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地为普遍利益服务。在市场经济范围内,个人的利己行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是正面的。
但是,环保产业却是例外。宏观来看,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在谋求财富利益的时候,都需要有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这是共同的基础;而从微观的角度,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来讲,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为了努力创造个体的财富,则最终以通过抢占资源、破坏环境而达到目的。因此,环保产业是一个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对立的产业。环保产业很难用一般市场模式去套用。生搬硬套的套用之下,就会出现很多南辕北辙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市场化,而需要政府积极地加以干预。也因此,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总体治理思路,是决定中国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
过去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政府的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出错了!
二、现行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应进行适时调整
中国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个城市(县镇)建立一个污水厂。用管网将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这就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一直以来,集中式的处理模式就被广泛的应用,各级政府已经将环保与大型污水厂建设划上了等号。
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环保治理越治越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集中式处理这一总体思路了。
1、管网建设,中国城市不堪重负
从各种口径的数字测算,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投资成本大概是污水厂的3-5倍,平均算4倍吧。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算出一个行业收益率:按照1000元/吨.天的污水厂投资成本,加上4000元配套管网投资,每天每吨的污水治理投资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为这个投资的补偿,即使按照0.8元/吨的居民排污费征收,每吨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约在0.2元,以此补偿5000元的投资成本,年回报/,!/率仅有1.46%,远远低于社会平均资金使用成本。换句话说,这个产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政府硬要将这个没有市场化根基的产业推向市场,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负起污水治理社会总投资成本的80%(管网钱),而仅仅将那20%拿出来市场化。这种严重失衡的投资结构,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国家财政造成重大的负担。毫无投资回报可言的管网投资,是国家财政权衡之后所不愿意负担的。于是,很多九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拖到十五, 十五拖到十一五……
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因为配套管网建设跟不上而无污可治,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从污水厂旁边流过,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进入河流湖海。
2、管网建设,中国农村无法实施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农村的村落分散,地广人稀,生活污水和农副业产生的污水污染源分散难以大规模收集,经济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禽畜养殖污水往往不经任何处理直排周边水系或污染渗透底下水。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无法实施。
一项以保护全国环境为目的的国策,假如在全国占2/3以上人口的区域无法实施,那我们很难想象这项国策最终能够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必须考虑农村问题。
3、综合国力支撑不了集中式治污模式
以下这组数据对比,能够使我们量化理解上述的第1,2 问题。
在现行的集中式治污模式总体思路之下,大量的面子工程和在管网建设、污水厂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暗箱操作不断的产生,腐败、漏洞滋生使得一个产业无法自身完成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见不到成效,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结果已经被这么多年环境治理历史结局所证明。环保产业因此被称为一个尴尬的朝阳产业。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被历史事实证明了是错误的但仍然被写进了未来国家规划之中的治污思路。其实,错误不难发现,难的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三、解放思想,认清主要矛盾,寻找一线阳光
既然管网建设我们投资不起,那么,不建管网又如何?这一下子可以节省下80%的投资成本。不建管网,将一个污水厂化整为零,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起码,这个思路应当可以在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取代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
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思路所包含的5个核心要点,就当是给国家的五个建议:
1、一厂多点,节省管网:
--化整为零,突破中国污水治理资金瓶颈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须配套大规模的管网来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管网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总负担的80%左右,而这一毫无效益可言的财政负担,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能力之下,就成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标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一障碍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投资建设管网的地区,将一个规划中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成几个,分别建设在城市纳污水系周边,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对密集的地方。这样,利用城镇原有纳污管网,就能够既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大幅度节省新增管网建设投入。
一厂多点,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厂分成几个分厂或者几个车间,各自独立完成污水处理任务。只不过这几个车间依据城镇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在不同位置。
理解小单元污水处理思路,也就同时解决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村自建污水厂。
当然,集中式处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规模效应问题,也即是说,单位投资成本因为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此,一厂多点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是如何寻找可以突破规模效应的低成本技术。这是下面第二个问题要讨论的。
2、因地制宜,丰俭不拘
--灵活应用多种生态技术,追求最优性价比(最高削减系数)
要做到一厂
多点或者实现农村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单元,就必须应用单位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不受规模效应影响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存在的。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盖了: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泛氧化塘(稳定塘)等等。依据各地污水自然汇集形态,因地制宜,选择:小型的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或者稳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过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质的办法极大地提高这些成熟工艺的处理效率。这种将水体自净能力极大提升的生态技术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汇集土建成本,依据不同的污水承载水体,添加不同量的基质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规模效应的束缚,单位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甚至比号称拥有规模效应的各种活性污泥法还要低得多。
评判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单位投资成本每天削减的有机污染量。我们用一个公式描述:
α(削减系数)=c/(a+b)
其中:
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
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
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
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削减系数公式为:α(削减系数)=c/(a+b)
其中: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α(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 削减系数,应依据污染源污染浓度,横向比较应用。)
举例计算说明:
某a污水处理厂:
集中式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工程占地15亩(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6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300 mg/l -50 mg/l)=250 mg/l·d10000吨/天=250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10000吨/天)=6000元/天
250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113 mg/l·元
22182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300 mg/l -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a=(管网3500万+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225万)÷8年折旧÷365天=16182元/天
b=(0.6元/吨5000吨/天)=3000元/天
1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65 mg/l·元
19182元
某b污水处理厂:
分散式就地处理,一厂多点,节省管网阿科蔓处理工艺,日处理量为1万吨,cod进水300mg/l,出水cod≤50 mg/l)。投资费用管网零+污水厂建设合共800万,工程占地10亩(直接利用暗涵、地埋式兼容绿化用地等等,节省用地,按均价15万/亩计)营运能耗0.3元/吨。
置换削减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 -50 mg/l)=250 mg/l·d5000吨/天=1250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5000吨/天=1050000 mg/l
