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乡村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乡村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为主,农村服务业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发展潜力。
一、金融支持之于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会引致更大的投资、增加收入并带来消费需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向繁荣,农民富裕增收的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有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将农民、企业与市场联结在一起,并贯穿了三次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金融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集约使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论,我国的城镇人口已达49.86%,较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2.46%,这说明了1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然而,这一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化率,还是与我国期望达到的70%的城镇化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没有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就无法顺利进行。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改变,农业的作用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作用则逐步加强,此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多地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推动。
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体现在金融部门能够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实现农业产业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地方财力普遍紧张,无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无疑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和环节。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篇3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基本情况
昆明官渡社区的季官社区就着落于滇池北部,距离昆明市只有10公里,是官渡街道办事处,管辖着3个村民小组。现在有农户733户,农村人口为2033人,劳动力1240人,但是人多田少,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4分地,据统计,2008年当地总收入为971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0486万元,平均下来,人均不足2000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中建筑没有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交通条件差,卫生条件也差,村里的各项设施明显落后,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和医疗设施,一部分的人员经济跟不上,陷入困顿,整个村子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集体经济也就是改变社区人民生活的关键。
(二)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1.保留集体资产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居委会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并没有及时的把村里的土地征用款分发给广大村民,而是集中起来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从而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居委会领导率先在辖区推行股份量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运作模式,建立了合作社,通过配股和购股的方式兑给广大村民,在社区中建立了7万多平的商业写字楼,购物广场,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社区—官南城,这样下来,每年为集体利益增加了3000余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村民也能分的3万以上的红利。加快季官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注册成立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云南官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官南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季官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抓住了发展古镇旅游的商机,积极的去招商引资,很多有实力的大商家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各个公司加强自己的业务。既相对又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季官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3.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季官社区的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防止由富返贫现象的发生,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的开会讨论,必须要了解民生,勤访民意,定期做暗访,深入群众,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要以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社区提出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社区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就业,每人都能获得3次就业培训、推荐工作的机会。对于有劳力但不就业的村民,社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每年将会受到扣除年终分红总额10%的处罚。经过这些措施,使得季官社区少有游手好闲的居民,人们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面貌又时刻的影响到下一代人。
二、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骑行;体验旅游;乡村经济;旅游开发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 《未来的冲击》中写到:几千年人类经济发展的总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经济时代(包括前产品经济时代和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美国战略地平线LLP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帕恩二世和吉尔摩认为,经济价值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商品、货品、服务和体验。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伞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这样的东西.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他们能感觉到。但是在各种情况下,他们希望这种体验尽管是兴奋的、刺激的,但同时又要是安全的。体验经济是生产力提高和人类需求升华的产物。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验经济时代是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它赋予乡村经济新的发展机遇。
