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07-21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概论

篇1

    一、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是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很难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在总的学时减少的前提下,例如,出于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虑,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学概论》由原来的72学时减为54学时,这需要我们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和取舍。

    1、明确课程性质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世界,我国社会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恢复重建,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活动与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其研究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现在社会学概论不仅是社会保障、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必修课,也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社会学课程,不仅可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又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学与常识的的关系。因为社会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熟悉。所以在一开始会有部分学生认为社会讲授的是众所周知的事物、是一些常识的集合。但实际上社会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并得出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关于理论与常识的区别吉登斯曾说,社会学的理论比之一般人由日常生活提出的看法更有组织也更自觉,社会学者的研究依赖相当的资料,社会学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作总括性的思考。

    2、合理布局课程内容

    课程在简要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对个人社会化、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分析来认识和学习社会学。关于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材比较丰富,以彭华民、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为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个人与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等;(3)社会结构,主要包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与流动等;(4)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宗教制度等;(5)社会变迁与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等。这本教材的设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思维编排从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化入手,逐步过渡到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笔者认为,这种内容安排既保证了学生对学科有一定的整体认识,又能由浅入深增加学习兴趣。

    3、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较多,每个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对于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讲授时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在讲授理论与学者时,可以从学者的生活背景、生平和学术生涯入手,这种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在这方面《发现社会之旅》是一本十分不错的参考书籍。再者,在讲授理论可以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我在讲解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时,吴飞的《浮生取义》作为对中国自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种内容安排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和学生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都已经持否定的态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思维启迪法

    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一起运转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个人社会化”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发现媒体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笔者展示了四张不同影星抽样的剧照:一位中国男性、一名中国女性,一名外国男性、一名外国女性。让他们观察这四张照片的共同之处,共同之处一:抽烟,这一点很快被他们发现,当然这不是重点。共同之处二在我的提示下大家发现:四张照片都很酷、很有吸引力。继而提出问题:影视作品中的这些镜头为什么这样设置?这样设置对于青少年吸烟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我又展示了一张现实生活中几个中学生抽烟的照片,这引来了一阵笑声,因为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思考。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观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赖特·米尔斯提出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对于以后可能从事社会管理的公共管理类学生来说,主动思考,看到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十分重要的心智品质。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社会学理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又是一次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尝试。社会学的理论比较抽象,仅靠概念的诠释是不够的。如在讲授“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时,仅仅指出这是“一种认识到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很难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喝咖啡”、“离婚”、“失业”等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事件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明白社会学想象力的意义,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理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3、体验教学法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的学科,所以,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体验理解、掌握社会学知识。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得体验,如在讲授社会化这一章节时,我首先跳出自身回顾了自己二三十年来的经历,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回忆,发现在各人的成长中家长与社会通过服装、玩具在塑造着自己的性别角色,通过不断的奖励与惩罚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调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社会调查是社会学获得研究资料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社会观察的一条重要途径。实地调查的感性体验使学生走出了象牙塔接触了社会,这有助于克服知识理想化、真空化的缺陷。

    三、考核方法

    成绩考核是整个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对教师来说是总结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更好的认识社会与融入社会提供帮助。故在教授本课程时我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有出勤、课堂发言、撰写小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过开卷和闭卷的形式。即使是闭卷考试,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检测。将纯粹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描述这样的一句话,“,近年来,30岁左右的单身男女获得了一个充满尴尬和自嘲意味的称谓——‘剩男剩女’”,让学生利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篇2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政府的决策系统,政府组织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作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办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奥斯本和盖布勒说:“当家庭、居民点、学校、志愿组织和企业公司健全时,整个社区也会健康发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这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健康发展。……那些集中精力积极掌舵的政府决定其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它们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1](P7~8)这是因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构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国家。新公共管理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是因为竞争有种种好处: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而垄断则扼杀革新;竞争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传统的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当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时,它们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该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慢得像蜗牛爬行。它们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可能作出反应。它们使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组织结构的固有组成部分。”[1](P91)他们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

高、也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应截然分开。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以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等因素,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公共财政也因收入减少和福利开支过大等因素出现了持续的赤字,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困境。其次,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使得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行政与组织的内在变革。通过在政府管理中实施企业化管理,以顾客为导向引进竞争机制,推广民营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代。

二、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起步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举世公认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普遍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最快,开创了具有渐进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但这些改革主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规模膨胀过快,超过财政承受力有关。而从1978年开始,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则主要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主要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有关。

