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的意义

篇1

对非数学或者经济学专业的人士来说,统计学是陌生的;对我国研习法学或者刑事司法的人士来说,统计学更是一门枯燥而且令人望而生畏的学问。但是,统计学是很有用的。客观世界中有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答绝大多数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处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要揭示这些“灰色地带”的规律,非统计学莫属。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侦查学教育甚至侦查学研究中都几乎找不到统计学的身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侦查学的发展,使侦查学教育长期徘徊在经验传授的低水平层次上,使侦查学无法摆脱“技艺”的身份而难以跻身于真正的学问之林。为了使人们认识到统计学在侦查学教育中的必要性,本文从正面讨论统计学对侦查学意义的同时,亦从反面分析了统计学缺位给侦查学教育带来的后果,从而论证了在侦查学教育中开设统计学这一课程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对侦查学的意义

事实上,在我国,统计学对侦查学的意义远被低估了,因为我国侦查学者没有真正认识到统计学能够为侦查学做些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统计学对侦查学的意义。时至今日,我国侦查学界的研究成果中,能够找到熟练运用统计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侦查学研究者们的知识库中,能够找到统计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便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统计学对侦查学的意义的有力证据。那么统计学对侦查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为直白地说,统计学能为侦查学做些什么呢?

(一)统计学能够帮助侦查学较为精确地揭示各类犯罪的特点

和犯罪学一样,侦查学也要研究各种犯罪类型的特点。只不过,二者的研究角度是不同的。犯罪学研究犯罪特点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改造犯罪人,它反映的是犯罪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而侦查学研究犯罪特点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证明具体的犯罪事件,因此,侦查学中的犯罪特点反映的是犯罪人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以及这些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犯罪人的职业习惯、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等因素是犯罪学和侦查学都要关心的问题。然而,犯罪学只关心这些因素的差异是如何导致犯罪人犯罪的,又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预防、惩罚和改造犯罪人;而侦查学则要追问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犯罪现场、犯罪痕迹、犯罪遗留物、目击证人、被害人等途径反映出来,又如何通过这些途径来识别这些因素,从而最终识别犯罪人,建立特定犯罪人和犯罪事件的关联。当然,应该承认,这些差异在侦查学著作中表现得也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但是,无论如何,侦查学是要研究各类犯罪的特点是没有疑问的。要研究各类犯罪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或犯罪行为改变环境表现出来的特点,统计学在其中大有可为。还是拿犯罪人的职业习惯、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等因素来说,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犯罪现场或者其他途径反映出来?对此问题,侦查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解答。但让人遗憾的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常常不能让人满意;因为缺少统计学这一工具,我们无法准确得知犯罪人的这些个人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犯罪类型、犯罪手法,这些个人特征各自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特定途径表现出来,是否有些因素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是否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也要影响具体的犯罪行为本身?我们习惯的方法是通过与侦查实务人员的经验交流,通过案例的总结,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想当然地“反思”,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到头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们的著作中始终是一片混沌。反之,如果我们吸取社会学发展的经验,对每个因素在犯罪中的反映程度、反映方式,以及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反映程度、反映方式等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对前面提出的这些问题相信会有一个准确的回答,而且还可能会有让人意外的发现。

