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影响 经济趋势

Abstract :Modern economy is a new kind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with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It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hinese economy. It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1.现代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现代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2.现代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现代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2.1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2.2现代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3现代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人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2.4现代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现代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2.5现代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相促进的。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3.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分析

3.1现代经济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许多专家认为,现在的第三产业过于笼统,应该从中单独分离出一个部门来,这个部门就是第四产业,或者称为网络产业。从目前来看,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将是: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下降,知识服务部门所占比重上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网络产品及与网络有关的产品将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本身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网络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会产生许多革命性的产品,比如将来的生物芯片或基因芯片可能根据病人的需要安装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医生则通过互联网随时实施跟踪观察治疗;网络技术可以与我国传统产业进行广泛深入结合,大大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许多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比如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采掘业、测绘业等,互联网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2现代经济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

网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工作效率。网络也大大减少交易成本,缩短生产厂商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网络简化商品流通环节,降低办公费用,节省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网络能够迅速将有价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传递给需要的客户,如最新产品信息,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网络可以使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投资、融资、项目、市场等情况,避免盲目引进、盲目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网络可以使资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企业服务,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网络可以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从而避免自己的盲目研究与开发,也可以使企业尽快利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网络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对人才的重视,使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3现代经济使广大消费者享受到越来越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越来越优质的服务

由于网络时代技术革新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断下降,这十分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可以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可以使企业不断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尽力生产和提供顾客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促使信息服务和其他各种服务的多元化。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比传统经济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3.4现代经济优化了中国就业结构

人们常常把现代经济和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网络革命将大大超过蒸汽机革命的影响,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人力资本将受到广泛重视,各国均会采取种种针对人才的激励措施,盘活人才“存量”,努力扩大人才“增量”,人将得到彻底的解放,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可以说,我国与网络相关的就业人数会大大增加,尤其是与网络相关的服务业的人数会激增。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会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出“我要学习”的呐喊,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业者的知识、技术等含量会迅猛增加。而对知识、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将逐步萎缩,就业人数也会相应减少。

3.5 现代经济将缩短地区之间差别,使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3.6现代经济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

现代经济使更多的外国企业和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企业,购买中国的产品,享受中国更加优质优价高效的服务,并与中国开展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现代经济使公司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使公司在网上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进行买卖,网络使公司发展和维护与国际客户的关系,随时进行多向互动式交流;网络使同内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塑造中国企业形象和传播中国企业文化,彻底改变了许多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误解,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和产品创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柴蒯: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什么[J].创新科技,2003,(01) .

[2]《现代经济》,纪玉山,长春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深化,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发展多变而复杂,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指的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一个经济的整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技术、人才等,这样来弥补自身的经济劣势,寻求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的范围内可以自由的流通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使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使全球这个经济整体联系的更加紧密。还有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准则,统一规范了经济行为,促进了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了中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可以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劳动力,同时还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发达国家看好中国市场,开始投资于中国市场,创立了公司和工厂,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外来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这些外来的公司和工厂会把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带来中国,促进了我国公司和企业的发展。

2.影响了贸易。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当前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出口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我国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接轨了。

3.促进了劳动力的分配。当前不断提高的生产技术使得农业劳动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因为好多工作都是由机器完成的,也就有了很多的劳动力,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分配是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创设公司和工厂,这些公司和工厂就可以接收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当前是科技时代,企业也是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这也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来说,发达国家限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对经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几个发达国家,在这些国际的影响下,制定的全球经济市场规则是对发达国家有利的,也会通过各种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经济。如果中国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并冲击了他们本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就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些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因为有资金优势,就会转移自身的产业,将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在本国发展,将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资源,进而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产品。可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些被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产业,大大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经济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在配置资源,还是在经济结构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所以政府应该转变自身的职能,对经济市场的环境、规律、规则等进行分析,从本质上分开政企的职责,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完善,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将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使其可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市场环境一定要是开放和公平的,不断的完善市场体制。

(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还是经济大国,对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引进外资,更好对国际投资质量的提高加以重视。通过和国际企业的竞争,激发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并正确引导我国企业参与竞争,不仅要充分发挥出我国企业的优势,还要在竞争中使我国的企业发现自身的劣势,并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改革弥补劣势,这样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

(三)重视产业专业造成的问题

发达国家将产业转移到我国以后,肯定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防止我国一直在国际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向国际开放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转移产业的经济管理,避免严重的经济影响产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挑战,还带来了机遇,所以,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

[2]颜春龙,梁英武.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J].时代金融,2012(27).

[3]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J].商,2013(13).

[4]杨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12).

[5]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3(02).