国外自行车旅游发展较早,在汽车尾气日益加重的大城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鼓励自行车出行,骑行者不在满足于城市中的穿行,他们的足迹延伸到乡村和世界各地,将自行车作为旅游出行的交通工具,骑行成为他们保护环境和感受自然之美的方式。国内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自行车出行也越来越得到鼓励和支持。广州,成都,珠海,深圳等地纷纷启动绿道建设项目,国内骑行协会越来越多,骑游活动和骑行比赛也开展的如火如荼。
骑行这一旅行方式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沿途的风土人情,骑行所选择的路线通常都是空气清新,环境未被破坏的乡村,因此骑行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对骑行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骑行者特征,骑行文化方面,对骑行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方面还没有研究,本文从骑行这一新兴旅游形式出发,来探讨其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 骑行是体验旅游的一种方式
1, 骑行能够慢速体验整个行程的美景
骑行不同于旅行社组织的走马观花式的团体游,它能够使得骑行者不仅欣赏到风景区的美景还能慢慢体验旅途中的艰辛和美好,骑行能够使得旅游者停在某个喜欢的地方尽情的享受,不会受到人为的催促与打扰,这种随性的慢,给骑行者留下的是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2, 骑行能够更加深入的接触沿途居民
骑行者出行不会携带太多物品,在旅行途中需要休息,吃饭,购买物品,不同于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食宿都是指定地点,骑行者休息和吃饭的地点更加随意,更加接近周边居民,在休息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能够更真实的感受和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土人情。
3, 骑行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培养团队精神
骑行对骑行者来说是身心的双重锻炼和挑战。骑行者需要强健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一旦上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同时骑行通常是有组织的团体活动,这又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守团队的纪律,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和忍让。因此不仅锻炼人的意志并且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 骑行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由于骑行所选择的路线通常是没有遭到过度开发的原生态地区,因此对于偏远的乡村影响较大,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骑行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也需要吃,住,游,购,娱,因此乡村的餐饮业和住宿业会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景区的设计开发也会同步进行,乡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也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推广和销售渠道。
三, 如何开发针对骑行的乡村旅游市场
本文以中江县富兴镇为例来探讨如何开发针对骑行的乡村旅游市场。中江县富兴镇地处德阳市郊,离市区的距离较近,属丘陵地形,周边没有大型工厂和污染性工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且整个乡镇道路较新,交通便利,这些都满足骑行者对路线选择的偏好。并且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自行车出行方便且拥有量较高,德阳的自行车协会发展较为成熟,骑行活动丰富,骑行成员广泛,如果能够很好的开发出针对骑行的旅游市场,对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富兴镇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针对骑行游的旅游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
富兴镇自然条件优厚,植被覆盖率高,地形绵延起伏,风景优美,并且拥有大型水库。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旅游开发的基础。风景需要规划和开发,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可以借鉴其他山区的开发经验,比如广汉松林依靠红旗水库打造出的桃花节,每到桃花盛开之际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富兴也可以依托建兴水库,发动周围村民规模化种植一些特色经济植物,这样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水上游乐项目,比如快艇,索道,还能够利用山地的特殊地形开发一些和户外拓展项目,依托山水和优美的风景,还能建立外摄影基地。旅游景区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才能实现。
2, 特色农副产品的开发
旅游涉及到购物,山区吸引游客购买的商品应当突出它的环保,原生态和特色。山区里自然生长的植物和药材由于过于分散很难规模化供应,政府应当指导和鼓励村民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工种植和栽培一些植物和药材,并且开放种植基地,使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同样山区适合牛羊,散养鸡的养殖,通过开放养殖基地,使游客了解养殖过程,建立产品信任度。初级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包装,增加产品多样性,提升产品档次。
3,基础设施的完善
目前富兴镇的交通还算便利,但有些乡村道路较为狭窄,如果开发旅游,通向景区的道路需要拓宽加固。山区缺水,需要规划和修缮景区的供水系统,另外,政府还需吸引投资商开发住宿餐饮业和娱乐项目。
四, 小结
骑行这种体验旅游的方式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富兴镇应当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实现本地的经济飞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改善,虽然前景美好,但困难也不小,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资金的缺乏,当地政府应当积极招商引资,给投资者以政策倾斜和良好的回报,这样才能实现依靠第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大发展的宏伟目标。(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凤军, 雷丙寅, 王艳霞 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8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篇6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现状 对策
1 我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分散经营模式造成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济劳作方式,生产工具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与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小型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经营成本比较高,而且缺乏统一的指导,很难与市场对接。农民对经常变动的市场很难准确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农民很难改变土地经营高成本的现实,很难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效益低下的局面。
