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生态特色农业;现状;有利条件;对策;广西巴马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74-03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1.67万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常年种植水稻5 333.33 hm2、玉米7 333.33 hm2;经济作物以甘蔗、蔬菜、火麻等为主,2013年全县种植糖蔗7 733.33 hm2、火麻3 333.33 hm2、龙骨花3 333.33 hm2、蔬菜5 333.33 hm2、桑园866.67 hm2。林业以种植油茶、八角为主;畜牧水产业主要以养殖香猪、山羊、麻鸡、银鱼为主。巴马县山青水秀生态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多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1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马县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甘蔗、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全县建设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33.33 hm2,其中,巴马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有机认证证书,2014年顺利通过德米特有机认证,成为巴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典范和最闪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升级。糖蔗业是巴马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糖蔗种植总面积达7 733.33 hm2。榨季进厂原料蔗逾30万t,农民种蔗收入1.5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 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龙骨花种植。龙骨花是巴马县大石山区终年生长的绿色植物,因其形似龙骨而得名,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无叶,与莲藕一样结节而生,花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当地群众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长寿食品,远销粤、澳、港。目前,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逾2 000 hm2,年产量1.8万t,实现产值近3 000万元,是石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推进火麻生产开发。火麻是巴马县特有的长寿绿色农产品,2013年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的农产品。目前,巴马县年种植火麻3 333.33 hm2以上,年产量1 000 t以上。五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生产。巴马县杂粮品种主要有饭豆、粳米、珍珠黄玉米、芭蕉芋、高粱、芋头等,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 000 hm2,满足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业稳步发展

巴马县把特色林果业列为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油茶种植及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开发长廊”。目前,全县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优质油茶示范基地28个,县内每条公路沿线都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个乡镇都建设有连片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适合油茶种植的每个村也建设有连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开发长廊”总面积达8 640 hm2,成为巴马县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03万hm2,投产面积1.61万hm2,年产山茶籽1.36万t左右,产值近1亿元。

1.3 特色畜牧业发展较快

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2块品牌,重点抓以巴马香猪饲养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渔牧业企业,加强龙头与农民的合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县在巴马镇、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凤凰乡、西山乡、东山乡等7个乡镇公路沿线村屯建立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养殖户发展到1.7万户,全县2013年香猪出栏37万头,农民销售收入1.7亿元。

2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推动巴马县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故尚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困难,对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项目、资金、技术普遍缺乏,制约全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如实施龙骨花项目开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期之内看不到效益,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火麻由于单产低,效益较低,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生产等。三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够系统科学。在培训中,只单一地培训一些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而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甚少,造成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生产基地规模小、产量低,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带动力较弱。

3 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当前,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潜力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1 971 km2,耕地面积为1.87万hm2。丰厚的土地资源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马县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巴马―凤山、巴马―东兰、巴马―田阳等二级公路,距全国南菜北调基地――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70 km,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条件为巴马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三是气候条件适宜。巴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5 ℃,日照时数达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1 800 mm,无霜期为337~358 d,春秋季温暖,夏季湿热,冬不甚寒,昼夜均小有温差,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四是发展潜力较大。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4 推动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4.1 坚持科技兴农,健全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激励政策,使全县科技人员的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4.2 加大土地流转,突出基地创建

按照巴马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如甘蔗、油茶、龙骨花、火麻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通过招商引资,把茶油、香猪、龙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项目引进到县工业园内落户生产,打造成为巴马县的生态特色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同时,一手抓新基地创建,一手抓现有基地管护。突出东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点乡镇为主的火麻、龙骨花、杂粮基地创建及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火麻、龙骨花专业村和重点村;继续抓好管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努力提高火麻、龙骨花、杂粮等的单产,增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聘请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到巴马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巴马县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按照“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及认证工作,为通过GAP基地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打好基础;以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香猪生产,扩大种群规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4.3 加大农业招商,增强发展劲头

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示范及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业产业发展[1-2]。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优势,实行基地种植、规模化发展,使生态特色农业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强对开工在建、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的发展,如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等的跟进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农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求早上项目,多上项目,增强全县农业发展劲头。

4.4 培植龙头企业,完善运行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担负着连接群众生产的责任,也担负着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责任。在引导和培植过程中,将本着“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基地建设上规模,满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一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规范产加销三方责权利,解决“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谁建设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谁获得利益”。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分工协调,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服务费用,使一个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处理好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与农产品产销的关系[3-4]。按照行业分工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市场,使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5-7]。

4.5 抓好品牌创建,促进质量提升

以龙骨花、火麻、杂粮、无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马特有农产品为着重点,以商标注册、加工包装为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巴马县农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畅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进一步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防疫、兽医卫生和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农资、兽药、饲料等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以取得巴马香猪、火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开展巴马香猪、火麻及其系列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加工及供销市场,维护巴马特色农产品声誉[8-9]。

5 结语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因为其鲜明的巴马长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能够因势力导,找对症结强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将成为推动巴马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笔者不断深入调研,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应对措施,切合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切实可行。

6 参考文献

[1] 廖静,刘振东,廖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3] 张冬梅.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障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03-206.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14-117.