(二)统计学能够帮助侦查学准确评价侦查方法和策略

特定类型的案件的特定侦查方法、策略是什么?这些方法、策略的效度(effectiveness)、效益(efficien-cy)及正当性(justifiableness)如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这些方法、策略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多大改变?这些侦查方法、策略在多大程度上打了法律的球?公众、其他司法机关、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对有违法嫌疑的方法、策略有多大的容忍度?这些问题在我国侦查学著作中几乎是没有答案的,即使有,得出答案的过程也是非常草率的。然而,如果我们应用了统计学这一工具来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就会发现不同的侦查策略和方法,侦查学著作中就再也不会有所有案件的侦查方法大同小异的现象。如果我们对方法、策略在特定类型案件中的效度、效益和正当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就会减少侦查实践中侦查方法、策略的设计与运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会促使侦查学界、诉讼法学界、侦查实务界就某些侦查方法和策略正当性这一问题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应用统计分析的工具,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侦查方法、策略的效度、效益及正当性的问题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也在发生变化,对变化的程度、导致变化的因素都会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总之,统计学可以帮助侦查学较为准确地评价侦查策略。实际上,将统计学应用于侦查策略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而这一成功范例是由侦查心理学家提供的。讯问策略和技术的评估,是国外侦查心理学家们长期研究的侦查策略问题。在1986年出版的一本侦查讯问手册中,Inbau等人竭力推荐在讯问中使用“里德讯问技巧(ReidTech-nique)”,这项技巧是由Inbau和Reid二人于1962年提出的,技巧分为九个步骤[1]:直接正面接触;帮助犯罪嫌人找到借口;对否认和抵赖的操控;平息异议;抓住并维持嫌疑人的注意力;控制嫌疑人的消极情绪;换一种形式提问;使嫌疑人口头交代犯罪的各个细节;将口头供述转化为书面供述。这项“里德讯问技巧”也是无数审讯人员的经验总结,而且这项技巧一直以来用于培训美国的审讯人员,而且还一直为一些学者所引用。然而,有的侦查心理学专家对这项技术也有疑问:和强制程度较低的讯问技巧(里德讯问技巧具有较大的强制性)相比,运用里德讯问技术能获得更多的供述吗?使用雷德讯问技巧导致的虚假供述所占的比例是多大?[2]这些问题显然是对里德讯问技巧的评估。而且,很明显,单纯从侦查人员的经验感知出发,很难对这两个问题有准确的答案,而且即使有答案,也只是凭个人感觉而得出的想当然的结论。经过侦查心理学专家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都有可能说自己有罪,冰岛和北爱尔兰的研究分别显示20%和22%的犯罪嫌疑人都会如此[3];而Leo等人认为讯问成功的策略以及在讯问中成功使用的几率如下[4]:诉诸犯罪嫌疑人的道德良心(97%);发现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矛盾(91%);“夸奖”(91%);为犯罪行为提供伦理和心理上的“正当”理由(90%)。从冰岛、北爱尔兰以及Leo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成果都对“里德讯问技巧”提出的疑问进行了间接回答。而且,从上可以看出,对这些疑问的回答,依靠了统计学这一工具。可见,对侦查方法、策略的评估研究是应当应用统计学的,而如果引入统计学这一工具,将把我国侦查学中侦查方法、策略的研究引入一个崭新的阶段。#p#分页标题#e#

(三)统计学能够为侦查学建立证据的科学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的侦查实践中,对证据的评估完全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规范性和科学性很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的侦查学没有为侦查实践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评估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侦查学著作描述的多是对证据资格而非证明力的评估,对证明力也多是定性评估而非定量评估。然而,在侦查实践中,证据资格评估和证明力评估是同等重要的;定性评估虽然不可少,但定量评估更有说服力。然而,要在侦查学中建立一个能够定量评估证据证明力的方法体系,是离不开统计学的。在侦查中评估证据的证明力,要同时考虑肯定、否定两个方面的情况。单纯考虑某一证据可以确证或者可以否证某一犯罪事件或者犯罪事件中的某一要素,都是不科学的。客观地说,任何一个证据对某一犯罪事件或者犯罪事件中的某一要素,既有确证能力又有否证能力,只是能力的强弱不同而已。而且,犯罪嫌疑人没有最后定罪之前,证据对犯罪事件的确证和否证都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是否要选取某一证据,就要将证据对犯罪事件的确证假说和否证假说进行一番量化对比,然后根据量化标准来选取证据。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将证据标记为E,证据的确证假设标记为Hp,证据的否证假设记为Hd;那么,证据支持确证假设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E|Hp),而证据支持否证假设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E|Hd)。而要比较这两个概率的大小,同时用于决定是否选取证据,则要引入一个概念,即概率比(LikelihoodRatio,LR)。这个概率比等于证据支持确证假设概率p(E|Hp)除以证据支持否证假设概率p(E|Hd):LR=p(E|Hd)[5]可见,若证据支持确证假设的概率越大,则概率比值越大;若证据支持否证假设概率的概率越大,则概率比值越小。假如,经统计分析发现,犯罪现场找到的某一枚弹头由某一枪支发射的概率为80%,而并非由这一枪支发射的概率为10%,则两个概率的比值为LR=80%/10%=8。那么,这个概率比值要达到多大才能作为证据呢?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将这些比值用自然语言划定等级,用于帮助选取或者排除证据。表1列出了与LR等值的自然语言。当然,侦查实践中远比这上面的情况复杂得多:首先,证据可能会很多,其次,证据的两个概率值不易获得。对于证据很多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需将前面的LR公式推广就行了(由于推广的过程有些繁琐,兹不赘述);对于证据的两个概率值的问题,诚然,并非所有证据的概率都容易量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侦查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证据的概率值是可以量化的。所以,这一评估证据的方法体系,可以应用到侦查学中去,当然这一方法的实质还是统计学。其实,类似的方法早已在国外的法庭科学实践中运用了。总之,在侦查学中,统计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我国侦查学研究者中具有统计学知识背景的人却少之又少,导致侦查学研究很少运用统计学。之所以如此,很大成程度上是由我国侦查学教育中统计学缺位造成的。

二、统计学课程缺位给侦查学教育带来的后果

据Robertson和Fields二人于1986年对美国大学刑事司法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四年制本科刑事司法专业都必修统计学这一门课程[7]。这还只是1986年调查显示的结果,现在开设统计学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了。而相反,只要了解一下国内数十所警察、政法院校侦查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就会发现,侦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统计学这一门课程的。那么,统计学课程在侦查学教学中的缺位,到底带来了什么不良后果呢?