合计:c=1250000+1050000=2250000 mg/l
a=(管网0+污水厂建设1000万+土地费用150万)÷8年折旧÷365天=3938元/天
b=(0.3元/吨10000吨/天)=3000元/天
22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324 mg/l·元
6938元
如进水量在5000d/t的话,则该系数公式为:
c=一半达标(300 mg/l -50 mg/l)=250 mg/l·d2500吨/天=625000 mg/l
一半削减70%(3000.70)=210 mg/l·d2500吨/天=525000 mg/l
合计:c=625000+525000=1150000 mg/l
a=(管网0万+污水厂建设500万+土地费用75万)÷8年折旧÷365天=1969元/天
b=(0.3元/吨5000吨/天)=1500元/天
1150000 mg/l
则α(削减系数)=-------------- = 332 mg/l·元
3469元
332 vs 65,分散治理削减系数是传统污水处理模式的5倍。
而实际情况会令这个差距更加大,因为,很多地方实际污水量要比规划少得多,在规模效应之下,污水厂建设通常远远大于实际污水收集量。这样一来,实际的投资削减系数就会下降到60-70。只有分散式的一厂多点的15%左右,优劣更加明显。
削减系数越高,表明这种技术体系单位投资效率越高。我们提出削减系数的概念,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评判模式,这种评判模式有助于中国发掘性价比最优的污水治理技术。
我国城市经济能力尚不强,何况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要求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适当的标准,不必一律向发达国家看齐,要求绝对的达标。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标准也是随经济能力逐步提高的,象污水处理事业发达的美国在七十年代主要采用膜法,70%的污水处理厂采用高负荷生物滤池,其原因主要是它的造价低、运行稳定、能耗小。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出水标准提高,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才逐渐采用活性污泥法等。因此我们应在适当的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
3、理清主次,锁定目标
--达标与削减结合,完成总量削减目标
在集中式治理模式之下,污水厂达标似乎成为了环保各界唯一的目标。而忘记了,总量削减才是我们国家总控的目标,点上的达标是实现总量削减的手段。
手段与目标不清,产生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例如,南方某城镇,全镇污水自然汇集到城东流入一个饮用水源。省里环保局要求镇政府将污水引导到城西建一个污水厂,然后排入另外的水系,以此保护城东的饮用水源。初衷是好的。
但是,镇里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数千万元的管网和污水厂建设。镇里提出首先在城东投资数十万元建一个泛氧化塘,用人工基质提升处理能力,使污水大幅削减进入饮用水源;第二步,在省里拨下管网钱之后,再在城西建污水厂。这样分两步走,既是镇里力所能及的,又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
结果,省里环保部门与建设部门扯皮,以镇里的这个方案不符合污水厂建设规范,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由,否决了。于是,镇里污水继续合法地流入饮用水源。
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结局,我们的应用水源被各部门依法污染着。这就是手段与目标错位之下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应该解放思想,理清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不能做出以手段为由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这一点,与上述第2点的削减系数息息相关。假如目标清晰,则会鼓励各级政府量力而行,选择地方政府负担得起的削减系数最高的技术工艺,完成总量削减的任务。而假如各职能部门机械地围绕手段工作,则会领到地方政府停工待料,等待上级政府拨款,而因为我们本文第一章节提到的国力原因,这个等待将会遥遥无期,污水继续依法直排!
另外,流域总量削减总体目标的监控应该是流域断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后另文讨论。
4、科学规划,长短兼容
--提高污水处理单元的兼容性,减少污水厂重复建设
集中式治理模式并非不可行,而仅仅是与中国目前的国力所不相符而已。那么,我们在提倡以分散式治理思路解决目前中国总体国力之下的污水治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到可以支持建设大规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时候,该如何操作?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超前规划问题。
我们认为,这个短期污水分散治理,未来污水集中处理的长短期兼容思想,应该被制订到一个区域的长远建设规划里。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在建设规划里,对未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选择与分散式模式可以兼容的工艺,以便暂时用在分散式治理工艺里(如稳定塘)的人工基质,可以被用作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填料。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诸如此类。
那么,这种思路之下,也许生物固着法(接触氧化法)应该是较优的选择,而不是活性污泥法。
5、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的保持水态原貌
水是城市活的灵魂,如果我们进行错误的城市水系改造,必将导致城市特色流失,功能萎缩,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对环境的友好。这是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5月30日举行的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阐述的观点。
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思路,实际上很大程度改变了一个流域原有的水态,城内河网历史上往往都有纳污功能,将污水截走,也就使之失去了补水。很多城市的内河干涸都是来自于污水被截走。
分散治理的思路,基本上不改变原有水态,只是实现污水削减净化后排回内河,甚至在 河中治污,这样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水态原貌,从而保护了原有生态,起码不至于以保护环境之名破坏生态。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散式治理思路比起集中式处理思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集中式之理思路处理完的污水,应该处在整个流域的下游,要实现中水回用,就需要再建回用管网以输送回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管网收集污水尚且不是我国国力所能承受得起的,更遑论建设回用管网?
篇2
当前,全球能源和环境危机凸显,能源安全和生态发展形势严峻。为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要求,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的挑战,我国提出了多元化、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能源发展战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装备技术的开发,成为解决当今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推动我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工业流程余热余压和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国家和陕西省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提出的将《分布式能源混合工质高参数一体化装置》纳入《重点领域绿皮书――技术路线图》的建议,已被工信部采纳。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也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重点工程。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作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也是陕西省重点支柱企业,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新格局,紧跟趋势,在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综合能源智能一体化园区建设、垃圾固废处理及生物质发电等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提出了“能源互联岛”的概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将园区内的冷、热、电、风、水、废等统一规划和管理,推进能源消费本地化,实现能源在系统优化叠加、能量梯级利用、资源互为物料等转换利用方面的综合平衡,为用户提供从能源供给端到排放端的全生命周期智能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土地集约、功能集约、设备集约、运营集约。
目前,陕鼓已构建了超临界混合工质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技术、一体化机技术、高参数中小汽轮机以及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商务、金融方案的核心能力。陕鼓动力自主创新、研发的“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技术”已入选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项目。
为全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陕鼓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陕西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同时,陕鼓正在建设的“陕鼓分布式能源智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将凭借陕鼓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优势,实现园区能源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减小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陕鼓提出了水务一体化业务,固废物处理业务,热、电、冷、汽业务和园区综合能源一体化业务四大发展方向,并在分布式能源运营市场寻求突破。目前,陕鼓已与青海恒信融锂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蒸汽和电力供应项目合同,将为该公司年产2万吨碳酸锂项目提供蒸汽和电力,并负责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
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保险;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FO-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123-05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全民关心的话题,有时甚至引发了[1]。各种可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政策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在部分地方试行效果不好,使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很多人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正是基于此疑问,本文从国外经验、市场比较优势两个维度来诠释企业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必然性、合理性。
一、从现实来看,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实施强制性保险
为了找到一条规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能够及时有效赔付受害人、平息社会纠纷的手段,引起了理论界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我国在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责任保险试行,有的省份成效好一点,但很多成效一般,甚至很多大企业都不愿意参与,出现了管理层看好、宣传乐观、学者极力推崇却在实践中遇阻的尴尬现象。