[6]吴登涛;张.试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17).

[7]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

[8]周定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J].经济视角(下),2012(03).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张泉丽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科学技术局

篇4

在此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中国经济崛起,与形势发展相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模式被正式提出。这一模式旨在加强亚洲与欧洲之间共同繁荣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其中,与我国接壤或相邻的中亚五国是丝绸之路历经之地。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其经济发展走势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势态;发展模式

一、前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主要经济体需求仍然疲软,投资和消费乏力,全球贸易增长下降,保护主义开始盛行。世界经济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发达国家复苏步伐沉重,经济增速走向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争端频发;大宗商品价格呈戏剧性大幅度波动;发达经济体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各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入世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发掘中亚五国的经济潜力、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需要我们对其既定条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中亚国家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低迷状态,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世界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4.35%降至2014年的2.63%,2015年进一步降至2.47%,在较长时期内呈低速增长态势。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速也从到2011的8.71%降低到6.26%,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吉尔吉斯斯坦甚至陷入负增长-0.09%的困境。但是,中亚五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通过扩大内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等,拉动经济发展,保持了宏观经济继续增长的势头,经过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增速仍高于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率。

从产业数据上看,中亚五国依然存在问题。在农业领域,中亚五国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各国农业生产起伏较大,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局面。相较之下中亚五国在工业领域呈现较为积极的态势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哈、土、乌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吉尔吉斯斯坦黄金产量较多。为促进经济发展,中亚五国纷纷扩大资源开采,增加资源出口,赚取外汇。但是,其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出口,经济资源性的特征突出,工业生产增长还是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乌、土、塔三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土、塔增长10%以上,而哈、吉两国工业生产则出现大幅度下滑局面。

1.哈萨克斯坦经济有升有降

金融危机前后,哈萨克斯坦经济起伏较大,从2000-2007年连续8年10.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2008-2015年4.3%的年均增长率,经济波动性大。但是,总体经济一直呈上涨趋势。到2015年底,哈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79%,依然是中亚国家经济实亚力最强的国家。哈国家统计署公布2015年哈GDP约41万亿坚戈(约合1844亿美元),即人均GDP超过1.05万美元。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农林渔牧业、货物在国民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农林渔牧业是平民个人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哈萨克斯坦生产受气候影响,具有持续增长、增速波动性大的特点。2011年哈萨克斯坦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为1.41万亿坚戈,较2010年增加16.90%,而在2015年,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为1.93万亿坚戈,较上年增加8.30%。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对经济贡献很大,其资源依赖性较强,生产很不稳定。当前,哈国仍以油气工业、金属和非金属开采业、冶炼业等重工业为主,受国际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金融危机前后相比,主要工业产品增减不一。201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总值为10.16万亿坚戈,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是中亚五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也最高,约为53%左右,这些工业发展特征皆能有效吸引外来投资。

2.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稳步持续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亚国家,从2007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幅,宏观经济呈现持m稳健增长的态势,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是中亚国家中保持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见表1)。

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金融危机以来,乌农业保持了年均超过6%的稳定增长率,反而比金融危机之前增速更高。乌为世界第三大棉花出口国,年产籽棉约350万吨,皮棉100-120万吨。乌棉主要进口国为独联体国家、中国、孟加拉国、越南、日本、阿联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等。

相比之下,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生产受到阻力。金融危机后,乌工业受国家棉花、油气等大宗产品市场的影响,增幅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仍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率,工业发展潜力较大。其中电力领域发展成果显著,仅2015年乌就在电站新建和改造方面共实施了包括塔利马章热电站扩容等38个型投资项目,2015年共7个电力领域大型项目竣工,包括中国华立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塔什干市0.4千伏电流互感器生产厂正式投产;乌化肥生产在中亚地区较有影响,2015年乌兹别克斯坦化肥产量为122.1万吨,同比增长4.2%;乌国内棉花深加工量持续提高;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潜力,外国投资的合资企业数量在增长,乌国轻工企业数量超过2200家,自2000年起,棉花和纺织产业吸引外资20亿美元,2015年乌国棉纱产量达39万吨。

3.土库曼斯坦经济增速位列中亚第一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国家中较少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1--2014年GDP增长率均呈两位数增长,这主要是由油气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

