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文
时间:2023-07-21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保密活动通过对经济发展成果、过程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能够直接保护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且一定程度上指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利益增长点,从而极大地启发对手,刺激对手的发展欲望,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越是被列为保密事项的经济建设成果、开发领域和发展项目,越是得到竞争对手的重视,这些成果、领域和项目越是成为保密斗争的重点和焦点,也越是成为竞争对手重点研发、优先发展的目标。因此,保密实践在客观上又构成强烈刺激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保密活动的持续进行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随着保密活动的全面展开和持续进行,竞争双方通过保密与反保密、窃密与反窃密的反复较量和激烈斗争,彼此都在不断逼近对方经济秘密的核心,从而逐渐暴露出秘密的范围、方向和轮廓,这直接刺激了竞争对手的欲望,激发了同类型、同项目、同领域经济发展的热情,驱动并引起了对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由于保密的限制和刺激,同行业、同领域、同项目的研发、上马和竞争,往往由于时空、信息、情报等方面独特的便利条件,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激烈地展开,这无疑形成国内经济竞争发展的动力。其次,保密活动的深入开展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保密活动刺激经济发展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往往发生在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之间,而且,越是这样竞争越是激烈,其经济后果和效应也越大。
众所周知,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从而全面带动了中国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结构,这就是在美国等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的情况下取得的。事实上,那些直接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经济命脉及生死存亡的保密活动,其内容所是、方向所指、发展所为往往直接激发了民族和国家的自主创新欲望与经济发展动机,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和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进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针对军事保密活动和战争实践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严酷地尖锐地提出问题——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20世纪以来,在保密领域斗争最激烈、对经济发展刺激作用最大因而也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的工程和项目主要有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太空站、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技术等。
保密是变革经济关系的潜在力量
保密实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结构,构成社会经济关系变革与进步的潜在动力。首先,保密活动通过对夺取、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构成影响和改变社会经济关系的潜在力量,发挥着变革社会基本经济关系的间接作用。保密活动在发挥夺取国家政权、维护阶级统治、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功能的同时,无疑也通过激烈的政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运动彻底改变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深刻变革着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塑造、巩固和强化着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发挥着促进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间接作用。其次,保密活动通过不断强化国家利益最高原则的实践活动,有着强大的思想和道德功能,发挥着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保密活动始终坚持并维护国家利益最高的原则,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保密活动这种内在固有的利益原则和价值追求,能够正确引导和调节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经济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保密活动的内在需求引导科技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崛起,促进着经济关系的时代变革。
保密实践事关主体安全和利益,是民族和国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保密活动的发展总是率先使用最先进、最发达的科技手段,因而也是引导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上,不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因为保密实践的需要而率先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保密实践的发展证明,人们对物资、材料、能源和情报的争夺,越来越聚焦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开发使用意义巨大,信息资源的争夺占有首当其冲,保密实践作为对秘密事项的保护已经越来越成为对秘密信息的保护。
可以说,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崛起,就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加紧密码破译、计算机研发开始的。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一跃成为龙头产业,社会的阶级阶层、产业结构和经济关系相应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结语
篇2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简单回顾即可发现,中央深改组30次会议,3年来共审议通过了约200份改革文件,不断为深改完善顶层设计、注入实践动力。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第3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首次系统提出了上述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有利于”的工作指引,为更好地完善深改思路、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指明了方向。实践已经证明,只有贯彻好“四个有利于”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凝心聚力、积厚成势,形成不可阻挡的强大气场和浩荡潮流。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改革推进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多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潜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开辟新空间,以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多推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识度。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广泛群众基础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改革获得持续内生动力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都处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攻坚期,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把发展“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把发展“蛋糕”持续不断地“分好”。唯此,深化改革才不会偏离航向,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
篇3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二、十二五目标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经济;新引擎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56-02
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全球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以推进创业教育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思路。
一、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创新型经济助力“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
1.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社会进步。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使命,创新创业人才也必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栋梁。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品质、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后危机时代”紧迫而崭新的战略课题。全球经济结构出现新趋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大势所趋,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它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对实现经济转型、促进“后危机时代”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意义重大。作为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就业压力的缓解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更有效地启动内需。