[5] 肖忠东,周密,孙林岩.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303-307.

[7] 王继军,谢永生,卢宗凡,等.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1):134-137.

篇2

关键词:山区县市;特色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3] 董诗连.福建省尤溪县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68-72.

篇3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有效对策;研究

一、当前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设施农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二、加快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3、推广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全国地大物博,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区位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发展本地区的设施农业,从而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

篇5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

篇6

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人们便产生了旅游的愿望。依据这一数据,辽宁2013年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超过了300美元。这表明城镇居民在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这也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则是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WT〇的契机为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辽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如2012年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以创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在观光农业的规模、品种、层次及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薰衣草、辽河七星湿地、稻田画、爱琴谷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沈北新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再如朝阳县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特色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中。2013年以来,通过举办清风岭丁香节、北四家子桃花节、贾家店农场美丽乡村游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如今,朝阳县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5万多人,接待户100多家。2013年8月,辽宁省又向农业部报批两家休闲农业项目,如果这两个项目报批成功,辽宁省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单位的数目将达到7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途径,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辽宁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民进城务工者也为数不少,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仍然较低,地区发展缓慢。在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在政府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意识薄弱,农民思想比较守旧,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农村用水安全和饮食安全隐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均制约着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够、配套政策跟不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从业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发展辽宁休闲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投入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政府通过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发展维护等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人力投入也较少,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也是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和发展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

休闲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和休闲业,因而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加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完善。从目前辽宁实际看,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而当前辽宁省内很多园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经验不足,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而懂农业的又不熟悉休闲业。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3.缺乏规划,缺乏特色

尽管各地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辽宁省内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特色主要表现为发展项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不明显。比如游人到农家乐的活动项目一般局限于吃饭和简单观光,缺少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参与和理解。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仅白天开放,娱乐项目匮乏,加上存在季节性的特点,水电交通等不便利,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4.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

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存在管理分散、权属不明的问题,休闲农业经营开发利用土地需要多部门监管模式,严重制约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休闲农业经营准入门槛高。,集中体现在办理土地变更过程中,涉及的部门有国土、规划、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权责不明,利益分散。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中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由此可见,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土地变更难题凸显,如将永久性建筑作为休闲农业经营载体,土地需按照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将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需经过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5.农家生活体验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目前的现代休闲农业的诸多发展模式中,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比较流行,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乐。游客通过体验农家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这种形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建设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水质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厕对水源的污染仍然存在。此外,目前辽宁农村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假劣食品供给成为长期性、顽固性的问题。食品生产者违规制售假劣食品,并直接提供给游客食用,此外,一些新业态的出现也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隐患。

三、发展休闲农业对策建议

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农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需求潜力巨大而实际供给不足。为此,寻求适合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如北京模式、广东模式的发展,逐渐辐射到其他各地。辽宁省内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如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等。辽宁在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各地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特色势在必行。鉴于目前辽宁现代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要从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产业资本引入、规划先行、组织经营方式创新等角度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从传统的休闲内容逐步向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方向延伸,特别是形成观光、体验、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与售后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产品。这也是产生经济协同、促进城乡交融的有效思路。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欧洲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角色从管制转变为治理(Goodwin,1998),这一理念成为各国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借鉴。实践证明,2011年8月农业部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辽宁省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今后应继续重视政府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制度层面,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并逐步形成对休闲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长效机制,促使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辽宁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现场宰杀的禽畜需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等需要卫生防疫部门的介入和监管,以确保游客消费安全食品。科学规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要大力治理污染,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区整治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

2.引导和规范产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要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避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需要引入产业资本。对产业资本投资都市农业要明确财政、税收、用地政策,发展适合企业化运作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布局,严格把关产业资本进入;对于产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要动态管理,实行土地流转弹性年期制,加强项目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全过程动态管理,将项目建设、运行质量与综合效益等纳入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在产业资本引入过程中,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企业经营环节都必须确保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增加农民收益。

3.建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养支持体系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一些农业院校开设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支持现有管理人员到外地进修,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管理经验。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应委托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开设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今后从事经营休闲农业储备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建立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休闲农业智力支持体系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培养、引进人才、引进高级管理理念和经验,全面提升从业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该类培训项目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范围。

4.规范和明确休闲农业项目用地政策

在确保国家农业特殊用地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加强监管,增强土地利用效率,为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基本支撑。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并参与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既可以拿到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拿到股份分红;为克服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尝试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以此推进休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明确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农业耕地使用性质。