从试行情况来看,环境责任保险推广难,企业不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因为企业有自己的认识,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很重视生产安全,不会发生事故,有侥幸心理;有的企业认为已经购买了安全生产责任险,没必要再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去想两种责任保险的不同;有的小企业,盈利有限,处于维持状态,表示要他们买环境责任保险等于强迫他们破产;有的企业实力雄厚、财大气粗,轻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过于自信能解决一切问题,主观认为购买环境保险是多余的。其次,地方保护主义降低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正是有了地方保护,一些企业有环境问题,依靠地方政府协助解决,相应的成本也低些,自然就形成了源于地方政府保护的低投保愿望。很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往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对于能够带来税收的企业,是否造成当地环境破坏很少顾及,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违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滥用行政权力干涉环境执法、干涉法院判决来保护本地企业,使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再次,没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制度性根源。从总体上看,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规范,当然《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相关规定的,只是不足以应付目前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规定阙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规则,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推出需要法律依据。直面环境污染严峻、环境事件不断爆发、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问题,通过立法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是目前一个亟待实施的制度选择。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显示出了很高的兴趣,积极展开了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第二类是思考探索环境责任保险的理论问题,包括基本原理、运行方式、责任原则、救济制度等,第三类是描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当然,也有不够之处,如对于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还欠缺有说服力的论证。
二、从历史经验来看,强制性保险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
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只是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实施的力度和幅度有所不同。从总体来看,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种类型第一,基本上是强制性责任保险。瑞典很早就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定了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依据瑞典《环境保护法》第65条规定,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都要依据法律或政策的指引及时购买相应金额的保险;第67规定,如果由企业在规定的缴纳保险费时间过后没有如实缴纳费用,相应的保险公司应该及时汇报给监督机构,监管部门要督促企业缴纳并收取罚金,企业要如实执行,不得为此拒付或进行申诉。巴西也制定了普遍的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1981年在其第一次通过的《环境法》中,第14项条文规定,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需要为其污染环境造成损害赔偿,不管是否存在什么原因。1998年颁布的环境犯罪法案,规定了环境污染达到一定数量或者是行为达到相关标准者将会课以高达几千万美金的本币罚款。还有一些州都规定,潜在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都必须购买保险。严格的环境法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为了控制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银行,也有部分外国银行分行,提出贷款的环境保护条件,即客户须提交应付可能出现的污染风险的保险单或者担保。
芬兰也是实行强制性参加保险的,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有专业性规定环境保险的法律,他们专门性的保险公司受理环境责任险的投保,这样到了污染损害事故出现导致损害时,污染被损害人可以向致害人索赔,也可以索赔于保险人,可以及时使被损害人有个基本的补偿,最大程度的节约了被损害人的时间、精力和求偿费用。第二,部分是强制性责任保险。在美国,从形式上看,总的来说都是以自愿为基础,依据保险原则对于那些突发性偶然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形成的损害给与赔付,保险赔付金额也是以约定为限,而那些有计划有规律的污染或者是常年排污致使量的逐渐增加形成的损害,是不予赔付的。这并不等于说,环境保险是自愿选择的,因为依法规定海洋石油污染的赔付是需要购买强制性保险的,包括进入美国海域的其他国家船舶。政府环境署的政策还规定,只要是危险物或有毒物在其整个保存、加工、成品、物流及其废弃物料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均需要购买强制性的保险,以备其可能的损害人身和财产形成的赔付。
在德国,也实施了强制性责任保险,但与美国有些不同的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具体的一份名录,上面写着具体的行业和物品类别,都被认定是具有很大的环境损害危险的,只要是涉及这些行业或物品类别生产、物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均被要求出具证明其有能力处理也许会产生的可能风险。这些被要求出具的证明,包括了环境责任保险,也可以是其他的,如出具州政府担保、金融机构担保等。这个法律规定是出在1991年《环境责任法》,之前并没有这么严格的法律性规定。印度实行部分企业强制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其具体的法律规定与美国很类似,但采取了德国列举名录的形式。依据其1991年的法律和1992年的政府环境部门政策,有五个大类的一百八十二种物品被列入名录,涉及了高危害、剧毒、易腐、易爆等因素,企业必须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但很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法律规定,其本国的国家控股企业可以不买保险,因为参加一种环境损害赔付基金。第三,强制性责任保险为辅。在法国、英国,强制性保险只是辅手段,大部分的行业或领域都是由企业去考虑是否需要保险,只有在很少的领域需要购买环境保险。在20世纪60年代前,企业如果认为要应付未来的环境不测赔偿,适用传统的一般责任保险,因为没有独立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到了1977年,由英法两国的相关保险企业联合推出了一些环境保险业务,才使环境责任保险业务扩大。由于有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公约》,这样,在海洋油污损害赔付方面,就必须购买强制性的保险,因为英法两国都是主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国,有义务遵守之。从工业化国家的环境保险立法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在一般的责任保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保险是以私法范畴的自愿责任保险为基础,部分实施公法范畴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三、从市场运行来看,强制性保险具有比较优势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不仅仅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严峻,还因为这项制度契合了市场机制运行,在应对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救济、纠纷消解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预防与治理企业污染的制度性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很多种环境污染解决方案或控制措施被实施或探讨,主要有环境税、排污许可、公益诉讼、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这些解决方案或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作用,但是并没有有效解决企业污染问题,一些共性的因素是地方政府政策经济导向弱化了环境保护、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但对制度约束污染认可度和参与度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陷、守法和持法成本高等,也有的是因为执行不力,有的是本身就有缺陷,如环境税在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公益诉讼耗时长成本高、排污许可和排污交易的监管不易,等等。与环境税、公益诉讼等制度相比,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着内在的独特优势(见表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与其他制度的比较)。
(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平衡受害者与企业双方利益的功能
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侵权责任的分担,是以责任社会化的方式补偿环境污染受到的损害,对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受害者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寻求救济:第一,与污染企业协商解决;第二,受害者向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处理;第三,直接向法院提讼。由于受害人往往是普通群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个体是鼓励的、势单力薄,与经济力量强大的企业相比,没有协商谈判的优势。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受害人向当地政府行政部门投诉、请求调解赔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诉讼是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主要途径,但是环境侵权受害人通过侵权诉讼途径获得赔偿非常困难且耗时、耗精力,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实例与受污染损害数量相比极不相称。