3.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的开板,是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创业型经济发展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二)创业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动力
1.“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2.中国要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集成创业、创新、创造,增长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引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3.创新型经济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创业教育对创新型经济起到的源动力作用。创业教育是国家与地区提升人力资本特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创业教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1.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外生动力增长向内生动力增长转变,创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2.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全球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以创业教育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增长。据统计,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中国每年有两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 000多项专利,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中国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使单纯技术发明或创新没有创造原动力。开展创业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培养创业型人才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既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又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是将来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
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二、厘清创业教育路径,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激活创业经济
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创业的精神、勇于创业的激情、善于创业的能力、长于创业的素质。
(一)构建支持体系,厘清教育路径
1.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倍增效应。大学生创业既是“民生”,更是“国计”,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创业需要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创业热潮,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差异非常大。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奖,每年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却很少,而在国外,46%的成功的科技企业是来自MIT的创业大赛。通过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就业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
(二)深化创业理念,激发创业激情
点燃创业激情、追逐创业梦想、促成创业行动。(1)全程创业教育:弘扬创业精神、植入创业理念。创业意识是创业行为的发动机,创业教育应以推动创业实践为目标。(2)全员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了解创业教育现状,积极把握创业机会。(3)全面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每一教学科目。大学教育每一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就业态度等进行引导,在其专业课程的讲授中,适宜地将创业意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法来进行。(4)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一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环境;二要主动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三要营造浓厚的鼓励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四要举办开展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创业能力
(1)创业者是可以培养的,创业是可教育的,创业教育应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要在全社会创建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和制度环境。(2)立足国情,搭建特色创业平台。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各项因素,构建“国家扶持、高校主导、社会支持、学生自主”的大学生创业体系。一是提供支撑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二是提供融资平台;三是提供政策平台;四是提供创业教育平台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创业提供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3)创业教育要遵循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一要明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创业的一个基础,创业的一个资本。二要明确专业方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国家战略,如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三要充分结合专业元素,发挥专业特长。(4)创业教育实质就是“学习创业”。 第一,“学习”不仅是整个创业过程的一个阶段,也贯穿在创业实践的各个阶段。第二,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第三,要学习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5)市场是创业教育的指挥棒,在市场实战中学习创业。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市场环境中亲身尝试创业活动,通过模拟训练或运作,仿真创业环境,一方面消除学生对创建公司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为走向社会、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6)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利用工学结合的见习或实习机会,深入相关企业,真正与企业实现零距离面对面的对接,消除学生对企业的距离感和对创业的恐惧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提高创业能力。
(四)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支撑
(1)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2)创新型经济亟须大量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人才“定货”式创业教育,支持创业融资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创业精神培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重视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对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实行促进政策,通过系列创业促进政策,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引领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五)创新创业机制,激活创业经济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行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大学生无疑是新岗位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也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2)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营造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3)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激活创业经济。一是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班;二是组建创业教育模块,实行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三是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五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以创新思维深入探讨创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功效,对倡导形成关心、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经济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蔚.创业教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0-03-31(1).
[2]李玉白,黄红焰,唐光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4-65.