1998年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原因或者是因为没有将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联系起来,或者是因为虽然将二者联系起来,但由于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所以效果仍不明显。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职能,而且还要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1998年,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从这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可以看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即集权性的韦伯式的官僚体制的基本准则,尚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并未完全过时。毕竟,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

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不消说,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篇3

1.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管理认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职能有着不断扩张的冲动,直接造成了政府职能膨胀、机构扩大。因此,政府应当首先解决自身职能定位问题,即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清楚。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负责制定政策而不是具体执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划桨前行。这种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可以缩减政府的机构规模及部门开支,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新公共管理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政府并不是实干型或者执行型,而是一个能够善于治理国家、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政府。政府应当从大量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部分职能交给或归还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者中介组织去承担管理,政府则负责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对法律和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一个有效的政府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职能。著名学者戴维•奥斯本等人将此概括为,在管理社会事务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传统政府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舍本求末的事情。政府负责“掌舵”后,“划桨”的任务应交给一些私人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社区组织等第三部门。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实施一些可行和有利的手段,重新塑造市场。这样,政府就成为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市场不仅存在于私营部门内部,同样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以市场需求为取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应以顾客满意或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社会公众满意度,以改变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将政府运作看作市场,政府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厂商,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众则是其顾客或客户。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从“管治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奉行顾客至上准则。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为顾客提供较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已不再将营利作为目的,而是负责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领域。社会民众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对服务机构可以进行自由选择。这样,新公共管理就建立起了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并逐渐成为一种目标导向。在管理过程中定期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评价。在评价时,以顾客参与为主体,通过顾客介入,参照顾客意见,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符合顾客的意愿,以此产生高效的公共服务。

3.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公共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垄断,公共部门的许多弊病都源于其垄断性。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对政府管理进行改革,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展开竞争。新公共管理认为,在政府管理中应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增加公共产品的产出。因为竞争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态度,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质量。竞争的目的是追求效率,这也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新公共管理有三种主张:一是强调实施绩效目标控制。在机构管理中,将传统的行政规章制度改变为明晰的绩效目标责任制,对组织以及个人的具体工作目标进行合理制定,并定期测量和评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更加重视公共服务成效。传统的公共行政关注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对公共管理活动的产出与结果进行关注,重视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及时了解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服务,使公共管理成效最大化。三是借鉴私营部门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对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较为排斥,新公共管理与之不同,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式和经验采用到公共管理中,如人力资源管理、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效率等,以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

二、新公共管理论在西方政府管理中的功效

西方国家广泛进行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民众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首先,政府运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借鉴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将追求效率放在首要位置。培养政府管理人员的效率意识,争取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有助于改变政府工作的陈旧模式,推动管理方式的创新。尽管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对象、目的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并不全然适合于公共事务管理,但公共管理依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如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企业管理的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以及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意见等方面的经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公共部门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有效地评估衡量,而且有助于增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创新工作方式。第三,对提供公共产品的市场进行部分开放,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和允许私营部门加入到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使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以加强和提高。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改善了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水平,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但发展中国家是否同样适用却仍待研究。新公共管理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一种取得了成效的管理方式,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在不同的国家环境中也必然适用。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能与发达国家的社会背景有关,那么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运用其管理理念时就会有所局限。但是,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因为其源于发达国家,就把它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尚德和霍姆斯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不能全部照搬地应用于我国的社会管理中,但是我们可以将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将西方国家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有所选择地运用于我国的行政改革中,这对于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我国政府部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借鉴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成果,但其主导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工作效率,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新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行政改革理论观念,提出的各种创新性概念以及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我们启示,对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在公共产品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私人部门对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投资经营,使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市场化,通过实行“竞争性招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等方法,打破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对公共服务的垄断,由此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一直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服务的供给,给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造成了制约。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市场竞争的作用,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到这些领域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或者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更有利于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得以加强,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改变对既定法律规章制度的注重,将管理活动的重点倾向于实际的工作绩效

新公共管理主张行政管理从传统的注重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逐渐趋于成熟完善。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并且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规章制度只是政府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依据和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制定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这一原则,着重考虑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能落到实处并服务于人民,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公共管理活动的结果,始终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所需。

3.合理借鉴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应当参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将效率放在首位,这一主张是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我国的政府机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传统的官僚制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长期实行,使得我国政府部门权力过度集中,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新公共管理主张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采取成本核算、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结果控制等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以促进政府部门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追求工作效率,注重管理方法的科学性,重视产出结果,及时关注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意见,这些管理思想都应当被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所借鉴和学习。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应在继续完善现有行政模式的同时,适当学习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可以促使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增加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活力,在有限的公共资源条件下为公众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