土库曼斯坦的农业增幅较小。2015年,其种植的作物当中籽棉增幅最大,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小麦和蔬菜分别增长2.7%和2.8%;畜牧业与上年持平,增长0.1%左右,肉、奶、蛋增幅在2%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幅不大。土库曼斯坦的大部分产品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主要工业品天然气,包括冷凝液在内的石油、汽油和柴油分别增长4.6%、3.2%、2.7%和1.5%,部分产品增幅较大,如水泥和机 器附件、型钢涨幅分别达31.5%和30.4%,非金属建材、针织制品、矿泉水与非酒精饮料涨幅分别为13.1%、11.1%和11.4%。近年来,电力工业是土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2015年度土向阿富汗和伊朗出口电力达2.7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电力产能约达每小时19189千瓦,同比增加5%。截至2016年1月20日,土已向居民免费提供天然气、饮用水、电达23年。

4.吉吉斯斯坦经济波动较大

吉尔吉斯斯坦是唯一一个在2005年发生“”,之后一直动荡不定的国家,其经济受政局不稳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波动较大。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187%,在中亚国家中增幅最小。吉尔吉斯斯坦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吉是中亚国家中唯一一个经济曾出现负增长的国家,2015年吉国内生产总值约合65.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农业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2015年吉农业产值为593.95亿索姆,同比增长0.7%。其中,种植业增长0.6%,畜牧业发展良好,禽畜肉产量增长1.7%,牛奶产量增长1.8%,鸡蛋产量增长6.1%,皮毛产量增长2.1%。

工业发展形势严峻。金融危机以来,占吉GDP约10%的“库姆托尔”金矿大幅减产,工业产值随世界金价和金矿产量大幅波动,严重制约了吉工业增长。2015年吉工业总产值约合1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66%。从总体看,吉国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开始一直在下降,前景堪忧。

5.塔吉克斯坦经济取得可喜成绩

受地缘位置与历史因素影响,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基础在中亚国家中最薄弱,但却是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持续增长较快的中亚国家,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301%,超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增速,以及独联体的平均值(182%)。金融危机以来,塔政府为完成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和摆脱运输困境这三大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开始见效。2015年塔GDP总额约合78.53亿美元,同比增长4.2%。自独立建国以来,塔吉克斯坦是接受外国援助最多的中亚国家,外国援助对塔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2年塔吉克斯坦共接受来自45个国家的援助,合计7510万美元,援助物资共2.12万吨。主要援助国家有美国(46.4%)、俄罗斯(10.4%)、中国(10.2%)、荷兰(5.1%)、哈萨克斯坦(3.5%)等。

近年来,塔政府致力于修建公路、隧道、电站,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此外,在中亚国家中劳动移民的汇款对塔国经济影响最大,2012年塔在俄罗斯劳动移民汇款总额为36亿美元,占GDP总额的48%。据塔移民机构统计,2012年在俄罗斯的塔劳动移民87.8万人,而据俄罗斯方面统计该数字超过100万人。

农业取得较大增长。金融危机以来,在其他中亚国家农业起伏不定的情况下,塔农业生产总值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畜牧业为9.54亿美元,种植业为24.46亿美元。主要大宗农产品棉花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产量41.79万吨,同比增长0.5%。

工业呈两位数增长。金融危机初期,塔国工业负增长,随着水电立国战略的清晰和多项目实施,塔国工业快速回升,2013年塔吉克斯坦的工业产值约18.5亿美元,同比增长7.7%。

三、中亚五国的发展态势

总体而言,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均开始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企图摆脱前苏联计划经济的体制,实现自由市场经济。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亚五国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有些国家走上了依靠资源禀赋的市场化模式,有些国家则加强政府指导,摆脱资源困扰。

1.资源禀赋: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亚五国的资源禀赋分布极不平衡。从人口资源上来看,由于地处山地内陆,自然条件较差,中亚五国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仅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为稠密。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占中亚人口的70%,因此这两国最可能具有人口资源优势,可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获得增长。

中亚五国的自然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能源来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是中亚五国内部油气产量较高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曾是前苏联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年产量稳定在1.1吨左右,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仅在2010年,三国石油产量已达9575万吨,天然气量达1331亿立方米,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油气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煤炭资源上,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曾是前苏联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现在年产量稳定在1.1吨左右,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超过其余三国。在矿产资源分布上,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有全球产量1/3的铀矿,且开采量呈逐 年增加的趋势,并由国家完全控股。这两国也是中亚国家内铜矿产量较高的国家,2010年两国铜产量为49.2万吨。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上铬铁、锰铁、硅锰等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国之一,锌、铝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四国黄金产量较高,占全球4.63%。

