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条例的主要内容变化
新条例总共35条,分为总则、征收决定、补偿、法律责任和附则五章,主要规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应遵循的原则、征收范围、征收补偿主体、征收决定程序、补偿的原则及程序、争议解决方式以及法律责任。与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相比,不仅是从“拆迁”到“征收”的理念的变化,而且还有五个方面重要变化:
(一)征收范围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围内。按照新条例第8条规定,政府可以做出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的情形严格限定在属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国防和外交、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利)、公共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保障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等五大类事项范围内。过去依据原条例开展的国有土地整理储备、党政机关办公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设施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等活动并未纳入征收范围内。
(二)征收主体由建设单位改为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原条例实施的建设项目,一般由建设单位或者由国土部门所属的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作为拆迁人实施房屋拆迁。新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由市、县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房屋征收补偿工作。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具体工作。
(三)征收程序发生较大变化。按照原条例规定,通常是由建设单位作为拆迁单位,向市、县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房屋拆迁公告,然后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方可实施拆迁。按照新条例规定,在公共利益范围内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首先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还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其次,由政府房屋征收部门拟定征收补偿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听证,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府常委会讨论通过,然后做出征收决定。再次,市、县人民政府公告征收决定,房屋征收部门调查、登记房屋权属、区位、面积,评估房屋价值及其他损失和补偿,签订补偿协议。然后进行补偿并实施拆迁工作。
(四)补偿标准更加合理透明化。新条例第17条明确规定了征收房屋应予以补偿的范围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搬迁和临时安置以及停产停业损失。第19条进一步明确了“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同时为确保补偿公平、合理、透明,还具体规定了评估机构协商选定、自行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补偿方式、政府优先给予住房保障,以及分户补偿情况向被征收人公布等内容。
(五)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方式。新条例第27条明确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而且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如果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取消了过去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并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方式。
二、新条例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体判断:新条例适应了《物权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回归了政府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强化了对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突出强调了征收补偿的公开、透明、民主原则。从长远看,将有效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提高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水平,同时还有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优化和改善投资结构;从近期看,可能使征收拆迁难度加大、周期延长,政府投资平衡难度增大,全社会投资增速放缓,进而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同时房地产开发模式必将调整,征收拆迁成本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从而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前,本市经济发展仍然是投资拉动型,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比较大。据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0.6个百分点是投资拉动的。新条例规定的征收条件严格、征收程序更加复杂,可能使城市化进程必经的征收拆迁难度加大,周期延长,从而造成政府投资平衡难度增大,全社会投资增速可能放缓,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一是征收条件严格,部分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将受限制。新征收条例对征收的条件严格限定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现代制造业以及土地整理储备没有纳入“公共利益”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今后此类重大项目实施将受到限制,征收拆迁的难度加大,从而可能推延项目实施进程,影响项目投资落地。
二是征收拆迁成本上升,政府资金平衡难度增大。当前本市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的新阶段。一方面新一轮结构调整、区域统筹、空间拓展对政府投资需求较旺,另一方面国家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流动性持续收紧,以及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平台融资难度加大,也相应地增加了对政府投资的需求。新条例的出台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剧拆迁成本上升和土地市场降温的叠加效应。再加上新“国8条”和“京15条”调控房价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成交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过去以土地收入平衡资金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政府投资来源结构性缺口矛盾突出。因此,在市财力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平衡难度空前加大。
三是征收拆迁程序复杂,投资调控目标实现的难度加大。本市城市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完善阶段,项目落地与拆迁进程密切相关。新条例规定拆迁条件严格、程序更加复杂,特别是取消了行政强拆,禁止暴力强拆、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这意味着今后实施征收拆迁起来更难。前些年已经审批的重大项目即将进入拆迁攻坚阶段,以及核心区人口疏解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拆迁难
题”,将使得未来拆迁任务更加艰巨,项目落地更困难,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影响投资调控目标的实现。
(二)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近些年,本市房地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年均增长约20%,约占全社会投资的55%以上,对本市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新条例赋予了被拆迁户较大的权益,对房地产业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征收条件所限,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新条例规定了严格的征收条件和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对房地产等商业开发项目的规定,而且将“土地整理储备”也排除在征收的范围。因此,今后在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被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再加上“土地整理储备”受限制,房地产开发从二级土地市场上通过招、拍、挂拿地的难度也将增大,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运作模式将被迫发生改变,受拆迁成本加大和拆迁进程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难度加大,开发商投资的利润受到挤压,投资动力必将减弱,本市重要经济支柱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
