受到的幸福感和心理认知上的健康也会更糟糕。
有一项针对少年儿童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噪音和污染虽然对少年儿童的重复认知和重复记忆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飞机场的噪音和空气中高的NO2与更弱的重复认知和重复记忆显著相关Alison, Andrea, Nile和 Rachel对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低收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附近炼油厂和工业造成的空气和环境污染是周围的居民心理压力增大和儿童哮喘率增高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证明,噪音是很多欧洲国家产生烦恼的原因之一,交通噪音等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的风险,以及抑郁的风险增加和偏头痛。还会因为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呼吸疾病。
以上研究证明,环境污染对某些心理指标具有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对焦虑、抑郁、幸福感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这些负性的情绪对人们造成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因此,针对应激反应和如何应对应激反应,心理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3.对应激反应的应对
对于应激的应对,根据应对行为的目的,可以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和情绪定向的应对,评价定向的应对。问题定向的应对旨在对问题的解决,例如一个人失业了,对这一问题的问题应对就是再去找一份工作。情绪定向的应对是对情绪反应的管理,例如一个人通过大声地哭泣公开的发泄失去工作所带给她的压力。以评价为定向的应对强调认知的评估和逻辑的分析,例如失去工作的这个人会重新考虑以前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可能得出失去工作是一件积极事件,这意味着他可能会有机会尝试一下其他的职业。另一方面,情绪管理包含认知改变,这一过程是通过人们改变他们如何思考外在条件实现的。重新评价就是一种认知改变。它是指人们改变对外在条件第一评价的意义和对自身处理外在条件的容量和资源的认识。因此,应对和情绪调节包含了情感因素的调整和评价过程。
3.1环境污染的应对
3.1.1 问题定向的应对
对环境污染来说,无疑问题定向的应对最合适。既然问题的应对旨在对问题的解决,那对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有两个:一是抵抗污染对身体的伤害,二是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噪音污染。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减少污染。其实环境污染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就某个人来说改变环境污染这一刺激与个体的关系是很难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问题,我们除了呼吁社会、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型污染源之外,心理学家对个人的干预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初级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支持更积极健康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步行等)和生活方式(忌烹调煎炸食物等)来获得健康福利。
3.1.2 情绪定向的应对
对于环境污染的情绪反应,人们表现出的第一评价是焦虑和认知紊乱等心理问题,之后对环境污染进行重新评价从而实现对情绪的调整。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与应激应对密切相关,而自我控制的高低与个体拥有的资源量多少有关。
首先,社会支持是我们应对应激刺激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包括情感性的、物质性的和信息性的,我们周围的社会关系,如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都可能成为社会支持的来源。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个人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和感知到的压力有积极的直接影响。Kleiman和Riskind对172名大学生参与的测试发现,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会缓冲自杀意念和提高身体自尊。一项汶川地震后2080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更高的学历的和更高的收入与更低的心理应激相关,更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有更积极的影响。
其次,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学科,可以算作是心理学新开辟的领域,因为该领域所关注的是积极的情绪和那些可以提升人生价值的事件。虽然环境的污染很难让人积极情绪和人生价值相联系,但是积极心理学却可以教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很多问题,比如污染、失业、地震等。
再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制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当主观体验、个性特质和环境相关联时,社会支持的力量就会凸显。彼得森有几个字的对积极心理学的总结:他人重要。这就是社会支持,因为社会支持是对压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缓冲,所以它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但是只有当社会支持发生在一个很自然的,大家都相互融合得很好的社会关系网中时,它才是保护性的。这提醒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家人亲情、朋友友情、恋人爱情。这种有情感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形成一种规范性的压力,人们更倾向于去一些那些重要他人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从自身做起为治理污染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应对周围不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3
【关键词】空气污染 儿童 通风
【作者简介】王立申(1972―),男,工程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装修的日臻繁杂,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人们工作效率。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106亿美元。据国际有关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30%的新建和重修的建筑物中发现有害于健康的室内气体,这些有害于健康的室内气体已经引起全球性的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室内空气污染已经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国际上一些室内环境专家提醒人们,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
从国内首例装修污染索赔案到现在,有关装修污染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从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发现,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可能与装修污染有关,这已成为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课题。室内目前的四大污染甲醛、苯及苯系物、氨及放射性污染中,目前危害较大,最难根治的也就是甲醛污染。
室内空气的污染对儿童的危害不容忽视!