4.强化政府管理职责,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改革,树立“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政府行政部门普遍存在着现象,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公众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低下。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是指政府部门应当重新认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公众利益为核心,将公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工作业绩的标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完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灵活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在于还权于社会、企业和公民,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管理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我国政府工作实践中,应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承诺制、电子政务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促使政府的管理活动透明化、清晰化,最大程度地达到顾客满意。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制定一些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便于社会公众监督,从而有助于将以顾客为导向的行政措施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篇4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加强。针对施工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弱

施工人员多数来自农村,其中大多数人员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者尚未取得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除此之外,其文化水平低,多为小学或初中学历,素质不高,对于学习建筑工程施工部分的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以及质量。

1.2合同管理不规范

现如今,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手段众多,有些企业为了能揽到工程,即使合同严重不合理,施工单位也会接受。在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保证盈利,对合同进行篡改,违约现象严重,对建筑市场秩序造成影响。

1.3缺乏安全意识,施工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保证施工安全是整个工程的重要工作,但多数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并未充分意识到,不够重视安全工作,对安全管理投资较小,一味重视经济效益,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造成影响。

1.4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多数建筑施工单位质量意识弱,对质量控制不到位。企业的施工设备投入的数量及质量未按照施工规范、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组织进行投入,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宏观控制以及微观把握能力差,造成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1.5施工材料存在隐患

施工材料的好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劣有一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材料数量大、种类多,甚至有些为最新的材料,因而,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采购上存在一定隐患。对于施工材料购买、材料分类堆放、材料发放等问题,多数施工单位不能做到很好处理。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未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

2.1加强对施工前准备的管理

2.1.1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备

多数施工人员的技术较低,应在施工前对其进行培训。让其熟练掌握施工规范,并绘制关键的工序流程图,了解施工的工序以及步骤。

2.1.2建立健全施工人员考核制度

健全施工人员的考核制度,考察施工人员的技能以及工作质量,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2.2强化合同管理

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应严格遵守工程承包合同,不可在施工过程对合同进行随意修改,在指定工期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及竞争力,进而增大企业的收益。在拟制合同时,注意合同的规范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签订合同后,按照工程项目合同细则所明确的要求为准,进行组织施工。

2.3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应保障施工项目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对生产要素进行详细控制,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资,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同等重要,切不可顾此失彼,同时抓好两项工作,保障工程的安全以及进度。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差、环境较为复杂,体力劳动者多,均加大安全工作的难度,可选择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进行管理,消除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2.4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为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实,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工程施工企业形成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将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使得更加具有指令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其次,在施工准备阶段,组织人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的奖惩措施。具体从材料质量和工序质量两方面进行控制,在材料质量管理上,管理人员针对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配件等进行详细的核对,保证材料的数量、规格、类型符合工程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予以退回。在工序质量管理上,对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进行检查、监督,对技术进行检测,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要求。

2.5优化施工成本管理

对施工成本进行优化,首先,应做好成本预算和使用计划,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购买材料过程中根据需要的规格进行购买,确保材料价格较低、质量较好。对竣工结算时的成本进行核算,确保成本计算正确。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方案的最优化,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2.6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

施工管理中的现场管理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施工现场中的人力、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信息等要素进行管理协调和控制,保障这些要素处于良好的施工运行状态。应设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工作纪律,文明施工,保证施工秩序的井然有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水平。

2.7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现阶段,应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传统人工管理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并由于人员素质存在差异,管理效果有待提高。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如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结合到一起,为企业提供施工管理的各种信息,方便企业及时的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现场的操作能够做到动态分析,实时掌握施工过程,有利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远程分析和控制,了解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

3.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项复杂、全面、深入、细致的综合性工作,贯穿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使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手段,并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制定各项合理的施工管理规章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施工管理机制,保障工作落实,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全.浅谈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材料新装饰,2014,(6).

篇6

竣工决算是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由建设单位从项目立项开始,到建成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中的实际造价,反映了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概算的执行结果。本文主要是结合咸阳至旬邑公路建设工程背景,从概算阶段分析造价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2工程背景

本文以咸邑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该项目为陕西省“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6条辐射线之一;对陕西综合运输网的构成具有重大意义,也是陕西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成之后,将和福银高速、连霍高速及西安绕城高速相连接,构成区域中的重要运输路线。咸旬高速公路全长约93.88km,总体呈南北走向,路线起点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福银高速马庄枢纽互通式立交,终点位于旬邑县赤道乡西侧与省道306相接。本项目初步设计于2009年05月完成,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14年12月底建成通车。本项目设计分为2个合同段,长度分别为40.812km和52.74km。本文中主要针对02合同段的概算调整进行分析。