5.推进多种业态发展,选择多种开发模式

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01-1

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 我国江苏、上海、福建等省市都在探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 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低碳农业新路子。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低碳农业方面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低碳农业是最近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方式,这种低碳农业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环境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第一,观念尚未建立。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对于低碳农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农民认为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而往往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这就直接导致低碳农业发展不完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第二,缺乏政策和法规支持。低碳农业在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中还是很新颖,我国在低碳农业政策和法规制定上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这使得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政策和法规的约束,也就不能够形成基本的政策激励以及保障机制。第三,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础上的,低碳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极高,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来看,我国在低碳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着科学技术缺乏的问题,导致低碳农业发展阻碍重重,使得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地施展。

2 低碳农业发展策略探析

为了进一步做好低碳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思想认识。为此,国家农业部门以及农村地区首先应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宣传车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知,让农民深刻的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于农民的思想培训,让他们对于低碳农业的含义、目标、意义、机制以及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完善政策法规, 确立激励机制。国家农业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低碳农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体系,对于发展低碳农业中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研发力度,建立相应的低碳农业研发机构,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人力、物力支持,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顺利开展。再次,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低碳农业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循环农业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低碳农业发展成本,提高低碳农业的环境以及生态效益。最后,完善后续服务,建立长效机制。低碳农业对于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极高,为此,国家应该把社会化服务纳入到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做好对于低碳农业的后续发展工作。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低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以及机制构建,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各个重点环节,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牵头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 总结

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在玩弄时尚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增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 这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目前各地低碳农业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有持续的科技扶持以及加大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最终形成带动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低碳农业在全国的普及与推广。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创新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延熙,马建国,卢俊英,徐晓琳.济南市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

[2] 翟玉建,张东洁,王晓江.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的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篇8

关键词:潼南县;绿色农业;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87-01

一、绿色农业的理论概述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力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第一产业高效、持续、协调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对潼南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是为制定综合的系统发展提供可靠理论,是重庆市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潼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发达占比高,工业滞后无污染,地貌以浅丘陵为主,沃野平坝较多,涪江、琼江沿岸冲积坝地面积多达近30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既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小,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独特条件。潼南县利用区域优势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粮油、蔬菜、畜牧、休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创建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9个,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产品4个。注册“潼南蔬菜”、“潼南绿”蔬菜集体商标和“桂绿牌”、“盘山牌”、“赐康牌”蔬菜和“天台山牌”、“加净牌”大米等农产品商标218个,依托30万亩油菜基地,按照“生态菜都、休闲潼南”规划理念,打造了“潼南油菜花节”品牌,是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地区最大的七彩山鸡养殖基地。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真正做到农业“绿色”、环保。实施田园清洁工程:综合运用环境友好技术,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再利用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培养10名畜牧知名专家,百名畜牧技术骨干,畜牧生产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了“猪-沼-菜”循环养殖技术、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技术、林下生态养鸡技术,引进了CRP猪(渝荣Ⅰ号配套系)、PIC猪、DLY猪(洋三元)、美国七彩山鸡、罗曼鸡等畜禽新品种,养殖场80个,年出栏1000头的“家庭农场式”罗盘山猪生态养殖场300个。

近年来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培育生产型、加工型、营销流通型龙头企业。全县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27家。到2009年,蔬菜基地面积2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51.8万亩,总产量130万吨,总产值16.4亿元,生猪67万头、家禽226万只,畜牧业产值达8.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3%,生猪商品率7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6亿元,农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6.1%,增幅居全市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5.04亿元,增长31.5%。

(二)、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1、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特色农产品未达到预期的品牌化优势;2、市场开拓相对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企业品牌、市场开拓等专门从事绿色食品的营销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3、潼南县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从城镇向乡村转移,加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不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

三、潼南县绿色农业提质发展对策

(一)把握市场前景,进行绿色农产品革命,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体制,建立起消费者与商家可监督、可查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性,科学化管理龙头企业使之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其市场适应度和感知力,积极促进蔬菜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独创意识,利用特色农产品,建立特色农业项目树立市场品牌标杆;

(二)配套建立和完善了农技、畜牧兽医、水产、林业、农机、信息、社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打造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农机化服务从单纯的农田灌溉作业,扩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三)健全农产品和农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各种农贸市场为中心,公司、货栈为纽带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网络,发挥“巴渝新农网”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平台信息传输作用,构建了完整的农业信息传输的快速网络通道。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发展蔬菜产业现代物流设施,构建蔬菜生产、市场信息网络,实行生产基地与城市超市对接;扶持壮大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及合作关系,实现蔬菜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示范区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四)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日趋完善农业产业模式。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互换、代耕等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中,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品供给、观光休闲、示范带动、就业增收、生态保护等功能,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功能,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造就新型农民,最终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