二是拆迁成本趋增,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目前,城市拆迁户对于补偿标准,主要参照市县政府的地价标准和市场评估。新条例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如果拆迁户对于补偿的标准,参照拆迁区域周边一手楼价的标准来跟开发商谈判,一方面可能使拆迁费用骤增,导致开发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因谈判艰难,使得无限期地拖延拆迁进程。为此,旧城改造开发这块“蛋糕”,可能因为拆迁成本过高,使得开发商无人愿意触及,从而造成城区楼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压力。
三、贯彻执行新条例的几点建议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征收条例,尽可能减少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对新征收条例的学习和培训。市、区县房屋征收、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当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培训,以便准确理解和把握好新条例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哪些建设项目纳入新条例规定的公共利益范围,哪些是不能够办理征收拆迁的,以及征收补偿的程序等内容,在实践中严格予以贯彻执行。
(二)加快规划、年度计划的立法进程。随着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编制和组织实施规划也应当纳入法制化进程。因此,建议本市也应当加快推进规划的法制化,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序实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纳入建设项目的程序、方式、内容深度,以及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今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时,应当更加关注重大项目的布局,注意研究论证拟纳入规划建设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收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公共利益争议和社会稳定风险,严格履行规划编制的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年度计划时,要统筹平衡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的年度建设任务,确保有关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三)加强发展改革、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研究衔接好投资项目审批和征收补偿的程序。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与征收补偿程序如果不能衔接好,一方面可能影响各部门审批环节的工作效率,延缓项目拆迁和实施进程;另一方面将难以给投资企业提供合理预期和操作指引,从而可能影响投资项目落地,影响投资调控目标的实现。因此,各部门应从有利于推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高度,研究梳理、衔接好审批程序与征收补偿程序,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建设任务,加快推进本市“世界城市”建设进程。
篇2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机制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加大趋势,国内许多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研究,最终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区位、要素投入、人口素质、经济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和体制等。早在20世纪初,Schumpeter等人指出功能良好的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甄别能成功创新产品和进行生产的企业家,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加速企业产品创新及生产力提高,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Levine等人重新审视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全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国内许多学者运用经济计量学多角度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从金融体系功能入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
一、区域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增长的机理
(一)便利交易功能与经济增长
便利的交易、较低的交易成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现代金融市场中,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而突出的作用。银行具有的支付和清算服务具有广泛接受性及流动性,这使得繁杂的市场交易得到高效的运转。将银行具有的支付清算突出作用和银行通过存款借贷交易创造货币的功能结合起来考察,会发现,银行其实是向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源泉。由此可以说,没有银行等类似金融机构提供的便利交易,就没有现代经济的顺利增长。
(二)公司治理功能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机构及合约不仅可以降低事前信息获取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事后监督经营者的实施成本,并加强对企业控制信息获得的成本。企业内部,企业所有者为了有效控制企业状况常做出财务安排,敦促企业经营者按有利的方式经营企业。目前,金融市场较多结构如银行、债券持有人等都可依上述方法作出金融安排,促使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按照有利于权利人自身利益的方式经营企业。倘若没有这些受控的金融安排,社会公众是不敢贸然进行投资活动的。
(三)储蓄集聚功能与经济增长
将社会资源集聚一起涉及到从不同资本所有者手中集聚资本用于投资。储蓄集聚需要有一定的金融工具,这样便于家庭和机构持有的资产提供便利,也利于一些需要规模效应的企业进行投资。如果不能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积蓄集聚起来,那么,一个家庭或机构面临这较大的困境,要么资源限制,要么将整个企业买下。调动资源会产生较大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安排的出现消除了此类问题,并为资源集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1]。
(四)风险管理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出现与交易成本、信息获取成本有较大的关系。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金融体系就不需要浪费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风险防范安排、监督债务人等,正是有了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金融市场和机构才出现,为最大程度降低这些成本及其产生的问题作出贡献。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两者结合共同退工了金融市场、机构及合约的出现。
(五)信息揭示功能与经济增长
单个财富所有人对市场状况、企业经营发展很难进行全面评估,加之评估成本较高,这些人没有时间、渠道或技能去收集和加工这些信息,最终因缺乏信息而不能进行投资,巨大的信息成本阻碍资本流向最有价值的方向。此时,信息获取成本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提供了动力。借助金融中介结构节省了获取加工投资信息的成本,使得有更多资源用于生产。
二、区域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
针对上述区域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增长的机理,应该采取策略利用区域金融发展支持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主要策略如下:一是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确保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解决一些企业临时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人民银行可放开地方金融业务限制,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开展银行承兑及票据贴现的业务。开展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并进,比如开展投资咨询、资金、客户理财等创新业务,利用金融机构的便利条件及信息优势,向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2]。二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地区争夺市场金融资源的关键因素,金融生态是呈现社会状态及社会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加强改善金融政策及经营环境,把握运用金融规律,以政府为导向,加大诚信建设力度,提高企业行为透明度及协调性。三是善于运用各种金融渠道融通资金。一方面支持鼓励企业市场化融资,研究国内外资本投资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的途径,发挥股份制聚合资本作用。另一方面,多渠道吸收国外资金,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第三方面,可以启动民间资金,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法,拓宽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地方政府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可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这和政府目标一致,政府在配置资源时要利用这一渠道,为区域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比如,财政扶持对象、帮助消化不良产业、为金融机构介绍区域发展规划等,将政府目标与区域金融利益相结合,但要避免政府对区域金融过多的行政干预。五是遵循金融市场规律,优化资金增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作用的,要想双赢,经济主体要适时利用区域的资源优势,培养、创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壮大区域实力[3]。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取得资金支持的前提,区域金融机构要按照金融规律和市场规范进行各项业务,开发新的项目,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区域内有信誉、有市场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还可采取抵押担保的方式予以支持,对于一些不良资产债务人可以向其提供有用的金融服务信息。