3引起概算调整的原因

公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引起概算变化的原因也是多且复杂的,但并不是每一种原因导致的概算变化,都可以进行概算调整。根据《概算调整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因设计变更、物价变动、建设征地变动、国家政策变化以及不可抗力等多个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的费用变化,可以进行概算调整,且一个项目只允许调整一次。本项目概算调整的最主要原因是设计变更,同时伴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路面设计方案变更在原初步设计方案中,路面底基层设计方案为18cm水泥稳定碎石。本项目的另一合同段中,底基层类型为二灰碎石;为保持两段的统一性,且考虑到性能、沿线材料供给情况等多个方面,将本段路面底基层方案变更为18cm二灰碎石。

(2)路线设计方案变更本项目K44+457.5及K81+595两处位置附近,原设计方案为路基,后因地形等多项复杂原因,若采用原设计方案,将会导致高填的不利状况出现,对道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将此2处变更为桥梁,从而导致造价增多。

(3)材料单价变化本项目建设始于2009年12月28日,原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2009年12月30日陕西省发改委以文件(陕发改基础【2009】2005号)对其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当时概算批复时所采用的材料单价为09年3月份价格水平。而本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原因停工1年多时间,2013年3月复工后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单价比概算批复时价格有较大涨幅,导致费用增加。

(4)征地拆迁数量及价格发生变化本项目因工程规模增加,所需的用地增多,则相应的占地面积旧增大,征迁补偿费用就相应增加。而征地拆迁费用也已成为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造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五化”建设费用变化本项目路基、桥隧工程为2009年开工建设,原计算概算时未考虑到实施标准化施工所增加费用;而后为落实交通部“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也增加了相应的费用,造成造价的上涨。除上述原因外,路基填料变化、增设天桥、增设景观台、设置并拆除临时交通安全设施以及隧道装修设计变更等多个原因也导致本项目概算发生了变化。可见项目概算的变化,是涉及项目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概算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4.1技术与经济并重

目前的工程设计和造价编制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通常由技术人员和概预算编制人员分开进行工作。技术人员从开始即进入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通常更注重于方案的技术性,保证其在使用年限内能提供良好的行驶质量,在方案比选时更多的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而忽略其经济性;造价人员通常在项目的后期才进入工作,由于对项目实际了解的不充分,很难将实际要素及施工中的因素考虑全面,因而影响后期造价计算的准确性。因此,要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的紧密合作。双方从项目的一开始均参与工作,熟悉了解每一个细节,设计人员树立经济与技术并重的理念,避免过于保守的设计造成的浪费;同时造价人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时时分析造价情况,并将其反应给设计人员,辅助其调节设计方案。

4.2优化方案,避免后期大规模变更

设计方案变更,一方面是由于出现早期未出现且难以预料的特殊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设计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工程实际,导致部分设计方案可行性较低或费用较高难以承受,因而需要变更。本文所提及的后期大规模变更,主要是针对第二种情况。公路项目规模大、路线长、沿线情况复杂,涉及水文、地质、气候等多方面,在设计初始考虑详尽难度很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有重点的选择对项目影响较大的因素,准确分析其可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同时需详尽的调查了解项目周边的实际,包括临近已有工程概况、区域内可供应的材料类型及质量等,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降低造价的可行性。

4.3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设计概算阶段与工程实际实施阶段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间隔,有时因为客观环境因素,间隔还将长于原预计时间,因此项目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由于时间的作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当沥青等主要材料价格增长时,就会导致工程造价的明显增多。因此在设计概算阶段,可根据近年来人材机单价的增长规律,合理预测其发展规律,适当提高或降低其价格,使得概算水平更接近于实际。公路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沿线情况复杂多变,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如遇到暴雨等自然灾害,或是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恢复其造成的不便均将造成工程费用的上涨。因此在概算阶段,可充分调研项目所在地邻近地区的相类似项目的情况,当遇到天气变化等影响时,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措施,同时预留出部分的预备费用。

4.4完善概算调整管理办法,增强各级造价管理责任

概算调整管理办法是加强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概算调整行为的基础;是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行使造价管理职责的依据。管理办法内容的合理与完善,直接影响到概算调整水平的合理性。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概算调整的监督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完善概算调整审批程序,同时对概算调整文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5结语

篇7

中图分类号: S7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事关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而我国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在有限的水资源分配当中,农业用水由于其比较效率较低而处于不利位置,大量农业用水被工业和城市用水挤占,因此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意义