农业人口过多、文化素质过低。人多地少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我国13亿人口中,75%左右的是农村人口,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颈瓶。农村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能够解决更多农民的就业问题,不管政府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都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大约8亿多的农民中,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仅仅是初中程度,甚至更低,文化程度导致农民的劳动技能比较低,农村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农村有限的土地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自由的流动。虽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农民流动的自由度加大,但是城乡分割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主要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上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理的流动,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永远摆脱不了农村。
现有的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稳定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起初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虽然土地更变期的延长有利于农民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但是部分农民由于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农民土地短缺与土地剩余的问题,土地制度已经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城区,大量征用农业用地。我国的土地市场制度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清楚,土地不能自由转让,政府成为土地流转的控制者,根据用地的需要,强征农业用地,农村土地资源大量的流失,农民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致使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
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央政府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税费问题,自从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当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主要是我国的基层政权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政府管理成本太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经费,通过巧设各种行政费用增加财政收入,这势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承担不合理的收费占收入的5%-7%,是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2 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及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能看出,当今“三农”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策依赖性强, “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而政策却大都具有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将是我们长期依赖的主要政策,但还缺少完整的套路,相关政策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保证;三是缺少立足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的、而又可自我调整和实现的政策蓝图。
2.1 要持久深入地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给予农业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都无法因此而自动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内部仍将滞留以亿计的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达到高峰16亿时,即使农业人口比例降到50%以下,届时仍将有7~8亿农业人口。很显然,农村社会不能坐等现代化,必须有更多的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农村各产业政策的推动和革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当前的现状是,农业处于高度分散的经营状态,产出效率已达到一种峰值状态,很难再出现任何大的突破;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型第二、第三产业如果没有结构性调整和体制突破,同样也面临发展乏力的困境;这些都与农村现代化所要求的产业化经营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几乎任何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现状的政策构思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土地产权制度如何调整才能有效,同时又能满足依赖土地生存的庞大农业人口休养生息的需要?乡村经济制度的变革与人的生存保障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
农村经济具有先天的分散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机制大不相同,无论何种制度都不能使之实现与城市经济一样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基础薄弱,积累缓慢,投入动机不足将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像发展城市一样来发展农村,把市场看成是万能之手,把经济发展放到至高的位置,那么经济规律自身的不同步性将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将长期占据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也必将长期承受经济不平等发展的后果。
(1)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让农村收益完全投入于农村,让农民收益完全自用。减少甚至完全取消农户对地方财政的供养,地方财政不足可通过国家财政转移、非农部门税收和地方政府精简三个方面来解决。让农户具有从毛收入开始的自主支配权,在政策的引导下,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投资生产经营的动机。
(2)长期坚持以资源投入(如资金、科技)为主的政策性支持,投入力度应依据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被简单的增长比例所限制。应在乡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再发展教育方面进行大的投入,建立起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平等;应在乡村卫生和医疗保障上进行更大的投入,建立起保障农村人口的生存尊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应在乡村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保障公共设施的进步;应加强小城镇规划和研究,使有限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应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给“三农”注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3)乡村政治制度应该有更大的突破,使之与可能的经济制度的变革相适应。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旦形成就有自动反馈和调整的能力,而政治制度却容易形成官僚化机制,并具有自我固化的特质。为扩大乡村民主和自治能力,我国已普遍实行了村级直选,希望能够提高人民的民主参与水平和发展的积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且不说村级直选的实效如何,在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这一制度对提高乡村经济的集约化、一体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对缓解乡村制度矛盾、释放生产力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仅具有象征意义。应考虑实现乡级直选甚至县级直选,给农民以调动经济资源的主动权和实质性的话语权,反向策动基层政权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农户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上级服务,为经济指标服务。