篇5
[关键词] 浙江 民营经济 民性
浙江民营经济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比重高、活力强、后劲足,在全国独占鳌头。其根本原因在于浙江民间拥有与民营经济相契合和适应的强大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经济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民营经济是自然人的经济,体现了人的本性、思想和精神。在外界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决定个人是否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和如何进行这种活动等经济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其思想观念。不同地域的民众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气质,其成为民企创办者的概率和经营企业的水平是大不相同的, 这大致决定了各经济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规模和水平。浙江民性中所蕴涵的在全国非常突出的自立自强精神、重商观念、务实作风、开放意识等造就了浙江人勇于创业、善于经营的经济素养特质,这种特质与民营经济具有内在兼容性,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本”支持,构成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是浙江民营经济在全国率先发展并保持强大的活力和后劲的根本原因。
一、自立自强的浙江民性特质使得浙江人勇于创业,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民营经济主体
浙江民众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强精神。两宋以降,浙江一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贡献地,而从来不是国家的“帮扶地区”。 他们对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较少地依赖政府的“父爱关怀”,而更多地诉诸于个人的努力。对于整个区域来说,自立自强的民性特质是产生丰盈的本土企业家资源的精神土壤;对于个人来说,自立自强精神是使一个普通劳动者变成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催化剂。富于自立自强精神的浙江民众特别勇于创业,而勇于创业的民众精神对浙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人们个人创业、脱贫致富的手脚,打开了抑制民营经济发展的闸门。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浙江民众的创业意识觉醒得特别早,在改革号角刚刚吹起,其他地区的人们还在心安理得地利用公有资源吃大锅饭的时候,许多浙江人就已经四出闯天下,走上了一条条资本原始积累和艰苦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意识特别强烈,往往是“有钱就去当老板,没钱借钱来当老板,打工想着当老板,当了老板还想当大老板”。他们的创业意志特别顽强,为了创业,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浙江民众中产生了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群体。高比例、大规模的创业者群体的涌现,造就了浙江众多的民营经济主体,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重商观念使得浙江人善于经商办厂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民间具有悠久的工商业传统,造就了浙江人世代相传的重视工商业、善于经商办厂的“遗传基因”。越国大夫范蠡弃政从商后成为中国“货殖”第一人,被历代商贾尊为祖师爷。以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在流行“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开风气之先,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在工商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下,在务工经商办企业的长期实践中,浙江民间沉淀了丰富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的技能和技巧,积淀了大量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力资源。浙江人因此素以善于经营著称,长于经商办企业。这种民性特质是培育企业家意识和才能的温床,对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内生性影响。正因如此,浙江人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深刻;对改革所带来的机会,能更快地把握住;对改革的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在全国同样的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浙江民众率先挣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自发地发展起民营经济。也正是因为浙江人具有善于经商办厂的“遗传基因”,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格外出色,在全国居于榜首。这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
三、务实作风使得浙江民营经济富有成效
浙江人具有务实的历史文化传统。王充主张一切从经验出发,用“效验”、“证验”作为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不仅为浙江,也为中国确立了务实的传统。在先贤思想的熏陶下,浙江人形成了注重功利、重视实业、讲求实效的群体性格。改革开放后,浙江人继承和发扬了务实的优良传统,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绩效提高作为衡量制度规则优劣的标准,率先进行自下而上的市场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浙江民营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浙江民营经济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浙江人的务实精神。
篇6
市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极为匮乏、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城市。随着化石能源负载加重、逐步走向枯竭,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问题将越发凸现出来,在国内我市将率先面临化石能源枯竭的挑战。要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市未来城市地位、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低碳产品出口与对外服务总额等。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也迫切要求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另外,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近年来,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民营经济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的主力军,特别是三新产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必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三新产业发展,创新技术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已成为建设低碳,确保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加大资金投入,为“三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新产业发展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在国家新一轮发展中占据至高点,必须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潮流,进一步采取增加财政投人和补贴、提供低息和贴息贷款、增加直接融资等措施,为“三新产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缓低端工业出口大幅下降带来压力,赢得对“三新产业”发展更大的主导权和发展权。
2、实施人才战略,为“三新产业”发展积累强大后劲。“三新产业”发展更要靠受过高等教育、有现代知识的人才,靠在财富创造中不是更多使用“地矿”而是更多利用“脑矿”的人力资本。目前,为了尽快为三新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应重点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强化人职前岗位培训和人职后技能培训,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培训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实施员工持续培训计划,促使新老员工共同适应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应根据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改造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运用网络平台和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发展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校在发展、传播知识的同时为“三新产业”产业发展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
3、保护知识产权,为“三新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前,我国仍缺乏促进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存在某些漏洞,保护效果不很理想,严重影响了国民进行潜心研究和持续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采取更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更严厉的侵权惩罚措施,保护发明专利和各种知识产权,是促进科学技术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在全社会营造创意、创新和创造氛围的基本保障。为此,我国应对各种发明专利采取更为严格的法律保护,避免发明人利益受到侵害。要完善专利申请体制机制,给专利申请者提供更多便利,改变技术发明多、专利申请少的局面。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更应加强保护和管理,防止盲目向外国转移,特别是防止将国家投资的研究成果授权给外国企业。要建立部门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系。要在保护专利发明人利益前提下,提高各种技术创新成果的利用效率。