篇9

关键词:盘县;农业;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9-1

1 盘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盘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盘县农业总产值达12.1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粮食产量36.33万吨,同比增长2.22%,已完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增2%以上的目标任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初步统计,到2009年底,全年肉类总产量4.79万吨,同比增长11.97%,大牲畜存栏数21.9万头,同比增长6.05%,牛出栏数3.2万头,同比增长14.85%,猪存栏数53.49万头,同比增长10.3%,猪出栏数43.34万头,同比增长5.76%,羊存栏数11.88万只,同比增长33.91%,羊出栏数5.64万只,同比增长46.31%,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经过多年的发展,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马铃薯、蔬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裕龙种业、信友核桃乳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02.4亿元,同比增长14.7%;从业人员达到14.95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9820人。盘县农业主要发展情况如下:

1.1 优化大宗农产品品质

盘县着力在农产品品种上调优,大力推广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加大新组合的试验示范力度,增加优质玉米的种植面积。加大脱毒马铃薯、优质稻、优良小麦品种的推广力度。盘县现种植马铃薯55.1万亩,产量57万吨。发展较好且规模较大的四格、普古、坪地、滑石、平关等乡镇相继成立了马铃薯协会,为种植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服务。普古乡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已投入使用,洒基镇正在建设成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的淀粉加工厂。马铃薯的加工率和商品率都提高了5%以上。

1.2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1.2.1 根据土壤、气候等特点在适宜乡镇建立优质烤烟基地 2009年盘县烤烟生产稳步推进,收购烤烟14.71万担,实现总收入1.06亿元。

1.2.2 改造低产茶园,突出建好优质、高产生态茶园 使茶叶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到2008年,盘县茶园已发展到16000亩,产地主要分布老厂、民主、马依、羊场、两河和忠义等乡镇。

1.2.3 在城郊和工矿区、低热河谷地区建立优质蔬菜、山野菜基地及早熟脱毒马铃薯基地 在巩固响水鲁楚、大山嘎拉河、红果舍勒蔬菜基地的同时,重点在一些乡镇发展露地和大棚蔬菜基地。盘县建立了逾1万的商品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红果、西冲、板桥等乡镇,基地生产的蔬菜经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等大型批发市场销售到全县及周边县市。

1.2.4 在多个乡镇建成稳定的万亩折耳根基地 盘县折耳根种植于1994年由盘江镇小取古村农民试种成功,经过几年的发展,扩展到周边的滑石乡、两河乡、断江镇、响水镇等乡镇,2008年,计划生产折耳根2万吨,实际生产2.43万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发展较好的盘江、响水、滑石等乡镇相继成立了折耳根协会。

1.2.5 发展核桃产业 盘县核桃种植开始于上世纪的90年代,主要集中在滑石、保田、新民等乡镇,面积3万余亩,年产干果4500吨,目前,核桃销售收入已成为本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1.2.6 大力发展畜牧业 在建设“贵州省畜牧大县”的政策指引下,盘县畜牧业发展迅速。具体数据如上所述。

1.3 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形成基地化生产

近年来,盘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水果栽培面积约1.82万亩,品种主要树种有梨、桃、柑桔、李、葡萄、苹果、柿等,尤其是梨、桃、柑桔、猕猴桃的栽培面积扩大较快,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1.3.1 梨产业 盘县梨种植主要分布在保田镇和平关镇,保田镇的金秋梨和黄花梨尤为有名,已发展到了2600余亩,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现成立有保田镇鲁楚坡村马鞍山梨园协会、民主镇谭家寨村果树生产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

1.3.2 猕猴桃产业 盘县猕猴桃种植主要在西冲镇,种植面积600亩,年产量1200吨,正在筹备成立西冲猕猴桃种植协会。

1.3.3 桃产业 盘县的桃种植主要分布在洒基、红果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品种以早熟桃和冬桃为主,现有洒基冬桃协会。

1.3.4 柑桔产业 盘县柑桔种植主要在刘官镇红岩村,面积3000亩,由刘官镇红岩柑桔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效益显著。

1.4 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优化

盘县县委、县政府重视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涌现出了贵州信友公司、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公司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

篇10

>> 河南省发展家庭农场的理性思考 影响河南省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河南省校园足球现状及模式研究 关于河南省征地补偿标准和制度的理性思考 关于河南省体育院系篮球专项课程现状与优化的理性思考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考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思考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河南省南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关于河南省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山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开封市委党校通许分校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思考 发展和提升河南省气象培训能力建设水平的思考 促进河南省天生全球化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河南省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河南三年将建1500所足球特色学校开展四级联赛[EB/OL] http:///20150409/n411040626.shtml

[4]李献南 等.我国校园足球“升级”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2(33):74-77.

[5]国务院发[2014]4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http:///zhengce/2014-10/20/content-9152.htm,2014-10-20.

[6]张延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38):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