农村社会首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展与公平密切相关。公平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均等,并有权避免贫困,发展应该取决于个体的努力、偏好和能动性,而不是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民族或性别。公平意味着市场中和市场外的各种制度不会因个人贫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权利。可以说,在农村不能只就发展谈发展,还应该看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否具备。经济自主、政治语权、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2 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上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契领的目标,但又屡屡存在纲举而目不能全张的难题,具体到政策实施层面往往有鞭长莫及之憾。以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宏观性政策指导之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由于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从而出现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发展相脱节,小城镇规划成为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城镇规模,用地布局不合理,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产业发展不佳、就业不畅,等等,这些正是政策规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政策缺少自我预期和控制,主动纠偏能力不强,从而出现能量巨大的钟摆效应,当负面能量积聚过多时,才会重新向中心目标回归。
就小城镇建设来说,这是国家为解决农村现代化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政策规划,也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小城镇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联动和统筹兼顾。就这一政策来说,我们应该争取把这一缓解“三农”压力的重点政策做深做透,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力,同时还应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做好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工作,减少政策扭曲现象。比如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小城镇发展政策:一是如何实现科学规划,如何在实践中依托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既与中心城市衔接配套,又与周边村镇相呼应的综合效益高、整体功能强的城镇网络;二是如何确立并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大、辐射功能强的小城镇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提高小城镇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三是如何尽早破除城乡壁垒,把城镇与乡村真正紧密地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四是如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五是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业人口转移的后顾之忧;等等。
所以,加强对已实施和将实施政策的科学规划,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政策的运用水平是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2.3 从宏观的视角寻求建立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政策蓝图
从长期和最终的目标来看,针对“三农”问题,必须有整体化的解决路线,因为“三农”必将在某个时候走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终点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三农”问题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其他社会问题而不再会是威胁社会安全与发展的障碍。如果那就是最终的改革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尽早地在目标与现状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可能实现的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中,要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上针对“三农”问题和“三农”社会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去发现和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之道,逐步建立起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政策蓝图。虽然这一过程异常艰难,但必须有个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彻底解决“三农”、“四农”甚至“五农”问题。
在前期可以借鉴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经验,保证“三农”政策的科学性、完善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农”政策蓝图应分解为多级、多类别的政策规划,在级别上应由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组成,全部三级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上级规划要能指导、容纳下一级规划,充分发挥上一级规划的导向、制约、调控功能,在给予下一级规划自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把下一级规划纳入到上级规划可控制的目标范围之内。在对象和功能上,应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全部分类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要服从于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要有协调和制约机制,不能有功能重叠或冲突,区域规划也同样如此。由此构成二维的政策规划体系,同时,通过政策规划的研究和推进机制,以及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起三维的“三农”政策蓝图的实施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春鹤,臧建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外企业家,2013(4):34-35.
[2]马庆凤.浅谈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隐忧[J].经济研究导刊,2013(9):56-57.
篇7
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模式。北阳平村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大力发展商贸工业经济等手段,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比如建立工贸一条街等。
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北阳平村的“两委”班子想干事、能干事,特别是有包有民这样一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出来的实干家的带领,千方百计的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抓准了农村发展的要害。
统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北阳平村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农村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搞通讯站、垃圾站、教育办学等,较好地统筹了农村社会发展。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的经营要靠农民,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北阳平村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派宣讲团、印制宣传资料等,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班长带班子、班子领群众的示范带头作用。北阳平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发展,离不开包有民敢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离不开“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正是因为村干部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全体村民人心齐、干劲足,促进了建设。