室内环境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现代人人平均有90%的时间在室内,65%的时间在家里。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多少倍!那么,谁是经常在室内并受到室内空气污染危害的呢?是那些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特别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为儿童的身体正在成长中,呼吸量按体重比比成人高50%。另一方面,儿童有80%的时间是生活在室内。
室内环境污染会对儿童健康伤害特征:
1、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医学研究证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诱发白血病的主要原因。除了儿童的免疫功能比较脆弱这一内因之外,室内装修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是“杀手”之一;
2、增加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从美国专家对由于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哮喘病调查中可以看到,在美国儿童中,患哮喘病的占美国总人口的12.4。此病影响到每个年令段的儿童,65%的儿童不同程度的患有哮喘。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而其中35%为儿童。据统计,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5%,其中1-5岁儿童患病率高达85%!
3、导致儿童铅中毒。日益严重的环境铅污染是造成人们特别是儿童铅中毒的根本原因。特别是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交通发展迅速,各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层出不穷,室内装饰装修进入千家万户,儿童玩具日渐丰富,来自汽油和油漆中的铅构成了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据英国某室内卫生调查组织的调查发现,住宅内空气中平均含铅量比公园土壤高出1倍,这对常常在室内地上活动的幼童威胁很大。据报道,仅北京地区就有百分之二十的儿童血铅浓度超标。
4、使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2001年,英国投资1500万英镑进行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在总结各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之后,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环境污染使人类特别是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参与研究的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斯博士说:“这个结果超出了人们以前的估计,人类的大脑在被人类自己的行为来损坏。”
所以说,无论从儿童的身体还是智力发育看,室内环境污染对儿童的危害不容忽视。
容易引起儿童房中室内空气污染的根源有:
*室内建筑、装修和家具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如甲醛、氨气、苯和铅等;
*儿童房中的装饰和摆设和各种玩具造成的污染, 如地毯、床毯、毛绒玩具中的尘螨污染、木制玩具上油漆的铅污染、塑料玩具的挥发性物质等;
*家中饲养宠物猫、狗等,儿童愿意与它们玩耍,容易造成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污染;
*幼儿园和学校中,儿童过于密集,每个儿童占有空间过小,容易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污染加重;
另外,还有通过室外大气进入室内的有害气体。
怎样防止和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危害的方法:
如何防止儿童受到室内不健康空气的污染和危害呢?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控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质量,家庭装修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
质的装饰装修材料,如含甲醛高的人造板、含有苯和铅的油漆等。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购买,超过国家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现在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工程材料使用标准;
2、注意儿童房间的装饰设计,不要片面的追求设计效果,而使用大量的人造板和颜色漆,防止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3、做好新装修儿童房室内空气的检测和治理。按照国家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要求,新建和新装修的房子必须请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以后才能入住;
4、要加强儿童房间的通风换气,根据专家测试,儿童每小时所需新鲜空气约15立方,一般家庭中,儿童房间相应小一些,幼儿园和学校中,儿童又比较集中,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假如每个儿童占教室空间为5立方,则每小时需要换气3次 ;
5、减少儿童在污染环境里的活动时间,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好的时候,要带领儿童多做一些户外活动,不但可以减少室内环境中污染物质对儿童身体的伤害,还可以增强儿童身体的免疫能力;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是禁止采用散发污染物的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减少家具设备器具的污染物排放,但室内通风的有效性,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换气效率和通风效率综合表示通风系统的送风效应,进行有效通风,利用室外新风稀释与排除室内有害气体,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室内外通风经常采用上送上排、上送下排和置换通风三种通风方式
1、在自然通风时,室内空气污染物稀释规律数学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2、送风量低的情况下,增加送风量有益于室内甲醛的稀释,但有时送风量过大,会增加室内空气在局部点的涡流,造成污染物分布不均,室内污染物浓度会出现波动。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监督;知情权;司法救济
一、环境保护中公众监督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环境保护中,把地方政府作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主体。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一旦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则无法对环境污染实施及时的救治,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
而面对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失灵,公众参与则是成本最低、最为积极、最为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力量。首先,环境污染相关公众的切身利益,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使得公众的环保激情空前高涨。一系列因环境而引发的群体聚集事件足以证明公众不断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众的环境权、参与权、监督权,赋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的权利,而公众的监督权则是环境信息和环境行政执法程序公正透明的保证。