2.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工业国和欠发达农业国并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五国并非经济大国。以1991年为分界线,中亚五国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大幅波动,此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在跨地区对比中,中亚国家的经济总量依然较小,2015年中亚五国GD总 量不到我国的3%;从地区内部情况来看,中亚五国之间发展差异较大。2015年,作为中亚最大国家的哈萨克斯GDP为1844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属于中亚五国中发展较一般的国家,GDP总量约为哈萨克斯坦的1/3。而中亚最小的山地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15年GDP总量分别为65.72亿美元和78.53亿美元,不及哈萨克斯坦的1/10。从人均数据来看,2015年,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为10508美元,土库曼斯坦为6948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2132美元,吉尔吉斯斯坦为1103美元,塔吉克斯坦为926美元。哈萨克斯坦在20年内人均GDP增长约为之前的8倍,土库曼斯坦增长约6倍,

依据表7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结合各国人均GDP,哈萨克斯坦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是中亚五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土库曼斯坦进入工业化中期,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工业化初期,而其余二国依然处于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由此可得知,中亚五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发展布局,严重限制了与周边大国合作的空间。

图2为中亚四国城镇化率变化对比图,城镇建设上,哈萨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高,约为53%左右;塔吉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低,平均水平不到30%。乌兹别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从2008年跃至51%,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一般水平。从城镇化率数据可以看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尚未达到工业化的标准。

中亚五国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而且工业化水平也并不高。图三为中亚国家1994年与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图,同时反映了各国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水平。可以看出,作为中亚五国之中较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其工业结构符合一般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工业结构;吉尔吉斯斯坦1994年时以农业为主,经过20年发展,农业占比已降至19%左右,但工业占比较小,而服务业占比较大,反映了 其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事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传统农业较发达的国家, 经过20年发展,这一情况仍然未变;土库曼斯坦在20年发展之中工业一直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塔吉克斯坦,在1994年时工业结构良好,而到2011年,农业占比大幅提高,工业占比大幅减少,工业结构呈现倒退趋势,成为中亚五国中农业占比最高的国家。

在未解体之前,中亚五国由前苏联计划经济统一进行分工布局按照地理优势与能源分布,造成各国经济结构单一,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土库曼斯坦和以农业为主的乌兹别克斯坦济结构都具有较强偏向。然而,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失去了前苏联的经济支持,独立走上了发展之路,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严重匮乏,各国基本上以资源和原材料作为增长的动力,工业仍以农业与资源类产业为主,易形成资源陷阱。而高附加值的工业缺乏、过多依赖外贸以及侨汇收入仍然是中亚各国发展的短板。中亚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提高资本存量发展国民经济。

四、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该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以及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空间,因此,对于探究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重要的。以下将通过对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总结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然后详细探讨这几种发展模式的差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刘世锦对踏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一是依靠技术创新增长的国家,如老牌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等,其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已将要素作用发挥到极致,阶阶段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成功追赶技术前沿的欧洲后发国家这些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由美国扶持在战后得到强劲的发展;三是通过要素禀赋与自生能力,发挥后发优势成功赶超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四是基于“华盛顿共识”发展模式的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曾得到发展,但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五是中国通过“挤压式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六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实现快速增长,一度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对于解体后的独联体国家,其发展模式并未有论述。在这篇报告中,将通过三个要素构建发展模式的框架,辨析中亚三国的发展模式。三个要素是:

(1)市场经济发展路径

国内学者一般将独立后的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归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亚五国自独立后便开始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一般采取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基于“华盛顿共识”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巨额投资、援助为交换条件在发中国家实现资本完全流动、完全私有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复制,因而其具有自由市场的特征;另一类则是基于本国国情,艰苦创新,独立自主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因为其不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强调采取有步骤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而非激进的对资源实现完全自由的配置,因而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

(2)增长的源泉

关于增长的动力有两种:一类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出现在工业化初期,资源、生产要素等边际收益不为零的情形下,不断加入要素便能实现增长;另一类则是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是在第一类增长出现乏力后,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走向集约式的增长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和制度变革带来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

(3)国家发展的阶段

不同阶段下国家增长的目标可能不同。通过对比一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确定该国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还是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由于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一般遵循比较优势;而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更多的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提高。