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一)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建立了透明的水费计收制度,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计收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钱”,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同时,由于用水透明,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

(二)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行灌溉管理后,通过农民用水落实水费计收制度,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这样做,就使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

(三)规范了用水秩序,减少了用水纠纷。实行灌溉管理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 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内部就得到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使农民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

二、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政事不分。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水管单位的主要职能是防汛、抗旱、工程看管和收缴水费等,而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经济的形式和手段,盘活水利资产,发展水利经济,积极参加市场经济大循环。此外,政府多部门管水,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和公益性与经营机构未实行管养分离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方面灌区没有经营管理自,灌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收取水费,灌区为了自身的利益,鼓励用户多用水,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行梯级水价,使得农民在节约用水后经济上不能得到实惠,从而认为实施节水灌溉没有任何益处,这样必将导致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用水户,都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三)灌溉工程管理费用不足,导致灌溉工程出现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不断增加,但是农田灌溉水费收费标准低,水费收取率也低,有些地方拖欠、截留、挪用灌溉水费情况严重,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灌溉水费收入锐减,灌溉工程管理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管理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管理队伍涣散,致使不少渠系出现失修失管的现象。 (四)另外,目前水利管理体制的制度取向是水利管理单位不希望节水。水利管理单位大部分都是通过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向农业提供用水的单位,水是商品,水利单位提供的农业用水也是商品,水利单位与农民在水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了买卖的双方,这样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策略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说来:

首先,政府和广大群众在思想上要深化3个意识:一是命脉意识。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牢固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的大水利观念。二是忧患意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调度,尊重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要充分依靠科学,合理地利用水利灌溉。三是责任意识。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和“科学治水,人人有责”的观念。增强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意识,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水利灌溉管理,提倡节水意识,建立激励机制。我国农民的节水意识普遍薄弱,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农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目前一些地区实行的阶梯制水价制度的有较好效果,即适当提高灌溉用水价格,并根据该价格按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同时由国家向农民发放灌溉用水补贴。补贴费用的高低,以当地采用常规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为度。节约用水者,补贴费会有少量剩余;用水浪费者,则需要自己多付款。这种机制很好地激励农户节约用水,大大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发展便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我国节水灌溉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水利灌溉规划,制定不同区域水利灌溉发展模式。农业水利灌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全面、科学、系统地作好规划,依据经济承受能力,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编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农业水利灌溉计划和实施方案,以指导农业水利灌溉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后,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村水利灌溉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乡镇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将承担公益性事业的水管人员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正常经费开支,以稳定农村水利队伍这支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 河北工业科技,2006 ,23(2) :131.

篇8

关键词:给排水管材市政工程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市政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给排水工程,其作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排水系统,我们城市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对于给排水工程的探讨创新工作社会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结合多项给排水工程对给排水管材的施工管理及选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际施工工作进行指导作用。

一、市政给排水管材的种类特点:

1、给排水管的种类

目前给排水工程常用管材主要有:钢管、水泥管、球墨管、聚乙烯管(PE)、玻璃钢夹砂管、灰口铸铁管、UPV-C 管等。其中铸铁管、水泥管、钢管等是过去较常使用的管件。

2、各类管材的特点:

1)水泥管:成本较低,水泥管施工简便,是过去常使用的管件,但其强度低,重量大,易渗漏,易被腐蚀,容易滋生细菌,如果用其进行给水工程,容易引起极大公害,对水质造成污染,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水泥管道无论使用在雨水排水还是工业排水迟早会被淘汰,因此现已很少使用。

2)铸铁管、钢管:结构强度高,生产施工方便,但其不耐腐蚀,重量大,一般用去热力及压力给水管道。

3)聚乙烯管(PE):中密度聚乙烯管、聚乙烯管有低密度聚乙烯管、高密度聚乙烯管之分;高密度聚乙烯管重量轻,施工简便,耐酸碱,柔韧性好,使用寿命长,但其熔点低,并且易被老鼠等动物破坏。

求任意调整长度,提高了管线的密闭性,降低了成本,是市政给排水工程上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管材。

二、市政给排水管材的选用:

1、各类管材的选用:

(1)PE 管的选用

PE 管管体轻,焊接容易,搬运方便,焊接口少。在水底铺设时可采用管沉入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工程费用和施工难度。PE管的接头与橡胶圈类接头或其他机械接头相比,不存在接应扭曲造成的泄露危险,密封性能良好。PE 管具有高抗剪切强度的段异的抗痕能力,低的缺口敏感性,耐环境应力性非常突出。使用寿命长,耐腐蚀,在我国沿海地区,土地湿度大,地下水位偏高,使用无缝钢管必须防腐及做安装阳纹外向锤炼,且寿命只有30年,而PE管不需防腐处理,可耐多种化学介质的侵蚀。此外,它也不会促进细菌、藻类或真菌生长,使用寿命达50年。