二、公众监督对环境知情权的保障
(一)环境知情权
环境知情权是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获取、知悉与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关的环境信息权利,它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而公众监督则是公众获得环境知情权的有力保障。
环境知情权主要由环境知情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方面构成。环境知情权主体包括与环境相关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是指环境信息权的享有者。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应当包括任何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赋予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既减少了政府的监督成本,又使公众的监督权得以有效地发挥,使企业在法律规的范围内以及公众所期待的合理范围内生产经营。如果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监督制度上也对企业环境信息实施时时信息公开和环境监督,则不会出现兰州自来水苯污染后的责任主体不清、污染企业互相扯皮的现象。据人民网兰州4月13日报道,兰州市当天下午召开新闻会,初步查明了导致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原因。根据环保专家现场初步分析判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而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形成却是由于多年前的生产事故造成的:一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R205A#渣油罐曾于1987年12月28日8时50分发生物理爆破事故,罐体破裂造成90立方渣油泻出,其中有34吨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渗入地下;二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泵B-113出口总管曾于2002年4月3日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这种严重的生产事故,之所以会悄无声迹的存在这么多年,直到引发严重的水污染事故,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造成的环境影没有任何的信息公开,没有环境影响的责任主体,没有任何的监督渠道,所以没有在最佳的时间段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终导致兰州自来水严重的苯污染。
(二)公众对环境污染后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
环境信息从内容上来说,包括环境科学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环境保护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环境立法和环境政策信息;从其来源说,包括政府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其它组织环境信息、公民环境信息等。
2014年4月11日,兰州爆发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由于自来水苯污染的信息没有及时地、客观地向公众公开,导致引起全市居民的恐慌,城区市民纷纷抢购生活用水,大型超市里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导致一水难求的情况,好多人干脆选择离开兰州市“避难”。市民大量囤积矿泉水,导致局部库存的矿泉水价格飙升。尽管供水和有关部门很早就获知了消息,却未及时公布,引起公众质疑。
三、对环境污染救济的公众监督
(一)公益救济是公众实现环境监督权的效果和有效途径
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之后,相继有利益受到损害的市民个人以及组织针对所受到的侵害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但几乎都没有被受理,但给出的理由却很牵强。兰州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发后,当地五居民将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告上法庭。4月14日上午,兰州中院立案庭表示不予立案,因公民个人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在环境公众诉讼中,原告为单个的公民或法人,不论其本人是否受到侵害,都有维护社会公共环境利益而针对违法者提起的诉讼。该案的五名原告均为该事件的利益关系人,且其要求的侵权赔偿数额仅针对自身受损的权益。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民事责任,是行为人实施了环境侵权行为而造成他人生命、身体以及财产权的损害时,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而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结果。充分发挥司法救济的作用,积极推进环境案件的立案、诉讼、和审理,是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的、关键的措施,也是在环境保护中法律功能的具体体现。
总之,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主体,在面对突发性的环境事件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在与政府机关有相关利益的环境污染中,不能够客观地、积极地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信息不能及时客观地公开,造成公众对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到治理环境污染的效率。然而,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角色,提高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对于环境保护是不无裨益的,而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则在于监督,而当前我国形势下,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则是环境监督中占据核心地位。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具体路径,也是在法治环境下,公民民利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篇5
依据《地理新课标》内容标准,结合有关材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三维目标解读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学习后能够说出主要的污染问题。
(2)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和现实情景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材料中的地图、文字等符号信息培养阅读、分析、比较、归纳、观察、辨别地理事物的技巧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运用157地理自主探究法学习过程进行学习。
(2)学生在157自主探究中学会正确运用观察发现法、自学探究法、问题解决法和地理动态空间思维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感知、探究与发现“环境污染”的过程中体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情感和态度,为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以教材为学习材料,运用157地理7步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在7步探究“环境污染问题”中实现三维地理学习目标。