(一)使侦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

侦查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侦查人员需要有广泛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胜任现代社会的犯罪侦查工作。因此,侦查学教育应该坚持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侦查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格局。然而,实际情况是,不管是警察院校还是政法院校的侦查学专业,其课程设置以人文学科为主,缺少科学技术学科;并且,侦查学教育长期重实践、重应用,因此侦查课程设置也是重实务、轻理论。在这种课程设置的框架之下,是没有统计学这一课程的,似乎也不需要有这门课程。然而,由于没有设置统计学这一工具,使侦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不合理的特点:人文学科知识比重大而科学技术学科比重小;实务经验比重大而理论比重小。因为,只有开设了统计学这门课程,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才容易为侦查学专业的学生所接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必须要运用统计学这一工具,而如果没有这一工具,学生对任何自然科学技术都不可能深入学习、研究下去;这样一来,在侦查学专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成为空谈。此外,由于缺少统计学知识,学生便缺少了一项研究社会的工具,对侦查实践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只能停留于侦查实务人士的工作经验总结这一水平上,根本无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从而展开有计划、有条理的、系统的侦查学理论探索;这样的结果便是,实务经验的价值被无限拔高,而理论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被无限贬低。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培养侦查学专业的学生的科学精神所造成的,而科学精神的培养,少了统计学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缺少统计学的训练,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专业人员常常不知道利用统计学工具来分析侦查实践中的问题,也不知道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对具体案件中的证据进行科学评估。

(二)使侦查学研究长期处于“缺少问题”的状态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探索开始于问题。[8]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社会等等现象有疑问,而又有力图解决疑问的强烈冲动,因而才有人花费无数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来进行科学探索。可见,提出问题在科学中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而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意识就是问题意识;而如果有无数的问题需要某一门科学解决,那么这门科学将获得无穷的发展动力,这门科学的发展前途将无限宽广。我国的侦查学研究却处于“缺少问题”的状态。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从事侦查学研究的人士感叹:侦查学的问题太少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且不说侦查学的概念体系需要厘清,学科体系需要完善,基础理论需要完善和深化;就侦查实践来说,亦有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侦查学研究者去研究、去解决。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感叹侦查学“缺少问题”呢?道理很简单,缺少发现问题的工具,而统计学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工具。侦查实务人士最关心的是具体工作目标怎么达成,如何清除阻碍工作目标实现的因素。对这些问题,侦查学界常常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其原因在于没有从这些表面问题看到更深入的问题,当然不会有好的答案。而要从表面问题看到更深刻的问题,没有统计学这一工具是不行的;因为统计学可以将十分庞杂的社会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统计学能使我们从资料中发现行为模式、设计有效的研究计划、对大量信息进行简化描述”。[9]然而,我们的侦查学教学计划中却没有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侦查学研究者当然也没有统计学知识,那么在研究中当然也就无法应用这一研究工具;因此,我国当今的侦查学研究者除了只能进行一下概念上的分析、观念上的推演外,只能充当侦查实务人员的传声筒,根本无法对侦查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独立的研究;这样一来,侦查学研究怎么会有“问题”呢?没有“问题”的科学是没有前途的科学,我国的侦查学要找到自己的“问题”,得利用统计学。而侦查学要利用统计学,则需要有懂统计学的研究者,而懂统计学的侦查学研究者则绝大多数来自于学过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因此,在侦查学教育中开设统计学课程可以造就懂统计学的侦查学研究者,可以帮助侦查学找到“问题”,从而推动侦查学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使我国侦查学研究者长期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对话

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这一概念,他指出“‘范式’就是彼此纠缠的、复杂的理论信念和方法信念体系,它指导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进行选择、评估、批评”。[10]同样,侦查学也有研究范式。我国侦查学的研究范式是借助自然语言对现象的描述进行观念推演,而推演的过程和结论缺乏精度。而国外的同行进行的刑事司法研究(包括侦查学在内),深受西方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影响(从单纯观念推演转换到观念推演与定量研究并重),一定程度实现了定量化研究。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中大量利用统计学工具来获取、分析、解释资料。现在,国外的刑事司法学者(其中包括侦查学研究者)出版的论文、著作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大多数公开发表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定量化了的,而且还要求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11]而查阅包括犯罪侦查在内的刑事司法文献的学人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如果不怎么熟悉统计学,就几乎不可能读懂绝大多数公开发表的刑事司法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12]然而,不熟悉统计学,正是我国侦查学研究者的“软肋”。于是,我国侦查学研究者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对话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国外同行不习惯我们的研究范式,认为我们的研究缺乏科学方法和科学依据;而国内学者只能知道国外同行对侦查实践中某一问题的研究结论,根本无能力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估。这样一来,我国的侦查学研究无法介绍给国外同行;同时,我们也只能被动接受国外同行的研究结论,结论是对是错,根本无力进行评估。显然,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对话过程。这样的对话并没有使双方真正了解对方,是一种无效的对话。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侦查学研究者没有受过统计学训练所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同样可以追溯到侦查学教育中统计学的缺位。