三、总结
把握区域金融发展规律,发挥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辅相成,目前,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各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趋势不同,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尊重各区域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规律,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采取适宜的金融政策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市场经济在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下更加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郭庆然.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区域金融支持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2(20):49-50.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动力;网络系统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动力系统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动力系统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1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限制性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这些限制性因素从性质上看,主要是一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方向、速度以及格局方面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从内容上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可以被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内容:资源方面、地理环境方面、人口方面以及文化传统方面。
前者主要是指从自然方面起到限制作用的因素,而后者则偏向社会方面。该类型的限制性因素当中,对发展产生影响效果各不相同。
下面就以文化传统方面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区域社会当中的文化传统要素代表了这个区域当中的社会价值观念。一旦这种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之间产生脱节,可能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影响。相对保守的传统文化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造成机制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阻碍。
(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动力系统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当中的动力因素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指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或者可能造成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结构变化的力量方面。显然,动力因素以及动力主体二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经济行为当中的动力主体主要是指人,或者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动力因素则主要是指一种客观的内在性动力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机制。从根本上真正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实现社会经济进步。也就是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强弱程度。
2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动力系统结构分析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当中的动力因素进行特征、功能分析,可以将动力因素进行多角度的划分。从空间尺度方面:动力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动力因素、中观动力因素以及微观动力因素;从层次性角度方面:动力因素又可以分为表层动力、中层动力以及深层动力;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方面:可以分为自组织动力、他组织动力因素两个方面。
(一)动力系统
国外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的研究相对成熟,并有相对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层次与能力都略显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
从内容上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动力以及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力量。区域经济想要获得发展,需要来自受到外部和内部两种力量的牵引与助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克服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形成的多种阻力。区域经济发展滞涩,或者出现区域经济发展阻力等同于动力情况的时候,区域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停止。
而当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因素产生的影响过大,或者是超出了动力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就可能发生下滑。这个过程中,外部动力因素形成的环境与条件主要是市场、竞争以及政府行为等。内部动力则来自于企业本身或者是员工对精神物质的追求。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事区域经济发展还具有自组织能动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则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水平滞后、保守文化等。
(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系统中子系统以及相关分析
根据前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进行必要的分类发现,我们可以将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动力系统进行四个方面的子系统分类:自组织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以及文化系统。这四个系统全部都属于开放性的系统类别。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或者而是要素之间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动力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内容,会在经济活动当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并不断发生耦合,以此实现合动力网络结构。
3 结论
综上所述,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属于综合性,复杂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会造成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社会环境当中会令经济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次,区域经济发展会引起动力系统产生。也就是一种虚拟的智能系统。这个系统当中包含一般系统当中的种种特征,并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深层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其文化动力,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导向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宋健坤,吴金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形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2.
[2] 卢国良.经济发展动力论[J].经济科学,1990(4):14-19.
[3] 赖勤学.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J].厦门科技,1996(1):28-29.