(2)玻璃钢管的选用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管(简称玻璃钢管)是一种新型管道,是目前国内外逐渐推广使用的一种柔性复合材料(纤维、树脂、砂等)管道。这种管道地下或地上敷设,可用于重力或压力水输送系统。具有刚度好、重量轻、能保证供水水质、输送液体阻力小、抗化学和电腐蚀等特点。同时具有安装方便、综合费用适中、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工程中。目前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管材就是玻璃钢管道。玻璃钢管道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可根据管道用途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内衬树脂,从而适用于各种水质水的输送。既可选用无毒树脂内衬作为给水管道使用,也可选用抗腐蚀树脂内衬作为排水管道使用。根据管径和用途、工作压力,玻璃钢管道可用承插接头或双承口套管接头连接,也可用铸铁管及其管件、法兰与钢管、泵或其设备连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机构钢接头、柔性钢接头或多功能活接头连接,这大大方便了施工

(4) 塑料管材的选用

塑料管道的水力摩阻系数很小,水头损失小,内壁光滑,通流能力始终维持较高水平。据统计,在同样输水量的情况下,其比水泥管的耗电量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并且塑料管道长度根据施工的要求来定制,无施工损耗。

2、其他

(1)管材的选用应该根据其使用要求、场地类型、工作特性、经济条件等选择相应的管材;

(2)管材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三证齐全的管材,有质量保障;

(3)管材在进场后应对其进行外观检查,以保证管材不出现脱皮、破损、裂纹和露骨等现象,严禁使用外观不合格的管材。

三、给排水工程施工前期工作:

1、施工放线测量

根据规划设计的路线设定控制点,在测好的中线起点、终点上打入中心桩。测量工作一定要进行复核工作,测量时出现的差错会导致管道位置发生差生倒颇,偏移现象。如果在放线过程中遇到建筑物等不得避让的情况,不得擅自变更管道走向,建筑方须出具设计变更。

2、开挖沟槽

根据测设好的线程进行挖槽工作,利用机械清除开挖范围内的不可利用土,以人工开挖为辅,机械开挖为主。在机械挖槽时应在人工清槽前埋设坡度板,采用单坡式放坡,使用机械挖至离设计标高20cm左右时停止开挖,改用人工清槽,防止过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需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坑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也可随挖随封闭,在槽底留一定厚度的土层。

3、制作管道基础

根据控制线支好模板,浇筑混凝土基础。模板要制作准确、整齐、稳定。底层要铺设砂砾垫层,要求级配均匀,基本平整。垫层铺设完成后再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级配应由专门的实验室人员按设计规定进行配合比设计。

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土层置换工作,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一定要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

四、管道的安装工作:

1、下管

在施工前要进行清理工作,清除基础表面的杂物。之后就可进行排管工作,排管要自下游向上游,要严格按照测量绘制好的控制线进行。下管时车辆机械尽量远离沟槽边缘,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进行下管工作时,吊装机械和工人要配合好,将管材平稳的放到指定区域,同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混凝土管座及接口施工

管材正确安置好后,应在管材与平基相接处的三角部分用软灰填捣密实。浇筑管座混凝土时要同时浇筑两侧,防止挤偏管材,导致无法平滑牢固的连接管道。浇筑管座混凝土后,将加工好的钢丝网插入管座的对口砂浆中,然后用水泥砂浆将上下部管缝抹匀,再按一层钢丝网片,抹第二层水泥砂浆。

3、管材安装完成后,要进行闭水试验。闭水试验的管段,应检查管口接口处是否严密,混凝土砂浆是否是否有开裂现象,涂抹匀实。如果不符合质量要求,要用细砂浆进行修补工作。闭水实验合格的管段进行打管基回填工作,闭水试验不合格的管段还要进行补救措施。

五、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用土时不能含有碎石块等杂物,要清选干净,防止破坏管件。回填土不能含有过多有机物、淤泥等,防止回填土的快速流失。回填土要均匀密实,回填工作要认真进行,土层平整。上部回填土密实度要与路基密实度相同,最后在外部浇筑混凝土,做硬化处理等保护工作。