篇2

《卫生统计学》是使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以及概率论收集―整理―分析医学资料的一门学科,它的特点是应用性广、实用性强。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在目前的医学院校中,医学统计学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困难性比较高。所以,探讨《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卫生统计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 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 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 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 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

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

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

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 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因为《卫生统计学》的内容非常抽象、实践性非常强,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时课堂中可以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在非实时课堂平台中,通过网上课程辅导、网上讨论、课件练习、网上作业、资料查找、网上论文指导、期末复习等环节,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卫生统计学》的开展。

篇3

关键词:初等数学;概率和统计;教学方法

概率和统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部分内容,就其内容而言,初等概率论属于数学思维的范畴,而描述性的统计学属于数学常识的范畴。中学“概率和统计”教学也只是初步传授概率思想和介绍数据的分析与描述。当然,概率论的教学能提供更多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机会,而统计是不能离开思维而进行的,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有很大益处。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学生今后的全面学习和走上社会从事劳动生产及研究现代技术都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介绍数学史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和统计的意义

教学应从概率论的渊源讲起,如关于赌场的概率论从16世纪就开始了,1797年第一次出现了统计这个词。历史上,帕斯卡、费尔马和贝努利都对统计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与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问题相比它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才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登入科学殿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概率统计学科教育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大学数学系才有概率课,80年代以后才在理工大学普及,但也出现了许宝J这样驰名世界的数理统计学家。通过数学史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概率”部分中概念较多,公式规律性较强。教师应通过大量实例讲清它们的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并准确区分概念,学会利用有关定义和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掌握求解一些事件概率的方法。在统计部分主要和数据打交道,如计算很大数据的平均数、方差等,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计算方法,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熟悉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观念

在众多数学问题中,随机性数学与确定性数学紧密联系。一方面,概率论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方法,只是对推导出的结论作不同的解释。如初等概率论中的概率计算主要使用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而将结果给予概率解释。另一方面,概率思想反过来推动确定性数学的发展,例如著名的蒙特卡洛方法就是用随机数学方法求确定性的数学问题,这些都可举例向学生阐述。

统计数据隐藏着概率特性,统计数字虽然枯燥,但有概率分析就活了起来。统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样本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统计部分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如转化、比较、估计等。当数据较大且在一定位置上下波动时求平均数或方差,若用常规方法计算量大且较烦琐,因此可以“转化”为用简化公式的方法,通过对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还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或方差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或方差。

四、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本章概念较多,而正确理解概念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如引入概率定义时,可举“生日问题”,与学生打赌,激发其学习兴趣。统计部分中涉及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求数学平均成绩,比较两班学生成绩哪个班较好,计算商店销售额与纯利润相关程度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都能主动阅读本章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后的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本章教学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透过偶然看必然

篇4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血液系统疾病;诊断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是检验学科最基本的技能, 它以简单、经济、实用而著称。当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不断普及, 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也存在着误差。通过传统的血液涂片染色检查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结果准确性[1], 因此, 该项技术仍然是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本文通过对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指标异常的血标本及正常的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12月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的200例患者的血标本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0.5±11.3)岁;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200例血常规检测中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为对照组, 男114例, 女86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为(41.0±10.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仪器及方法 将所有标本先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查, 检查严格按仪器操作要求进行;再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观察, 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对每一份标本做好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假阴性假阳性结果 对照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7例, 假阴性率为3.5%, 观察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正常69例, 假阳性率为34.5%。详见表1。