(1)教师暗示学生以中图版教材第二节“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发现教材的知识建构体系,包括结构体系与表述体系,进入课堂的自主探究学习状态。
(2)学生通过“钻”教材“探索―学习指南―正文”的文字、地图等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同时发现学习中遇见的疑难问题。教师注意全体学生,鉴别学生钻研的学习过程。
(3)学生提出钻研中遇见的疑难问题,展开“辨”的学习阶段。教师设置情景、选择策略促使疑难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4)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图,明确环境污染问题原因、过程和危害的内在规律。教师视学生归纳状况予以点拨,并展示自己的结构图。
(5)学生用“联”展开“案例研究”,开展乡土情怀与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的链接生活动,初步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思考,展开联想,回答提出的链接问题。
(6)学生通过做中图版教材课中的思考、课后的复习题和教师用材料设计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展开“练”。师生共同检查练习的结果实现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完全领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7)学生通过“变”质疑和反思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过程和危害,回归环境污染的情景,洞察知识的发现历程,品味“环境污染问题”学习的内在价值。教师通过激励学生质疑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课堂实录】
师:平静地走进教室,扫视全班同学,稍等学生凝神定气后,放幻灯片1。
生:仔细观察。
师:点击鼠标,幻灯片1依次出现地理・必修6教材封面;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问题;157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生:拿出笔,打开教材,准备用157自主探究学习“环境污染问题”。
师:放幻灯片2。点击,幻灯片2依次跳出速览整节内容,感知教材框架。
生:观教材,迅速浏览整节内容,知道教材的结构体系和表述体系。
(学生学习完成)
师:点击鼠标,幻灯片2依次出现,课题:环境污染问题;结构体系:探索、学习指南、正文(地图、文字、表格、阅读等)、案例研究、复习题、课题2;表述体系:(探索)1个自然段、1道思考题2个问题;(学习指南)4个问题、1个提示;(正文)两大点,一大点:引言1自然段、3小点、15自然段、5幅图、2个阅读(7自然段)、1名词链接;二大点:2小点、8自然段、2幅图、1阅读(5自然段、2思考5题)、1名词链接;(案例研究)10个自然段、1道思考题2个问题;(复习题)2道题;(课题2)调查社区内废弃物的来源地、垃圾填埋场和回收中心的位置,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师:放幻灯片3,(口述)接下来,钻研教材,完成本节学习目标,知道知识要点。不会抓要点的同学注意幻灯片上的提示。在教材中标记经过钻研后不懂的疑难问题。
提示内容为:钻教材“探索―学习指南―正文”中的图―文―表,知道知识要点: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危害。
生:钻研教材,自主探究“探索―学习指南―正文”的内容,达成学习目标。标记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师:观察学生的钻研状态,鉴别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待学生开始提问时,放幻灯片4,点击鼠标跳出“提问―讨论―师导”。(口述)下面同学们提出钻研中发现的疑难的问题。一个同学提出问题后,有谁能回答的请举手回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师也参与大家的讨论,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参与其中,为大家出谋划策。
生:这一节能够学懂,没什么困难的。
师:大家没有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甲: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师:哪位同学对他的回答进行细致的解释?
生乙:具体讲着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排放;二是工业排放;三是农业排放。
师:你说说汽车尾气排放属于哪一类?
生:我认为这种环境污染三个方面都包含有:因为生活、工农业都要用汽车这种交通工具。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怎么样?
生:有的回应“可以”,有的沉默。
师:老师认为这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尽力把学习中的问题探究的深一些。这就是我们说的从钻研到辨析的思考要深一点,学习能力和水平就会升高一点。下面请大家再次通读教材,看看自己还有问题没有。
生:没有了。
师:(放幻灯片5 )(口述)大家没有问题了,下面完成知识结构图,同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
生:做知识结构图。
师:(口述)大家做的知识结构图各具特色,很好。根据知识结构图,大家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吗?
生:污染的表现、原因探究、过程及其危害。环境污染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探究因果、发现危害的自然思维规律过程。
师:(补充口述)实际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放幻灯片6(口述)看幻灯片,完成学习中“联”的环节。其内容为:①“案例研究”拓展,回归生活情景;②乡土情怀――说说恩施环境污染问题的长与短;③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说明过程、原因、危害。
生:口头回答。(案例内容见教材;乡土情怀和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视个体知道的回答,答案略)
师:放幻灯片7(口述)“练”的环节,完成问题。
(1)复习题见教材,口头回答。(答案略)
(2)客观题。(授课时见课件超链接,先展示材料和题目,后展示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
材料1:像粮食和蔬菜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材料2:全国酸雨分布图。
①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最主要的原因是(A)
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B:地形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C:雨水丰沛且降水强度大
D: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A)
A: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
B:破旧皮革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废旧管道
C: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废弃物、树叶
D:易燃易爆品、废橡胶、废旧电池、建筑垃圾
(3)材料主观题。(授课时见课件超链接,先展示材料和题目,后展示答案)
2009年11月30日起,一场大雾袭击华北、江淮等地区,许多地方能见度不到50米。大雾连续几天紧锁京城。据有关部门消息,因大雾天气影响,北京市空气污染已达重度,排在被监测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关人士表示,已加大了对首钢等污染大户的检查,但是北京市20万吨以下的小型锅炉还有上千台,而且实施“煤改气”的步伐缓慢,同时气象条件出现了同期最差的现象,以致出现连续大雾天气。不过一场强冷空气将到来,大雾有望散去。
①简要分析京城大雾出现的原因。
②大雾天气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③为何说“一场冷空气将到来,大雾有望散去”?