篇4
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是经济价值理论与道德礼义的融合,但是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还处于转型时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在理论经常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则产生冲突,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经济交易市场环境的公正健康,维持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秩序平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就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道德观念为规范约束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的活动,继而充分发挥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实际效力。
一、探讨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意义
经济价值发展取向与社会经济进步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是我国人民经济智慧的具体表现,是构建系统相对完整的经济价值理念,其中涉及的许多经济发展思路内涵,对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从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基本内涵的角度分析,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观念维护了我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适用性,就应该明确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要求,吸取其中宝贵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传统经济价值取向观与现代经济价值取向观的完美融合,达到中华特色经济价值取向的有效利用,以及传承我国经济文化伦理的目标,继而发扬中华经济智慧文化精神,提高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保证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二、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与现代经济价值取向的区别简述
(一)传统经济价值取向
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不受自然经济的约束,受当时社会发展状态与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们的价值,主张劳动价值是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应用实践过程中,以调节社会劳动关系,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为基本,注重社会实践价值,以提高当下社会经济,改善现有经济发展问题为重点内容,包含了经济价值取向思想和调节人际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建立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上,中心内容偏向于维护权力者的利益,所以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劳动经济价值关系体系,从伦理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缺少一定的公正性,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公平公正的要求。
(二)现代经济价值取向
现代经济价值取向聚集了,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观和西方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广大劳动者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提高社会整体性效益为主要的目标。现代经济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现代化特征,围绕传统经济道德观念,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为依托,不定期进行相关策略内容的调整。除此之外现代经济价值取向非常重视伦理观念,尊重个人社会地位,推崇独立个体的社会经济发展主导权,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规范了独立个体的经济价值实现行为,制定了合理的个体价值欲望标准,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改变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固有体系,构建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在满足人们个人利益愿望的同时,突出了社会效益化属性,实现了个人利益融入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性标。
三、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利益价值,满足个人经济发展的欲望,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容易受到利益价值的诱惑和唆使,进而做出违反道德原则的事。而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核心思想的合理利用,为当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准则,监督了个人经济活动行为,调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维持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健康。除此之外以经济与道德之间关联为主要突破口,强调了道德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快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转型速度,并且与现代化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焕发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维持了我国经济交易市场的秩序
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观念主张互利交换原则,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阐述了社会经济建立在物质交换上的实质性内涵,从根本上提高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应用有效性。同时采用分层的技术手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代经济交易个体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利益价值不能依靠独立个体实现的规律,进而培养了现代人们礼尚往来的交易意识。在这种既定规则要求下,人们会自觉履行商业交易的原则性义务,在进行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保证交易项目的公正性,确保双方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实现双赢的利益目标,进而维持双方的依存关系,保证社会商业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制约条件,尽管社会经济交易发展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市场仍旧能够维持固有的发展秩序,继而为我国社会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保证自然系统领域的完整
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重社会义务,受儒家文化的冶炼熏陶,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重社会自然义务,并在最大限度上对自然领域表现出了尊重,以农耕为例,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提倡在农耕范围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停止农耕范围的继续扩大,进而保证自然领域的完整,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利互生的目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没有任何规范要求的情况下,过分生产容易造成社会经济动力的萎缩,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吸取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内容,规范市场经济发展行为,与此同时引导独立的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生产发展观念,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效益,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处于良性的运作关系。
(四)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交易风气
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崇道德礼义文化,并将道德礼义文化作为把握经济市场发展,以及调节经济市场各环节关系的外在作用力。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以诚信为核心内容,诚信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提出的,而是以所有人为对象,从道德信誉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交易提出了标准的行为信条。纵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状态,要想在现代社会经济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应该肯定诚信交易的重要性,明确谋求个人利益的荣辱观念,继而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诚信原则的有效应用,为独立个体进行商业交易安全公正提供了保证,诚信作为商业交易的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状态,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交易风气。除此之外诚信并不是形式上的东西,诚信作为个人或者企业谋求利益的前提标准,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功利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逐渐变成了人们建立契约的依据。
(五)构建了新型的消费方式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转型的特点,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过渡的过程中,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盲目提高消费量相比,更加注重消费形式的多样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经济市场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需求供应的市场化水平,进而踏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构建了新型的消费方式。当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主要以节俭为主,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等级式的消费观念,主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标,有效的避免了过度消费现象的发生,保持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平衡,不仅提升了消费的高度,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文推动力。但是节俭消费具有一定的相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持续消费目标的实现,容易造成过剩危机现象。