2. 2 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常者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分析 当WBC正常轻度增高或减低, 伴随N%、L%、M%、E%、B%中某项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形态学结果异常检出率较低;当WBC正常、轻度增高或减低, 伴随N%、L%、M%、E%、B%中某项明显增高时, 血细胞形态学结果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 当前血常规检查技术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已经基本得到普及, 它可以测定血细胞的数量、体积、分布及白细胞间的比例[2], 它的高效性、精密度备受业内推崇, 但它不能直接体现血细胞的质量形态, 易遗漏以胞结构异常为主, 而在细胞大小方面相似的病理细胞, 比如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3]。所以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临床检验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 它的直接、快捷仍然是高档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替代的。当血液分析仪检查提示异常细胞或临床上高度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标本均应按照操作规程认真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7例, 假阴性率为3.5%, 观察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69例, 假阳性率为34.5%。该结果表明,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同时, 当WBC明显增高或减低, 伴随有N%、L%、M%、E%、B%中某项显著增高时, 血液分析仪没分类或M%或B%显著增高时, 必须进行显微镜检查, 以判断是否有白血病;当RBC、Hb、MCV或RDW指标异常时则要通过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来诊断是否有贫血;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 特别是M%>20%时, 必须显微镜下检查, 以早期发现白血病[4]。

综上所述, 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 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 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细胞形态学检查能直接反应血细胞的质量、形态等, 当血细胞数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图等发生异常或临床上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 一定要做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它能够为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直接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 乐家新.再论血细胞分析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4):365-370.

[2] 唐艺, 白鸽, 熊国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14(5):259-260.

[3] 符志刚.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仪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181-182.

篇5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医学统计学; 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中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统计学实习教学一般是在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安排一次相应内容的统计实习课。实习课上,指导老师在重复理论课内容后再布置相应章节的作业,学生利用计算器套用课本例题格式,参照公式进行统计运算、作练习、交作业。然而这种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需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差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等弊端[2]。因此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医学统计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某院2007级临床医学d班和e班本科生16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急救医学和心理学作为传统组(即lbl组,83人),口腔医学和儿科专业学生作为教改组(即pbl组,85人)。

1.2 教学方法

l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仅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p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指除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之外,还指导学生进行医学统计学相关内容的案例讨论,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完成后,将本章节相关内容的案例及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课时提前以小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准备,实习课时由指导老师引导各小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两组的授课时数相同,均为18学时。

1.3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来源地、高考得分等)和认知态度等。调查表在pbl组和lbl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2人2次平行录入,在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及整理后形成最终分析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spss for windows 12.0 统计软件包,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率等指标进行资料的一般性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进行两组资料均数和构成比的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有学生168 名,其中pbl组85人,lbl组83人。两组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基础(以数学成绩占高考成绩的百分比计算)、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差异和年龄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的人口学特征上具有可比性,均衡性较好。具体见表1。贵阳医学院学报 35卷 1期严 征等 不同实习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表1 pbl组和lbl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实习模式的课程总体评价(重要程度)

在回答“你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你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的重要程度?”时,两组学生回答选项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认为“有必要”的比例为最多,“没有必要”为最少。具体见表2。表2 pbl组和lbl组课程重要性和主观兴趣的比较

2.3 不同实习模式的认知态度比较

对实习模式教学效果的认知态度涉及5题,具体内容见表3。经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认知态度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上回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以pbl组的肯定回答比例为高,但其余项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pbl组和lbl组的认知态度肯定回答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3]。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了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程度的看法并无差异,即均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医学统计学对今后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二三成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某些章节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较强,而数学演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认同程度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甚至有个别同学表达出“应该取缔”这门课程的过激观点。

虽然目前大多数pbl研究采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其教学效果[4~6],然而由于这一方式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出题教师和带教教师的水平及侧重点不同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医学统计学这一应用学科的教学改革目标并不是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关键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医学科研实际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的主观评价应该是最能直观反映教学的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lbl组比较,pbl组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肯定,说明本次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pbl方法为医学生将来在实践中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常需要涉及纷繁复杂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学生或教师常常将学习兴趣的缺乏与较低的数学基础联系起来,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两组学生的数学基础并无差异,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可首先考虑从高年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中开展,在学校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淡化计算,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学习、统计思维的培养,然后以点带面完成全校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2)考核方式单一。作为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学来说,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应转向多形式的评估方法(如笔试、机考等),尤其应大大增加平时(或实习)成绩的比例。例如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中,不同于lbl法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单纯是以每次作业的成绩相加取平均来计分,pbl模式下带教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具体到每一位组员则采取小组自评方式进行,二者结合形成个人的本次实习成绩,这一评分方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竞争,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萍玉,谢书阳.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08(9):932-934.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8):72-74.

[3]胡刚,罗雯,张芳林,等. 试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17-318.

[4]徐继承,黄水平,孙桂香,等. 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6):195-196.