六、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管道安装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检验标准,加强管道安装的质量检验。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规定管道的使用年限为二十年以上,因此,要严格检测管道材料的抗压性和抗渗性以防止出现渗漏和变形等质量问题。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安装过程会对施工管理和控制产生重要影响,施工单位必须要综合考虑环荷载和刚度的影响因素,重视管道的铺设,同时不能忽略其它的安装环节,从而保证管道的整体安装质量。国家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质检工作人员应熟知国家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相关质量要求和标准,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保证施工质量并顺利完工。 

2、逐步强化监理职能,建立统一的施工质量监理标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施工质量的监理标准。监理人员和监理公司应该总结自己多年的监理经验,和同行进行探讨研究互补不足,最终制定出统一的监理标准,实现行业的科学发展,推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市政给排水管理中, 其基础是施工单位质量自控, 其关键是监理单位有效监管。因此, 监理公司要对市政工程监理人员进行特殊培训, 使其一人多能, 胜任本职工作, 为公司增添技术实力。另外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检测很大程度上是靠先进的设备, 所以监理公司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 使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器械结合起来, 使检测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 从而增强监理公司的质检实力。

4、强化质量意识,做好协调工作, 落实质量责任制制度。在市政给排水工程立项后, 要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施工前, 对施工图纸、设计文件等进行会审、检查核对。检查其是否符合现场和施工的实际条件、设计深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避免施工中出现各种管道之间、管道与桥梁、电缆, 粱柱与管线冲突等现象。对于需要预埋、预留的管道, 要在专业图纸上进行纠正错误,查漏补缺,明确施工要求等。另外要认真检查所用的混凝土管、沙石、水泥等性能、规格、质量标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尤其是水泥和混凝土管, 需要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和抽检。给排水管线施工涉及的单位比较多, 在以往的施工管理中, 由于管线单位各自为政, 只接受主管单位的管理,没有统一纳入管理工作中。另外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也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要求给排水工程不论大小, 政府和专门的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对其负责, 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 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头上, 出了质量问题, 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5、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注重各个环节的控制。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事故的原因大多潜在于施工环节的疏漏、措施的不落实, 质量保证体制的不健全中。因此,施工前期准备的一切与质量密切相关的环节必须进行有效、严密的监控, 力求把导致质量事故的潜在因素消除在施工前期, 是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另外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 要严查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要进行跟踪巡视检查, 并邀请施工单位的质检员、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同时参与,

结语

市政给排水系统是城市内其他工程设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之一,对市政给排水管材的选用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要求、各种管道的特性、具体的自然环境来做选择,这样才能降低施工成本,在管道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施工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管理方法,做好对常见通病的防治工作。总之,只要根据工程特点,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精心安排,科学组织,保证施工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工程质量要求,就能确保工程高速、优质、安全、圆满地完成规定的排水工程指标,成为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胡灿.给排水管道遇软弱地基的设计与施工[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篇9

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又称管道输水灌溉,是通过机泵(或利用天然水头)和管道系统直接将低压水引入田间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利用管道代替渠道进行输水灌溉的技术,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节省了渠道占地,能克服地形变化的不利影响,省工省力,一般可节水30%,增产20%,省地5%,且投资不大,普遍适用于我国北方井灌区。

二、喷灌:俗称人工降雨,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形成类似下雨效果的一种灌溉方法。喷灌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小,在砂土或地形坡度达到5%等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都可以采用,一般能增产15%,节水40%,提高工效20倍-30倍、提高耕地利用率7%。但喷灌受风力影响大,且容易产生蒸发损失,不适宜空气特别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由于喷灌设备投资较高,目前多用在水资源缺乏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三、微灌: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有压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溉技术。微灌是目前节水、增产、优质效果最好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其投资较高,目前仅限于经济作物中使用。微灌通常分为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和渗灌四种形式。

1.滴灌:是利用滴头(滴灌带)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或连续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常见滴头有孔口滴头、发丝管滴头、内镶式滴灌管、双上孔滴灌带、迷宫式滴灌带等。滴灌主要用在果园、花卉、保护地栽培中。

2.微喷灌:是利用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常见微喷头有固定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多孔式微喷带、脉冲式微喷头等。微喷灌主要用在果树、花卉、园林、草地、保护地栽培中。

3.小管出流灌溉:是利用直径ф4毫米的塑料管作为灌水器,以细流状湿润土壤进行灌溉的方法。这种方式投资较低,主要用于果树的节水灌溉。

4.渗灌:是利用一种特制的渗灌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40厘米,压力水通过渗水毛管管壁的毛细孔以渗流形式湿润周围土壤的灌溉方法。