④请你就如何减少北京市的大雾天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自然原因:空气湿度大,气温日差较大,且扩散条件差;②人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产排放的吸湿性颗粒多。
(2)影响人体健康状况;能见度低,影响道路交通;空气湿度大极易破坏高压输电线路,造成大面积停电,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等。
(3)强冷空气到来,容易形成冷锋降水;浓雾中的水汽凝结成雨,降落地表,使大雾消去。
(4)①采取措施减少煤烟、粉尘的排放;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③采取冬季集中供暖;④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答对三点即可)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认识环境污染在于人类从污染的危害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内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展开变式反思,回答问题:①联系整节内容,反思“环境污染问题”何以产生,走向何处?②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你从中认识到如何形成地理规律的认识方法呢?
生丙: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不正确的利用与破坏行为。人类要减少或者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只有人类自身克服自己的不当行为,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环境污染问题学习依然在于体现地理学习由地理现象、事实到地理规律、原理的认识过程以及运用规律、原理产生规则并按照规则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师:(鼓掌)这位同学的回答准确、科学。
生:(鼓掌)
篇6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
据研究调查显示,早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十分关注农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将农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列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对农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监管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尽管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中一些地区的环境保护得到了改善,但农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很突出,集中体现在农业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比较大,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另外, 一些垃圾在屋前、屋后堆放的现象还随处可见,每当秋季到来时,秸秆焚烧,烟雾熏天,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二、农村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1、垃圾问题
农村中的垃圾所含的成分复杂,堆放量大,主要有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道路上的垃圾以及一些动植物的粪便等等,这些垃圾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即破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又威胁着人体的健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中的人习惯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屋前、屋后的垃圾堆上,农村中的道路边上、田边、溪河边上随处可见堆放着垃圾,每当夏季来临时,这些堆放的垃圾会散发出极其难闻的味道,严重污染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在一些有河流的农村中,由于人们水环境意识的淡薄,往往会将一些废弃物扔进河流中,河流无形中就成了农民堆放垃圾的天然场所。长此以往下去,河流中垃圾的数量会不断增长,进而导致河道的堵塞,河水的污染。
2、水环境恶化问题
相关的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中的水环境面临着三方面的污染威胁。首先是居民生活废水的无序排放流入了水体,再加上残留的化肥物、农药等流进水体后,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体污染。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中的一些污染物的乱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直接因素。其次,农村中的水体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与工业废水的接纳体。当前,城市中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因此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就转向到了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发展,尽管工业企业的转移会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但是与其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相比,其环境效益远远大于经济价值。第三,当前一些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的乡镇企业会随意排放一些不达标的废水,致使农村中的水环境受到污染。
3、耕地减少以及土壤污染问题
据研究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当前各种产业的建设占用了耕地面积。我国的耕地资源是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集中表现在土壤的污染问题上。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再加上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会严重导致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利用污水灌溉会给土壤带入许多重金属元素,包括汞、铅、铬、氮以及有机氯化物等。另外,我国农业中普遍使用的农膜是非降解性的,这些农膜的残留率高达40%,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会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结构与性状。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村镇的环保规划工作,对目前新农村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特别是垃圾的堆放问题,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垃圾进行集中分类处理,并建立一些有关垃圾集中、转运、处理的设施。第二,在农村污水的处理问题上,应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采用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净化水体,使水质达到合格的标准。第三,对待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方面,应将养殖场所的布局与环境的规划结合起来,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以及易养区,科学地发展养殖业。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农村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开展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目前显得极其重要。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从一定程度上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3、加大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
篇7
关键词:环境破坏;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当、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h境监测技术设备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所以要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健全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管理机制和定期培训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监测技术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与发达国家的监测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处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之中,例如:将生物的监测技术、环境的生态监测技术、科学遥感监测技术、物力监测技术、卫星监测技术等都应用到现在的环境监测技术当中。二是扩大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生产规模与数量,其中有些精密的仪器设备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的生产水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学者意识到自动连续性的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研发工作。环境监测技术是及时的、准确的、快速的、全面的将环境的质量情况反映出来,并能够收集有关数据、资料,提供准确的环境污染数据与相关资料等。
二、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一)监测技术为环保提供方向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并且能够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因素也非常多,所以就会导致环境保护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环境保护工作在一般情况中不仅要对水污染进行处理,还要对大气污染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常常是在进行处理水污染工作的同时进行处理大气污染的工作,这导致了工作盲目没有确定的目标,常常两边都处理不好。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很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工作方向。环境监测技术能够第一时间监测到各个地区的环境情况,并能够根据高科技的判断和缜密的逻辑性,迅速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并且环境监测技术还能够通过监测记录准确的判断环境污染情况是否恶化,能够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及时性。