根据上述三个标准,结合中亚国家本身的发展特征,这里定义了中亚国家的发展模式,即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治理的国家中,中亚五国与海隔绝的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其在总体经济发展上呈现天然劣势。世界各国的工矿业城市发展都前途坎坷,中亚五国也并不例外。按照前苏联工业化的整体规划,中亚一直是前苏联工业化的原材料提供基地,缺乏市场建设。前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按照“华盛顿共识”接受了西方全面私有化的改革,因此,在发展模式中这两国是一致的,即为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其他三国改革虽也借鉴“华盛顿共识”,但改革较为保守,因此属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这也表现在中亚国家在改革过程的不同:哈萨克斯坦为保证改革成果,提出“加速工业创新发展规划”,努力在非资源领域行业进行工业化道路;同时保证“农业畜牧业发展计划”的落实,促进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节约能耗,改善商业环境以及实现区域一体化等;乌兹别克斯坦在工业、基础设施、交通以及金融行业实行改革,保证国内生产总值2011―2015年提高50%,同时加速现代化改造,发展服务业和农业等保障人民生活生产领域;塔吉克斯坦则在发展战略中尽量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降低贫困程度,并采用招商引资建立水电站等;第四,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将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并将其作为战略性经济行业,同时在服务业以及工业领域组建现代化企业。而土库曼斯坦确定了2030年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兼顾宏观经济调整与市场引入机制,对工业生产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推动轻工业、建材工业和农业生产潜力的快速增长。中亚五国的经济起点不同、产业发展侧重点不同、政府干预力度不同,获得成效上则呈现了不平衡的情况。

2.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后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基于“华盛顿共识”,两国在独立初期就通过了一系列私有化的政策与法律文件,除比较重要的战略产业(如能源、铁路)外,几乎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放松了管制。但是这两国的增长方式还是有所差异,哈萨克斯坦依靠丰富的资源成功摆脱了贫穷走上依靠出口增长之路。哈萨克斯坦发展模式具有拉美特点:第一,完全私有化为私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二,基于金融、财政、法律等一系列自由市场下的政策,政府完全退出市场;第三,鼓励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本;第四,增长主要是“国富”而非“民富”;第五,过于依靠资源行业,农业发展几度欠缺。

相较之下,吉尔吉斯斯坦从改革伊始也采取了全盘私有化的方式。吉尔吉斯斯坦在1993年发行国家货币,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市场经济。在贸易方面,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并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完全的资本流动与汇率浮动制度。1998年,加入界贸易组织,取消进口税,参与国际无关税贸易。但是,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吉尔吉斯斯坦采用“华盛顿共识”,但也仅仅是依靠外部援助维持本国经济,未来增长方向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尔吉斯坦的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发展较快,发展前景较好。

3.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出于经济安全的考],在推进市场化方面,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未像上述两国一样完全敞开私有化的大门而是保持了较强的政府监管,进行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在经济开放的程度上,三国开放程度收到限制,比如,国外公司在土库曼斯坦境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由总统亲自批准在价格改革上也实行谨慎的态度,全国商品价格放开的步伐要慢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此外,这三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分阶段进行,从易手的部门开始改革,对私有化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注重社会保障,因而这三国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由于其以“促进社会公正、加强政治稳定”为主要目标结合国内实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更偏向于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

同样,相似的工业发展模式框架指导下,这三国的发展路径上仍有一定差距。土库曼斯坦资源丰富,其GDP增长主要靠资源出口,资源行业表现出国家高度垄断经营的特征,与油气资源有关的行业几乎都为国家所有。在经营模式上,土库曼斯坦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生产率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土库曼斯坦仍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采取了“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都非常匮乏,矿产资源以金、银、铝、钨、铀为主,但数量有限,加之水电资源难以开发,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棉花为主。现阶段增长主要依靠外部援助,远没有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还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模式。

4.中亚五国增长模式的问题

从中亚五国的增长模式中可以看到,中亚五国在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基于“华盛顿共识”背景下全盘私有化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有着与拉美模式相同的问题,即其经济发展受国际组织的影响较大以致失去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特征且全面市场化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经济波动较大、三角债较严重、收入差距拉大,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第二,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中亚五国几乎都存在消费品生产较小,仅依靠资源经济拉动增长的问题这在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尤为严重并将长期困扰着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依靠资源出口增长的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可能会陷入资源诅咒”陷阱,或者这种威权统治的国家统治者容易利用这些易寻租的收益去建设一些对实质发展相对无益的融资项目,从而使国家受损,因此其很难走向东亚的发展模式。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不以资源出口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能够仿照东亚发展模式,通过与大国的组织合作等得到发展。第三,资本匮乏,国内储蓄率较低,投资较少,无法拉动本国经济增长,限制了中亚五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吸引外资。第四,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中亚五国都存在高耗能低产量的情况,重视产量而忽视生产质量,因此,需要为中亚五国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从而改变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的弊端。

五、总结

本文切合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回顾了金融危机后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了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探究了地理位置、历史、跨国合作等因素对五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知,中亚五国虽然有较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均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依赖性强、生产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如何抓住分工国际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全球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内在经济与对外贸易结构,维持并稳步加速其经济增长,应该成为中亚五国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的主要考量。中亚五国具有亚欧大陆桥梁的地缘优势和足够的经济基础,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仍有理由对五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姚大学, 王泽壮. 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J]. 欧亚经济, 2004(6):22-26.