具体而言,一是受理、证据收集及质证、责任认定等耗时费力;二是刑事责任一般以造成环境事故为前提,事实认定有法定程序;三是司法救济途径耗时长、阻碍多;四是环保部门的执法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取证并不易;五是在重大污染事故中受害者诉讼的主体资格不符合我国公益诉讼的要求。在一些污染损害事故中,一方面环境事故涉及面广、受害人数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故,侵权企业可能会不给付或者满足不了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要求,甚至因为赔偿而倒闭。而有了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减轻侵权人的压力,避免环境侵权责任人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和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济的两难处境,有助于简化维权途径、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已经产生污染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来说,环境污染的公害性和扩散性特征导致企业侵权可能负担巨额赔偿,而巨额赔偿容易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购买环境责任保险是规避风险、转移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企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保险公司会代替企业理赔,企业仅仅需要支付一定的投保费。因此,企业就利用该费用将环境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并把环境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避免侵权人因赔偿负担过重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解除企业的偶然性巨额负担,而且有了保险公司的督促和保险费率的升降调节,还会激励企业注重环境污染的预防及其治理,包括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风险,建立环境污染风险事故管理制度及其预警机制,加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处理措施。这样,自然也就促进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从立法价值来看,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从表面上看加重了一些企业的负担,但实质上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演进历程及其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内容来看,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本应该是统一的,应该共同发展,但在具体企业发展中,就有可能是矛盾的。有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法律制度各种可能的空隙,以污染排放、牺牲环境的代价,取得了超额的经济利益。政府通过立法干预,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受害者给予及时有效补偿,体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在产业革命初期,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形成了捍卫私权的民商法律权利制度,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垄断、严重污染、格式合同等问题,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立法应运而生,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其作用方式自然也就是公法作用方式与私法作用方式的结合,宗旨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9]108。虽然立法规范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倾斜重点,但这些立法的宗旨始终在于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三)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有助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也是政府出面协调,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有时还被迫买单。从目前制度规定来看,一旦出现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及其责任人员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有民法上的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责任,刑法上的惩罚、拘役、有期徒刑等惩罚,行政法上的罚款、停止生产、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但是事实上在环境执法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中,很容易受经济利益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
甚至有些地区因为利益的原因对一些污染企业听之任之,致使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受害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样的处置过程,又暗示了地方政府是企业环境问题的最后保障和兜底者,加剧了政府对于环境事件处置的难度,一旦不慎反过来会破坏地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执政为民的形象。相反,如果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则有助于减轻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监管负担和突发事件处置压力,等于把一部分监督职能和处置负担转嫁给保险公司。在预防企业环境污染和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中,政府行政性制度不少,如征收环境税、实施排污许可、建立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等,由于有政府行政权力执行,自然可以执行到位,但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比环境责任保险更有效,更替代不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征税,理论上的税收水平应该正好是该企业污染导致的社会损失。征税和排污许可有同样的作用,如果征税的水平高,让污染企业受不了,甚至破产关门,但究竟征多少税,面对各种各样的企业及其各种形式的隐性显性污染,实在是很难计算其税基和税率。
排污许可,就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一定量的排污排放许可。排污许可和征税的性质与执行过程相差甚远,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企业都会增加内部的成本,因为这部分钱交给政府机构了。征税、排污许可、责任保险三者都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和“外部成本内在化”的意愿,旨在改变企业污染不负责的情况,但向企业征税、行政许可企业排污会形成地方政府一种收费,本身也会有成本,有时还容易产生经济寻租现象,而受害者更是不能直接得到救济。比之于征税或排污许可,环境责任保险是通过企业向保险公司交环境保险费的方式使得污染企业加大成本,而污染被损害人直接得到了赔付,体现了对受害者的及时救济。至于建立全国或各地的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用政府的钱给受害的群众提供赔偿,对众多的纳税人来讲是不公平的,而有人提出可以由企业交钱,那么对于污染较轻或污染处理设施健全的企业不公平。何况,政府主导的公共补偿基金,从既有的基金会来看问题很多,政企不分极易导致有关系的当事人的好处、会闹的当事人的赔偿。相对而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是一个对污染受害者和纳税人来讲都是公平、公正的方案,也相应的解决了政府部门不堪重负、行政权力寻租现象。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试行结果不理想,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相反要通过立法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来预防和治理企业污染,因为环境责任保险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当然,环境责任保险立法反映的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杨于泽.逢PX必反体现公众环保焦虑[J].法制日报,2012-10-30,(7).
[2]王超然.环境责任保险亟待创新突围———基于湘鄂冀三地环境责任保险试行现状调研的分析[J].环境经济,2011,(8).
[3]肖爱,李峻.协同法治:区域环境治理的法理依归[J].吉首大学学报,2014,(3).
[4]陈冬梅,夏座蓉.析美国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2,(2).
[5]别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保险研究,2007,(8).
[6]胡艳香.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1,(5).
[7]王朝梁.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依法构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2).
[8]蓝寿荣.休息何以成为权利[J].法学评论,2014,(4).
[9]蓝寿荣.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若干问题释疑[J].法学论坛,2013,(6).
篇4
当前电商快递包装领域存在哪些问题?苏州大森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实现了哪些创新?实施效果如何?带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苏州大森公司技术总监吴亮。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公司在绿色包装解决方案方面的整体发展情况。
吴亮:苏州大森成立于2002年,是塑料单元化集装器具的专业制造商。公司自成立伊始,就秉承着推行可循环包装和标准化包装的使命,专注于可循环物流包装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着力使可循环物料包装系统替代一次性包装。
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公司已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品76种,获奖专利产品32种,其中,可堆物流周转箱、斜插式标准物流箱、可折叠物流周转箱等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商业物流配送、烟草物流配送、图书分拣配送中心、医药物流配送等诸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些都为苏州大森探索电商领域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苏州大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向电商领域拓展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业务的?
吴亮:推动苏州大森向电商领域探索绿色包装解决方案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是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电商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量的快递包装需求。然而这些包装主要还是传统的编织袋、塑料袋、纸箱、胶带等,大部分都不可降解,难以循环使用,只能作为废弃物被掩埋和焚烧,由此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随着电商的日益发展,废弃包装数量会持续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亟需一种可循环的包装方案来替代传统的一次性使用的快递包装,以避免过多的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当然,探索可循环的电商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也是包装生产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首先,电子商务属于当前的“明星行业”,对于快递包装的需求巨大;其次,随着电商行业的崛起,专业的塑料单元化集装器具在电商企业仓储、运输、配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前景广阔;再者,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绿色包装,都属于国家大力推进和倡导的领域,企业在该领域积极拓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基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考量,苏州大森逐渐将可循环的电商绿色包装解决方案纳入自己的业务范畴,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一系列适用于电商包裹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
记者:在电商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上,苏州大森的主要产品是什么?实现了哪些技术创新?