(二)监测技术为环保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是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进行实施的,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往往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通过当地人民的举报从而最后一个知道环境污染情况的,并且环境保护工作人员还要对相关污染地区进行监测,再根据环境标准进行判断是否污染超标,这种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导致很多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而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环境污染情况,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污染情况从而制定详细的改善计划,其不仅能够提升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监测技术为环保提供动力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不仅仅只是改善现有环境污染情况,还要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并且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环境不会发生进一步污染的情况。但是现如今很多人嘴上虽然说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仍然开着尾气污染超标的汽车,随意乱扔垃圾,对于水资源也不够节约。其根本原因就是保护环境的中心思想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但是环境监测部门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人们通过环境监测技术监测到的技术能够从心里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一个全面又深入的认识,使全民进入环境保护工作中。
三、我国环境保护中的监测技术解决对策
(一)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是实施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因素,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管理机制,使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和人性化,就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环境监测技术设备,防止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出现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保证设备采购渠道的合理化,对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及时对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性能、使用维护成本、实际操作性以及性价比进行专业的研究与评价,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
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的现状,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管理,要科学地检验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维修,保证环境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环境监测技术的正确性与科学性,防止因数据错误影响环境监测的结果。准确分析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析标准,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保障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
(三)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
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现状联系起来,根据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要求定期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更好地使用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监测工作目标。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要不断的增强监测技术与设备仪器的管理工作,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等,确保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篇8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村养殖污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农村养殖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人工改变农村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养殖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养殖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我国农村养殖污水污染的成因
2.1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水污染
目前,养殖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村养殖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水的性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庭养殖的传统广大农村几乎家家圈里有猪,院里有鸡。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很快。规模不等的养殖场遍地开花,但也存在汗多问题。如饲料生产监管不严,滥加添加剂。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权意识和基本的污水处理技术。散户养殖比重大:养殖户为节约成本对粪便,污水几乎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田或水体或露天堆放,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且井的选址与厕所,猪圈,堆粪地相距较近。因此,农村养殖对污水排放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 农村养殖业废水污染严重
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养殖污水长时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增高,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丧失其使用功能,同时危及周边生活用水水质。高浓度污水还可以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盐化严重降低土壤质量,甚至伤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和死亡。
2.3 禽畜养殖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不像有机物污染能被土壤中的微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物降解,将长期留置在土壤中,导致其含量不断在土壤中增加,从而破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中高量猪厩肥会明显提高稻田地土壤中的zn,cu生物有效性,其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6.5%,66.8%和42.3%。as总量明显增高。而效态含量增加不明显。可能是饲料中as含量虽高,土壤中点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 农村养殖污水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养殖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忽视养殖废物大量排放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知之甚少,不能根据生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大量养殖,盲目饲养,结果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环,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最主要的还是水污染较为严重。要解决农业养殖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3.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养殖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3 农村养殖污水处理
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型养殖场“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4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表明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忽略了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要低20%,流失的农药进入水体和土壤,使环境遭到污染,威胁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流失量巨大,而且化肥的逐年追加不仅降低了施肥增产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地膜属难降解材料,废膜在地下可以残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使土壤蓄水、导水能力减弱,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