篇6

关键词:医学统计;方法;运用;原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一、统计学方法简介

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检验水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学论文中常提到检验水准即α,它是用来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实际工作中常取α=0.05,当研究数据计算的P值小于0.05时,组间差异比较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统计描述是指根据资料及原始数据分布的类型,选择正确的指标来描叙资料及数据的特征。而假设检验即组间差异性检验,是医学论文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资料类型则包括能用具体数据表示的定量资料与不能用具体数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括率、相对比和构成比。而参数法及非参数法是常用的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参数法一般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法常用的有秩和检验。

二、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四、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1.统计方法误用。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选用检验方法错误。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五、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资料的统计处理不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统计学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或者线索。因此,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细胞形态学;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04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flow cytometric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ells in the diagno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in children. Methods Used 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45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es who ha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ing and conventional cytology in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the results of flow cytometry wer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ytology.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3.33% children had abnormal cells by flow cytometry and 20% children had abnormal cells by conventional cell morphology in 45 cases。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Conclusion Flow cytometriy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CNSL in children。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Conventional cytology;Cerebrospinal fluid;Immunophenotypi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获得了显著改善,儿童ALL诱导缓解率高达91%~94%,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70%~80%[1-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导致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早期诊断CNSL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脑脊液进行分析,以研究脑脊液FCM在CNSL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14年制定的儿童 ALL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为诊断标准[4],以明确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儿为对象,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临床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浸润45例进行脑脊液CC及FCM检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枢神经系统病变时,列为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病例:①有神经系统症状;②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大于5×106 个/L时;③头颅核磁或CT提示影像学病变。

1.2 脑脊液细胞常规计数

将留取无菌新鲜脑脊液标本2 mL充入细胞计数板,高倍镜下计数有核细胞数。

1.3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吸取 2~3 mL脑脊液,标本离心后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现原始幼稚细胞则判定结果阳性。

1.4 FCM分析

采用单克隆抗体双重直接免疫荧光素(FITC/PE)标记法。留取2~3 mL新鲜脑脊液于无菌试管中,离心(1 400 r/min,5 min)后弃上清,留取100 μL,加入相应抗体,充分混匀,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孵育15 min,加入1 mL溶血素1 mL,混匀后避光,室温放置8 min,离心(1 400 r/min,5 min)弃上清,用PBS洗涤细胞,离心(1 400 r/min,5 min)后,弃上清,加入约3 mL PBS洗涤细胞,离心后弃上清,加入约100 μL PBS后,震荡混匀,立即上机检测。流式细胞仪及所有抗体来自美国BD公司。含六种荧光抗体标记:FICT、PE、APC、PerCP、APC-Cy7、PE-Cy7。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45例儿童ALL的临床特点

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者4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FCM及CC检测,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1~18岁,平均年龄(9.09±5.41)岁,其中B系20例,T系25例。45例病例中3例患儿有头痛、呕吐表现,44例患儿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5×106个/L,未发现头颅核磁及CT的影像学改变。两组检测方法在年龄、性别、免疫型、白细胞计数及神经系统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FCM与CC两种方法对45例ALL脑脊液异常细胞的检测结果

45例怀疑中枢神经系统侵润者的脑脊液细胞,其中FCM有15例发现异常免疫表型,其中B系6例,T系9例,阳性率为33.33%,CC发现9例存在原始幼稚细胞,其中B系3例,T系6例,阳性率为20%,两者检测方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CNSL发病率在2%~10%之间[5],目前CNSL诊断金标准仍是脑脊液细胞形态学发现异常幼稚细胞,但脑脊液标本细胞数量少,离体环境下容易发生自溶,受主观经验性判断影响大,容易出现CNSL的误诊及漏诊,假阴性率高达20%~60%[6],单纯依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排除CNSL的诊断。FCM的细胞免疫分型是检测微量异常细胞非常敏感的方法,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片段确定各细胞群性质,受细胞形态变化影响小,亦不易受主观影响,能够准确的检测恶性肿瘤细胞,已广泛用于脑脊液检查中。

早期CNSL可无临床表现、影像学阳性发现,甚至脑脊液常规检查也无细胞数增高。蒋能刚等[7]报道,多参数FCM 分析在细胞数量较少情况下,显示出明显优越性。该次130例脑脊液中,发现1例细胞数为4×106 个/L的ALL(T系),CC-FCM+发现异常细胞群,异常细胞群占总细胞的54.14%,表达CD5。在45例怀疑CNSL的脑脊液中,15例诊断CNSL的病例中白细胞数在4~100×106个/L之间有6例,其中FCM+有4例,CC+有2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越高,形态学及FCM越容易发现异常细胞,其中细胞形态学更为明显。而脑脊液白细胞数少时,FCM相较于CC更敏感。此外,有报道指出[8],当行FCM及CC检测时,CC容易受到FCM结果影响。该次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有2例脑脊液发现FCM阳性结果后,CC更改了起初阴性结果的判读,可见,细胞形态学分析对于良恶性细胞的判断主观性仍较强。