四、结论
篇5
农村政策不配套。我国经济发展是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条道路。如今,正是工业反哺农业,而对农村农业的政策仅限于粮食补贴一项上,不能在大规模范围上对农村经济形成大力推动。
1、市场供求信息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一系列限制,与外部交流少,导致市场信息失衡,不能有效把握市场时机,错过发展良机。
2、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的主体。农村地区,很多东西都是依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使有效资源最大化利用。没有竞争,不能激发创新和改革生产力的进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4、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5、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价值
1、低碳经济及其相关理论学科对比研究
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其中生态经济主体探究生态与经济体系的复合结构、具体功能以及规律特征。循环经济则基于生态自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变换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令其引入至自然生态体系物质循环中,构建了新一类经济形态。其本质层面体现为一类生态经济,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引导人类社会各项经济活动。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基于对人们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有限资源的合理维护以及能源规划,创建体现健康意识、平衡属性的特色化经济模式。由本质层面来讲,循环经济、生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均为三高一低逐步向三低一高发展转变的形式。也就是高水平资源投入、大排放、高能耗、效率低,逐步发展为降低投入资源、控制消耗与排放量,提升生产服务效率的优质模式。上述四类经济类型均为新型发展构建经济思想。其中,生态经济主体传递理念为,经济活动应符合生态规律,其构建体系则应符合生态系统特征。循环经济主体由循环视角构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活动。绿色经济为排除自然资源的消耗价值以及形成环境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之后创设的生产总值,其主体侧重对资源利用的有效节约,追求最终实现绿色的GDP价值。发展低碳经济主体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提升对人类生活形成的显著影响威胁,其关注经济发展不应以加大二氧化碳总体排放量作为付出的代价,总体追求经济发展应脱离于碳排放。由本质层面来讲,低碳经济可归于生态经济理论范畴。其提法相比于他类经济形势,则更加凸显了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发展追求目标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过度。由哲学辩证视角来看,低碳经济可由明确主要矛盾出发进而应对发展经济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经济思想是社会大众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恶化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不良破坏等问题,进行自我反省与优化更新的实践结果,是对自然与人们实践活动关系的新一轮审视与科学总结。
2、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持续恶化的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建设发展均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作用程度并不次于世界大战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为此我们应主体针对碳排放量持续提升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显著经济影响,探索新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理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方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优质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学理论的分支之一,主体基于经济学相关原理及规律,探究发展经济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经济建设及环境发展的良好协调性。低碳经济同环境气候的变化涵盖较多学科理论内容,因此对其要想进行整体的研究把握,需要我们树立综合视野,深入至多学科领域。可采用继承传统方式,开展边际研究、弹性分析、结构衡量、总量研究、均衡分析等实证研究,同时还应对各地域碳排放标准规范进行深入分析。再者我们可借鉴他类学科研究分析方式,例如环境经济领域学科之中的波及性研究、成本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研究等。还可进行碳足迹、金融、碳权以及碳循环的综合研究分析。
3、低碳经济核心经济学价值
3、1解决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问题,优化整体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阶段中,提升整体竞争力,仅利用贸易手段远远不够。倘若由经济效益视角来讲,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令合作成员国形成良好的合作剩余,对各自发展极为有利。而由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则会形成更多负效应影响,引发环境问题。基于国际经济合作中将制造环节逐步向欠发达国家实现转移,其技术水平较低,且能源结构不佳状况,会在制造生产阶段中形成显著环境问题。例如过度开发资源、提升碳排放总量等。而基于碳流动属性,则会对国际领域各国均形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科学树立低碳经济合作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碳贸易与交易,科学解决潜在不良问题,化解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再者,低碳经济基于国际经济全面收益视角进行发展,因此其理论应上升到国际经济发展范畴领域,令其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应利用低碳经济做好国际经济学的有效补充,优化整体经济体系,进而真正促进国际经济的全面发展。
3、2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引导更新消费方式
传统经济学发展理论其研究主体目标为提升财富,尤其将物质财富作为核心任务,形成了显著的温室效应问题。基于现代经济学主体任务为提升国家GDP,倘若仍旧应用传统理论作为行动指引,则会无法符合经济全面发展的核心需求。为此,我们应基于低碳经济学相关理论,创建完善研究体系、夯实理论基石,做好生态经济、绿色与循环经济的有效补充,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转变。物质消费的扩充可拉动经济增长,并促进经济循环。基于现行能源体系结构,提升物质消费势必令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而降低碳排放则会对物质消费形成相应抑制,体现了两环节的矛盾问题,即目标冲突。为此我们可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做好矛盾冲突的良好化解。摒弃物质消费是发展经济根本动力的理念,令低碳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方式的优化更新,并进一步转变人民的生活与消费形式,进而将低碳经济促进物质的过度消费良好转变为精神消费,令人们全面关注智力投资,进而为经济发展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3进一步丰富低碳经济主体研究内容
低碳经济研究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一定工具。例如碳交易、货币、经营贸易、碳期货以及关税与期权等。该类理论概念仍旧包含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同时为金融领域、贸易学科与虚拟经济创设了新型研究内容。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探究低碳经济发展风险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问题,丰富主体研究内容,做好经济学原理概念的新一轮审视、更新传统观念,方能提升研究水平,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优质、健康发展。
4、结语
总之,针对低碳经济内涵与相关理论学科分析,我们应做好实践探究设想,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学价值,才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低碳经济内容,实现经济建设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会工作;有效认知
[DOI]10.13939/ki.zgsc.2017.12.090
1 引 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低效益、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高效益及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工会组织产生了有效影响。工会是职工的代表性组织,是我国政党联系群众、团结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有效场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首先对经济发展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向及效益化调整,企业的政策及发展调整又会进一步影响工会工作的运行及政策实施状况。因此,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其对工会工作的影响,对新常态下企业职工更好地应对经济政策变化及更有效发挥工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2.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给职工队伍结构带来新的变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工会工作的影响的第一个表现是,将会给职工队伍结构带来新的变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往往依赖于资源、劳动力优势及出口拉动。这一时期的职工队伍以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为主导,且管理者及知识型员工发展相对不足,总体职工队伍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形态。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主导性产业,企业发展开始向技术型、集约型和创新型方向转变,此时的职工队伍中知识型员工及有效的管理者不断增多,低级劳动者数量减少,职工队伍结构总体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形态。此外,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职工队伍结构更加复杂,与工会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2.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职工技能及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工会工作的影响的第二个表现是,将会对职工技能及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优势资源。这主要表现在制造业领域,我国有众多的产品代加工厂,依靠丰富而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富士康等诸多代产品加工工厂。但总体来看,劳动力素质及水平相对较低,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及企业发展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员工的技能及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型、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并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的发展特征要求职工必须具备良好的技能及自身素质。技能主要表现为业务能力,素质主要体现为道德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高技能和高素质的能力型员工,使之充分发挥潜能。