第二,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养殖场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养殖污水任意排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使水体丧失经济功能;污水中有毒、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地下水,会影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畜禽粪便及污水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会使农村环境中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威胁人畜健康;畜禽养殖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养殖场及周边乡村环境。
第三,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目前绝大多数是科技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以矿产开发、造纸、化工等为主。这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对废气废水废渣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第四,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绝大部分露天随意堆放,既没有分类回收,也没有进行防渗、防流失等处理,造成不可降解的无机物长期堆积,占用农村耕地,破坏乡村自然景观;易腐有机物成为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场所,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摆脱贫困,广大农村在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走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从而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第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发达国家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是通过法制化途径实现的,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的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使农村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第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我国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只有少数乡镇建有环保办公室、聘有环保员,但他们的主要职责仅限于对农村工业环境的监管。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第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环保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政府有限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我国的环保资金多投放在城市,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大都还是空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都没有配备,导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生产生活垃圾随意抛弃,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环境质量的差距。
第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权益方面,绝大多数农民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农民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作目标范围,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之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农村环保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第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制定一系列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使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在普法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民、企业经营者、基层领导干部等的环保法律意识。在执法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逐步改变过去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保证。应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在村里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及时处理各种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农村生态资源。对配备的农村环保员要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以此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有效开展。各级环保机构都要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农村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在国家环保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当前环保资金短缺的局面。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推动农村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五,不断推广农村环保新技术,为农村环保提供科技支持。借助环保新技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大适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的转化,切实发挥科技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支撑作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篇10
关键词 环境执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即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很多环境法律法规及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政策,确立了不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目标,但环境立法相对完善了,环境执法力度以及全社会将环境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的决心还不到位。那么,即使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再完善,环境执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所谓的法律法规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如果说环境立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那么环境执法是落实环境立法的根本途径,是环境保护的桥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求突破环境保护困境的对策,对落实环境立法、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面。
30多年来,尽管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近30部环境、资源、能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促进方面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及各类环境标准,但“环境状况局部好转、整体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
1、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滞后。
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生产时代具有起步晚、发展势头迅猛的特点,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必定造成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于经济发展,当环境立法还作出未明显的反映,经济发展给环境及生态带来的损害已摆在公众面前,使得立法机关措手不及。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经历了工业革命及长期的工业化生产,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让这些国家的立法机关注意到衍生出的环境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虽然很多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环境恶化带来的灾难,但是由于环境立法方面相对完善,无论是实体方面还是程序方面已将环境问题法律化。
2、我国的环境法律内容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还处于以政策、原则等抽象概念为指导的层面,很多环境法律法规缺乏具体操作性,只是泛泛而谈。这就直接导致地方立法的标准不一,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有关法律条款规定的过于原则、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甚至相互矛盾,埋下了难以实施的隐患。如关于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有行为模式但无法律后果;再如有些法律条文甚至违反立法目的,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补办报告书规定、排污费制度的超标收费规定等。