脑脊液FCM在CNSL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Mitri Z等[8]报道,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和CC的特异性均为100%,但前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C,接近100%。Ranta S等[9-11]研究显示,在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侵润的淋巴瘤中,FCM的CNSL检出率是细胞形态学的2~3倍。该研究对70例ALL患儿,共130例次脑脊液标本进行FCM及CC检测,其中45例怀疑有CNSL可能,CC阳性检出率为 20%(9/45),FCM的阳性检出率为33.33%(15/45),是CC检出率的1.67倍,与报道类似。建议对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在进行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同时,进行FCM的评估,以提高早期诊断CNSL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脑脊液FCM 的阳性检出率及准确性明显高于传统脑脊液CC方法,对CNSL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是诊断CNSL方法的重要补充。由于CNSL发病率较低,对于FCM及CC诊断的一致性仍需要今后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 Schrappe M,Reiter A,Ludwing WD,et al.Improved outcom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despite reduced use of anthracyclines and cranial radiotherapy:results of trail ALL-BFM 90[J].German-Austrian-Swiss ALL-BFM Study Group,Blood,2000,95:3310-3322.

[2] 蒋慧,汤静燕,张娜.年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7):581-586.

[3] 梁筱灵,宪莹,戴碧涛,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939-941.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9):641-644.

[5] Pui CH.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142-146.

[6] Wilson WH, Bromberg JE,Stetler-Stevenson M,et al.Detection and outcome of occult leptomeningeal diseas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Burkitt lymphoma[J].Haematologica,2014 Jul;99(7):1228-1235.

[7] 蒋能刚,朱焕玲,曾婷婷,等.脑脊液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其在中枢神经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探[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664-668.

[8] Mitri Z, Siddiqui MT, El Rassi F, et al.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erebrospinal fluid flow cytometry for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c meningiti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J].Leuk Lymphoma,2014,55(7):1498-1500.

[9] Ranta S, Nilsson F, Harila-Saari A,et al.Det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cytomorphology and flow cytometry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J].Pediatr Blood Cancer,2015,62(6):951-956.

[10] Di Noto R,Scalia G,Abate G,et al.Critical role of multi-dimensional flow cytometry in detecting occult leptomenin-geal disease in newly diagnosed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J].LeukRes,2008,32:1196-1199.

篇8

“哈哈,我来喽!”刚喊完,他已经摔了个狗吃屎。引笑了不少人,但也没人去扶他,因为这是他每次来到班级后的“礼仪”。

他刚在座位上坐下,手就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一只手里拿着胶布,另一只手不知道拿着纸还是什么东西,往手指绕……等打扮好了,又左看右看,使出360度转头功,找人说话。等他终于把值日班干“吵”来了,他还不知道,“啪!”一棍子敲在桌子上,他才赶忙回过头,一把抓起第一节课的书,乱翻起来……

“怎么啦!?我又没搞他!!!……”一听就知道是他在快要生气时爆发出的吼声。在他非常非常生气时脸变成了大红色,“珍珠”撒下来几颗。一看这阵势,我不由自主地想:啊!上来阴影了!闪电雷鸣要来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了!!不料过了几分钟,看似很凶猛的暴风雨竟然变成经成了万里晴空,事情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他的怒气真是昙花一现。

他就是我们班的——季逸生

篇9

【关键词】 统计学; 实验设计; 检验; 正态分布

在正态总体条件下,关于数学期望的检验,只有在方差已知时才能用u 检验,这个前提条件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相比之下,在实际问题中,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样本数量小,方差未知,做均值比较,此时考虑用t 检验,它只需要获得正态总体的一个小样本,就可以推断数学期望。此外,还能处理配对和成组比较资料问题,所以是统计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检验。本研究就两组比较中 检验使用条件和方法进行阐述。

1 两组比较实验设计类型

1.1 配对比较

所谓配对比较是指对配对资料的均值比较。将同质受试对象,即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两两配成对子(比如同性别、同月龄、同体重的两只将康小白鼠配成一对),然后,让每个对子中的两个个体随机的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这就是配对实验。配对设计的特点是相同指标的观测结果是成对出现的,每一对中的两个数据来自同质个体(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若每对中的两个定量数据相减求得差值,若这些差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应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 检验。该方法主要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或成对样本所得均值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优点是既节省样本,又能排除受试对象个体差异的干扰,从而提高实验效能。

该方法处理资料应满足如下条件:(1) 该资料中两个总体均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首先两个样本的观察数目相同,其次两样本的观察顺序不能随意改变;在应用领域中,主要的配对资料包括具有年龄、体重、性别、病况等非处理因素相同或相似者。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考虑对原始数据进行变量变换在判断否满足正态性要求。否则,可考虑非参数假设检验中的秩和检验。