未来设想
划分阶段,细致规划。目前,北阳平村庄建设与发展虽然有了初步规划,但不细致、不完善。比如生活设施不配套,小区内部功能布局不完善等。应对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规划要划分阶段,切实可行,通过细致规划,使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确保各项建设工程有序发展。
篇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篇9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战队
在互联网+的时代,要让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快速知名,成本最低,发挥最高效的办法,莫过于通过互联网来打造和宣传。当然乡村旅游要发展,政府的支持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政府的支持和力推,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统一规划和打造,才能实现长久的盈利。政府要从旅游人才的培训、优质的服务、产业的规划、文化的引领、制度的保障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金沙江北岸,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四川省雷波县誉名为“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雷波不但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雷波脐橙,雷波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马湖是中国高原第三大湖泊,有着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9]
马湖风景区,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面积100平方公里。景区由马湖、金沙江峡谷、原始密林等部分组成,是小凉山深处一颗璀璨的风景明珠。明朝设置的马湖府,即是以马湖而取名的。马湖上部原系一条古河道,下部为深沟峡谷,由于强烈地震,山谷崩塌,造成今日之堆石坝和美丽的湖泊。马湖是与邛海、泸沽湖齐名的四川第三大天然高原湖泊。马湖畔,农田阡陌,稻麦飘香,湖内盛产多种鱼类,还有珍珠和名贵的莼菜。春夏之季,鱼跃浅水,碧波荡漾,湖光山色胜似钱塘美景。古往今来,文人学士,显官平职,凡是到了雷波都以到此一游为快慰。[8]马湖风光秀美,含氧量高,毫无污染,是最佳的乡村旅游休闲去处,有着非常大的打造空间。
乡村旅游要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打造特色旅游乡村只是一句空话。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个别农民是无法做出特色乡村的。做乡村旅游的企业和农民没有政府给他们树立信心,他们难以有发展的底气和动力。雷波县政府只有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发展小组,打通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快速的包装和不断的活动推广,方可见得成效。
当地旅游产品再好,营销模式过于传统,传播速度慢,长期不见效益,旅游的打造也只能胎死腹中。因此要改变这种的局面,政府要主导、引领,搭好台,制造乡村旅游发展氛围,给农民和优质商家足够的发展支持和动力,才能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培训优质的乡村旅游人才
针对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现状,雷波县政府要定期组织多层次培训。第一,开展普惠制乡村旅游入门培训,凡是有意向参加的从业居民,均可报名免费参加;主要培训旅游礼仪、特色菜的打造、基本的网上宣传等最基本的操作。第二,开展乡村旅游提升班,该班面向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居民,目的是要解决好如何开好农家店的问题。教学内容包括如何做好乡村旅游的微信推V、乡村特色菜品的百度推广等,并且引进大学和电商企业,提供服务外包和增值服务。
三、优质配套服务
乡村旅游的发展,务必要有各方面政策支持,政府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建立旅游协会,让协会协调店主关系;建立金融扶持制度,让店主门资金无忧;打造旅游服务中心,让游客来去自如,畅通无阻;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让在偏僻的乡村都通宽带和无线WIFI等等。
1.建立旅游协会
由于乡村旅游面积集中,经营店铺的都是当地人,受当地特色产品数量的限制,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同质化经营,这样就会造成商家间的内耗,不利于抱团发展。建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定期沟通,协调店主们的产品种类,有利于做出特色,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可以可以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比如协会和供货商可以展开谈判,由于协会店铺多,每天发货量大,因此供货成本费用就可以降下来,让店主们直接受益,还可以和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服务商谈判,以整合协会会员的人数作为谈判筹码,让他们安装宽带,并给予费用优惠等。协会还可以代表农家乐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甚至收集更多旅游市场信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纽带服务,减轻乡村旅游从业者们在其他方面的时间投入,从而能专心经营自己的农家乐。
2.金融支持
通过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发放贷款,并配套一系列的资金扶持政策,采用选拔一批,培养一批,推广一批,重点打造一批的方式,提供强大的金融扶持服务,组建各个乡村旅游创业战队,打造特色商家,集中突破。
每年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大比拼,挖掘优秀的创业团队,为优胜者提供高额的奖金和精英培训并提供外出考察的机会。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期,政府要当好奶妈的角色,要给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充足的现金牛奶,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四、配套网络营销战队
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台、广播台、墙体广告,大力宣传乡村旅游新模式,通过传统媒体,刮起乡村旅游旋风。通过政府组建或政府委托企业组建专业的网络营销战队,打造的自己的乡村旅游微博平台、微信平台、淘宝平台;并携手一些专门的旅游平台如途牛旅游、去哪儿网、携程旅游推出特色乡村旅游服务包;通过百度糯米、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不断推出人气旅游单品。
发动自助宣传平合各位网络大咖,搞大量的旅游节活动,提升景点人气;通过不断地炒作,迅速提升关注度,提升景点人气。建立强大的自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的整合营销,推出乡村旅游拳头产品,将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沉淀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品故事中,让产品活起来。设立专门的基金奖励优秀的本土乡村旅游自媒体,形成强大的自媒体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快速提升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在互联网上的曝光率和影响力,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产品网上销售。
雷波县有着良好的发展旅游的基础,马湖风景区已经初具规模,只要经过适当的打造和得力的宣传,一定能让马湖成为第二个邛海,快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并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特产二次销售,促进整个县的县域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左佩佩. 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2013(36).