吴亮:针对电商包裹的具体特点.苏州大森推出了可循环式智能物流系列包装箱。该系列产品本着绿色环保、循环节约、经济实用和安全可靠的原则,在传统纸质快递包装箱的基础上,做了大幅的改进和提升。
在灵活性上,智能包装箱属于定制化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不同尺寸的箱体。同时具有套叠、折叠多种结构,进而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环保节约方面,该包装箱选用改进型PP材料制作,可以循环利用,而且使用寿命长,坚同耐用;同时,包装的开启和闭合选用特制的拉链结构,摈弃了传统的胶带.排除了重要污染源;另外.该包装箱可套叠、折叠.在回收的过程中。占用空间仅为原来的20%到25%左右,降低运营成本。
安全方面,该系列包装箱采用了智能化设计,一方面,包装箱内置RFID芯片,从商品拣选到配送、收货等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时监控,便于货物的追踪管理;另一方面.包装箱设置了电子锁,可以通过电子扫描开启,具有防盗功能,更大限度上保护了内装物的安全,避免了货损、货缺情况的发生。
实用性方面,该包装箱体可印刷精美图案、公司广告等,具有良好的宣传功能,即使留在了终端消费者的手中,也能作为收纳箱使用,做到物尽其用。
总之,苏州大森的智能快递箱充分考虑了电商包裹配送的需求,安全环保,设计巧妙,使用方式简便,能够有效简化循环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程序,降低客户的仓储面积及运输回收成本。
目前,我们开发的三款电商可循环包装产品还没有在市场上正式应用,还处于推广阶段,不过已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在中国仓储协会举办的2015中国电商物流绿色包装创新大奖赛上获得了“包装技术与产品创新优秀奖”。
记者:除了智能快递箱,苏州大森在电商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上是否还有其他探索?
吴亮:在服务电商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上,我们也向电商物流系统上游进行了拓展,为业内的一些知名电商,包括京东商城、唯品会、一号店和亚马逊等提供物流周转箱与相关服务。我们的系列物流周转箱具有多种尺寸,适用面广;采用可插式结构,能够大大节省回收空间;另外,在防盗、监控等多个细节上也有着相应的考量。
以京东商城为例。苏州大森为配合京东的干线运输及城区调拨,专门开发设计了京东箱。该包装方案综合考虑了箱体的密封性、结构的牢固程度、搬运的人性化、广告的宣传作用、条码的管理、方便RFID芯片的放置等细节,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运输的安全性、容量的最大化、流程的规范管理化以及跟踪的实时性。而且,这一产品可满足京东全国范围内的运输服务,适用于京东商城各类电商产品的运输中转。
在京东举办的2015年度优秀供应商评选活动中,苏州大森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敏捷的响应速度、完善的售后服务,当选为京东年度优秀供应商。值得一提的是,在京东供应体系近200家供应商中,仅40多家供应商获得此项荣誉,而物流塑料单元化包装容器仅有苏州大森一家,这是对苏州大森的充分肯定。
记者:在您看来,快递领域绿色包装的发展与应用目前还存在哪些瓶颈?
吴亮:国内快递领域在绿色包装方面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成本问题。可循环包装的采购成本是传统包装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快件的数量越来越大,应用绿色包装所需的成本自然也会相应增加,令很多企业望而生畏;另外是绿色包装箱的回收和管理问题。要实现绿色包装,自然离不开对包装材料的回收管理。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快件数量,需要强大的人力和物力加以支撑。
要实现快递领域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包括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单靠企业将很难推进包装绿色化。另一方面,快递包装的回收利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力。包装供应商在绿色包装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研发绿色环保、成本低、安全性高、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快递企业或电商企业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绿色包装的应用和回收工作;消费者也应该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注重快递包裹的回收利用。总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快件包裹的循环回收利用,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快递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认为快递领域绿色包装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苏州大森将作出怎样的技术创新和改进?
篇5
关键字:环境保护;三同时;煤制天然气;前景;工艺;设施
中图分类号:TF53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议题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来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侵吞陆地和全国各地雾霾情况严重影响日常出行之后。众所周知,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工厂污染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倘若缺失了工厂这一重要角色,未来的生活将与原始社会无异。于是为寻求二者的平衡,科学家们在不断地研究新能源,工厂也加入了环保大军。于是中国随之建立了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即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要求各工厂在建设项目的同时,防治污染的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二者建设需同时施工、两者要同时进行投产,也就是要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并且防止污染的措施的地位要优于主体工程,必须在防止污染的措施获得审批后,主体工程才可获得建设的权利。煤制天然气项目作为工厂化工的一部分,理应遵守这一制度。
一、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总工艺路线
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图
煤制天然气流程:将开采出的原料煤连同空气过滤后的氧气加入到煤气化炉中,接着从气化炉中出来的合成气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采用直接法,即将合成气脱硫化处理后再甲烷化,最后进行脱碳处理,得到天然气;第二种称为间接法,是将合成气直接净化后,通过调整H2和CO的比例等一系列的处理使之甲烷化,最后同第一种后续步骤制得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项目属于现代的煤化工行业,是把开采出来的煤,经过气化工艺等一系列的工艺后合成天然气的项目,此项目的开展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在众多的工艺中,煤气化工艺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煤气化技术分三种,分别是Shell气化技术、GSP气化技术和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相比于其他两种技术来说,所需的气化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对相应设备的要求相对偏低,因而可以减少设备的投资成本,但是Lurgi技术需要补充的能量则相对较高。此外由于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产生的副产品是焦油、粗轻油等副产品价值较高的物质,而前两种的副产品以硫磺为主,故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产生的废水量相对较多且废水中有大量的重污染物质,不能仅靠生化处理达标,所以在环保方面其明显差于Shell气化技术与GSP气化技术。接着是三者的工程造价比较如下图,
不同气化技术煤制天然气工程造价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Shell气化技术所用投资金额最高,其次是GSP气化技术,Lurgi碎煤加压气化技术所需的工程造价最高。故三种气化技术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最有利的方案。
二、基于环保在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时所做的几项准备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基于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在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时同时建设好基础环保安全措施。
(一)雨水系统及事故水系统。雨水系统是用来收集没有被污染的雨水的,而事故水系统则以收集初期被污染的雨水、消防排水和地面冲刷水为主。为实现清理污水分流的目的,往往生产设备的周围都设有排水的通道,并在排水口处利用电动阀门实现不同种类水的排放。特别针对事故时所排水,工厂常设有三级防控设施:一级防控设施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如罐装区设立防火堤等设施;二级防控设施是在厂区设立废水收集池;三级防控设施是设置蒸发塘,也称缓存池,一般由挡水堤分为两部分,以便事故发生时或检修时灵活调配。
(二)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煤制天然气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的煤化工产业,其发展除了会污染宝贵的水资源外,处理不当也对空气、土壤等自然资源造成危害,危及生态,因此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不可或缺。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首先需要设立应急管理指挥组织,组织内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且联系紧密,遇突发状况时,能第一时间作出决策。其次是信息的及时掌控与报告。安装监控预警系统,以便于第一时间获知情况,同时此系统兼具信息储存功能;紧急状况发生后,应急小组立刻将情况反映给上级有关部门,上级直接给出应急措施并予以实施,然后对环境经一系列检测后将结果交予环境监测部门以寻求解决方案;最后根据其解决方案对环境进行应急救援,确认危机解除,受污染环境基本恢复后,应急指挥中心终止命令,环保局率有关专家组实地考察,并进行事后安全评估工作,总结教训,用于完善应急措施。
三、煤制天然气应用前景
目前来看,我国天然气大部分用在工业、燃气与发电方面。未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将继续呈增长势头,特别是我国正实行农村城镇化这一建设,城镇化使小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的增加和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煤的使用和汽车燃料对大气的污染问题。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化,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水涨船高。而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则成为需求量最高的产品,因此煤制天然气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我国目前天然气市场资源紧缺,国外市场价格又昂贵,故要解决这一供应难题,必须要重视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发展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又可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并且对于增强我国的自主独立性、实现国家稳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结语
煤制天然气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其对环境保护的多方面设想以及对化石资源的替代满足了众多的要求。煤制天然气,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来说,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天然气作为汽油等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大众青睐,故天然气的市场销路畅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化石能源的逐渐减少,天然气未来必将成为合适的替代能源以供日常生活所需。因此作为一人口大国,中国更应该发展污染小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并做好相应的环境管理工作,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卫, 黄于益 .煤制天然气 ( S N G ) 技术现状 [J1] .转化利用2011,17(1) : 2 6 - 3 2
[2] 蔺华林,李克健,赵利军, 煤制合成天然气现状及其发展[J1]化工时刊.2010 ,35(9):2 5 ― 3 5 .