2.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改变传统的劳资关系,对职工劳动权益产生新的影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工会工作的影响的第三个表现是,将会改变传统的劳资关系,对职工劳动权益产生新的影响。传统的劳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即企业主以一定的代价购买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企业主和员工之g处于对立关系。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开始探寻与职工共同发展的路径,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有些企业给予员工一定的股权激励,以股权契约形式将企业所有者与职工权益结合在一起,传统的劳资关系开始改变。此时,企业主从新的劳资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效益,职工劳动权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劳资关系更加公平。
2.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更多涉及外资及涉外经济利益纠纷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工会工作的影响的第四个表现是,工会工作将会更多地涉及外资及涉外经济利益纠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走向开始多元化,职工的就业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合资、外资企业不断增多,并以新的技术及管理方式冲击中国现有的企业机构。由于外资企业具有相对较好的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路径,高能力、高素质的职工不断加入到外资企业的队伍中来。但由于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外生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经济利益纠纷及涉外问题。此时,工会原有的处理企业内部员工的本企业内生性问题,就转变为处理与外资企业相关的经济利益纠纷的外生性问题。
3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发挥工会作用的有效认知
3.1 在促发展、调结构的发展形势下,要注重发挥工会的引导培训作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及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引导培训作用。具体来说,工会是维护职工权益,有效发挥职工作用的组织,其在引导员工工作及生活、组织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工会的引导培训作用,工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工会必须对企业发展的未来愿景有充分的认知,并引导职工向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努力;第二,工会能够了解职工的需求及发展诉求,包括劳动薪酬、职工福利及员工的精神生活需要等,能以确定的标准及方式来满足;第三,工会必须定期组织职工参加相关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精神力量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处理能力,通过精神力量培训培养全体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形成发展的合力。
3.2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以工会为组织媒介,致力于企业发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要以工会为组织媒介,将职工命运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发展新局面。为有效发挥工会的组织媒介作用,要实施多种方式完善工会的组织建设。一方面,从工会管理机构来说,要给予工会更多的自与经费支持,如可以让工会自主决策涉及员工公共权益的事项及安排,并能对涉及员工利益的工资、福利等实施复核权,有效保证员工的利益。另一方面,从工会的内部结构组成来说,要加强工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如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员工经济纠纷不断增多的现实状况,在工会内部增设涉外劳务权益纠纷管理部门,专门解决员工涉外劳务权益问题。
3.3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要积极完善和创新工会维权的内容和途径
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根据企业及工会发展要求,积极完善和创新工会维权的内容和途径。工会维权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职工的利益问题,如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不能满足现有职工诉求,以工会调解等形式满足员工本身的要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新常态下,可以丰富工会维权的内容,如赋予工会评价及考核企业主的权限,将对职工的监管及评价体系在企业主身上实施,以实现两者之间关系的对等。此外,还要不断丰富工会维权的途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带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如互联网、大数据及云服务等新的概念及形式不断出现,工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创新性路径,建立“互联网+工会建设”、工会服务大数据平台及工会云管家等创新性方式,使工会有效实现维权。
4 结 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工会工作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新常态的发展契机相承相接。本文通过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下对工会工作影响的探讨,以期在企业未来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 对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 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 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 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 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在 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 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和影响 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 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 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四 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 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 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业,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 织提供的;第三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取 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 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 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各种法律是属 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 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 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 新来实现。
第四,推进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 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因此,需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 系。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促进作用;策略建议
在近些年中,国内农村经济取得了长时间的发展,农村行政管理将会发挥重要性作用。伴随着经济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也会显著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与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为了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更为健康稳定增长,非常有必要运用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来有效的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解决经济纠纷与利益纠纷,使得改革工作更为顺利,彻底的展开,以此来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1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进一步展开本文主题内容分析之前,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具体的作用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大大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使得农村范围内的生产资源,来展开统筹规划,从而依据农业生产目标,来优化配置各项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切实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现有乡村步入到振兴之路[1]。与此同时,农村经济要想使得转型发展目标得到实现,寻找全新的经济增长要点,也就需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来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规划,整合利用农村资源,来使得全新的经济项目得到实现,提升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切实的实现农村资源不断增值的目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必定能够使得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1.2使得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得到规范