[2]王时杰. 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4(1).
[3]苏 振. “微商”销售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J].商贸纵横,2015(6).
[4]王惊雷. 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5]王艳. 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与发展前景分析[J].商业经济,2014(5).
[6]凌教头. 微商创业者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5).
[7]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
[8]百度百科马湖词条.http:///item/%E9%A9%AC%E6%B9%96%E9%A3%8E%E6%99%AF%E5%8C%BA?fromtitle=%E9%A9%AC%E6%B9%96&fromid=11056906&type=syn
[9]百度百科雷波县词条.http:///link?url=5vU12GHb2v87cmcXmGqONnwx8l5pmfF2iSHjJWqfdT_vPxkY-NarVi2q-bVPbNlfQKI1hIT1Py mFkJKZxEAlvYT2Xz_J5uSnK6Hvazj2KP6sxkHYIy19iZmX0EfAGmUo.
篇10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总理指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中国农民承担了两千年的“皇粮国税”终于走完了历史,中国农村迎来了“后税费时代”。过去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的负担过重及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随着后税费时代的到来,三农问题研究要“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
二,“社会幸福”导向是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的基本方向
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后税费时代的三农研究应以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其研究指向应为“社会幸福、权利平等”,必然要求从法律、制度、社会、组织、生产力层面全面推动乡村社会建设,使之成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基石,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支撑。
三,如何有效使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地租、劳动力三大资源是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的关键课题
1,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以工补农”资源将会越来越大,如何保障这些资源公平分配与高效使用,提升公用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幸福人民,是三农研究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2,以农补工时代,地租转化为工业化资本了;后税费时代,农村建设到底需不需要土地地租?农村土地所有者到底还要不要占有土地地租,土地地租如何获取和有效使用,这都是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
3,农村劳动力是建设乡村最大的资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配置起来物化为财富,既是过去没有解决好的课题,也将是后税费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如何推动农村“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的根本目标
1,政治层面要发展基层民主,着重解决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主动性与权利保障,要在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民意表达的渠道,保护农民权利空间与政治生活空间;
2,社会层面要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要特别注重各种农民组织,包括经济合作组织、协作组织、文化与关怀组织等建设,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跟进;
3,生产力层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着重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通过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位要既重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更重农民能力的持续提高。
五,如何推动资源分配方式、政府职能、村两委关系这三项转变是后税费时代三农研究的紧迫任务
1,通过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赋权农民:宏观层面上中央财政涉农资源要以法律、制度的方式配置到社区(按土地或人口),乡村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加强村民自治及组织合作的方式分配资源,保障农民的平等参与权,推动农民成为真正的涉农服务的主体,
2,推动基层政府由管理向服务、协助、支持乡村发展转型,并加强基层政府司法与调解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抑制农村强恶势力,培育农村组织、协助农民进入市场;
3,推动村党支部要真正代表广大乡村社区群众利益对村委会进行监督,充分利用党的组织资源,发动群众参与村民自治,保障每个村民的平等发展。版权所有
六,以社会幸福为导向,农民增收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解决:
1,加强并稳定粮食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更注重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农民福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