4、完善行业标准,为“三新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争取到主动权,既要在三新产业的技术上有领先突破和在政策上有强力支持,更要率先制定行业标准和为行业发展提供足够且便利的基础设施。以发展新动力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既要在电动机和电池上有创新设计,达到替代或节省能源的目的,更要为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提供便利,这就要求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这样,新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也是这样。
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山东秦世集团成立揭牌仪式,这是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对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山东秦世集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厚爱台儿庄区工作、出席今天揭牌式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山东秦世集团的全体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山东秦世集团是由华台纸业有限公司、双龙纸业有限公司、聚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天龙纸业有限公司、华通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华彩印务有限公司、华通纸品厂七个分公司组建而成的集团公司,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一批”战略的成功典范。山东秦世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全区造纸业向集约化经营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全区工业经济实力、调整优化全区工业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造纸业作为我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能力由2001年的不到5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15万吨,实现年利税1037万元,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我区造纸企业之一的华台纸业公司,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由只有200多名职工发展到现在拥有7个子公司、职工3000多人、年造纸7万多吨、利税750万元、产值7.5亿元的山东秦世集团,充分体现了企业决策层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知难而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展现了秦世集团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信心和气魄,为我区民营经济集团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区委、区政府希望山东秦世集团成立后,(来自)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秉承“追求卓越、永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强化企业管理,健全运营机制,严把产品质量,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区委、区政府和全区各级各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山东秦世集团的发展,积极创造优良的生产经营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集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们也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对山东秦世集团、对台儿庄区的整体工作,继续给予关心厚爱和支持帮助。
篇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9
一、解放思想,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施扩权强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0%以上,如果大多数农民都进入县城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城市没有那么大的接纳能力,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即使在欧盟这样发展水平很高的地方,也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而乡镇直接面向农村,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延伸、辐射的重要枢纽,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乡镇建设和发展,把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建设成为中小城市,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较大规模就地转移农民,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有利于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企业集约经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实施扩权强镇,加快试点镇建设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扩权强镇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乡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我县乡镇经济也呈现出总量扩大、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从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经济实力还不够强。2008年,除高沟镇以外,全县22个乡镇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县总量的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县总量的36%。目前,全县还有8个乡镇没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个乡镇没有建成工业集中区。另一方面,乡镇发展极不平衡。2008年,全县23个乡镇中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个乡镇,50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只有6个乡镇,还有15个乡镇财政收入没有过1000万元,其中有4个乡镇财政收入还在300万元以下。而纵观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区,都有一批响当当的经济强镇作为支撑,如江苏宜兴市,2008年全市14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财政收入超亿元,最高的官林镇去年生产总值达110亿元,财政收入达12亿元。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我县要实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乡镇特别是经济强镇的作用,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乡镇经济上来了,全县的发展才有希望。此次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目的就是为充分发挥试点镇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后其他乡镇上来了,我们再继续分批放权,促进更多的乡镇加快发展、均衡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实施扩权强镇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当前,我县正面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把“承东启西”作为着力点,把“壮大自己”作为立足点。此次扩权强镇试点,高沟、二坝、白茆和石涧等四个乡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试点镇,这其中有三个乡镇处于沿江地区,具有区位、产业等各具特色的优势,石涧镇也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只要试点镇能牢牢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强化招商引资,主动承接转移,就完全可以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从而壮大综合实力,提高发展竞争力。
(四)实施扩权强镇是理顺管理体制的需要。随着镇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以前县一级的矛盾问题在乡镇一级开始出现,如环保问题、集镇管理问题,然而乡镇一级没有处罚权,看得见但管不了。县里恰恰相反,管得了但看不见。从理顺县乡两级管理体制上看,也需要将一部分权限赋予乡镇一级行使。对这一点,有关部门和试点镇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试点镇充分授权,广泛调动和发挥乡镇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个试点镇也要把扩权作为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来抓,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突出重点,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成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抓好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是有效解决县域经济“短腿”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保增长、促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务必要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真正把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转化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我把它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具体来讲:
“一个中心”,就是以发展为中心,以强镇为中心。这次扩权强镇试点工作,不能一扩了之,为扩权而扩权,为探索而探索,为改革而改革,而是真正要为发展、稳定理顺关系、夯实基础。我们所有的工作、安排、改革、创新,都要围绕加快发展来开展,凡是对今后发展有利的、对乡镇今后发展有利的就去实践、就去探索,突破惯性思维,突破条条框框,突破传统体制,只有这样,发展县域经济和打造经济强镇才有希望。对于试点镇而言,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以规划强镇为龙头。要树立“富规划、穷开发”的思想,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二坝镇要加快滨江新城规划的论证报批工作,把二坝新城区建设纳入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高沟镇要依托电线电缆产业优势,全力加快高沟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抓紧编制完成新高沟经济板块规划,打造连接无城、与二坝新城遥相呼应的新型工业城市。白茆、石涧镇要通过对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城镇特色,并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各试点镇要加快编制土地利用、园区建设等专项规划,确保试点镇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要以产业强镇为先导。目前,全县电线电缆、船舶制造、羽毛羽绒三大产业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规划正在加快编制,这些产业也是目前四个试点镇的主导产业。各试点镇要根据这些规划,按照“依托产业、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镇域产业,更好地发挥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高沟镇在电线电缆产业发展上,要加快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鼓励企业新上高压电缆、清洁能源电缆等新产品生产线;要狠抓企业直销体系和直销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业务”和“企业直销”齐头并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促进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全省最典型、最成熟、最具活力的产业集群。二坝镇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加快华谊煤化工项目四大配套工程建设,同时围绕产业配套,努力引进一批大的关联项目入驻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在船舶制造业发展上,要按照“一个提升、两个配套”的要求,加快提升造船业的整体产业层次,不断强化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能力,同时,抓紧编制船舶园区建设规划,尽快启动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石涧镇重点要加快淮北矿业盐化配套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招商引进相关配套项目,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同时,加快扩大现有工业园区规模,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积聚。白茆镇重点要充分发挥沿江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贸易项目,进一步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规模。
三是要以功能强镇为基础。在城镇功能上,要加快试点镇的道路、供水、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功能进一步拓展,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要加快二坝、高沟2座污水处理厂和二坝新水厂建设,加快宾馆、商场、超市等城市三产配套项目建设。在城镇管理上,要创新管理方式,加大镇容镇貌的整治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拆违、治乱、保洁、绿化、亮景”活动,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在公共服务功能上,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切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形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民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
“两个重点”,就是以扩权和试点为重点。
关于扩权,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实施方案已经明确,将涉及项目审批、行政执行、人事、财税等八个方面32项权力下放到试点镇。下一步,就是要围绕扩权放权抓落实、围绕政策顺利运行抓落实。一是授权的到位问题。授权不到位就等于没有放权。授权部门必须坚持“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确保月底前授权到位。刚才方县长说了,政策出台之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授权事项的细化与落实,人员的落实与培训等等。会议之后,对这些工作要抓紧去落实。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授权部门与扩权试点镇之间的衔接。四个扩权试点镇要积极主动与授权部门做好沟通衔接,多向授权部门请教业务和政策上的问题,把权力真正用在发展上。各授权部门也要从业务上、政策上、人员培训上加强指导,不能一放了之,要切实帮助扩权试点镇用好权。二是权力的规范运行问题。对于扩权试点镇来说,既然权力给了你们,你们就有义务把权力运用好,特别是对项目审批、规划管理等行为,必须严格按程序操作,确保不越位、不缺位、不滥用。在这方面,县扩权强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授权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三是经验的总结问题。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我们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因此只有边摸索,边实践。对于好的经验做法,县扩权强镇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于发现的问题,该修正的修正,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总之要以实际成效作为检验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唯一标准。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扩权强镇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取得真正的效果。
关于试点,就必须强调“试”,要大胆地试,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地试。各试点镇要根据本次扩大事权的具体情况,按照精简、科学、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镇政府内设机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移到“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来。二要在土地整理上大胆地试。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组织,明确工作任务,积极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和置换工作,努力破除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要积极探索经营城镇的有效手段,集约节约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使强镇有充足的财力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当地培植税源提供保障;要出台激励政策,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要在融资体制上大胆地试。要积极发展基层金融组织,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组建,进一步改善对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服务;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支持试点镇的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同时积极实施农户小额贷款制度,大力推广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联保贷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四要在资源集约上大胆地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试点镇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坚决杜绝重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引进。同时,在节地、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五要在人才培养上大胆地试。要从试点镇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熟练技工和新型农民。要创新方法和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为试点镇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狠抓落实,确保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和系统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试点镇建设的良好局面。目前,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各试点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保障与县里有效衔接,有序推进。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协调,定期分析试点乡镇建设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篇10