在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大大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构建更为全面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确保现有体系,能够有助于农村经济活动行为,来形成最为有力的规范,避免盲目主导农村经济发展决策,在根本上使得农村经济风险问题得到降低。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态可知,因为缺少更为统一管理机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情况,难以科学有效的加以解决。然而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技术保障,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帮助。
1.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能够更为直观的获取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信息。借助对信息的对比研究,将会获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为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更好的基础。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科学实行管理制度,将会更为理想的规范现有农业人口的行为,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与领域处于日渐优化的状态。与此同时,还需要严格的执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以此农业人口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还需要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传统观念,进而持续的优化农村人口的工作模式,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目标真正得到实现。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研究可知,农村经济必定会得到更好保障[2]。
2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存的相应问题分析
依据国内农村经济长时间发展能够了解到,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还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能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需要予以明确:
2.1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显然不足
从城市居民来看,农村整体教育工作开展明显较为滞后,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自身的经济条件的确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农村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村区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都会因为生活的原因,前往到城市安家,进而也就导致了农村年轻人员出现匮乏,农村留下的人群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外加农村知识人才缺乏断层的问题日渐突出,假如长时间的积累下去,那么必定会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稳定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城市经济又在持续发展,最终城乡之间的差距必定难以挽回,也就不得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些方面的研究可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明显不足,所以需要对此高度化的重视[3]。
2.2有关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虽然在国内社会持续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得更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明显显著的问题。具体展现为:其一,农业生产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而使得水资源遭受到浪费,并不利于国内淡水资源的长时间运用。其二,农业生产种植也会不可避免的运用化学药剂,但是由于农业人员尚未把握好化学药剂的运用数量以及模式,因此大大损害了土壤的结构,必定会污染现有的空间,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会为国内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隐患问题。再次,农产品的加工常常也会形成较多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并不利于清理,因此累积起来的问题,还会造成环境的问题。最后,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现了土壤荒漠化问题渐渐明显,同时因为生产用药的不科学性,还会大大影响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最终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定造成影响。所以,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确需要投入更多的重视,确保这些现有的问题将会得到最为全面的解决。
2.3国内有关政府部门投入力度还应当全面加强
虽然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政府部门极为重视农村经济的长效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的人口基础极大,农业面积极为广阔等客观性的问题存在,也会直接导致政府部门的具体投入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表现出来的不足还越来越明显,如果长时间以往后续的隐患问题,将会直接的表现出来。将国内当前的农村基础经济情况研究分析得知,国内政府部门投入,应当大大注重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并且还需要制定出台同政策措施切实有关的条例,将这些方面的基础要点结合在一起,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得到落实之后,那么才能确保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政府部门投入,需要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加强,进而才能使得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
3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有关人员的持续研究可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信息化的水平明显不高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状态,农业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模式、生产管理,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管理,所含有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信息化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管理的模式也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部分偏远地区更有甚者极少的运用现代化的农业作用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信息水平明显滞后,这样不仅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还会直接给农村信息化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需要得到有关人员的全面重视,力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2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还相对缓慢
农业始终都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直都是国内党以及政府需要重视的方面,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要实现对农村地区多项帮扶政策的制定,但是因为国内农村占据着较多的经济来源,这样就导致了出台的政策依旧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需要农村发展实际着手,具有针对性的增加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更好的制定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情况与优惠政策制度,将发展的方向制定为农产品深加工,进而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化发展。
4有关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分析
根据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内容,在了解这些前提内容之后,接下来也就需要对科学的管理措施加以研究。具体措施可以参考以下要点:
4.1大大加快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的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有效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大大实现农业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合理配置农谷才能资源提供最为理想的技术支撑。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建设信息化网络。地方政府需要在农村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农村与农村之间、乡村与企业之间的机构,需要切实构建沟通桥梁,避免出现信息闭塞的问题。农村地区需要构建农业网站,对外宣传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产品品质情况,农业资源运用的情况等,进一步的使得农产品销售市场得到扩大。其次,应当购置信息化设备。地方政府还需要给予财政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支持,调动所在地农民与企业认识购买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所以把握好此项技术要点,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4.2构建完善科学适当的规章制度
国内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当要切实的遵守有关法律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需要得到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不应当与现实分开。它需要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管理也就需要更为专业。只有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可靠、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首先,需要制定执行农业以及管理责任的制度,以此来将每项决定和所有的事情予以分配,并且还需要明确职业以及工作的职责。其次,则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农业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将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同时确定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与程序,以此来完成各个项目的任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重点核心,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进而才能使得规章制度的制定,能够为实际工作开展所服务。