篇6
如今,水冲厕所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它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防止粪源性疾病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建设水冲厕所的前提,是需要建设投资庞大的自来水以及污水管道网络配套系统、管道维护以及技术复杂昂贵的高耗能污水处理运营系统。如果上述系统处理不当,水冲厕所也会成为污染环境的一个主要根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壮就是一位从小小厕所着手关注环境大问题的科学家。
为解决贫困人群的方便、城市公共厕所蹲位不足等问题,李壮教授及其团队适时提出了“零污染、零感染、零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的人类如厕解决方案。该方案采取了将大小便分别密封在不透明可降解塑料袋或容器中然后集中处理的方式,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既解决了臭味问题,也解决了蚊蛆苍蝇、寄生虫及交叉感染问题。且方案无需复杂昂贵的管道网络配套系统,甚至无需专门的建筑设施。原则上这一方案及其发展可用于解决任何多人同时如厕,有可能解决世界上25亿多没有卫生厕所人的如厕问题,有可能解决更多没有卫生间的家庭在室内大小便的问题。而方案实施的关键是人们观念及收集和后处理系统的建立。
李壮博士说,由于人们每天小便次数远多于大便次数,人们完全可以形成早晨或晚上在家中解决大便问题,白天上班、上学在公共厕所只解决小便的习惯 (拉肚子等特殊情况例外);这样,如果用尿瓶或尿袋(女性需要增加导流器。可以就地取材,用剪刀将较小口径的饮料瓶剪成导流器。方便携带、可重复使用;更方便的男、女用便携式尿袋正在研制之中),只要有隐秘的地方,就可以解决问题,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将尿液倒入公共厕所或下水道,并将尿瓶重复使用。因此,即便是在收集和后处理系统未建立之前,这一方案及其改进,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甚至无需对现有厕所、卫生间进行建筑结构改造就有可能解决农村城镇学校如厕问题;有可能解决没有卫生间的家庭在室内大小便的问题;有可能解决城市公共厕所蹲位不够的问题。但要求人们习惯新的方便方式。本方案目前就可以节约人类巨量的冲厕用水,还可以彻底解决治疗发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救命溶栓药――尿激酶的尿源问题。
篇7
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比例上升,污染类型已经从传统煤烟型污染向复合污染转变,其中导致雾霾的元凶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是所有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的总称,通常是通过大气光化学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构成PM2.5质量浓度的10-70%,与能见度、光化学烟雾、酸雨、霾、臭氧污染、甚至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除环境毒性外,很多VOC具有生物毒性,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008年3月,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魏巍从美国辞职,回国创立海湾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公司”),选择为中国能源石化企业和工业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气体环保解决方案。
正是基于对美国环保技术和中国环保状况的了解,魏巍主张把世界最先进最成熟的VOC回收经验引入中国,在减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领域有所作为。在将国际最先进的气体回收技术引进中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国产化改造,保证系统平稳运行、节能减排的基础上使设备价格、能效真正符合中国的国情,实现用户环保和经济效益双赢。
海湾公司初创时期,面对资产上万亿的石化巨头,公司依靠实力赢得了尊重,更赢得了市场。回忆最初,魏巍说,正是长辛店项目为他们打开了局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油气回收示范工程”,之后,他们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的一级供应商。
海湾公司成立6年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从石化行业销售终端入手,为上千家加油站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和三次回收系统,实现油气的零排放,净化加油站周边环境,此外加油站监测系统可全面监测加油站的运行,监控气液比、压力、排放浓度等参数。
创业初期的困难,在魏巍轻描淡写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都抵挡不住对环保事业的追求。加上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和投入,除了将PM2.5纳入监控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体系,国务院则提出2013年底前重点控制区全面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2014年底前一般控制区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这更使魏巍坚定了自己的事业目标,他说公司当时“生的逢时”。
在做好石化行业销售终端服务的同时,魏巍也在考虑将服务范围扩大到石化全产业链,即包含油品码头、油库、油站、炼化基地、化工园区、罐区仓储基地等油品开采、装卸、销售等环节。于是,海湾公司沿着石化产业链,从销售终端一路往前,陆续进入了储油库、油品码头、炼化基地等领域,通过油气回收和VOC系统将排放的VOC收集、处理并回收,实现保护环境、回收资源的目的。
海湾公司在孜孜以求的过程中,获得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公司的认可。成功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提供了气体环保解决方案,完成100余个油库和1200余座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占领油气回收细分领域25%以上市场份额。截止2013年底,累计减排VOC4万吨,减少了城市油气和PM2.5颗粒排放。
在集成国内外资源之后,魏巍认为,海湾不能只是简单地销售设备和监控平台,更需要整合业务流程,通过整合利用全球先进的环境技术,为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与技术输出方斗智斗勇,更需要和国内客户耐心细致地沟通。魏巍说,回国创业后最大的挑战就在这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靠对中美商业规则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来拉近。“从技术到订单,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过程和无数环节,你把每个环节都研究透彻,才能生存下来。”
于是,在与美国关键设备制造商开展合作开发的同时,海湾公司也初步形成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并掌握10余项自有技术,目前海湾拥有5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并和多所中美大学形成了产学研联动关系。
“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专利,而在于创新技术的速度。”2012年,魏巍这样的想法,与今年春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不谋而合。因此,海湾公司开始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产学研创新平台。
与美国南加州大学TWCCC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发项目组,研发领域涉及码头油气回收、炼油与化工环保技术等;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维特比(Viterbi)工程学院建立联合研发项目组,研发领域涉及VOC控制、PM2.5生成模型;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VOC控制领域开展合作,借鉴美国成熟的法规与技术;与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在PM2.5控制、油品检测等领域开展合作,引进美国相关领域先进技术服务于中国环保事业;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全球领导力”项目,每年接待该学院优秀本科学生来海湾公司工作实习。
不仅如此,海湾公司还成为2012年国家环保部全国油气污染治理培训工作独家技术支持单位。并与环保部相关部门在PM2.5监测、油品检测的领域开展合作,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共同筹备建立中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进美国先进的环保技术并进行本土化创新,为中国环保领域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
在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确立的“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精神的指导下,海湾公司计划在清华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及中国工程院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下,筹建“海湾环境能源国际研究院”。并决定在原有研发团队的基础上再引进10-15名留美回国博士,建立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
魏巍提及,就在海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的关注和持续的支持。2011年10月12日,魏巍得到了“凤凰计划”的奖励资助;2012年12月26日,他再次荣获第四届“朝阳区创新人才奖”;2013年1月,海湾公司荣获海外高层次人才“凤凰计划”团队奖励。
与此同时,海湾公司也开始承担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并成为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2014年,国家环保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油气污染防治工作,海湾公司作为方案提供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就在近日,海湾公司与中石化燕山石化分公司签署合同,将为燕山石化“碧水蓝天”环保治理行动提供整厂级全套VOC治理综合方案。这将是中国首个实施的大型炼化企业整厂级VOC综合治理项目,将对中国炼化企业VOC环保治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说到海归回国创业,魏巍建议,创业一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果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回国创业即要入乡随俗,改变自我,适应国情。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要比中国人还中国,跟美国人做生意要比美国更美国。
对于今后的发展目标,魏巍瞄准天然气行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路还长,我辈仍需努力!”
篇8
2012年12月,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季的第二场雪,雪花飘飘洒洒落了一地,近处远处都是干净的白色。按照地图的指示,从地铁8号线永泰庄车站下车,步行545米之后便来到东升科技园·北领地。这是由15栋花园式、低密度独栋学院派风格建筑构成的生态型综合园区,“北领地”这个名字让人眼前一亮。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其中。
了解中持环保是从他们企业的官方微博的原创动画开始,动画片的名字叫《环境还有救吗》——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片,但内容却显得沉重。“2011年12月4日,淘宝商城一天就卖出了30000多只口罩,其中20000多只是被北京地区买家抢走了。买口罩干嘛?防毒啊!……中国过去五年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中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的水是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而高达65%的人则每天喝着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带有工业污染和传染病的水……你说,咱们的环境还有救吗?我们自己还有救吗?”
“创作这个动画片的初衷,本来是在公司年会上播放的,没有想到被许多网站转发,引起轰动。”中持环保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陈德清笑声爽朗,“大家对环境问题的确越来越关注了,看来有必要重新编辑一下一个新版本了。”
商业之道
怎么介绍“中持环保”呢?这应该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公司,2008年正式创立中持品牌,不过4年的时间。然而公司的核心层领导却早在1992年便步入这个领域,开始污水处理服务,并率先提出“交钥匙工程”的概念;1998年参与国家环保局运营资质标准的讨论制订,推动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完成了全国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BOT污水处理厂;2007年与北京建工集团合资,为客户提供环境修复服务,成为国内环境修复实践的先行者。专注于一个领域20年,应该算是老兵了吧!
动画片仅仅是一个引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但是部分地区仍饱尝牺牲环境、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苦果。