四、改进沟畦灌溉:对传统的沟灌和畦面灌溉适当改进,能节水10%-20%,增产10%-15%。基本原则是平整土地,加大灌水流量,将长沟、大畦改为较短沟、小畦,并采用合适的流量和引水时间进行灌溉。适宜沟灌的地面坡度为0.003-0.008,灌水沟长度不大于100米,宽度0.3米-0.8米,入沟流量控制在0.5升-3升/秒。畦灌要求地面平整,适宜的地面坡度为0.001-0.003,自流灌区取畦长50米-75米、井灌区25米-40米,畦的宽度不大于3米,并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宜,入畦单宽流量(每米畦宽的流量)3升-6升/秒·米。

五、膜上灌:又称膜孔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膜上行水,通过放苗孔和专用灌水孔向作物供水的灌溉方法,可节水25%-35%,增产15%-20%。采用该技术需要平整土地,田块长度不超过75米,宽度不大于3米,覆膜后在膜两侧筑起畦梗,并把地膜两边翘起埋入畦便中,将水完全约束在膜上流动,完全通过膜孔灌水。单定流量控制在0.3升-0.6升/秒·米,每次亩灌水量10方-40方。

篇10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探索之一是实行“药品零差率”改革,并配套实施价格补偿、财政补偿机制改革。之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由财政补助、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三部分组成,“以药养医”现象比较突出。实行“药品零差率”改革后,医院结余来源由原来的三项缩减为医疗服务与财政补助两项,恰当应用价格补偿机制、合理设置医疗服务价格是确保补偿机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管理会计中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导向、竞争导向和顾客导向三种类型。以公益性为本质体现的公立医院,其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常见的有总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和盈亏平衡定价法等,经常运用到管理会计中多元化成本概念、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关键应用公式有:

1.成本利润率加成法:产品单价=单位制造成本×(1+成本利润率)。

2.资金利润率加成法:产品单价=单位成本+(资金占用额×资金利润率/产品数量)。

3.贡献毛益率法: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单位变动成本/单价);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毛益率)。

二、在医保支付改革中的应用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的要求。医保供方付费方式按具体实施办法,可分为按服务项目、按服务人头、按服务人次、按住院床日、按病种、总额预付、按工资标准、按绩效、混合支付制等支付方式。之前,我国医保供方付费方式以按服务项目支付为主。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DRGs)是目前国际上最为理想并且科学的病例组合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我们应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以满足医保支付改革的需要。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ABC法)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通过对成本发生消耗的原因即成本动因的确认和计量,以此作为标准来分配成本,是从资源到作业,再由作业到医疗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是上述成本核算的核心方式。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应用公式有:医疗服务项目单位成本=直接成本+∑成本动因成本。其中: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是将卫生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的依据,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是将卫生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和标准;作业动因是将归集到作业成本的费用分配至成本对象的依据,反映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的耗费情况,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标准。

三、在改革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公立医院改革议题中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说明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制度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绩效评价的特殊导向性和推动力,将对公立医院改革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合理评价公立医院改革的得失;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的偏颇;促进形成改革基本路径;确保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有以行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也有以特质性为对象的绩效评价方法。比较推崇的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中的平衡记分卡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Finance)、客户(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分别由外部评价指标和内部评价指标、成果评价指标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短期评价指标和长期评价指标四个方面的平衡组成。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确定一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确定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其中:二级指标包括经济效益、患者负担、患者信任、缺陷管理、服务效率、医疗质量、科学研究、职工成长8个指标;三级指标包括成本结余率、人均创收、药品比例、均次费用、病人满意度、纠纷发生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医疗质量、科研能力、学历职称等12个指标。

四、在完善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社会资本办医,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升。为此,公立医院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实现内部精细化管理,积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抓住预算、投资、采购等方面的重大经济事项管理,提升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充分运用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投资决策、存货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完善医院内部管理。

1.标准对照的差异化分析。

将核算对象如某一科室确定为成本中心,建立成本控制目标即标准成本,将实际发生数与设定标准进行比较与差异分析,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为进一步约束易受主观性影响的变动成本,需拟定各核算单元的定额消耗考核目标,定期考核并找寻原因,以实现公立医院的成本领先优势。

2.实现全口径透明化预算。

公立医院应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这一主题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8月31日财政部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充分运用管理会计中有关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实行全面预算,注重预算管理的公开化,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应用管理会计中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的计算方法,对基建项目、设备购置等重大投资事项进行经济角度可行性论证,计算比较决策方案,以提升公立医院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4.库房物资采购保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