[2] 毕燕茹.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D]. 新疆大学, 2010.

[3] 赵常庆. 中亚五国概论[M].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4] 常庆. 中亚五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探讨[J].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1):65-71.

篇5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论文。

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2.传统体制制肘。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3.市场竞争乏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4.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5.相关服务不完善。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就拿曾经火爆一时的健身器材市场来说,对于如今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市场萎缩现象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针对健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从没热过,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方法说明,或者有,也只是极其简单的寥寥数语,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没有合理的运动指导。

6.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如上海市为举办八运会兴建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耗资56亿元,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用市场方法运作,堪称气势恢弘的大手笔。我们企业家的思维也应从工业经济的圈子延伸到体育经济领域,考察国外极富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结合我国国情、开拓中国市场。

2.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1)发展体育品牌经营。①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②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国际田径赛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级马拉松赛的行列。

篇6

关键词:北京;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一、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单位CO2放量和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图1),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据测算,2001年至2007年,北京共计节能3020.2万吨标煤,合计减排二氧化碳7853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6.5%。“十一五”前四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连续四年超过5%,累计下降23.34%,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2008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度和“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2.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北京先后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振兴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及《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等措施,实施低碳出行奖励制度和财政补贴政策,大大促进了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煤炭消费量由2005年的3069万吨减少至2009年的2665万吨;天然气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31亿立方米增至2009年的65亿立方米,所占比重由7%提高至12.6%。截至2009年底。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仅为32%,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升至68%,天然气应用也领先全国。

4.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近年来,北京淘汰了“三高”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率先在国内构建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8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上升至73.2%,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低热、核电等新能源产业,有效推动了北京市经济向低碳化转型。

5.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提高碳汇水平。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等重点工程,北京市实现了碳汇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森林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2万吨(碳汇量)。

二、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尽管北京市通过各种举措使节目减排工作和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实现北京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总量上看,未来十年是北京城市化、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尽管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总的碳排放量仍将继续增加。北京作为高耗能城市,能源消耗从1998年的3808万吨标煤增长到2008年的6327万吨标煤(图2),且能源自给率基本为零。在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现北京经济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型尤为重要。

2.从制度层面看,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建设的制度壁垒,破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不断优化的双赢局面。目前,北京市管理体制尚不完全适应建设低碳经济的要求,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到位、制度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不足等。

3.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北京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方向就是在坚持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着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物流等低能耗产业。北京市所确定的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本质上代表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要求。 转贴于

4.从技术层面看,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容易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北京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科技优势得天独厚,具备低碳技术研发条件。因此,北京市要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积极完善低碳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尤其是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三、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1.完善法规制度

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需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确定北京今后一定时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为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方向保障。首先,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市应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北京地区现有的低碳政策制度的同时,拟定周密的低碳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能源立法,不断完善北京市低碳发展法律体系;再次,应采用多样化、弹性化的环境管制方式,设置合理的碳排放监督程序和责任机制,同时推动建立公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和减碳化,其主要载体是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目前,北京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金融业等低碳产业。

3.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撑

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必须在金融创新上作出战略安排。首先。北京要利用北京环境交易所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一全球金融市场,建设绿色资本市场,积极研究开发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其次,北京要积极发展碳金融,构建碳金融支撑体系,促进低碳融资业务的发展;再次,在银行等金融部门成立专门的绿色机构,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第四。除了开展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还应逐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等低碳金融衍生品。

4.加强低碳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是实现北京低碳发展的核心,发展低碳产业必须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北京市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

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过程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首先,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产业定位,对综合交通体系、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予以重点安排;其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及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再次,树立“多市一盘棋”的理念。在发展智能电网及优化输电和配电网络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同京津冀经济圈形成共建合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经济性和共享性。

四、结 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不仅可以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低碳城市的建设,还有利于实现北京市建设“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北京市低碳经济支撑体系的建设应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出发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挥区内有利条件,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北京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宇,范伯元,张红光,李彬等,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考虑及政策建议,中国能源,2010,32(6):21-23

[2]张焕波,齐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6-11

[3]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8):6-12

[4]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刻不容缓[J],北京观察,2010,3:321-36

[5]张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7

篇7

关键词: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波动及成因;分析探究

近年来,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矿产和森林资源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使得森林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还有就是大田县属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县域的的林业经济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且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自主研发水平和能力也较为有限。此外,大田县缺乏完善的林业管理机制也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国民经济的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林业经济的波动。