中持环保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专业的综合环境服务商,面向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集团,提供环境与发展的解决方案及长期贴身服务。“我们就是用‘商业之道’解决环境问题,这个‘商业之道’的核心就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统一。”环境的第一要义是安全,基本依托是舒适,最终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环境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中持环保的业务范围也聚焦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领域、污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有机废弃物综合解决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领域、环境修复领域、环境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咨询服务等领域。
“单就环境保护工作来说,中小城市至少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乡镇企业长期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二是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治理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环境管理难题;三是不断成长的工业园区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说白了,就是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问题。”陈德清说。
工业园区一直被当作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实际上很多园区又成为藏污纳垢的集中排污区。中持环保在肃宁开展的综合环境服务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长期以来,肃宁县第一污水处理厂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上游企业污水处理站技术薄弱,运行水平低下,且存在偷排和使用自备井等现象;污水处理厂入水中工业废水占70%以上,含有大量毛皮类物质,COD排放不能稳定达标,且酸性较强,设备腐蚀严重、系统运行不稳定;政府收取的企业排污费用无法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同时缺少必要的优化改造资金。
中持介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后,与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沟通、谈判和协调,逐渐明晰了各自权责。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商务模式,使专业环保企业在中小城市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陈德清说,其指导哲学就是用市场方式调理基层的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其政策依据是“谁污染,谁付费。”
陈德清介绍说,首先上游生产企业要做好污水的简单处理,污水处理站的装置和设施不一定全部运转,但必须达到3个要求,即过滤掉“毛”类杂质,油脂比较多的时候要单独处理;保证不出现重金属;缴纳污水处理费。
“当地环保部门由原来上管企业、下管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忙碌状态转变为对第三方运营单位的监管,减轻了工作强度,理顺了管理机制;企业也不用担心因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而停产的情况出现。作为运营商,因为采取了上下游一体的联动管理,避免了上游企业排污的冲击负荷变化无常对污水处理厂运行造成的冲击。”中持水务副总经理朱向东对此也深有感触。
绿色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如不经妥善处理将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在我国,每年3000万吨的污泥,以及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弃物、园林垃圾、工业有机垃圾,都是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和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介绍:“我国大约有80%的污泥未作任何处置处理,而仅仅是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这些未处理的污泥里含有大量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第二次污染。
基于此中持提出了为城市建设绿色生态设施的理念,将区域内的有机废弃物集中进行以厌氧消化为核心的综合处理和利用,对有机废弃物进行稳定化处理,回收其中的生物质能——沼气。经过处理后的残渣进行土地利用、建材利用或焚烧等最终处置。沼气经过净化之后可以用于城市燃气、车用燃料或供热、发电等。
中持环保较早地意识到,中国的城市需要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并回收生物质能源,从而践行循环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提供支撑,这就是中持“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
“我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温室效应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董事长许国栋认为,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无机物时产生大量甲烷,就其温室效应来说,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厌氧消化技术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收集有机废物进行处理,能够减少逃逸到大气的甲烷,同时厌氧过程产生的甲烷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利用。
中持倡导发展中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以协同厌氧消化技术为核心,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中持倡导集中处理和协同处理,节约土地资源,尽量减少环境设施对周边的影响。
宁海县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就是中持提供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工程采用DBO(设计—建设—运营)模式进行建设,于2012年3月竣工投产,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是国家863示范工程,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的支持。该工程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土地利用”的工艺路线,将县域内的污泥、粪便和部分有机垃圾运输到城北污水厂进行集中厌氧处理、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能够降解有机物、杀灭病原菌并降低含水率,经过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的营养土。
“若仅仅针对污泥问题,那么所解决的环境问题就过于单一。有机废弃物是否将进行相对集中、综合处理正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中持绿色总经理邵凯介绍说,“我们要了解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什么环境问题,如何给社会带来持续性价值。”
布局未来
在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MEP/FEC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合作开发了“中国POPs履约长期能力建设项目”,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运行“履行《POPs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中心”(TTPC),以筛选POPs削减与控制关键适用技术、克服技术转移所面临的障碍,建立可持续的技术转移机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中持环保合作承担了TTPC的建设运行工作。
“这个项目是我们着眼未来的一步棋,我们认为有责任以更多方式贡献社会。”陈德清认为中持环保不仅要输出服务和解决方案,更应该输出理念和独特的价值观。从创办公司至今,承担或是参编了环保部、发改委、住建部的相关政策制定,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建设标准 》、《餐饮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汞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二恶英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策略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为治理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估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建立环境污染评估体系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并且积极进行环境污染评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评估体系较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评估体系发展仍然处于落后阶段。本身针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并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1重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其它社会行为都离不开环境,因此人类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身体健康以及交通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环境污染也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当前尽管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不容忽视,在很多大城市中都频繁出现雾霾等极端恶劣的天气,既影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威胁,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危害,对于其他动物也造成了影响,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很多生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此外冰川融化等问题对于地球平衡和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威胁。因此,人类应该重视环境的治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当前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污染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经济发展的逐日加快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甚至有很多企业领导者认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牺牲环境是值得的,认为保护环境是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治理,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环境的破坏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所以是不可取的。此外,很多地方的政府只是将环境监管作为一种形式,环境监管部门并没有发挥作用。
2.2装备落后
环境监管有时候需要利用设备进行检查,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执法人员的环境监管装备都较为落后,所以导致环境监察出现很多漏洞,监察疏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环境保护极为不利。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地政府对于环境保护不重视,所以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很少,致使不能购进先进的设备,长此以往不利于环境保护执法,在民众的心中会认为环境保护只是一种形式,不利于政府和执法人员形象的建立,同时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也具有极大的阻碍。
2.3宣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任务,环境保护是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生物的一份责任,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坚持,此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并不是在污染的过程中就立即能够感受到对自身的危害,所以很多人都不重视,甚至认为自己的力量是微博的,不足以对环境造成污染。面对这种现象,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环境保护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3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方法