【关键词】传统和谐文化 经济发展 启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和谐文化,如何做好传统和谐文化的植入,如何改善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和谐因素,这是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传统和谐文化中存在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对于促进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面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代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摒弃传统和谐文化的现象,尤其是牺牲自然的利益而攫取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大局,对经济主体大动干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跟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无讼。这是指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的一种方式或者观念。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无讼理念曾对中国古代的诉讼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无讼的价值理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是“无讼”论的奠定人和倡导者。他曾指出:“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说的就是把无讼的观念引入执政当中来。在无讼观念的引导下,这种古代传统的文化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与当代法治理念有着某种契合,例如都有赖于人们的认同与遵守,都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在今日,无讼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②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难免会发生摩擦,甚至对簿公堂,造成不必要的诉讼成本与损失,如果能够大力弘扬无讼的文化理念,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
以和为贵。和谐被看作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经济发展中的和谐境界离不开“和”的价值观念与相处观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和为贵所期冀的是一种向上的团结氛围,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共存理念,尤其体现在集体的道德观上。然而,“和”不是意味着一种盲目的同一,它也需要在同中求异,促进以和为先导,必然需要允许各种不同观念的存在于价值性,从而通过和的办法与手段来促进各种不同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和谐,这便是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当代经济发展的和谐价值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思想理念,积极寻求一种正确的、普遍适用的、经济有效运行的方法与技巧,提倡一种中庸思想观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契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向前的形态如果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就必然导致社会的倒退,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重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传统和谐文化中就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治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自然的发展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老子就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则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④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无论是从道家还是从儒家的观念看来,他们都极力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只有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够给社会带来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和谐文化的缺位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使经济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传统和谐文化提倡以和为贵,追求社会关系与社会建设的和谐促进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政府未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工作性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即政府未能很好地行使手中的管理权力,脱离了广大经济主体,从而使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在整体的经济发展建设中,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经济发展工作的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往往出现了管得过严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经济主体,更是在政府的限制下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扑朔迷离。传统和谐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然而,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尤其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支撑,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们极力从自然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却忽视了保护自然。正是人们对“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们与自然相处的尴尬,甚至遭受自然的报复,从而在更大层面上阻碍经济发展。
最后使人际关系恶化,纷争明显。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免会出现许多纷争,在纷争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冷静思考的因素,而是选择了大动干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既不利于社会进步,更不利于经济发展。而这种纷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跟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和为贵,一旦各个行业都能够以此为准则,不自欺、不欺人,便能够在许多行业中创造共赢互利的局面。然而,人们忽视了和的重要性,却只看到了差异性与不容性,最终只能导致在出现后最大限度的扩大化,人际关系恶化,这显然对经济发展很不利。
通过传统和谐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是以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构建良性指导思想。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以带动当代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形成一个良性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日常的经济发展建设与实际工作上来,提倡同中存异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运用到人际关系的构建上。当前,只有强调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并将其植入人心,才能够在出现问题时,以最快速度与最低成本将问题解决,进而以高效率的姿态投入到新工作中去。
二是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由于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放开手脚,影响经济的快速创新。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观念,加快和谐政府制度的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和为贵,以和为根本,坚持以经济主体的合理利益为重,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重,发挥企业主体的创造性作用,以及各个行业的和谐共处。在处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时,要加大和谐管理的观念,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并鼓励大胆创新,鼓励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和谐的管理理念,将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广泛传播于社会中,加大和谐文化的普及效应,加大文化的宣传。在处理纠纷时更要注重和谐思想的运用,以更柔和的和谐思想解决充满刚性的纠纷。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坚持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加快构建和谐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保持中立的角色,促进经济发展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还必须坚决遏制在经济发展中滥用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攫取利益的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是加大推进友好人际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由于人们对传统和谐文化理念的漠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磨合与构建,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推进人际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利益的竞争时,能够以和的思想与理念来促进纠纷的解决,而不用走诉讼的程序,这样的解决模式也同传统社会追求的无讼文化是相对应的,是继承与弘扬传统和谐文化的一种方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文化软实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KS005)
注释
①《论语・颜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②习剑平:“必也使无诉乎―略论无诉思想的当代法律价值”,《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期,第221~222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