一、林业经济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有效分析,是充分掌握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波动规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一系列分析,根据林业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制定出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态关系的分析指标,利用量化来反映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分析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的直接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表1分析可以发现,林业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并且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与大的经济环境有着一致性特点;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内,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林业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另外还是因为不同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发现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其中林业生产中存在的自变量,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2]。

二、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

通过对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发现,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国民经济从2012年之后经历了一次较长的经济发展周期,对林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波动性影响。由于2012年林业经济只是略有下降,其波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具有一致性。但是根据图1分析发现,林业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要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大,其增长的周期为5年,而国民经济增长周期为2年,林业经济增长周期要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周期[3]。并且二者之间的波谷与波峰也不是很一致,林业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要高于国民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而且林业经济的波动周期和幅度的次数也高于国民经济。总之,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来说较大,谷峰之间的落差也较大,这表明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较为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其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调整,在短期时间内很难与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相互协调。

三、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大田县应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当转变林业产业生产方式,使其朝着复合型产业结构发展,并且将木材生产作为主要产业,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此外,我国还应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应该抓住机遇,明确市场定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投入和人民参与措施,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结论

总之,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措施和社会手段,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联度 单位:大田县奇韬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高阳.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及成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交通经济;科技进步;运输效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促使生产过程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经济产量的增加除去资金投入及劳动力的增加外,其他都可以归结为科技进步的作用。当科技运用到交通运输业中,必然对交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技与交通经济的增长速度模型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无论是运输速度、承重还是距离都较以往有大幅提高。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距已经达到1200km。我国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较过去的60km已经大幅提高到了250km-300km。可见,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生产模型的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所做的贡献最为显著,他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拟合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方程。增长速度方程是从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对关系,主要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该方程的表现形式为:

Y=a+α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a为年科技进步速度,α为资金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K为资金产出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是考察科技进步对发展贡献的最有效模型之一,其主要意义包括:经济的增长量是通过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在我国的交通经济结构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交通行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均呈增长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征

广义的科技进步包含了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不断转化为交通生产力,从而提高和增强交通工具的性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化交通运输业的布局模型、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及互补、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交通从业人员的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特征组成。

(一)实现运输结构的多样化

运输结构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科技日益发展,各种交通方式都开始运用到先进的科技,这就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交通运输结构会由于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改变。

(二)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运输的效率

效率就是体现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交通运输效率就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劳动量与实际取得的运输效果的比率。科技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速度、承重等的提高,无疑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三)改造和升级现有的运输设备

科技不断进步,现代人不断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研发出新的运输装备取代旧的落后设备。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各类特种车辆、船舶、装卸机构等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加以改进。运输规模也越来越大,如集装箱运输,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增加了运输数量。同时,规范的装卸、运送机械化,使得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运输装备的改变满足了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运输需求,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技进步。

(四)理顺交通运营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的30年里,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对交通运营企业也是如此。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不仅包括规模的扩展,还需要依靠高科技、高技术,以高效率、高质量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科技进步是集约型企业的竞争力所在,是提高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优化交通发展结构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均收益,对交通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投入的人和物不变时,运输周转率越高,运输收入也越高;在周转量或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投入越少。而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在于转换和转移阶段,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最根本的方式即降低损耗及提高效率,而科技正是提高效率及降低损耗的最有效的方式。未来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当增长率逐渐趋缓时或是发展规模受到瓶颈制约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体现。

(六)改进运输产品的结构

科技的发展使得生产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日益向更轻、更小、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而人们针对这些产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消费性旅游比例有较大提高,对客运工具的舒适性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运输工具的品质必须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利用先进的科技不断调整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现代人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运输效率、运输条件等都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些的提高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见,唯有正视科技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业中,交通运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盛,苏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发展[J].江苏交通,2001(2).

2、成耀荣.论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3).

篇9

关键词:六安市;耕地资源;经济发展

一、引言

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变化情况不仅是土地利用的核心指标,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探讨研究耕地资源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需要,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与GDP、城市化率、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区域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其东连合肥市和巢湖市,南与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相邻,西接河南信阳市,北抵淮河,与阜阳市和淮南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1839340.83公顷,占全省12.9%,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梯形分布,河流、盆地、湖泊相间其中。市域可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四大地貌单元,耕地资源分布与地貌匹配具有代表性。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六安市作为中部的农业大区,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受其产生的拉动作用,经济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六安市耕地资源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对于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耕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近年来六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城市化率作为衡量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1)。