4.3大大加强农业财务管理要点
财务管理工作始终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内容,在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彻底治理账务混乱问题,严格的执行收支两条线路,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进入到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当中。具体措施要点:其一,完善制度建设。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构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非生产性开支展开严格化把控,杜绝出现挪用公款行为,及时的结算各类账目,理顺农业经济运行秩序。其二,实施财务公开。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对公开有关账务展开研究,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农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账务透明化,确保各个项目的经费都得到专用。其三,控制集体债务,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加强农村集体债务的控制规模,使得村级债务得到化解,使得乡村资金压力得到缓解,最终真正有效的维护农村的经济秩序。因此,加强农业财务管理的水平,需要得到全面重视。
4.4切实注重农民群众的基础环保意识
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性也在持续提升,然而农业领域的环保工作,对于国内农业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将会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这也就需要不断的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农业生活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第一,应当对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展开合理的规划,尽可能的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的活动能够在更为健康与稳定的环境下发展。第二,还需要大大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照有关标准来对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展开处置,防止出现燃烧秸秆的问题。第三,还需要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节中,尽可能的投入足够的资金成本,及时的应对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我国农作物的生产数量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支持。
4.5积极学习更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
除了上述几个要点之外,接下来还需要切实对农业经济发展经验予以把握,因为掌握科学先进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将会使得自身所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的稳定性更为良好,同时还能够使得农业经济的效益得到根本性的实现,促进农业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先进的经验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学习与照搬先进经验,而是要对经验展开科学甄别,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改变,这样才能使得经验的作用得到体现。因此,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需要得到研究。
5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字的分析研究,相信随着专业人士的把握与实践,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就要把握到相关要点,对相关措施有效落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巴格那,米志蓉,张悦.基于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健全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2(4):55-57.
[2]刘伟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智慧中国,2022(02):87-88.
篇10
关键词:农村发展;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5
1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
分析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之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有所了解十分必要。对此,本文总结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村财务资产管理
农村财务资产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其包括对农村财务资产的管理、分配与科学应用。在农村财务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财务资源分配科学十分必要。对此,农村经济管理需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之上,科学应用财务资源,并及时披露财务信息,以便农村财产资源应用的科学。
1.2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
农村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基础,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又一重要环节。对此,无论是土地承包、转让还是用地规划,都是农村经济管理需关注的焦点。科学有效的管理农村土地,确保农村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1.3 领导班子培育管理
领导班子培育管理虽然并非农村经济管理的直接管辖内容,但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经济发展思维,可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科学。因此,领导班子的经济思维培育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各种手段及各项会议学习来强化农村领导班子的经济思维,可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与精准。
2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不足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实地践行存在极大难度。农村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人员的经济发展意识欠佳,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举步维艰。其实,如果投入科学的人才便能引导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倒也不难处理,但从现阶段农村人口意识来看,部分人员的发展意识不足往往成为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直接影响经济管理的效果。因此,若想真正转变农村经济管理开展不畅,首先需科学扭转农村基层群众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
2.2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目标确定缺失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认知不足前提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发展中呈现出目标确定缺失现象。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时过分急功近利,不管选择目标是否符合农村发展整体情况,都一意孤行的随意指挥,乱用资源,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科学。总体来说,没有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无法科学拟定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目标,造成农村经济管理开展不科学,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3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方案策略
3.1 提升基层群众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认知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拥有良好的发展理念,拥有科学的发展手段,可保证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村环境日益优化。因此,现阶段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农村基层群众开展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价值普及,无论是通过数字设备、村委开会,还是日常的群内广播,社区公告普及都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进行科学解读。此外,为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价值解读的普及与内化,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还可与相应的文体活动结合,以组织上山下乡演出活动、集体读书、文娱活动等为名目,渗透农村经济管理价值相关内容,确保农村基层群众认知农村经济管理价值。
3.2 科学拟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目标
在农村经济管理价值得到普及认知的同时,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静下心来,与基层民众一起,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拟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目标。要知道,只有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的稳步提升。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走入百姓之中,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并明确认知基层经济发展环境与地理物产优势。在确定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拟定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科学目标,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清认知不足与目标缺失的弊端,站在普及认知,科学拟定发展目标的思维视角之上,打造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农村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