3、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守法、执法的成本高,缺乏完备的环境责任追究体系,现有的责任体系强调污染后造成实际损害,而轻视了在事前预防环境污染以及事中控制环境污染的责任。《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责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环境法律法规大多是从行政责任的角度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规制,而上升到刑事责任层面,我国《刑法》虽然设立专章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但仅以造成实际的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但实际上很多环境损害行为在短期之内未并显现出损害,而是具有现实的危险性。因此,我国的环境刑罚力度显然不足。除此之外,在民事责任方面,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侵权的规定也较少。
(二)行政层面。
1、环境执法中政府的权力与义务配置失衡。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监管作用,拥有强有力的监管职责,但在环境执法中,政府部门往往更加突显的是“职”,而非“责”。自2013年6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进一步完善,该解释首次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认定进行细化,明确了“有毒物质”认定标准,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是环境污染行为是否达到认定标准,而非此前的依据――环境污染造成的结果。这标志着环境追责的标准从具有实际危害结果向具有现实危险性的转变。但这也仅仅是对环境污染者的追责,不难看出目前强调对污染企业的制裁,一旦发生环境污染鲜有对政府部门追责的机制,降低了政府进行环境执法的积极性。实际上政府部门及主要负责人具有环境监管的权力,却很少承担环境污染的法律后果,造成权力与义务的失衡。
2、环境执法权的配置不合理。
我国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环境执法体制。在众多的环境执法主体中,环保部门在整个环境执法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其他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环境执法居于次要地位。在实际的环境执法工作中,多头执法的弊端非常突出:由于权、责不清,政出多头,环境重复执法、执法“盲区”、互相推委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地制约了环境执法效益的提升,阻碍了环境法实施。多部门多头执法的方式,从表面上看分散权力,相互监督,实际上造成了“人人都有权,人人不想管”的局面,严重降低了环境执法效率。
3、环境执法不到位。
目前,我国地方在环境执法中存在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甚至失职、渎职的现象。一些地方的环境执法人员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不重视,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缺少执法者应有的责任感,“被动执法”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放任,需要多部门协调执法的能推就推,没有人举报的能忽略就忽略。这些消极怠工的工作习惯使得政府在环境执法方面一直比较低效。
(三)社会层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的薄弱成为了环境执法过程中重要的阻碍之一。企业运作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但利润的获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特别是很多企业将环境成本肆意转嫁给政府和公众,让立法、执法、守法的群体承担环境污染的损失,这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例如,近年来的渤海蓬莱油田溢油事故、哈药总厂污染事件、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些环境污染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大型企业,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甚微。一些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亦是冷眼看待,环境保护民间团体的力量薄弱,无法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对策
(一)逐步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1、弥补环境立法空白,增强环境立法的可操作性。
我国从1979年制定出第一部环境法以后,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但是污染防治立法仍有缺失。接下来我国应逐步制定《电磁污染防治法》、《震动污染防治法》和《能量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污染防治立法。除此之外,我国环境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借鉴国外立法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客观国情,突出环境立法的实际效用,将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
2、建立完备的环境责任追究体系。
环境责任追究所遇到的重重阻力是环境执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建立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位一体的环境责任追究体系,从各个法律层面对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规制,形成一个完备的环境责任追究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误区。
3、深化污染者付费原则。
我国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政策,表现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费用内部化,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深化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能够迫使企业考虑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改变企业决策,将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生产成本,从而通过付费的方式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行为。
(二)转变环境执法方式,规范行政执法。
1、建立环境执法责任制,进行量化考核。
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监管环境保护工作即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又是义务,在环保部门内实行环境保护量化考核和问责制,是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的统一体现,约束政府依法履行环保职责。建立环保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不得姑息纵容。对政府官员的环境追责并非没有先例,但行政执法责任体系的形成仍有待推进。《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企业污染的标准,那么对相关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也要进行量化管理,明确环保目标,进行科学考核,细化任务、目标、标准、责任等各项要求,建立一套对环保部门工作的独立考核机制。
2、统一环境执法机构,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为明确责任,避免“有好处就一拥而上,有责任就一哄而散”的局面,应绝对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的绝对主体地位,其他部门在必要时进行沟通与协调,分工协作,明确职责,杜绝相互推诿。强化执法不是独立执法、僵硬执法、机械执法,环境管理者要有协调能力,在对上协调、对部门协调、对企业协调、对群众协调中,综合体现政策水平、法律知识、证据掌握、现实可能、情感考虑,高超的执法艺术才能够既能执法到位,又能够使政府满意、上级满意、群众满意、企业心服口服。
3、加强环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及硬件建设。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政治、法律、业务等多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觉悟、法治意识及业务水平,建设一支从上至下的高水平、高素质执法队伍,从而贯彻执行环境保护任务。此外,要加大硬件设施及资金的投入,达到或基本达到现代先进环保设备的要求。
(三)建立环境执法社会监督机制。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环保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的一面“透视镜”,是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及透明度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在环境执法中必须接受全社会的广泛监督,包括政府内部的相互监督。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建立强有力的执法监督约束机制,是确保依法行政的最直接举措。而企业及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是根本途径,应全面保障企业与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多元一体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约束政府的行为,督促政府积极进行环境执法。同时企业与公众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行驶环境权利、履行环保义务。
(作者单位:浙江中辛律师事务所)
注释:
汪劲,中国环境执法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环境保护管理 .2010(2)
张丽利,浅议我国目前的环境执法现状及对策.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8)
孙佑海,提高环境立法质量对策研究.法制与管理.2004(08)
黄锡生、王 江,中国环境执法的障碍与破解.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刘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探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河南:郑州大学
王灿发,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需要新型的环境立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卫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