3.1制定并完善责任承包体系
不得不说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所以对于工厂而言在环境保护方面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企业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工厂排泄物的污染程度降低,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但是对排泄物进行加工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实际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这种做法去实现,直接将排泄物排至江河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工厂排泄物的监测与管理,一旦发现污染源则要对该工厂进行惩罚,此外为了实现排泄物无污染排放,环境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工厂安装处理设备。
3.2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环境监测也应该考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作为硬件基础支持,这对于环境污染监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监测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对于不同条件下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做好环境保护的识别、监测以及预防工作。此外,由于环境保护的源头是工厂,所以局部地区的厂房在建设时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参与其中,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尽量减小环境污染程度。总之,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通过测量大户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指标,并且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加强人类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认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3.3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
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要求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也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不仅要了解其中的原理,更要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当前环境污染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环境保护都没有概念,所以随着时间的积累,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利用专业手段对环境进行治理,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评估方案,用合理的办法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为环境保护不断努力。
4结论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属于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一味放任环境被破坏不去治理,则会对子孙后代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当前环境污染评估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装备落后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政府应该制定并且完善责任承包体系,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致力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0(2).
篇10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是指依照本条例确定的、以明确跨行政区域河流相邻各方的水质保护管理责任的河流横断面。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按国家规定标准确定的控制目标。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纳入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
第四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遵循河流的自然状况;
(二)便于分清责任;
(三)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设置或者变更,由河流交接断面相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该河流交接断面相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跨行政区域河流相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一方或者多方认为需要增设或者变更河流交接断面的,可以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接受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该河流相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意见。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设置或者变更,由相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环境状况、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或者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管理的需要,分别制定跨市、县级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并向社会公告。跨县级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应当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跨市、县级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应当包括河流名称、断面名称及编号、断面地点、交接关系、断面水质控制目标、责任主体、考核奖惩措施、监测单位名称、监测频次、监测项目等内容。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不得与上级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方案相抵触。
第七条以河流中心线为行政区划界限的共有河段,由相邻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邻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水质保护管理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由该河流交接断面下游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前款规定的环境监测机构不具备监测条件,或者河流交接断面位于感潮河段的,由河流交接断面相邻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协商不成的,由河流交接断面相邻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并在完成采样等野外作业之日起十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委托其监测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水质监测结果,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不得超过十日。
第十条接收水质监测结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监测结果之日起五日内将监测结果报告河流交接断面相邻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通报相邻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安装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确定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状况的依据。
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管理方应当向河流交接断面相邻各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测结果。
第十二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相邻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一方或者多方对水质监测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监测结果之日起二日内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接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受理复核申请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第十三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状况。
第十四条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编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规划时,其环境影响报告草案应当征求河流交接断面相邻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相邻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函之日起二十日内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河流最小泄流量决定或者批准涉及减少河水流量、影响水流流态和可能影响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建设项目前,应当征求相关人民政府的意见,相关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函之日起二十日内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相关人民政府提出异议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十六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相邻的人民政府可以协商解决,责任方应当在协商确定的期限内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或者请求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可以责令责任方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控制污染,限期达到水质控制目标。解决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停止审批、核准在该责任区域内增加超标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该责任区域内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河流交接断面相邻人民政府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因突发性污染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河流污染的,有关责任单位、个人和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以及相关人民政府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区域的人民政府。
突发性污染事件发生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者切断污染源。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应急监测及消除污染产生的费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由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不按期报告、通报,或者拒报、谎报水质监测结果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编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规划时,其环境影响报告不征求相邻人民政府意见或者对意见采纳情况不予说明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作出河流最小泄流量决定或者批准涉及减少河水流量、影响水流流态和可能影响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建设项目前,不征求相关人民政府意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逾期不提出解决方案,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