从表1可见,1997-2007年六安市GDP、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快速上升,城市化率逐渐提高,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由图1和表1可见六安市近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1年):为耕地面积缓慢增加、人均耕地缓慢减少阶段。该阶段共增加耕地面积4673.90公顷,增加率为0.69%;四年间GDP增长额为9.44亿元,增长率为5.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6亿元,增长1.16倍,城市化率由17.59%上升到20.91%,提高3.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稳中有升,由原来106.06亿元增长到115.83亿元,增长9.77亿元,增长率9.21%,此阶段为六安市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第二阶段(2002-2004年):为耕地面积快速减少阶段。这个阶段共减少耕地21178.22公顷,减少率为3.15%,年平均减少耕地面积达7059.41公顷,是上一阶段耕地年平均减少量的6.04倍,人均耕地面积也由0.1022公顷下降到0.0964公顷。此阶段GDP增长较为迅速,三年间GDP年平均增长18.96亿元,是上一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的8.0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08亿元增加到85.40亿元,增长率为49.41%,增长额为28.32亿元,年均增长9.44亿元;城市化率上升了5.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47.15亿元,增长率为37.44%,年均增长15.72亿元。此阶段是六安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第三阶段(2005-2007年):耕地面积缓慢减少阶段。期间耕地共减少948.71公顷,减少率为0.15%,年均减少237.18公顷;经济发展仍然迅速,GDP增加额127.01亿元,增长率为40.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16.40亿元增加到201.3亿元,增长额为84.90亿元,年均增长42.45亿元;城市化率由26.66%提高到33.5%,上升了6.8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加额为98.11亿元,年均增长49.06亿元。此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四、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近年来,六安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业对土地需求不断加大,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保护耕地的压力与难度增加。从图2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关系。

为定量显示六安市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耕地面积为因变量(Y),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城市化率为自变量X1、X2、X3、X4,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2)。

从表2相关系数矩阵可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能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变量降维,对变量ZX1,ZX2,ZX3,ZX4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表3可见,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3.929,累计贡献率是98.214%,符合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因此提取一个主成分。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3.929开平方根便得到主成分中的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将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ZX1、ZX2、ZX3、ZX4相乘得到主成分得分值F,即:

F=0.5029611ZX1+0.50145ZX2+0.5034962ZX3+0.4918937ZX4①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y*、F进行回归,得主成分回归模型:

y*=-0.411F ②

将主成分F与ZX1,ZX2,ZX3,ZX4的关系代入主成分回归模型②式,得到:

y*=-0.2067ZX1-0.2061ZX2-0.2069ZX3-0.2022ZX4③

将③式中的标准化变量转化为变量X1、X2、X3、X4,得到模型:

Y=50.94-0.0155X1-0.0263X2-0.0183X3-0.2765X4 ④

五、结论与建议

上述模型证实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增加值确实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从四者的系数值可以看出城市化率对耕地的影响程度略大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二三产业增加值对耕地的影响。可见,六安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耕地数量也随之快速减少,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并呈现GDP增长越快、耕地面积减少越多的趋势。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六安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可以协调统一。此外,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科学规划,控制城市占地规模。当前六安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必然要加强市政建设,缓解其造成耕地压力的唯一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考虑整体建设、公共安全和采光等因素的前提下,城市建筑应该尽量向高空发展,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用地观,使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变为集中布局,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利用,形成规模相当、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工业区域。第二,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节地型经济。六安市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招商引资时要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单位土地创造的产值率,减少单位产值的耕地占用,大力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进一步节约耕地。第三,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开放土地市场。今后六安市要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行耕地保护费制度、提高征地青苗补偿标准和积极应对意外风险等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还要实施土地有偿使用承包与转让及租赁制、股份制,土地有偿使用“出让制”,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征用制”,并建立开放的土地市场。此外,还要大幅度提高耕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使得建设用地更加高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强.57年来梅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9(8).

2、六安市统计局.六安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8.

3、佘延双,沙景华.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EB/OL].paper.省略,2006(4).

4、郭贯成,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篇10

关键词: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认真对待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在实体经济的结构中,小型微型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6000多个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我国的GDP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社会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每年这些小微企业和合体商户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的同时,也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国较多的金融企业都流向了大型企业,这样看来,小微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没有金融的支持,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倒闭。

2.民间借贷风险大。现如今,民间的资本较为充裕,这样也就导致大量的社会闲钱流入了借贷市场。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民间借贷的利率近乎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高利贷这种情况几乎到处都有,这样就使得民间的资金脱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误入歧途。在社会上经常存在着小微型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向金融机构融资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民间借贷,更有严重者甚至转向高利贷,这样的发展状况无疑使企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资金和市场的压力下,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和破产。

3.银行的借贷结构不完善。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作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挥它最大的市场价值,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佳卉.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1:7-14.

[3]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