例如为了检验某降低高血压药物的效果,收集到一批高血压患者在服药前后的血压数据,检验患者在服药前后血压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血压发生了显著差异,则说明该药物产生了显著作用。这就是一个两配对样本的t 检验问题,首先两样本是配对的,因为收集的数据都是来自同一对象,而且服药前后观察样本数目相同。每对数据都唯一对应一个患者,不能随意改变观察值顺序,其次血压数据可认为是来自正态分布。

1.2 两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

所谓独立样本比较是指两个样本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任何关联,两个独立样本各自接受相同的试验,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存在。

该方法处理资料应应满足如下条件:(1) 两组资料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若两资料应是相互独立的,即从一个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对从另一个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没有任何影响。两组样本数目可以不同,顺序可以随意调整。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若两组定量资料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如果原始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考虑对原始数据进行变量变换再判断是否满足正态性要求。否则,可考虑采用符号秩和检验。

例如从两个不同的大学中分别随机抽取若干个大一学生,分析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一个独立样本 检验问题。它满足检验的前提条件,首先,抽取的两个学校的大一学生这两个总体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在两个学校抽取,不会相互影响,而且两个学校抽取的学生人数可以不同。其次,大学考试的入学成绩可以近似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1

某研究者用某药治疗高血压病人,对每个病人治疗前后的舒张压,进行来测量,结果如下:病历编号12345给药前120127141107115给药后123128120107102该研究者用配对设计检验得P0.05,认为该中药无统计学意义。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辨析:在该项研究中,为了比较某药是否对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显著疗效,资料的处理首先应考虑该资料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需要对资料的分布类型进行正态性检验,判明资料的分布类型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① 假设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因为该资料中同质受试对象先后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所以此时应考虑采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 检验。

② 对于资料如果服从正态分布,也可以考虑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 检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成组资料的均值进行比较时,应先判断两组资料是否相互独立且满足方差齐性,经验表明,对于同质性较好的受试对象,两组资料一般满足方差齐性的,也可用F 检验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如果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否则改用用t′ 检验处理。

针对该资料,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两种方法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两种设计的区别:对于配对设计而言,两个总体是来自同一个样本的重复“测量”,他们是有关系的,不是相互独立,我们通常求的是对子数据的差,配对资料中每组数据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子数据的差,这个差值消除了病人诸方面的条件差异。而成组设计中,我们更关心的是两个正态总体相互独立同分布,组中的每一数据都是随机排列、没有先后顺序的,不受表格形式的影响,也不会对数据逐个上下比较,成组设计是将条件相似的受试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后,综合了所有可能的结果。在本组资料中两组数据并不相互独立,数据均来自同一组病人,两组数据是有关系的,而配对设计正是处理这类两相关样本所得均值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的。综上说述,我们应该选用配对设计,得到的结论才是合理的。

2.2 案例2

两个药厂生产同一种药物,为了判断两个药厂所生产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是否有差异,现从其产品中抽取若干样品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其结果如下:123456甲厂0.510.490.520.550.47 乙厂0.560.580.520.590.490.57辨析: 首先,从两个药厂抽取的样品这两个总体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在两个药厂抽取,不会相互影响,而且两个药厂抽取的样品数不同。其次,两个药厂所生产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可以近似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这样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处理问题更加合理。

3 结论

对于多组计量资料,如果用两均数比较的t检验来比较组间的差异,会加大犯I类错误的概率,从而可能把本无差别的两个总体均数判为有差别。如共有6个对比组,若用t检验做6次比较,每次比较水准为α=0.05 ,则每次比较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6次比较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0.05)6,这时总的比较水准变为1-(1-0.05)6=0.26 ,比0.05大了许多,因此多组均数间的比较不能直接用两均数t检验的检验水准和标准误。

针对两组比较应注意以下3点:①抽取样本的总体须服从正态分布;但应注意在处理原始资料时,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若观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的场合,即较小的数据较多,而较大或偏大的数据较少,可将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对于多组成等比数列的资料,通常也采用对数变换,若观测的数据服从Poisson 分布,可采用平方根变换,使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观测的数据呈极严重的正偏态分布,因为此时的数据有少数特别大的,故可采用倒数变换,使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②若是配对比较,样本数相同,观察顺序不能改变;③若是两独立样本,样本数可以不同,观察顺序可以改变。如果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 检验处理;若两组定量资料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用t′ 检验处理。

如果不考虑每种检验方法的使用条件,而只是机械的套用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但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甚至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错误,使其所得的结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少华.关于统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几点认识.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55~57.

2 刘定远,主编.医药数理统计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 苏虹,朱启星.科研资料统计分析常见问题.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10(2):126.

篇10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4]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7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